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实验室是科学课具体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主阵地。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建立健全教学仪器两帐一卡一档案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实验任务的根本保证。
教学仪器两帐一卡一档案:
两帐:教学仪器明细帐、教学仪器总帐
一档案:教学仪器资料档案
(过程性资料分为六个方面: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研记录、仪器教学记录卡、学生实验报告单、实验教学经验论文、实验教学总结。)
六有:有实验教学计划、有实验教学教案、有使用仪器通知单、有实验教学记录卡、学生实验报告单、有学校领导检查实验教学记录。
1、排出各年级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一览表,印发给实验教师。
2、统筹安排各年级实验时间和班级。
3、备好实验课,做好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4、实验教师和仪器管理员共同上好实验课,组织辅导学生探究实验,解答实验中的疑问。
5、清理实验仪器,搞好实验总结,填写实验日志,批阅学生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效果考核。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模板*****学校***** 班教学环境(授课地点):授课教师: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自己的科学素养。(设计理念: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学习者特征:科学知识:
1、*******。
2、*******。科学能力:
1、*******。
2、*******。科学态度:
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演示活动材料:
2、小组活动材料:、活动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2、[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2、[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第三篇: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 事实告诉我们,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本文在五个方面就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科功底、多媒体、模型、中小衔接
一、创设教学情境,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和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中对创设情境有利于有效教学也作了简单的论述。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上《光的反射》这节课时,以精美图片导入:外面阳光灿烂,谁有办法把阳光请进来,送给在座的同学?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可以用镜子把阳光射向教室内,有的说可以在阳光下放一个装有水的脸盆把阳光送给在座的同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引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提升教师的学科功底,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可靠保证。
在上《磁极的相互作用》这节课时,如果让学生观察完条形磁铁后发现相同的蓝色会互相排斥,不同的蓝色和红色会相互吸引,老师马上就说蓝色代表北极,红色代表南极。但结果在观察环形磁铁时,白色代表北极,红色代表南极,这样学生不容易一下子就没反应过来。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老师处理的方法不是很恰当。教师应该明确说明不是用颜色代表南北极,应该看上面的标记“N”和”S”。
我以前遇到过一位老师按以下教学方法教力的单位“牛顿”。师:1牛顿的力有多大?
生:1牛顿的力相当于1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量。
师:回答正确。1牛顿的力跟1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生:1牛顿=100克 师:正确。
实际上1牛顿=100克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牛顿=100克力。100克跟100克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概念。
由此可见,一位不具备足够科学素养的老师,自然很难引领学生提升科学素养。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把教材吃透”是永远不过时的口头禅。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
三、巧用多媒体,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例如老师在执教《测量水的温度》时,可以先用微课的形式,介绍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温度计的不同类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出示3杯水【1杯冷水、1杯温水、1杯热水】,让学生讨论测量方法,学生很快说出了测量方法并拟定了实验计划。
接着老师提问“温度不同的水,几分钟后温度会有变化吗。”以往测量时老师们会让学生自己测量3杯水的温度,但是测量的时间长短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学生很快就测完,因为没有时间的一个过渡,学生不能很好地感知2分钟之间水温的变化过程。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老师可以应用课件“一根红色的长度线”表示时间的变化,学生对于时间的变化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在课件中,时间变化分为四段,要求每段有一个学生进行测量和测量时间为2分钟,这样小组的4位同学就可以在8分钟时间内都进行了一次测量。因为有一个时间的限制,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段测量时都非常认真、专注,当要换人时,想到自己可以测量了,每个人都认真,兴奋。这一课件的运用对学生会很有吸引力。降低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对突破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在上《测量水的温度》这节课时,也可以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使用ipad照相,实验操作结束播放照片让学生互相点评。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可以看到同伴的操作方法,通过点评掌握到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样长久的训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更注重细节,实验过程会更有效。
四、利用模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在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尊重实证、批判地思考、灵活性和对变化世界敏感等几个方面。模型教学能使学生在好奇心、诚实合作和创造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在学习《轮轴》,我们可以先用竹棍带动竹筒转动,提起重物,建构“轮带动轴运动的方式”,然后比较直接提物和利用短竹棍提物,让学生感受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不省力,接着再给学生3跟长竹棍,让学生感受竹棍的运行轨迹是圆,形成一个“竹轮”。引导学生从事实资料的具体形象思维中,抽取出轮带动轴运动的本质,运用此教学模型学习轮轴知识,学生会理解地更透彻一些。
教师要意识到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要摒弃以往的以知识、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模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过程,养成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五、注意中小衔接,科学素养要逐步养成。
小学升初中是台阶式的跳跃,搞好知识衔接,将决定初中阶段科学学习的效果。有些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使科学概念严谨一些,用初中的知识代替小学的知识,导致小学生对学习科学慢慢失去了兴趣。
例如有关“杠杆”的知识,小学和初中都有。由于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解“杠杆”的知识时,就不能用初中的知识代替小学的知识。
比如: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时,初中的描述是“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反之,使用杠杆费力。”小学的描述是“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反之,使用杠杆费力。”小学教师绝对不能为了概念的严谨,不顾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初中有关杠杆的知识在小学课堂上进行讲授。这就是初中科学课堂和小学科学课堂不一样的地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懂得教学要符合科学课堂的递进,知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逐步养成。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小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主编
第四篇:科学课程故事
星星之火点亮生命
-----我的科学课程小故事
李珍
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在不停的适应着自己的生存条件,有的在适应中变异并存活下来,有的在适应中淘汰灭亡。从事多年数学教学工作的我,兼职教学科学,这也是一种适应。科学是我喜欢的课程,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凭自己的所学,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有很多的科学术语,也有很多的科学奥秘,这些都使我不能灵活应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这单元学习了蓬勃生长的植物,它们点缀着大自然的各个角落,为自己和所有生命制造养料,就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呈现不完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得靠老师去查阅资料,靠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
学习第一课,当我让学生观察植物的身体后,总结植物的身体组成“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书上出现一个词“一般”,为什么这里会出现“一般”?那还有些什么植物不是包括这六种器官呢?它们如何生活的„„一联串的问题就来了。教科书中没有这些答案,还好我事先有准备,给学生举了些例子:像苔藓有三部分,根,茎和细小的叶子。紫菜、海带等植物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海底下,就是根,起固定作用,还有上面我们可以统称为叶子,大致上可以分成这两部分,而开花植物的身体就有六部分。当谈到种子的作用时,大家都谈到了繁殖后代,可一个问题不知从何人口中冒出:“世界上第一粒种子是怎样来的”?此语一出数人跟风。当然世界上第一粒种子不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到底怎样来的呢?于是把我学到的知识从头说起,说得不太细,但大概是这样。我马上在教室网络上查找了,再让学生来学习,学生兴致很高。原来第一粒种子是非生命物质氮、氢、氧、碳四大元素演化而成的。距今六十亿年前,地球上的元素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化合、分解等各种化学变化。到了三十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细胞。又经历了大约二十亿年,细胞形成了完整的细胞核。在六亿多年前,地球上只有水中长着藻类植物。又经过了二亿多年的时间,地球上出现一次巨大的变化,陆地上升,海水下降,许多水生植物被迫进入沼泽地带。水生植物为了生存,逐渐摆脱水的束缚,慢慢适应了陆地生存,于是成为最早登陆的水生植物。裸蕨是最原始的陆生植物,随着不断地进化,它们形成了特殊的器官。过了一段时间,有些植物变成用孢子繁殖,孢子植物开始是不分雌雄的。后来,有些植物出现了大小不同、雌雄有别的两种孢子,雌孢子和雄孢子结合,就发育成种子。世界上的第一粒种子就是这样诞生的。上下几十亿年的演变史,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思维也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游历。
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时候,有一个词难住了我:“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为什么教科书中说是“绿色”植物呢?那有些红色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课前没想到马上查!原来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养分才能生长,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但有些植物的叶子是红色的,像红苋菜、秋海棠、糖萝卜的叶子,它们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呢?原来,这些红色的叶子里也有叶绿素,只是过多的花青素把叶绿素盖住了。如果把这些叶子放在水里加热,叶子就会变成绿色了,因为花青素很容易溶于水,而叶绿素不溶于水,这就证明了红色叶子里是含有叶绿素的。许多生长在海底的植物,像海带、紫菜等,也常常是褐色或者红色的。它们同陆地上的植物一样含有叶绿素,只是绿色被另一类色素——藻褐素或藻红素遮住了。
这些课程中的小故事,就像闪光的珍珠,点缀在我的科学课程中,使我的教学充满了欣喜和感动。现在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常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充实了课程内容,也会意外的打乱我的教学节奏,但也给我的课程增添了许多不期而至的收获,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地动态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吧。
李珍,男,36岁。小学数学一级教师。我是一个做事坚持到底的人,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为人热情,大方,本人好学上进,对工作认真积极,严谨负责。曾获得过县优秀任课教师、县骨干教师、优秀中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学习科学课程
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