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三个审计报告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6号《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对原有审计机关公文作了一个大的变更,取消了原有的审计意见书,增加了审计报告。从而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出现了三个报告并存的局面,即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结果报告。三个“报告”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准确把握相互间的区别是写
好三个“报告”的基础。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体会,谈谈对三个“报告”的区别的理解。
一、作者不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作者是执行审计任务的审计组,由审计组组长或者主审或者审计组长委托的其他审计组成员起草。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作者则是发文的审计机关,由审计组所在的业务部门负责起草。
二、接受主体不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接受主体是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审计结果报告的接受主体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委托机关,一般是组织部门或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而审计报告接受主体则是不确定的。部门、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均可能是该报告的接受主体。虽然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的接受主体不能完全确定,但一般可以根据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紧密程度确定主要接受主体,如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那么财政机关和该单位的主管部门则是该报告的主要接受主体。
三、标题不同。审计组的审计报告的标题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的标题为审计报告;而审计结果报告的标题应包括审计机关的名称,被审计责任人的姓名、职务、任职单位的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和文种。一般可表述为“关于某某(被审计单位)某某(领导干部职务和姓名)同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报告。
四、格式不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与审计报告格式基本相同,主要分前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征求意见稿为处理建议)、审计建议等五个部分。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所处的地位不同,征求意见稿是站在审计组的立场上,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审计机关。而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审计结果报告主要分前言、被审计责任人的职责范围、经济职责履行情况、审计评价等四个部分。
五、内容与重点不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是审计报告的基础稿,但并不是其初稿。此二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审计组的报告只是对审计结果根据重要性水平进行取舍后,如实向审计机关所作的工作报告,并对所审计出来的问题提出其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与处理处罚建议。而审计报告则是审计机关在对审计组的报告进行复核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并对其存在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处理、处罚。而审计结果报告的重点是被审计责任人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及对所审计出的问题的责任界定。审计评价不仅包括其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等方面,还必须包括其职责履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及个人廉政自律情况。
六、程序不同。审计组的审计报告经审计组集体研究,审计组长审核签名后,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应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则经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审计机关法制复核部门(综合科、股)复核后,还要经过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并由审计机关负责人审签。正式成文时,必须加盖审计机关的印鉴。但对重大事项的处理、处罚事先应当经过听证程序。
七、法律效力不同。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对外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则是具有公信力的法律公文。虽然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是生成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的基础。因此,审计组应当特别注重其报告的质量。绝不能应付了事。
第二篇:语言与言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①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②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全民的、概括的、有限的、静态的系统(知识);言语是个人的、具体的、无限的、动态的现象(话语)。具体地说:
1.语言具有全民性,言语具有个人性。
语言既然是存在于全体社会成员之中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它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是全民的,无论是从语言的创造者、使用者,还是语言本身,语言都具有全民性。而言语则具有个人性,每个人说话都带有许多个人的特点,如地域、性别、年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等,言语是个人对语言形式和规则的具体运用。
2.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语言是对同一集团所有人所说的话的抽象,它排除了一切个体差异,它只有作为语言而存在的共性。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人们只能直接观察到言语(外部言语),语言学家只能对大量的言语素材进行抽象概括,才会从中发现语言的各种单位和规则。如前所说,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通常是从语言的具体现象开始的,人们所说的话都是具体的,或通过听觉或通过视觉,言语常常带有具体的特点。
3.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说话会完全一样,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脱离共同的语言规则而达到交流。言语就是说话,是一种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要说多少话,要写多少东西,这是无法计算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句子是无限的,每个人根据交际需要说出的话语的内容是纷繁芜杂、各种各样的。但是,就某一语言而言,所能资以辨别的语音是有限的,词的数量和构词规则是有限的,组词造句的规则也是有限的。在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东西:不同的
句子中所包含的词是有限的,每一个词像机器的零件一样可以卸下来,装上去,反复使用,因而同一个词可以和不同的词组合,构成不同的句子;而组织这些材料的规则也是有限的。这就告诉人们,我们人类每天面对的这些具体的无限的说话和说出来的话,就是言语;一定的社会集团从这些具体的、无限的言语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些抽象的、有限的系统,就是语言。所以,语言是一个有限语言单位的集合,这些有限的语言单位都是按照一定规则组织成一个系统,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人们的一切言语活动在这个系统中运行。而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作为一个行为过程,人们所能说出的话语是无限的,每句话语的长短在理论上也应该是无限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追加成份而使它变得更长。利用有限的符号及其规则说出无限的话来,这是言语活动的特点。
4.语言是静态的,言语是动态的
在人们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就人们运用的语言而言,语言的规则都是现存的,约定的,不允许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这是言语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人类就无法交际,无法组织社会。因而语言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静止状态。当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的发展,语言也会出现适应性变化。所以,语言的静止是相对的,静中有动。而言语就不同了。言语活动总是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展开,从说到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研究表明,言语交际的过程也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充当信息传递的代码。说话人通过语言来发送信息,听话人通过语言来接收信息,其间经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几个连续衔接的过程。
(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语言和言语不仅有区别,更有紧密的联系。
语言和言语是静态和动态的联系,概括和具体的联系,系统和形式(现象)的联系。“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就像“人”和“张
三、李四”的关系。“人”是对“张
三、李四”的抽象,我们说“人”有头、身躯、四肢,还有大脑、心脏,“人”能思考、有创造力等等,这些都是对“张
三、李四”的特点的抽象。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张
三、李四”等一个个具体的人,谁也看不到抽象的“人”。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听到的只能是人们嘴里说出来的一句一句的话,看到的也只能是书面上写着的一句一句的话。口头上说的话和书面上写的话都是“言语”。“语言”存在于“言语”中,它本身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人们听到和看到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言语”。这就是说:
语
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源于言语,语言的生命在于广大社会成员的运用,不被运用的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因此,语言就存在于你、我、他、我们大家的话语中。因为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我们只有通过言语才能认识语言和学会语言。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和讲授语言,都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
言语依赖于语言。言语要被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有全社会共同的语言作基础,达成语言的共识,才能进行交际。语言作用于言语,在实际的交际中,表现得很明显。每个人说话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否则人们就无法交际。语言对言语有着强制性的规范作用。
区分语言和言语,有助于明确语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还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价值,“因为它阐明了任何科学程序所必需的抽象过程”。
索绪尔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目的就是要纯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这在一门科学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完全合理的和完全必要的,历史的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篇: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根据公司的基本法律制度,论述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公司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人数较少,不发行股票,股份不得随意转让,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划分成等额的股份,其股份以股票形式依法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一种公司企业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其股票是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的定义为: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承担责任。
两者具有公司的一些共性特征:
1.都遵守公司资本三原则,即公司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原则;
2.都贯彻了有限责任原则,无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还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有限责任的范围,都是以股东公司的投资额为限,区别于无限责任公司和合伙组织等经济实体。在投资公司后,东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是分离的,股东将财产投资公司后,该财产即构成公司的财产,股东不再直接控制和支配这部分财产;
3.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对外都是以公司的名义从事;
4.一本都是盈利性的组织,和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事业机构有明显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是人合还是资合。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一定的人合性质,股东之间需要一定的信任基础。股份有限公司是彻底的资合公司,其本身的组成和信用基础是公司的资本,与股东的个人人身性(信誉、地位、声望)没有联系,股东个人也不得以个人信用和劳务投资,这种完全的资合性与有限责任公司不同。
2.股份是否为等额。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资产不必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只须按协议确定的出资比例出资,并以此比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一般说,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将股份化作等额股份,这不同于有限责任公司。
3.股东数额的多少。有限责任公司因其具有一定的人合性,股东人数较少,股份有限公司是纯粹的资合公司,一般股东较多。如我国的《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数额上下限均有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则只有下限规定,即只规定最低限额发起人,实际只规定股东最低法定人数,而对股东的上限则不作规定.这就使得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相当的不确定性。
4.募股集资是公开还是封闭。有限责任公司只能在出资者范围内募股集资,公司不得向社会公开招股集资。股份有限公司募股集资的方式是开放的,无论是发起设立或是募集设立,都须向社会公开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募集资本,招股公开,财务经营状况亦公开。
5.股份转让的自由度。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证明不能转让流通。股东的出资可以在股东之间相互转让,也可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但受到公司法规的限制。如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的表现形式为股票,一般允许其自由转让,符合有关规定后还可以公开上市交易。
6.设立和监管的宽严。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较为严格,其管理机构、公司治理要求较多,规模较大,财务一般要求公开,在法律法规上一般有很多监管。有限责任公司设立门槛较低,管理机构也较为简单,一般来说,规模也较小。
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特征有以下几点:
1、股东人数有下限上限的限制。法律规定股东人数必须在两人以上,不超过50人,但国有独资公司除外。
2、只能由各股东出资设立,在公司成立后由公司签发出资证明书。
3、股东以其出资比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4、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但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经全体股东半数同意,股东可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视为同意转让。
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最基本、最必需的要素,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主体是经济法律关系形成的启动者,是权利义务的承受者,有些主体的特殊性还常常决定着经济法律关系的性质,主体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经济权利和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确定主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和量度既是联系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经济法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经济权利和义务也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落实和体现。
立法宗旨,是制定法律时所要体现的内容和精神,所有法律条文的内容都要紧紧围绕法律所要求的立法精神,充分体现立法宗旨所要求的内容。《会计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这一条的规定,明确了《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对《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立法宗旨,是制定法律时所要体现的内容和精神,所有法律条文的内容都要紧紧围绕法律所要求的立法精神,充分体现立法宗旨所要求的内容。《会计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这一条的规定,明确了《会计法》的立法宗旨。
对《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立法的意义:会计是进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搞好经济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将会计工作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方法、程序及法律
责任进行统一的规范,才能使经济管理有章可循,同时对经济工作各环节的运作有清楚的了解。
2. 以立法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会计法》立法宗旨的首要一项。原会计法没有将
这项内容明确在立法宗旨中,并且在法律条文的规定上过于原则和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这次会计法将这一项内容作为立法宗旨,是根据一个时期以来会计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
3. 通过立法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会计法》最重要的立法宗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手段和条件,而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职能作用,才是会计工作的根本目标。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只有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才有实际意义;没有规范的会计行为和高质量的会计资料,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也就难已成为现实。累进税率是随税基的增加而按其级距提高的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类型。累进税率的确定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等级再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的等级,税率越高。采用累进税率时,表现为税额增长速度大于征税对象数量的增长速度。它有利于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和财富。通常多用于所得税和财产税。累进税率对于调节纳税人收入,有特殊的作用和效果,所以现代税收制度中,各种所得税一般都采用累进税率。
第四篇:反省”的与“反帝”的民族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谈谈你理解的“反省”的与“反帝”的民族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某一群体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度、奉献精神以及归属感,尤其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也即认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较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为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以及在国家成立后维护和发展民族国家利益的一种努力。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标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与西方碰撞之后,包括三个方面:排外,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努力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
2、,一是“自省的民族主义”,一是“反帝的民族主义”。两者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压迫都有切肤之痛,但前者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中国弱是由于中国自己不争气,自己的缺点太多,并不是外国的压迫,更不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有内应、工具。”这种民族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然而其表现形态却是对本民族的深深自责与反省。与之不同的是,后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连年内乱,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根本原因是外国列强势力的持续在场。它们甚至与国内的某些特权阶层--军阀、官僚、地主阶级--相勾结,选择他们做自己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因此,中国若实现强国梦,就必须将兵锋直接对外,以暴力反抗帝国主义势力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
3、“反省”的民族主义,是中国在屡受列强打击之后所自然生成的一种思想,而不是西方人有意灌输导致的。大多是强调反求诸己,强调遭受打击的己方原因,认为中国人应该主动承担遭受列强打击的一切责任,发愤图强,学习西方,抵御外辱。“反省”的民族主义的核心诉求,是对于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性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呼唤,也就是对启蒙的呼唤。
4、反帝的民族主义”种思想形态纯粹是由苏俄输入的,在国内并没有任何原生性的基础。认为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本源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万恶之源。为了谋求民族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直接面向帝国主义进行国民革命(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军阀,在农村中打倒帝国主义的所有走狗--土豪劣绅。
联系:
1、所面临的时代主题背景和基本精神一致。近代中国面临着民族生存危机与民族文化危机的双重危机,二者都认为民族国家利益为至高无上,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救国
2、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理性的产物。自省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大致相当于盛行于西欧的经典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自由主义与启蒙共生;反帝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列宁、马克思、黑格尔等的思想,是启蒙以来理性体系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自省的民族主义者和反帝的民族主义者大都是开眼学习西方的人(晚年孙中山是个例外),这一共同特点使他们与文化保守主义划清了一道界限。
3反省的民族主义和反帝的民族主义,从最为纯粹的学理角度来讲,都是不完善的。
反省的民族主义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省,并且提出了启蒙式的主张,那就是,改变国民性、改革中国内政,建设现代国家,外患自然消弭。但是,自省的民族主义在实践方面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反帝的民族主义虽然来源于一个继承了实证传统的理论--帝国主义论,但却难以跻身严肃理论的行列。其证过程充满了未经证实的跳跃在有效统治建立之后,启蒙问题并没有解决一个常态国家不能长期将对外的民族主义作为凝聚国力的救命稻草,而且在当代中国这种民族主义的口号越来越失去实际意义。
区别:
1对民族危机的体认与回应方式不同.反省的民族主义以思想为根本来解决迫切的社会政治问题,反省以痛切的自责、深刻的忏悔为特征,以针砭民族文化的衰病为重点,以实现民族的改造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改造、实现民族的新生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为目标主张从民族文化入手谋求民族自救之路。
反帝的民族主义认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尤其是列强的军事政治侵略是造成亡国灭种惨剧的祸根,更倾向于通过争取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民族主义的手段来回应危机
2、对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的选择不同。
反省的民族主义认为民族的劣根性与民族文化的落后性是造成中国积贫积弱局面的根源,认为要解决民族生存、民族命运问题,必须改造病态的民族性与整体上拒斥传统文化。
反帝的民族主义主张建立中西会通基础上的民族新文化。
3、学理渊源与话语形式不同。
反省的民族主义诉求的基本话语有自强、自存、自立、民族自救、民族建国、民族反省等,其民族主义思想更多地接受了进化论、自由平等学说、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观、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等西方思想的影响。
反帝的民族主义提出了明确的反帝思想,并把反帝、反封建军阀,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均受到了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有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
区别
中国落后的原因:中国之所以遭到列强的侵略,是因为自己太弱,不能怪外人太强大;因此,中国要强盛起来,就要学习西方列强是怎么变强的,从而改造旧中国的一切陈规陋习。将中国贫弱混乱的根源归结到帝国主义身上,因此,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就必须直接反抗帝国主义。
目标上的不一致:反省的民族主义认为中国之所以遭到列强的侵略,是因为自己太弱,不能怪外人太强大;因此,中国要强盛起来,就要学习西方列强是怎么变强的,从而改造旧中国的一切陈规陋习。反帝的民族主义则将中国贫弱混乱的根源归结到帝国主义身上,因此,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就必须直接反抗帝国主义。
理论来源不同:反省的民族主义它是中国在屡受列强打击之后所自然生成的一种思想,而不是西方人有意灌输导致的。而反帝的民族主义这种思想形态纯粹是由苏俄输入的,在国内并没有任何原生性的基础。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反省的民族主义没有将其指责为不道德,而至多将其作为“非道德”来处理。反帝的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是不具备任何道德正当性的,因此中国人民在对其进行革命的时候不应对其所谓“文明”再抱有任何幻想。
理论与实践的区别:自省的民族主义在理论上是可爱的,在实践上是软弱的。反帝的民族主义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一套科学解释理论,而是政治行动依据。
第五篇:ERP和OA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ERP和OA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目前流行着许多的管理软件,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最基本的,就是它们功能不同。协同软件着眼于协同工作、公文处理、知识管理、行政办公等。ERP着眼于企业的销售、采购、生产、库存、财务等过程及资源控制与计划,SCM着眼于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衔接,而CRM侧重关键客户的管理等。更主要的,是它们的目标不同。可以说,ERP、SCM、CRM等系统更着重于企业的具体业务过程运作,而协同软件(爱迪印/IDKin)更着重于企业的管理过程。前者是通过优化业务过程的效率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后者则是通过优化管理过程来提高企业的日常办公与决策效率、提高企业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加强管理过程的规范性。主要对比如下
从管理理念上来说,ERP是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和控制能力。讲究的是在满足客户、及时交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成本,通过提高内部运转效率来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是以效率为中心的。协同软件是利用业务各环节提供的基础“数据”,提炼出有用的管理“信息”,为办公室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手段和环境,使之准确、高效,愉快地工作。二者在关注对象上有所区别,与企业级的内部资源计划ERP相比,协同软件更多的是关注事务/业务处理,提炼出有用的管理“信息”。也就是说,如果ERP是企业级的全面管理应用,协同软件就是ERP的最前端,它的作用延伸到了ERP以前力所不能及的范围。从应用系统的设计角度看,大部分协同软件业务流程相对比较灵活。而ERP主要业务流程则相对固定。ERP系统是一个“事务处理”系统,强调准确记录企业中人、财、物各项资源的轨迹,无缝集成企业生产、库存、财务等管理模块,提高企业的“自动化”能力,从而极大地降低人力需求及差错,提高效率。而协同软件实现办公流程的自动化,这牵涉到流转过程的实时监控、跟踪,解决多岗位、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高效率的协作。例如公文的处理、收发文、各种审批、请示、汇报等,都是一些流程化的工作,通过实现办公流程的自动化,就可以规范各项工作,提高单位协同工作的效率。由此可见,ERP和协同软件既有区别又有很紧密的联系,主要在于它们的最终目的都要使企业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