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笛之爱观后感(精选)
情笛之爱观后感
今天是我们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我们小记者又有免费看电影的活动了。下午,我和好朋友王中石一起早早地去了新世纪电影城。当时,天刚刚下过雨,空气十分清新,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也和这天气一样,感到十分高兴和激动。
我们坐在影院里,不一会,电影就开始了。我们看着看着,先是鼻子发酸,然后是眼圈发红,接着眼含热泪,再往下就是小声呜咽,最后便是泣不成声了。电影内容太感人了!就是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也会感动的。电影情节十分复杂,大体是这样的: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名叫田天乐的孩子,他没有父母,只有一个卖笛子的爷爷。田天乐是一个吹笛子的天才,虽然家里很穷,但他一心想上艺校,可是,爷爷不知为何就是不让他上。他离家出走了几天,用笛声感动了很多好心人,大家都帮助他,他还交了四个好朋友。不幸的是,他在回家的路上,为了救好朋友东东被车撞了,他在医院检查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有艾滋病,刚出生就被扔在了山谷里,爷爷发现了,不但没有嫌弃,还把他当亲孙子疼。爷爷怕别人知道他有艾滋病后远离他,所有才不让他考艺校。当大家知道了这一切后,不但没有远离他,还都主动去找他,靠近他,他和大家聚在桥上吹笛子,合奏乐曲,大家欢快地又唱又跳……
这部影片让人十分感动和震撼,让我看到了大多数人的善良和少数人恶的一面。不过,我感觉世上还是好人多,就是像东东爸爸、妈妈那种心狠手辣的小人也被一次又一次的爱感化了,可以看出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呀!除此之外,我还懂得了世上有很多的爱,父爱、母爱、友爱、师爱、好心人的爱……在这部影片中,我还懂得了,人有了梦想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去实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才能实现目标。
第二篇:电影《情笛之爱》影评:心若在,梦就在
电影《情笛之爱》影评:心若在,梦就在时下,很多影视作品都走商业路线,媚俗之作多如过江之鲫。这一现象,令人们不无担忧,因为影视作品的感化功能缺失了,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下一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庆幸的是,在如此的大潮流下,依然有一些电影人能坚守艺术工作者的良心,创作一些直面社会现实且颇具人文关怀的电影,即将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公映的电影《情笛之爱》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该片讲述了一个身患艾滋病的农村少年天乐,追逐艺术梦想的励志故事。该片通过音乐、舞蹈的方式展现了关注弱势群体,传播正能量的人间大爱,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细微之处感人至深。
《情笛之爱》256影视观看,是中国首部3D儿童音乐舞蹈故事片,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出席了首映礼,在观影过程中,她多次被剧情感动落泪。观影后,顾秀莲握着编剧兼出品人姜萍的手,对影片作出了很具有艺术性、教育性、观赏性的高度评价。
好的影视作品,须有好的表现手法。这部电影渲染与突出了笛子这种最为传统的中国民间乐器的作用,不但为之编配了几首旋律优美的笛子独奏和合奏,而且在制笛老匠人爷爷这条线上,认真地向电影外的儿童观众们表现了这种中国传统乐器的制作和原理,这样的知识点,对少年儿童的志趣的形成及全面成长十分重要。
笔者对笛子就情有独钟,它陪伴我走过了儿时的苦乐年华。初识竹笛的时候,我还是个耽于幻想的孩子。整天若有所思,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屋外云卷云舒,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
牧童归来骑牛背,唇边横笛尽情吹。这是故乡夏日的田园剪影。那时,村里喜欢吹笛子的人真不少,在这种小气候下,我也迷上笛子。于是,芳草萋萋的山坡上,绿村成荫的枣林中,都留下了我与小伙伴们吹笛子的身影。竹笛成为我那时候最亲密的伴侣,它使我重新萌发了少年人的朝气,为我的少年时代增添了些许亮色。世人说不清的许多复杂的感情,悠扬的笛声往往能说清,而且形象深刻,胜于一切语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很少有笛子出现,对于我这样喜欢吹笛子的人来说,一直引以为憾。电影《情笛之爱》256影视观看,笛子的多次出现,使我倍感亲切,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慨。苦孩子天乐在农村河边横笛纵情演奏出来的悠扬笛声,有如天籁之音,使人能忘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他在广场校园大桥上吹奏出来的激越笛声,更是引得万千路人情不自禁热舞起来,为古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做了最好的注脚。这些美妙笛曲,不只是为了烘托气氛,更体现出了天乐善良、淳朴、乐观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不懈的追其,使其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影片所展现的人间大爱,也像一个个音符一样随着动人悦耳的笛声飞抵人心。让我们真心感到,这个世界虽然不尽如人意之处甚多,但依然美好。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影片中天乐勇敢乐观的和命运抗争的精神,让我深为感动。我们都不要忘记,在祖国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小天乐们在逆境中前行,贫穷、疾病、无奈都如影随形般纠缠着他们。他们与我们血肉相连,我们没理由不与他们休戚与共!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苦难丧失勇气。心若在,梦就在。天乐的笛声中,我听到了一颗坚强的少年心,听到了一个少年不屈不挠的中国梦。全社会对天乐这样的艾滋病病人等弱势群体倾情关爱,则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第三篇:唐诗宋词之爱情诗词
《唐诗宋词》学案 制作: 审核: 班级: 姓名: 小组:
唐诗宋词之爱情诗词
爱情诗是古典诗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人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的人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感受诗人笔下的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
【学习篇目】《蝶恋花》《鹊桥仙》《卜算子》《采桑子》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鉴赏《蝶恋花》《鹊桥仙》《卜算子》《采桑子》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2.通过反复诵读、鉴赏,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作者简介】
1.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创作实绩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代表作有《醉翁亭记》、《踏莎行》、《蝶恋花》、《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他对词作有所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仕途不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的体验。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歌咏颍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就集中体现出这种风格特征。
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欧诗也学李白,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则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2.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今江苏)人,北宋杰出词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游苏轼之门,人称“苏门四学士”,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代表作品有:《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一生的遭遇可谓坎坷曲折,自少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年轻时“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很有抱负并热心于宦途。元祐七年,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后由于朝廷内部派别斗争异常激烈,且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坚。同苏轼等人一同遭贬,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流放生活辛酸,功业不就的感伤,异地思乡的苦痛,知音阻绝的寂寞,使秦观承受着远非一般人可比的精神折磨。因此,他的词自然充满着非一般伤春悲秋的作品可比的深厚情愫,因而让人掩卷沉思,余“情”绕梁,三日不绝。
秦观的作品,风格委婉含蓄,清丽淡雅,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就题材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大部分抒写的是男女恋情,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基本上没有突破“花间”“樽前”的藩篱,与题材广泛的苏词相比,相对逊色了一些。秦观词虽然在题材内容上较为偏狭,思想深度上却有了发展,他把过去用来“娱宾遣兴”的艳情题材,用来抒写自己仕途失意的真情实感,歌咏男女爱情和婚姻问题,这就使这些词带有较旧词高明的思想性,因而较有价值。
3.李之仪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北宋神宗朝进士。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后历任枢密院编修官。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苏轼称他的文笔词风是“入刀笔三味”。徽宗初年,以文章获罪,被贬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李之仪是苏轼门人之一,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他很注意词的特点,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首词深得民歌的深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
4.吕本中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吕公著、父吕好问俱为名臣。徽宗时为大名府帅司傒官、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六年,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秦桧讽御史劾罢之,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于上饶,年六十二,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 等.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词作仅二十七首,其词多为小令,题材范围偏小,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不及诗作之浑厚.主要写离愁别恨,风花雪月,村色野景,南渡流寓江左后亦有思乡怀国之作.词风或清丽淡雅,或凄清婉转,或新奇拗折,或明白浑厚。【课前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抄写
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雨横风狂()纤云弄巧()迢迢()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玉勒雕鞍: 乱红: 暗度: 忍顾: 【活动一】书声琅琅——诵读感知
1.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首诗。
2.美读:放慢语速,注意停顿,标注轻重,读出节奏,读出诗情。【活动二】涵泳鉴赏——合作探究
1.从四首词中中找出直接表现诗歌内容情感的词句,说说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再从诗歌中找到其他可以表现这种情感的词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2.这四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
【活动三】个性发现
从每首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或词语)加以赏析【活动四】整理归纳爱情诗的鉴赏角度
【活动四】巩固练习:默写名句
1、,帘幕无重数。
2、泪眼问花花不语。
3、,楼高不见章台路。
4、,便胜却人间无数。
5、,佳期如梦。
6、,又岂在朝朝暮暮。
7、,共饮长江水。
8、只愿君心似我心。【美文赏读】 只因你是弥足珍贵的唯一
宋朝有一醉翁,号六一居士,其生如夏花,著作无数,是朝中一品官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坛盟主,集无数美誉于一身。而我,欣赏他,钦慕他,仰望他,尊敬他,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能写出刺痛我感觉的那一些句子;而是因为,他阔若天空的心胸;而是因为,他淡泊如水、襟怀豁达的气质。
初识欧阳公,缘于一首意境极高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概是被这题目所感动。“蝶恋花”,词牌名就已够优雅。“深深深”,这样绝妙的用法,再没有另外一个人会用了吧。景深、情深、意更浓,不禁想起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庭院中,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短短几句,把闺中女子心中缠绵惆怅的心思展现无遗:因花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读词之人似身临其境,不得不赞叹他的才华,不得不佩服他的细腻心思。于是,这三个字便牢牢刻在了我的心底。
后来,又读过他的几首词,说也奇怪,每首给人的印象都很深。无论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更或“月明正在梨花上”,都似有一根红线,穿越了千里的时光隧道。每每读起这些清丽的句子,都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另一个灵魂的声息。
我以为,他是柔情万分的,读到《秋声赋》后,我想我错了。
若非有一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怎会触物伤情,而发“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之感?若非悲愤郁结、无人能解,怎会吟“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他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爱国豪士!
读到《醉翁亭记》,我又错了:他有的,怎会仅仅只有这些?
若非有一颗积极向上之心,怎会在贬官之际,还有心情将滁州治理得鱼肥菜鲜,人民安居乐业?若非有一颗乐观豁达之心,怎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若非有一颗才华横溢之心,怎会“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我读不懂欧阳修,他太神秘,太特别。他的生命有六个一:一树、一琴、一棋、一壶酒、一茅屋书、一老翁;在他的生命中,有一方山水、一股清泉,净化着心灵;在他的生命中,有一缕“梅香”,虬枝苍劲,傲骨兀然,香气袭人,浓郁却高洁!
欧阳先生,原谅我能力有限,不能把我心底所想一时全倒出来,可是我还是想说你在我心底的感觉:想把你比作草原。我指的是一片空旷的草原,乍看什么都没有,暖风习习,引人前往,走到深处,便风吹草低见牛羊。因为你太深。你的心太沉,装了太多我一辈子也读不懂的东西;你的心太轻,视名利如空气,视金钱如粪土。
倘若有人问我欧阳修是谁,我会告诉他:
他是一位款款文人,酣醉则作《醉翁亭记》,听秋则拟《秋声赋》,入庭则品“庭深深”。他是一位革新一代诗风、一代政令的人,具“文从字顺”之神,倡“简而有法”之风,使北宋诗文屹立不倒。
他是一个浪迹官场,却又如清风明月般高洁、青松黄菊般坚贞的人,极力荐才俊,无私赞后起。博大心胸,谁能如是?
倘若你问我,欧阳修是谁。让我告诉你,他是千年历史中弥足珍贵的唯一。
我不会忘记,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夜,在楼下无聊吹着杂乱无章的口琴,连自己都难听到受不了时,却看见不远处有一棵香樟树,香樟树下有一位白衣飘飘的女子,她读着“庭院深深深几许,花乱落而不语”。
那一夜,颤动我心的声音,在耳边久久不能散去,我始终不知道那位女子是谁。或者,是几千年前的某个人;或者,是一个超越了时间的灵魂。
或者,那个人就是自己。
你,这样走进心灵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痴情的景致,也许是城市深处的某位良人,也许只是一朵安静的小花、一片温柔的落叶,更或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我要说的这个人,是一位诗意的醉翁,我最珍惜、最仰望、最崇敬的你,唯一的你。——题记
三月,花气袭人情最浓。
你这样站在我的眼前,如一春繁嫩明艳的花,带一丝柔情。
认识你的那一年,三月,是温柔的季节。白天会有和煦的阳光,夜晚会有明晃的树影、柔情似水的空气。我俩相遇。我知道,是因缘得以汇合。读的那首小词《蝶恋花》,迷上的那个句子:“庭院深深深几许”。找不出第二个人会写出“深深深”这般奇妙的组合了,找不出第二个人会用短短几行字,就把深闺女子心中缠绵惆怅的心境展现的如此深入人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多么美好的句子。你能想象么?深深庭院中有一架悠悠的秋千,坐着一位娇怯灵秀的女子,夜深了,梦醒了,繁华落了一地——分明,落出了离愁,落出了思念。心中装满了水,透明、清冽,明明是荡漾过了,却又平静得如一面澄澈的镜。
你是诗意的吧,柔情的吧,一位款款文人吧——我这样想着。
谁能告诉我,三月开什么花?桃花吗?梨花吗?我不知道。可在我心底,却悄悄绽放了一朵安静的小花,纯白的。
十月,秋声呢喃夜未央。
你这样走进我的心底,如一秋感时伤世的叶,揣一份苦衷。
相信我,我嗅到你的声息了。十月,是伤感的季节,阳光好少出来露面,夜晚少不了萧瑟的秋风,空气也变得清淡,偶尔还夹杂着苦涩。我读到了《秋声赋》,恰逢其时,我一直都相信缘分,深信。你的赋里我听到了兵器交错碰撞的声音,听到了万物垂头低泣的声音,听到了你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我听到了,你心中的悲愤郁结、无人能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你心中,定有满腔的热血豪情;你曾经,定有过满志踌躇,在哀愁什么呢?有好多心结吗?我不敢妄加猜测,只是想尊重你的苦衷,只是想安静地躲在一棵梧桐后。
你是爱国英士吧,意气风发,长须飘飘——是这样吧。
谁能告诉我,寂寞在唱什么歌?离歌?悲歌?我不知道。可在我心底,却轻轻滑落了一片温柔的树叶,它好寂寞,可是,它好倔强。
一月,月色逼人雾难笼。
你这样深入我的灵魂,如一轮皎洁浩然的月,携一种达观。
我敢确定,我已经依赖你的文字了。一月,是寒冷的季节,可是又能说,一月不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呢?是啊,春天、春天、还有春天啊!又被贬了。失意吗?难过吗?我相信有过,可它们只是像水一样漫过,并未留下痕迹。毕竟,你已到不惑之年,你比任何人清醒:“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一年,我翻开《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看见你寄情于山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看见你乐观豁达、心胸开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看见你那一双醉眼后的励精图治、济世情怀。这醉意,不是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
你是一轮明月,也许没有太阳那么强烈的光辉,却多了一种高洁,一种野鹤闲云般的洒脱——就是这样。
谁能告诉我,一月的明月是怎样的?会颤抖?会有缺?我不知道。可在我心底,却升起了一轮明月,浸染了整个心灵。
你,是这样走进我心底的,这样理所当然,而又自然而然。欧阳先生,这样深深爱着你的我,你会感觉到吧。
你是一本书,真厚,真难懂。读一页,深一层,却又引人前往。你是一壶酒,真醇,真难品。喝一口,心一颤,而后沁人心脾。
你走进我的心里。简单到,只是迷惘时看到一张舒服的座椅便顺势坐了下来;复杂到,追溯了几千年的灵魂、寻觅了几千年的历史,找到一处,心甘情愿的停歇。
心里生了一座山水,流出了一股清泉。深呼吸,濡染了一心的花香。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读秦观
叶嘉莹先生说秦观的词,“他不必寄托,不必有什么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真正是“我手写我心”,一片赤诚,他的词中的情愫,直白而又悠远。
读着秦观的词,想起他名字的谐音:“情关”和《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他的用情之深,可见一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所以,王国维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瓦。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读着,读着,就觉得“天亦有情天亦老”。这样的感情,就如是在淡水河边看的一场烟花表演,绚烂而又多姿,可是“不堪回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落花是自在的,轻轻地飞,像梦一样轻;雨是细细的,绵长的,如同愁绪。好像词人就这样轻轻松松地、随随便便说出来而已,可是它里面的意境却自然而然、悠长而无限。
秦观的科举和仕途一直是坎坎坷坷、很不顺利的,即便有苏轼的极力推荐,好运气也总是才一露面便飘然而逝,仿佛它的到来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秦观充分体会再次跌落时的落差。
秦观也想自我疗伤,将他的一腔柔情,化作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美好愿望,可是“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去志更坚。”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真是“佳期如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好一个,“忍顾鹊桥归路”。不忍回首,“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曾经与你共有的梦,今后要向谁诉说?”是啊,向谁诉说?用“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怎样的一种绝望?这“砌”成的离恨,重重地压在了词人的心头。“郴江幸自绕郴州,为谁流下潇湘去。”幸与不幸?秦观只能是一个听任哒哒的马蹄惶然而过,只能作为过客,而无法落脚为归人。“山长水远情人别,一种相思两不期”,只有相思,却无期待,真是绝望中的绝望,凄凉中的凄凉。王国维认为“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叶嘉莹先生也说这是秦观所有词作里最悲哀的一首,而这种悲哀已无关情爱,“他从悲哀里边开拓出去的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是啊,此词写完没多久,秦观就去世了。
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首歌:“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感觉进入层层迷雾。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雾中的梦想不是归宿。”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不懂的一腔热忱转瞬间支离破碎,失望,失望,最终绝望。“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而词人的柔情,何人能懂?
第四篇:「无声之爱」观后感
「無聲之愛」觀後感
語四乙廖隆振85022
41「手舞飛揚之際,如白羽天使,是你最美麗的化身。」
如果耳朵是一道走向世界的門,那麼我相信,心窗將是靈魂的舵手,將世界引領朝向真善美的籓宇。
「無聲之愛」與其說是一部討論聽障的影片,不如說是一部探討人心溝通的作品。從影片的過程中,令我感觸良多的是,當女主角的父母親對著她說她應該要「負責」的時候,時間在這一瞬間凍結,將女主角的思緒引回到少時的記憶─乃弟墜樓,在那一刻我依然無法「體會」,要一個小女孩對人坦承自家的貧窮,而無法溝通的雙方大人,卻是在一旁視若無睹的將責任和所有的難言之隱全堆託在她的身上,但,我卻明白在當下的那一刻裡,她必然是隱忍了許多許多的委屈,於是,情緒如關不住閘門的洪濤,拍向兩個無助的心靈。
後來,在其母的表揚會上,捨棄了羞慚的自卑心的她,終於站到台上,「告訴」所有人她的心聲。我記得很明白她說過的那一段話,「健康的人用耳朵聽,耳聰的人用心聆聽。」唯有這顆純淨的心,才能照見世間的情事、諦聽人間的清音。但是,在我心深處,卻有著另一個聲音,娓娓道來,耳聰的人用純淨的心瞧,那健康如我,用的又是一顆怎麼樣的心,來看待週遭的人、事、物?在面對繁雜的世界,我常覺得厭煩;在面對多變的人性,我常覺得沮喪;在無知的閱讀中,我覺得自己被物化、被工具化了。於是,在重重的枷鎖中,自己的心也在不知不覺中遭受到蒙蔽、甚至於污染與戕害。在看到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便自發性將他歸類到智能不足、學習障礙、或是不用功的壞學生,在面對殘障人士的時候,便不由自主的撇開目光,不敢直視那對空眸,不肯敞心暢談,是心生嫌棄之意而規避?是否定殘缺之美而遠離?還是因為不明白那深邃空無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空靈的心境,而走避那無處不在、攫蝕人心的靈魂?
原來,不是我不懂,只是,被蒙蔽。
從這部影片中,得到的啟示不多,但卻是極富思考的,不論是對聽障者還是我們。對聽障者和一般人而言,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就是手語,而彼此似乎也都有了默契,用手語來解決溝通的問題,或是以為只要有手語就夠了(先決條件當然是彼此對手語學習都有一定的程度),但是,在手語背後所隱藏的情緒反應或是心情變化,通常是被遺忘的一部份,因此,女主角的雙親不能體會要一個小女孩在大人的面前坦承自己是貧戶是一道很大的心牆,同時也不能體會一台收音機對在家沉寂多年的女孩來說,意義勝於一切。同理,女主角也無法理解其父母多年來的心結。而我們自己呢?如何在表面事物的背後,用心去體會對方的心情,更是我們要學習的一點。
如同影片中雜貨店老闆所說的一般,「別吝於在眾人面前展示妳的手語,那雙美麗的手,就好像美麗的天使一般,輕舞飛揚。」我們也應該將最真實的自我,自然地表現出來,因為,所有的事物,在誠心真意的包裝下,都將是全世界最美麗的贈禮。
美麗,來自於心中。
第五篇:文化之爱——海角七号观后感
文化之爱
——《海角七号》观后感
一种文化,孕育一方水土,延续一段历史„„
两个地方的人,代表两种文化,在磕磕碰碰中走到一起,化二为一„„ 《海角七号》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凄美的爱情、滑稽的笑料,更多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剧中阿嘉和友子的爱情可以说是两种文化融合的完美结果,无论是你懂我也好,我知你也罢。正如阿嘉的那句话一样,“要么你留下,要么我跟你走”。在遇到友子之前,阿嘉是一个在音乐道路上受阻的台湾青年,郁郁无为;在遇到阿嘉之前,友子是一个为追求梦想到台湾而怀才不遇的日本女孩,几乎放弃。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文化,但他们又是如此的相似,犹如上帝放任人间的两兄妹。
阿嘉代表的是台湾文化“国际化”:有台湾文化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又携带一丝丝对台湾传统文化的不屑。因为阿嘉是一个有音乐才华的青年,他追求的是国际化的台湾文化而非台湾本地的传统文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阿嘉“看不起”和他一起练歌的人:琴弹得忽快忽慢的大大,连贝斯都没见过的贝斯手茂伯,交通警察吉他手,修理工鼓手。但他最后还是放弃小我,成全大我,完美地完成了原来他认为无意义和不可完成的事情。而他最后也接受了传统文化,并将它完美的演绎了出来;他更是和日本歌手一起演唱台湾传统歌曲,无形中将中日文化联结在一起。
友子代表的是海外文化,和台湾文化截然不同的日本文化。她不懂台湾的文化,我想刚开始她也不想懂。接触台湾文化只是在她人生事业低谷的时候的随意决定而已。刚到台湾,她不如意,一切都不如意。酒店的服务员吸烟,事业也处于低谷。被安排在台湾作组织和日本歌手的联谊的工作,她无奈接下。而不懂台湾文化的她被台湾文化拒之门外,她一气之下想一走了之,却因为一个邀请而留下。她生阿嘉们的气,但她只能把气往阿嘉身上出,因为阿嘉是她和其他人的纽带。也许他们之间懵懂的爱情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成长着。
在日本歌手和阿嘉他们同台演出时,友子是开心的,因为她对台湾文化懂了一点,一点就足够了;她又是幸福的,因为阿嘉说出了他的爱,“不是你留下,就是我跟你走”,文化已经没有任何的障碍;她也是自豪的,因为她们之间的爱
可以说是文化之爱,融合不同文化的爱。
茂伯、主席是台湾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茂伯不懂年轻人的思想,不接受他们的风格,他唱的就是自己的传统歌曲。主席办活动不接受外来人员,有点自封锁国的思想。然而,在经过几番艰难的磨合下,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退步以及自己的进步,最终结果是文化的融合、事情的完美!
马拉桑、交警、修理工、酒店服务员等等都表现出台湾的不限形式、为理想坚持不懈的精神。茂伯虽年老却不弃音乐、马拉桑虽屡败却又屡战„„这不仅仅是台湾的文化,更是众多中国人的精神堡垒。也许正是这种种精神食量吸引并喂养了一批批海外人士,这种种文化也吞噬了其他外来文化并将其消化。
《海角七号》的爱情也很凄美。全剧以一封封60年前的写给同名人友子的情书为线索,以友子老人收到情书为结局,情节凄美圆满。虽然阿嘉和友子来自不同地方,但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见证了两种文化的融合,演绎了一出完美的文化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