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8:4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农村家庭文化的调查》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研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家庭

调查主题:农村家庭文化

调查人员: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每个人的成长也都伴随着家庭

文化的发展。我是一个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对农村家庭文化也有着一定的了解。今年暑假我们河南理

工大学大二学生要进行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从众多的调查题目中

发现了“农村家庭文化”,毫不犹豫地上报了这个题目。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我就规划好自己的调查路线和调查人群,第三天就着手进行

了调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吧,我的这一份调查不能代表中国农村

家庭文化的现状,但是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部分或者说农村阶层的局部家庭文化现象,在这里我希望我的这一篇报告能唤起大家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的新能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

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

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家庭文化受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以深刻的影响和反作用。我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家庭文化积淀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非常巨大和突出的。这种作用和影响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和落后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认真研究和探讨农村家庭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加有效地指导农村家庭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中国农村的家庭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暑假我非常有幸参加对我国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农村家庭文化的现状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在下面的文字里,我将把我调查的几个方面呈献给大家。

我随机地调查了几个农村的家庭,大部分调查人是村里的老人。他们历经沧桑,对生活有独到的体会,同时在他们身上有中国

农村文化发展的缩影。这里请恕我只选择几位比较典型的老人来说一说农村家庭文化吧。贺村里的寡居老人李奶奶家里有五个儿女,其中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可谓多子多福。李奶奶如今八十四岁,生活可以自理,只是不会自己做饭吃,如今在两个儿子家里轮流吃饭生活。李奶奶和大儿子住在同一所院子里,李奶奶说大儿子性格内敛隐忍,事事爱听妻子的话,大儿媳表面和气,心里自有小算盘,是个她惹不起的主。她说话的语气顿时让我想起鲁迅笔下凄风中的祥林嫂,不禁为李奶奶捏一把汗。李奶奶似乎察觉出我的变化,她却呵呵地笑了说道:“多亏村里的老邻居们了,这家的今天有肉吃肯定叫奶奶过去吃,那家的有新鲜玩意儿了也让我过去看一看,平常大家对我呀嘘寒问暖的!”。李奶奶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听到这里我心里也是甜滋滋的。民风这样淳朴,淳朴的感人!

中国讲究天伦之乐子孙之福,李奶奶和儿子同居一屋檐下,理应享受四世同堂之乐。亲情是最伟大的人类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自然体的直接标准,那些把亲情蹂躏糟践的人应受到唾弃与惩罚。在我的理解里,亲情是人类自然而然的感情,对亲情的爱戴是不需要道德或者法律来做一个限定的。但如今,因为某些人的所作所为,亲情已经必须借助于法律来加以保护。更有甚者,有些村庄的老人说他们村近年来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老人。有人说传统社会生儿育女也是为了“多子多福”,指望子女将来赡养自己,所谓“养儿防老”。但传统社会“养儿防老”的底蕴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与“传宗接

代”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传统社会从来不存在单纯的养儿防老的考虑。一个家庭是温暖的代名词,一代一代的延续是温暖的传递,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延续。如果单纯的养儿防老,或者单纯的传宗接代,那么就不需要家庭式的复杂生活,人类只需要购买养老保险或者建立一所育儿院即可。殊不知家庭是有温暖在的,家庭的存在是温暖存在的必要准备,家庭的元素不能被拆散!但这是文明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文明正在普及新农村,文明正在改变新农村!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家庭文化的更新,今天我看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良传统文化的正在被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所传承和发扬。

就在我调查完李奶奶以后,调查其他的老人过程中,我都会和他们聊起李奶奶的事情,他们表示惋惜和无奈,而调查中年一代人的时候,他们大部分人都表示了不认可的态度。我相信像李奶奶这样的老人,在中国农村越来越少的。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需要我们国人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进行改善。霍家村有一家因为家庭关系闹得村里人人皆知。我通过走访村里的人了解到了具体情况。这家姓霍,霍母是一个很爱子的母亲,她的儿子结婚七年,今年三十岁,儿媳厚道勤劳,是家里的干活能手。儿子结婚的婚房是一套分期付款的房子,结婚时双方协商决定由儿媳照顾家里,由儿子和霍母的工资支付房贷。可去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工厂倒闭下了岗,之后一直空闲在家中,房贷无法按期支付。霍母眼看儿子拿不上补贷款的钱,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的积蓄的一部分拿出来交

给了儿子。就这样前前后后有三次,儿子从父母家中拿钱过日子。第四次去父母家中时,父亲态度坚决地不给儿子钱,儿子再三央求又不得,居然与父亲大打出手,直接导致霍父住院。在霍父住院期间,儿子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村里人每提到此事都愤怒不已。我走访的中年村民们都表示,要学习家长教育孩子的新方法,躲开孩子教育的误区,不能像以往一样因为溺爱孩子而毁掉孩子的一生。

法律上说子女到十八周岁后父母没有义务再抚养,父母的付出都是取其自愿,子女不能强制所要父母的付出。我在调查过程中也了解到大多数村民是知道国家法律的这条规定的,但是他们说:“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为人父母的,儿子生活过不好,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妇道更讲究相夫教子,家庭中的母亲对儿子的付出大多偏向溺爱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母以子贵之说。诸多原因导致中国农村的母亲过分溺爱儿子,致使儿子而立之年不能自立的也大有家庭在。人到三十岁是可以自立的年龄,而立后来成为了三十岁的代称。孔子认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时安身立命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而为一的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学习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认识,是该学有所成的阶段,是走向成熟的转折性标志。一般来说,到了而立之年,是指这个人应该有了独立的人格、独立思想的时候。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自立。

但是在中国的农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已经而立之年或者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儿子一味地接受者父母的血汗钱,最让人不理解的是这些人受之理所当然!有些家庭常年如此,致使儿子懒散无度,到了父母西归后竟家破人去。在我们数落儿子的不是的时候,也该想一想为人父母的到底有没有错。相夫教子是美德,要不断传承和发扬。但是不断地提供给儿子经济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导致儿子不能自立的“帮助”难道就是教子?父母抚养孩子也要有度,过分的溺爱终究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人生成长的路上有好多荆棘丛,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度过他们一生中所有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只能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各种挫折,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才是教子之道。

在这一次的调查中,我还了解到与农村家庭文化有关的法律教育宣传等活动,在这里不能为大家一一展开。家庭文化建设关乎每一个孩子,关乎祖国未来的建设工作。国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中国这一个农业大国更是脱离不开农村,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村文化建设,而农村更严格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建设,由此可见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国民的素质就是提升国家公民个人的综合素质,而公民的综合素质离不开的就是家庭文化建设。在这里我希望读者能从自我做起,自觉的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时刻铭记家庭文化的意义,唤起胸中建设美好家庭文化的新力量共同构建我们的美好未来!

第二篇: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农村家庭文化的调查》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研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家庭 调查主题:农村家庭文化 调查人员: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每个人的成长也都伴随着家庭文化的发展。我是一个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对农村家庭文化也有着一定的了解。今年暑假我们河南理工大学大二学生要进行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从众多的调查题目中发现了“农村家庭文化”,毫不犹豫地上报了这个题目。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我就规划好自己的调查路线和调查人群,第三天就着手进行了调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吧,我的这一份调查不能代表中国农村家庭文化的现状,但是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部分或者说农村阶层的局部家庭文化现象,在这里我希望我的这一篇报告能唤起大家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新能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家庭文化受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以深刻的影响和反作用。我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家庭文化积淀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非常巨大和突出的。这种作用和影响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和落后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认真研究和探讨农村家庭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加有效地指导农村家庭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中国农村的家庭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暑假我非常有幸参加对我国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农村家庭文化的现状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在下面的文字里,我将把我调查的几个方面呈献给大家。

我随机地调查了几个农村的家庭,大部分调查人是村里的老人。他们历经沧桑,对生活有独到的体会,同时在他们身上有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缩影。这里请恕我只选择几位比较典型的老人来说一说农村家庭文化吧。贺村里的寡居老人李奶奶家里有五个儿女,其中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可谓多子多福。李奶奶如今八十四岁,生活可以自理,只是不会自己做饭吃,如今在两个儿子家里轮流吃饭生活。李奶奶和大儿子住在同一所院子里,李奶奶说大儿子性格内敛隐忍,事事爱听妻子的话,大儿媳表面和气,心里自有小算盘,是个她惹不起的主。她说话的语气顿时让我想起鲁迅笔下凄风中的祥林嫂,不禁为李奶奶捏一把汗。李奶奶似乎察觉出我的变化,她却呵呵地笑了说道:“多亏村里的老邻居们了,这家的今天有肉吃肯定叫奶奶过去吃,那家的有新鲜玩意儿了也让我过去看一看,平常大家对我呀嘘寒问暖的!”。李奶奶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听到这里我心里也是甜滋滋的。民风这样淳朴,淳朴的感人!

中国讲究天伦之乐子孙之福,李奶奶和儿子同居一屋檐下,理应享受四世同堂之乐。亲情是最伟大的人类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自然体的直接标准,那些把亲情蹂躏糟践的人应受到唾弃与惩罚。在我的理解里,亲情是人类自然而然的感情,对亲情的爱戴是不需要道德或者法律来做一个限定的。但如今,因为某些人的所作所为,亲情已经必须借助于法律来加以保护。更有甚者,有些村庄的老人说他们村近年来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老人。有人说传统社会生儿育女也是为了“多子多福”,指望子女将来赡养自己,所谓“养儿防老”。但传统社会“养儿防老”的底蕴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与“传宗接代”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传统社会从来不存在单纯的养儿防老的考虑。一个家庭是温暖的代名词,一代一代的延续是温暖的传递,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延续。如果单纯的养儿防老,或者单纯的传宗接代,那么就不需要家庭式的复杂生活,人类只需要购买养老保险或者建立一所育儿院即可。殊不知家庭是有温暖在的,家庭的存在是温暖存在的必要准备,家庭的元素不能被拆散!但这是文明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文明正在普及新农村,文明正在改变新农村!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家庭文化的更新,今天我看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良传统文化的正在被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所传承和发扬。

就在我调查完李奶奶以后,调查其他的老人过程中,我都会和他们聊起李奶奶的事情,他们表示惋惜和无奈,而调查中年一代人的时候,他们大部分人都表示了不认可的态度。我相信像李奶奶这样的老人,在中国农村越来越少的。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需要我们国人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进行改善。霍家村有一家因为家庭关系闹得村里人人皆知。我通过走访村里的人了解到了具体情况。这家姓霍,霍母是一个很爱子的母亲,她的儿子结婚七年,今年三十岁,儿媳厚道勤劳,是家里的干活能手。儿子结婚的婚房是一套分期付款的房子,结婚时双方协商决定由儿媳照顾家里,由儿子和霍母的工资支付房贷。可去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工厂倒闭下了岗,之后一直空闲在家中,房贷无法按期支付。霍母眼看儿子拿不上补贷款的钱,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的积蓄的一部分拿出来交给了儿子。就这样前前后后有三次,儿子从父母家中拿钱过日子。第四次去父母家中时,父亲态度坚决地不给儿子钱,儿子再三央求又不得,居然与父亲大打出手,直接导致霍父住院。在霍父住院期间,儿子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村里人每提到此事都愤怒不已。我走访的中年村民们都表示,要学习家长教育孩子的新方法,躲开孩子教育的误区,不能像以往一样因为溺爱孩子而毁掉孩子的一生。

法律上说子女到十八周岁后父母没有义务再抚养,父母的付出都是取其自愿,子女不能强制所要父母的付出。我在调查过程中也了解到大多数村民是知道国家法律的这条规定的,但是他们说:“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为人父母的,儿子生活过不好,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妇道更讲究相夫教子,家庭中的母亲对儿子的付出大多偏向溺爱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母以子贵之说。诸多原因导致中国农村的母亲过分溺爱儿子,致使儿子而立之年不能自立的也大有家庭在。人到三十岁是可以自立的年龄,而立后来成为了三十岁的代称。孔子认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时安身立命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而为一的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学习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认识,是该学有所成的阶段,是走向成熟的转折性标志。一般来说,到了而立之年,是指这个人应该有了独立的人格、独立思想的时候。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自立。但是在中国的农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已经而立之年或者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儿子一味地接受者父母的血汗钱,最让人不理解的是这些人受之理所当然!有些家庭常年如此,致使儿子懒散无度,到了父母西归后竟家破人去。在我们数落儿子的不是的时候,也该想一想为人父母的到底有没有错。相夫教子是美德,要不断传承和发扬。但是不断地提供给儿子经济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导致儿子不能自立的“帮助”难道就是教子?父母抚养孩子也要有度,过分的溺爱终究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人生成长的路上有好多荆棘丛,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度过他们一生中所有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只能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各种挫折,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才是教子之道。

在这一次的调查中,我还了解到与农村家庭文化有关的法律教育宣传等活动,在这里不能为大家一一展开。家庭文化建设关乎每一个孩子,关乎祖国未来的建设工作。国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中国这一个农业大国更是脱离不开农村,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村文化建设,而农村更严格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建设,由此可见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国民的素质就是提升国家公民个人的综合素质,而公民的综合素质离不开的就是家庭文化建设。在这里我希望读者能从自我做起,自觉的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时刻铭记家庭文化的意义,唤起胸中建设美好家庭文化的新力量共同构建我们的美好未来!

第三篇:农村文化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当今我国已经达到全民基本实现小康,在这样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与此同时也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农村文化状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有一些恶疾,解决农村文化的问题,应当在结合当地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引导。

关键字:农村文化现状引导 正文:

2011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突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1.27%。但是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农村生活的中国广大的农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等诸多问题仍然是国家需要着重解决的。以下是我关于农村的调查情况的报告。

在中国农村,人均一年纯收入达到了6977元,而且在速度上实现首次超过城镇人口人均纯收入。中国的农民在满足了物质追求的同时,已经具备了追求精神财富的条件,但是经过调查,在我国农村,文化现状却十分让人担忧。

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由于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很多社会的不良文化在农村找到了滋生的场所。包括“黄、赌、毒”等在农村都能找到踪迹。相比村中文化广场的空无一人,各处的茶楼中麻将的声音倒是不绝于耳。中年人经常口出脏话,随处可见几个小青年在一起吸烟,通常他们都奇装异服。收到糟粕文化的影响,通常将不负

责任的行为方式当做是一种时尚。这种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尤其多见。

另一方面,农村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染比较少,所以有其传统的部分被很好的传承了先来。在村中有一个中老年活动中心,那里常常有人在里面学习演唱戏曲。在里面,很快就能够被那浓郁的文化氛围包围。中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交流学习。

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农村文化的传承虽然优于较发达地区,但是由于不加选择的传承,造成了很多文化的垃圾也被传承了下来,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在于当村人有人去世了之后,很多地区仍然是“丧事喜办”,在埋葬的时候也更多地倾向于将亡者放进棺材里整体埋葬,而并非近几年政府提倡的火葬。

由于迷信活动经常在农村出现,一些反动的思想也容易在农村发展。邪教活动尤其严重,当年的“法轮功”邪教组织正是利用了村民的愚昧无知而进行洗脑和蒙骗,使得很多农民走上了歧途,我们在谴责邪教组织的十恶不赦的同时也要认清:村民科学文化的却是也是造成当年惨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我调查到的在我国农村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并不是没有办法。一下就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在农村不能一开始就谈论新农村的建设,一开始就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做法是不实际的。和一个整天在地里面劳动的农民一直谈论马克思主义是行不通的,农村前进的动力真正的在于广大农民对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类比于中国农民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对土地的渴

望而成功的实现了翻身做主人,正是这种对于生活改变的愿望,能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

农民本身具有的动力,在缺乏理论武器的前提下,很容易被误导。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时候,应当着重于引导农民对于优秀文化的渴望。对新文化的包装,要符合农民这一群体的需要,比如在火葬的推广问题上,应当和现今农村耕地的减少结合,倡导火葬对于农村耕地的保护作用,从而渐渐地改变着样一个传统行为。

另外,文化的推广不光只是精神的谈论,必须有进行文化互动的场所,在我调查的村中,仅有健身设施一处,老年活动中心一处,而且,在村中唯一的一个篮球场由于长时间的放置,有人已经在场中堆上了秸秆。有时候会有一些青年捧着篮球来,但是看到这个状况之后又无奈地离开了。所以说,在农村推广符合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时,首先要加强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的推广。

文化的推广应该从体育开始,近年来中国的运动健儿屡屡在国际的运动会上取的好成绩,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但从来不是体育强国。体育精神包含于体育活动中,是最容易使得广大农民接受,因为他不要很深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面向最广大人民的。

除此之外,我国优秀文化之中的戏曲,在农村有着最广泛的人民基础,正是利用这一点,一方面可以使得农民在戏曲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更使得中国优秀的文化的到发展。政府应当做的是,在此类群众

自发组织的群体中给予必要的支持,不光是物质上的支持,也应该有专业的人员指导。

不能忽略文化先锋的带头作用。跑遍全国教各地农民学文艺表演的衡生喜。从2003年到现在,衡生喜就一直在为培养农村文艺队伍奔忙着。从河南兰考到山东鱼台,从河北定州市到湖北房县,很多农村都留下了衡生喜的足印。而排队等候衡生喜的地方还有一长串。山东嘉祥县某村请了衡生喜好几次,他都没能成行,最后村里派人一路尾追,从山东鱼台一直追到兰考胡寨。“我会去那里的,但要找到时间。没办法,一年中我有半年在外面奔走。”衡生喜忙得不可开交。

另外还有张武松组织的第一个由农民自发搞起来的文化大院,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场所,张武松并得村中的干部,只是觉得村民自己的文化应当自己做主。所以他把自己的院子当成了大家学习交流的场所,随着文化大院的盛行,当地的农民渐渐开始自发的丰富自己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一味的沉溺于打麻将等一列的娱乐活动之中。

最后一点,需要加强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农村文化之所以会成为不良卫华的滋生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诱惑,尤其是低俗的,下流的文化在娱乐的同时侵蚀者农民的细想。所以要建设一支文化的队伍,他们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

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

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

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第四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 34(人) 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舍不得拿钱去买漂亮的文具,新款的书包。在他们当中只有2个人家中有电脑,只有5个人吃过“肯德基”……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第五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正文

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针对当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狼窝铺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村委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经“海选”产生候选人,然后进一步选举出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但是,调查问卷显示,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该村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

(二)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1

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为使我们的调查更加完整,我们用问卷的方式从村民口中了解一些情况。通过这个问卷,增加了村领导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的真实可信程度,同时也从村民的看法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调查的一些数据如下:

(1)有42.1%的村民说没有开过全体村民大会,有36.8%村民不清楚这点,其它的说开过一两次。

(2)有58.8%的村民认为开会的内容是传达中央文件,讨论村内大事,有35.3%的村民认为开会无实质的内容,走形式。

(3)有76.2%的村民不知道中央要求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政策,只有23.8%的村民知道这一点。

(4)85.7%的村民认为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只有14.3%的认为有乱收费。

(5)农民遇到不合理的负担项目,有50%的人士向上级领导,部门反应,有38.9%随大流,有11.1%选择了拒收,几乎没有人知道会向法院起诉。

(6)村民比较愿意统一搞,占了44.4%,另外还有33.3%愿意干部群众干部带头,农民志愿,有22.%的是乡村起头,农民志愿。实际上的时候有一些看法与这个基本相近。

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农民对村里的村务公开等等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甚至还有些人不知道。以后应该是农民们对这些事情多了解了,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总体上村民对本届的村委会还是挺满意的,唯一不足指出,要多对本村,以及中央及地方的文件精神进行宣传,使村民更加的了解其内容,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村民自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所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高,决策一般会民主,反之,民主决策就会走形;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狼窝铺村随机抽选的60位村民做了问卷调查。对“民主决策”所问的5个问题中:

(1)知道本村开展过村庄规划的占53%,其余对此不了解;而对村镇规划75%的村民表示满意,19%村民不满意,其余的则表示无所谓。

(2)对于村里的重大决策应该如何做出?有39%和35%的村民认为应该有村里的领导决定或由全体村民讨论后由领导人决定:另有17%和9%的村民认为应由村民代表或全体村民决定。

(3)在74%的村民眼中在乡村工作的干部是最有影响力的,其余则认为有能力在外面的人。

(4)48%的村民觉得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一般;38%的村民认为没有地位;另有14%的认为有一定的地位。

(5)50%的村民偶尔被邀请参加村里的重大问题决策;14%被经常邀请;有36%的村民从未被邀请。

应当指出,农村的村务决策均已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础上运作,但离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的民主决策的要求和原则还有一定的距离。以上数据表明,并非所有重大村务都由村民群众直接参与决策。在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重大村务事实可被区分为二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一类为重要村决策,主

要由村社区领导集团集体决策。另一类是特大村务决策,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一定程度地吸纳了村民群众直接参与议决过程。但是,这种参与的机会不多,而且对决策的实际影响程度非常有限。根据国家制度规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但在村务决策实际运作过程中,无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均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村领导集团决策村务对民主决策制度原则有一定的偏离。

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形成和倾向看,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村领导集团应在广泛吸纳村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实际状况看,首先应当肯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决策确实是以村民群众的意愿为基础的。然而,从决策形成和决策倾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各种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所作的每一项决策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倾向。不可否认,现实中相当部分的重要决策并不一定反映和代表多数村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

据文卷调查结果显示,81%的村民对现任村委会表示满意,对村委会干部表示相当的信任和支持。与此同时,数据表明,在三官村有61.9%的村民对当前的村务不太清楚,47.6%的村民不清楚村里是否有村务公开栏或村务公开室。而据村委会干部介绍,村里有相应的民主监督政策及举措,实践分队的同学们也在村委会办公室的楼下看到了内容详尽的村务公开栏,这一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论

目前农村现状显示,村民委员会所具有的集中管理权,与分散的监督权呈现出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往往又导致管理者权力意识的膨胀,引发与民主制度背道而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监督的职能,但是这种监督在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的现实情况下,其监督作用的发挥是受到一定影响的。针对这一现状,农村民主监督的发展应抓好村务公开的普遍实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积极作为、村民罢免权的切实行使及对村委会成员实行工作过失追究制度等。从三官村村民自治现状来看,民主监督已经从抽象的“纸上权利”变成了实际行动,对于制约村干部的用权行为起到了

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使民主监督进一步深入人心,使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

下载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电子信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 6月29日,我校电子信息分院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小分队一行10人在 老师的带领下,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前......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提前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农村社会发展现状调查对象:以农民为主,少数居民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座谈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春节回乡探亲期间,我走访了老家农村,在席间,在田间地头,对一些亲戚和农民朋友进行......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而且我是个人参加农村社会调查,一个人的工作更需要仔细、努力。这次我主要是在湖北省枣阳市环城街道办事处东郊村进行实践,我的实践主题......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生活建设调查报告 背景:在最近几年,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制度来支持和鼓励农村的建设,我所了解的就有全免各种农业税,退耕还林,农业种子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