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已逝世100多年了,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不但没有被人忘记,却日益深入省心。当今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在学校主要都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但马克思主义却是所有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到底为什么被人们这样看重,它对当代大学生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所讲述的“认识”和“实践”方面,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分别论述了它们对大学生的作用、它们的联系以及它们的意义。
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认识 实践意义
正文:
作为大学生,除了要在专业学科扎实知识和非专业领域充实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虽然政治状况和主流思想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诸如诚信度降低,趋于功利化、庸俗化,尊师重道的风气逐渐淡化等思想道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本质,在认识下实践从而改造世界。只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认识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实践方面或许没有很好的条件,但在认识方面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怎样的认识自身。这又牵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因为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了人生观从而认识自己。同时,我们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也离不开一些对“认识”的观点。比如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等名言。先不论这些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他们讲的都是一个“知”字。也就是“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又说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就是说人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也只有人的关系复杂,单一认识便引发了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需要人去认识,认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所以说“认识”对一个人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认识是根本办不好的。当代大学生要学会按照不同角色和不同要求,适时的去调整自己的行动。并且还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起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确定自己的一生所奋斗的目标。
其实人类的认识活动很早便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开始。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关于认识和自我认识的经典事例。不论是埃及古老传说中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还是古希腊神庙中的“认识自我”的碑刻都告诉人们:探究问题真谛所具有的很浓的神秘性和艰巨性;不论是世界最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还是世界最著
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告诉人们:认识自我,解决困惑寻求真理的重要性。人生的一切都是认识的过程。认识问题,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人生才能得以丰富,得以精彩。
实践方面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通过实践。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践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其包括了三层含义:(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2)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比如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属于前人的认识,这些认识又都是前人从实践中得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又通过实践去发展认识。所以说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当然,认识到了就要去运用,而运用就是一种实践。没有实践产生的直接经验根本无法认识到根本。认识到了根本,也就又有了经验,从而产生了能力和素质。有的人说现在许多大学高材生却是高分低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很少思考,很少实践,就算背得再多,也不能算是认识,更别说认识真理了。当然,我们大学生不可能所有理论都亲自去实践,但可以思考问题,查阅资料,查看前人实践的例子,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有的人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比如文革时期,四人帮把许多理论问题搞得非常紊乱。但是,这些五花
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他告诉我们:理论之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上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了实践。
当然我们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同时还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实践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实践的同时不能盲目地相信实践的结果,在看到它绝对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相对性。
同时我们大学生还要牢记,在实践中认识到的道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强者生存的道理,但是没有再回到实践中去研究人。于是留下了漏洞。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而从认识到实践又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没有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相对来说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巨大。正如牛顿被苹果砸到了头,这一个无意间的实践让他认识到引力的存在。然后他将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结论。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伟大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缺乏了一个实践的精神,也就缺乏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的过程。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我们人生中一个最长的认识过程。经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们更应该懂得认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让“认识”的发展进化在“实践”中轮回,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哲学》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篇: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对未来憧憬认识
摘要:论述了当代大学毕业生在即将度过难忘的大学生活后,对开启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希望以及对未来征途憧憬的理解。
关键词:梦想;责任;求实;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2901
即将过去的时光已无法追回,可未来的时光即将到来。它究竟是鲜花阳光,还是密布的荆棘,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知道它并不平坦,这就是未来憧憬的实质――未知的征途。尽管未来无法预知,但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感知,因为为迎接这未知的征途,在已过去的日子里留下了我们坚实足迹。只要我们经受住艰难坎坷的跋涉,就一定能在风雨兼程后见到耀眼的彩虹。而思想充分理解和认识它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未来憧憬。
引领我们人生的永恒力量就是梦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或许是生活梦,或许是事业梦,或许是其它等等,但是我们的梦想一定是建立在国家梦想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就是“中国梦”。它是党的十八大上总书记提出的,已成为凝聚亿万华夏儿女、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是我们每一个人民的梦。它的实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想要实现个人的梦想,就要首先实现中国梦,创造出让全体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梦想的实现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众志成城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我们艰苦的努力,所有的幸福都是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企业家马云说过“一个人最富有的时候是有梦想,有梦想是最开心的”。步入社会前我们怀揣着梦想,步入社会后我们不断实现着梦想,每一步的行动都需要付出,都需要坚持。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在现实中可能有诸多的无奈和前行的压力、失败的挫折,但绝不能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迷失方向、止步不前,而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从而做出正确抉择。培养自己自持、稳重、自信、从容、自励、坚定。我们不怕失败,我们没有失败,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我们宝贵的经验。中国梦、就业梦、创业梦、成功梦、事业梦、家庭梦„„“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一种梦想都值得浇灌,这就是最美好的未来”。永不放弃追求梦想,永远为梦想而不懈奋斗,坚定我们前进的步伐,向着梦想的前方、向着蓬勃的未来,去拼搏、去创造、去编织。
立足社会的必需品质是责任,而人生就是一种责任。孟子认为“君子有终身之忧”,也就是说: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会以天下为己任,时时刻刻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应当做好的事,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并此作为真正的快乐。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锻炼出生存的本领和技能,担当起生活的重任。我们要对家人负责,用心经营幸福的生活,担当起养家育儿、照顾父母的责任。我们要对团队负责,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参与到团队中为集体出力,不能只索取不付出,那样的话同事会远离你,团队会剔出你,单位会放弃你,到头来你会庸庸碌碌、无所适从、一事不成。我们要对社会负责,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之中,每个人都在相互为他人服务,都在使用各种社会资源,我们的衣食住行、交流、学习等无处不体现这种特征。我们有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义务把个人努力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社会认可,才能把握未来,成就心中所想。要心怀大志、勇于担当,为自己、为家庭、为集体、为社会、为祖国、为民族尽职尽责。
事业发展的基石是求实。求实是我们文化传承中最珍贵、最精致的思想元素,是中华文明的结晶。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秉承求实的精神。未来在步入社会后无论我们是在公务员岗位,还是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不管是从事管理工作、还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服务性工作,只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干,才能干好事、干成事,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未来我们也可能上硕、读博、继续深造,最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求真务实则成为我们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成为我们提升学识水平的有力保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有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就一定能实现自我价值。未来在步入社会后我们可能成为一个自主创业者,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则成为我们创业成功之母。若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着边际的话,我们便会脱离实际。你的管理一塌糊涂,你的产品无人问津,你的前途一片黯淡,你的创业面临失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要求真务实,就不要弄虚作假。要求真务实,就不可铺张奢华。只有这样才能根基牢固,才能茁壮成长。无论现实的结果怎样,无论我们的未来如何,只要我们以务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务实的行动去干事业,去创迈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创新与国家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两个百年梦想”必须开启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传播高校迅捷,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用创新思想去思考,已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情。要解放思想勇于拼搏,要克服一个“怕”字,摒弃一个“等”字,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主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攻坚克难、突破自我,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一个艰苦、寂寞、复杂的过程,它或许成功、或许失败,我们应当有“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在创新的实践中获得创新成果,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无愧于时代的未来。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已不仅仅在知识积累与能力上得到了提升,而且也获得了毅力、情怀、视野、修为的能力,只要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自信而坚定地迈上新的征程,我们就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和精彩未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三篇: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代的意义
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代的意义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毛泽东在天安门主席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这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主社会,使中国摆脱了战火的困扰,人民开始有更加稳定,和谐的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伟人,他就是毛泽东,一个传奇人物,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走向建国的同时,他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思想,就是我们熟知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和产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特性经验作了概括而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20世纪中叶时,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开辟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使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深刻变革。毛泽东思想教育、哺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中华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
位与当代价值早已载入史册,在随着历史的逝去、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使毛泽东思想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更好地为新世纪的中国服务。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和创造地回答和解决了十月革命以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继续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向前进,在1936年之后,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伟大代表产物,他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了马列主义,丰富并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条件,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诞生前,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伟大功绩,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那一代人民抗争的精神支撑。中国革命是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中兴起的,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失败和两次胜利的的历史经验充分显示出:毛泽东思想是被中国革命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原则,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陷入恐怖的紧要关头,正是
在毛泽东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指引下,才开辟了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开始了土地革命,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才有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保卫了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执行了“左”倾路线,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原则和军事战略战术,使党的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正是由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央领导集体,才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挽救了全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随着抗日战争的兴起,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争取对统一战线和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权,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和斗争原则,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和倒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武装才能在抗战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持久战方针和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把它上升到战略地位,开辟了大面积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使日本侵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才能发展壮大为一个全国范围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成为团结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民主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有人说,在现代毛泽东思想己经过时了,对新中国的建设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指导方针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将长期指引和激励我们前进。第一点,毛泽东思想对现代青年们有指导意义,接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共产党的培养,养成了时时处处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的理念,但是我们处在的是一个变革的世界和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却没多大进展,有多少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丢失了,比如:义务劳动,党中央提出要以德建国的伟大号召,这令我们感到异常欣慰,因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在是文化传播迅速的时代,要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入侵,就要求我们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还有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和与改革发展背道而驰的不正之风,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许多人在市场经济弊端的笼罩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造成这些的原因只有一个,脑海中的思想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不健康,为了追求物质文明而忘记甚至放弃了精神文明,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毛泽东思想中的优秀品质,不断地去改正现实中的不良作风。
毛泽东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理论之一,无论在旧时代还是在新世纪,毛泽东思想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新的世纪中,我们更应坚持毛泽东思想的优良部分,结合时代的特征,发展和补充毛泽东思想,令毛泽东思想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为新中国服务,不断解决国际国内的各种问题,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
第四篇:法律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可作不同分类,如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法律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4〕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1.大学生法律心理,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现代法及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应、感受、体验等,是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1)辩证自觉的感性认识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对法及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中,能够克服传统法律心理及青年人的偏激心理,使其更具全面、客观、正确的成份。
(2)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的心理取向。指大学生对新的法事物、法现象不是持漠然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学习、遵守、运用和维护新法律、新法规。
(3)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大学生应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
(4)扬弃传统法律文化的心理机制。指大学生对于传统法律文化能够辩证接受的心理。
(5)对现代法制的充分信任感和依赖感。即相信现代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与完善,司法机关能够秉公执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包括自身利益);以此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是合乎人性的,能够实现秩序、正义、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从而确信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依靠司法机关解决是可信赖的。
2.大学生法律观念,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它是在法律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与法律理论的中介和过渡,处于法律意识水平的中间层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法律观念的有无以及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识的强弱。
3.大学生法律理论,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是现代法律观的理论表现。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居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级阶段,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大学生法律理论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法理学)。它居于法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探讨法律的普遍原理、为各部门法学和法史学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
(2)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部门法学,即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行法律(国内法、国际法)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宪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内容。除此而外,还包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4.大学生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它是大学生对于“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目的”的信念。法律信仰不仅来自于法制现实,是法律现实的超前反映,而且以具体的法制作为表征,并通过人们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加以实现。其内容包括所有法律价值的实现,其特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阶级性、交叉性和终极性。大学生法律信仰蕴含着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对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及其实现,从而实现法治,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设的奋斗目标,大学生因其在社会中的特殊角色地位而必须树立现代法律信仰。因为“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5〕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功能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自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有学者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总的说来,恰似一个等边三角形,立法、执法(包括司法)、法律意识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法律意识是结果”。〔6〕笔者虽不大赞同这种观点,但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两条平行线,从硬的方面来讲,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立法和执法,而从软的方面来讲,则主要是法律文化的培育,这其中当然包括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硬软兼施”,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因为法律意识虽属意识的范畴,是法律制度等物质范畴的派生物,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同时法律意识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法律制度等物质因素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早就说过的那样,“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事例表明,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8〕可见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来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自在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2.导向功能。我们正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主义法制基础相当差,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但仍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过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包括司法)更显迫切。立法的前提条件是客观条件的需要,这里的客观条件除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包括公众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相关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即使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此而增加法的实施成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与法律实施的关联程度较大,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
3.评价功能。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两个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指社会公众把法律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而就法的适用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专门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和公正、及时的实施。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评价功能,即对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实施是否有效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影响法制建设的进程。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
4.规范功能。统治阶级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以法律这样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法律来调整习俗、道德和政策等行为规范,无法调整或调整不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法律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依赖国家强制力外,还必须依赖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因为国家强制力仅仅是外部力量,而法律意识则是实现法律目的的内在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内因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构建可以使他们自觉按照法所体现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五篇: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
论当代大学生与艰苦奋斗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近现代的中国,我们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为艰苦奋斗赋予新的内涵。我们的父辈祖辈都身体力行的践行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反观当代大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铺张浪费严重,吃不得苦、耐不得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纪律散漫,丝毫看不到艰苦奋斗精神的影子。社会上比比皆是的“富二代”现象,大学课堂上的纪律散漫现象等等,真的应该引起我们对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视。大学生究竟应不应该艰苦奋斗,该怎么艰苦奋斗,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我眼中的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出自陶铸《崇高的理想》:“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了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艰苦奋斗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表现。正如先驱恩格斯所说:不同的时代自然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元素,也就必然被赋予不同的理念和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思想家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总是同反对奢侈腐化、提倡勤俭自强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我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周易·否》卦中说,“君子以俭德避难”,认为一个有“俭朴”美德的人,能够避免危险和灾难。《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认为人民的生计在于辛勤劳动,只有勤于劳动,生活财物才不会匮乏。孟子在《告子下》中说:“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就突出了艰苦奋斗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现代的角度看,古代思想家所推崇的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内涵,可见自古人们就公认,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在革命时期的中国,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着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敌人政治、经济、文化的层层封锁下,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建立一个又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全国的工农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对着更加困难的条件,更
加凶残的敌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敌我力量差距悬殊,但是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以少胜多,建立了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无论在装备、后勤补给条件上都远远落后于美帝国主义,但是我们的战士们凭借着伟大的艰苦奋斗精神,硬生生地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刘胡兰,杨靖宇,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无一不是有着笃定的艰苦奋斗精神。可以说,艰苦奋斗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新中国。
在建设时期的中国,艰苦奋斗精神被我党极大的发扬光大了。埋头苦干,努力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险,勘探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寒冬坚持扔手雷,拉单杠的好楷模雷锋;身先士卒、处处为人民着想的好干部焦裕禄……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在用心血去建设自己的祖国。
改革开放后,艰苦奋斗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同志强调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内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色。江泽民给出了艰苦奋斗的新论述:“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精神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更是将艰苦奋斗上升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强调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通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实现了GDP世界第二的突破,实现了总体小康社会。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取得所有这些成就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想要实现自身价值,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学生身上又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呢?
二、大学生的艰苦奋斗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人才生力军,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一不要我们像解放军战士那样流血牺牲地战斗,二不需要我们像工人们那样汗流浃背地建设,我们的艰苦奋斗有着自己的内涵。
首先,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学好文武艺,储备各种知识技能,为今后投身祖国的建设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做准备。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求的是全面发展,不单单是自己的专业知识
要学好,其他方面的也要有所设计,例如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关系国计民生的时事政策,以及当前流行的思想等等。
其次,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对大学生的另一大要求。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这部分显得尤其重要。力所能及地从自己开始勤俭节约,小到一粒米,大到一笔钱,都要本着勤俭的态度去对待。正如李商隐在《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它告诫人们,大到国家,小至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
再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大学生是真正的“无产者”,大部分大学生的衣食全靠父母资助,作为纯消费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尤其是父母的,老师的,校工们的劳动成果。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要求我们要勤俭自强,不能铺张浪费;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要求我们准时上课,不逃课不旷课,保持课堂纪律,积极与老师配合;尊重校工的劳动成果,要求我们要爱护公物,保持校园环境,维持和谐的校园气氛。
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是做一名有理想、有报复、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成才、成功不可缺少的必须品质。但是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三、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敢想敢干是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现状。但另一面,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穿名牌,讲排场,消费水平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就业后的收人水平;学习上怕苦怕累,投机取巧,缺乏刻苦钻研和顽强拼搏精神,碰到困难或挫折就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工作上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艰苦创收的意识,只讲个人得失,缺乏实践勇气与团队精神,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幻想高收益,缺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艰苦奋斗精神及其长期性缺乏正确的理解
部分大学生一提到艰苦奋斗就想到吃树皮,穿补丁衣等情景,觉得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根本不用什么艰苦奋斗精神,其实,我们讲艰苦,并不是提倡苦行僧主义,而是为实现崇高目标所付出的必要代价。它不是一种被迫的痛苦的行动,而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自觉要求。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高校忽视了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的教育。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教育的式陈旧,内容不全,力度不够。不少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对艰苦奋斗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邓小平同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艰苦创业,对干中闰是什么样的国家,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很少。
3、家庭的教育指导方向不当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多是8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为主。经济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却较少过问如何花费。这让生长在逐渐富裕起来的环境中的大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没有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思想上父母更是放弃教育,只看孩子学习成绩不看孩子综合素质的成长。这导致多数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遇困难就垂头丧气,稍受挫折就心灰意冷,甚至哀叹前途渺茫。这样无形中养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不良习惯。
4、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及不良消费观的影响
首先,当今党内外的一些腐败现象,一些由于时代变迁造就的通过捷径取得成功的事例,给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以投机取巧的暗示。一旦这样年龄阶段的青年在内心深处刻下如此的烙印,那么他们将永远生活在幻想之中。一其次,在当今一些离开国情,离开现实经济条件盲目追求享受的畸形的“高消费”影响下,一部分学生滋长了贪图享受思想。还有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富二代”现象,对大学生们产生了很坏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没有物质生活的压力,铺张浪费成风,奢华攀比成性。
5、大学生本身缺乏实践锻炼
首先,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较少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践,他们不大懂得劳动的艰辛,不太了解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不知道用资源换取的价值来之不易。其次,长期轻行为训练和实践锻炼,致使许多大学生知行脱节,实践能力不足,社会经验缺乏。最终是在真正面对社会时,即使能够渐渐明白创造的艰辛,却没有勇气和思想准备投身到艰苦奋斗中。
6、受欧美日韩等外来文化的熏染
传统的那些工作模范或人民英雄的论调已经被当代大学生所淡化,他们不知道王进喜,雷锋这些艰苦奋斗的杰出代表,而只关心日本的《火影》《海贼王》等动漫以及欧美的当红影星歌手。而这些外来的现代元素大多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流行的特点,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他们形成安于享受,不思进取奋斗的懒惰心理,最终与中国历来弘扬的艰苦奋斗精神渐行渐远。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要从教育入手,使广大的青年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历史教育
培养忧患意识,重点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近代中国的革命史,现代中国的建设史,充满了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事迹。历史中有榜样的力量。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清醒的民族要居安思危,一个成熟的国家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让大学生切实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困难: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科技发展的对比,找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进行党史教育、典型人物创收史教育和反面人物的警示教育,增强对艰苦奋斗现实性、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们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真正理解现在能不能坚持艰苦奋斗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荣辱兴衰,关系到个人是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2、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其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或受到挫折后产生畏惧心理。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就要学会怎样去面对挫折。一个大学生如果经不起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的考验,即使他有满脑袋的知识,也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作为。因此,大学生的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挫折容忍力作后盾才行,应该做到遇挫折而不气馁,处逆境则更奋发。通过开展挫折教育讲座,邀请名人讲述挫折经历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大学生们不惧怕挫折,敢于直面挫折。
其次,要从管理制度入手,用相对硬性的手段帮助大学生建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建议从改革大学生在校生活开始入手,逐步实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制度。
1、制度军事化改革
军事化的制度是最能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了,适当的在大学校园中引入军事化管理制度,能够很好的帮助大学生培养起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要强化纪律,包括出勤纪律、课堂纪律等等,将纪律严肃化、军事化。其次,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体制锻炼、进行耐力训练,培养大学生强健体魄。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定期安排学生参加军训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2、条件艰苦化改革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适当的降低当前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合理科学地安排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展体验革命年代艰苦生活的活动,体验艰苦的生活,这样大学生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物质生活。
另外,还有从课外活动入手,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广泛开展各类有意义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例如支教活动,开展去敬老院的爱老敬老活动,开展参观军旅生活的活动,开展为校园、为社区、为市区义务服务活动等等。通过此类的活动,让大学生们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劳动人民,更加懂得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