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家解读《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意义和亮点
专家解读《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意义和亮点
采访人:记者姜洁
解读人: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
2014年07月14日07: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久前,中央审议通过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出台有何重大意义、有哪些亮点?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
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深层次问题
记者:为什么要出台《实施方案》?
高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从巡视制度改革到网络监督拓展,从职能定位转变到内部机构调整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实施。《实施方案》是这些有效举措的集成和优化,是反腐败理论认识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制度建设成果的提升和固化。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作出重要部署,列出了一系列“任务清单”。中央纪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落实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深入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改革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实施方案》起到了改革“后评估”和落实再督促的双向功能。
此外,目前一些制约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比如查办腐败案件的机构、资源比较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合力;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与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差距等。《实施方案》直指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纪律检查体制“病灶”,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深层次问题,是反腐败攻坚克难、取得实效的根本路径。
体现了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和执行导向
记者:《实施方案》在哪些方面对纪检体制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
高波:《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和执行导向。其改革重点有以下几点:
——“两个责任一起扛”。明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要求“两个责任一起扛”,种好“责任田”。各级党委要成为权责对应、名实相符的责任主体,党委书记对本地区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负
全责、首责、总责,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不分家,都扛起“一岗双责”。纪委在深化“三转”背景下,牢牢锁定“监督、执纪、问责”三个关键词,把更多力量放到主责主业主项,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两个‘上’为主”。把纪委两项重要权力——查办案件的事权和干部提名的人权“上提”,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改革“落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更好地支持和指导下级纪委聚焦主业、履行职责。
——“两个全覆盖”。一是加快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现全覆盖,强化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实质性监督。二是实现巡视工作全覆盖,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推动常规巡视和专项巡视同步深化。
——“两个人群一起管”。一是对领导干部“本人”即权力行使者加强监管,如完善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谋取私利的法规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任职回避方面的法规制度等,强化党内诚信和党内监督。二是对领导干部“家人”即利益相关人加强监管,如重点关注和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等情况,加强对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等。
着力构建反腐败工作的“无缝网络”
记者:《实施方案》呈现出哪些亮点?
高波:我感觉,《实施方案》有不少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构建治党管党的责任落实体系。《实施方案》着力构建起党内治理、党内监督的责任链条、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特别是对“谁来负责、如何问责”作出了清晰界定,提出了工作要求。如根据十八大之后的实践进展,要求推动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着力构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的“无缝网络”。
——进一步传导上下联动的党内监督压力。《实施方案》提出的一些重要改革举措,都是从中央纪委机关首先改起,自上而下推动整个纪检监察系统的改革工作。一方面,要督促各级党委(党组)层层传导压力,制定落实主体责任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实行纪委书记向上级纪委报告履行监督责任情况,各级党委向上级党委报告履行主体责任情况等,同时要加强和完善纪检机关内部监督机制,防止“灯下黑”、确保自身硬。
——进一步明确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业主责。明确纪委职责定位,清理有关议事协调机构,把不该管的工作交给主责
部门,把应该管的工作切实管好。调整纪委机关内设机构,聚焦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投放到反贪惩腐的主业上,使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如中纪委先“做减法”,将中央纪委监察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125个清理到14个;再“做加法”,通过机构改革增加查办案件的机构力量,做大做强主业,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的体制改革提供了“模板”。
——进一步强化对腐败和特权的治理高压。体制改革是“投入”,打击贪腐是“产出”,要通过相关改革提高效率、形成震慑、保持高压。如通过巡视制度改革、网络监督提速等,形成正风肃纪的强大舆论声势等。
《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11 版)
第二篇:《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高波:让权力及其行使者同在阳光下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之一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的“七大改革任务”头一项。这项改革以“一规范两加强”(即规范用权行为、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为实体内容,既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关于“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精神,也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的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改革落点和操作路径。
给重点对象套上“紧箍咒”
从廉政理论说,权力制约不力、监督乏力,将导致权力“超载”和用权主体的低成本滥用,进而引发内生性的高腐败风险。从反腐实践看,相当多的违纪违法行为主体是主要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把权力公器作为谋私工具,严重透支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用。前几年在受纪律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中,一把手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因此,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主要领导干部也就是一把手,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了,把自身管好了,很多事就好办多了。”
《方案》聚焦重点对象,进一步强化了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定向监督和贴身监督。具体手段包括:一是“分解法”。按照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原则,确定主要领导干部分管事项、掌握权力及应负责任,合理分权、科学配权,并对直接掌管人财物等高风险部门和岗位进行更具体、更有效的权力限制。二是“清单法”。推行部门和领导干部权力清单制度,厘清公权和私权边界,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给主要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套上“透明的笼子”,防止公权私用。三是“倒逼法”。通过主要领导干部向上级纪委全会述廉述责并接受评议质询、干部选任“一报告两评议”、用人责任离任检查等监督问责机制制度,进一步增强主要领导干部谨慎用权、正确行权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
让权力行使减少“自由度”
抽象地看,腐败的主体是人,权力是其载体。具体而言,防治腐败既需“盯住人”,也要“管住权”,这如同一枚硬币之两面。当前,要着力减少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自由裁量度、决策随意性和免责可能性,其两大现实路径是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因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都是政府专门机关的专业性监督,具有执行易、成本低、上手快、见事早等比较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行政监察更具事中监督的操作空间,审计监督尤有事后监督的强大效力,两者既有分工又可协作,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对权力行使的监督闭环。
从反腐败职能定位和机构职责看,行政监察机关具有教育警示、纠偏惩戒等职能,其调查和政纪处分权有较强威慑力,应适时修订行政监察法,进一步明确其职能定位和工作规则,突出主业、强化主责,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化“三转”实践成果。行政监察机关要把监察监督“嵌入”行政管理全过程和各层面,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同步监督,深入开展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推进依法用权和公开透明,进一步改变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施政行权的“观感指数”。同时,审计机关是一支可信赖的监督“特种部队”。要充分发挥其盯紧“钱袋子”、看住“印把子”、查清“账本子”等专业优势,通过任期内轮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财经政策、法规纪律执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确保正确行使权力及其正向效果预期。
从反腐败实际工作需要看,行政监察和审计机关应加强全方位协作配合,建立健全线索移送、案件协查、结果运用等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的合力与实效。应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主动出击、前移关口,深入到“三公”经费使用、公共资源配置、重点项目建设等高风险领域,靠前发现并及时纠正主要领导干部用权不妥、用钱不当等行为,进一步提高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现率,并为“打虎灭蝇”提供更多优质线索。
为阻遏腐败增加“提前量”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一把手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利多不逾矩,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对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有“牵一发动全身”之效。《方案》要求规范主要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如同是健全完善交通法规和红绿灯、标示线等行车规则体系,而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则有如交警执法。对闯红灯、压黄线等违章行为进行及时发现、严厉打击,既是从严治标的必备手段,也是震慑“新发”的有效途径。
这些改革举措的预期收益还在于,进一步提高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压强”,进一步提高“高含金量”的权力的公开透明度和规范行使度,进一步提高主要领导干部滥用、私用、擅用公权的被发现概率、被识别可能,从而抓早抓小、抓实抓牢,防止小问题“被养大”,防止“蝇患成蝇窝”、“小虎变大虎”。可以预见,随着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逐渐深化,《方案》确定的举措逐一落实,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定向监督和对权力行使的全程监督,将会形成叠加效应和倍增效果,并带动各个责任主体加强协作、凝聚合力。对于坚决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来说,这是具有震慑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彰显反腐决心的战略性安排。高波:党委要扛起主体责任种好“责任田”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之二
牵好“牛鼻子”
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前提是认识到位。必须看到,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分提并论,是纪律检查工作理念思路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反腐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对刹风整纪工作不力、责任不实的强势纠偏。不可否认,仍有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委,或是“挂帅不出征”、“做主不当家”,把落实中央反腐部署流于形式;或是“己身不正,不能正人”,导致“逆淘汰”和潜规则屡禁不止;或是“用心抓发展指标,用嘴抓反腐治标”,把党风廉政建设全都推给纪委。党委主体责任的缺位,削弱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实际效能,也严重损害了党的执政形象。
《方案》要求,推动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牢固树立“一个观念、两个意识”,即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和执政意识、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实质上,这是要求党委增强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意识,并且上升到了执政意识的高度。而在此基础上厘清责任、强化落实,就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牛鼻子”。牵好这个“牛鼻子”,要求党委一把手亲自抓、主动抓、严格抓,不当甩手掌柜,不开空头支票,既要承担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也要当好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古人云:“上为之,下效之。”党委一班人尤其是“班长”扛旗引路,始终是落实主体责任的重中之重。
说到底,党委负主体责任是党章规定的职责,有责任就要担当。《方案》要求,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这就必须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主体责任体系,如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党组织,都要按照中央要求积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都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融入到各自工作之中。按照改革举措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的要求,确保职责权力延伸到哪里,组织监管就跟踪到哪里;腐败风险潜藏在哪里,配套措施就跟进到哪里,不留死角、不留隐患、不留特区。可以说,这是对党委“责任田”的界定,更是对其“责任心”的强调。
当好“台柱子”
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关键是行动到位。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不抓谁抓?打个比方讲,如果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视为一台“大戏”,那么,党委不应是台下的“看客”,而应是台上的“主角”;不应当走过场“跑龙套”,而应当是挑大梁的“台柱子”。各级党委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真正把担子担起来、把职责履行好,是此次纪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
因此,《方案》紧贴当前的反腐败工作实际,既概要申明了党委主体责任“为何抓”,也具体指出了落实主体责任“抓什么、如何抓”。在具体内容上,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党委(党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和班子其他成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规定动作”,分工不分家,扛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推动责任、执行责任;在工作机制上,就是要进一步强调督促各级党委(党组)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制定上下贯通、层层负责、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确保党的执政体系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和防控腐败风险的闭环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彰显“立行立改”之基调,在督促党委履责时“有详有略”地点出了务实可行之策。如,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专题报告制度,让各级责任主体为履职尽责“签字背书”,杜绝“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卖力”。此外,要求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进中央和地方反腐败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特别是进一步推动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审计机关在查办党员、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涉嫌犯罪案件中的协作配合。这些举措既是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点睛之笔”,也是党委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的“题中之义”。
守好“硬杠子”
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要害是问责到位。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级党委决不能淡化责任、放松要求。当前的反腐实践一再证明,哪里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好,哪里的党风廉政建设就会出问题;哪里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哪里的反腐败工作就有新进展。因此,《方案》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强化问责追责的“硬杠子”。这将会有力推动建构责任分解、责任落实、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通过检查考核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到实处。对于领导不力、不抓不管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四风”问题突出,或者发现重大腐败问题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这种制度安排是告诫,亦是鞭策,对于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而持久的导向价值。
权力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对各级党委来说,扛起主体责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这是执政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自觉和庄严承诺,也是《方案》着力强调的内容亮点,我们对此重大改革的牵引力、冲击力和执行力充满期待。高波:做好落实纪委监督责任这篇大文章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之三
紧扣“三转”主题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党章和党内法规要求,从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形势判断、提出的工作要求出发,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以上率下、以简御繁,围绕“三转”主题词,通过一系列动作为落实监督责任做出了一篇“范文”,这成为十八大之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最“亮眼”的实践成果之一。可以说,这是纪检体制改革“再出发”的重要逻辑前提,也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再提速”的实践先导。
《方案》进一步要求,切实推动各级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确保纪检体制改革“不跑题、不走调、不变样”。一是明确职责定位,主要是继续深化“一清一调”,即清理有关议事协调机构,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业务工作交给主责部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调整纪委机关内设机构,聚焦中心任务,把更多力量放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业上来。二是改进方式方法,主要是继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确保反腐败任务的完成度,进而提高党员群众的满意率。三是改进工作作风,主要是继续贯彻落实“四个字”要求和“四句话”标准,即“严、细、深、实”的作风要求,“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的工作标准。
改革带来压力,创新增添动力。面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新思路新任务新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凝聚共识、付诸实践,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做到家,求真务实地解决反腐败工作发散有余、聚焦不足、职能泛化、效果打折等问题。特别是要在不增加机构、编制、人员的条件下,把更多的资源力量压到主业上,把更实的监督责任扛到肩膀上,进一步彰显“三转”释放的改革综合效应。
勤练三项“基本功”
如果说“三转”是一种体现问题导向的动态过程,那么,往“监督、执纪、问责”上快转、真转、实转,就是其必然的结果导向。党的十八大之后,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加快“三转”、聚焦主业、担当主责,着力做好“监督、执纪、问责”三件事,取得了明显成效。统计表明,近两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了18万多名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且受理信访举报量、初核问题线索数、立案数、结案数等核心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态势,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大大增强。因此,基于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方案》要求“督促各级纪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更好发挥纪委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
监督执纪问责,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浑然一体、自然一脉,既是党的纪检机关的三项“基本功”,也是其基本职权和核心能力。从纪检机关的赋权来源看,监督执纪问责,是党章赋予纪委的“法定职责”。《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对纪律检查机关的地位、定位等作了明确界定,监督执纪问责是其“存在依据、立身之本”。纪律检查机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重点或有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也是这三项“基本功”。如《方案》提出,探索纪委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进行监督的有效途径,就是遵照党章要求“做实”党内监督的创新部署和改革亮点。
同时,从纪检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看,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既是坚决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腐败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胶着,对纪委履职尽责的压力感和期望值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加强上级纪委领导等有利条件下,纪委回归主职主业,坚守主责主项,将逐渐告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尴尬,走出“既是全能纪委,又是失能纪委”的悖论。而纪委能否把刹风整纪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首职要责”,始终保持打击贪腐的高压态势,亦将成为衡量纪检体制改革得失成败的试金石。
把握两大“关键点”
必须看到,监督权也是权力,是权力就有滥用可能,用权力就有贪腐风险。因此,王岐山同志反复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一些纪检监察系统的“内鬼”、“虎患”相继被除,既表明打铁需要自身硬的立场,也说明防治“灯下黑”的紧要。因此,《方案》提出两大关键举措,着力以铁的纪律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铁军”。一是加强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纪律约束,加大纪检体制内的自我监督力度,对监督者进行“再监督”,对检查者进行“再检查”。二是建立健全纪委相关责任追究机制,对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不力,发生区域性、系统性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严肃追究纪委相关责任,对追究者进行“再追究”,对问责者进行“再问责”。
总之,落实《方案》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推进纪检体制改革是一次重要战略机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锁定”任务、把牢机遇,书写下“内强主业,外树威信”的新业绩,不断以反腐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证。高波:让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落地”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之四
汇报工作“向上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从严治党、从严治标,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作出了一系列带有开创性、实体性的重大改革部署,开始从纪检体制“破冰”、“破题”。根据党章规定,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钢筋龙骨”。但由于诸多深层次掣肘因素的存在,使其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运转不畅、实效不佳等问题。比较典型的情况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党委凌驾于纪委之上,纪委唯同级党委主要负责人马首是瞻,造成党内监督“上级太远,同级太难,下级太软”的弊端。这也成为党内外有广泛共识的体制性“病灶”和一把手监督难的“病根”。因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纪检体制应有效能的呼声此起彼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强调,“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方案》作为其实施路线图,首先给出了改革的“第一落点”,即“建立健全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制度”,并明确提出了“五项制度”,即定期报告制度、专题报告制度、即时报告制度、约谈制度、处置反馈制度,以要言不烦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纪委工作面和主要业务链,进一步明确了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工作的知情权、话语权和指导权。同时,《方案》明确了上级纪委领导的“四项基本要求”,即支持和指导下级纪委“聚焦主业、履行职责、排除干扰、开展工作”。这也充分彰显了此次纪检体制改革的实践导向和务实之风,强调易行、可行、必行,避免改革措施“空转”而难以“落地”。这些制度一旦形成“闭环效应”,将使得各级纪委视线“上移”、责任“上挂”,有助于走出以往“不敢监督、不能监督、不易监督”的怪圈。
查办案件“上为主”
毋庸置疑,纪委作为专司纪律检查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即办案能力。查办案件工作是纪委的分内之责、立身之本,其体制机制改革也堪称此次改革“核心之核、重中之重”,在改革中只能强化不能弱化,只能充实不能冲淡,只能聚焦不能失焦。因此,《方案》要求“推进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并将其作为加强上级纪委领导的“第二落点”。从改革导向上看,这将促使同级党委的话事权收窄,上级纪委的管控面加宽,既可以视为对下级纪委不作为的监督机制,也是对下级党委乱作为的有效制约机制。
具体来说,《方案》为了更好地落实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要求,支持和促进下级纪委依纪依法查办案件,明确提出了三项实体性任务。一是研究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的具体办法,明确报告范围、报告形式和处置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有案不查、瞒案不报、徇私包庇的,严肃问责;三是建立案例指导制度,防止执纪不统一和处理畸轻畸重。换言之,就是要规范办案权、减少自由裁量权,既防止下级党委对纪委办案的非正常干扰,又有利于防止纪委系统内“灯下黑”,确保查办案件工作始终“在轨”运行,为坚决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开辟主战场、打好主动仗。
提名考察“上层次”
在此次“改制”之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干部任用管理等因素导致双重领导体制“变味”,人们将纪委难办案、办案难的尴尬境地描述为:“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为此,《方案》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明确了第三个“改革落点”,即“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这也有效地打在了“七寸”上,对于强化纪委权威、切实担当主责,具有不容低估的现实影响和深远意义。
从具体操作看,《方案》细化提出“一办法+一库两制度”的任务要求,即建立健全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明确上级纪委、组织部门等在提名考察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纪委书记、副书记备用人选库及其管理制度,健全交流推荐制度。从改革目标看,以纪委主要领导干部人事权的适度分离和调整为契机,意味深长地提出了“一实三化”方向,即在规范程序中“做实纪委的监督权力”,推动纪委负责同志提名和考察工作“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应当看到,这些改革设计和操作办法有助于规避党委对同级纪委的人为干预,在将办案的事权和干部提名考察的人权“同步上提”基础上,为纪委领导班子“减负减压,增添底气”,更好地担当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进行监督等重点任务。
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的落点既是撬动全局的支点,也是决定改革能否“落地”的关键。可以预见,通过改革和加强上级纪委领导的三大“落点”精准发力,牵一发动全身,功一时利长远,必将为纪检体制改革大业提供更有力的战略支撑,带动纪检机关在刹风整纪、反腐惩贪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第三篇:专家解读2014《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四大亮点呈现
专家解读2014《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四大亮点呈现
实施公开招聘 规范聘用合同 参加社会保险 工资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亮点解读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这一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将于7月1日起施行。条例确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在公开招聘、聘用合同、社会保险、工资收入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呈现出改革亮点。
亮点一:实施公开招聘
【条例】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解读】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了事业单位招聘中因人设岗的所谓“萝卜招聘”、“内部招聘”,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强烈谴责。今年3月,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通报了湖南省严肃查处的江永县少数领导干部子女亲属违规调入事业单位案,当事人受到了党纪和行政处分。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早有规定。2005年11月,原人事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凡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均可报名应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3年宣布,截至2012年底,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全覆盖。
“条例的出台,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从部门规定上升为行政法规,有利于这项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从而有效杜绝事业单位违规招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负责人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公开招聘漏洞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督缺位,导致个别领导干部用权力破坏公开、平等的人事制度。
对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指出,人社部门要切实发挥好督导员、裁判员的作用,加强对公开招聘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对违规操作、违法乱纪行为要严肃处理。
亮点二:规范聘用合同
【条例】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解读】我国从2002年开始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目的是改革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由以前的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原人事部发布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提出,聘用合同分为短期、中长期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条例并没有对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进行分类,而是统一规定聘用期一般不低于3年。
“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指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不同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既有短期的,也有无固定期限的。她说:“聘用合同期限定在3年以上,主要考虑到事业单
位人员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订立比较长期的合同有利于保持科学研究、公益服务等事业的延续性,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
条例对签订长期合同也作出新规定。按照以往,在本单位工作满25年可以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条例去掉了这一条,只规定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可以签订这样的长期合同。
亮点三:参加社会保险
【条例】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条例提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再次从法律层次发出信号,事业单位医疗和养老保险“并轨”已箭在弦上。
目前,在多地进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进展并不顺利,企业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较大,因此广受诟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下一步的方向是建立公平的规划,遵循市场化原则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今年以来,一系列举措的出台预示着这项改革的有效推进。年初,国务院印发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了这项改革的时间表。
亮点四:工资增长机制
【条例】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解读】我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始于2006年,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近几年,我国进行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这项改革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开展,如今各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已基本兑现到位。
“目前事业单位制定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只是改革迈出的一步,更艰难的改革,是在不同地区、行业间以及不同资金来源的事业单位间,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凤秋说。
她认为,下一步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改革将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同步推进。条例所说的工资增长机制,应当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化等因素,定期调整公益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而对于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则应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回归到公务员队伍管理,实行公务员工资制度。
第四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 专家解读规划亮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这部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的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1顶层设计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他说,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
这份文件详细剖析了建设用地粗放低效等问题: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2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最大亮点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他说,这部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谈到规划强调城镇化必须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他说: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事关粮食安全。信息化则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
3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他说,同时,亿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这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4量力而行扎实推进
规划提出了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和目标。例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对此,徐洪才认为这体现了中央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规划,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规划还明确“各类城镇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5强调生态文明注重城镇化质量
徐洪才认为,规划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城镇化质量,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明确提出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为使城市生活和谐宜人,规划要求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第五篇:专家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
专家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
2007-10-16 15:16:09
南方网
【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
搜索更多 十七大 的资讯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侯惠勤。
嘉宾介绍:侯惠勤,男,1949年2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正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首届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入选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曾先后主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教育部专项研究项目2项。曾多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入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欢迎来到直播现场,访谈正式开始。
主持人小康: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做了报告,很多网友都已经从网络上看直播、或者是看电视,及其他各种途径了解了报告。今天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侯惠勤教授为大家做详细的解读。侯教授您好。
侯惠勤:非常高兴来这里和网友进行交流。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面旗帜
主持人小康:您听了胡总书记的讲话之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访谈开始前,主持人小康向侯惠勤介绍南方论坛上网民有关十七大的热烈讨论情况。
侯惠勤: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有能力,也有这样的水平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正地推向21世纪,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神圣使命。我觉得这个报告确实是反映了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反映了全党同志所关注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这个报告一定能够得到全党高度的认同,能够得到全国人民高度的拥护,这是我最深的感触。
主持人小康:我想很多网友也跟您的感触是一样的,信心非常足。我看了一下,报告的全文分12个部分,首先是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入贯彻落 1 实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接下来谈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谈了对台政策、对外政策,最后着重谈了党建工作,总共是12个部分。您认为这12个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
侯惠勤:这12个部分前面的四个部分,从总结工作经验到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到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四个部分主要都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我们要举什么样的旗?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历史、通过现实的部署、通过国内外历史方位的进一步明确,通过对我们历史新起点的确立,把这个旗进一步明确起来。中间的七个部分实际上是分析各个方面的工作,具体部署各个方面的工作。内政外交、政治、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最后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党自身的建设。落脚点落到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是一般的加强和改善,党首先要完成党自身建设这一伟大的新的工程。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才能进一步担当起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下去。我觉得这个报告,整个主题非常突出,观点很鲜明,工作部署各方面都非常实在。新思想可以说是很多,有很多亮点。我觉得实际上也回答了海内外包括国内外、党内外很多思想的困惑,尤其是前面的部分,要把旗树起来,要把各种各样的思想疑虑都能够解释了。实际上这个报告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为什么要坚持解放思想、为什么要推进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都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可以说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主持人小康:听了您的解读是不是可以把12部分分成三大块,第一大块是解答困惑、明确旗帜和方向,第二个方面是内政外交的部署,第三方面是党自身的建设?
侯惠勤:这是党代会,这三个方面形象地讲的话,第一个问题是党举什么旗,第二是党应该做什么,第三党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非常完整地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作用和任务、形象旗帜都表述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小康:您的概括鲜明了许多。有一位网友Tuzi说,请专家指点一下这份报告有哪些新的思路、新的亮点?
侯惠勤:现在我们有很多问题产生主要就是认识问题比较片面。比方说当我们看到成绩时可能就会掩盖我们存在的问题,当我们看到问题时可能就会对我们今后怎么走产生怀疑,所以就会出现有些人对改革开放摇摆,会对解放思想动摇,所以总书记的报告里面讲“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主持人小康:对,这句话我印象很深。
侯惠勤:这就表明了现在有些人看问题看的多。因为我们现在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你忽视这些问题肯定是不行的,不能前进的。但是怎么看这些问题这就是很关键的。总书记报告最重要的思路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很辩证地把握当代中国的问题和发展的大趋势。我还有一个想法,实际上胡总书记整个报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我们要解读这个报告实际上有四个关键点要抓住:第一个关键点是,我们以什么为基础,根基要打牢。根基有三个,第一个是国情的根基,虽然改革开放快30年了,但是我们仍然处在还将长期处在社会 2 主义初级阶段。
主持人小康:我看报告里面说认识这个现状,不能妄自菲薄。
在南方网直播现场,提起总书记的讲话,侯惠勤仍是激动不已。
侯惠勤: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也没有否定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国情根基,千万不要脱离,脱离了就会产生种种片面的认识。这是一条。第二条就是历史的根基,我们现在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什么样的根基上,非常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今天总书记的报告里特别强调,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样一个历史前提不要忘记,有的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像是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完全否定,显然这就片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毛泽东他们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他们开创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准则和制度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前提。
另外一个历史前提是总书记在报告里一再谈到不要忘记两个,一个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二个前提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很关键的历史关头推进、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就是在这两个历史的前提基础上来谈新的历史起点。我觉得这是第二个根基,千万不要忘记。总书记报告里一再讲“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党和人民开创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两个永远铭记,我们今天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要忘记这两个根基,一个是毛泽东开创的历史根基,第二是邓小平、三个代表思想所开创的根基,不要忘记这两个根基。要打牢根基的第三点是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的政治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因素,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做保障,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失去目标、就会失去方向。实际上用邓小平的话来说,除了给中国带来灾难不会有任何成果,不会有任何真正的成果的。
主持人小康:报告里对这一点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吧?
侯惠勤:讲得非常明确,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时讲得非常透彻。所以我讲根基问题是我们时刻都要关注的,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三个根基,一个是国情的根基,第二是历史根基,第三是政治根基。根基如果毁掉了,整个大局也就毁掉了。第二个关键点比较重要的是怎么发掘活力的问题。
解放思想 让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主持人小康:这是指哪个方面的活力呢?
侯惠勤: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让整个党充满生机活力,生机活力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二个关键点。怎样使整个社会、整个党充满生机活力,这里也有三个要点,第一是解放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我们能够不断地使社会主义有生机活力的根本要求,所以坚持解放思想实际上就是解读这个报告的又一个关键点和灵魂。
解放思想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是一个关键点。充满活力第二点是要强调开创创新、自主创新的问题。
主持人小康:“创新”这个词在今天上午的报告中出现了很多次。
侯惠勤:自主创新、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也是关系到我们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点。这也是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体现时代精神的特点。所以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把开拓创新看成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主要特点。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发掘活力除了要解放思想,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在总书记的报告里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他认为改革开放是我们1978年以来新时期的主要的色调。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用科学概念表述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如果用特征来把握的话,最重大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新时期的基调,也是使整个民族充满生机活力、充满生气勃勃、能够真正立于历史发展潮流前头最重要的保障。这是解读这个报告的第二点,要拓展活力,要想办法怎样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不僵化。
主持人小康:活力这个词在报告中表述这么多次,给我的感觉本身是一个很年轻的党、一个年轻的国家。
侯惠勤:我们国家的党从1921年到现在已经86年了,但是我们党要始终保持青春活力。这个青春活力是保证我们能够不落伍、能够不僵化的根本动力。这是把握这个报告第二个关键点。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旗帜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这个报告最大的亮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主持人小康:这也是这次报告的主题。
侯惠勤:在这之前6.25讲话讲到这个旗帜,没有做进一步阐述。报告里面很明确地把旗帜分成两条,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创的这个道路。概括地讲,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国情、具体情况的结合。要展开讲的话,总书记报告里面讲了十个结合,概括讲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讲理论,实际上就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这个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实际上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一些重大的战略思想,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主持人小康:这个话题我们网友也非常关注,有一个网友说您能不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谈一谈这次大会主要在哪些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非常突出的一条是在进一步确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同时,把这个理论进一步地运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发展,做了理论上的表述。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这次在阐发上又有新的内容。
主持人小康:第三节用了一节来阐述,最新的内容在哪里?
侯惠勤:基本内涵是不变的,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不变,但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一条都有新的阐发。
主持人小康:是表述不一样吗?
侯惠勤:表述基本精神是一样的,但是有很多新的内容。比方说以人为本怎么落实人民的利益。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要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来解决,这就很明确了。我看了有的网友讲住房问题会不会成为一个关键点,这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只要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我们党肯定把它放在突出位置来解决,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如果还有不少人成为房奴,为了住房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话,肯定就不是十七大的精神了。
主持人小康:这份报告中我也发现有几个亮点,我听到今天报告中说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句话迅速地在网民中传开了,网民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还有第二个亮点,在台海关系中提到要签订和平协议。您对这两个亮点怎么看?
侯惠勤:“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考虑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权力本来是应该属于人民的,所以讲民主政治时第一条就讲要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所以权力接受人民的监督,在阳光下运作,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其中应有之意,它的本质就应该是这样的。但另外一个方面,说老实话权力有异化的可能,因为我们毕竟是国家权力。大家知道马克思有一个基本观点是国家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不是普通的公共权力。普通的公共权力要监督它、掌握它比较容易,特殊的公共权力容易凌驾于社会之上,容易脱离社会、脱离人民,所以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也可能背离人民。所以总书记报告中一直讲权为民所用,这就需要增加监督措施,最重要的监督就是阳光操作的监督。如果不增加透明度、不阳光的话怎么监督呢?老百姓首先要知情,不知情怎么监督。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等这些都是民主权力。
主持人小康:这个话题也是网民最关心的,现在根据网上的调查结果,网友对十七大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权力进行监督和有效的制约。第一大类的问题是反腐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二大类问题是物价、房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保障等等大小民生问题。第三类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您觉得这个调查结果有没有普遍性?
侯惠勤:基本上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关注点。大家要注意,普通老百姓的关注点和专家的关注点、和某些领导者的关注点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般老百姓关注 5 的是他直接感受到的、利益相关的、生命攸关的问题,比如民生问题肯定很关注,还有国家不要分裂的问题,这个最直观,还有政府官员腐败不腐败、权力怎么监督。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从这一点来说是有代表性的。但是如果从更高的、理性角度来思考的话,当然还有一些很重大的问题。
主持人小康:您最关注什么问题?
侯惠勤:我最关注的问题当然还是我的专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问题,马克思主义怎样不脱离老百姓、怎样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非常好的思想作用。我现在经常说马克思主义除了要指导我们的工作实际以外,还要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精神营养。马克思主义要成为老百姓的精神支柱、要成为他们精神追求的动力对我们来说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从专家角度来说,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像今天总书记报告里讲的虽然我们经济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环境、资源、能源代价太大了,所以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非常重要。一般老百姓恐怕对这个不是很关注,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我们不可能持续发展。这是属于大民生、属于长远追求。所以我们经常讲要把民众对眼前的关心和对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
党是触手可及的,党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主持人小康:说到民生,您刚才已经用理论的角度对怎样掌握十七大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下面就从网民的角度看一看十七大报告。有一位叫做thee的网友说:十七大之前就有媒体预测说十七大将是一场民生盛宴,民生话题是我们网友最关注的。您认为报告中直接谈到民生话题、能够直接影响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地方多吗?
侯惠勤:民生问题贯穿十七大报告,因为讲科学发展,先务虚再务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整个归属点,我们的价值依托就在这里。讲民生的话,因为它是党的报告,但是党的报告有一些超出原来党的报告的内容。比方说连小学生上学的问题都谈了,讲的是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像这些就谈得很细了,比往届多多了,也就是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大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前途,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我们党非常关注的。今天看完报告以后,我们也做了一个很简短的座谈,我们有一个研究人员的小孩上学,他特别关注的是第一次讲到小学生的书包问题、小学生的上学问题。
主持人小康:讲这些细节化的东西,让普通老百姓觉得跟自己很相关。这就像我们这次直播的口号“连线十七大,盛世华章触手可及”。
侯惠勤:对!真正跟老百姓贴心了,党不是遥不可及,党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人群中!就在我们的日常来往中!这是真正的亲民!为人民服务、跟人民打成一片!这个特点在这次报告中非常突出。
还有这次报告的很多文风、语气也比较大众化,让大家一听就懂,不是做得很高深的样子。比方说他讲我们要排除各种思潮,不用很多概念,不讲什么“左”、“右”,就讲了两句话,不畏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我们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特色就是这两个,因为我们是开创型事业肯定有很多风险,不要惧怕风险。第二肯定有很多干扰,不要被干扰所迷惑。
主持人小康:我注意到报告中的文风非常平实。
侯惠勤:非常平实,老百姓读这个报告,有很多都是老百姓的话语,也有很多是把老百姓的话语进行提炼之后,把老百姓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加集中。
对台政策掌声最持久 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
主持人小康:让老百姓读得懂、愿意读。刚才聊的是民生话题,接下来有一位Gaozhouren的网友。今天上午听报告时,发现胡主席讲到台湾问题时好像表情凝重、语气很重。说真的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最近这一段时间,请问专家,报告中对台政策有哪些新的变化?
侯惠勤:我们对台政策有连贯的地方,这就是总书记一再讲过的“四不”的问题,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对台独斗争绝不妥协、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绝不改变,这些都是一贯的。包括刚才讲的跟台湾签订和平协议,有一个前提——一个中国。如果没有一个中国就谈不上签订和平协议。我们跟台湾任何政党打交道前提是同属一个中国。灵活性很大,只要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问题都能谈。这次最能够表达全国人民心声的有一句话,任何关系到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要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来决定,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用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你注意到这时的掌声是最持久的,今天总书记的报告,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39次掌声,时间最长的就是这一次,甚至超过了结束的那一次。结束那次掌声是第二长,这说明民心所向。而且现在中央在把握台海问题上是很成熟、也很自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牢牢地把握住了台海和平的主动权的。
主持人小康:我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十七大之前,媒体有报道国新办新闻发言人曾经说十七大将对未来五年对台政策有一个规划,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政策。今天我们听报告时是带着这样一个想法去听的。听完之后我有一点印象非常深刻,关于跟台湾签订和平协议。这是一个最新的提法吗?
侯惠勤:这应该说见诸于重大报告是第一次,我们在私下讨论时多次接触过这个话题,但是公开的报告这可能是第一次。我觉得在台湾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反台独的立场非常鲜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分裂出去,这一条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在实际做法上以台海和平、以台湾人民的利益、以世界和平为重,所以我们应该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努力来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要签订和平协议呢?加强交流。我觉得恐怕一个重大的变化,今后两岸人员的交流会大大地扩大、大大地深入。我看了有些报道说现在有些台商在大陆,包括台湾同胞在大陆住的超过一百万人了,可能以后人数还会增加。我们还会鼓励,台湾当局限制,我们鼓励台湾同胞来。我还看到一个报道,有个台商要参加我们一个区的代表选举,我认为这一类也会向台湾同胞开放,会参加基层代表的选举,加强两岸人民的实际来往,使两岸同胞的经济、文化、生活的融合步伐加快,我估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主持人小康:报告中争取和平统一、争取台湾和大陆两岸人民的福祉是一个主要的内容。但是在最后胡总书记对台独实力也发出了明确的警告,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台海局势之下,台湾当局极力推动入联公投。
侯惠勤:台独分子还展示他的导弹,表明他有能力打到中国很多城市、有能力拦截导弹给台独壮胆,这种动作,气焰很嚣张,但是很多人也讲了台独实际上是色厉内荏,他们一听说大陆可能发动一个斩首行动,吓得陈水扁赶快躲到装甲车里去。他们心虚得很,他们干的事不得民心,逆历史潮流而动,甚至也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台湾、台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对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主持人小康:还有一个网友叫从前有个ID,他说每一次战略性的转折都是执政党和国家一次新的腾飞。他问十七大会不会成为房价的转折点?十七大会不会成为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转折点?会不会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再次取得伟大成就的转折点?
侯惠勤:我想这三点大概都是可以预期的,今天只要读了报告的话,很明确,政治体制是中国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治体制改革过去我们也在进行,今后要坚定不移地、有序地推进,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加快。我讲了现在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非常重要的就是扩大党内民主的问题,还有是怎么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真正完善、建设的问题,总书记报告也讲了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党代表任期制、常任制、差额选举制。
主持人小康:这次十七大的党代表的构成也是很有意思的,首先一线党员占了28.4%,大大提高了。明确提出要增加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年龄跨度也很大,最大的是北京一位代表92岁,最小的是一名运动员23岁,80后首次作为党代表参加会议。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侯惠勤:对这种现象确实有很多报道,首先年龄差别很大,这说明什么呢?这首先说明我们党是一个老党,有的在建党初期就入党的话现在是多老了?他们应该有很多代表。也有新党员。一般来说一个政党刚成立时年龄差别不会太大,像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年纪最大的是40多岁,最小的是20岁左右,但是老党以后自然就会拉开差别了。年龄差别大也说明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扩大的。我们不是某一个阶层的代表,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提及十七大报告中的种种亮点时,侯惠勤侃侃而谈。
主持人小康:这次是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增加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经济组织的代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侯惠勤:新的社会阶层应该来说党内也是有分歧的、也是有不同看法的,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入党还是有很多议论的。但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各种经济成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应该说负面影响是次要的,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等在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第二个基本判断是新的社会阶层基本上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主持人小康:这一点报告中有提到。
侯惠勤:他们应该说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华民族先锋队,要作为三个代表,在组织上就不能排斥这一部分人。而且根据我们的统计包括私营企业主入党之后都能够拥护党章,都能够按照共产党员的要求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在修改党章允许私营企业主的先进分子入党时强调思想上要入党,有一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看他们收入怎么来、用到哪个地方去。不仅仅是合法收入,还有很多是经营管理的收入,而且很重要的是这个财富用到什么地方去。现在来看民营企业家中入党的很多,要求很严的,财富都用在扩大社会再生产、用在造福于社会,真正的那种过花天酒地生活的现在还没有看到。所以吸收私人企业主在内的先进分子入党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创新。
主持人小康:而且这批人的确是能够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
侯惠勤:这样党才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主持人小康:有一位网友叫热心冷眼说十七大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盛会,在这个历史的关键点回顾我们党86年的历史非常有感慨。回顾党经历的几次重大转折,在这个基础上怎么理解十七大的历史地位?
侯惠勤:我首先想区分一下,重大转折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有转向的含义,方向转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党可能只有三次重大转变。
主持人小康:您按时间顺序讲。
侯惠勤:一次是遵义会议,从“左”的、“右”的错误指导思想中解放出来,确定毛泽东正确的思想指导,这是一次重大转折。第二次重大转折是1956年党的八大,那是从革命转向建设。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建国初期到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革命专项建设、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当然这个转折没有很好地完成,因为毛泽东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又拉回革命了,本来是一个反向性转折,但是这个转折没有真正完成。第三个方向性转折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后来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的道路,结束文革的十年内乱,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建设、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次代表方向性的转折。但是如果说树立重大的思想旗帜,在关键时刻能够用一个思想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起到同心同德的作用,我觉得还必须要加上几次,一个就是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七大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这是不能否定的,但是不带有方向的转变。因为七大还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了,我们党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党了。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是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还有一个是接下来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十七大我认为它和十五大、十六大一样,都具有在这个意义上重要的历史作用。就是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作为十七大的标志。从这一点来说,十七大的历史意义非凡。
我认为十七大,如果以后我们回过头去看,我认为可能是两个意义。一个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的一次大会。这次大会这五年,现在我们讲这五年是很关键的,不仅仅这五年,它能够坚定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到2020年,十七大可以说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取得重大的历史作用,9 这是一个。第二,对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十七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旗帜不可动摇。就像总书记报告里面讲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实际是从江泽民为核心的一代领导人开始做的,那时推是推了,可能还有反复,但是十七大以后我觉得是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而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立起来了。我想是这两个意义,这两个都是决定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全面地推进是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十七大是决定性的作用。
广东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持人小康:我注意到报告中用了专门一块来论述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五个新的要求。接下来聊一下广东的话题,有一个叫做老是这样的网友说,中国社科院和广东省共同组织了一个省院合作项目,叫做“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广东”,我知道您是这个课题组的组长,改革开放29年以来,广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感觉非常自豪。您怎么看广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摸索所取得的广东经验?
侯惠勤:这个课题我们搞院省合作,只搞了两家,一家是浙江,一家是广东。可以说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想跟我们中国社科院搞合作的省很多,要看我们有没有精力、能不能顾得上,另外他们也要同意,双向选择的结果达成了这样两家。
主持人小康: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侯惠勤:当时我们考虑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得比较好,也有温州模式等等,广东我们最看中的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所以当时广东方面提出来以后,我们马上就同意了,而且组织了强大的班子。社科院的常务副院长冷溶同志亲自当课题组的负责人,广东省也有社科院领导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我们联合组织课题。社科院这方面是我,广东省社科院的院长梁桂全,但是是以中国社科院为主。我们到广东去应该说也是很受教育的过程,广东的发展、广东的创新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主持人小康:您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侯惠勤:我们的成果在今年7月份已经完成了,已经做好本来准备出了。根据十七大精神还想做一些修改,所以就想推到十七大以后。这个成果我们定的名称是什么呢?冷溶同志也同意,初步定的名称是“广东发展与中国道路”,这对广东经验是非常大的肯定,也就是说广东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定的题目是“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现在是广东发展与中国道路,这就对广东做了非常充分的肯定。
我认为广东的发展,你可以对照一下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做的报告,基本上都是跟十七大精神一致的。首先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最早遇到科学发展难题、也是最早遇到社会和谐的挑战,广东处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很多问题他遇到得最早、思考得最早、尝试得最早,所以我们讲总结广东经验对其他地方无疑就有了一个示范作用、有一个预警的作用。有些矛盾在其他地方还没有显示出来,广东都是发展以后的问题,都是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主持人小康:听您这么一说,我对调查成果非常期待。
侯惠勤:一开始我就讲了总书记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也是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党有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创新和集中全党智慧的机制,现在我不展开讲。其中有一条是党的领导人、党的决策层的调研和学习,一个是直接搞调查研究,一个是组织自身的学习,所以中央政治局的学习到现在44次了,十七大之后马上又要学习,每次都是带着问题去搞调研的。在这里我讲一个巧合,或者也不算巧合,小平讲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最早都是在广东酝酿甚至是在广东形成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广东是一个神奇的土地,不但出实践,而且出经验,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主要来源。当然还有一个放眼世界的问题了,当然本土实际经验是我们理论的直接来源。
排头兵精神是当代广东主要的精神
主持人小康:在你们的调研中发现广东的经验有哪几个方面?
侯惠勤:我们现在把广东经验归结为六条,第一条是根据当好排头兵的角色特点,坚决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坚决从广东实际出发,不图虚名,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是第一条经验,也就是说实际上是要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有一个强大的思想指导,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实践、指导广东实践。张德江同志一再跟我们讲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意思在广东都有了。张德江同志用的词是“刻骨铭心”,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广东人看到之后刻骨铭心地感到很解渴,不折不扣地去执行。我感觉理论和实践就在矛盾、实践冲突的焦点上最容易出思想,出的思想也最容易在这个地方变成现实。恩格斯讲过一句话“理论受欢迎的程度要看社会实践的需要”,很多人说广东人不讲理论,我说不对的。你这个理论能按照小平讲的能管用、能解渴、能够解决问题,广东是非常欢迎的。广东破了两条,一个说广东人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我说不对,广东人会生孩子,也会起名字,有实践、有理论,第二说广东人排斥理论,光是干,不对,任何行动都是有理论指导的。
第二条经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条件,发挥两个优势,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优势,另外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综合优势。就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通过两个优势,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一个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综合协调优势,所以广东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非常注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体经济的主导优势。同时又注意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协调综合优势。各种所有制不是扯皮,而是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平等竞争、综合发展,这一条非常重要。
第三条,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这一点上通过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通过党内和谐来构建社会和谐,通过党风建设来净化、改变社会风气广东都很突出。
主持人小康:这一点我在广东生活,感受也很深。
侯惠勤:第四条根据文化、生态多元复杂的特点,广东文化生态特点太复杂了,面临港澳,注重发展公共文化、满足群众需求,注重构筑思想屏障,抵御西方渗透,广东在这方面非常成功,一方面抵御西方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公共文化,包括大众文化等有关文化产业的 11 发展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主持人小康:广东有一个岭南大讲坛、广州有一个广州讲坛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侯惠勤:我与广东也有渊源关系的,原来都是看香港台、港澳台,根本不看广东的,现在他们更多喜欢看广东媒体、广东电视,广东的图书、文化,广东还有很多作品往香港渗透,现在香港也慢慢喜欢看广东大陆的作品,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是第四点。第五点是根据结构快速变迁的特点,广东外来人口非常多,社会分层、分化特点非常明显,移民也很多,两个到位,一个力争利益关系调整到位,第二力争制度机制保障到位。在利益调整方面,今天总书记报告中也讲到利益协调难度加大,但是广东有一些很好的经验。张德江同志跟我们讲过去复员军人安置很难,各个单位都推,现在复员军人省里面拿出钱给他们搞培训、学各种技能,现在人家都抢。把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我们讲两个到位,一个是利益关系怎样调整到位,另外一个制度、机制保障到位。这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利益要不协调好怎么和谐?今天报告中讲了,住者没有其居、病者没有所养,看病看不起、住房住不起、上学上不起,老了也没有人照顾、工作也没有。所以劳动权、生存权、居住权、医疗权、教育权等等这些权利是首先要保证的,这些要靠利益调整和机制保障。最后一个是党的建设问题。根据党的建设环境特殊的特点,两个抓好。一个围绕改革开放抓好党的建设,还有一个是通过抓好党的建设来促进改革发展。就是把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良性互动,这是广东非常重要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党,通过党的建设带动改革开放,所以党建和改革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良性互动的,这在广东也是非常成功的。通过调研,我们感觉广东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排头兵,到现在十六大以后又成为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我们的调研里把排头兵精神作为当代广东主要的精神,我们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论广东排头兵精神。
主持人小康:我想听了您这么高的评价,这么充分的经验总结,咱们广东的网友肯定是非常开心的。刚才谈了经验,您认为在将来五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有哪些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呢?
侯惠勤:我们在最后一部分也提到了广东要进一步应对的挑战,比方说小平同志提出过想让广东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赶超亚洲四小龙,当时是80年代提出来的。现在广东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今年可以超过台湾,但是跟韩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问题,而是文化软实力的问题。
主持人小康:您觉得文化软实力是可能面临的挑战?
侯惠勤:文化软实力还包括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文化的认同力等很多方面,广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让人们更多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认同资本主义,这里面确实还有很严峻的问题。另外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虽然非常注意抓,张德江同志认为理想信念是一个总开关,这个总开关一出问题什么水都流不出来了,它是总开关、总把手,但是这个问题在广东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解决得非常好不是非常容易的问题,还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比方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怎样更加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怎么更加深入到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人心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主持人小康:您刚才说了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化软实力,一个是自主创新品牌,还有一个是党的建设,还有其他方面吗?
侯惠勤:其他方面,包括利益的调整也还有很多问题要做,像东莞、珠三角有很多外来移民,外来移民和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很多当地主,出租房屋,很多移民享受不了跟当地居民同等权利,这本身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利益调整中,外来流动的民众和本地居民怎么进一步融合。包括劳资关系也有很多需要协调的。
我刚才讲的不是说广东都做得非常好,我是讲一方面广东敢于探索这些矛盾,能够正视这些矛盾。第二个,广东面临的矛盾在全国具有预警性质,因为有些广东遇到了,但是其他地方还没有遇到,可能很快就会遇到。所以广东的探索排头兵作用就在这里,等于先走一步,不管是成功或者是失败对于全国都有警示作用、都有教育作用。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广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也不是我的个人意见,是中国社科院课题组、也包括冷溶同志。广东的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它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任何一个其他省,我认为甚至包括上海都无法替代的。上海可以在经济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文化生态多元、在社会分层的多变和多元上远远比不上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最富的也在广东,最发达的也在广东,最落后的也在广东,这种多样性就是它的典型性,而且是中国的缩影,它就对中国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我讲排头兵的地位,只要广东人好好干没有人抢得过去。
主持人小康:广东十七大代表陈武汉有一份礼物送给总书记,他是湛江的代表,他把他的家庭相册送给了总书记,体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知道您是在湛江长大的。您对现在的湛江了解吗?
侯惠勤:东海岛我知道,那里都是讲雷州话,都是讲黎话的。那个地方很旱,我中学的时候抗旱去过那里。根本没有大米吃,只是喝一些稀汤,都是包菜,叫椰菜。而且还吃一些海藻类的东西,现在讲健康了,那时都是属于刮油水的。那个地方很穷的,这些年我知道有很大的变化,收入提高得很快,那边搞了沙头角,搞了旅游度假区。沙头角景色很漂亮。
主持人小康:您最近一次去湛江是什么时候?
侯惠勤:去年我在广东搞调研时还去过,但是很可惜没有去过东海岛,我知道沙头角那个地方海水非常好,有点儿跟海南岛三亚的亚龙湾差不多,非常好,也盖了不少的别墅,也有很多度假村。现在很多农民一方面耕田,另外也做了副业,产业多元化了。我妹妹以前还在东海岛管委区工作过。
主持人小康:现在广东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就像这次报道十七大我们专门做了一个栏目叫“晒晒我的家乡”,大家把各个地市的照片拿出来评一下看哪里最漂亮。
希望您有时间再去广东看一看,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非常感谢侯教授到我们直播室为大家进行详尽的解读。
以上文字经过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嘉宾本人审核,如有错漏,敬请谅解。文字内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