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业以及《生物分析》课程考试安排

时间:2019-05-12 06:4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业以及《生物分析》课程考试安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业以及《生物分析》课程考试安排》。

第一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业以及《生物分析》课程考试安排

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内容:

1、实验一: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包括设计实验,正式实验两个报告

2、实验二: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实验结果包括配置体积,灭菌方式,无菌检验。

3、实验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包括染色图片一

4、实验四:微生物的直接镜检记数法

5、实验五:基本接种方法与主要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观察,包括学习的主要接种步骤,最后接种结果,如果有图片请附接种结果图片。

6、实验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包括本大组的设计方案,以及最后执行方案,测定的生长曲线图。

7、实验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包括设计实验(小组方案),正式实验(大组方案)两个,正式实验请给出结果分析。

8、大组组长实验附加本期考勤报告,老师曾经宣布过的加分人员名单,以及本大组大组实验推荐加分名单(限2-3名)

9、每个大组写一份PPT,每个班收集好了以后打包发到biomail@126.com10、每个人必须单独写一份实验报告,装订成一册,最迟下周一交。

成绩组成:

1、无减分记录无加分记录:中

2、大组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50%:根据设计方案和最后PPT定。

3、实验报告:如果分析特别好,可在第一项基础上获得加分,如果完全不按要求写,可能获得减分待遇。

二、生物分析实验报告内容

1、小组实验报告一份

2、正式大组执行方案实验方案一份

3、参观实验报告一份,包括参观的主要几种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提示:必须包括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气象色谱,微量元素测定仪。冷冻干燥仪,气浴震荡摇床。

三、本期生物分析考试时间

1、预计下周周六或周日考试,方式开卷考试,需要携带的主要资料包括:本期笔记,教科书,实验报告,课程自学组PPT。

2、生物分析课程串讲时间和地点商议定了提前一天通知老师

第二篇: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简介

《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简介

Microbiology and Experiment

一、课程编号:060303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学时/学分:56学时/3.5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先修课程:无

三、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微生物学实验结果的观察有的需几天后再观察,这样学生需常到实验室来,花费时间较多。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四、教材选用

《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微生物学及实验(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60303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四、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一 绪论(2)

二、纯培养和显微技术(2)

三、微生物类群与形态(6)

四、微生物的营养(2)

五、微生物的代谢(4)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3)

七、病毒(4)

八、微生物遗传(6)

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4)

十、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3)

十一、感染与免疫(4)

教学主要内容:

第1章:绪论 〖教学内容〗

1、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2、微生物与我们

3、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4、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第2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1.1无菌技术

1.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4单细胞(孢子)分离 1.5选择培养分离 1.6二元培养物

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2.1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2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教学内容〗

1、真细菌

1.1 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1.2 放线菌

1.3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1.4 粘细菌(myxobacteria)1.5 蛭弧菌(Bdellovibrio)1.6 蓝细菌(Cyanobacteria)

2、古生菌 2.1 概念的提出 2.2 细胞形态 2.3 细胞结构

3、真核微生物 3.1 霉菌 3.2 酵母菌

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2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s)

2、培养基

2.1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2.2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3.1扩散(diffusion)3.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3.3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3.4膜泡运输(memberane vesicle transport)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 〖教学内容〗

1、代谢概论

2、生物产能代谢 2.1 生物氧化

2.2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3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4 能量转换

3、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3.1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3.2 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内容〗

1、生物生长的测定

1.1 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1.2 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2.1 生长曲线 2.2 同步培养 2.3 连续培养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3.1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3.2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第七章:病毒 〖教学内容〗

1、概述

1.1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1.2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3 病毒的宿主范围 1.4 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2、毒粒的性质 2.1 毒粒的形态结构 2.2 毒粒的化学组成

3、病毒的复制 3.1 病毒的复制周期 3.2 病毒感染的起始 3.3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3.4 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4、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4.1 概念

4.2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第8章:微生物遗传 〖教学内容〗

1、遗传的物质基础 1.1 DNA作为遗传物质 1.2 RNA作为遗传物质 1.3 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2.1 概念:

2.2 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2.3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3、质粒和转座因子 3.1 质粒的分子结构 3.2 质粒的主要类型

4、基因突变及修复 4.1 基因突变的特点 4.2 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 4.3 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

5、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5.1 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5.2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5.3 细菌的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 5.4 基因定位和基因组测序

6、菌种保藏

6.1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6.2 防止衰退的措施 6.3 菌种保藏

第9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教学内容〗

1、基因工程概述 1.1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2 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1.3 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 2.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2 DNA连接酶(DNA ligase)2.3 其它工具酶

3、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3.1 质粒克隆载体 3.2 λ噬菌体克隆载体 3.3 柯斯质粒载体 3.4 M13噬菌体载体 3.5 噬菌粒载体

3.6 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 3.7 人工染色体

4、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 4.1 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 4.2 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

5、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5.1 PCR的原理和应用 5.2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举例

第10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内容〗

1、进化的测量指征 1.1 进化指征的选择 1.2 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1.3 rRNA和系统发育树

2、细菌分类

1.1 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1.2 微生物的命名

3、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3.1 形态学特征 3.2 生理生化特征

3.3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3.4 其它

4、伯杰氏手册

第11章:感染与免疫 〖教学内容〗

1、感染的一般概念 1.1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2 微生物的致病性 1.3 传染的类型

2、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2.1 生理屏障 2.2 细胞因素 2.3 体液因素 2.4 炎症

3、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3.1 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3.2 抗原和抗体 3.3 免疫应答

五、教学基本要求

1. 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2. 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课程内容的重点和深广度要求 第1章:绪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第2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七章:病毒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8章:微生物遗传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及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本特点,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第9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并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技术。

第10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第11章: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七、对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作业难易以学生的一般水平为准。课外作业是学生学完若干章节后必须完成的综合性练习。作业必须起到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又能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加强学生课外作业的指导。督促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独立完成作业、自我检查作业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微生物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科学。研究内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对自然界,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微生物在医疗卫生事业、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应用。生命科学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其中微生物学起了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特对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最大。现在的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的转化技术也源于微生物转化理论和技术。由于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才导致了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使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人类定向改变生物成为现实。微生物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

九、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为主的现代生物技术,受到较好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十、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主要参考书:《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十一、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门课程为生物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外作业、习题讲解等。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十二、学习方法与建议

1、明确目的是前提,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你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它。

2、认真听课是基础,目前,“讲课”仍是高校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经过熟悉、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课堂上讲清重点、难点,学生认真听课,适当作笔记,课后加以复习、思考,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许多问题学生自学难以弄懂,通过教师的讲解,可加深理解,便于记忆。所以听好每堂课是学好该课程的基本要求。

3、学习得法是关键

听课三要素:精听、巧记、释疑

学习八要点:基本概念记牢;特殊特征记牢;共同特征条理化;比较鉴别不可少;唯物辨证看问题;理论实验相结合;培养能力最重要。

综上所述,要学好微生物学,首先要重视学习,系统听好课,且听课、实验、自学、复习都要讲究方法掌 握要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微生物学计划学时与所要学习内容相比显得过少,希望能增加学时。微生物学及实验(中)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编号:060303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三、概述

1、考试目的: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基础。

2、考试基本要求: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命题包括名词解释、判断对错、选择填空、简答题、综合题。其特点是题量

较大,考试涵盖内容广,题型多样,题目灵活,即有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又有应用微生物的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灵活题目。

四、考试内容及范围: 第1章:绪论

1、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2、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第2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1.1无菌技术 1.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4单细胞(孢子)分离 1.5选择培养分离 1.6二元培养物

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1、真细菌

1.1 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1.2 放线菌

1.3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1.4 粘细菌(myxobacteria)1.5 蛭弧菌(Bdellovibrio)1.6 蓝细菌(Cyanobacteria)

2、古生菌 2.1 概念的提出 2.2 细胞形态 2.3 细胞结构

3、真核微生物 3.1 霉菌 3.2 酵母菌

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

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2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s)

2、培养基

2.1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2.2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3.1扩散(diffusion)3.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3.3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3.4膜泡运输(memberane vesicle transport)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

1、代谢概论

2、生物产能代谢 2.1 生物氧化

2.2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3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4 能量转换

3、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3.1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3.2 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生物生长的测定

1.1 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1.2 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2.1 生长曲线 2.2 同步培养 2.3 连续培养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3.1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3.2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第7章:病毒

1、概述

1.1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1.2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3 病毒的宿主范围 1.4 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2、毒粒的性质 2.1 毒粒的形态结构 2.2 毒粒的化学组成

3、病毒的复制 3.1 病毒的复制周期 3.2 病毒感染的起始 3.3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3.4 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4、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4.1 概念

4.2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第8章:微生物遗传

1、遗传的物质基础 1.1 DNA作为遗传物质 1.2 RNA作为遗传物质 1.3 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2.1 概念:

2.2 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2.3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3、质粒和转座因子 3.1 质粒的分子结构 3.2 质粒的主要类型

4、基因突变及修复 4.1 基因突变的特点

4.2 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 4.3 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

5、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5.1 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5.2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5.3 细菌的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 5.4 基因定位和基因组测序

6、菌种保藏 6.1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6.2 防止衰退的措施 6.3 菌种保藏

第9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概述 1.1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2 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1.3 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 2.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2 DNA连接酶(DNA ligase)2.3 其它工具酶

3、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3.1 质粒克隆载体 3.2 λ噬菌体克隆载体 3.3 柯斯质粒载体 3.4 M13噬菌体载体 3.5 噬菌粒载体 3.6 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 3.7 人工染色体

4、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 4.1 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 4.2 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

5、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5.1 PCR的原理和应用 5.2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举例 第10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1、进化的测量指征 1.1 进化指征的选择 1.2 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1.3 rRNA和系统发育树

2、细菌分类

1.1 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1.2 微生物的命名

3、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3.1 形态学特征 3.2 生理生化特征

3.3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3.4 其它

4、伯杰氏手册

第11章: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一般概念 1.1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2 微生物的致病性 1.3 传染的类型

2、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2.1 生理屏障 2.2 细胞因素 2.3 体液因素 2.4 炎症

3、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3.1 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3.2 抗原和抗体 3.3 免疫应答

五、考试对象

生物信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第三篇:生物实验课程总结

生物实验课程总结

谢天佑物理42 2014012228 这学期我总共完成了四个实验: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ELISA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和蟾蜍解刨实验。

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

这个实验让我学会了制作酸奶的具体流程,还有制作啤酒的流程。并且让我了解到我们周边的微生物竟然是如此之多。

ELISA实验:

本实验让我们学习了酶相互反应失活的现象,然后用硫酸和显色溶剂让我们观察到反应液浓度引起的显色梯度。收获是让我们感受到酶的剂量可以如此小,而作用是如此之明显。

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

这个实验使用的是双目显微镜,十分新鲜。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此强大的显微镜。并且我还把所有的切片标本进行了一遍观察。发现了我们周边世界竟然有如此多的微观结构,可是我们的肉眼竟然看不见!我们看见的确是我们视觉的分辨率所致的平均效果。并且我观察了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鱼鳞细胞等等。而他们的结构更是神奇。后面还观察了小鼠腹腔的腹腔血细胞。不过解刨小鼠的过程还是会很有心里负担的,不过后来在解刨蟾蜍实验听了生物伦理后心里感觉好多了。

蟾蜍解刨实验:

该实验就让我对解刨生物不再产生自卑感。并且了解并学会识别了生物的内脏等器官。其中包括心脏,肺腔,胃,卵巢,大肠,小肠,淋巴结等内脏结构。

总结:

整个生物实验的学习给了我很多的体验。让我了解了微观的生物们的活泼运动。了解生物身体里面的复杂结构,这一次是真正的看见,以前的听闻只能说是唯象的理论。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习使用很多的不曾接触的仪器。并且让我明白了生物伦理是多么的重要,我不能做出违背自己良心底线的东西。杀害小动物后也要给她们建立一个墓碑。这样以缅怀她们对科学的献身。敬!

第四篇:微生物学实验安排及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安排

第六周: 1.培养基的制备;2.物品的包埋准备;3.高压蒸汽灭菌; 第七、八周:4.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

1.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抗菌活性检测

2.(土壤中、植物体内)拮抗植物病原菌的微生物分离及鉴定

3.高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与酶活性检测

4.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分离与酶活性检测

5.高产脂肪酶菌株的分离与酶活性检测

6.高产淀粉酶菌株的分离与酶活性检测

7.噬菌体的分离及效价测定

8.光合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9.抗药性菌株的分离及抗药性测定(例如如抗青霉素、链霉素等常用药物)

10.(多环芳烃类、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苯酚、尿素)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活性检测

11.学生根据兴趣自拟题目

要求:2~3人一组,各组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设计实验方案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所用的培养基配方、分离方法、鉴定的方法、活性测定的方法等方面;各组长在3月18日前将实验方案提交给所有指导教师:;魏静lalsos@swu.edu.cn;徐耀波 xuyaobo@swu.edu.cn。邮件主题及文件命名:2010级*班*组+组长姓名+联系电话)

第九周:5.微生物菌落的观察;6.超净工作台的使用;7.微生物的分离纯化;8.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第十周:9.口腔微生物的染色观察与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第十一周:10.细菌的革兰氏染色;11.放线菌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第十二周:12.酵母菌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13.霉菌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第十三周:14.酸奶的制作

第十四周:开放实验——目标菌株鉴定及活性测定;

第十五周:实验考核(无菌操作、制片观察);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提交实验项目总结报告,要求按照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写作。

第五篇:微生物学课程组年终总结

微生物学课程组年终总结

微生物学课程组年终总结1

xxxx年是一个大事连绵的一年,从年初到年末,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回首一年的工作经历充实而紧张

一、教学工作上

1、完成教学任务

(1) 任课教师完成微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任务

xxxx担任xxxx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二)四个班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xxxx担任xxxx级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本三)三个班的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孙国至担任xxxx级食品工程、食品安全(本二、本三)五个班的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张学宁担任xxxx级制药工程、制剂、药学等(本二、本三)六个班的的微生物教学任务

(2) 进一步坚持教学评估制定的各项制度,完善课程档案

(3) 进一步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将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例如xxxx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化学奖

2、教学研究结题

“微生物学综合大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研究”结题完成

3、教学奖励

xxxx教学荣获示范课堂称号

二、科研工作上

(1)两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到校经费155万,课程组参加者xxxx、xxxx、张学宁、赵紫华等

(2)横向课题10万经费到帐,参加者xxxx、xxxx、赵紫华

(3)发表论文:

三、其他工作

(1)xxxx年4月17-19号,xxxx参加“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 会议

(2)xxxxxxxx年11月,参加“抗生素、维生素技术创新联盟” 会议

(3)xxxx策划并组织完成了“石家庄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的项目申报、内容完善、资金到位的全过程。

(4)xxxx、张学宁、孙国志成为石家庄市生物反恐微生物学专家成员。

(5)赵紫华、xxxxxxxx年为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食品检验工三批

时间:xxxx.6、xxxx.9.25和xxxx.11.3;

地点:微生物学实验室;

内容:细菌总数的检测、大肠菌群的.检测

人数:约160人

(6)xxxx年9月,微生物实验室接待20xx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理工的生物科学基础生物学实习,实习时间2天,

实验内容: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7)微生物实验室xxxx年2-7月共有23名学生进行毕业环节

微生物学课程组年终总结2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以了高中生物论文展教育的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高中生物论文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工。

一、务实创新

1、以备课组为单位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2、第二周在市区进行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由胡晓强老师开市级公开课。并受得好评。第三周金琼微老师开公开课。第十八周胡晓绵老师开公开课。

3、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开展新课程教学研讨,每次研讨都有中心内容,备课组每位成员都当中心发言人。

4、参加学校举办的主题为“永嘉中学帮教下乡”的教学公开周,由王伟生老师开展示课,备课组全体教师协助,并作了评课工作。

二、坚持不懈做好常规教学

1、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年级教学的核心作用健全集体备课落实“三高中生物论文定、三备、五统一”措施,提高备课效率。

2、每教师听课十八节以上,互相听课四节以上。备课组内公开课两节,由胡晓强、王伟生承担组织工作,备课组内做好评课工作。

3、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教育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科组课件库建设,开发新高中生物论文教材所适应的课件,并上传到学校资源网作到资源共享。

4、在高二级组织好竞赛辅导,由备课组长负责,各任课老师共同承担。

三、深入开展教学科研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研课高中生物论文题,积极参加省、学校教研课题。

四、组织高二生物竞赛活动,上好辅导课,培养学科尖子。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学生,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学基础。

下载《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业以及《生物分析》课程考试安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业以及《生物分析》课程考试安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学课程组年终总结

    微生物学课程组年终总结 一、 教学工作上 1、 完成教学任务 (1) 任课教师完成微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任务 xxxx担任xxxx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二)四个班的微生物和......

    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工程》课程考试试卷 - 副本

    江西农业大学《微生物工程》课程考试试卷 姓名: 学号: 学院及专业:考试日期:2015.01.15 试卷所需时间:120分钟 开卷 试卷总分:100分 一、加强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已经成为各国解决目......

    课程安排

    高一入学阶段(时间:高一入学至次年6月30日,费用800元): 时间规划: 第一学期安排星期天上午和下午两个课时. 第二学期安排星期一到星期五之中的一个晚上和星期天白天,共三个课时。......

    课程作业

    1、设在我国境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均属于中国法人,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合营期内,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其注册资本。 3、中外......

    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方案 课程号:0010093 学分:1 总学时数:18 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 开课对象:经济学本科四年级课程总体安排与要求 一、宏观经济分析......

    2008年微生物学课程组年终总结

    2008年微生物学课程组年终总结 王丽丽、仪宏2009.1.8 2008年是一个大事连绵的一年,从年初到年末,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回首一年的工作经历充实而紧张 一、 教学工作上 1、完成教......

    医学微生物学试验课程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 春季 学期) 教学内容:病毒学检查法(综合性实验)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要......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总结(修改)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结 名词解释 1.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 革兰氏染色: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染色方法,主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