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
《审计法》第四十条规定:“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被审计对象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第四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根据《审计法》以上条款,我们知道,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报告分两种,一种是审计组出具的初稿(征求意见稿),受众为被审单位和审计机关,一种是审计机关出具的正式稿,受众为被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报告受众的多元性和非职业化要求我们,在提高报告质量的同时,必须要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或者说,审计报告的可读性是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语言通俗、言简意赅、评价准确、建议有用的审计报告向主管领导和被审单位反映审计成果,更好推动地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
一、审计报告影响可读性的常见表现
戴帽穿靴冗长杂芜。目前,审计报告的正文主要有五个部分:审计依据、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意见和建议。通常可能是撰写人过多的考虑了审计报告的严肃性,常常是事无巨细,包括审计的前因后果、被审单位的演变情况、债权债务的来龙去脉等等,一一具呈,一篇报告动辄十页开外,给报告的阅读者、使用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尤其是那些不熟悉财务又事务较多的领导,很难在短时间把握报告主要内容,有时甚至缺乏坚持读下去的耐心。有些负责人坦言,部分审计报告长篇累牍,不知所云。
平均用力重点不清。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概况、审计结果、审计意见和建议等。审计结果主要是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作出的全面评价,包括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意见是对问题的处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往往较多,但是,实际中,不少审计人员对问题只是简单罗列,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将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出来。读报告的人自然也不好把握。
画像不准不好利用。评价职能是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特别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更是整个审计成果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审计报告中不太注重审计评价质量,主要表现在缺少个性。即审计评价时,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这种语言用在哪个单位、哪个人身上都可以,不能突出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失去了审计评价应有的价值。其实每个审计对象的工作职责、工作性质、管理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在经济工作中都呈现着各自的工作特点,而且每个单位、每个人的工作思路、措施和工作效果都不尽一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尽一致。只用套话来画像,审计成果自然不能利用。现在,经常有组织部门要求,要审计部门给审计对象出结论性的评价,这就必须要对他们个性评价,准确画像。
脱离实际不顾实情。审计一方面要依法审计,一方面要实事求是。现在一些审计人员,擅长反映问题,不愿分析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习惯于按条条框框处理问题,不考虑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只揭示被审对象的工作缺失,不总结肯定经验和成绩。由于审计报告是向使用者传递信息、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审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必须全面完整、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公信力。
建议空泛指导不强。不少审计报告只见问题,不见建议。或者只有大路货建议,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整改、落实监管”等等,没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建议。或者建议偏于一隅,一叶障目,立意不高。或者建议只顾当前,不考虑长远。这样的报告对领导决策也没有什么借鉴意义,报告的利用价值也就大打了折扣。
二、影响审计报告可读性的主要原因
审计质量方面问题。审计质量是优秀审计报告的基础和保证。一些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控制不够,没能查深查透。比如,审计组对方案精神没有吃透,任务目标、审计重点不明确;没有搞好审前调查,审前基础不牢;实施方案不严谨,考虑不周全; 审计取证不到位。
审计人员方面问题。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观上有审计人员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客观上有审计人员审计水平有待提高,对蛛丝马迹不敏感;文字表达和思维不行,驾驭和归纳能力欠缺。
规避风险方面问题。《审计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审计工作不严谨,往往会给审计机关自身带来诉讼风险。因此,出于规避风险角度出发,不少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多用模糊表述,不敢揭露问题要害,不敢对审计对象进行个性评价。
体制方面问题。由于审计隶属地方政府领导,常常出于维护地方利益的角度,一些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审计报告经层层“把关”后,已是清汤寡水,空洞无物了。
三、提高审
第二篇:如何提高内刊的可读性
【工作】如何提高企业内刊的可读性
2009-10-17 21:25:45|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企业内刊的作用不仅在于记录企业的生命轨迹,更在于对企业对内或对外的宣传效果。但是,宣传的前提是员工或读者要去读、去看,否则岂不是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哪里还有对员工的引导作用或增加企业的影响力?有些企业内刊过于重视其内容的层次,而忘记了创办刊物的基本目的,使员工没有“兴趣”去看、学、领悟企业文化的精神。尤其在一些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员工普遍素质不能达到对这些高层次内容有“兴趣”的高度,读这类文章就会有疲乏的现象,从中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就更无从谈起,就算企业文化在内刊中再如何施展,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提高了企业内刊的可读性,才能真正达到对企业、对企
业文化、企业形象促进和宣传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企业内刊的可读性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版面设计
通常我们看到一张报纸,视觉上的冲击首先来自于醒目的头条标题和版面上最大的图片,一份报纸吸不吸引人的第一要点就在于此。另外,用图说话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方式,这
样既可以避免文字过多带来的阅读疲劳,又可以直观的把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语言编组
能够说明事件或问题的简练文字是必要的条件。滥用词汇,只追求华丽的语言,或是毫无实际意义的高谈阔论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无论是哪种报纸,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报纸的版面相对有限,简练的文字可以使报纸容纳更多的信息,使读者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三、信息内容
如果想让读者接受,就要“投其所好”。比如,一份内刊主要针对的是厂内员工,那么在内容上可以多涉猎一些员工关心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员工的热点亮点、先进典型、值得宣扬的事件等;如果针对外部受众,可以多一些让他们更能了解企业形象或者产品、策略等内容。
四、后盾力量
创办企业内刊的难点不在于编辑或是设计,而在于它的后盾力量。内刊的基础就是稿件。有的企业采用分摊的形式,每个部门或单位被额定稿件数量,这种方法虽然保证了稿件数量,但是如果没有得到企业各部门或单位的充分重视,那么质量就无从谈起,有的内刊编辑总是埋怨每期的工作量太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而有的企业采用自由的投稿方式,对稿件没有限制的标准,虽然可能对稿件的质量有所帮助,但是就不能保证数量。依我看,一些企业可能适用这些方式,但也有一些企业收效甚微,以至于内刊工作成为一个企业文化的负担。针对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激励策略或是约稿的形式,软硬结合,充分调动乐于、善于撰写稿件的员工或领导。激励策略中,无非是用“名”与“利”二者诱导,评先进、给奖金等各种方法,只要能够刺激作者、写手的手段,都可以运用,当然,这首先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因为一些企业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并不是强调内刊的作用,不会在内刊上增加预算。而约稿主要是提高稿件的质量,因为在公司的策略上,只有一些高层领导才能够有具体的了解和深入的领悟,在专业的问题上,同样也只有一些专业的人才才能够写出专业的文章。
浅谈提高企业报可读性的途径与方法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2010-4-8 16:45:00【查看评论】
企业报具体承担着指导理论武装、引导企情舆论、推动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环境氛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职能,是基层党委的喉舌、企业权威性的宣传阵地。企业报新闻采编人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把学习成效转化谋划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思路,不断改进企业报办报的方式方法,切实
提高企业报的可读性。
一、当前影响企业报可读性的原因
近年来,各单位企业报不断探索提高可读性的路径,通过推进宣传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切实增强了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和审视,我们发现企业报宣传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新闻采编的观念还不够解放,眼界还不够宽,思路还不够广,创新主动性不强;宣传内容与时效同企业中心工作、阶段性工作重点以及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得不够紧密,反应相对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版面的创新与社会媒介的发展反差较大;不能适应读者对报道体裁和形式多样化的要求,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表现
在:
1、会议性的报道太多,领导的谈话、要求,目不暇接。尤其缺少领导现场办公,解决员工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宣传。而且会议报道的形式过于僵化,往住是八股文式的领导希望和要求,以一、二、三、四-----面孔出现。稿件冗长、篇幅过大,教化的成份过重,员工看了
很累。而报道形式单一,员工读了又乏味,起不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反映企业领导的行踪、活动、会议、要求的稿件,与反映职工工作生活的报道,在量上存在着不平衡,往往领导所占的比重过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95%以上是员工读者的吸引力。
3、言论是报纸的旗帜,企业报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撰写的评论员文章虽然有一定的饱和量,能够较好地起到引导激励作用,但是缺乏一事一议、小中见大、短小精悍、激蚀扬清、针贬时弊,让读者广泛参与,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小言论。
4、新闻报道的体裁不够丰富,以消息、人物通讯为主,比较单调,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故事、小特写、新闻调查不多见。而且受出报周期影响,大部分消息时滞于以短、频、快见
长的企业网络新闻,削弱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受经费、本单位印刷条件等因素制约,企业报除企业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时,借助于外部印刷市场,出一期彩色特刊外,正常报纸基本上仍以传统的红黑印刷为主,这就限制了读图时代,大图、多图的综合运用,导致报纸视觉冲击力不强。这对于已经习惯阅读身边彩
色晚报、快报、日报的读者来说,阅读的快感,必然大大降低。
二、提高企业报可读性的路径与方法
今年是建国60周年,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国内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的任务异常艰巨,更需要企业报加强对当前形势的引导,充分发挥鼓舞斗志、提振士气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干部员工同舟共济、艰苦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因此,企业报新闻采编不仅要宣传好科学发展观,更要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认真查找制约宣传水平提高的难点,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努力探索改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推进内容、形式、手段创新,尽心竭力把工作做好做优、做出特色,不断扩大工作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宣传水平的不断
提高。
1、坚持新闻规律,提高办报品味。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同样也是衡量企业报品味的关键。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必须从坚持新闻规律,提高报道质量抓起。无论文稿采编、版面设计、文字校对,还是印刷效果,严格坚持质量标准,确保无错字、无病句、无错误观点、无虚假新闻。无论是编辑自己采写新闻,还是编辑通讯员来稿,都要有一丝不苟,尊重新闻规律的工作态度,不能有任何的迎合心理。最基本的就是报纸刊用的各类稿件,必须缜密规范,符合相应体裁格式的要求。再根据稿件内容、重要程度以及版面的容量来确定、稿件的繁简、篇幅的长短,不能有严重影响报纸品味的“四不象”稿件在版面上出现。主观上绝不能有,稿件中某某领导的要求和希望不能压缩、不敢归纳。也绝不能受个别通讯员“这篇某某领导已审阅,不能改或者最好不要改”的歧导。毕竟在工作生活节奏十分紧张的今天,员工很难有心境定下神来,看长篇大论。让更多标题新闻、简明新闻、短小精悍的新闻故事唱主角,加大报纸信息量,并配以视角新颖,启发性强,干部员工喜闻乐见的小言论。
2、强化宣传策划,紧扣重点热点。
企业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始终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做好正面舆论的强势引导,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紧紧围绕企业阶段性重点工作、项目发展、经营创效、机制创新、薪酬改革等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在加强宣传策划上,进行一定的探索和运用,在具体实施中,广泛征集稿源,提高重要稿件的采写、预约比重,力求找到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员工的最佳角度,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经济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提高报纸编辑的计划性、针对性、跟踪性。形成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的大宣传格局。对策划宣传项目要积极跟进,抓好落实。要眼睛向下,通过深入一线、班组、岗位及时反映基层的心声,捕捉一线新鲜事物、感人事迹。写员工心里的话、想说的事、身边的人,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反映员工精业敬业、勤于奉献的精神面貌,增强宣传报道的生命力、感染力,使员工读来倍感亲切,从而达到鼓干劲、增激情、促工作的目的。抓好深度报道,这是以短、频、快风长的企业网络新闻、视频新闻、广播台等内部宣传媒体的“弱项”。通过撰写分析性、前瞻性的文章,或者对企业取得的成就进行深度挖掘,不仅可以使宣传产生裂变效应,而且可以弥补企业报出版周期过长的不足。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者,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推动者,要在开展好“讲形势、送政策、树信心”主题宣传暨理论下基层活动的同时,减少过多的说教,充分借助一些案例分析、专家解读等可读性强的稿件,满足员工的求知权、知情权、知晓权,使员
工看有所用、读有所学,引导广大员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
3、创办特色栏目,彰显报纸个性。
栏目是版面的灵魂。各个版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就是报纸的支点,彰显了报纸的特色和个性。企业报是企业办的、内部发行的报纸,海阔天空地编文章,就起不到企业报应该发挥的作用。栏目定位必须姓“企”。如,安全是企业的永恒主题,版面上必须有安全的一席之地;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版面上必须有反映管理出效益的窗口;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版面上必须有班组一线的声音;党政工团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助推企业发展的组织保证,版面上必须要有动静。因此,诸如 “与安全同行” “管理创效”、“班组天地”、“党建阵地”、“工会之页”、“团青园地”、“后勤之窗”等已有的精品栏目要固化、持续做强,并在稿件的采写上求活。在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对应的好稿优稿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栏目创新。要根据企业每年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开辟新的专栏,如企业每年不同内容的员工主题教育和重点工作任务(创星级企业、扭亏增盈、重大技改、项目发展)等,并增加刊发的密度。在同行企业报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通过栏目的固化或创新,提高舆论引导力,增强宣传履盖面,让方方面面都有崭露
头角的机会,丰富报纸版面,吸引员工关注。
4、加强宣传互动,激发共鸣共振。
员工是企业报的主要读者和信息源,办好报纸离不开员工。要加强宣传互动,激发共鸣共振,要把新闻采编的心与读者贴得紧些、更紧些。在办报过程中,要注重优先录用员工来稿,拓展舆论参与。尽管大部分员工的稿件质量不高,要费大气力编辑,但用员工文稿有助于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反映员工心声,使员工读来倍感亲切,从而增强企业报在员工中的信任度。同时,加强员工(通讯员)报道队伍建设网络建设,建立新闻报道稿酬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励通讯员写稿,定期召开读报评报会,让员工出谋献策,多朝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向努力。每月定期召开例会,了解基层动态,明确宣传要点,从而使员工(通讯员)投稿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录用率,并有利于企业报有足够的新闻源,确保宣传计划得以落实。此外,要抓住机会征求上级领导,倾听相关部门对办报的意见,及时对报道重点、编辑思路进行调整,以使宣传更符合需要,更贴近实际。同时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新闻业务培训,为通讯员“充电”。邀请资深编辑授课,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息、言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深度报道、摄影图片报道的写法、技巧,以及数码新闻作品如何拍摄构图等知识,让通讯员尽可能猎足多种体裁的学习,以提高通讯员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的驾驭能力。进而丰富版面的报道体裁,使小言论、现场特写、先进典型等一些体裁特强的栏目,一旦运作,就能保证稿源不断,稿件出新,而不至于无米下炊,或者仅依赖几个通讯员轮流打滚、老生常调,使员工的参与性大打折扣。
5、推动版面创新,体现与时俱进。
对一张企业报而言,归要到底是内容决定形式。随着员工知识面的扩大、接受信息途径的拓宽,客观上对企业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开拓思路,不更新观念,不创造性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这就迫切要求企业报采编人员与时俱进推动
版面创新。
版面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企业报采编人员的素质、能力是关键。企业报的采编人员均来自企业内部,大都不是新闻专业毕业、半途出身,充其量也只是有点写作水平、热爱新闻工作而已。企业报主管部门要在企业报采编人员岗位培训上舍得投入,为他们采编素质的提升积极创造条件。除了订阅有关新闻业务的学习物刊,并与行业报纸进行赠阅交流外,更要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或“以会代训”的办法,加强新闻业务培训。以拓宽企业报采编人员的视野和专业水平,练就火眼、去伪存真,捕捉信息的能力,切莫把“金”当“沙””,使身边的新闻价值擦肩而过,这是办好企业报纸的基础。作为新闻采编最大的快乐,应该是如何让自己所做的新闻出彩?自己精心制作的稿件、版面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新闻采编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宣传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宣传工作,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内容。通过改文字、制标题、拼版面,用强烈的版面语言凸现自己的组版意图。注重报纸每期有新样式、新内容和新体裁,增强吸引力。多用图片、漫画,做到图
文并茂,增强可看性,多发小短文,加大信息量。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新闻的采编校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对企业报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为采编流程、排版印刷系统现代化,提供“硬件”支撑。从而助推企业报提高印刷质量、速度,并逐步由单色或单面套红印刷,向单面或双面彩印过渡。从视觉上缩小与行业报、党报的落差。便于新闻采编在新形势下掌握报纸工作的主动权,从而在促进企业发展中作出新贡献。
综上所述,提高企业报的可读性,不仅需要新闻采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宣传工作,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应该成为大家应有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报宣传工作更好地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员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成为企业党政领导的左膀右臂,广大员工的良师益友。
第三篇:浅议提高年鉴时效性和可读性的几点做法
浅议提高年鉴时效性和可读性的几点做法——编纂出版2008年卷《雨花年
鉴》的体会
2009-03-06
2008年卷《雨花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坚持“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发扬“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精神,落实区委“生态雨花、科学雨花、和谐雨花”三大发展要求,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市地志办领导、专家关心指导下,全体人员团结奋进、顽强拼搏,以只争朝夕的精神,8月末率先在全市完成2008年卷《雨花年鉴》的编纂、出版发行工作。
年鉴是地方政府的公报性工具书,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的作用是其他一般工具书所不能替代的。信息量是年鉴功能的标志,其所含的信息量和真实性决定了年鉴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决定了其附属功能——存史、教化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而全面,读者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获取所需信息,年鉴如果不重视出版的时效性和承载内容的可读性,势必会失去部分读者群,影响了年鉴的使用价值。因此,年鉴时效性和可读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在编纂《雨花年鉴》的过程中,我们对提高年鉴出版的时效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所起的作用)和可读性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年鉴出版的时效性决定了所含信息量的实用价值,是年鉴赖以生存的支柱
年鉴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所承载的信息是上一的,随着时间的流失信息会失去其最大利用价值,也就是说年鉴时效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整部图书的使用价值。围绕提高年鉴出版的时效性,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利用网络优势,缩短出版周期。知识经济时代,年鉴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要提高年鉴的时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自2007年以来,《雨花年鉴》稿件基本通过网上传递,并逐步走向完善。为了准确和及时收集区委各机关、街道和驻区企事业单位各类信息资料,方便组稿,编辑部与所有撰稿单位建立了网络联系。年鉴所需的各类资料都是从网上收集,然后编辑归类,在信息资料的组织上通过撰稿人撰稿、调阅区电视台广播稿、查找二次文献和栏目约稿等多种途径收集,并将采用的信息有编辑人员按年鉴要求编写后,通过网络反馈给基层撰稿单位领导审查通过,尽可能地保证收录足够、准确的信息。对于一些当年需要新增加的内容及早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系组稿,在编排手段上讲求优化和高效;对于一些已经编好的稿件及时送交印刷厂排版,现代化的编纂发行手段提高了年鉴出版的效率,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同时,为了及时获取同行业信息和借鉴学习兄弟省市、区县的先进经验,我们还加入了年鉴QQ群,通过网络推介《雨花年鉴》、探讨年鉴编纂出版创新方法、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关注行业动态、跟踪重大事件的发展变化、实现资源共享。
制订行为规范,确保编纂质量。2007年10月,区地方志办公室首先从规范年鉴编纂方式做起,制订了《主编、副主编、编辑岗位责任制》《雨花年鉴编校规范》《雨花年鉴编纂大纲》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对年鉴编辑人员的责、权、利进行明确规定,规范年鉴编校工作的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了年鉴的编校质量。规范性文件出台后,编辑部人员严格按标准,按流程和时间要求组、编、校稿,主编、副主编抓编校规范的贯彻执行。每个单位和部门撰稿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撰稿方向、内容、图片要求、截稿日期;每个责任编辑都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到什么地步等等。从领导到办公室的每一位成员心里都有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年鉴编纂工作环环紧扣、一着不落、如期完成。
落实工作计划,确保编纂进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和信息是基本的生产要素,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信息的需求格外迫切和强烈。2007年末,在2008年卷《雨花年鉴》启动之初,我们就安排出版周期:1、2、3月份组稿;
4、5月份送审和校对;7月份按出版社和专家意见修改、排版;8月份交付印刷、发行。编辑部按照编纂精品年鉴的要求,制订缜密的编纂计划表,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重心。按照“年有计划、月有总结、旬有分析、周有汇报”的要求,逐一抓落实。月进度完成情况与每位编辑的工资和奖金挂钩,激发了全体编辑以时不我待的政治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2008年卷《雨花年鉴》编纂工作之中,确保年鉴编纂的序时进度。各个阶段工作结束后,局领导与全体编辑人员一道对编纂质量、完成进度进行评议,对编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集体会商的方法,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及时解决。同时,布置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严把质量关、时效关,让年鉴所承载的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读者。
二、年鉴的可读性决定了其所承载信息的社会价值,是年鉴的生命力之所在
衡量一部精品年鉴,除了材料真实、数字准确、行文规范、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外,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区域和特色。同时,精美的装帧和新颖的表现手法能提高年鉴的可读性,锁定更多的读者群。围绕提高年鉴的可读性,我们也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及早确定年鉴框架,努力做到常编常新。编纂一部精品年鉴,框架设计至关重要。2006年初,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依据国民经济分类法,结合我区地域、特色,按照“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现生产力,后生产关系”的编排原则,在专家指导下,编辑部精心设计了《雨花年鉴》框架。经过3年的实践证明,该框架无论从科学性,还是合理性、全面性、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2008年卷《雨花年鉴》编纂工作启动之初,我们就提出了 “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打造个性年鉴,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张扬个性”的要求。在保持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篇目的安排做到稳中求变。对工业、商贸、经济管理与监督、农业·水利、科技等5个类目下的少数分目和副分目进行了微调,在工业类目下“综述”中增加了3大工业基地建设板块;同样,在该类目下“雨花台区信息(软件)产业基地”副分目中增加了在建软件产业的内容。在框架编排顺序上,把党政要务信息放在一头一尾,基层单位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的内容放在中间作重点记述;在条目选材上,压缩常规性工作、领导视察和一般性会议内容,而代之以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利用、小康社会达标、生态环境建设等关注民生的条目。因为这些内容更加贴近时代、体现科学发展、符合区情,对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同时,与下一的信息具有可持续性,便于读者连贯起来阅读,只有不断创新拓展年鉴内容,才能做到既满足需求又能引导读者阅读。
创新年鉴表现形式,增强全书的可读性。2008年卷《雨花年鉴》承载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和贴近民生的信息,是近年来选题和立意最上乘的。而好的内容必须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来表达,卷首彩页是展示年鉴魅力和品位的窗口,是年鉴最好的表现形式,按照人们的阅读习惯,往往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短时间内可以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因此,在加强文字叙述的同时,我们把其中重要的信息,用卷首彩页来浓缩表述,展现区域特色,张扬年鉴个性。2008年卷《雨花年鉴》卷首彩页设置“风景如画”“城市建设”“工业雄姿”“商贸流通”“经济综合实力图示”等五大板块,以鲜明的色彩、丰富生动的画面形象宣传雨花台区重要活动、重大事件,使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直观地感受到雨花台区的发展变化。2007年,雨花台区在全市率先达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标准值2倍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5%。编辑部的同志考虑到,虽然在年鉴的“统计资料”类目中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标情况表,但图表单一的数据比较枯燥、专业,普通读者不易接受。而图片传播直观、形象、快捷、通俗易懂。因此,编辑部选择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项主要指标登载在2008年卷《雨花年鉴》卷首彩页的头版,并配以居民晨练的照片,用简练、生动的版面语言迅速向读者传达了雨花台区率先全面达小康的信息,同时在概览中又设条目“小康社会建设指标全面达标” 加以强调和记载,文字、图表、照片前后呼应,相互交织,栩栩如生。彩页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使该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其价值量也达到最大化,既提高了年鉴的可读性,又达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
优化落实组稿方案,建立健全审稿机制。为了使年鉴调整后框架设计得到有效实施,确保框架设计的构思得到充分体现,2007年10~12月,各类目责任编辑利用网络、报纸、雨花大事记、《雨花信息》广泛收集各类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编写组稿意见,对条目的定位、要素,专文的征集、随文图片等都作了明确的要求。12月,分四场对基层撰稿员进行培训,对于不能及时参会的人员,由各位编辑会后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把编辑意图和编纂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传达给基层撰稿员,从源头上确保了年鉴的高质量、高水平,同时也为下面提高审稿效率铺平了道路。
审稿是年鉴编纂出版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和其他各个环节不可分割,审稿周期的长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年鉴的出版周期和质量。因此,健全审稿机制是年鉴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内在需求。2008年卷《雨花年鉴》除交出版社三审、请专家审读、区四套班子领导审查把关外,编辑部内部也制定了各责任编辑初审、互审,副主编复审、主编终审的“四审”制度,对各个审稿阶段都作了明确的分工和要求,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每次审稿的侧重点和应该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次审稿都能收到实效。我们在审稿时间安排上采取穿插与交叉的统筹运作方式,即在责任编辑自己第一遍初审后,各责任编辑交叉互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般可以进行两次循环),这个环节与副主编复审穿插进行。与此同时,主编也开始介入审稿,并将部分初审完毕的稿件送上级主管部门和区领导审阅,而在这些审稿过程中,编辑部不是机械地遵循齐、清、定一次发稿的模式,其自身的修改工作仍然在继续。这样既保证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年鉴,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并日益普及的今天,互联网的使用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方便,人们习惯于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8月,当2008年卷《雨花年鉴》开印之际,我们对年鉴的发行作出了“公开发行,服务经济,增强年鉴社会效益”的定位,首次为每本年鉴配光了盘外,还即时开通了地方志网站,供读者浏览,方便各类人士查阅,使年鉴资政、存史、教化、服务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年鉴的特点和优势正是他承载了大量的检索性信息,这也是读者所需要的。实践证明我们用变与不变相结合理念所设计的年鉴篇目,带给读者的是常读常新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年鉴的时效性和可读性。因此,注重年鉴知识的严密性、史料的真实性、选材的实用性、立论的权威性、出版时效性和内容的可读性,让年鉴所载信息得以被读者迅速检索和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年鉴的使用价值,发挥年鉴工具书的特点和作用,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读者提供优质、时效性强的服务是我们年鉴工作者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第四篇:提高党报头版可读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党报头版可读性的几点思考青年记者会员登陆新闻山东教育国内国际体 育财经休闲娱乐旅游女性人才房产短信彩信论 坛人物弈秋图片健康二手青未了时尚购物美容养生书画音乐人体广告两性
提高党报头版可读性的几点思考
● 王晓英 孙彩芹
近些年来,随着都市报的兴起,党报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不断进行改革,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头版。头版是报纸的旗帜,它是读者最重视、最关心的版面,头版做好了,报纸就成功了一半。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为提高党报头版的可读性提一些建议。
1.受众定位:党报党刊不应该是精英俱乐部
尽管人民日报面向广大受众发行,但它在定位时仍把读者定位成高端人群,这是它进行自身定位的一个矛盾点。
人民日报是群众了解国家政策的一个窗口,也许报道时政新闻的报纸有很多,但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更信任人民日报的报道,在这点上,党报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民日报把自己仅仅定位于精英阶层显然已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目前的精英人士获取新闻的渠道已经很多,未必都读人民日报,在这种形势下,它就要定位于广大群众,要在报道和新闻内容编辑上更切近群众的需要。
2.报道内容:选稿要做到“三切近”
在头版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多刊登一些时效性强、新闻价值高、生活气息浓、有现场感、能打动人的新闻。例如,可多选些国际新闻、社会新闻等新闻价值比较大,并且读者也更感兴趣的新闻。
头版头条的选择更要做到“三切近”,头条新闻不但要有宣传价值,更要考虑它的新闻价值。许多人习惯地认为,从领导角度看,当前最需要强调和重视的事情,应该做头条,根据这个“黄金律例”,能够指导工作,有宣传价值,成了头版头条的选择标准。其实,宣传价值是选择头版头条的一条标准,但不能是唯一的标准。因为读者是带着多方面的需要来看报的,读者的最普通、最普遍的需要,是获知新闻,获知被一般读者公认为是新闻的新闻。
3.版面编排:做到富有吸引力和生动性
首先,关于图片的编排,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选择新闻图片的观念上要变,要尽量在报纸上刊登一些新闻性强、现场气氛浓、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第二,在图片选用体制上,要调动摄影记者的积极性,奖励多出稿、出好稿的记者;大力提倡文字记者拍照片,对优秀者奖励,这样才能扩大照片来源,提高图片质量,报纸也才有择优选用的基础。第三,在版面上,要多给新闻图片版面,让它占的比例增多,形成视觉冲击力。
其次,在新闻标题的拟制方面,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与读者相关度较高的信息,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已被都市报和晚报的实践证明。读者读报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图片,第二眼看到的就是标题了,标题够不够吸引人,往往决定着他们是否能把这篇新闻继续读下去。因此,在版面编排时,要格外重视标题的编排。
4.报道手法:适当地“软化”、“短化”新闻报道
报纸要真正做到视人民群众为知心朋友,采取“拉家常”的方式同群众说话。毛泽东曾在对出版界的谈话中指出:“报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也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
报纸对一些会议报道、报告讲话等,动辄长篇大论,很难吸引读者兴趣。它们占据着新闻版面,让那些真正有吸引力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不能登上头版。因此,对这些新闻,可以进行提炼式报道,把内容的要点提炼出来即可,这样既可以增多头版的信息量,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5.受众互动:多给读者一些参与的机会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说过:“媒介即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控制和改造作用。”他分析报纸的特点时说:“书籍是一个人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群众参与的机会”,① 这也说明了报纸作为一个媒体,它应该成为群众发表意见的平台。
人民日报等党报应多增加与读者交流的机会,多刊登一些读者来稿,及时认真地处理群众来信,多听取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意见来改进版面,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记者和编辑的修养:眼里有群众
记者和编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是眼里有群众,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不靠广大人民群众吃饭,不靠真理吃饭,你的事业就靠不住,如果你的事业建立在人民的利益与真理上面,那才靠得住。”②作为记者,尤其是人民日报的记者和编辑,更应该采取忠实于人民的态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精彩地反映出来。
注释:
①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63页
②黄扬略:《党报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8月下
第五篇:审计报告也要进一步通俗化
审计报告也要进一步通俗化
蔡守宇
近日,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历数各级政府预算报告晦涩难懂时,不由联想到部分审计报告专业词汇较多、文字表述纷繁复杂,完全赞同周委员将预算报告变为普及读本的提案,强烈呼吁审计报告也要进一步通俗化。
首先,“审计报告通俗化”应当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理念。只有做到审计报告通俗化,才能保证社会公众理解明白,进一步关心审计、加强监督,才能引起党委政府的积极重视、促进审计揭示问题的纠正整改。
其次,“审计报告通俗化”应当成为提高报告质量的更高追求。要多花功夫、深入揣摩、仔细思量,努力将晦涩难懂的会计等专业性术语转换为公众熟知的日常用语,将繁琐冗长的文字说明转换为简明扼要的图表说明。
第三,“审计报告通俗化”应当成为满足公众诉求的有效途径。要少说空话大话套话,多反映领导和公众密切关注的重点事项,既要梳理归纳情况,也要列举典型事例,既要表叙审计发现问题,也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最后,“审计报告通俗化”应当增加接受非专业人员检阅的审阅程序。要将写好的审计报告送给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请求单位的非会计审计专业人员阅读审核,对不甚理解、难以读懂的文字重新推敲修改,直到通俗明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