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
读《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有感
——法学院唐艺萍1000016351
这本书并不在老师的推荐书目之中,但看完了之后,还是有很深的感触。所以就依往常的习惯写写随笔。所以,与其说您现在在看的是读书笔记,还不如说是纯粹的感想罢了,会贴切的多。本来嘛,一本非学者写的书,碰到了一个伪文艺青年,自然是感性的感触会多于理性的分析的。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不是专业的学者,却以一种更为浅显易懂或者说诙谐的文字,诠释了明朝政局的特色。只看书名便知不是什么专家学者的论著,更多的可能是一本调侃式的闲书,却吸引了热爱历史却又不专业的我,也实实在在地对我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用夫妻妾的三角恋关系来比喻明朝政局之中的皇帝、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关系,未为不可,毕竟自古文人自比女子的历史实为悠久。将怀才不遇的自己比拟为得不到丈夫宠爱的怨女子是文人的老腔调了,不过,把太监也加到这层关系之中却是较为罕见的。却很形象的揭示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特色。
作者在书中分别用“皇帝之专政”、“文臣之辅政”、太监之乱政“三部分论述了明朝政局中皇帝、文臣和太监的不同角色演绎,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皇帝作为一个帝国的当家人,虽然有守成治国的义务,但国家之大,难免有疏忽之处。文臣,作为女主人的说法有点缺憾,因为皇帝是不会和你共享江山的,却还是有一种管理家业的职责所在,对国家的兴衰有着各种道义、忧愁,与妻子在家中的角色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至于太监嘛,确实很有小妾的特点,没有相应的名分,对家国大事的干预明显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只能像小妾一样以媚术邀宠,取悦皇帝,因为他们所有的权力来源都在皇帝身上。特别是在明初明太祖加强皇权专制以后,明朝的太监不像汉末与唐末一样,甚至可以操纵皇帝。宦官不论多张扬跋扈总是惮于皇帝的专政的,毕竟一旦超越了应有的底线,皇帝还是会收拾宦官的,即使不是被当朝的皇帝所收拾也会被继位的君王所惩治。
可是,为什么宦官可以这样的肆意妄为呢?其实,就像作者所说的,一般情况下,宦官的乱政大多源于皇帝的放任。明初,太祖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制度在后代显然有了很大的变形。诸如东厂西厂锦衣卫等宦官机构的产生绝非偶然。宰相制度的废除,皇权的鼎盛,这些都并不意味着君主对所有权力的掌控,毕竟,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文臣的权力被大肆剥夺之后,势必要有其他的人来帮助皇帝管理各种事务。而无法信任文官的皇帝所能信任的人显然也就只有朝夕为其生活起居服务的宦官了。更何况,宦官不像文臣一样,总会拿各种规矩礼义来约束皇帝,那么让宦官去和文臣相制衡又有何不可。即使宦官乱政也无所,只要不危机君王的统治,一般都是会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去的。但这样的政治制度却是畸形的。从而导致了文人失节于宦官的局面,使得儒家的伦理道义观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风气也就变得越来越混乱。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了,为国死节还是安于苟活,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权衡,毕竟除了为国尽忠之外还需要对自己的家人负责。没有什么好苛责的,但却也足以引发我们对现今社会的思考。
至于本书的学术价值,我个人认为,对于专注钻研的人来说可能意义不大,但对于文史知识的普及,以及引发一般人的思考还是有很大的价值的。毕竟诙谐的笔风或许更能勾起大家的兴趣吧!
第二篇:明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明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明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诡谲的王朝。从太祖朱元璋立国的那天起,明朝注定就不会安生,因农民起义而生,也因农民起义而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太祖朱元璋又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下面就给大家带来一篇明朝历代皇帝列表,来细数一下明朝的诸位皇帝们。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四、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为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打下基础。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建文元年年(1399年)二月初九[1]生于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六、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七、明景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
十、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
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十一、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宪宗孙,父兴献王。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十二、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第三子。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汉族,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
熹宗好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魏忠贤等人擅权,朝政日益败坏。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熹宗服用“仙药”身亡,享年二十三。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又称木工皇帝。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第三篇:浅论明朝出现问题皇帝的原因
浅论明朝出现问题皇帝的原因
论文摘要 明朝皇帝较之其他朝代的皇帝们,显得政治上无所作为,生活上放荡不羁,完全表现出与君主身份不相吻合的行为,我们将之视为“问题”皇帝。其“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本文主要从教育方面来浅析皇帝“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家庭教育、在学宫教育上、社会教育上来分析君主角色失范“问题”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 明代 皇帝“问题” 教育
赵秀丽在《角色失范-明代问题皇帝研究》中提到,所谓“问题皇帝”,不是指扮演着本身存在的身体缺陷或不足,而是专指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皇帝”职位却拒不履行“皇帝”的职责与义务,不遵守“皇帝”规范,打破各种规范纪律的约束,是自己的言行举止与自身扮演的角色规范相背离的皇帝。她的文章中强调的角色失范,主要你是指皇帝没有做好皇帝该做的。比如明世宗长期不理朝政,任意罢官选官;严酷的对待言官,对谏臣呲之以鼻。朱万历做皇帝后以酒色财气闻名,还出现了明朝后期的“三大案”,对大臣打击报复不遗余力;惜财如命,派矿监税使其各地扰乱了整个社会秩序,导致民不聊生;宠爱郑贵妃,迟迟不愿意立长子朱常洛,“国本之争”长达二三十年。明熹宗身为皇帝,不理朝政,却沉溺于木匠活和游戏中,爬树掏鸟窝,钻洞捉迷藏、养猫抓蟋蟀斗公鸡,到狗马骑射、溜冰划船、赏花采草、观看灯会、制作机关、登台演出等等,尤其醉心于泥、瓦、木、漆技艺,日日营作,乐此不彼。赵秀丽在其文章中也阐述了造成“问题”皇帝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本文主要是从教育方面分析“问题”皇帝出现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
(一)父母不良的言行举止,耳濡目染下一代
父母的教育在个人的启蒙阶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决定了个人的塑造成型的方向。父皇们的“榜样力量”开始了“问题”的恶性循环。明朝自太祖以来,历朝皇帝多崇奉藏传佛教和道教,一代影响一代,崇奉藏传佛教最典型的就是明武宗。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自称得到真武大帝的佑助,故夺得皇位后极力崇道。后世皇帝仿效成祖,崇道之风愈演愈烈,至嘉靖、万历而盛极。明朝皇帝多好色、懒惰、贪财,也造就了明宗室中生活荒淫者极其普遍、喜好敛财、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完全置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级理智观念、皇家的威仪尊严于不顾,缺乏起码的礼仪廉耻
(二)恶劣的皇宫生存环境,使他们笼罩着身心上的阴影
第一,在储君的继承上,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使皇子们承受巨大负担,同时又缺少竞争压力,造成日后即位问题甚多。“凡朝廷无皇子,必须兄终弟及,有皇子则须立嫡母所在,庶母所在虽长不得立”。由于这样的规定使得庶出的长子虽然身为大皇子,但也没有成为皇太子的可能性,这样会造成皇子们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甘于平谈、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更不会关心朝政和民生问题。即使碰上皇后无子,也是竞争恶劣,兄弟争宠。典型的就是朱常洛的“国本之争”。在这长达二十多年里,朱常洛惶恐不可终日,只有担心不遭杀身之祸的心思和精力,哪还有心思去思考国政。所以一旦被立为太子了,也是身心疲惫。这种精神和肉体备受摧残的环境里,使他们具有小市民暴发户的心态,在即位后,很容易表现出与其爵位身份所要求的气质、风范相去甚远。
第二,在崇奉佛道上,宫中浓厚的藏传佛教信仰、朝政日益黑暗腐朽也一定影响着这些储君或君主们。
第三,在经筵讲学上,非储君不能读书识字祖训规定,也是造成明朝皇帝们非智力影像自身素质提高的一个因素。朱元璋曾命学士宋濂在大本堂向皇太子、诸王讲授儒家经典,皇太子出阁讲学在君主幼年智力萌芽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朱常洛就是由于“国本之争”使得被拖到十三岁才出阁讲学,这严重影响了皇子的个人之力开发和启蒙。
第四,后宫斗争的残酷性,增加了皇子们的身心压力,致使他们性格懦弱。皇宫的权力斗争一直是此起彼伏,暗藏杀机。为了权利,兄弟相残、父子相斗、妃嫔相背,亲情荡然无存,这样的环境本身就不利于皇子们的成长和教育。而明朝相比较于其他朝代,有甚之而无不及。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就有仁宗、宪宗、孝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在继位之前生活于恶劣的环境中,只有成祖、景帝、世宗以藩王继承大统,生存环境相对而言宽松一些。
二、学宫教育
学宫教育是明代皇帝和储君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可由于学宫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皇帝、储君受教育质量差、学习水平低、文化程度和个人素质修养远远不及其他朝代的皇帝。而造成学宫教育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有皇族制度问题、讲官设置、皇帝的个人因素等等诸多因素。正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明太祖设计甚为详细的皇族教育制度落空,他的后继者所接受的系统学习微乎其微,皇帝、太子的文化素质与政治能力普遍较低。
第一,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没有专职的教学教师,使学宫教育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不定性。明代经筵日讲制度没有定制,随意性和主观性太强,皇帝和太子的教育缺乏制度的约束。教师经常是内阁或者是翰林学士兼职代理,没有设专职的三师三少,那么东宫就缺乏正规的府僚,太子的正规教育自然就得不到保障。“明代东宫教育的内核己经掏空,仅存内壁,教训与辅导太子的功能完全丧失。储君终日所处多品行不端之士,往来皆白丁,刑余之阉侍”。
第二,皇族教育制度的局限性常常使皇子们错过学习和启蒙的最佳时期。皇族教育(尤其是东宫教育)是建立在册封基础上的,没有册封为太子的之前,虽贵为皇子,却因为政治的敏感性和制度的存在性,既不可以接受正式的教育,甚至连一些启蒙的基础教育也是很难有的。朱常洛就是典型的以为深受这个制度影响的皇帝,由于始终得不到神宗皇帝宠爱,神宗不愿册封其为皇太子,在大臣的群臣反对下,出阁就学一事才被慢慢涉及,不过结果还是造成了其目不识丁。都没有在最佳教育时期接受正规的教育,使他们在素质上显得较低。
另外,明初确定的培养皇帝和储君德行与驭术的监国制度也因为各种原因被无法实施,宦官专权、权臣祸国,致使督学有名无实,教官地位降落,师资缺乏,监生素质下降,科举录取名额虽增,但质量远不如前。
三、社会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也起着人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影响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朝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无意有意的雕琢着明朝皇帝们。
第一,自由思潮的盛行。现在的明朝史学界都指出,明朝在中后期出现了一股“自由之风”。这种自由之风由下及上,也影响着皇帝们在登基前后都会有一种自我“松懈”的状态,而这样又由上及下,行程了一种“自由”的循环。傅衣凌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在万历时代是自由奔放的,有较多的新气息。而到了雍乾两朝则严肃冷酷,闻不到人们的笑声。”方志远先生也曾提到,这种自由奔放是从成化时代就开始行程并传开:“一方面,经过百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财富积累了,于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奢靡之风兴起;社会生活安定了,于是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风兴起;文化生活丰富了,于是追求精神享受的玩物之风兴起;社会环境宽松了,于是追求政治地位的求官之风兴起。人们都打着自己的算盘,追求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心态也影响着最高统治者的心态。”
第二,商品经济带来的私欲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整个社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是在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市民文化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世俗生活,对理学的冲击作用不可低估。张翰先生在《松窗梦语》中形容过那时商贾贩夫“趋利欲,如众流赴壑,来往相续,日夜不休,追逐锱铢之利致富的情状说:财利之于人,甚矣哉虽敝精劳形,日夜驰骛,犹自以为不足也。”反对蒙昧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世俗生活,一股不安分守己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市民文化的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的结构之中。市民文化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世俗生活;市民文化没有建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但它打破偶像崇拜,肯定人的欲望和私欲的合理性,对理学的冲击作用不可低估。明史学者方志远先生针对这个现象说过“传奉官现象导致了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速了成化时代开始的由讲究节俭到追求奢靡、由政府控制到个性发展、由‘严肃冷酷’到‘自由奔放’的明代社会的转型”。
四、结语
本文是在李秀丽《角色失范——明代问题皇帝研究》分析明朝“问题”皇帝出现原因的基础上,以教育为视角浅浅分析了明朝皇帝出现“问题”的原因。总结明朝皇帝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责任心的缺失,对国家的责任、对朱明江山的责任、对自己妻儿的责任、甚至对自己的责任,随着个性的发展而泯灭。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作为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同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同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细数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因为家庭出身三代贫农,所以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我看到了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他利用徐达的多点围攻的冲锋旗开得胜,而后常遇春的单骑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冲锋,最后致命一击——火攻。这几板斧抡得陈友谅一败涂地,而后用安抚俘虏的命令获得民心,并一举消灭了他当皇帝路上最大的敌人。这几招看出了朱元璋对海战的精通——兵贵神速,旗开得胜;他的眼光之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军深入、勇不可挡的张定边;不断败退中,丁普郎无畏的冲锋„„当这些名将都被朱元璋纳入麾下时,胜利还难吗?其实,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杀降的政策广博民心,将陈友谅的军队弄得支离破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小时候放牛、讨饭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实在难能可贵!
明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明显的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这么做其实是通过分权来抓权,他将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对于精力旺盛,每天加班加点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够呛,于是他另设内阁,参与决策,减轻负担;而后内阁首辅权倾天下,连皇帝的圣旨都可以不批,想整谁整谁,这和明太祖的内阁制度是有直接关系的。
“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助”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大量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误之处也许在于他太相信责罚、杀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1“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
4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6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不过,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过早已载入史册,人们心中自有分数,又岂是你我可以毁誉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风云即便,各个英雄人物流星般横空出世。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的人、事早已灰飞烟灭;然而,大浪淘沙,他们这些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灼灼生辉。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若有机会,我会让你出现在我们家户口本上。
爱的时候轰轰烈烈,你是个宝,不爱的时候,放个屁都觉得你啰嗦,这就是爱情 御姐发飙,威力无穷
闭上眼等待的时间是最难熬的时间
不许和别的男人眉来眼去,肌肤接触,还要记得想我,你太白眼狼了,去了肯定就忘记我了 别说谢谢了,多见外啊
到家的时候我已经沧桑的不像一个人人啦
民以食为天,现在饿了管不了那么多
我最讨厌拿哥们轻易说是,却又无可奈何
《明朝那些事儿》
你实在就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高分低能的代表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真相大白之日。即是你死期来临之时
真是比及时雨还及时啊
在权力面前,从来就没有兄弟的位置
要想往上爬。就不能有原则,不能有尊严,要会溜须拍马,要会逢迎奉承,什么都要,就是不能要脸!
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得意!
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作恶多端,名声之臭,罕有匹敌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能进去的人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达官显贵。所谓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小爷心中根本就没有害怕两个字
自古以来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不知何时发生,只知随时可能发生,这种等死的感受才是最为痛苦的。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
一个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于被骂,而是骂无可骂
坚持以错误开头,用错误结尾,真正做到了把错误进行到底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所谓有水平,就是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相处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是人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你就是口若悬河,豪言壮语呼之即来,能讲得江水倒流,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却是一无是处,瞻前怕后
在高管云集的京城,说他是官都是抬举了他
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还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不上什么空乏其身,忽然就天降大任啦
纸上谈兵不行,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人有时候必须有舍弃生命的觉悟,才能找到生路
你就是穷奢极欲,好色之徒,消极怠工,不务正业
虽无显迹,意有之
“莫须有”杀掉了岳飞。“意欲”杀掉了于谦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而且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且善始善终,堪称不世之奇才
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绩史: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也是功德无量啊
朱棣根本不是什么善类,他是不会容忍一个知道他太多秘密,比他还聪明的人一直守在他的身边
要知道,当一个坏人并不难,但要做一个坏到极点的极品坏人是很难的。没有文化的的坏人干点小偷小摸,拦路抢劫之类的勾当,最多只能骚扰自己家的邻居老百姓。而读过书的坏人却可以祸国殃民,危害四方
朝廷中的忠臣们,为了正义和理想与坏蛋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成功了就是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失败了就是人间悲剧
人缘: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一些人,让我们一见如故,感觉温暖,如沐春风。这种气质往往是天生的,我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
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奖励啊一般都是有出息的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
事情到这里就算结了,程敏政被这个黑锅砸得七窍冒烟,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唐寅一声叹息之后,对前途心灰意冷,四处逛妓院,开始了他的浪子生涯。而徐经功亏一篑,对科举也是恨之入骨,回家就开始烧四书五经,还告诫他的子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屁话,还不如学点有用的好。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八十八年后,他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出世,取名徐振之,此人不爱读书,只喜欢旅游,别号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