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厅的统一部署,今年6月,组织人员对农村短途客运发展进行了调研,在调研报告起草、讨论、修改过程中,逐步形成这份报告。其实,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不仅仅是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的一体,还包括出租汽车、旅游客运、租赁经营等方面内容,这里仅就我省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我代表调研组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管理体制上,目前我省城乡客运管理从职能上分别由交通部门和城建部门管理,其中班车客运、出租、旅游、租赁等客运管理由交通部门管理,城市公交管理在11个地级市中,台州、舟山、嘉兴、湖州4市的市区公交由交通部门管理,纳入道路客运行业管理之中,其他7个地级市城市公交管理职能都由城建部门行使。但在县和县级市中,只有少数几个县(市)的公交管理由城建部门负责,90%以上的县(市)公交由交通部门负责管理。
站场建设上,截止今年6月,我省1373个乡镇(镇839个,乡534个)中,有客运站场368个,其中:三级站62个,四级站90个,简易站216个。
班车通达情况,我省现有的39488个行政村中已有31530个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占行政村总数的80.54%,其中杭州、宁波两个市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5%以上,有29个县、区的行政通班车率超过90%。日前我省已有县内客运车辆1.7万辆,30万个客位,客运线路2797条,班次12万个,完成的客运量占全省道路客运量的69%,旅客周转量占32%。虽然还有8231个行政村未通客运班车,但由于其分布在人口较少的偏远地区,我省实际能够享受到客运服务的农村人口已经超过了90%。
经营模式上,我省城乡客运经营方式各异,在城市内部一般采用公交客运经营方式,以公司经营为主,客车定线、定点运行,目前经过公司化改造,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运作:一是区域经营整体改造模式。将县(市)到乡镇的一级客运网络和以乡镇为中心向各行政村幅射的二级客运网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诸暨、衢县、江山、临安、绍兴、新昌、义乌等都按此模式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了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公司统一经营模式。余姚、德清、长兴等县市,都不同程度地组建或依靠专业公司进行农村客运改造,提高了农村客运班线通村率。三是专线集中经营模式。这种方式较为普遍,由经营者通过整合,将某一线路上的经营业户和车辆组建成股份公司,实行一线一公司经营。
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交通部将我省嘉兴、绍兴、衢州三市作为全国14个市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后,进一步推进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嘉兴市自开展试点以来,以冲破城乡客运二元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实行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一家管理,在概念上总称城乡公交,规费、税费上趋同。为此,专门出台了《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构筑起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公交网络体系。截止今年6月,全市共开通42条城乡公交线路,直达各县(市),投入客车226辆,通达32个乡镇、316个行政村,建设了66个港湾式停靠站,313个沿途简易(招呼)站点,客运量上升20%左右。到今年底,全市将重点完善5个县(市)直辖镇的二级公交网络,计划开通39条公交线路,投入客车182辆,建成13个准四级客运站,216个港湾式停靠站点,52个回车场,440个招呼站,形成人、车、路、站系统配套协调发展。到2006年,实现全市村村通公交车。
绍兴市,在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前一年就根据当地实际,探索以城乡公交一体化带动农村客运的路子。截止今年6月,全市112个乡镇全部通客运班车,具备通车条件的3482个行政村通了班车。全市建立了以绍兴市为中心,连接7县(市、区)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各县(市、区)连接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的普通客运网络。绍兴县率先全部完成客运公交化改造,已开通公交线路34条,新投放客车338辆,其中空调大客车152辆。
衢州市,把农村客运市场划分为43个片区,改变过去“散、小、弱、差”状况,以质量招投标为基本方式,产生了38家客运公司,更新中高档客车815辆,使农村客运每业户拥有客车由原来的1.9辆提高到
16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由原来的79.4%提高到84.8%。
最近,湖州市出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方案》,值得各地借鉴。各地交通部门在努力实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思想认识不一致,一些官员没有认识到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二是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管理体制二元分割,一是城乡客运享受的政策不一,经营成本相差悬殊,核定的载客人数方式也不一样,不能形成公平竞争;二是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撤县设区和城区范围的扩大,客源、线路等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城市公交和短途客运经营者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罢运、集体上访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四是站场设施重复建设,各种资源不能共享,造成浪费;五是城乡客运不能形成统一规划,使群众增加换乘次数,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三是农村客运基础设施落后、条件差。客运站场建设滞后,等级客运站仅占乡镇总数的11%,绝大多数乡镇无客运站。农村支线经营成本高、效益差。经营效益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客源不足、道路状况差、税费过高等,再加上近年来燃油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安全管理难度大、事故隐患严重;在一些山区简易公路,路况较差,加上农村班线普遍存在平时实载率低,早、晚、周末学生放假等时段客流集中,容易发生超载等违法行为;现有农村客运适用车型少,我省淘汰载客农用车后,投入车型对道路条件要求提高了,致使原先农用车经营班线的部分道路现在达不到通车条件,目前允许在农村客运中使用的客车,基本都是普通中巴,使农民感到出行非常不便。
二、统一思想,提高对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认识
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当前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也有一些有利条件:
1、政府导向和社会需求,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我们提出城乡客运一体化目标, 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实现”(浙江要在全国交通系统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浙江交通要在全省各行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
2、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客运一体化提供了条件。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改变我省农村道路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我厅提出并实施了“乡村康庄工程”,努力提高全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质量,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按部颁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或地方标准改造通村公路的速度,提高农村公路的路面质量,对通行政村公路进行路面硬化。截至2004年6月底,通过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全省共完成通乡、通村公路路基改造6260公里,路面硬化4818公里,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和客运班车通达率分别达到64.4%、57.8%和80.5%,比2002年底分别提高了6.7%、7.5%和5.2%。这些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经验是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践基础。我省在交通部提出的农村客运网络化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为城乡客运一体化,积极推进试点的同时,全省全面展开。嘉兴市把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作为嘉兴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与新的科学发展观和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相适应,建设城乡结合的三级公交客运网络,沟通城市各区域与乡村的联系,实现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从整体上解决农村地区农民的出行问题,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三农”问题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从客观环境、外部条件来看,努力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已成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
三、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1、发展目标。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目标和和方向是“八个统一”,即统一管理体制、统一经营模式、统一硬件设施、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市场监管、统一车型载客政策、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优惠政策。实施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客运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不断维护与更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理顺体制、运行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客运服务。城乡道路十分通畅,成网成线,站场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100%。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转,形成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城乡客运市场,城乡客运资源达成共享,运力结构得到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方式多样化,真正实现城乡客运的无缝衔接,城乡居民乘车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车辆运行畅通有序。
到2007年基本实现全省通村公路等级化和路面硬化。同步建设客运基础设施,将港湾式旅客上下点纳入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工程中,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通村公路完工验收一条,客运班车通达一条。5年内新建改建省标四级及以上乡镇客运站场415个,示范港湾式停靠站1000个。根据我省总体要求,一级网络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80%,二级网络通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90%以上。至2015年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100%,并且形成与干线客运紧密联系、覆盖全省各个通路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客运实际的集约经营模式。
2、基本原则。
(1)利民便民原则。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如何做好农民的交通和出行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农村客运,必须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捷的运输服务为前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为出发点,最终实现“村村通班车”的目标。
(2)效率和公平原则。通过整合城乡客运资源,达到优势互补,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持供需平衡,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同时城乡协调一致,规范客运市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激活其经营积极性。
(3)市场主导原则。用市场机制构建城乡客运一体化格局,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为经营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引入竞争机制,以市场为主导不断优化城乡客运资源,促进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
(4)因地制宜原则。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和采取适合的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
四、政策措施和建议
1、建立适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城乡客运一体化要求在政策、规划、技术标准、信息传输、经营规则以及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宏观调控,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指导。建立职能明确、权责清晰的城乡客运管理体制,对城乡客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达到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机构精简、节约资源、运输畅通、便利群众的目的。
2、出台统一的税费优惠政策。各地应根据省厅出台的优惠政策,制订实施方案,降低经营者的运营成本,提高客运企业经营农村客运线路(特别是山区支线)的积极性。这里需要指出,对减免公路规费的享受,应当是运输经营者,承包车主不直接享受规费的减免优惠政策,因为承包车主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是承包款,减免元规费后是否降低承包款,由企业自行决定。
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目前我省的城乡道路条件已经为全省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还不能满足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率和通达的公路等级,另一方面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要同时考虑城乡客运发展的需要,以群众出行要求为导向,改变农村公路基本上以行政中心向下幅射为主满足行政村的出口通道的发展思路,加大连接行政村间的环路
建设,使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大大提高,减少公交线路的迂回,提高运营效率减低运营成本,更好地适应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需要。
公路建设和站场(点)建设同步进行。在公路建设和改建的设计时,把港湾式停靠站建设纳入总体设计中,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同步验收,以确保公路开通后,能够及时投入班车运行。根据路况、交通流量、行政村布局等情况设置沿途招呼站。对于主城区城乡公交始发衔接站点的设置,由当地政府纳入城市道路的统一规划。在资金上,省里给予一定的补助。
4、站场建设、车型发展。根据客运量需求和各地实际情况规划、建设乡镇客运站场。发送量达不到四级站要求的乡镇建议建造简易车站;客流量较大的具有节点功能的乡镇可根据需要建立准四级站。在发展城乡客运站场、适应班线客运和公交客运的同时,必须与公路建设同步加快建设港湾式停车点。
客运公司根据当地道路状况,客流情况、乘客的需求选择不同车型。同一车型、同一道路应当核定相同载客人数。
5、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修改《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时,建议明确交通部门是城乡客运的主管部门,对城乡客运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采用科学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招投标制的管理模式,提高客运主体的素质,并通过一定的考核体系对其服务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水平等实施管理,保证城乡客运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强对城乡客运市场的监管。由于农村客运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给黑车以可乘之机,各级管理部门应根据“疏堵结合”原则,一方面严厉打击货运车辆、摩托车、微型面包车等非法载客经营行为,另一方面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于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群众确有需要,且基本符合营运条件的社会自备车辆加以规范和引导,可以划定经营区域,纳入行业管理。在大力打击非法营运的同时,加强对行政村实际通车情况和乡镇客运站的监管,建立客运公司相应的服务承诺考核制度和区域客运市场退出机制,使城乡客运经营者始终把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们出行需要放在首位,处理好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实现城乡公交与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6、改革客运线路管理方式,扩大经营者自主权。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应充分发展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公平准入条件的同时,对实现区域专营的地区可以给经营企业一定的定价、发展新线路、推出高质量服务方式的自主权。在客流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还可以适度引入多家经营主体的竞争机制,用市场机制带动城乡客运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农村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都是道路旅客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旅客的集散、送达,还是线路开辟、站点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必须作为社会化、专业化的运输系统去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协调安排。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客观需要,势在必行。由于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课题组组长:薛振安
课题组副组长:俞志强、于树德、陈永林
课题组成员:张文林、王亦华、李承志、邵永堂、俞成根、王晓平、林建良
第二篇:浑江城乡客运一体化调研报告
浑江城乡客运一体化调研报告
白山市浑江区,辖8街道,4个镇,54个行政村,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全区公路总里程950.9公里,其中农村通公路810公里,占全区通车公路的85%。全区营运客车231辆,农村营运客车144辆,城乡客运一体化76辆,农村班线44条,行政村通车率达100%,以市区为中心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以来,我们在立足客运实际,以繁荣和发展农村客运为突破口,创新经营方式,发展中型客车,方便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出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惠农服务意识,完善农村客运发展规划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对出行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方便、快捷、舒适、周到的客运服务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衡量农村旅客运输服务的标志。随着农村公路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随着公路“村村通”的实现,农民群众对客运班车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方便出行的呼声越来越高,渴望客车能早日通到家门口,要求改善山区、偏远地区群众出行难的现状。但是,由于我区地处山区,地理环境特殊,人员居住分散,虽然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客运发展工作非常重视,但要全部实现
1城乡客运一体化谈何容易?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重重困难,为此,我们从优化现有班线结构入手,抽调得力人员,专门解决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路网结构、客运流量流向、群众出行习惯和规律的综合调查分析,我们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认真详细地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运力、运量以及班线规模,力求使新规划的客运班线通得了、稳得住、有效益、受欢迎。同时,对距离市区、集镇较近的村,我们则开通了以小型面包车为主的“小客运”,使干线与支线得到了有机的衔接。通过新开通的7条农村班线,使群众出行方便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交通运管人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提高了。周密的方案和科学的规划,使我区的农村客运市场步入了一个良性的运营轨道。
二、整合客运资源,努力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扎实的基础工作,为实现我区城乡客运一体化目标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有一些偏远山区,客流少,与其村镇之间距离较远,有个别村孤立于通化县交界,长期处于两县市客运的盲点。如果发车会造成车辆空驶率高、油料消耗大等问题,所以经营者都不愿意去,一度使这项工作不能往下进行。面对广大群众对解决交通问题的强烈渴望,我们决定由长客公司发展8个座位的小型面包车经营,统一车型、统一管理。在办好了
营运手续后,每天从较偏远山村发往市区,采取灵活排班的办法,由公司调度和安全监管,解决了较偏远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时也基本杜绝了黑车参运的这一老大难问题,村村通和客运一体化的实现,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除了自发组织修路护路外,还为夜住班车司乘人员帮助解决许多实际困难。
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点对点比较优势,但如何把点上的旅客合理疏送到主干线,从而实现干支线公路运输的有机结合呢?为此,我们立足于优化原农村客运班线,大力对农村客运班线实行客运一体的运营改造。即由原来从客运站正班正点发车后,客车只在少数客运停靠点停靠的传统客运模式,改为每天分不同时段,调整发车密度,不间断发车,把整个线路的聚集点连接起来,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体会到方便、快捷及周到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服务。
为了使这项工作稳妥地向前推进,我们特意选择了区内白山至板石、白山至道清、白山至红土崖、白山至五间房等六条客运线路作为城乡客运一体改造的试点。这些线路辐射我区大部分农村,且运营这些线路的是我区二家客运企业。宣传发动后,企业和车主有以下顾虑:
1、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担心实载率低的车辆中途倒客后返回,时间久了会打乱运营秩序;
2、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和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做了认真的研究,并制订了相应的方案,精心设臵了每个班点的车辆行驶路线和功能,及沿途进行具体规划,对所有的车辆实行轮班式的循环经营,以市区为起点,旅客集中时段每15分钟一个班次,非集中时段每20分钟一个班次,由公司稽查、运管监督。运行伊始,因为实载率低,称损害了他们既得利益。运行一段时间后,公司及车主普遍感到给自己带来了实惠,压班压点的现象不见了,不间断的循环发车增加了客运密度,也使沿途出行群众对客运有了进一步的依赖,实载率逐渐增加,车辆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自2008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我们逐步对二家公司原经营的76车辆鼓励报废淘汰,对车型、颜色、标识进行了统一,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对市区与村镇实行对接,尝试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城乡居民的一致好评。
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新生事物,虽然在探索、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尚有少数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通不上班车,群众出行仍比较困难;二是从事农村班线运营的企业内部管理、客运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及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受利益驱使,部分农村班线上仍有少数非法“黑车”从事客运,严重冲击着正常的客运秩序,并且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需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以上是我们运管所自2008年以来,在实现“村村通”工程和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更好地服务群众出行工作中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实践给我们无限的启迪,使命给了我们更多的勇气,以人为本,让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有决心和信心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农村客运这项工作做得更细、做得更好。
2010年10月8日
第三篇:关于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明确了到2012年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全市城镇人口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标台,城市居民利用公交出行率达到30%,农村村民利用公交出行率达到15%。对照这一目标,就我市城乡客运情况而言,目前全市共有客运企业16家(市9家、县7家),其中城市公交客运3家、出租客运7家、农村客运6家。城市公交线路17条,路网长度为228公里,日均行程约4万公里,日客运量约11万人次;农村客运线路26条,路网长度766公里,日均行程约4万公里,日客运量约3万人次。城市公交车244台(含校车21台),城乡客运车辆249台(其中市73台,县176台),出租车1587辆(市1291辆,县296辆),车辆档次和车况一般。1、4、7、9路城乡客运线路中巴车,已由市政府全部收购,3、6、8路和701线上的中巴车已完成资产评估,正在解决收购资金问题;5条农村客运班线(市区—中矿、市区—701、东村—二冶、市区—凤矿、市区—灰河)采用挂靠方式经营。
虽然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乡客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农村客运发展十分明显,全市151个行政村,已有131个村通车,但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场站建设滞后;运力仍显不足;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线路调整不够及时;公交化改造进展不快。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围绕到2012年我市一主两副城区和主要集镇公交运营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大投入,彻底更新破旧车辆,增加车辆数量,逐渐将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提高到与马鞍山、芜湖相当的水平,及时调整线路布局,加快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争取东部城区早通公交车,农村公交逐渐向钟鸣、东联、胥坝、天门、灰河等5个主要集镇延伸。
(六)政策扶持,不断优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环境
将城市公交作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一大战略,加大公交换乘中心、公交场站建设,以及车辆和设施装备的资金投入。在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核算时,合理界定政策性亏损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贴。对公交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定期进行专项补助。优先安排公交设施建设用地,减免相关建设费用。
第四篇:关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要求实行“五个统筹”重大决定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2008年国务院改革了交通行政管理体制,道路旅客运输与城市公交统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突破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客运与城市客运二元分割的客运市场如何发展、怎样管理,已成为道路运输业内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各级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也就是一体化发展,它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硬件建设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是忽视各种客运方式的差异,而是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协调发展,有机衔接,方便换乘。
(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多向的,不是单方面的,不简单是农村客运公交化或城市公交延伸营运线路扩大经营区域的问题,而是各方要找到共同的节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城乡道客运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建立道路客运系统,客运管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重点是方便换乘、零距离换乘的衔接系统。
(五)统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内部关联的紧密程度,即要达到设施平衡,运作协调,管理统一,要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律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对城乡道路客运规划与计划,投资与建设、运营与控制、价格与票价等进行综合协调。
(六)统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是道路客运的“协作、协调和协同”,即运输过程的协作,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立足于各种客运方式的有机联系、协作配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达到多赢。
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公交与道路客运协调发展不够。
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客运服务是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根据传统观念,城市公交一般在城市市区经营,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城乡道路客运则为城乡居民长途出行提供服务,两者的市场相对分割。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行政区划的变化,城市市区和郊区的界限很难界定,造成两种运输组织形式的市场相互渗透,城乡道路客运市场和城市客运市场认识上的相对分割违背了运输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城乡道路客运市场,还是城市客运市场都具备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应视为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加快两者的融合,将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保障城乡客运服务的稳定性,保持运输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避免产生过度竞争或垄断。
通达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大经济区域或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城市公交是区域交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理顺管理体制,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协调沟通,有利于城市公交与道路运输的衔接和旅客的零距离换乘,有利于形成“大公交、大交通”的格局。
(二)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客运和短途道路客运逐步开始融合,传统的城市客运和短途道路客运分治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变得不适应。尽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逐步打破体制坚冰,但在基层,体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
传统的多部门分治模式是长期延续下来的模式,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没有形成精简、高效、统一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不利于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而对于以交通部门为主的模式和“一城一交”模式而言,虽然减少了职能交叉,在体制上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仅限于公共客运的运营管理,而由其他部门负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及服务定价和财政补贴,如果协调机制不跟进,统筹协调依然受体制掣肘而困难重重。
(三)推进城乡客运优先发展的共识不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理念目前已被广泛接受,被认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其原则是鼓励客运交通普惠最大化、效率最大化,从该原则来看,不应只涉及城市公交,服务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出行的短途客运也是体现服务均等化的公共客运,也应当成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重要主题。
但是目前关于公共交通优先的认识尚未统一到统筹考虑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上来,对农村客运的公益性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关于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在发展政策方面的不衔接。如:城市公交在政策上享有财政补贴,短途客运不享有;城市公交税收在当地政府关照下往往享受优惠,短途客运不享有;在运营上,公交型车辆、停靠站点设置和超载似乎是城市公交的独享的权利,短途客运则处处受有关部门的限制。
要解决短途客运与城市公交有失公平的矛盾,必须在观念上有较大突破,认定短途客运也是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客运,与城市公交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的公共客运性质完全一致
(四)客运线路等资源配置不合理
1、线路重叠,造成运力浪费。随着南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道路状况的改善,人民群众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南通公交公司和南通汽运集团都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新增或拓展了部分经营路线,从而出现了城市公交客运和农公班线客运相互渗透重叠运营情况。线路重叠导致了运力过剩,有的营运线路的平均实载率不到30%。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以及企业的亏损。
2、线路重叠造成经营矛盾多。由于各自受利益驱动,相互争夺客源,不时会产生经营纠纷,影响了和谐稳定。
3、线路资源配置不合理,线网分布不均匀。城乡客运市场“二元分割”,农村居民出行不方便,热点班线争破头,偏僻线路无人跑。农村班线客运的线路基本上都是在县乡道路上运行,在这些主干上由于人流多,所以班次很密,运力配置趋于饱和,但离县乡道较远的村也想开通一些通达工程的线路,但由于新线路客流量少,开行亏本,公司不愿意开通这些线路,财政补贴机制没有试行,即使开了,也是亏本经营。
(五)农村客运亏损严重,财政补贴难以落实到位
农村公交车主要的运行线路在乡镇,它的特点是客流量少,流向、流时不固定,运价水平低和车辆油耗高、农民消费水平低,它享受不到城市公交的种种优惠政策,面临入不敷出全面亏损的尴尬。以海安“村村通公交”为例,实施“村村通公交”初期适逢春运,在短短的1个月内实现营收205万元,表面看,这份成绩单似乎马马虎虎,但接下来的淡季,每月都出现亏损,全年到底会亏多少,暂时无法预测,虽然当地政府给予每年200万的定额补贴,仍不能弥补亏损。
(六)市场监管难度大
目前,阻碍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黑车”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
了“黑车”与城乡公交争抢客源的现象。监管打击非法营运作为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年打击“黑车”的数量也数以百起,但由于“黑车”机动性强、灵活性高、廉价等特性,使一些群众还是愿意乘坐“黑车”。而交通部门的执法手段有限,执法环境恶化,执法地位不高,对非法营运取证又难,多数乘客也不配合,导致“黑车”打击举步维艰,陷入打击难、难打击的困境。
三、加快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有关建议。
(一)统筹协调,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客运市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应统筹协调发展。要树立“大公交、大交通”的理念,在制定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时,除了注重城区的公交事业发展外,还要考虑市区到县(市)城区、县(市)城区之间及县(市)城区到中心乡镇的城乡公交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公交资源网络化的优势,又要关注农村公交所发挥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作用,既要关心城市群众出行,又要关注农民群众的进出城需求。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长期运行在城乡道路上的农村公交的作用,科学投放运力。这样既能减少政府的负担,又能化解因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而造成的运力资源浪费和矛盾,使城市公交的有限运力在市区市政管养路段上运营,为合理分布城乡公交线路网和方便新村、小区居民出行提供运力保证。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新路子。建立对公交线路专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及考核制度,完善市场的准入机制,打破垄断经营,对公交站场实行公用化、社会化,实行站场基础设施、线路与营运企业的分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对营运线路、站点、服务质量的监管,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培育市场主体,使政府在城市公交的投入,能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目前营运重叠、矛盾突出的线路,可在统筹规划、尊重历史、方便群众、确保稳定和谐的原则下,采取组建股份制公司联合经营、区城分工、特许经营等办法,实行统一管理,做到站点共用,利益共享,以达到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消除经营矛盾,确保市场和谐稳定的目的。
(三)政策优惠,扶持城乡公交发展。农村公交是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公交都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使农村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公交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有责任为农村百姓提供价格低廉、方便、舒适、快捷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要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立足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农村公交的低票价的定价和价格体系,加大财政对城乡公交车的营运性亏损、政策性亏损的补助,以及对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定性计划任务的企业给予专项经济补偿,并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对于新增、更新及公司化改造涉及的车辆收购和车辆电子信息服务设施等,政府应提供财政、信贷支持及政府补贴等。农村客运站是城乡公交网络的节点,是城乡公交的基础条件,农村公交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途径停靠站亭建设应列入政府公共用地规划,要优先预留、保证建设用地,在建设资金上给予必要的补助,使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逐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
道路运输企业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要保证南通道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道路客运、城市公交,都具备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基本属性,两者协调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客运发展和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南通市运管处)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
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3调整到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万人,比1998年增加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平方公里,入驻企业
14户,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羊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以洋葱和温室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
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
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床位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
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
础设施,投资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万人,增长了%。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万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比199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
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
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
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年均递增率只有%;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
长了65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