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已发 如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1
如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内容提要: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其他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可取代的,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完善审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审计环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转变观念,拓宽审计领域;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关键词:完善机制降低经营风险拓宽审计领域规范工作程序 正文: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其他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可取代的,审计的本质是“独立性”,其他管理和监督本质是自我监督,都是从属于其管理职能,所以监督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与审计是不可比的。
现阶段就企业而言,内部审计至少在四个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是堵塞漏洞,纠正偏差。客观的说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漏洞,经济运行发生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是内部审计的看家本领。二是防范规避风险。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风险,内部审计可以从降低、防范风险的角度,提出风险所在,分析风险大小,为管理者当好参谋,给业务人员常敲警钟,从而使企业有效 1的规避风险。三是反腐促廉。就国家审计而言,政府和有关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考核和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制度执行。内部审计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客观的评价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绩效,丰富了干部监督管理的方式、内容和信息来源渠道,增强了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四是推进管理创新。内部审计通过对查出问题的剖析研究,找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管理部门改进管理方式,整合内部资源,完善制度建设,推动管理创新。
在审计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于企业积极均衡的发展战略,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全面提升。如何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我认为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完善审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审计环境
1、明确审计工作职能,提高审计工作力度
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审计工作职责:每年末由总会计师组织召开一次企业各部门参加的审计工作沟通会,对基层企业经理调任、转任、离任实行先审后离;根据审计工作性质,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企业发布的制度性文件发送审计办公室,便于审计人员了解全企业的发展情况。
2、加强审计沟通,取得审计工作实效
根据“服务于企业、发展于企业改革、服务内部风险防范”的工作宗旨,建立和谐畅通的审计沟通协调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
和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沟通协调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部门的配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节约资源、提高整体效率;加强与基层单位的审计沟通,对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落实审计整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加强信息沟通,注重审计信息报送制度
为了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审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每月按时报送审计信息。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审计方式。
1、认真分析数据,做好审前准备
进点前,向各部门多方面采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掌握基本情况,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
2、联系工作实际,突出审计重点
有重点审计,关注上年度审计意见书的落实情况。
3、改变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方法
一是从业务、财务等部门抽调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骨干,组成现场审计组的方式开展工作。二是利用审计软件,并纳入到审计项目流程中,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机动、常规、调查等审计内容结合,避免重复劳动,使审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开展追踪检查,发挥审计作用
在被审计单位整改的基础上,进行追踪检查,保证持续改进,充分发挥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监督、评价和建议的职能作用。
三、转变观念,拓宽审计领域
管理和效益是企业存在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内部审计要围绕管理和效益这两大主题确定工作重点,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审计以“内向服务”为中心,明确“管理+效益”的审计定位,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控制、风险、治理为导向,以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增强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和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实现以常规审计为主向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和企业经营风险审计转变,实现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中、事前、事后审计并举的转变,实现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战略的转型。
四、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1、编制审计方案
充分开展审前调查,积累基础资料,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审计目标,增强可操作性,使目标易理解、可实现;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对把实现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确定为重点。
2、获取审计证据
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原始证据;明确审计证据的转化方式,使原始证据转化为其他便于收集的审计证据形式,既保证其证明力,又减少审计人员工作量,提高审计取证的效率。
3、编写审计日记
推行审计日记制度,以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作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共同载体,加强对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4、撰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做到数据可靠、结论准确、问题清楚、处理意见明确、结果落实。
5、归编审计档案
加强对审计档案归档管理,强化审计档案归档管理,强化审计业务基础建设。
6、确定审计项目质量责任
明确审计组成员,主审、助审以及分管领导的明确责任,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措施奖优罚劣,提高审计质量意识。
7、推行审计复核制度
为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主审和复审推行复核制度,对复核报告的数据内容复核,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不实;对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和结果进行计提讨论,使审计报告数据可靠、结论准确、问题清楚、处理意见明确,确保审计质量。
五、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
审计质量是个系统工程,是审前调查质量、审计实施质量和审
计结果运用质量的综合质量。现实工作中,有些审计项目实施的很好,发现问题也比较多,但缺乏应有的整理分析,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提不出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致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审计人员不但要揭示问题,为审计结果运用提供高质量的素材,还要对审计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查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这就促使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它是企业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前进的“保健医生”,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加明显,同时,内部审计的内涵也会更加丰富,日益完善,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精准发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精准发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抓基层打基础从来都是我们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法宝。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奋力实现我省“两个跨越”这一过程中,基层党建始终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提升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笔者认为需在党的领导、骨干队伍、组织基础、政治生态、各方力量等五个重点上精准发力。
在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上精准发力。要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创新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推进改革的能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发展正能量。
在锻造高素质的骨干队伍上精准发力。要鲜明“五重用五不用”用人导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干部特别是乡镇(街道)干部激励措施,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述职考评和问责制度,引导各级干
部适应新常态,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人才交流激励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层次人才梯队。
在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上精准发力。要围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群众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带领群众奔小康。
在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上精准发力。要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和“八个务必从严”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持续推进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探索实行廉政风险迹象精细化管理,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常态化,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第三篇:浅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发1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加强审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规范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重要措施。本文对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践提出切实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化再生产的开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位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其工作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地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它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地向前发展。但在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人们通常认为事业单位不具有生产功能,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更无营业活动,因此,没有开展内部审计的必要。内部结果便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相关法规贯彻不及时,认识不统计论文发表www.xiexiebang.com/tjxlwfabiao/到位,没有认识到内审工作的法定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事业单位审计规范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现行内部审计制度的立、改、废滞后于事业单位形势发展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用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是内部审计业内追求的重要目标。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执行依据是国家审计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应形成规章制度。另外,审计制度要有前瞻性、保持稳定性,但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予以修订或补充,因其针对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带有局限性,已不适应现在及未来的工程相关审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对此类审计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保留成功经验部分、去除不适用内容、增加审计管理新理念。及时对现行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修订、增补的工作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够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大都是单位的内设机构,基本上都处于管理层之下,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和相关人员利益的制约,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及权威性,都得不到保障。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审计能否客观,公正及权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专业知识,还应有足够的经验和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总体偏低,据统计部门对几个大城市有代表性的企业的调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是财会出身,甚至有些还未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加之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法律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科学、严谨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法律风险。
(五)内部审计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总体目标而展开,并且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可行性。现实往往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从而使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有些事业单位也制定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未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解析,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常常流于形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议
(一)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首先,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事业单位,熟悉单位的关键实际情况和不足,因此,其审计工作相对于国家审计部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效果也更显着。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审计工作,这是对国家审计的重要补充。
(二)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保证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是内审部门的重要特点幼师论文发表www.xiexiebang.com/yjlwfabiao/,也是保证其工作客观性的重要基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相比在设置上应具有较高的地位,对其他职能部门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其审计工作应在事业单位第一负责人带领下进行,审计部门对其负责并直接汇报工作内容;其二,负责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应具有的独立性。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四篇:剖析内部审计瓶颈,提升内部审计效果
剖析内部审计瓶颈,提升内部审计效果
张正军
沙银昌
多年来,内部审计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保障职能工作运转,提升部门履职能力,防范机制风险,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积极作用,内审工作的职能和地位也随着形势的发展在不断地强化。但在日常内部审计职能开展中,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1、内审机构与财务机构的交叉混同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一般来讲,多数单位内设财务部门和内审机构合而为一,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一般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任,做而不专;在日常内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的双重身份,因此不可避免存在“自己找自已难堪”、“避重就轻”的思想,特别是涉及到会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审计更容易体现出此方向。
2、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由于基层单位的会计人员基本是 “半路出家”,财务专业化水平较低,知识面相对单一,加上部门招录公务人员时受到专业对口的限制,很少招录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的公务员,目前担任会计、审计岗位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电算化、网络信息化内部审计多处于空白阶段,现代审计手段普遍缺乏,综合技能素质偏低,单位内审工作只是满足于简单操作和表象审计,内审领域不能有效拓展,内审层次不能深层次地开展。
3、内审对象和范围的多元化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内审对象已从过去侧重于行政单位向侧重下属挂靠的社团、事业单位转移,所涉及的内审对象更多、隐蔽性更强、头绪更复 杂;审计范围也从涉及部门职能方面的票据审计、收支审计、内控机制审计、资产审计扩展到基建审计、采购审计、医药费审计、车辆维修审计等,而基建审计、医药费审计、车辆维修审计等依赖于较强的专业知识,是目前内审人员难以胜任的,需要利用外部审计资源配合才能有效实施,相对封闭式的内部审计模式需要引入外延式的外部审计资源。
4、内审活动的多样性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现代内审工作已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资产审计向包括绩效评价审计、资本性项目经费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的逐步转型,使内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压力,而多头绪的专项审计活动依靠单一的基层兼职审计人员难以改变疲于应付的状况,内审质量得不到有效地保证。
5、公务消费行为的不断扩展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当前公款旅游、公车配备使用、公务接待的“三公”消费已成热点,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愈演愈烈,不规范的公务消费带来了行政资源的浪费和腐败的产生,已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内部审计面对的多是中层及以上人员的公务消费,审计人员所处的地位难以发挥有效地监督和审计。
6、内审结果的落实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总体来讲,审计结论出台后,目前基层单位在落实内审结果上普遍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对于一些现实性、普遍性、机制性的问题都带来了审计结论不能完全整改落实到位,有些问题是屡审屡犯,同时内审人员在执行效果的落实上也不能跟踪检查到位。
针对上述内审工作中存在的“瓶颈”,需要全方位地破解,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效能。
1、强化审计职能的组织建设。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内审 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审工作制度,强化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理解、鼓舞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同时上级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财务、审计专业方面的人员充实至基层审计队伍中,提高知识层次。
2、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加强和改善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法规的不断颁布实施,特别是现代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内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始终如一地学习和掌握与审计密切相关的新知识,不断丰富和充实跨行业知识领域,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内审工作水平,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指导实践活动。
3、加强系统内部审计机构的互动。针对内部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逐步转变审计方式,变同级审为上审下、变本单位内部审为系统内单位间交叉审、变事后审为事中审和跟踪审,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升审计质量,推动审计结果落实工作取得实效。
4、利用外部审计资源提升内审职能效果。由于内审对象的不断扩展,内审范围外延的扩张,内部审计资源已无法承担和满足一些专项审计活动的需要,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发挥外部审计职能的功效,通过委托外部中介机构、权威性部门开展外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资源,破解内部审计难题,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改善,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5、突出内审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内审部门在确定审计项目时应善于抓住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拓展内部审计领域,实现审计内容的突破,要围绕被审单位财 务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以往审计中发现的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展开审计,跟踪检查以往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6、正确处理好审计与服务的关系。内部审计目的是加强单位内控建设、改善行政管理、降低履职风险,实现资产效率和行政效能的最大化。因此审计人员要摆正位置,改变观念,逐步转变为“以服务为导向”的审计类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坚持内审监督与服务全局工作相统一,切实履行好“把关职能”、“服务职能”和“免疫职能”,全面发挥内审工作的监督服务作用,以促进部门事业的平稳发展。
第五篇:内部审计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
【摘 要】
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的宗旨出发,系阐述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现状及现存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并分析了适合我国当前企业现状的内审计模式的设置。
【关键词】
宗旨;内部审计现状;范围与内容;审计模式 【正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的发展日益丰富,企业集团的管理阶层增多,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出现的客观条件。在集团公司内部,经常存在经营管理者对所有员工,下级经营者管理者对上级经营管理者等关系的多重委托经济责任,因此,集团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下产生的。虽然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历史短暂,但是发展异常迅速,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及相关课题的学者,为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学术体系的发展不断探索研究。内部审计对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估评,明确企业内各种复杂的产权关系,发挥其监督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宗旨
内部审计作为会计体系之外的独立稽核系统,与财务管理体系相辅相成,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宗旨在于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自我修复功能。
一个健康的公司,应有适应公司发展目标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思想保证,合理的分权与有效的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作为制度保证,从而一方面从思想上使员工将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努力为公司目标奋斗;另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员工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并通过授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加强监督。
完善自我修复功能,主要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然后通过整改措施纠正各种差错、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起到防止、发现和纠正问题的作用,从而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自我完善和修复。一个体制或制度,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极具变化的局面,这也是内部审计存在的根本内
因。
(二)发挥内部审计对错误与舞弊行为的威慑作用,避免损失的发生。由于内部审计的存在,被审计对象不得不尽量减少差错以期在审计中表现良好,而且定期、严格的内部审计对企图舞弊者是一种有效的拦阻。现阶段,查处错误及舞弊已经得到集团的高度重视,但相关的预防机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实际上,查处是一种反馈控制与补救措施,要逐步将当前以查处错误及舞弊为重点的反馈控制提升到以定期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重点的有效阻拦式的事前反馈控制,并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纠偏做到防微杜渐,力争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合适的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财务数据必须经过审计才能采用,这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已经成为进行任何财务评价的基础,而在国内,这种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这也是当前造假者往往能够通过造假得以获利的原因之一。结合自身实际,要真正做到准确考评,并通过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就要未雨绸缪,树立“只有经过审计后的财务数据才能作为评价的基础”的观念,从源头上防止虚报、瞒报现象发生。
(四)做好财务管理体系的外部稽核,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关注以下几点来实现对预算的监督:一是预算的编制、考核必须与工作计划相结合;二是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应具有可核查性,编制时,各部门的费用预算应有费用支出明细清单,生产部门的成本预算和采购现金预算必须附有产品生产备料清单、生产进度预测、产品采购清单和招标采购制度,以保证预算编制以及考核的真实性和可控性;三是预算的定期检查和分析应当立足于为业务的发展服务,既要有严肃性又要有科学性,例外事件的分析和预算的调整应当立足于为业务的发展服务,而不能牺牲发展来满足原有预算的执行。通过审计的外部监督,一方面,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将会更加贴近实际,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和考核将会更加严肃、科学,这将有利于预算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过来,它也将推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
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三职能论曾在我国审计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即监督、控制、评价职能。
(一)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必须全面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侧重于会计监督的含义,内部审计最能发挥对会计的监督作用。
(二)控制职能。内部审计机构是集团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独立于其它各部门和其它控制系统,是对其它控制的一种再控制,再此与其它控制形式相比,更具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它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效果监督与评价,并向管理当局反馈这些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提供完整的依据。因此,内部审计又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
(三)评价职能。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熟悉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且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子公司,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子公司的管理情况和运行业绩。评价职能表现为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单位的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指定的目标和决策进行而进行评价。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集团审计的重点侧重于财务审计
内部审计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为财务审计,第二阶段为业务审计,第三阶段为管理审计。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从财务审计开始的,现在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仍停滞在第一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多数是财会人员,对检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为熟悉和易于操作。
(二)审计的手段落后
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大多已经实现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运用计算机技术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作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联机数据库、微型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和网络的发展,集团审计部门至少有一名掌握最新技术的计算机业务骨干。集团内部审计的计算机业务骨干可协助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培训其他审计人员使用技术计算机审计软件等。而我国
目前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
集团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多层次拓展,使得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者大多是财会出身,没有接受系的训练,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经验。因此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商品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的组织机构日益趋向复杂,从而使管理者所吸收的信息量、信息种类、信息复杂化爆炸般增大,传统的审计技术,已不适应对各责任人从事业务及控制的存在性和适当性做出科学的评价。于是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谈笔者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三点看法:
(一)审计技术发展趋势现代化
办公自动化和经济信息处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特别对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基本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化。集团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向以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自动审计,审计人员就必定需要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制定更周全细密的审计计划,对没有书面记录的经济方面的业务进行审计。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不能掌握计算机为基础的审计系统,将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集团内部审计现代化的要求。
(二)集团内部审计的范围逐步扩张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范围随着企业集团的不断扩大也将进一步扩大,进入全新审计领域,如兼并审计,其定义是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对兼并公司实施审计。这种审计方式与传统财务审计有较大差异,审计要在短期内,分析兼并对象的主要背景、所处行业状况及行业发展趋势,并分析被兼并公司的财务资金状况、市场份额及行业前景,确定兼并后如何发展以便适应集团公司的前景规划。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点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向综合性的管理审计,及集团内部审计职能的加强、审计范围的扩展,对内部审计的专业要求提高,而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又不可能配备各方面的人才,因此要事半功倍开展集团内部审计,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集团内部审计充分利用集团的人才资源,在内部资源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或内部资源不能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情况下,就应该充分利用社
会资源(比如咨询顾问公司)参与审计项目。
(三)与国际内部审计的接轨
内部审计是通过评估组织机制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并且有效率地,经济地达到组织的目标和目的。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家用电器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逐步迈向国际化,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与国际化企业标准趋同。对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直接借鉴。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相比较更多地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对西方经验更多的是借鉴,取其精华,去起糟粕。因此,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更易与国际企业内部审计接轨,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国际企业内部审计接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五、适合我国当前企业现状的内审计模式的设置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一般有: a董事会领导模式; b监事会领导模式; c总经理领导模式; d财务总监领导模式。
在刚导入的预算管理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财务经理负责,协助其完善预算编制流程的监督;在比较成熟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预算委员会(财务总监)负责,负责监督预算的编制与考核流程;在成熟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总经理负责,负责监督预算委员会的工作流程并对流程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在整个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以后,在董事会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由其领导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审计部门来监督整个管理层。采用前两种方式的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强能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业务。
六、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有效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离不开重要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机构独立,垂直管理即企业审计部门在管理和考核上相对独立于其他部
门(即不受同级以及下级部门和单位的考核和评议,不适用360度考核法),如果下属公司设立内审机构,必须由集团审计部门垂直领导。该项措施有利于审计工作不受外部干扰,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
(二)报告反馈机制的施行。良好的反馈机制对于公司的内部控制至关重要。所谓报告反馈机制是指审计报告(含整改建议)上报主管领导一定时间后(如7天),如果主管领导认为整改建议不可行,则安排时间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如果认为整改建议可行,则将整改建议转至被整改部门并通知审计部门,被整改部门认为整改建议不可行的,必须在收到整改建议一定时间内,提请主管领导安排时间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被整改部门无异议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异议,则应认真对其进行整改。主管领导可以在收到被整改部门整改说明后,根据整改说明安排审计部门进行复查,也可以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安排审计部门进行复查,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当在被整改部门开始整改时即告知审计部门。此外,在部门制度建设中还应注意与其他部门制度建设的配套,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如在当前大力推动预算管理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在制度建设上就应及时跟进,以加强对预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周灿龄,张勇,1995,《美国现代内部审计》,中国石化出版社;
2.陈汉文,《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2;
3. Louis Braitta.JR,1999,“The Audit Committee Handbook” third edition, John Wiley&Sons, Inc,USA;4.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98,《内部审计实务标准》(1993)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学会编译,中国审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