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美信合人评选申报事迹材料
最美信合人评选申报事迹材料
我叫***,*** 年参加工作,先从事柜员及信贷工作,于*** 年任***至今。参加信用社工作这几年来,我始终把勤勤恳恳干事,干干净净做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坚持勤奋学习、争当业务排头兵,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和敬业描绘精彩的信合人生。先后从事过柜员、信贷、会计方面的工作,多次被县联社评为先进个人。
一、优质服务,贵在诚心。
柜员是信用社的第一面镜子,所以在我临柜之初,努力装饰好自己这一“门面”。我深深明白,要让客户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说服自己,声由心生,怀着一颗诚者的心,才能事半功倍。在为期一年多的柜面服务工作中,我深深懂得热心和诚心终究能融化坚冰,消除隔阂,热心和诚心换来的将是理解和尊重,也唯有热心和诚心,才有回头客,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信合的义务宣传员,将信合人的热情、周到、顾客至上的理念带到了千家万户,为我们赢得了更多的黄金客户,正是这种看似不显眼的工作,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成长江大河。投桃报李,正是我们的真诚服务,我们才成了他们可信赖的人,他们也在有意地帮助我们扩大社会影响。
二、阳光信贷,贵在微笑。
诚招天下客,客从笑中来;笑脸增友谊,微笑出效益。作为信贷员,客户有困难才求助于我们,人都是有一张“面皮”,顾及客户的“面子”,多微笑能拉近和客户的距离,使得我们了解到贷款客户的真实情况,了解其所需和偿债能力,才能够更方面快捷为客户办理业务,解客户之所急。这样,不仅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信用社这个大家庭打造了良好的口碑。以情动人,热情服务,以我的信贷工作经验,这个尤为重要。为客户办理业务,没有吃拿卡要,微笑示人,诚挚为人,在结利息的时候,我想客户也不会故意拖欠,为难我们这些信贷员的。
三、精诚团结,亦兄亦弟。
“独柯不成树,独木不成林。”一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先贤的智慧;“一根筷子呀,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呦,牢牢抱成团……”一曲嘹亮的赞歌,震撼世人的心弦,他们无一不告诉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团结互助,发挥群体的智慧,凝聚众人的力量。信用社的工作本来就是要团结一致,兄弟姐妹拧在一起才能更好完成工作,独挑大梁的蛮办法在我们这个单位是行不通的。在我任*** 一年后,刚好遇上全乡申报为信用乡。全乡五六千户人,必需家家户户走到采集第一手基础数据,面广采集的信息又多,靠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完成的,而且时间紧迫,所以我们*** 信用社这个有6人的集体,在联社的领导下,克服万难,用了短短的半年,不仅把基础资料采集完,还录入微机把各项申报资料准备完善,就等验收组的来验收。在这半年里,我们不知道加了多少班,很多时候都是加到晚上一点多才睡觉。不只这些,我们的存款、贷款都增幅较大,排在全县前列,这和我们这个集体的每一名员工的努力息息相关,如果不是兄弟姐妹团结在一起,而是靠一纸命令,我想我们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总之,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奋斗,为信合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3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一边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女儿,家住**县**镇**村四组的**夫妇,用爱与担当撑起大家与小家的脊梁。他们是“扶贫伉俪”,更是女儿头上靓丽的天空。
搬砖、刷墙、砌墙,只要能挣到一份工钱,**几乎忘记了什么叫苦。夫妻俩每天坐在床头轮番给女儿喂饭,然后自己再吃,这习惯,他们已经保持了18年。
**夫妇有一个残疾女儿,叫**。2000年,**生下来以后,每天就是日夜的哭。“我们把她带到**去检查,拿到结果的一瞬间,我就崩溃了。”**说,孩子检查后确认是先天性的脑积水。从那时起,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成了**夫妇最坚定的想法。
“为了给孩子整病,我们那个时候把房子卖了,反正只要能治好她,我们无论怎样都行。对孩子,我们绝不放弃。”**的妻子喻兴玲抹着眼泪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哪里能够挣到一块钱,他们夫妻俩就去哪里。
直到医生让孩子保守治疗了,**夫妇才终于将女儿接出院。但高烧、腹泻却时常折磨着**,家里木柜中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堪比一个家庭“小药房”。
“平时吃饭、喝水,**都要**夫妻俩喂,对于这个残疾姑娘,他们真的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谈及这个破碎的家,邻居马青云感叹说。
因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不仅卖掉了房子,还到处欠债,2002年,他的另一个孩子出生,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了。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撑起这个家庭的决心。同一年,他用仅有的积蓄承包了**至**改扩建工程的一个小项目。妻子在家坐月子,**则背上患病的女儿,带上食物和水来到工地,既当工人又当奶爸。
后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开工,夫妻俩凭着东大线工程的好名声、村里的好口碑,接连承包了一批工程项目。**从一个小工逐渐变为包工头、小老板,后来,他去往武汉、**打工,并成立了自己的装潢施工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自己挣到了钱,**夫妇决定回乡发展,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在女儿重病期间、在他们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的父老乡亲。夫妻俩决定把产业带回村里,带领乡亲们一道发家致富。
2015年,**成立**县坤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农户统一种植,保价收购。**走家串户,免费为社员发放蔬菜、药材种子和肥料,成了全村的产业发展领头羊。
2016年,**担任起村里的后备干部。2017年5月,他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妻子喻兴玲也不甘落后,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联专职副主席。“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夫妻俩互相勉励着。
给聋哑孤寡老人当长辈;给帮扶对象送去衣物、棉被;帮贫困户修通公路……夫妻俩把村民当做自己的家人。为精准把脉村情,夫妻俩跑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提出了建立小水果采摘观光主题园,蔬菜、药材产业示范带的未来规划蓝图。
整日为村民奔波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杆支书”。2018年7月1日,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家人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我一定要努力奋斗,把我们**发展得更好,让全村老百姓欢腾起来。”**说,只要心存一份感恩,就能用梦想之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未来,他信心十足。
最美扶贫人事迹
“剪枝的时候,一定要将树修剪得矮一些,促进桃树向外生长,有利于获得最佳产量。”
“挂果后,一定要将枝头上多余的果子去掉,这样才不会把树拖垮,不会影响果树来年长势。”
……
4月4日,在**县**镇**园村紫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正在向社员讲解桃树日常管护注意事项。
朴实的着装,利落的寸头,坚毅的眼神,这是**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之前,**一直在外跑运输业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第一桶金。
“**园村是贫困村,致贫原因主要是老、弱、病、残居多,每当逢年过节回家,看着村里荒芜的山地和低矮简陋的房屋,总是让人高兴不起来。”**暗下决心要回家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14年初,**开始外出考察,结合**园村当地的地势和气候条件。最终,他将目光瞄向了小水果市场。
当年,**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紫薇专业种植合作社。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准备流转土地,大干一番。
谁曾想,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园村村民之前大多种植玉米、土豆,收入微薄,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流转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市场的“瞎折腾”。村民的不理解,让**的产业梦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年来,老百姓一直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对新鲜事物不容易接受,只有让他们看到收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自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总算流转到了50亩土地,种上了中桃9号、中桃10号,开启了谋划已久的创业之路。
据了解,中桃9号和中桃10号是优培果种,树势旺,第二年就可挂果,单果可重达200余克,可溶性固形物达18%~20%,且丰产性好,果树耐贮运极好,可留树1个月左右,采后常温下可存放7天左右,适合建大型生产基地,远距离运销。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流转到了土地,**又遇到了技术难题——桃树管护。
“那时候不懂得管护知识,在给桃树剪枝时,基本上是凭感觉,造成了桃树挂果率大幅度降低。”回想起当时的处境,**苦笑着说。
就在**为技术难题发愁时,**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主动找上了门,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支持。
好事多磨,2016年,合作社的50亩桃林迎来了首次大丰收,亩产3000多斤。凭借果型优、果质良、耐储运等优势,合作社收获的桃子短短一个多月便销售一空。
2016年至2017年,大批农户看到了桃树种植的效益,开始陆续加入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流转土地328亩,发展种植桃树288亩,李子树4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30亩,带动74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方面,对贫困户采取特殊优待措施,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贫困户自己所有,最大限度的帮助其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合作社与非贫困户采取四六分成,秧苗费和肥料费以市场最低价抵扣。
“我们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村民李同纯感激地说。
“基本农田整治结束后,我准备再流转150亩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争取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发展产业,只有形成内生动力,脱贫致富才有出路。”干劲十足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准备由单一种植小水果向“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桃李树下已是芬芳满园……
最美扶贫人事迹
“种香椿真划算,我今年又发展了两亩。”4月14日,**县**镇**村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前年栽种了一亩地香椿,今年第一茬就收入500多元。
**村属深度贫困村,距**集镇25公里,全村15个村民小组388户15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1户716人,由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结对帮扶。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无支柱产业,村民长期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015年10月,村民**返乡,开始寻找产业致富门路。起初,**发展花椒,但由于气候原因,花椒不生长,一下子亏损了好几万元。后来,**听说发展香椿产业很有前景,就想着试一试,可启动资金和发展基地缺乏,让他举步维艰。
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到各个小组开屋场院子会,动员村民积极加入香椿种植行业。**党委政府为**担保,贷了30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基地问题解决了,**便一头扎进基地,潜心带领村民发展香椿产业。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为做大做强香椿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立了“**县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拓展香椿精加工,建立加工厂房,创办香椿酱厂,生产鲜香椿芽、香椿酱、干制香椿、香椿水饺,销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合作社生产的香椿水饺已在**州内多家大型超市入驻,销量火爆,供不应求。
“香椿酱确实好吃,味道清香纯正,价格也很实惠。”**县城仁和诊所医生张纯红在品尝香椿酱后,啧啧称赞。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依托发展香椿产业增收致富,**带动265户农户发展香椿产业,免费为162户贫困户发放香椿苗,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全方面解决农户种苗、种植、销售环节中的难题,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香椿树管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冬闲时要除草、松土和施肥,然后就等来年春季采摘,比种粮食省力又来钱!”正在地里采摘椿芽的农户李词申看着满满一背篼的鲜椿芽,脸上写满了笑容。目前,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茬鲜春芽已收购2500多公斤,单价8元。
现如今,走进**镇**、河罗子、十二岭等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排排栽植整齐的香椿树生机盎然,枝头的椿芽肥嫩暗红、密密匝匝,煞是喜人。农民正在抓紧采摘,**则忙着收购,香椿已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第三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最美扶贫人事迹五篇
最美扶贫人事迹五篇
“剪枝的时候,一定要将树修剪得矮一些,促进桃树向外生长,有利于获得最佳产量。”
“挂果后,一定要将枝头上多余的果子去掉,这样才不会把树拖垮,不会影响果树来年长势。”
……
4月4日,在**县**镇**园村紫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正在向社员讲解桃树日常管护注意事项。
朴实的着装,利落的寸头,坚毅的眼神,这是**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20**年之前,**一直在外跑运输业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第一桶金。
“**园村是贫困村,致贫原因主要是老、弱、病、残居多,每当逢年过节回家,看着村里荒芜的山地和低矮简陋的房屋,总是让人高兴不起来。”**暗下决心要回家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年初,**开始外出考察,结合**园村当地的地势和气候条件。最终,他将目光瞄向了小水果市场。
当年,**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紫薇专业种植合作社。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准备流转土地,大干一番。
谁曾想,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园村村民之前大多种植玉米、土豆,收入微薄,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流转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市场的“瞎折腾”。村民的不理解,让**的产业梦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年来,老百姓一直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对新鲜事物不容易接受,只有让他们看到收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自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总算流转到了50亩土地,种上了中桃9号、中桃10号,开启了谋划已久的创业之路。
据了解,中桃9号和中桃10号是优培果种,树势旺,第二年就可挂果,单果可重达200余克,可溶性固形物达XX%~XX%,且丰产性好,果树耐贮运极好,可留树1个月左右,采后常温下可存放7天左右,适合建大型生产基地,远距离运销。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流转到了土地,**又遇到了技术难题——桃树管护。
“那时候不懂得管护知识,在给桃树剪枝时,基本上是凭感觉,造成了桃树挂果率大幅度降低。”回想起当时的处境,**苦笑着说。
就在**为技术难题发愁时,**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主动找上了门,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支持。
好事多磨,20**年,合作社的50亩桃林迎来了首次大丰收,亩产3000多斤。凭借果型优、果质良、耐储运等优势,合作社收获的桃子短短一个多月便销售一空。
20**年至20**年,大批农户看到了桃树种植的效益,开始陆续加入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流转土地328亩,发展种植桃树288亩,李子树4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30亩,带动XXX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方面,对贫困户采取特殊优待措施,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贫困户自己所有,最大限度的帮助其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合作社与非贫困户采取四六分成,秧苗费和肥料费以市场最低价抵扣。
“我们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村民李同纯感激地说。
“基本农田整治结束后,我准备再流转150亩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争取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发展产业,只有形成内生动力,脱贫致富才有出路。”干劲十足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准备由单一种植小水果向“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桃李树下已是芬芳满园……
“种香椿真划算,我今年又发展了两亩。”4月14日,**县**镇**村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前年栽种了一亩地香椿,今年第一茬就收入500多元。
**村属深度贫困村,距**集镇25公里,全村XXX个村民小组XXX户1XXX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由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结对帮扶。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无支柱产业,村民长期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0**年10月,村民**返乡,开始寻找产业致富门路。起初,**发展花椒,但由于气候原因,花椒不生长,一下子亏损了好几万元。后来,**听说发展香椿产业很有前景,就想着试一试,可启动资金和发展基地缺乏,让他举步维艰。
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到各个小组开屋场院子会,动员村民积极加入香椿种植行业。**党委政府为**担保,贷了XXX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基地问题解决了,**便一头扎进基地,潜心带领村民发展香椿产业。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为做大做强香椿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立了“**县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拓展香椿精加工,建立加工厂房,创办香椿酱厂,生产鲜香椿芽、香椿酱、干制香椿、香椿水饺,销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合作社生产的香椿水饺已在**州内多家大型超市入驻,销量火爆,供不应求。
“香椿酱确实好吃,味道清香纯正,价格也很实惠。”**县城仁和诊所医生张纯红在品尝香椿酱后,啧啧称赞。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依托发展香椿产业增收致富,**带动XXX户农户发展香椿产业,免费为XXX户贫困户发放香椿苗,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全方面解决农户种苗、种植、销售环节中的难题,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香椿树管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冬闲时要除草、松土和施肥,然后就等来年春季采摘,比种粮食省力又来钱!”正在地里采摘椿芽的农户李词申看着满满一背篼的鲜椿芽,脸上写满了笑容。目前,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茬鲜春芽已收购2500多公斤,单价8元。
现如今,走进**镇**、河罗子、十二岭等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排排栽植整齐的香椿树生机盎然,枝头的椿芽肥嫩暗红、密密匝匝,煞是喜人。农民正在抓紧采摘,**则忙着收购,香椿已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一边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女儿,家住**县**镇**村四组的**夫妇,用爱与担当撑起大家与小家的脊梁。他们是“扶贫伉俪”,更是女儿头上靓丽的天空。
搬砖、刷墙、砌墙,只要能挣到一份工钱,**几乎忘记了什么叫苦。夫妻俩每天坐在床头轮番给女儿喂饭,然后自己再吃,这习惯,他们已经保持了18年。
**夫妇有一个残疾女儿,叫**。2000年,**生下来以后,每天就是日夜的哭。“我们把她带到**去检查,拿到结果的一瞬间,我就崩溃了。”**说,孩子检查后确认是先天性的脑积水。从那时起,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成了**夫妇最坚定的想法。
“为了给孩子整病,我们那个时候把房子卖了,反正只要能治好她,我们无论怎样都行。对孩子,我们绝不放弃。”**的妻子喻兴玲抹着眼泪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哪里能够挣到一块钱,他们夫妻俩就去哪里。
直到医生让孩子保守治疗了,**夫妇才终于将女儿接出院。但高烧、腹泻却时常折磨着**,家里木柜中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堪比一个家庭“小药房”。
“平时吃饭、喝水,**都要**夫妻俩喂,对于这个残疾姑娘,他们真的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谈及这个破碎的家,邻居马青云感叹说。
因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不仅卖掉了房子,还到处欠债,2002年,他的另一个孩子出生,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了。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撑起这个家庭的决心。同一年,他用仅有的积蓄承包了**至**改扩建工程的一个小项目。妻子在家坐月子,**则背上患病的女儿,带上食物和水来到工地,既当工人又当奶爸。
后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开工,夫妻俩凭着东大线工程的好名声、村里的好口碑,接连承包了一批工程项目。**从一个小工逐渐变为包工头、小老板,后来,他去往武汉、**打工,并成立了自己的装潢施工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自己挣到了钱,**夫妇决定回乡发展,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在女儿重病期间、在他们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的父老乡亲。夫妻俩决定把产业带回村里,带领乡亲们一道发家致富。
20**年,**成立**县坤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农户统一种植,保价收购。**走家串户,免费为社员发放蔬菜、药材种子和肥料,成了全村的产业发展领头羊。
20**年,**担任起村里的后备干部。20**年5月,他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妻子喻兴玲也不甘落后,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联专职副主席。“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夫妻俩互相勉励着。
给聋哑孤寡老人当长辈;给帮扶对象送去衣物、棉被;帮贫困户修通公路……夫妻俩把村民当做自己的家人。为精准把脉村情,夫妻俩跑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提出了建立小水果采摘观光主题园,蔬菜、药材产业示范带的未来规划蓝图。
整日为村民奔波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杆支书”。2018年7月1日,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家人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我一定要努力奋斗,把我们**发展得更好,让全村老百姓欢腾起来。”**说,只要心存一份感恩,就能用梦想之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未来,他信心十足。
“我们的黑猪吃草、散养,绝对保证原生态养殖。”1月21日,**县**镇**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总经理**正在给顾客介绍黑猪的养殖方式。
去年腊月,每天都有大批顾客来到该生态农业基地,把订购已久的黑猪屠宰以后运回家去。
而在5年前,这个基地还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地,让这片土地发生神奇蜕变的,正是该公司总经理、**镇**村村民**。
十多年前,刚刚中专毕业的**,怀着跳出“农门”的梦想,只身离开山村到外面闯荡。通过开超市、开商场,他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改变家乡的面貌。”20**年,**回到**村,投入全部积蓄,成立了**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开始养殖山羊、种植葛根,经济收入逐年递增。
“一个人富裕了算小富,和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才算大富。”怀着这样的信念,**发动周边农户到公司就业,还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村里15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梨树种植。
“现在种梨树,我们夫妻俩一年可以赚8XX元,果树成熟后,我们还可以拿到百分之三十的收入。”2018年,**村四组村民张发财将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一年下来,老两口收入增涨不少。
20**年,**又引进30头鄂西黑猪。在去年5月的**黑猪订购会上,**打造的“**黑猪”品牌一经推出便一炮打响,短短几个月时间,300余头黑猪被订购一空。
如何真正实现生态农业发展?这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并与省农科院畜牧所、果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经过考察和试验,他建立起“种植的牧草和甜玉米秸秆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用于肥田种植果树”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1000余只山羊、400余头鄂西黑猪、500亩梨树、2000余亩改良的天然草场……在发展基础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相继建立了生态养殖园、绿色种植园、科普示范园。如今,**村已然变成了观光采摘、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村共有XXX户XXX人实现了脱贫。
**表示,下一步,他还将投资XXX万元,在**村集中安置点建立产业培训中心,对贫困户进行定期技术培训,为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打牢基础。
有她在,困难群众便有了贴心知己,乡亲们脱贫也有了主心骨。山寨庭院,田园地头,到处都留有她的足迹;寒来暑往,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她的关爱传递。她便是老百姓口中的“扶贫大姐”——**县接待办驻**镇**村“尖刀班”班长**。
2018年初,根据县脱贫攻坚1号令的指示,每个县直单位要派一名副职领导任“尖刀班”班长,**主动请缨。
事实上,**的女儿刚上初一,丈夫工作繁忙、又不精通家务,正是需要**的时候,但她表示可以克服困难,还是毅然决定驻村。
2018年2月26日,**正式驻村上岗。
初到**村,**对村里情况不了解,各项工作无从下手,她便一家一家的入户走访,全面摸排每户水、电、路、网、房及产业发展情况。
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笔记本上记录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她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渐渐被大家熟知,村民们开始对这个城里来的女班长刮目相看。
在低保评定工作中,**带领“尖刀班”挨家挨户核算收入,通过民主评议,最终确定低保户XXX户,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因低保评定引起的信访矛盾。“低保从XXX户一下减少到XXX户,还实现了村内稳定,这是我没想到的。”村里的老支书高龙梓惊讶地说。
在走访中,**发现群众最关心的是道路的建设。于是,她带领驻村队员充分调研,制定了**村道路建设补短板实施方案。为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她组织“尖刀班”每周现场调度,倒排工期。目前,全村新修5.5公里硬化路,整修5.85公里砂石路,村级道路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18年6月至7月,**村连续遭受两次冰雹灾害,部分农户种植的烟叶绝收。灾情发生后,**迅速带领“尖刀班”成员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查灾核灾,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同时,联系保险公司,为村民挽回了不少损失。
在走访一组村民张世明家时,**得知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两个孩子一个在外务工,一个在读初中,一家人还居住在老土坯房里,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得知情况后,**迅速与村镇办联系,为张世民家申请了贫困残疾户危房改造,并且争取到最大扶持额度。
“现在房子的主体已经完工,只等安装门窗了,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好,也真要感谢向班长他们呀!”张世明激动地说。
“心中有民,方知精准须实践;脚底沾泥,终觉扶贫要躬行。”**始终心怀这样的信念,把精准扶贫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努力为村民谋福祉,为全村谋发展。
第四篇:最美农信人
用信仰谱写农信人生
参加完省联社组织召开的信息宣传电视电话会议后,一度躁动不安的心灵顿时沉静下来,脑海里闪现出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细细回想,我身边并不缺少平凡真实的有关信仰的故事,因为她们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信仰最触动人心的力量。在,有一个平凡、朴实、真诚的好大姐,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敬业中追求信仰。人生百年,倏然而逝,我们活在这世上,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信仰,是人生的动力,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1985年12月,**怀揣着理想与信念参加了信用社工作,作为一个老农信员工的接班人,她继承老一辈的传统,对自己近三十年的农信工作始终热忱如一,爱岗敬业,关心同事,用她自己的话说“要做一个知足的人”。参加工作以来,她在基层信用社从事过会计、信贷等岗位,凭借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态度,得到了联社领导的信任。2005年10月从事联社***贷款审查岗,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踏入了内退行列,但她从无怨言,勤勤恳恳,不求回报。常有人说“姐啊,马上就退休了,您就别这么卖力了,悠着点干…”。她只是温和的一笑,说“就因为快退休了,所以我要让我的人生没有遗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经常将自己深埋于一摞摞的贷款资料中,一坐就是一天,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双休日时,时常将贷款资料拿回家中继续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年的工作状态让她背负了一身的职业病。面对疾病,她调整心态,克服困难,用积极行动返回工作岗位、她说:“工作对于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和同事们在一起我的心情也格外开朗”。经她手审查过的贷款资料近9万多份,她以敬业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她无疑是一个“乐在其中”的敬业者。
用忠诚打造一种素养。伴随着信用社的发展壮大、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为了防范信贷风险,高度重视贷款“三查”制度的贯彻落实,对贷款审查岗位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她深深的认识到她的工作影响着整个信用社的经营发展,感受到肩上负载的重任。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下降,让她意识到必须强化学习,才能适应现在岗位的需要。她利用晚上时间一遍遍的学习制度办法,一遍记不住,两遍、三遍……直到将制度要求牢记于心,确保她审查的每一笔贷款资料都符合制度办法,保证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正由于职业的原因。打造了她忠诚的素养,面对各种利诱她没有丝毫的动摇,曾有人对她说:“坦诚之人现在不吃香了,你又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但在她的心底已深深种下了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不畏任何条件所妥协。她对她审查的每一笔贷款资料了如指掌,张口就来,给上级领导及时提供一个正确的判断思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忠诚的员工能带来效益,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五篇:最美农信人
最美农信人
“有一种平凡叫做伟大,有一种美丽叫做坚守。”用这句话来诠释农信人最合适不过了。也许人们听多了国有四大行,对于农信社的发展力量感受并不浓烈,但对于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信人来说,他们的笑脸早已遍布乡间的每一个角落,深入每一个老百姓的心田……建平县小塘信用社的员工们就是最美农信人这个星系中,闪亮的几颗。
身正为范的表率 为百姓谋福祉
王海军主任是2011年*月来到小塘信用社的,他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了业务状况,树立了“存款立社,效益兴社”、“存款是农信社生存发展源泉”的理念,制订了“总量就是实力,份额就是地位”的发展方针,一改传统的坐等存款业务上门的经营思路,号召全体职工发动各种社会关系搜集信息,细分客户群体,紧盯科技致富能人,个体工商户,企业,与他们广交朋友,及客户所需,想客户所想,竭诚为客户服务。很快,便发展了一笔黄金客户,不断壮大资金队伍。为了方便储户存取款,主任更改了内勤人员的休班模式,是各个乡镇中,首个实行倒班制,周末不关门的营业网点。
王主任注重从思想上强化全体员工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服务的软环境,要求全体员工从自身,细小之处做起,用优质的服务来稳固存款。通过不懈的努力,到2013年***月,存款已达到****,其中对公存款****户,共计****元,大大降低了存款成本,为小塘信用社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贷款发放的好坏是提高信用社效益的关键,主任要求信贷人员严格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后检查”。坚持不讲人情讲信誉、不看名气看实力,确保了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营。在某些贷户眼里,主任是一个“不通情理”的人,就是一个“死脑筋”。按很多人的习惯思维,不请客不送礼是办不成事儿的,而王主任却软硬不吃。2012年有一个贷户找到主任,悄悄给他说:“贷两万元钱给我嘛,我给你五百块钱的回扣。”主任生气回绝:“别说是五百,五千五万也不行!你再来这套,就是能贷,我也不会贷给你的!”他专门有个小本子,专门记载被人送礼的情况,一笔一笔很清楚,能退回的就退回,不能退回的就记下来,托人把东西卖了作为贷户的利息。久而久之,想表示“感谢”的人就少了。社会上流传银行人员“吃拿卡要”的现象,在他这里绝对不允许发生!
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王主任一直严于律己,视金钱如粪土,视顾客为上帝,把集体利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自己小小的领导岗位上,淋漓尽致的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许多这样优秀的党员干部,我们的农信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清正廉洁的标兵 开通惠农通道
2013年入春以来,小塘镇农信社的信贷人员们加强了对春耕备耕贷款的投放力度,为满足农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把握运用新的惠农政策,开通了农耕备耕贷款的绿色通道。春耕备耕贷款绿色通道是指农信社考虑春耕备耕生产的时效性,设立贷款专用窗口,加班加点,提高工作效率,使服务流程做到准确、快速、及时,保证春耕备耕贷款随到随办的快速通道。
黑山咀村是典型的南国梨专业村,近年来在农信社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南国梨种植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年初,很多种植大户纷纷增加土地承包亩数,扩大种植规模。小塘镇农信社的外勤人员和主任在下村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十分关注。主动找到村委会联系南国梨种植专业户,多方协调沟通,及时为几十户南国梨种植户发放贷款,解决了困扰他们的生产资金不足难题。
大塘村的郭永利近几年一直在搞塑料大棚种植西葫芦,去年收益两万多元,今年想扩大种植规模,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村里有人出主意让他到农信社贷款,他摇摇头说:“俺一不认识人,二没门路,人家信用社能给咱贷款吗?”小塘镇农信社开通春耕贷款绿色通道的信息在村里广泛宣传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来到农信社,只用了一上午时间,外勤工作人员便协助他办好了手续拿到两万元的贷款,郭永利逢人便说:“农信社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太贴心了!”
在主任的指导和外勤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百姓的资金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提起农信社,这里的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农信人是清正廉洁的标兵,是心系百姓的贴心人,是百姓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真诚奉献的天使 扎根三农沃土
从建平县驱车向北30公里,会来到小塘镇信用社。李晓光、高志明、巩俊华、刘志学……这些信合老同志,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信合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用那份坚守,使信合之花绽放在三农这片沃土。赵东旭、陶伟、王思琪、李冰雪、王逸潇都是近几年新分配的大学生员工,毕业后直接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偏远的农村。有一首歌唱到:“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的,他们来了,以一种天使般的真诚,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没有不满、没有抱怨。在他们眼中,信合是一份事业,伟大而光荣,为能成为一名信合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小塘信用社涉农业务较多,粮种补贴、农村养老保险、粮种补贴、抗旱补助、抚恤金,农村低保户、家电下乡补贴等,都在信用社发放、领取,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农信社员工的心血,从加班加点录入款项到每天每人300多笔业务,看到款项第一时间到达农户手中,看到他们把钱握在手里露出欣喜的微笑,感受着百姓对国家的那种感激,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而是越发感到工作的充实和其内在价值,并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与广大客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小塘信用社面对的客户大部分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填写单据不规范,经常会填写多次。这些年轻的一线柜员,都耐心的向客户讲解,教客户正确填单,通过他们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客户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013年4月5日中午11时25分左右,准备关大门的小王在营业室门口发现一改黑色钱包,包里有两个存折、失主身份证及千元现金。小王丝毫没有犹豫,直接与营业室员工一起,多方查找,联系失主,终于将钱包及时归还失主,失主是一位年迈的老大爷,看到钱包热泪盈眶,拥抱着小王像拥抱着自己的亲人……小王说:“我只不过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而对于一个农村老大爷来说,这些钱可能是他近一年的生活费,我必须尽快联系他,否则我良心上过不去。我相信,换做是其他同事,也会这么做的。”
记得一次小塘镇大集,押运车来的稍晚,小李为了使窗口尽快营业,在柜台内快速操作,这时,窗口外的一位老大爷看在眼里,语重心长地说:“姑娘、沉住气,我们都能等。”一句简短的话语,折射出了广大客户对农信人的理解与支持,正是这种理解与支持,才使信合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农信社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然而,小塘农信人并没有因此而懈怠,消极,而是克服现实困难,以社为家,在每天的键盘敲击中,算盘拨打中,与客户的真诚服务中,充实着自己,提高着自己,实现着自身价值。从主任到内外勤,从老员工到新员工,每一个农信人都在以一种“干哪行爱哪行”的笃定,服务于每个百姓;以一种“万击还坚韧,任尔东方南北风”的风度,奉献在三农沃土;以一种“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认真,感动着浩瀚苍穹。最美农信人正在通过点滴行动履行着社会责任,践行着信合誓言,感动着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