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论文
一、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兴致极高,认认真真投入实验探究了。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更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同学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我们就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材料要具多样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
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工具箱器材,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每种材料分十组)。
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3、在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一个“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四、实验形式应具开放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实验内容、方法、设计等方面的开放性,如在学习“摆”一课时,教材中原来安排要先了解
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然后再来认识什么是摆及摆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而摆、摆动的现象学生在生活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我提供了支架、细线、钩码、秒表等材料,让学生做一个摆,并达到每10秒摆动20下的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完成了摆的制作,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摆线长短、摆锤轻重的调节与摆摆动快慢的关系也一清二楚。学生做摆的过程、途径、方法不同,这些独具个性的经历、体验,说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课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成功的解决问题,这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种满足感、兴奋感的体验又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孩子在课堂上研究的经历远比原教材中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更重要。
另一方面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认识石头、到校园里去观察土壤、到学校旁的鲥渔港研究水污染情况等,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五、实验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物体都能导电吗”实验中,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第二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本站推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
[摘 要] 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科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关键词] 探究 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开放学生的器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下面就小学科学课的谈几点看法。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
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对科学这门学科来说,训练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乐于观察和勤于观察事物变化,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我们应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观察。
1、观察自然:
教师要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增长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如观察液体凝固、固体液化现象;观察动、植物过冬现象;观察天气的变化,下雪天观察雪花的形状;观察种子发芽过程等等。
2、观察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
要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如在煮饭时,热气上升现象;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等等。
3、观察荧屏:
荧屏是个特殊的窗口,学生通过电视、电脑窗口,能了解那些直接观察不能了解的知识,丰富生活,拓宽视野。
二、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读而且要会说,充分的表达能掌握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1、表达活动设计:
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实验,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设计探究的过程,怎样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验证等等,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
2、表达见解: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尤其是碰到疑难问题卡壳时,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同桌的、四人小组、全班的、自由式)讨论,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提高表达能力。
3、表达想象:
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果实与种子》一课后,学生就提出,人要是也象种子那样伟大,那该有多好,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静思、独思,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在课题上思考:
课题往往是课文的题眼,当教学中一出现课题,教师就应让学生思考,看了课题你想学习什么,有什么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课一开始,学生的思路比较开阔,不受各种因素制约,发言会滔滔不绝,十分踊跃。
2、在求异点思考:
求异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教学《认识土壤》一课时,极大多数同学提出土壤能为植物作养料时,也有极少数学生提出土壤变成灰尘污染环境。这时教师如能抓住这一求异点,让学生讨论,思考、实验,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疑难点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可让学生抓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如教学《植物的花》时,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花都会结果?”
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
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使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加强观察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特点。通过观察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在教学中要尽最大努力,开展观察和实验活动。
2、参与制作: 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制作一个模型和同类作品等,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动手制作的风车、风筝,小木船、小飞机,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探究还发现了哪些秘密。如风筝的制作,要求具有体轻,保持平衡,放飞时适当倾斜等等。
3、饲养种植: 饲养种植活动能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为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材料。如饲养猫,能了解猫的食性,饲养中要注意卫生,气候和环境,使学生对猫作为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得更为深刻、完整。
“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当下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对我们科学教师的普遍冲击的概括。如果人云亦云,生搬硬套教学理论,同时缺乏对科学教育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深刻理解,只会让自己的思考埋没在教育思潮的风起云涌中而迷失自我。应对这种冲击,迫切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己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有选择地恰当运用教学手段,以寻找到科学教育的理想道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单位:赣县白石中心小学 姓名:聂惠萍 电话:*** 邮箱:460972786@qq.com 职称:小学二级教师
第三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确定实验科目的基本要求
(1)事先告知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布置实验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极其相似,但细看会发现:豌豆形状较黄豆圆一些。
(4)推测实验结果的运用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如《磁铁》单元,首先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力,和电一样,磁也是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的,可是它的影响力却处处可见。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然后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磁铁很容易被制造,用途也相当广泛。那么通过学习谁还想到了磁铁的其他用途呢?比如,我们大部分学生都用过的画写板笔头部分最易掉下来,掉下来的两只笔头如果把它们笔尖对笔尖,拿在手里一个朝上,一个朝下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学生知道了是因为笔尖部分的磁铁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想方设法拓展实验时空
(1)因地制宜开拓实验场地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社区、搬到儿童娱乐场所等。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逛街的时候注意一下服装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装商品的材料、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材料、家居装修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观察,并把每次的亲历亲为过程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力数据。
(2)“本山取土”选取实验原材料 学校周围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山取土”进行实验原材料的选择。如我在做《拓印树皮》时,实验材料需要纸、笔和树木,于是我就安排学生上课时去学校内的美化树身上获取实验素材,同时还安排学生观察树上的蚂蚁、蜗牛、蜘蛛等小动物的活动情况。
三、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如《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他们看实验演示:我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学生发现实验这么有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1)寓安全和玩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金鱼的身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在生存环境中积累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的环境,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城市学生的家庭周围也有一些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课程资源,如:手机、电话能为学生学习声音的传播等提供条件;礼品店能为学生科学小制作激发创意;游乐场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到科学原理的真实应用和科学就在身边的真理;等等。
四、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上一段时间后,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得水越多就越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沉得快。又如在教如《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第四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科学课探究中教师的激情与方法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到来时,我就与《科学》教师联系在一起,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使自己逐渐地成长,同时让我产生了对《科学》课堂教学一些理解和感悟。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
经历探究 激情 科学探究 方法
三至六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因此,教师指导儿童自己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能力,千万不要把科学课上成是语文课。“在指导儿童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训练、发展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科学》教学评价认识的改变,即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随着课改不断地深入使教学评价方式由“教师的教”来评价“学生的学”转变成由“学生的学”来评价 “教师的教”;而且教学的评价更关注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即从 “应试教育”中看“分数”结果的评价,转变成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指明了教学过程的评价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科学》教师要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用多元智力理论来分析每个学生,他们都拥有九种智力,只是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具有特色;也就是说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的聪明的问题;这样就没有所谓的“差生”,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角度分析、评价、观察、接纳他们。
二、关注《科学》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随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入,不断的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滋长着“幽默”细胞的重要性,以此作为教学上的“催化剂”,用他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滋长着“幽默”细胞,增强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吸引力。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科学》老师带上“幽默”细胞,会使你的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
内容摘要: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关键词:
经历探究激情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效果方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
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