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

时间:2019-05-12 08:3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

第一篇: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

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

-----------------------------

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上,落实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根据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但它并不排斥其他非主体经济所有制的合法存在。现阶段,除了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之外,我国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样化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了正确理解“意见”的基本精神与实施途径,有必要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在宪法规范上的地位及其变化过程,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宪法基础。

一、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变迁

自现行宪法颁布以来,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条款经历了三次修改,成为宪法规范体系中变化最多的条款。透过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念与政策的变化,可以分析社会变革中宪法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1982年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是建国后我国宪法上第一次出现的个体经济合法性的表述,使长期以来飘摇不定的个体经济获得了宪法地位。但是,当时的宪法条款对个体经济的保护是不全面的,仍保留着封闭和不确定的规范,如与公有制相对应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只限于个体经济,其宪法上的地位是“补充”,仍处于公有制经济的从属地位。第2款规定“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为个体经济的发展限定了严格的范围,保留着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1988年

4月修改宪法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条款的基础上增加了第3款,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一规定成了宪法修正案第1条,从宪法规范角度扩大了宪法保护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从个体经济发展到规模较大的私营经济,使私营经济的存在正式获得宪法的认可。修宪以前,社会生活中私营经济只能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特别是

1984年以后出现的乡镇企业,客观上造成了宪法规范与经济生活之间的冲突。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组的调查,1984年参加新经济联合体的农户占3.2%,专业户占3.5%,个体商业户占4.4%.其中,雇工经营的新经济联合体占联合体总数的51%,每个联合体平均雇工7.9%.到了 1987年底,全国私营企业22.5万户,雇工360.7万人。同年的6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确认了私营企业主从阶层中分化的客观事实。但这次修宪仍没有完成有关私营经济宪法规范的开放性与调整性任务,只是完成了部分政策调整的任务,在宪法规范层面仍保留着一定的封闭性因素,如国家对私营经济合法性的认定是以”允许“的方式进行的,管理方式是”引导、监督和管理“,缺乏主动性与自律性管理理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机制呈现出单向性。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6条对原宪法条款第11条内容又进行了修改,在原条文第1款规定“个体经济”后增加规定“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的形式,把“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定“国家

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进一步简化了宪法条文的文字表述。但从宪法规范角度看,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与国家保护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并不一致,规范表述上只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而非公有制经济体系中属于“等”字范围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规范的明确确认。如按照宪法修正案第16

条,外资企业虽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属于国家明确保护的范围,使其宪法地位处于不确定状态。这一规范上的缺陷通过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得到了完善。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11条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将宪法11条第2款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形成了宪法修正案第21条。通过对同一条款的三次修改,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最终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确认,并为其他法律、法规进一步把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具体化提供了统一的基础。

二、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构成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条款包括:1999年修改宪法后形成的宪法修正案第16条;2004年宪法修改后形成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宪法第33条规定的平等原则;宪法修正案第22条规定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等条款。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规范,是国家制定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或政策的基本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意见》,作为国家指导性政策和指导性目录,是宪法修正案第16条和第21条精神的具体化。这里主要以修正案第16条和第21条的规范结构为例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构成。在非公有制经济性质上,宪法修正案第16条以宪法规范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即“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范的层面规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已不是处于“补充”地位的附属性经济形态,在法律上同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地位,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这种地位相适应,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和法律上的合法地位。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身份的“正名”反映了宪法作为国家行动纲领的功能,同时体现了宪法对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化。在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范围上,修正案

第21条把原来条文中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修改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以“等”字表示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仅限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等经济形式,既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部分,同时为通过宪法解释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赋予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经济主体获得宪法地位留下了必要空间。在我国的宪法文本中“等”字一般用于表示列举未尽事项,为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灵活的规范基础。“等”

字的用法比较集中的条文是宪法序言第6段、宪法修正案第15条、宪法第8条第2款、宪法第9条第2款、宪法第46条第2款、宪法第48条、宪法第89条(8项)、宪法第107条第1款、宪法第111条第2款、宪法第122条第1款、宪法第124条第1款、宪法第130条第1款等。凡是用等字的规范主要分未来指向性条款和难以详细列举的条款。在宪法修正案第21条中,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哪些内容,仍是需要从宪法规范层面解决的问题。当出现新的非公有制经济类型并需要给予宪法保护时,应通过立法或宪法解释等形式赋予其明确的宪法基础,扩大宪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在非公有制经济宪法保护主体上,宪法修正案第21条中明确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义务的主体是国家。在我国的宪法文本中“国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不同的宪法条文中具有不同的内涵,需要从具体宪法条文的特点出发确定国家的具体内涵。本条中的国家首先表现为负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义务的国家机关,即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在职权的行使过程中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根据宪法规定,国家机关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法律义务,体现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如行使

立法权时,不得制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法律或规范;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行为时不得侵犯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的权利与利益;审判机关必须贯彻平等原则,平等保护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不得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等。从保护主体看,国务院公布的“意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积极落实宪法规范和精神的具体表现。应从宪法文本中规定的国家概念来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主体,不能把国家承担的义务通过具体部门或地方政府层层“承包”,影响国家政策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在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方式上,随着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理念的变化,国家保护政策上也有了变化。根据宪法修正案第21条的规定,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采取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政策。宪法规范上出现的不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政策的变化。如引导是指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发展;监督是指国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保护范围仅限于合法的权利;管理是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和具体的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规范表述,有助于发展基本经济制度。

三、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实现方式与“意见”的意义宪法规范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规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独立的规范体系,本身具有直接的效力。国家机关的活动和规范性文件不得同宪法规范的要求相抵触。由于宪法规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原则性,其效力的发挥往往通过下位规范或政策性规定来体现。从性质上看,笔者认为,“非公36条”作为国务院颁布的“意见”,并不属于法律规范体系,因为根据《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规定”

与“办法”等,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一般称为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同时,行政法规的制定具有严格的程序,需要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和法律。但作为“意见”,规范层面的效力是不确定的,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宜直接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以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基础。因为,根据法治原则,国务院的所有规范性文件,不得同法律、法规相抵触。因此,以“意见”的形式直接把宪法规范内容进行具体化并不是规范化的表现形式。从内容上看,“意见”列举了国务院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措施,其核心的内容是: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改进和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了实现宪法确立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意见”要求贯彻平等市场准入,实现公平待遇原则,明确要求“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为了消除规范层面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意见”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要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等。另外,“意见”以“允许”的方式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务领域、进入金融服务业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等。对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和国有企业重组、参与西部大开发等方面“意见”以鼓励的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

从效力上看,国务院以“意见”的形式公布的规范只是一种政策的宣示,在实践中起到政策性调整作用,不发生严格的法律效力。从宪法与法律、法规之间的效力等级看,除法律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一般不得直接以宪法为基础,履行将宪法内容具体化的义务,否则会导致合法性与合宪性之间界限的混乱,使合宪性审查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如何将宪法规范上的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具体化”是涉及宪法效力的重要问题。这里讲的“具体化”应符合宪法规范实现的基本要求与形式,是一种宪法规范实现的方式。国务院作为行使最高行政管理权的机关,可以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其具体的名称由《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作出具体规定。根据《处理办法》第2条的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第3条列举的公文种类12项都有明确的解释,但“意见”并没有包括在12项之中。在12项中与“意见”形式相类似的公文形式是“指示”,即适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至于行政机关的行政公文是否都具有“法定效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法定效力”的性质与范围,并确定每一种公文形式表现“法定效力”形式与特点,不能笼统地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具有“法定效力”。另外,即使

有“法定效力”,也不能由国务院办公厅作出规定。如把“意见”和

“指示”作为具有等同性质的国务院公文,“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的措施可以解释为“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约束一切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但这种“约束”并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并且约束的对象仅限于行政机关系统,不能约束立法机关、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活动。从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看,包括“意见”在内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从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具体化的过程看,通过“意见”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具体化存在着效力和调整方式不确定性问题。“意见”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积极功能在于,以“允许”、“鼓励”、“支持”等形式提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式。但与宪法规范的关系上,“意见”规定的某些内容也存在着不协调之处。主要有:(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明确的宪法规范的内容,国家行政机关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宪法上明确规定的内容重新确认。“意见”中的“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表述似有重新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之嫌;(2)“意见”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也与宪法规范的效力不协调。如前所述,“鼓励”、“引导”和“支持”在宪法文本上已不是政策性规范,已成为宪法规范的一部分,无须把宪法规范重新表述为一种政策性语言;

(3)“意见”以“允许”的方式,规定了许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内容,有些内容明显是需要由法律规范规定的,有些是通过法律修改来规定的,也有一些内容涉及到其他国家机关权限范围的问题。比如,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的问题,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调整问题;又如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与国有企业重组等问题更是具有重大政策调整和法律修改问题。仅仅以具有非规范性文件性质的“意见”的形式对涉及到重大法律修改或政策调整问题作出规定有可能引发不同规范之间的冲突。

四、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宪法解释功能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是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明确的宪法规范基础。因此,今后建立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体系或制定政策时必须以宪法规范为基础,并积极运用宪法解释制度完成具体化的任务。首先,要完整地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体系。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规范是统一的,应从目的论的角度认识和运用宪法规范。经过三次修改,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规范相对完善,为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统一的基础。如前所述,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是统一的整体,并不仅仅指21条修正案,还包括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宪法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等因素。其次,以宪法规范为基础,建立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完整的法律体系。目前,急需的工作是清理和修订与宪法规范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根据宪法规范效力最高性原则,凡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是无效的,如继续适用可能违宪的法律、法规会对当事人的权利造成侵害,同时破坏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如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跟不上,就无法改变现实中存在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体制性问题,宪法规定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原则得不到有效实现,不利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如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和投资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限制,靠政策的调整或以“意见”的形式难于解决体制的障碍问题。这种体制问题中既存在程序性的规范问题,也存在实体性规范问题,有些内容是靠行政管理权无法解决的。因此,应根据宪法的规定,抓紧清理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在主体、产权、交易、税收、交易、就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宪法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形成只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并不能自动地得到实现。只有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与环境中,非公有制经济才能获得正常发展的依据与基础。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要求看,现行的宪法规范体系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私人财产权的保护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权利基础,没有财产权的有效宪法保护就不可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2004年修宪,私人财产权保护有了更明确的宪法依据,但私人财产权仍没有明确规定为公民基本权利,缺乏基本权利属性。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

把握保护与限制的界限,依法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监督和管理。尽管宪法规范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现出日益开放的功能,但对其管理和监督也是宪法规范本身发展的要求。如果只讲保护,不讲必要的限制,实际上是割裂了宪法规范的完整性。宪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和支持合法经营,为他们提供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宪法文本中的合法利益的保护和依法管理是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态度,不能片面理解为只保护,不限制。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本身的性质,国家需要引导和管理,需要把人权保护的原则和精神贯彻到非公有制经济活动之中。我们必须承认,非公有制企业市场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在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活动中,侵犯劳动者基本权利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如不签劳动合同、不按规定交纳退休养老金,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拖欠工资等涉及劳动者法律权利的问题是比较多的。第五,在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实现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规范之间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建立宪法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相统一的体系,政策规范只是实施法律规范的具体化,不能直接以宪法规范为基础制定政策性规范,以形成严格的法律保护体制,避免因法律规范空缺而产生的规范体系的相互矛盾。当宪法规范中对非公有制经济做出相应的规定后,应尽快通过法律规范完成具体化的任务,然后再用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具体化,尽可能避免直接以政策性文件来规定。在宪法规范具体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宪法解释功能,对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宪法规范的条款进行必要的解释,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范围,统一人们对宪法规范的认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条款经过了几次修改,在原条文与修正案之间,不同时期做出的修正案之间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如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比较明确的,但‘等“字可能包含的非公有制经济新的类型的认定不能由下位规范或政策随意确定,必须通过宪法解释或授权的规范来规定。又如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本身的含义发生歧义时,有效的方式仍然是通过宪法解释,目前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解释只是学理解释或非规范性文件的解释,不能反映权威性说明,甚至宪法文本中出现的”依法“中的”法“字也需要解释的等。因此,在宪法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宪法解释制度的功能,通过宪法解释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疑义或争议,建立以宪法解释、宪法修改与宪法惯例并用的宪法运行机制。注释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宪法修正案是否具有独立规范价值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从宪法解释学意义上讲,对某一宪法条文进行修改后产生的宪法修正案可以成为独立的条款,可以单独适用。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以来,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四次修改。目前对宪法修正案的认识与具体运用并不十分规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现有的31条宪法修正案之间也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不能很好地加以引用,应当明确宪法修正案自身条文相互之间的关系;除了对原来的宪法条文进行修改之外,根据需要,宪法修正案可以作为独立的宪法条文等。基于这种分析,宪法修正案第16条、第21条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统一的根据,其效力已代替原宪法条文第11条。

在我国宪法文本中“国家”一词出现了151次。

2005年

4月17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重点提到了“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对非公有制经济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8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和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2005年4月19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八个方面对向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国家工商总局也出台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1条“。这种思路仍然是以政策性调整为主的模式,缺乏统一性与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

第二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则将这一提法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政策、法律上的定性、定位, 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发展的客观现实。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一、从历史经验中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今天的合理、合法地位, 历经波折, 教训沉痛而深刻。可以说,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过程就是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艰难历程的缩影。没有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大有作为的今天。回顾这一认识变化的过程, 对于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大有裨益。

1949年3月,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勾勒出了清晰的蓝图。当时认为, 民主革命胜利后, 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 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共同发展: 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尽可能利用城乡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应当说,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针具有创造性, 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现实的。1956年, 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提法在此之前已遭到否定和批判。1956年, 党的“ 八大” 提出:“ 社会主义是实行集中经营的, 但也需要有一定范围的分散经营作为补充。”这里的分散经营只包括个体的手工业、商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并不包括其他的私有经济, 因为“ 三大改造” 之后, 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已基本不存在。然而, 不久社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些“ 地下工厂”、“ 夫妻店” 形式的私营经济。对此, 毛泽东又提出:“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他甚至提出可以雇工, 开私营工厂。实践表明, 把那些分散经营只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50年代末, 党内极“ 左” 思潮抬头, 分散经营更是被当作“ 资本主义的尾巴”。1961年, 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后, 这种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1962 年9月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89条明确规定:“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 , 恢复了“ 八大” 的提法, 又加上“ 必要的” 三字。但在“ 文化大革命” 中, 由50年代开始的“ 左” 的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 在所有制上, 追求所谓纯而又纯的“ 一大二公” 模式, 幻想只要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 就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分散经营被消灭殆尽。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 开创了改革之路。1982年, 党的“ 十二大”提出:“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制度” , “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适当发展是公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 在原有提法上, 又加了“ 有益的” 三字。1984 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 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提出“ 坚持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1987 年, 党的“ 十三大” 又把多种经济成分的范围扩大到了完整的地步。但所有这些都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的提法。以上的论述表明:“ 十五大”之前,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主要在“对立面” 和“ 补充” 之间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非公有制经济经常被看作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异己成分, 是与公有制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改革开放以后,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开始得到有限度的承认, 但依然被视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外的补充, 其地位只是定位在“ 拾遗补缺” 上。

直到1997 年召开的“ 十五大” ,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才产生了历史性的突破。“ 十五大” 报告提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过去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的保护没有什么明确的法律、文件规定, “ 十五大” 报告则明确提出:“ 要健全财产制度, 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显然, 非公有制经济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同属经济基础的范畴, 同属我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在此之外的异己成分。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则将这一认识上升至法律的高度。可以预见,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宪法高度的定位, 必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二、从现实实践中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 我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大, 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即使是同一区域, 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广东省, 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又有较贫困的粤北山区。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所有制关系的多样性。必须因地制宜, 根据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选择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形式。因此,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有其客观的、现实的基础, 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市场经济天然地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温床。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明晰的产权以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而非公有制经济强烈的利益驱动, 也符合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同时, 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实现, 产权明晰, 符合市场交易主体人格化、契约化的原则, 能够充分履行法律和市场规则所界定的权利和义务。因此, 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 必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历经二十年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条件下, 同步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6756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则由1978年的316元上升至5160元, 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在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了经济奇迹。而在这场经济变革中, 与体制约束多、包袱重的公有制经济, 特别是国有经济相比较, 非公有制经济显然轻装上阵, 发展迅速,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渐增加。1978年以来,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1%上升到 1997年的24%, 接近1/4。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增加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这一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改革促进发展, 要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 而二者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由于国有企业实行体制转轨, 大量国企职工下岗, 分流下岗人员主要靠非公有制经济。而广大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也主要依赖非公有制经济来吸纳。1997年底, 全国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850.86万户, 从业人员达5441万余人.私营企业96、07 万户, 从业人员达 1349.26万人。(2)大量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从事消费品生产和服务性的第三产业, 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服务, 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 非公有制经济在广州国税系统工商税收中的比重已与国有经济平分秋色。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税源有较大增加, 税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减轻了财政收入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 也使政府财政有条件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支持。(4)非公有制经济的大量涌现, 繁荣了市场, 促进了市场竞争, 也鞭策公有制经济改善管理, 提高效率, 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从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同时, 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组织形式、分配制度等方面为国有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5)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为国有企业吸收内部职工持股、其他自然人参股以及社会法人入股创造了良好条件, 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促进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三、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在许多部门、行业都以生力军的姿态出现, 数量多, 规模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基本不靠国家投入, 而且所占贷款比例也极小, 这一方面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充满活力, 另一方面也说明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很大发展余地, 可塑性极强。

总之,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符合“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一种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必将促进改革的深入, 必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为繁荣昌盛。

第三篇: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转变

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转变

李学英

如何看待非公有制经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转变的过程。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否定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面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空想社会主义者渴望找到实现平等和公正的途径和手段。到底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如此严重的不平等状态?寻根探源,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是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使人道德败坏的根源,是造成贫困的根源,因而是现实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们几乎都把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公有制作为寻求社会平等、公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本方法。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承继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看法,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将建立消灭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马恩全集》4卷480页)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都多次明确表述了社会主义通过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进行剥夺,变为公有财产,由此把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毫无疑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经济上一直是主张并实践着消灭非公有制经济的任务。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自己经济制度的目标,并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随着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就着手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确立。从1956年一直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体现,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做法与社会主义传统及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消灭私有制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是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公有制作为其基本制度的。但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表明取消商品经济乃至彻底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使社会公正、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得到很好地实现。相反,长期以来实行的公有制的弊端逐渐地暴露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地恢复起非公有制经济。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转变,并从宪法和法律上进行修改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实事求是地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明确提出要在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11届6中全会和12大指出,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年宪法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规定,从第6条到第13条,基本上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的原则规定,对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给予肯定。在法律上确认个体经济的合法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因为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是持否定态度的,即使是对个体小私有制也是如此。我们还清晰地记得列宁关于小生产每时每刻都产生资本主义的论述。

第二阶段——80年代末,进一步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近10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私营经济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顽强地发展起来,已经不能再否定它的存在了。在这种条件下,1987年中国共产党13大把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在1982年宪法的基础上对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给予肯定。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因为私营经济作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带有剥削性质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不可以存在的。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社会主义允许剥削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还局限在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得不实行的临时的、权宜之计,到了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时将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阶段——90年代,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将长期存在,并同公有制经济“平起平坐”阶段。中国共产党14大提出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但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理论上没有更多的突破,所以,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对私营经济问题上没有变化。13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使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进一步发生转变。表现在党的15大确立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按照15大的要求提升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把原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成分。这是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一个很大的飞跃。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确立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和对公民的私有财产予以进一步保护阶段。中国共产党16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了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纠正各种不正确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公平、良好的环境,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党的16大提出的“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样,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保护上,不仅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而且还包括现实生活中在的各种类型的财产形态,尤其是包括了生产领域中的各种财产权,也就是包括过去涵盖不了的公民投资权、股权、知识产权以及诸如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债权等权利。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进一步发生了质的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已经不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落后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临时性的经济政策,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历史性突破。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比起计划经济理论来具有更大的难度。这是因为,如前所述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一例外地把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归结为私有制,把消灭私有制作为其建立新的理想社会制度的前提条件。这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新肯定,并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而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的艰难的探索中,在吸取中外社会主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重新审视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才被重新提出来,并给予肯定的。

首先,从理论上看,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经济运行机制必然要求有一定的所有制相适应。关于商品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早就有论述,马克思谈到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就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明晰的所有权制度。没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所有制,改革开放将不能真正得到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这就决定了必然要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性。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求产权明晰的所有制与之相适应。

其次,从实践上看,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并起到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市场竞争,加快新兴产业与行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经济活力等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个体工商户已由1978年的15万户发展到2377万户,从业人员4743万人,注册资本3782亿元;私营企业243万家,从业人员3247万人,注册资本24756亿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26倍、20倍和293倍。与此同时,外商对华投资企业42万家,直接就业人员758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8091亿人民币,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5.7%。

实践要求我们不断审视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对非公有制的价值判断。非公有制经济真的就是那样是万恶之源吗?公有制经济就真的那样完美无缺吗?本着邓小平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重新审视我们长期以来所固守的传统的关于所有制理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与时俱进地对待非公有制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历史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样各有优点和缺点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它的弊也有它的利。非公有制经济在它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来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如果没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早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推进社会发展、节约社会财富、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20世纪中外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的实践也证明传统的社会主义学说所崇尚的公有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利在于效率,公有制的利在于公平,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取其非公有制经济的利与公有制的利,使其达到完美的结合,充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既克服非公有制经济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缺陷,又克服公有制在实现经济效率方面的缺陷,才是我国经济制度方面的最佳选择。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需要做重新的定义和判断。长期以来,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是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往往忽略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在实践中带来了许多问题:往往我们的奋斗为制度而制度,社会主义以制度为标准,使我们的制度难以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使我们的制度、我们的奋斗目标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也可以说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最先突破制度和价值关系的是邓小平。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的论述,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思考,制度应该是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服务的。在所有制的问题上,我们是否应该借鉴一下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思路,把所有制看作是手段,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手段,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毫无意义的争论。实事求是地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会使我们的改革的进程更加健康发展,而且更具灵活性。社会主义的学说从根本上来说,是价值目标的追求,其制度目标不过是为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将另文详细阐述)。虽然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一些设想和阐述,但是,实际上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都是在为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时,主张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的目标,它实际上是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服务的,当这个制度目标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时,这个制度的目标应做相应的改变。应该说,在社会主义目标体系中,社会主义制度是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服务的,是手段,包括计划经济在内的社会主义所有制,都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手段。

总之,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历史性转变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吸收20世纪中外社会主义的成功和失败的历史教训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制度目标调整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 李学英,女,吉林人,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学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

第四篇: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脉搏和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郴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增长持续快速,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增幅比全市GDP增速快3.4个百分点,增速创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29.7亿元,增长24.2%;建筑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22.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1.2%。2000年-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达14.4%,增幅比全市GDP增速快3个百分点。

(二)发展贡献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主动力。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2.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1.5%,也就是说,GDP每增加100元,有71.5元是非公有制经济带来的。非公有制经济对公共财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46.9亿元,同比增长33.1%;占全部实交税金比重达73.7%,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三)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二产业占据非公有制经济的绝对主体地位。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9.9:64.0:26.1调整为6.2:65.9:27.9,与全市GDP三次产业构成比,一产业低6.7个百分点,二产业高16.1个百分点,三产业低9.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占据非公有制经济的绝对主体地位。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比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快4.2个百分点,增加值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为85.1%,比上年提高24.1个百分点。

(四)从业人员稳步增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对扩大社会就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贡献日益突出。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二、三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为162.87万人,同比增长6.56%,比上年快0.86个百分点;占全部二、三产

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8.69%,比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二、三产业中每100人从业人员就有88.69人在非公有制领域就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其中,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从业人员78.76万人,同比增长4.51%,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94.61%;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从业人员84.11万人,同比增长8.56%,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3.78%。

二、郴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足

(一)骨干企业太少。经济发展需要骨干企业,骨干企业能够聚集力量,带动发展。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骨干企业发展不足,规模较小。2009年,全市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只占私营企业总数的32.1%,私营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还不到200万元,年平均销售额只有71.7万元。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29家,占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的2.8%,比重比公有制低14.8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和20亿元的企业只有4家和1家。

(二)企业数量不多。企业个数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企业数量增加,对就业率和财政收入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全市企业数量与发达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2009年,全市私营企业只有7465户,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只有6.9万个。

(三)名优产品太少。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原”字号工业多,加工工业少,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采选等行业在非公有制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少,粗加工和初级产品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能够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寥寥无几,市场竞争力弱。至2009年末,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分别只有1个和2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四)民间投资减缓。从2006年以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增速低于全部投资的增速。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增速分别为13%、15%、14.1%和59.5%,分别比全部投资的增速低1.3个、1.1个、6.4个和40个百分点。

(五)创新能力不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科研投入明显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但是由

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科研成果不多。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品种数327件,占全部的52.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数204件,占全部的47.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8.3亿元,只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2.97%。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郴州资源要素相对宽松,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在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中生产的产品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

三、郴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观念上缺乏平等的认识观。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公有制经济享有的待遇不平等,如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困难,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还是存有偏见,其贷款条件要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严格得多。

(二)环境上缺乏开放的发展观。一是郴州市投资领域还不够开放,市场准入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何激活投资市场,仍是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二是人力资源环境也有待改善。诸如人才引进受到限制、职称评定体系不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技术骨干的职称评定工作无人负责等,直接影响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

(三)管理上缺乏优质的服务观。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正在努力向服务型机关转变,但在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沟通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优质服务意识还不够强。有些部门对企业出现的问题采用以罚代管的方法,往往只重处罚,缺乏正面引导,对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也不够。

四、加快郴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把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相适应。

(一)要大力鼓励民间投资。要进一步调整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政策,放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和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的投资份额和所占比重,全面推动在传统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的投资进入深度。

(二)要改革创新融资模式。针对目前企业的融资难题,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在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开展合作,要理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贷关系,搭建起多渠道的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和风险担保服务机构;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对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有贡献的金融机构,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优待。

(三)要提供人才技术保障。要转变对待非公有制企业的观念,积极引导非公有制投资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鼓励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同时政府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才为非公有制企业出谋划策,提供技术咨询,并为非公有制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要不拘一格发掘和培养一批能人志士,在技术上、资金上、信息服务上进行重点扶植,使之成为创业的典范。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项目开发和策划人才,提高全市投资项目的开发水平,努力改变郴州市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发滞后的局面。

(四)要延伸扩展产业链。当今世界最发达地区都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链以产品为核心向外辐射延伸所形成的巨大市场空间,也就是产业链螺旋式动态发展的进程。当前,郴州市应主要以有色金属采选及加工、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贵金属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食品农副食品加工和锻铸造等产业为中心,壮大区域经济产业链。围绕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区域核心产业增长链,对于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各类经济体通过承接而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的先后次序,大致都表现为“纺织、化纤(劳动密集型)→钢铁、造船、炼化(资本密集型)→汽车、机械、电器(兼具资本、技术密集特征)→微电子和IT(技术密集型)”。“雁行理论”认为,当投资区某些产业失去比较优势后,资本将自发转移到能获得更少成本更大利润的地区,这种流动将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兴盛衰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扶持政策,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快速持续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过去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由于各种原因,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及自身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加快了产业转移步伐。在产业转移加快阶段,要有选择性地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借助外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抓住了机遇也就赢得了发展,实现率先崛起。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要有效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能够把资源优势、地方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够在熟悉的领域里找到市场突破口,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实践证明,传统的往往是最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郴州市独特的有色资源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因此,要用发展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要求,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坚持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对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非公有制经济职称评定

申报2011年非公系列助理级(初级)职称

具备条件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符合条件者可申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非公职称证书在我区非公经济组织内使用和有效。

一、申报系列:工程、经济、会计、统计、自然科学研究、农业技术

二、申报人员须在非公有制企业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①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须一年以上(2009年12月31日前毕业);②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须二年以上(2008年12月31日前毕业);③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工作五年以上(2005年12月31日前毕业);④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须六年以上(2004年12月31日前毕业);⑤初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工作九年以上(2001年12月31日以前毕业)。

四、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个模块),并取得合格证。45岁(1965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以上人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暂不做要求。

五、必须取得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72学时)。

1、完成1个公需知识科目的学习培训。

2、完成专业知识科目的学习培训,且不少于48学时。

六、申报人员,单独提交一篇专业工作总结(字数不少于2000字)。

七、现任工作岗位的聘任书(2010年12月31日以前)。

八、申报会计、统计系列的人员须提供从业资格证(会计证、统计证)。

九、按要求填写申报表并提交继续教育考核表和职称证书打印表。

十、申报人员请在培训考试后将所有申报材料准备齐全,于2011年7月15日前报三楼人才评价部审核。注:

1、填写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要按“填表说明”认真填写,申报表封皮及内页中申报人员姓名、专业、工作单位等要用工整字体清楚书写,不得涂改、不得潦草,不得复印,不得粘贴,否则因此不能参加评审后果自负,所在单位必须对个人、对材料审核意见两栏内填写意见,加盖公章。

2、申报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二次以上学历、提交的论文和业绩材料的时间都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

3、《条件》中第四--五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继续教育学时的具体要求请咨询我中心信息开发部 电话:5034473,其他职称申报条目请咨询人才评价部 电话:5057841

4、申报助理级职称须提交的基本材料为:申报表、毕业证书原件、专业工作总结、计算机模块证书(一个模块,45岁以上免考的带身份证原件)、公共课学时证、专业课学时证、工作单位聘任书、继续教育考核表、职称证书打印表。

单 位:宁夏人才交流中心

地 址:银川市南薰西街375号

职称申报咨询电话:5057841 继续教育培训及计算机考试电话:5034473 详情请登陆:宁夏人才网:www.xiexiebang.com

申报2011年非公系列中级职称具备条件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符合条件者可申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非公职称证书在我区非公经济组织内使用和有效。

一、申报系列:工程、经济、会计、统计、自然科学研究、农业技术

二、申报人员须在非公有制企业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①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以上(2006年12月31日前毕业),且担任助理级职务三年以上(2007年12月31日前取得助理级职称证书);②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2004年12月31日前毕业),且担任助理级职务四年以上(2006年12月31日前取得助理级职称证书);③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2000年12月31日前毕业),且担任助理级职务四年以上(2006年12月31日前取得助理级职称证书)。

四、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两个模块),并取得合格证。45岁(1965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以上人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暂不做要求。

五、必须取得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216学时)。

1、完成2个公需知识科目的学习培训。

2、完成相应专业知识科目的学习培训,且不少于144学时。

六、专业考试科目及时间

中专以下学历和大专以上非本专业学历的人员必须参加自治区人事考试中心组织的专业知识考试且成绩合格,否则不得申报评审。考试时间为:

2011年5月21日 上午 9:00—11:00 基础知识 2011年5月21日 下午 2:00—4: 00 专业知识

(专业考试报名时间为2011年4月下旬,报名地点:宁夏人才交流中心三楼信息开发部)。自然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系列今年免专业考试。

七、取得助理级职称后须具备下列业绩成果之一:①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二作(第二作者)以上的专业论文1篇,或在内部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作专业论文1篇。②任职期内起草并被采用的文字材料(包括:技术报告、设计规划、实施方案和验收总结、农业培训教材、发展规划方案等)累计在五千字以上(须有单位采用证明)。③任职期间年利税10万元以上(须有审计证书)④获得发明、实用型专利权(须有专利证书)。

八、破格晋升中级的人员,担任助理级的年限须在三年(2007年12月31日前)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担任助理级职务两年(2008年12月31日前)以上)。并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励1项;②科研项目获市(厅)级奖励2项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③在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任职期间年创利税30万元以上(以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书为准)。并且需要按隶属关系由县政府或市、自治区主管部门提供经济、技术、社会效益业绩证明。

九、现任工作岗位的聘任书(2010年12月31日以前)。

十、申报会计、统计系列的人员须提供从业资格证(会计证、统计证)。

十一、按要求填写申报表并提交继续教育考核表和职称证书打印表。

十二、申报人员请在培训考试后将所有申报材料准备齐全,于2011年7月31日前报三楼人才评价部审核。

注:

1、填写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要按“填表说明”认真填写,申报表 封皮及内页中申报人员姓名、专业、工作单位等要用工整楷体清楚书写,不得涂改、不得潦草,不得复印,不得粘贴,否则因此不能参加评审后果自负,所在单位必须对个人、对材料审核意见两栏内填写意见,加盖公章。

2、申报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二次以上学历,提交的论文和业绩材料的时间都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

3、《条件》中第四--五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继续教育学时的具体要求请咨询我中心信息开发部 电话:5034473,其他职称申报条目请咨询人才评价部 电话:5057841

4、申报中级职称须提交的基本材料为: 申报表、毕业证书原件、职称证书原件、发表的论文或给单位起草并被采用的材料(有采用证明)、计算机模块证书(两个模块,45岁以上免考的带身份证原件)、公共课学时证和专业课学时证(学时相加不得少于216个)、工作单位聘任书、继续教育考核表、职称证书打印表。

单 位:宁夏人才交流中心 地 址:银川市南薰西街375号

职称申报咨询电话:5057841 继续教育培训及计算机考试电话:5034473 详情请登陆:宁夏人才网:www.xiexiebang.com

申报2011年非公系列高级职称须具备条件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符合条件者可申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非公职称证书在我区非公经济组织内使用和有效。

一、申报系列:工程、经济、会计、统计、自然科学研究、农业技术

二、申报人员须在非公有制企业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及职务年限:①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工作七年以上(2003年12月31日前毕业),且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2005年12月31日前取得中级职称证书)。②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九年以上(2001年12月31日前毕业),且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2005年12月31日前取得中级职称证书)。③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一年以上(1999年12月31日前毕业),且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2005年12月31日前取得中级职称证书)。④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1995年12月31日前毕业),且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2005年12月31日前取得中级职称证书);⑤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1990年12月31日前毕业),且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2005年12月31日取得中级职称证书)。

四、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三个模块),并取得合格证。45岁(1965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以上人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暂不做要求。

五、必须取得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288学时)。

1、完成2个公需知识科目的学习培训。

2、完成相应专业知识科目的学习培训,且不少于192学时。

六、专业考试科目及时间

中专以下学历和大专以上非本专业学历的人员必须参加自治区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的专业知识考试且成绩合格,否则不得申报评审。考试时间为:

2011年5月21日 上午 9:00—11:00 基础知识 2011年5月21日 下午 2:00—4: 00 专业知识

(专业考试报名时间为2011年4下旬,报名地点:三楼信息开发部)。自然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系列今年免专业考试。

七、取得中级职称后须具备下列业绩成果之一:①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二作(第二作者)以上的专业论文2篇;或在内部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篇,其中一作(第一作者)、二作(第二作者)各一篇;②在职期间起草并被采用的文字材料(包括:技术报告、设计规划、实施方案和验收总结、农业培训教材、发展规划方案等)累计在1万字以上(须有单位采用证明);③在业务技术工作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任职期间年创利税20万元以上(需提供审计部门的审计书);④获得发明、实用型专利权(须提供专利证书)。

八、破格晋升高级,担任中级职务的年限须在三年以上。并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科研项目获省(部)级1项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②科研项目获市(厅)级2项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③在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任职期间年创利税60万元以上(以审计书为准)。并且需要按隶属关系由县政府或市、自治区主管部门提供经济、技术、社会效益业绩证明。

九、现任工作岗位的聘任书(2010年12月31日以前)。

十、申报会计、统计系列的人员须提供从业资格证(会计证、统计证)。

十一、按要求填写申报表并提交继续教育考核表和职称证书打印表。

十二、申报人员请在培训考试后将所有申报材料准备齐全,于2011年7月31日前报三楼人才评价部审核。

注:

1、填写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要按“填表说明”认真填写,申报表封皮及内页中申报人员姓名、专业、工作单位等要用工整楷体清楚书写,不得涂改、不得潦草,不得复印,不得粘贴,否则因此不能参加评审后果自负,所在单位必须对个人、对材料审核意见两栏内填写意见,加盖公章。

2、申报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二次以上学历、提交的论文和业绩材料的时间都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

3、《条件》中第四--五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继续教育学时的具体要求请咨询我中心信息开发部 电话:5034473,其他职称申报条目请咨询人才评价部 电话:5057841

4、申报高级职称须提交的基本材料为: 申报表、毕业证书原件、职称证书原件、发表的论文或给单位起草并被采用的材料(有采用证明)、计算机模块证书(三个模块,45岁以上免考的带身份证原件)、公共课学时证和专业课学时证(学时相加不得少于288个)、工作单位聘任书、继续教育考核表、职称证书打印表。

单 位:宁夏人才交流中心

地 址:银川市南薰西街375号

职称申报咨询电话:5057841 继续教育培训及计算机考试电话:5034473 详情请登陆:宁夏人才网:www.xiexiebang.com

下载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公有制经济发言稿

    文章标题:非公有制经济发言稿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使我们的非公有制......

    ××年度××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总结

    ×年度××乡(镇)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总结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精心组织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打基础,创环境”,全......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最终定稿)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05年7月25日)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大力......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05年7月25日)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大力......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05年7月25日)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大力......

    美国三权分立与宪法地位

    试述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与宪法的地位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宪法。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该宪法于1787年9......

    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情况

    孔目江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调研一、基本情况按照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安排部署,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开展。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类型......

    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分析(精选5篇)

    宝山统计局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县(区)域经济的主导成份。新形势下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