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土情观后感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
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鲜活的影像教材教育党员干部,5月30日曹集乡政府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黄土情》。
影片讲述了1941年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极其困难,群众生活缺乏保障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由“武兰花事件”而引发对政府与农民、抗战与民生、老百姓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问题的思考,经过充分调研,提出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战略决策的感人故事,再现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弘扬了艰苦朴素精神,抒写了爱国主义情怀。
影片再现历史事件,重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和水的关系,弘扬了艰苦朴素精神,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黄土情》字里行间闪烁的智慧火花,得力于作者(彭安绪,笔名安乡)数十载对人地关系、工作与生活的独特感悟,既是他人生长旅的一次回溯与观照,也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反思与梳理。观后,引人思索,启迪心智,激发人们热爱土地,善待生活,坚韧上进的美好情怀。
围绕影片故事主题,结合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形势,启发我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的新认识,并将以重温历史为起点,进一步提高认识,求真务实,学做结合,以实际行动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个环节、每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篇:《黄土情》 观后感
《黄土情》观后感
为贯彻落实国家主席关于“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2014年06月13日单位组织部分党员观看了党史教育电影《黄土情》。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未抱有热情去观看此部电影,毕竟对于很多80、90、00后来说,那段艰苦岁月已被遗忘在身后。可是当我看着满头白发、蹒跚的老人也一同走入剧场,卖票的老太太高声说着“这部电影蛮好看的,不过对于你们小年轻来说可能没有意思”,我不由得开始重视:我们年轻,但我们不会忘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前人拿命拼搏换来的。
电影《黄土情》讲述的是1941年发生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的与毛泽东有关的故事。当时,因为日寇和国民党的封锁,边区财政极其困难,而农民因为征收公粮过多生活困难。面对如此困局,毛泽东对政府与农民、抗战与民生、老百姓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问题的思考,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战略决策,并最终战胜了困难。
影片中有许多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毛主席坐在床上看文件,原以为他是为了舒服,却是因为他只有一条秋裤,洗了还没有干无法穿。虽然当时政府财政非常紧张,但是作为一个主席、一个肩负着人民希望的领导人,只要他说一声,别说只是一条新秋裤,哪怕十条,也是可以要到的。但是毛主席没有,他说“我们不能今天多拿一件衣服,明天多拿一点油,会成为习惯”。的确,现在的许多贪官也不是
一日而成的,可能开始帮人家一点小忙收一点感谢之礼,也没感觉是在行贿受贿,可今天一点、明天一点、后天一点,渐渐的帮人做事收礼就成为了习惯,思想上也没有警惕,久而久之,贪官形成了,腐败现象产生了。
再比如,周恩来回到延安后发现大家都自给自足、开荒垦田,于是他说“你们解决了吃饭问题,我来解决穿衣问题”。他开始学习纺线,认认真真、一学就是一天,甚至参加纺线大赛还拿了奖。我们的周总理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领导人而什么都不做、等人伺候,既然说了要做就踏踏实实的做,还要做的好,让群众百姓自发的信任认可,总理都做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很多时候大家都喊着“领导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是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值得让人思考。
总之这部电影让人很受教育,忆苦思甜,学习前人的思想智慧,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发现现在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正,这1个多小时的观看,值!
第三篇:黄土情观后感
《黄土情》观后感
扬州市培智学校 岑宏洁
区教育局公会要求每位教师观看电影《黄土情》,其实对该影片早就有所听闻,但一直无缘相见,今日有幸,于是怀着敬仰之情认真地观看了一遍。《黄土情》讲的是发生在陕甘宁边区的关于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系列感人故事。1941年,由于日军加紧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并实行“三光”政策;国民政府对八路军停发军饷,并以重兵封锁陕甘宁边区;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边区政府和八路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财政和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难,怨声四起,面对眼下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同情人民的疾苦,他认真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商讨对策,实施了“减收公粮”、“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等伟大了的战略,最终成功战胜困难。从小就常听爷爷奶奶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今天观看影片后我感触很深,也越发地敬佩我们亲爱的党和伟大的毛主席。
影片中有很多关于毛主席的感人故事,让我也有些思考。一是大人大量,不计前嫌。影片中有个叫武兰花的婆姨在背后骂毛泽东,秘书将此事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毛泽东不但不动怒,反而平和地同武婆姨谈话借以了解情况,当得知事情缘由后毛泽东极尽所能帮助武婆姨,使得武婆姨受宠若惊、羞愧不已。这就是“宰相肚里能乘船”。在生活中一些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的不在少数,伤害了或是多年的朋友之情,或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之情,或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等,症结在于心胸狭隘。在生活中,对待同事、朋友、学生、家长,乃至陌生人,应该学会多一点包容和忍让,因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二是关心人民疾苦,果断减收公粮。武婆姨事件后毛泽东深深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深入开展实际调查工作。当调查人员回来反馈人民生活十分艰苦,仅以谷糠和树叶做成的洋芋面团子充饥后,他不顾边区政委主席的反对,果断减收公粮。毛主席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表现出一切为了人民的大无畏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一切为了学生。
三是以身作则,不搞特权。毛主席以身作则,他要求大家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他和大家一起开荒种地。他也从不搞特权,舍不得吃和穿,过着和百姓一样的生活,一次留守处肖主任来找毛主席,只见主席坐在床上,还以为主席是不是病了,然而却只因仅有一条秋裤洗了还没干所以卧床办公。秘书几次三番要去给主席领一套衣裤却被“任性”的主席一次次拒绝了。毛主席说“如果我们搞特殊,今天多弄点油,明天多弄点鸡蛋,后天再弄套衣服,两三回啊就成了我们的习惯。”如此平易近人的领袖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以此告诫自己廉洁从教,不能今天收了这位家长的礼品,明天收了那位家长的购物券,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心安理得的习惯。
关于对这部影片的最大观后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忆苦思甜”。我们是幸运儿,生活在好时代,我们也许永远都没有机会感受过去的那种艰苦的生活,但我们不能被优越的生活所麻木,正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苦,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会时刻告诉自己要恪守本分,认清自己的职责,真诚做人,踏实做事足以!
第四篇:《黄土谣》观后感
《黄土谣》观后感
伴着《走西口》 宋老球走完了他的一生。这一生他为乡亲们做了多少好事,这个我不清楚,只是在整个剧中听见旁人对他一生的总结,带领乡亲们走致富的道路,建蔬菜大棚,种优良高产的粮食,然而却在干劲十足的时候上当受了骗,一病不起。乡亲们的集资款赔了不说,连信用社的贷款也打了水漂。乡亲们也是因为相信他们的老支书,老婆子们拿出了棺材本,姑娘们也拿出了花袄袄以及嫁妆,这一跟头大伙摔得真不轻!
在宋老球的弥留之际,老大建军老二建国匆匆忙忙的赶了回来,老三本就待在农村!没有交代清楚老爷子的生前的事,他合不上眼。本来银行的十万不用他还,可是老球坚持“不能亏国家一分钱”,这使得宋家三兄弟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很大的分歧,老二忙着深圳的生意,巴望着老爷子赶紧闭眼,老三着急自己的演出,也是盼着老爷子赶紧闭眼。这是人性的自私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关键时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在钱的问题上,老大动手打了老二,也是在一巴掌打醒了老二以及和他一起钱迷心窍的老三。老大很有魄力的抛出这样一句话“这十八万我还”,面临转业的他不顾妻子的反对硬是要挑起这个重担,其实他也有很多无奈,身为长子,身为丈夫,身为父亲,这些个多重身份无不在任何时候都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可就在他答应的那一刻老爷子闭了眼去向毛主席报到!这是尽近到了儿子的责任,兄长的责任,可今后的五年,十年只有苦日子留给他和妻子儿女一起承担,这其中妻子桂花的那份宽容与理解更是给予他无尽的力量,要回到家乡和他的乡亲们一起走这条致富的艰难旅程,去回报养育他数十年的黄河。
喜欢并且崇敬这些功成名就以后不忘本反而放弃富贵安定的日子投身到建设家乡的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中来,这并不说只有党的人才有如此高的觉悟,每个人其实都在心里把自己设想过这样伟大的形象,只是在面对现实那一刻他们的侧重点转向了个人的幸福与利益。这里并不是批判这样一些人,人是自私的,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只是我们会崇拜这样一些懂得感恩的人,是爱让他们没有在飞黄腾达后忘了自己的乡亲,也是爱,让我们中的很多人把祝福以及援助送到了天的那端,不分民族,不论血缘,这些看似不浓的情也会在看到感激的眼神那一刻让人触动,想要落泪。
这部话剧在看的过程中频频落泪,不只是音乐的感染力强,还是那话剧把这份崇高的精神的演绎得太淋漓尽致,把这份无私的深情烘托得太过伟大,在看的过程中,不仅女生落泪,还有好多男同学们也流出了泪水,这也正说明了这部剧里的某份情、某个景触动了他的心弦,让不轻易落泪的他们忍住眼泪在眼眶里打了无数转却还是流了出来。
不过话剧中还是有很多喜剧元素的,比如,老贵叔调侃宋老球时,说“毛主席对宋老球说:‘宋老球啊,宋老球,你任务完成不好还好意思来,你去找老蒋去吧,他就在我隔壁。’”看完这部剧,心里很轻松又很沉重,不只是因为他净化了灵魂觉得轻松,还是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偏离当时的纯真的理想与热忱。不再那么的甘心付出,不再那么的全心全意为一些非血缘关系的人谋求幸福,党的一些人越来越背离他曾经信誓旦旦的誓词。是悲哀,还是必然,我不清楚。我只是希望有一天农村的朋友们也可以很轻松的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幸福而快乐的日子,不再有那些奸诈的商人来欺骗那些仅剩不多的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祝福那些还在为人民的福祉继续奋斗和坚守的人们,你们真的很好!
第五篇:《山海情》观后感[范文模版]
3 篇 《山海情》观后感 兴办扶贫车间到“家门口” “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6 月 8 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扶贫车间院内,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亲切交流,充分肯定就业扶贫车间引领村民脱贫致富,并对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让企业参与进来,兴办扶贫车间到“家门口”。
按照以往经验,由各级地方政府主导,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党建+异地扶贫搬迁+扶贫车间”,或者引进皮具、制衣、制香、养肉鸽等企业进村办厂,搭建“扶贫车间”,最大限度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该领域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引进特色产业项目难,很多企业进贫困村办厂规模小、数量少,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有限,务工人员收入偏低、参与热情不高,驻村工作队员甚至只能积极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才能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兴办扶贫车间到“家门口”,要辩证看待危与机,夯实脱贫攻坚组织基础。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减免部分税费、延期缴纳税
款、减免租金、设立扶持基金等举措,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引导和鼓励各类建设主体积极创办兴办“扶贫车间”,鼓励县域内各类经济实体坚持扶贫性质,多吸纳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结合现有政策,从当地需求和客观实际出发,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加强脱贫攻坚组织保障。围绕党建领航、组织领导、企业参与、群众参与、托底安置、信贷扶持、资金奖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 10 个专项内容,每个乡镇都要通过后盾单位、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支持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措施,硬性发展一定数量的“扶贫车间”,让“扶贫车间”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
兴办扶贫车间到“家门口”,要体现先富带后富,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2016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先富带后富,而不是同时富裕,各地区要大力兴办扶贫车间到“家门口”,既要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优势,创新“支部联建、党员联帮”工作模式,持续开展“百企结对帮扶百村”活动,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形式,引导当地企业持续参与共建,还要坚定推动扶贫协作和各领域合作深入发展,例如“河池市深巴试验区”共建设扶贫车间 176 个,从实体企业扩展到农特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园区共建等,引进一批广东企业落地,吸纳一大批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扶贫车间”成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淘金地”和搬不走的“产业园”。
兴办扶贫车间到“家门口”,要提升群众满意度,夯实共奔小康组织保障。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以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尺,以实现“双满意”为根本目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携手同心奔小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党建引领,做实做细就业扶贫车间“稳复工、稳就业、稳增长”三篇文章,继续落实领导主抓、分管紧盯、企业参与、党员参与、群众参与、划片包块、绩效评估制度,解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需,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公众满意度,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海情》观后感近日《山海情》热播,该部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村干部的帮助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建设新家园,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当前,我们正处于“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勤勤恳恳,胸怀人民,乘势而上,带领人民奋力书写“十四五”新篇章。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扎根基层的坚定之心。剧中马得福从农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基层工作,不管是山荒坡陡,缺水没路,条件艰苦,不适合生存的涌泉村,还是环境恶劣,没有水没有电,黄沙漫天的戈壁滩,马得福都毅然决然地选择完成“吊庄移民”工作,他那不怕苦、耐得住清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摒弃浮躁的心,勇于去基层,敢于去一线,甘于去群众需要的地方,尽管基层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但要相信,在基层一线,也会有另一番生活的色彩和人生的精彩,如今,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甘于清贫,不忘初心和使命,把自己的心在基层扎下根,奋力基层书写了不起的人生。
要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剧中马得福为了移民们能通上电和水,想尽一切办法拉移民,凑够六十户。好不容易能够超六十户了,中途却因条件恶劣,三户移民却中途返回了,差一户达到通电的标准,马得福懊恼自己未能拼死留下那三户。为了能通上电,连续五天堵变电所所长的决心让人感动,他那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拼命努力的身影让人感动,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胸怀人民,切实为人民谋福利,真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今,“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应该把人民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努力奋斗,和人民同心同德,带领人民走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的顽强信念。剧中的马得福苦口婆心劝返吊庄户,他劝慰乡亲们,只要艰
苦奋斗,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他通过努力,为乡亲们通上电,带领乡亲们探索脱贫办法,最终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扎实肯干的品质值得称赞。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带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通过努力奋斗,相信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如今,正处于奋力起航的新时代,我们相信用汗水浇灌定能有所收获,用奋斗铺就定能抵达幸福,用实干担当定能托起中国梦。
《山海情》观后感 脱贫攻坚的春夏秋冬 我们与脱贫攻坚的故事很长很长,就像那奔流到海的千河万川,没有休止;我们与脱贫攻坚的故事很短很短,就像那迅速轮换的春夏秋冬,红了眼眶。
2020 年 9 月中旬,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组织开展的“结帮扶对,拍全家福”活动,将全镇 62 名帮扶干部、229 户困难群众、508 张温柔欢笑的面庞汇聚成了齐心携手、共同描绘美好生活的“同心圆”,留存下了波澜壮阔的属于脱贫攻坚的“四季”。
生于春,携手并肩的岁月在脸庞刻出了雨雪风霜。数千个日日夜夜,无数个三伏三九,纵使困难重重,你我都身披铠甲无所畏惧,你若问我是否值得,“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便是我的回答;纵使前路漫漫,你我都风雨兼程一往无前,你若问我是否值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便是我的回
答。我们一起迎过风,闯过雨,我们脸上的雨雪风霜,群众扬起的嘴角就是我们的军功章。
长于夏,同舟共济的努力用双手照亮了前行之路。开展洁净扶贫、开办扶贫励志超市、开设扶贫公益岗、实施“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我们穷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只为困难群众的收入能高一点、愁容少一点、笑声多一点。帮扶干部细致入微的关怀,扶贫部门面面俱到的举措,让全镇广大困难群众有了保障、有了依靠。现在,房子变得明亮了,饮水变得清澈了,就连此刻的风都变得温柔甜美。
收于秋,芬芳迷人的硕果在眉眼闪烁出璀璨星光。时值金秋,丰收的芬芳点缀着火热康庄。困难群众脸上幸福的笑容与收获的盛景相得益彰。转过了四季、走过了雨雪、斩过了荆棘,在庚子盛秋我们汗水浇灌的事业终于迎来了收获。229 户困难群众,446 名困难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均已突破 5000 元,累计超过 100 名困难群众经过培训实现再就业,残疾困难群众全部发放辅助器具,爱心企业实现常态化帮扶……一个个数据的背后是我们每个人披星戴月、步履不停浇灌出的硕果。
藏于冬,四季无缺的坚守深情潜藏于这方寸之间。亲如一家,心心相交,帮扶帮出了希望,更结下了殷殷深情。不大的全家福,里面深藏着帮扶干部如山的责任;不大的全家福,里面结下的是彼此似海的真情。每家一张的全家福不仅是深情厚谊的彰显,更是帮扶干部继续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动力。此刻,号角吹响,我们依旧在路上;此刻,战鼓擂擂,我们依旧在拼搏。征程未有穷期,此刻我们正在携手并肩、众志成城,朝着更加伟大的、更加壮美的未来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