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验证计划

时间:2019-05-12 06:5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能力验证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能力验证计划》。

第一篇:能力验证计划

能力验证计划

一、能力验证的作用与目的能力验证实际上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校准和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

1确定实验室所从事检测与校准、检定工作的能力,监控实验室的持续能○

力。可起到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与校准、检定工作水平的作用,也有利于实验室的自我评定。

○2通过能力验证活动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可能涉及诸如人员行为、方法或仪器的校准等问题,以此,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及管理起到补充、纠正和完善的作用。

○3为评审员和技术专家补充了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审考核的依据和手段。

4可以为确定某些新的检测和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确定某种方法的性能特征、为标准物质赋值并评估它们在特定检测和测量程序中使用的适用性等目的提供信息。

5通过能力验证活动,使客户对实验室持续地出具可靠检测或校准结果加○

强了信任,也增强了实验室的信心。

能力验证活动,对完善和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增强和提高实验室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能力验证的依据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15483.1-1999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一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GB/T 15483.1-1999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二部分:实验室认可机构对能力验证计划的选择和使用》

三、能力验证的类型

确定实验室在特定领域的检测、测量和校准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称为能力验证计划。这一计划可覆盖某个特定类型的检测,或对某些特定的产品、项目或材料的检测。显然,所涉及的能力验证技术,根据被测物品的性质、所用的方法和参加实验室的数目,会随之发生变化。但大部分能力验证活动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将一个实验室所得的结果,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验室所得的结果进行比对。在某些计划中,参加实验室之一可能具有控制、协调或参考的功能。最常用的能力验证计划有以下六种类型:实验室间校准计划(测量比对计划)、实验室间检测计划、分割样品检测计划、定性计划、已知值计划、部分过程计划。

本实验室所采用的能力验证计划是实验室间检测计划。实验室间检测计划是从材料源中随机抽取次级样品,同时分发给参加检测的实验室共同进行检测。该技术有时这种方法有时也用于实验室间测量比对计划。完成检测后,将结果返回协调机构与指定值或公议值相比对以表明实验室和整体组织的性能。

提供的整批检测物品,分发之前已经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以确保整批检测物品是均匀的,而以后识别出的任何极端结果均不能归因于检测物品的有显著变异。

认可机构、法定机构和其他组织在检测领域应用能力验证时,通常采用该类型的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所用的被测物品有食品、液体、水、土壤、空气及其他环境物质。在某些情况下,被测物品是已建立的(有证)参考物质的分离部分。

四、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

(1)参加能力验证

参加能力验证,对于已获认可和申请认可的实验室是强制性的。实验室可以书面形式申请暂不参加某一能力验证计划,但对于无故拒绝参加即没有提出暂不参加申请或申请未被认同的实验室,认可或法定机构将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直至暂停/撤销对该实验室的资格认可,或建议委托部门予以处理。

申请认可的实验室在获得认可之前,应至少参加一次与其主要认可项目相关的能力验证计划(如有适当的能力验证计划);已获认可的实验室,应每四年至少参加一次与其主要认可项目相关的能力验证活动。若没有适当的能力验证计划,则在认可活动中,须对实验室的主要认可项目实施测量审核。鼓励实验室积极参加认可或法定机构承认的其他机构所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和比对计划,这些外部计划包括:

①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

②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

③欧洲认可机构(EA)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

④国际计量局/国际计量委员会(BIPM/CIPM)组织的国际比对;⑤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等区域计量组织(RM0)组织的国际比对。

如果实验室参加了上述所列之外的其他能力验证计划或比对计划,须将计划组织者实施能力验证活动的详细信息提交认可或法定机构审查认同后,其结果方能应用。

(2)能力验证纠正活动

在能力验证活动中出现不满意结果(离群)的实验室,须依照能力验证纠正活动的要求进行整改。

○1要求实验室尽快寻找和分析出现离群的原因,开展有效的整改活动(有效的整改活动应包含对质量体系相关要素的控制、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以及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有效地利用反馈信息等全面的活动),并将详细的整改报告以书面形式,在规定期限内提交认可或法定机构审查。

○2认可或法定机构有关部门会同有关技术专家,根据实验室的整改报告,作出是否认同实验室进行了有效整改的结论。若认同,将安排后续验证计划,对实验室的整改情况加以确认;若发现实验室的整改中依旧存在问题,则派遣核查组携带样品对该实验室进行现场核查。在现场核查中,若发现实验室仍存在影响检测量结果的严重问题,将建议暂停/撤销对该实验室相关项目的认可。

3对于在限定期限内不提交整改报告而又无任何书面的理由陈述的实验○

室,将视其为拒绝接受整改,依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理,直至停止/撤销对该实验室相关项目的认可。

(3)对能力验证的要求和评价对申请认可的实验室,在能力验证方面有以下三条基本要求:1实验室应有明确的职责以确保参加能力验证计划;○2实验室应有○

参加能力验证计划的文件化程序;○3实验室应执行上述程序,并能够提供证明其参加了能力验证活动的记录,以及对结果的有效利用。必要时,还应提供出现不满意结果(离群)时所采取的纠正活动的证明资料。

在实验室现场评审中,对能力验证的评价有以下三条原则:

○1实验室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保证参加能力验证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文件并按程序执行;能够证明其参加过程并对结果进行了有效评价、分析及反馈,则评为符合;

○2实验室规定了职能保证参加能力验证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文件,但没有相关的记录,则评为有缺陷;

3实验室没有规定明确的职责,也没有制定参加能力验证计划的质量文件,○

则评为不符合项。

第二篇:能力验证规则

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

Rules for Proficiency Testing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能力验证规则

1.目的和范围

1.1 为了确保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认可的有效性,保证CNAS认可质量,CNAS 依据ISO/IEC 有关标准和指南、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和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则。

1.2 本规则阐述了CNAS 能力验证的政策和要求。

1.3 本规则适用于CNAS 认可实验室(含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和检查机构的活动。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以下引用的文件,注明日期的,仅引用的版本适用;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

2.1 ISO/IEC 17011:2004《合格评定-认可机构通用要求》

2.2 ISO/IEC 指南43《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GB/T15483,IDT)

2.3 ISO13528:2005《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中的统计方法》

2.4 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S/CL01,IDT)

2.5 ILAC-P9:2005《参加国家和国际能力验证活动的政策》

2.6 ILAC-G13《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能力要求指南》(CNAS/CL03,IDT)

2.7 ILAC-G22:2004《应用能力验证作为对检测能力认可的手段》

2.8 APLAC MR001《建立和保持APLAC 多边互认协议的程序要求》

3.术语和定义

本规则参考ISO/IEC17000、ISO/IEC 指南43 和ILAC-G13 等国际文件中的有关术语并采用下列定义:

3.1 能力验证: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校准、检测能力或检查机构的检测能力。

3.2 能力验证活动:用于监控实验室能力的任何实验室间比对或测量审核,例如由国家或区域的认可机构、合作组织、政府、行业组织或提供正式能力验证计划的商业提供者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

3.3 能力验证计划:为保证实验室在特定检测、测量或校准领域的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

3.4 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校准/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

3.5 测量审核:实验室对被测物品(材料或制品)进行实际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的活动。

3.6 不满意结果:通过能力验证活动,利用统计技术或专家公议等技术手段,判定参加者的能力为不满意的结果。

3.7 可疑结果:通过能力验证活动,利用统计技术或专家公议等技术手段,判定参加者的能力可能出现问题的结果。

3.8 暂停认可:使部分或全部认可范围暂时无效的过程。

3.9 撤销认可:取消全部认可的过程。

4.要求

4.1 CNAS 将能力验证作为评价实验室和检查机构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与现场评审构成了互为补充的两种能力评价技术。

4.2 CNAS 要求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将能力验证用作有效的外部质量保证活动,并作为其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的补充。

4.3 CNAS 按照国际标准、指南和要求实施能力验证活动,以维持国际间认可机构相互承认协议。

4.4.CNAS 将能力验证结果作为判定申请认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能力和获准认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维持其技术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4.5 CNAS 要求申请认可和获准认可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必须通过参加相关的能

力验证活动证明其技术能力。只有在能力验证活动中表现满意,或对于不满意结果能证明已开展了有效纠正措施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CNAS 方予受理或认可;对于未按规定的频次和领域参加能力验证的获准认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CNAS 将采取警告、暂停、撤销资格等处理措施。CNAS 要求每个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至少满足以下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要求:

4.5.1 只要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活动,凡申请CNAS 认可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至少有一个主要检测子领域参加过一次能力验证活动。

4.5.2 只要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活动,已获准认可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其认可范围内的每一个主要检测子领域至少在每个认可周期内参加一次能力验证活动。该周期不超过四年,当不同认可领域有特定要求时,执行特定要求。

4.5.3 当获准认可实验室的人员、设备或认可范围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对实验室的能力产生疑问时,CNAS 可根据情况随时要求实验室参加相关的能力验证活动,以确认其能够保持能力。

4.5.4 对于检查机构的检测活动,除要求满足4.5.1 和4.5.2 的外,CNAS 还通过对从事检查活动的技术人员的技术见证来判定检查机构的技术能力。每个检查机构的技术见证最小数量要求为:

a)在获得认可前,对每一主要类别的检查应安排一项见证;

b)检查机构能力范围中主要学科的每一个主要子领域至少在每个认可周期内安排一项见证。

4.6 CNAS 按照ISO/IEC 指南43-1 建立程序并运作能力验证计划,同时组织开展测量审核活动。CNAS 建立和维持有效的能力验证计划和实验室间比对项目清单,为实验室和检查机构提供参加能力验证途径。

4.7 CNAS 根据ISO/IEC 指南43-2 选择和利用能力验证结果,以确保在评审过程和作出认可决定时考虑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参加能力验证的情况及其在能力验证中的表现。对参加了CNAS 组织及其承认的能力验证活动且有稳定满意表现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在CNAS的各类评审中评审组可适当考虑简化相关项目的能力确认过程。

4.8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在参加能力验证中出现不满意结果时,CNAS 将暂停其相关项目认可资格,并要求其立即停止在相关项目的证书/报告中使用CNAS 的认可

标识,按其体系文件规定的程序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

4.8.1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只有将实施纠正措施的记录以及纠正措施有效性证明材料在规定的期限内报CNAS 确认后,方可恢复使用认可标识。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证明包括:再次参加能力验证计划、与CNAS 指定的参比机构进行比对,以及申请CNAS 的测量审核或专家现场评审等活动的材料。对于逾期未提交纠正措施记录和纠正措施有效性证明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CNAS 可撤销其认可资格。

4.8.2 如果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结果虽为不满意,但仍符合认可项目依据标准所规定的判定要求,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可向CNAS 提出,经CNAS 确认后,恢复使用认可标识,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仍需采取相关改进措施;对于出现可疑结果的机构,CNAS 将建议其采取相应的自查措施。

4.9 对于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CNAS 还可以质疑与不满意结果相关项目的检测能力(例如使用同类设备/仪器的项目),并告知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向CNAS 提交相关项目的检测、校准或检查的原因分析和可消除怀疑的证明材料。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未提交证明材料的,CNAS 可撤销其被列入质疑范围内相关项目的认可资格。

4.10 CNAS 要求申请认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有参加能力验证的书面程序,其内容应包括定期参加能力验证的工作计划安排、如何利用能力验证的结果来证明实验室的能力,以及发现不满意结果时应开展的纠正措施等。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保存参加能力验证的记录,包括对出现不满意结果时的调查结论及其后续开展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11 对于多场所实验室或检查机构,在申请认可时,应至少有一个场所的检测活动参加过至少一次能力验证;在获得认可之后,其每一个场所均应满足4.5.2 的要求。

5.CNAS 承认的外部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5.1 CNAS 承认按照ISO/IEC 指南43-1 或ILAC-G13 开展的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其结果可应用于CNAS 的能力判定。CNAS 现已承认的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包括:

— — 实验室认可的国际合作组织,如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欧洲认可合作组织(EA)等开展的能力验证活动;

— — 国际和区域性计量组织,如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等开展的国际比对活动;

— — 国际权威组织实施的行业国际性比对活动;

— — CNAS 认可的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提供的能力验证计划;

— — 与CNAS 签署互认协议的认可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

— — 在CNAS 备案的、与CNAS 签署互认协议的认可机构认可的能力验证计划提 供者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

5.2 对于我国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运作的能力验证活动,只要能够证明其运作符合ISO/IEC 指南43-1 或ILAC-G13 要求,CNAS 也予以承认。

6.费用说明

CNAS 的能力验证计划为非营利性活动,但参加者需承担相应的成本费。CNAS 在计划开始前应将费用情况告知参加者。

7.附则

7.1 本规则经全体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由CNAS 主任批准后实施。

7.2 本规则的修订和废止需履行相同的程序。

7.3 本规则由CNAS 负责解释。

8.附录

《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可从 网站下载)

第三篇:能力验证含义

能力验证

1.能力验证的作用和目的

(1)能力验证的作用

能力验证(定义)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实际上它是为确保

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校准和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

参加能力验证计划,可为实验室提供评价其出具数据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客观证据,它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评价实验室是否具有胜任其所从事的校准/检测工作的能力,包括由实验室自身、实验室客户,以及认可或法定机构等其他机构进行的评价;

②通过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外部措施,来补充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程序;

③这些活动也补充了由技术专家进行实验室现场评审的手段,而现场评审被认可或法定机构所经常采用;

④增加实验室客户对实验室能力的信任,就实验室的生存与发展而言,用户对其是否能够持续出具可靠数据的信任度是非常重要的。

(2)能力验证的目的

能力验证是确定实验室能力的实验室间比对,而开展这种比对活动的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①确定实验室进行某些特定检测或测量的能力,以及监控实验室的持续能力;

②识别实验室中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可能涉及如个别人员的行为或仪器的校准等;

③确定新的检测和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并对这些方法进行相应的监控;

④增加实验室用户的信心;

⑤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

⑥确定某种方法的性能特征——通常称为协作试验;

⑦为参考物质(RMs)赋值,并评价它们在特定检测或测量程序中应用的适用性。

能力验证是为实现目的之①而进行的实验室间比对,即确定实验室的检测或测量能力。

但能力验证计划的运作也常为上面所列的其他目的提供信息。

2.能力验证计划的类型

为确定实验室在特定领域的检测、测量和校准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称

为能力验证计划。这一计划可覆盖某个特定类型的检测,或对某些特定的产品、项目或材

料的检测。显然,所涉及的能力验证技术,根据被测物品的性质、所用的方法和参加实验

室的数目,会随之发生变化。但大部分能力验证活动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将一个实验室

所得的结果,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验室所得的结果进行比对。在某些计划中,参加实验室

之一可能具有控制、协调或参考的功能。最常用的能力验证计划有以下六种类型:

(1)实验室间校准计划(测量比对计划) 校准计划所涉及的被测物品,是按顺序从一个参加实验室传送到下一个实验室,这类计划通常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①被测物品的指定值(参考值)由某个参考实验室提供,该实验室应尽量考虑由国家有关测量的最高权威机构(如国家计量院)承担;

②被测物品是按顺序传递给下一个参加实验室,在传递过程中应确保被测物品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在能力验证计划过程中对其进行校核,以保证特性及其指定值不发生明显变化;

③校准计划的周期往往很长,因此应严格控制被测物品的传送时间和各参加者的测量时间,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而不是在整个计划结束后)应及时向参加实验室反馈有关信息,例如以中期报告的形式;

④将各测量结果与参考实验室所确定的参考值相比较,应考虑各参加实验室声明的测量不确定度。用于此类计划的测量物品,可以包括参 7—1。(2)实验室间检测计划

检测计划是从材料源中随机抽取次级样品,同时分发给参加实验室进行检测。这种方

法有时也用于实验室问校准计划,它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被测物品是从样品集合中随机得到的;

②每轮比对中提供给参加者的整批被测物品,必须充分均匀,以保证计划中所判别出 的任何极端结果均不能归因于被测物品间存在着差异:

③将实验室返回的结果与公议值比对,以表明各实验室的能力和参加者整体的能力。认可或法定机构或其他组织,在检测领域通常采用这类计划,所用的被测物品有食品、液体、水、土壤及其他环境物质。在某些情况

下,被测物品是已建立的(有证)参考物质的分离部分。典型的检测实验室间比对计划示于图7—2。

(3)分割样品检测计划

典型的分割样品检测计划的比对数据,由包 含少量实验室的小组(通常只有两个实验室)提供,这些实验室将被作为潜在的或连续的 检测服务提供者接受评价。在商业交易中经 常采用这类计划或类似计划,把表示贸易商 品的样品在代表供方的实验室和代表需方的 另一实验室之间进行分割。若对供需双方实 验室出具结果的差异还须仲裁时,通常把另 一个样品保留在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

该检测计划包括把某种产品或材料的样 品分成两份或几份,一般只有有限数量(通常 是两个)的实验室参加。此外,这类计划往往需要保留足够的材料,以便能通过其他实验室 的进一步分析来解决参加实验室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类计划的用途包括识别不良的复现性

或重复性,描述一次性偏移和验证

纠正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用于监控临床实验室和环境实验室。参加该类计划的实验式之一,可能因其采用标准方法和先进设备而被视为顾问实验室或指导实验室,其检验结果被认为 是参考值。

(4)定性计划

评价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并不总是采用实验室间比对,例如,某些计划是为了评价实验

室表征特定实物的能力(如识别石棉的类型、特定病原有机体等)。这类计划,可能包含计

划协调者专门制备了额外目标组分的检测物品。因此在性质上,这些计划是“定性”的,不需要多个实验室参与或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方式。

(5)已知值计划

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验证类型,不需要很多实验室参加。它包括制备待测的、被测量

值已知的检测物品,提供与指定值比对的数字结果等,以此来评价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6)部分过程计划

这是能力验证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指评价实验室对检测/钡 0 量全过程中的若干部分 的检测/测量能力。例如,可以验证实验室转换给定数据的能力(而不是进行实际的测量或 检测),或者验证抽样、制备样品等部分的能力。

3.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

(1)参加能力验证

参加能力验证,对于已获认可和申请认可的实验室是强制性的。实验室可以书面形式

申请暂不参加某一能力验证计划,但对于无故拒绝参加即没有提出暂不参加申请或申请未

被认同的实验室,认可或法定机构将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直至暂停/撤销对该实验室 的资格认可,或建议委托部门予以处理。

申请认可的实验室在获得认可之前,应至少参加一次与其主要认可项目相关的能力验证计划(如有适当的能力验证计划);已获认可的实验室,应每四年至少参加一次与其主要认可项目相关的能力验证活动。若没有适当的能力验证计划,则在认可活动中,须对实验室的主要认可项目实施测量审核。鼓励实验室积极参加认可或法定机构承认的其他机构所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和比对计划,这些外部计划包括:

①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

②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

③欧洲认可机构(EA)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

④国际计量局/国际计量委员会(BIPM / CIPM)组织的国际比对;

⑤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等区域计量组织(RM0)组织的国际比对。

如果实验室参加了上述所列之外的其他能力验证计划或比对计划,须将计划组织者实

施能力验证活动的详细信息提交认可或法定机构审查认同后,其结果方能应用。

(2)能力验证纠正活动

在能力验证活动中出现不满意结果(离群)的实验室,须依照能力验证纠正活动的要求进行整改。纠正活动程序如下(见图7—3):

①要求实验室尽快寻找和分析出现离群的原因,开展有效的整改活动(有效的整改活动 应包含对质量体系相关要素的控制、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以及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有效地利用反馈信息等全面的活动),并将详细的整改报告以书面形式,在规定期限内提交认可或法定机构审查。

②认可或法定机构有关部门会同有关技术专家,根据实验室的整改报告,作出是否认同实验室进行了有效整改的结论。若认同,将安排后续验证计划,对实验室的整改情况加以确认;若发现实验室的整改中依旧存在问题,则派遣核查组携带样品对该实验室进行现场核查。在现场核查中,若发现实验室仍存在影响检测量结果的严重问题,将建议暂停/撤销对该实验室相关项目的认可。

③对于在限定期限内不提交整改报告而又无任何书面的理由陈述的实验室,将视其为拒绝接受整改,依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理,直至停止/撤销对该实验室相关项目的认可。

(3)对能力验证的要求和评价对申请认可的实验室,在能力验证方面有以下三条基本要求:

①实验室应有明确的职责以确保参加能力验证计划;

②实验室应有参加能力验证计划的文件化程序;

③实验室应执行上述程序,并能够提供证明其参加了能力验证活动的记录,以及对结果的有效利用。必要时,还应提供出现不满意结果(离群)时所采取的纠正活动的证明资料。在实验室现场评审中,对能力验证的评价有以下三条原则:

①实验室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保证参加能力验证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文件并按程序执行;能够证明其参加过程并对结果进行了有效评价、分析及反馈,则评为符合;

②实验室规定了职能保证参加能力验证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文件,但没有相关的记录,则评为有缺陷;

③实验室没有规定明确的职责,也没有制定参加能力验证计划的质量文件,则评为不符合项。

湖北华源包装有报告

为了通过适时开展比对试验和能力验证等质量控制活动,对检测质量及其过程的有效性

进行监控,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有效,或者为无法溯源的检

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提供评价测量结果的可靠证据,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公司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要求,2011

年我组织了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定期开展内部

质量控制活动,采用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留样再测、平行样测定、空白对照试验等进行人员 和方法的比对。现将 2011

年的质量控制结果报告如下:

一、质量控制方法:、外部质量控制

(1)接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监督评审现场试验考核。、内部质量控制:

(1)组织人员和方法比对;

(2)开展检测过程平行样、空白试验;

(3)抽查检测报告,考核平行样、空白试验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二、质量控制内容和结果: 1、参加省技术质量计量认证监督物理数据鉴定考核,见表 1 表 1 物理数据鉴定考核记录

样品编号

结果判定

复合强度

热封强度

拉断力

断裂伸长率

抗冲击

样品 1 3.00N 42N 71 92 1.2J 合格

样品 2 2.93N 45N 73 90 1.25J 合格 样品 3 2.90N 43N 72 93 1.2J 合格 2、参加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产品卫生检测质量考核,见表 2 表 2 卫生检测鉴定考核结果

样品编号

考核项目

技术要求

鉴定结果

结果判定

样品 1 甲苯二胺(4% 乙酸)

0.004mg/l 未检出

合格

样品 2 甲苯二胺(4% 乙酸)≤

0.004mg/l 未检出

合格

样品 3 甲苯二胺(4% 乙酸)

0.004mg/l 未检出

合格、内部组织的人员比对和方法比对,见表 3 表 3 内部考核样品考核结果

样品名称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结果 1 结果 2

平均值

参考值

结果判定

考核样品

复合强度

GB8808-1988 1.52 1.55 1.535 ≥ 1.0 合格

考核样品

摩擦系数

GB10006-1988 0.124 0.113 0.1185 ≤ 0.3 合格

考核样品

热封强度

QB/T2358-1998 43.5 45.2 44.35 ≥ 30.0 合格

4、平行样、空白试验。

抽查 25 份检测原始记录,其平行样的相结相差均符合相关检验方法的精确度要求,符合 率 100%,每批样品检测均做空白对照试验,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2011 年 11 月份通过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监督评审组的现场试验考核,共考核个样 品(标本)10 个项目。

三、讨论、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组织人员或方法比对在实验室内进行平行样的试验等实验

室质量控制活动,都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对于可溯源的物理分析和不可溯源的卫

生检验,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都可提供评价其测量结果可靠性的证据,同时也可证实实验室

比对和卫生检测质量考核活动,组织人员比对和方法比对,通过考核平行样、空白试验等开

展内部质量控组织人员比对和方法比对,通过考核平行样、空白试验等开 制活动,符合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质量控制规定的要求。、根据《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检验局对我司样品考核结果的通报》,我司实验室 3 份考

核样品考核结果全部合格;参加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卫生测定考核,符合相关标准分析方

法的技术要求,结果全部合格;组织开展考核样品复合强度、摩擦系数、热封强度,结果全 部合格。证明我司实验室检测质量和检测过程,基本满足《确保检测 / 校准结果质量的控制程

序》的要求,表明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是受控的、可信的、有效的。

四、建议、除定期的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外,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每年内部组织的

人员比对要使每个检测人员都有机会参与,以提高检测人员检测技术质量。、除参加外部质量控制和组织内部质量控制活动外,平时的检测质量控制要通过利用

质量控制图来分析检测质量的稳定性,以便及时发现某些偶然的异常现象,随时采取相应的 校正措施。

湖北华源包装品管部实验室

2011 年 11 月

第四篇:CNAS-CL03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认可准则

CNAS—CL03 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认可准则

(ILAC G13:2000)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Providers of Proficiency Testing Schemes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二〇〇六年六月

目 录

前 言.................................................................................................................................................................3 第一部分:总则...............................................................................................................................................4 1.1范围............................................................................................................................................................4 1.2参考文献....................................................................................................................................................4 1.3定义............................................................................................................................................................4 第二部分:管理体系要求...............................................................................................................................5 2.1质量管理体系............................................................................................................................................5 2.2 组织和管理...............................................................................................................................................6 2.3 文件控制...................................................................................................................................................7 2.4 要求、投标书和合同的评审...................................................................................................................7 2.5合作方(分包方)的使用..............................................................................................................................8 2.6 服务和供给的采购...................................................................................................................................8 2.7 客户的反馈...............................................................................................................................................8 2.8 不符合活动的控制...................................................................................................................................8 2.9 纠正措施...................................................................................................................................................9 2.10 预防措施.................................................................................................................................................9 2.11 记录(参见3.6.1条)..........................................................................................................................9 2.12 内部审核...............................................................................................................................................10 2.13 管理评审...............................................................................................................................................11 第三部分:技术要求.....................................................................................................................................11 3.0 总则.........................................................................................................................................................11 3.1 管理、人员和培训.................................................................................................................................11 3.2 合作方(分包方).................................................................................................................................12 3.3 组织和设计的保障.................................................................................................................................12 3.4 方法或程序的选择.................................................................................................................................16 3.5 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16 3.6 数据分析和能力验证计划结果的说明..................................................................................................17 3.7 与参加者的沟通.....................................................................................................................................20 3.8 保密性.....................................................................................................................................................20 3.9 结果的串通和伪造.................................................................................................................................20 2

前 言

能力验证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评定和监督检测、校准、检查等机构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现场评审构成了CNAS 互为补充的两种能力评价技术。能力验证也是CNAS 维持国际间认可机构相互承认协议(ILAC-MRA 和APLAC-MRA)的基础要求之一。同时,对于检测、校准、检查机构等,参加能力验证也是一种有效的外部质量保证活动,是其内部质量控制技术的补充。

如果能够证明能力验证计划的运作符合了本准则的要求,CNAS 及其评审员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能力验证计划的结果来为认可的过程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使计划的其他使用者对能力验证计划的运作产生更多的信任。

本准则为以获得认可或其他承认为目的,在自愿的基础上,欲借助于一套规范化的、符合国际通行的能力验证计划设计和实施要求来证明其能力的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提供指导。

本准则是对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能力进行承认的基础。CNAS 依据本准则要求对提供者的能力(含提供者使用的任何分包方和合作方的能力)进行评价。

本准则适用于为能力验证目的而开展的实验室间比对,即确定一个实验室对于特定检测或测量的能力,以及监控实验室的持续能力的活动。

本准则等同采用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发布的指南文件“ILAC-G13 :Guidelines for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Competence of Providers of Proficiency Testing Schemes”(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能力要求指南)。对用于能力验证计划中的统计方法和样品制备,CNAS 制定了CNAS-GL02《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和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供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参考。

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认可准则

第一部分:总则

1.1范围

本准则规定了能力验证计划的提供者及其有关合作者,为获得CNAS对其提供能力验证计划能力的承认而应遵守的要求。

1.1.1 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以下简称提供者)具有确保其自身及有关合作方都遵守本要求(管理体系要求和技术要求)的责任。

1.1.2 提供者可以使用符合本准则要求的其他方法。本准则的注释可能提供了指南信息,并不构成本准则的主体部分。

1.1.3 本准则的条款满足ISO/IEC指南43-1:1997、ISO/IEC 17025:1999或ISO 9000:1994的相关要求。

1.1.4 当用于特定类型能力验证计划的设计和准备时,提供者符合了本准则,也就是符合了ISO9000:1994系列标准的相关要求。

1.2参考文献

*ISO/IEC 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15481,IDT)

ISO指南35:1989(修订中*),参考物质的认证——综合和统计原理ISO/IEC指南43-1:1997,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1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GB/T15483.1,IDT)

ISO9000:1994(修订中*),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GB/T19000系列,IDT)欧洲委员会对产品和参考物质认证的准则:1997,BCR/01/97文件A部分

(化学)分析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国际协调议定书。AOAC 国际期刊,76,No.4, 1993,pp.926-940 基体效应的评价:建议性指南。NCCLS文件EP-14P。临床实验室标准国家委员会,Villanova,PA,1994 Eurachem文件:分析测量中定量的不确定度。

*注:ISO/IEC 17025:2005已经发布,ISO指南35已于2006年正式发布,ISO9000于2000年完成修订并发布。请各提供者注意使用最新有效版本。

1.3定义

本准则除使用了ISO/IEC指南43-1:1997和ISO/IEC17025:1999中所描述的定义之外,还 使用下列定义: 1.3.1 提供者 Provider 从事能力验证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的机构(公共或私有的组织或公司)。1.3.2 合作方(分包方)Collaborator/Subcontractor 承担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分包活动的机构(公共或私有的组织或公司)。1.3.3 协调者 Coordinator 能力验证计划运作中负责协调所有活动的人。1.3.4 能力验证计划 Proficiency testing scheme 为确定实验室在特定领域的检测、测量或校准能力而设计和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

注:一个计划可覆盖一个特定类型的测试或对一些特定产品、项目或材料的测试。

1.3.5 能力验证轮次 Proficiency testing round 一项能力验证计划的一轮独立运作。

第二部分:管理体系要求

2.1质量管理体系

2.1.1 提供者应建立、实施并维持一个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活动包括所提供的能力验证的类型、范围和数量。

2.1.2 提供者应确定其方针、目标和承诺并形成文件,以确保和维持能力验证所有方面的质量,包括测试材料质量(例均匀性和稳定性)、特征(例设备校准和测量方法确认)、特性数值的指定(例使用适当的统计程序)、对参加实验室的能力评价、人工制品和测试材料的分发、储存和运输程序、测试结果的统计处理及报告。

质量方针应包含一个依据本准则技术要求(第三部分)实施能力验证计划的承诺。2.1.3 提供者应建立和维持一个与能力验证类型、范围和数量相适应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这些计划符合规定的要求。

提供者的质量体系应涵盖下列内容:

a)能力验证计划的目的、范围、统计设计和图表; b)运作程序; c)报告的准备和发布;

d)有关保密和道德程序的政策; e)计算和信息系统; f)有关的合作和分包; g)参加费用;

h)可提供的能力验证计划的有效范围; i)参加的总政策; j)计划结果的使用; k)申诉处理程序。

2.1.4 该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规定提供者及其有关合作方所承担的活动,包括提供者用于确保合作方的所有活动都符合本准则相关条款的政策和程序。

2.1.5 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应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无论如何称呼)及协调者的任务和责任,包括确保符合本准则的责任。

2.2 组织和管理

2.2.1 提供者或其母体组织应具有法律地位。2.2.2 提供者:

a)应有经过授权且具有才略的得到且能得到技术人员支持的管理人员,要求这 些人员履行其职责、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或程序中出现的偏离,并采取行动来防止或尽量减少这些偏离;

b)应有措施确保其管理部门和人员能抵御任何商业的、经济的以及其它内外部的可能影响其工作质量的压力;

c)应有政策和程序确保能力验证计划参加者的信息保密和所有权;

d)应有政策和程序避免任何降低其能力、公平性、判断或运作的诚信性的行为; e)应借助于组织图,确定提供者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管理、技术运作、支持服务、合作方和质量管理体系间的关系;

f)应规定可能影响能力验证计划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核查人员的责任、权力和相互关系;

g)应有为确保能力验证质量所需的技术运作和资源保障负全面职责的技术管理层; h)应指定一名人员作为质量负责人(无论如何称呼),不管现有的职责,应赋予其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本准则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质量负责人应能直接与决定能力验证政策和资源的最高管理层接触;

i)如果可能,为关键管理人员(如协调者、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指定代理人。注:当提供者只有少数人员时,每个人可以担负多项职能,为所有重要职能指定代理人可能并不现实。

2.3 文件控制

2.3.1 总则

提供者应建立和维持控制所有文件(包括内部形成的文件和来源于外部的文件)以及与质量体系有关的其他信息的程序。2.3.2 文件的批准和发布

2.3.2.1 向质量管理体系中人员发布的所有文件(包括文件化程序),在发布前应由获得授权的人员审核和批准。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目录清单或其他等效方式并易于获得,以识别现行版本的状况,防止使用无效的和/或作废的文件。2.3.2.2 所用的程序还应确保:

a)所有文件应有唯一性识别;

b)在对能力验证计划有效运作起重要作用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获得相关文件的授权版本;

c)应定期审核文件,必要时应进行修订,以保证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的要求; d)应及时从所有发布或使用处撤除无效或作废的文件,或以其他方式确保防止误用;

e)因法律或知识保存目的而保留的作废文件应有适当的标识。2.3.3 文件变更

2.3.3.1 除非另有特别指定,文件(包括文件化程序)的更改应由原责任人审核和批准。被指定的人员应获得进行审核和批准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只要可行,更改的内容应在文件或适当的附件中标明。

2.4 要求、投标书和合同的评审

2.4.1 提供者应评审能力验证计划准备中的每项要求、投标书或合同,以确保:

a)这些要求应适当规定、形成文件并易于理解; b)提供者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和资源; c)解决合同或客户要求与标书间的任何差异。

2.4.2 应保存评审的记录(包括所发生的任何变动), 还应保存在执行合同或要求期间,与客户就其要求或工作结果进行商讨的记录。2.4.3评审应包括由合作方承担的所有工作。

2.5合作方(分包方)的使用

2.5.1 提供者应有评价和选择合作方的程序。对合作方的评价和选择应基于合作方的能力(包括与任务有关的技术资格和任何特定的质量保证要求)能够符合分包的要求。合作方需满足的技术要求应等效于本准则第三部分中所阐述的技术要求。

2.5.2 提供者应保存能力验证计划中使用的所有合作方的登记表,包括对其承担分包工作的能力进行评审的记录。

2.6 服务和供给的采购

2.6.1 提供者应有相应的程序选择影响能力验证计划质量的服务和供应品。

2.6.2 能力验证计划中,提供者应只使用能够证明满足适当质量要求的服务和供应品。2.6.3 当提供者获得的服务和供给的质量没有得到正式承认时,应有程序确保所采购的材料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保存所采取措施的记录。

2.6.4 提供者应确保所获得的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已进行了检查、校准,或进行了其他的符合标准、规范或要求的验证。

2.6.5 提供者应保存获批准的服务和供给提供者的记录。

2.7 客户的反馈

能力验证计划的提供者应有有效处理参加者抱怨或其它反馈的程序。应保存所有的抱怨和提供者进行的调查和纠正措施的记录。

2.8 不符合活动的控制

2.8.1 提供者应制定相应程序,并在能力验证活动的任何方面不能遵守所建立的程序或不符合与客户的约定时执行。

该程序应确保:

a)确定不符合活动的管理职责和权力; b)明确当识别出不符合活动时所采取的措施; c)对不符合活动的严重性进行评价; d)必要时停止工作; e)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f)如必要,收回已发给参加者的异常测试材料的结果或统计评价; g)明确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 h)如可能,保存所有不符合活动的完整记录。

注:f)可引伸为当发现能力验证样品不均匀或计划统计报告中有错误时,应通知客户。

2.8.2 当评价表明异常测试材料的提供可能再次发生时,或对提供者或合作方执行其政策和程序有怀疑时,应立即采取2.9条中的纠正措施程序,找出并消除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9 纠正措施

2.9.1 总则

提供者应建立纠正措施的政策和程序。当发现使用了异常材料或偏离了质量管理体系或能力验证活动的政策和程序时,指定合适的人员来实施。

用于消除不符合和其他偏离的原因的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遭受风险的大小相适应。提供者应把纠正措施调查中所得到的、运作程序所需要的任何变化形成 文件并实施。

注:质量管理体系或能力验证活动中的问题,可以从质量管理体系的许多方面发现,例如:客户的反馈、质量控制、测试材料和统计评价的核查、对员工的观察和监督、管理评审或内外部审核。

2.9.2 原因分析

纠正措施程序应包括一个确定问题根本原因的调查过程。2.9.3 纠正措施

提供者应找出原因并制定可行的纠正措施,应采取最有可能消除问题并预防其再次发生的措施。2.9.4 纠正措施的监控

在制定了可行的纠正措施后,提供者应对其结果进行监督,以确保其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发现的问题。

2.10 预防措施

2.10.1 应定期、系统地审核所有的操作程序,找出在技术上或质量体系中的任何潜在的不符合因素及改进的机会;应制订、执行并监控纠正措施,以降低出现不符合的可能性,并充分利用机会加以改进。

2.10.2实施预防措施之后,提供者应在运作中对其结果进行监督,以减少不符合,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2.11 记录(参见3.6.1条)2.11.1 概述

2.11.1.1 提供者应建立并维持质量和技术记录的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放、维护和清理的程序。(参见3.6.1条)

2.11.1.2 所有的记录都应清晰明了,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来存放和保存在可以防止记录的损坏、变质或丢失等适宜环境设施中;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时间。(参见3.6.1.4条)。

注:记录可以存于任何形式的载体上,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

2.11.1.3 应安全地保存所有记录。

2.11.1.4 提供者应有保护电子存储数据的程序,以防止数据遭到未经授权的侵入或修改。

2.11.2 技术记录

提供者应建立和维持适合其特定环境并符合应用规定的记录体系。提供者应将所有单独测量观察、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化(例如统计处理和不确定度评估)、参加者的结果以及计划的报告保存到不再需要作为参考时。

只要可能,提供者及其合作方所进行的每项或一系列的校准、测量、均匀性或稳定性检测结果的报告应准确、明确、持久、清晰、客观,并符合校准、测量或测试方法的规定。校准或测量报告中应记录结果,并且应包含所有必要的校准或测量结果的解释及所用方法的概述。

2.12 内部审核

2.12.1 提供者应定期按照预定计划和程序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其运作持续符合质量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包括能力验证计划准备中的技术和样品制备等活动。作为计划的要求和管理的需要,质量负责人具有安排和组织审核的职责。审核应由受过培训、具有资格的人员来进行,只要条件允许,这些人员应独立于所审核的活动。

注1:审核人员通常不能审核自己的活动,除非确实有必要并且能够证明所进行审核是有效的。注2:当被能力验证的组织是提供者母体组织的商业竞争对手时,审核人员应独立于母体组织。

2.12.2 当在审核中对运作的有效性,或对测试材料、程序、能力验证结果、执行计划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时,提供者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能力验证计划的用户和/或参加者。

2.12.3 应记录审核中发现的所有问题和由此采取的纠正措施。管理层应确保在适当的规 定时间内实施这些措施。

2.13 管理评审

2.13.1 高级管理层(不能来自于与参加机构有商业竞争关系的提供者母体组织)应定期对提供者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能力验证程序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评审应考虑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外部机构的评审、用户或参加者的反馈及其他相关因素。

2.13.2 应记录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由此采取的措施。管理层应确保这些措施在适当的规定时间内得到实施。

第三部分:技术要求

3.0 总则

本部分规定了提供者及其合作方应遵循的要求,以证明其具有提供特定类型能力验证计划的技术能力。

3.1 管理、人员和培训

3.1.1 能力验证计划的协调和实施应由在实验室间比对和特定类型的测试项目和/或材料方面有经验的提供者和合作方进行。

提供者及其合作方还应具有确定特性测量的能力,例如指定值、均匀性和稳定性测试的能力。

注1:在能力验证的新领域,可能存在没有开展该领域能力验证的直接经验。

注2:在对提供者的实验室进行能力评价时,依据ISO/IEC17025对有关检测和/或测量的实验室认可,可证明该实验室满足能力的要求;在提供者实验室尚未认可的情况下来评价符合本准则时,应考虑的其它因素中将包括其在适当能力验证计划中的满意表现。(参见第3.2条合作方)

3.1.2 提供者及其合作方应有具备所需权力、资源和技术能力的管理人员。

3.1.3 对重要特性的测量(如:确定测试材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和对参加者结果的统计处理,应由一个具有适当学术资格和相关工作经验的称职的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或在其监督下进行。

3.1.4 提供者的管理层对其组织中的关键职能,应规定最低限度的必要资格和经验。3.1.5 提供者应有足够的人员,这些人员应具有与其职能相关的必要的教育、培训、技术知识和经验。

3.1.6 必要时,提供者应确保其人员接受附加的培训,以保证他们有能力从事测量、设 备操作以及其他影响质量的活动。只要可能,提供者应使用客观尺度对人员通过培训得到的能力进行评价。

注:应考虑对人员进行定期再培训的需要。人员培训和再培训政策应考虑技术更新,并以不断提高技能为目的。

3.1.7 提供者应保存所有人员接受培训的最新记录。这些记录应表明所有人员都已经过了适当培训,并且他们从事指定工作的能力已经过了评审。

3.2 合作方(分包方)

3.2.1 提供者应能证明其合作方的经历和技术能力能够胜任指定的任务,并符合本准则的相关条款。(参见2.5.1条)。

3.2.2 提供者将测试材料或测试项目的任何测试部分分包时(如均匀性或稳定性的评价),应分包给有能力的实验室来进行。(参见3.1.1条注)。

3.2.3 在对合作方的能力评审中,提供者应要求合作方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的信息。例如,为类似的测量提供可接受的结果。

3.2.4 提供者应确保可以获得合作方的方法、结果以及监督结论的详细情况,并保留所有合作方的注册记录或数据库,以及其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能力确认的证明。

3.3 组织和设计的保障

3.3.1 计划

3.3.1.1 提供者应确定并设计直接影响能力验证计划质量的过程,并确保这些过程依据既定的程序进行。

一个计划在开始前应经过各方商定并形成文件,一般包含如下信息: a)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的名称和地址;

b)计划的设计和运作所涉及的协调者和其他人员的名称和地址; c)计划的性质和目的;

d)适当时,选择计划参加者的程序,或允许参加所需满足的规定;

e)计划准备中涉及的合作方的名称和地址(例如抽样、样品处理、均匀性测试和指定值);

f)期望的计划参加者的数量和身份;

g)对获得、处理、核查、分发测试物品的方式的描述,考虑到设计中所提供的能力验证领域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 h)提供给参加者的信息描述(事先通知)和计划各阶段的时间表;

i)期望的计划开始日期、目标日期或截止日期,适当时,应包括参加者进行测试的日期;

j)计划运行中向参加者分发测试物品的频率或日期;

k)参加者进行检测或测量使用的方法或程序的信息(通常是它们的日常程序); l)所用统计分析的概述,包括指定值的确定和离群值的识别技术; m)返回给参加者的数据和信息的描述; m)适当时,进行评价的技术依据;

n)测试结果和根据该结果所做结论的公布程度的描述。

3.3.1.2 应鉴别和定期审核不同合作方的组织和技术输出并将该工作形成文件。应建立一个机构(如一个管理/技术顾问组),对如何设计每个能力验证计划的准备活动提出建议。

注:应包括对计划的可行性、测试材料或测试物品在分发给参加者之前的生产和检测、参加者需执行的各项决定、测试物品的分发、测试结果的统计处理以及期望的结果和目标等方面的建议。

3.3.1.3 只要可行,提供者应成立一个顾问组来设计和完成每个能力验证计划,以及分析参加者提交的测试结果。顾问组应包含相关测试领域中具有充分经验的技术专家和统计专家。

3.3.1.4 在协调者指导下的顾问组的职责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提出需要对测试物品进行的最重要的测试;

b)设计计划(如:样品数量、是否一致或错层式设计); c)所选测试物品或测试的特性及一个简短的说明(适当时); d)测试物品期望数值的范围; e)如适用,使用的测试方法;

f)在测试物品均匀性制备和维持方面预期的困难,或者对测量物品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值;

g)为参加者准备详细的指南;

h)参加者使用的所有标准化报告格式的准备; i)参加者报出结果的有效位数; j)参加者产生的任何技术困难的评论; k)评审参加实验室的技术能力的预先建议; l)判断参加者能力的适当的方法;

m)对单独参加者和一个参加团体的能力评论; n)综合报告的技术评论;

o)对表现较差的参加者的答复的评价(如需要反馈)。3.3.2 测试物品的制备

3.3.2.1 在能力验证计划的测试材料和测试物品的制备、测试和分发的全过程中,只要允许,提供者应提供如下的程序和资源:

a)材料选择;

b)维持适当的测试材料的制备和检测环境; c)材料制备; d)测量和检测;

e)校准/设备和测量方法的确认; f)评价测量材料的均匀性; g)评价测量材料的稳定性;

h)必要时,组织与合作者之间的实验室检测比对(见下面注1); i)确保有适合的存储设施和条件; j)确保有适当的包装和标识; k)确保合适的运输和分发管理;

l)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量的指定值及相关的不确定度; m)确保为参加者提供适当的报告。

注1:当提供者要证实一个潜在合作者符合本准则的能力时,可应用条款h),在使用合作者提供的服务前,先要求其参加相关的能力验证计划。

注2:提供者应考虑制备额外的测试物品。在完成结果评价之后,这些测试物品可以作为参考物质(标准物质),或用于对参加者的培训,以及代替在分发期间丢失或损坏的样品。

3.3.2.2 提供者应能证明用于特定能力验证计划的测试材料具有充分的均匀性。

注:由于相对不均匀的材料很容易获得,因此把所提供的能力验证材料的指定特性值的不确定度考虑在内是非常有用的。

3.3.2.3 在生产基体测试材料时,为了尽可能地接近日常测量过程,如可行,这些基质 材料应与日常的检测材料相同或类似。

注: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出版的NCCLS EP-14P,Villanova, PA, 1994文件中给出了一个确定此类相似性的议定书的例子。

3.3.3 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

3.3.3.1 只要适合,提供者或其合作方应运用统计方法,从一组测试材料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样品来评价材料的均匀性。

这个评价过程应形成文件,并根据可接受的统计设计来进行。例如,在重复条件下分析结果间的差异。对于测量物品,应进行最初的稳定性检查,并且在能力验证计划过程中对指定特性值进行周期性核查。

注:对于均匀性评价可以使用不同的实验计划。在ISO指南35(正在修订)、BCR/01/97以及(化学)分析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国际协调议定书中,给出了一些可供使用的技术的指南。(见1.2条参考文献)。

3.3.3.2 除非稳定性研究表明必须以散装的方式来保存,否则均匀性评价应在测试材料被包装成最终形式之后、分发给参加者之前进行。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在中间进行均匀性检查,例如在封装进安瓿瓶之前。

注:由于实际的、技术的或后勤保障的原因,某些情况下,均匀性检验不能在样品分发前完成,但如果不能进行均匀性检验或需在测试结果处理之后进行时,必须特别谨慎。所有情况下,要求提供者有文件化的确保足够均匀性的程序。

3.3.3.3 适当时,应定期测量在能力验证计划中确定的特性值,但最好是在材料分发前的存储状态下进行。

3.3.3.4 应确定测试材料是足够稳定的,以确保这些材料在能力验证实施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变化。3.3.4 统计设计

3.3.4.1 提供者应把所用的统计方式和数据分析技术形成文件,描述选择原因,并确保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注:在ISO/IEC指南43-1:1997的附录A中给出了处理能力验证数据常用的统计程序的细节。

3.3.4.2 适当的能力验证计划统计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一项计划的设计中,提供者应注意考虑以下问题:

a)测试所要求的或期望的正确度或精密度; b)在要求的置信水平上,实验室之间能被检出的最小差异; c)计划参加者数量;

d)被测样品的数量和对每个样品或每个测定进行的重复测试或测量的次数; e)评估每个测量的指定值所使用的程序; f)用于识别统计离群值的程序; g)适当时,测试材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注:在缺少有关a)的可靠信息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个先导的实验室间比对(协作实验)来获得。

3.4 方法或程序的选择

3.4.1 总则

通常应允许计划参加者使用他们自己选择的测试方法或测量程序,这些方法或程序应与实验室日常所使用的相同。在某些条件下,计划协调者可能要求参加者使用规定的方法。

3.4.2 在允许参加者使用它们自己选择的方法时,适当情况下,提供者应要求参加者提供所用方法的细节,以利于比较和评价由不同测试方法得到的结果。

3.5 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

3.5.1 给参加者的指导书(参见3.7.1条)

3.5.1.1 提供者应尽早将能力验证计划的意图通知参加者,以确保参加者了解计划的目的,并保证需要时的人员配备。

3.5.1.2 提供者应给所有参加者详细的文件化指导书,例如,指导书可以作为计划协议的一个必备部分。

3.5.1.3 给参加者的指导书应包括影响测试材料检测的因素的详细资料,例如:保存条件、材料或测试物品的性质、使用的测试程序以及测试时限。

3.5.1.4 关于记录和报告测试结果方式的指导书应包括(但不限于)测量单位、有效位数、报告的依据(如干基重量或按来样计算)及接收测试结果的最后日期。

注:为使提交的测试结果保持一致性,并易于统计处理;通常将标准化的报告分发给参加者。有时也要求参加者补充提交一份其日常使用格式的测试报告。

3.5.1.5 要求计划参加者按照日常方式处理能力验证的测试试样(除非能力验证计划有不同于该原则的特定要求)。

3.5.1.6 在未完成数据整理之前,不应向参加者披露指定值。注:某些情况下,在测试之前可以告知目标范围。

3.5.2 材料的处理和保存

3.5.2.1 为避免测试材料受到污染,从样品制备到分发给参加者期间,提供者及其合作方应标识、维护和隔离所有的测试材料和测试物品,例如,从制备开始到分发给参加者,应将其与任何化学品和其他材料相隔离。

3.5.2.2 提供者及其所有合作方应确保对所有测试材料进行适当的包装,并提供安全的存贮区域和/或存贮室,防止样品或材料在制备和分发期间受损或变质。应规定组织分发和接收的方法及存贮区域。

注:有可能一个均匀的样品含有一个不稳定的分析物(例如饲料中的维生素),或样品在储存中分解期间的稳定的分析物(例如二噁因、PCBs)。

3.5.2.3 在适当时,为了防止可能发生变质,存储期间应对所有保存和/或堆放物品和材料的条件定期进行审查。3.5.3 包装、标识和分发

3.5.3.1 提供者必须掌握好包装和标记过程,确保符合有关地区、国家和/或国际的安全和运输要求。

注1:应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维持样品的稳定性,例如对要求持续冷藏或不能暴露在X射线下、不能碰撞、不能振动等。绝大部分的化学材料借助真空包装得以避免了大气污染,例如:在运输中会接触到燃料蒸汽或发动机排放的废气。

注2:在某些计划中(如测量比对计划),要求参加者将测试物品运送给另一个参加者,这种情况下,应向实验室提供运输测试物品的文件化的指导书。

3.5.3.2 提供者应确保材料标识牢固地贴在每个产品的包装上,设计时应确保标识在能力验证期间保持清晰和完整。

3.6 数据分析和能力验证计划结果的说明

3.6.1 数据分析和记录(参见2.11条)

3.6.1.1 数据处理设备应满足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的要求,并能及时提供有效的结果。提供者应制定和保持对所有数据处理设备的说明。

3.6.1.2 提供者应规定任务和责任,并由指定人员负责数据处理系统的有效运作。3.6.1.3 所有的数据处理设备和系统软件在投入使用前,应依据文件化的程序适当地进行维护并确认其有效性。应记录维护和运作检查的结果。软件维护应包括一个备份制度 和系统恢复计划。

3.6.1.4 应利用适当的文件化统计程序及时地记录和分析从参加者那里得到的结果,建立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检查数据输入、数据转换及统计分析的有效性。数据表、计算机备份文件、打印件以及图表应保存规定的期限。

3.6.1.5 数据的分析应产生总计度量、能力统计量以及与能力验证计划统计模式和目标相符的有关信息。

3.6.1.6 通过使用适当的统计离群值检出技术或稳健统计,减小极端结果对总计统计量的影响。

提供者应制定政策和程序并形成文件,以处理不适宜做统计评价的测试结果,例如:粗大误差、因疏忽造成的机构、错误的计算和调换。

注:ISO/IEC指南43–1:1997的附录A包含了统计处理方法的例子。极端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在能力验证结果的处理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考虑,不应忽视这些极端结果。

3.6.1.7 提供者应有文件化的政策和程序来确定测试物品是否适合做评价,例如,无法检出的不均匀性、不稳定性和污染。3.6.2 能力评价

3.6.2.1 在要求能力评价时,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应有责任确保评价的方法适于维护计划的可信性。这个方法应形成文件并包括对评价依据的描述。

3.6.2.2 适当时,协调者应寻求技术顾问包括统计学专家的帮助,并在合适的时候对参加者的能力提供以下方面的专家评论:

a)将全部能力与预先的期望相对照,同时考虑测量不确定度;

b)实验室内及实验室间的变异,以及与先前的相似计划或公布的精确数据进行比对;

c)如可行,方法或程序间的差异;

d)可能的误差来源(指极端结果)和提高能力的建议; e)其他的建议、意见或总体评述; f)结论。

注1:在一个特定计划实施过程中或完成之后,定期地向每个参加者提供汇总表或许是有用的。汇总表可能包括在持续进行的计划的各轮次中各实验室能力的不断更新的总结。如果需要,应对这些总结进行进一步分析并突出其发展趋势。注2:对于参加者能力的评价,有一些可供选择的程序。(参见ISO/IEC指南43-1:1997中的附录A)。

3.6.3 能力验证计划的报告 3.6.3.1 概述

能力验证计划报告的内容依据特定计划的目的而变化,但报告应当清晰、全面,包括所有参加者结果分布的数据,并附有每个参加者能力的描述。3.6.3.2 在能力验证计划的报告中,通常应包括下列信息:

a)提供者的名称和地址;

b)设计和执行计划的人员的姓名及其来源; c)报告公布的日期;

d)计划的报告数量和清楚的标识;

e)所用样品或材料的清晰描述,适当时包括样品制备和均匀性检验的细节; f)实验室的参加代码和测试结果;

g)统计数据和总计统计量,包括指定值、可接受的结果范围和图形显示; h)用于建立指定值的程序;

i)如若可能,指定值溯源性和不确定度的详细资料;

j)其他参加者使用的测试方法/程序的指定值和总计统计量(如果不同的参加者使用了不同的方法);

k)提供者和技术顾问对参加者能力的评价;

l)用于设计和实施计划的程序(其中可能包括对计划议定书的参照); m)可行时,用于统计分析数据的程序(见ISO/IEC指南43 附录A); n)适当时,对统计分析说明的建议。

注:对在常规条件下运作的计划,或许有较简单的报告就已足够,在3.6.3.2条中推荐的许多内容可不包含在日常报告之中,但必须包括在计划的议定书或周期性的总结报告中,并按参加者的要求予以提供。

3.6.3.3 应使参加者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报告。在诸如长期测量比对计划中,应向每个参加者发送中期报告。

注:理想地说,尽管应向所有的参加者提供所有原始数据,但在某些庞大的计划中可能无法实现。参加者至少应获得以综合形式表达的所有参加者的结果(例如应用图表方式)。3.7 与参加者的沟通

3.7.1 提供者应向预期的参加者提供详细的信息,例如:以计划议定书的形式说明如何申请参加计划。议定书中应包括计划范围的细节、参加费用、允许实验室参加的政策。

注:可以用信件、快讯和/或报告以及定期公开会议的方式与参加者进行后续联系。

3.7.2 在计划的设计或运作中如有任何变动,应以书面的方式迅速通知参加者。3.7.3 如果参加者不同意能力验证计划中对其能力的评价,应有文件化的程序允许参加者向提供者提出异议。

3.7.4 应鼓励参加者反馈意见,从而对能力验证计划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8 保密性

3.8.1 在能力验证计划中参加者的身份通常是保密的(见注),仅为涉及计划制定和评价的少数人所知。

3.8.2 参加者向提供者报告的信息应以保密的方式处理。

注:参加者出于讨论和互助的目的,例如为了改进能力,可以选择在组内放弃保密性,也可因管理或认可的目的而放弃保密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由参加者自己将能力验证结果提交给相关的管理机构。在某些情况下,管理机构可能要求计划协调者直接把结果提供给它,这种情况下,必须告知参加者并征得其同意。

3.9 结果的串通和伪造

适当时,能力验证计划应设计为确保尽可能少地出现串通和伪造结果的机会。

注:尽管提供者可以采取所有合理的措施来防止伪造结果,但更值得赞赏的是参加者能自觉地避免伪造结果。

第五篇:能力验证管理规定

能力验证工作程序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为确保CNAS能力验证工作有效性,特制定本程序。

1.2 本程序适用于CNAS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的能力验证管理以及能力验证的组织和运作、纠正措施和结果利用等活动。引用文件

CNAS-QM质量手册 6 能力验证和其他比对 术语和定义

(无)4 职责

能力验证处负责CNAS的能力验证工作。内容和程序

5.1 能力验证的管理

5.1.1 能力验证政策有效性的维持

能力验证处处长负责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对能力验证的最新要求,及时提出对能力验证规则的修订意见,确保CNAS能力验证各项政策能够持续满足国际要求。5.1.2 能力验证活动管理

5.1.2.1 能力验证处负责建立和维护CNAS能力验证项目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CNAS能力验证计划库、承认的外部计划和比对库和测量审核库三个部分。领域负责人负责跟踪和及时更新能力验证活动相关信息,维护该数据库。

5.1.2.2 CNAS能力验证项目数据库的信息来源有:CNAS运作的能力验证计划、从申请方或已认可机构、实验室处、检查机构处等获得的可承认的外部能力验证计划和行业实验室间比对、测量审核,以及和CNAS指定的参比实验室比对等的信息。5.1.2.3 领域负责人负责识别上述信息的有效性,并及时将有效信息输入进能力验证项目管理数据库。

5.1.3 参加机构的信息管理

5.1.3.1 能力验证处负责建立和维护CNAS能力验证参加机构管理数据库。能力验证领域负责人负责该数据库的维护。

5.1.3.2 机构数据库的信息来源包括:参加了CNAS能力验证计划的机构、向CNAS提交了参加其他有效能力验证活动,包括CNAS承认的能力验证活动证明的机构。5.1.3.3 领域负责人负责识别上述信息的有效性,并及时将有效信息输入能力验证参加机构数据库。

5.1.3.4 领域负责人根据参加机构数据库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识别已认可机构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情况。在识别出已认可机构未按照能力验证规则参加能力验证时,领域负责人将相关信息报处长,在处长批准后在内部信息系统中公布,由相关处利用该结果。

5.1.3.5 在对未按规定参加能力验证的机构进行识别和处理时,应依据CNAS公布的能力验证子领域和频次分类表。能力验证处负责建立该分类表。5.1.4 能力验证提供者清单的管理

5.1.4.1 能力验证处负责建立和维护能力验证提供者的清单,并向社会公布,以便于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选择和参加。

5.1.4.2 能力验证处处长负责搜集和确定能力验证提供者的信息。能力验证提供者的信息包括: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CNAS指定的参比实验室、CNAS能力验证规则中规定的可承认的外部能力验证提供机构、APLAC PT003中所列的能力验证机构名录等。

5.1.4.3 对于国际性行业权威机构,可直接纳入清单;对于外部商业性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在选用时,应要求其提供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认可证书及其认可范围复印件,必要时,应以签署协议的形式确保CNAS能够得到所需的信息。

5.1.4.4 对参比机构的指定,在必须获得CNAS认可的基础前提下,在检测和检查领域中选择具有权威性的机构。被政府部门授予“国家”字头以及被行业主管部门(副部级以上)授予全行业中心实验室的检测或检查机构等可被视为具有权威性;在校准领域,为满足溯源层次的要求,国家计量院和省级计量校准机构可视为具有权威性。

指定参比机构时应确保这些机构满足以下要求:

a)获得了CNAS的认可;

b)获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中心授权;

c)获得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副部级及其以上)的省部级授权; d)接受CNAS指定,参加国际能力验证活动;

e)愿意按照CNAS的要求为实验室提供参比和评价服务。对参比机构的指定应以协议的形式来规定其义务。5.2 CNAS能力验证工作的组织和开展 5.2.1 能力验证的需求分析

能力验证的需求分析是CNAS制定能力验证工作计划的依据。能力验证的需求分析应考虑以下内容:

5.2.1.1 能力验证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认可领域覆盖情况的统计分析;

5.2.1.2 根据能力验证规则要求,已获准认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参加能力验证的情况分析;

5.2.1.3 政府管理部门对能力验证的需求。5.2.2 能力验证工作的策划

5.2.2.1 能力验证领域负责人应根据能力验证项目管理数据库分析已开展过能力验证的领域(含参加国际能力验证计划的项目领域),结合各方面的需求识别出能力验证活动开展不足的领域,以此作为确定能力验证活动重点领域。这些需求可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评审员以及相关处室的反馈等。5.2.2.2 遵守APLAC-MR001要求,推荐国内实验室参加国际能力验证计划。

5.2.2.3 根据现有资源和可获得的潜在资源状况,结合工作量,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工作目标的制定应注意可测量性,以便于目标考核。

5.2.2.4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和资源评价的结果确定能力验证计划,同时选择实施机构。实施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能力,且通过了CNAS认可。

5.2.2.5 审查实施机构制定的能力验证计划方案,论证项目的选择、运作和实施能够满足ISO/IEC指南43的要求。5.2.3 CNAS能力验证工作的实施

CNAS能力验证工作由能力验证处负责组织,需要时,可向专业委员会或其他技术权威机构寻求技术支持。

5.2.3.1 CNAS能力验证计划的工作流程为:

a)立项。根据需求分析结果或各专业委员会、其他机构提出的计划方案,初步

确定能力验证计划;

b)组织专业委员会或专家进行方案审核,确定实施机构和计划方案; c)样品制备。指导实施机构制备样品,审核均匀性稳定性检验报告; d)实施项目。组织审核实施机构起草的作业指导书,监控或委托专业委员会监控实施过程; e)编制结果报告。实施机构编制结果报告,由CNAS或委托专业委员会审核后发布,CNAS同时向参加机构发布结果处理通知; f)纠正措施。CNAS或委托专业委员会审核参加机构提交的整改报告和能力证明材料;

g)输入能力验证活动数据库和参加机构数据库,建立档案。5.2.3.2 上述计划将以CNAS计划形式发布。

5.2.3.3 CNAS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应确保符合ISO/IEC指南43的要求,并按CNAS-WI21-01《能力验证组织和运作工作指导书》运作。

5.2.4 CNAS也承认符合要求的外部能力验证计划和比对。

5.2.4.1能力验证处长搜集CNAS承认的能力验证活动并建立和发布信息数据库。按照CNAS能力验证规则要求,该数据库中应包括:

a)实验室认可国际合作组织,如APLAC和EA等开展的能力验证计划; b)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如CIPM、APMP等的比对;

c)国际权威组织实施的行业国际性比对,例如WHO等组织; d)我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管部门以及国家计量院(含大区)开展的能力验证计划或比对;

e)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实施的能力验证计划;

f)与CNAS签署了MRA的认可机构以及APLAC能力验证名录中机构开展的能力验证计划;

g)MRA认可机构认可的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开展的能力验证计划; h)其他机构组织的、能够证明符合ISO/IEC指南43运作的比对。

5.2.4.2 对列于上述清单中的能力验证计划和比对计划,通常由能力验证领域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签署意见;对于清单之外或者难以判断的,由能力验证处处长负责。5.2.5与专业委员会的协调

专业委员会是CNAS的技术专家咨询机构,应充分利用其资源,对CNAS的能力验证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在没有设立专门委员会的领域,CNAS应做到与技术专家、统计专家的有效合作。

5.3 CNAS能力验证计划的组织和设计要求 5.3.1 组织职责和人员构成

5.3.1.1 在设计能力验证计划时,能力验证处领域负责人应指定有关的技术专家、统计专家和一名项目负责人(计划协调人),组成项目顾问组。经顾问组研讨、策划后制定设计方案。

5.3.1.2 这些人员应在技术、管理或统计方面具有足够的经验。5.3.2 程序和工作要点

5.3.2.1 能力验证处应保证CNAS能力验证计划的运作应该符合ISO/IEC指南43-1的要求。

5.3.2.2 在能力验证计划运作中,处长和领域负责人应充分考虑到计划中邀请函信息、操作指导书、被测物品的制备、管理和分发(传递)、检测/测量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接收及其安全和管理、统计学方法应用、结果判定和能力评价、报告的内容、纠正措施要求、参加者的反馈、保密与防止串通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将上述环节的要求形成文件,确保能力验证计划的成功运作。5.3.3 CNAS能力验证计划的编号

5.3.3.1 CNAS实验室间检测计划的序号为“CNAS-TXXXX”,“XXXX”从1开始顺序编号,不考虑年限问题。

5.3.3.2 CNAS实验室间校准计划的序号为“CNAS-MXXXX”,“XXXX”从1开始顺序编号,不考虑年限问题。5.4 对实施机构的要求

5.4.1 在CNAS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中,通常寻求权威技术机构作为实施机构。5.4.2 能力验证处负责与指定的实施机构签署书面的委托协议书。在协议书中,CNAS应阐明能力验证计划实施中的相关要求。当协议的要求在实施中发生任何变化时,应及时通知实施机构及受影响的所有相关人员。

5.4.3 选择实施机构时,应首选具有良好信誉的技术机构(例如获得政府相应授权的机构),这些机构应至少获得CNAS的认可。

5.4.4 应向实施机构提供能力验证运作的指导书及和指南,必要时,对其进行培训。5.4.5 实施机构应确保被测物品均匀稳定,以保证所有参加者收到的被测物品不存在明显差异。被测物品的均匀性程度应达到对结果评价不产生显著影响。技术主管负责组织审核实施机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报告。

5.4.6 能力验证处领域负责人负责对保存相关记录,同时对受委托方建立有关技术档案。对能力验证计划结果的选择和使用

6.1 能力验证活动是CNAS评价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6.1.1 在可获得能力验证的领域,要求申请认可的实验室至少参加一项能力验证活动且提供结果满意的证明,否则应不予受理其申请。

实验室处和检查机构处综合协调员在受理申请方的认可申请时,应审查申请方是否参加了CNAS已经公布的能力验证计划,以及由CNAS承认的能力验证提供者清单范围中机构提供的能力验证计划、测量审核和比对活动,对于未参加过上述能力验证活动的申请方,应不予受理。对于扩充项目的申请,申请方新申请能力范围中也至少要参加一次能力验证活动。

6.1.2 要求已获准认可的实验室,每个子领域在每四年内至少参加一项能力验证活动(只要存在相应能力验证活动)。四年是最大的期限,能力验证处应根据不同认可领域技术特点和应用要求,组织制定关键子领域和频次要求。对于不能满足本条款要求的实验室,能力验证处应将识别出的信息在内部信息系统中公布,由评定部门根据信息作出暂停或撤销实验室相应领域认可资格的决定,评定处根据暂停或撤销决定,对变更已公布的名录。

在能力验证计划或比对计划不足的领域,实验室处和检查机构处项目负责人应结合现场评审尽量安排测量审核。测量审核的实施应符合CNAS测量审核程序要求。在样品选择上应首选测量审核样品库中的样品,在不可获得时,也可由评审组自行准备,但应能确保样品值的可靠性。

6.1.3对于参加了能力验证活动并持续表现满意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实验室处和检查机构处项目负责人应提醒评审组可适当简略对这些领域的能力评价过程。

6.2 能力验证是通过外部措施对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的补充,CNAS应鼓励和引导实验室将参加能力验证与其内部质量控制相结合。

6.3 通过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活动的表现,还可以反映出CNAS认可的质量以及评审员的工作水平。当通过能力验证识别出认可质量和评审员存在问题时,能力验证处项目负责人在获处长批准后,及时通报质量处和评审员处,以利于CNAS认可体系的持续改进。6.4 CNAS承认外部机构组织的、符合ISO/IEC指南43要求的外部能力验证计划或比对计划。能力验证处领域负责人在接收到相关信息后,负责按照《能力验证规则》的规定和CNAS公布的承认的能力验证提供清单进行识别;对于规则中所列之外的计划,由处长负责审核并提出接受与否的意见。对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处理措施

7.1 对出现不满意结果且不满意结果的项目为已认可的项目的实验室,应要求其在相应项目的证书或报告中暂停使用认可标识,并开展有效纠正措施。7.1.1能力验证处项目负责人应起草通知,告知不满意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按照体系要求开展纠正措施,并在规定的期限中提交整改报告和能力证明,同时告知若不如期提交材料,将带来被撤销相关项目认可的后果。此外,还应告知参加者虽然出现了不满意结果,但仍在其认可项目所依据标准规定的允差范围内时,可向CNAS提出申诉和证明材料。

7.1.2 对参加者虽然出现了不满意结果,但仍在其认可项目所依据标准规定的允差范围的情况,如果可事先识别,应在通知中建议其开展纠正措施,但不暂停认可,可继续使用认可标识。如果是接收到了对结果决定的申诉,能力验证项目负责人经验证并就上述信息填写CNAS-PD21/02《整改活动确认表》,报处长批准后,在能力验证机构管理数据库中注明,同时通报评定处。评定处根据能力验证处信息发文予以声明。如需要,应填写CNAS-PD21/01《能力验证信息流转单》。

7.1.3 能力验证处负责在能力验证机构数据库中进行记录和标注。评定处根据该信息对参加机构的不满意认可项目做出暂停使用标志的处理。对于超过时限要求未提交整改措施和证明材料的,或者整改措施和证明材料未通过能力验证处审核的,能力验证项目负责人应在内部信息系统中标注撤销其相应项目认可的建议,经处长批准后通报评定处,由评定处进行相应处理。如需要,应填写《能力验证信息流转单》。7.2 应要求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整改报告以及能力证明材料,经CNAS确认后方可恢复使用认可标识。

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提交了整改报告和有效性证明材料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经能力验证处领域负责人审核并就上述信息填写《整改活动确认表》,报处长批准后,将确认的信息在能力验证机构管理数据库中注明。评定处根据能力验证处信息向参加者发文恢复其能力和使用认可标识。如需要,应填写《能力验证信息流转单》。7.3对于非认可实验室或出现不满意结果的项目为非认可项目的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在结果处理决定通知中应建议其开展纠正措施而不作为强制要求。

下载能力验证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能力验证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能力验证工作程序

    山西省资质认定能力验证工作程序(暂行) 1.方针和目的 1.1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处(以下简称认证处)建立并完善能力验证工作的质量管理,技术机制,保证能力验证计划符合GB/T15483.......

    实验室能力验证实施办法[合集]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第9号公告 《实验室能力验证实施办法》已经2005年12月27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告,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实验室能力验证方法

    实验室能力验证方法 第一条 为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能力验证工作机制,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总局)赋予省级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的职责,制定本办......

    2014年度新版GMP验证计划

    为贯彻GMP宗旨及公司相关文件要求,确保生产工艺稳定及产品质量,对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公司所有剂型的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厂房设施、设备等的进行验证和主要生产设备、容器等的清......

    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总结

    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总结为保证出具的检验报告数据科学、准确,综合考察检测能力,2011年我所参加了由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统一组织的食品、化妆品二个领域二个品种的......

    能力验证规则[小编推荐]

    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 Rules for Proficiency Testing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RL02:2007 第1 页共8 页 2007年04月15日发布2007年04月30日实施 能力验证规则 1......

    2010年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

    附件: 2010年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 一、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的实验室名单(表扬名单共223家) 1、食品中的六六六、滴滴涕 江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院 江西省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 江西省......

    能力验证活动的作用

    能力验证活动的作用 1)评价实验室是否具有胜任所从事检测的能力,包括由实验室自身、实验室顾客,以及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评审机构等的评价。 2)能力验证是通过实验室检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