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雅舍小品读书笔记600字
何为健忘?人老了,脑生锈了,老了,朽了,诸多事物也就如垃圾一般踯九霄云外了,但梁实秋的这篇文章将健忘提升到了一个忘我,忘情,忘恩,甚至忘却天地的层面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雅舍小品读书笔记3篇,欢迎借鉴!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读过此书,我第一次惊奇的发现,语言的魅力竟能如此之大,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与理解。
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举无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悉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花瓶还是痰盂,是衣服还是头发,是香槟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着他数十年的阅历,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每一篇却都是那么的饱满与真实。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就这么突兀地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笑得很自在。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为他停滞不前;他的怒斥激昂澎湃,那么激动人心,仿佛把干燥的煤炭也激出了火花,仿佛胸中滚滚的热血都是为他而流淌的。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是文章干练简结,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五千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其他作家焦虑的思考如何给文章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吸引读者时,“雅舍小品”这四个简洁干练、清新淡雅的文字已经概括了一切。除了文章,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朋友们,爱书吧,读书吧,而且试着写作吧,相信她会让我们更加快乐,咱们都不妨一试!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许多小细缝。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要珍惜时间。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
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费掉‘民力’不少。”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下次坐公交、挤地铁,再观察观察印证印证,岂不有趣?
第二篇: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谈写字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谈写字
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第三篇:《雅舍小品》读书笔记(写写帮整理)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梁秋实这一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冰心先生曾这般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梁秋实先生的《雅舍小品》——这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让我们寻常中顿悟世间哲理,困境中展现睿智幽默,岁月中洞察人生百态,阅读中品味词苑英华。
翻开了第一页:“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这形象的意象将时间与生命结合在了一起。梁先生很珍惜时间,他的那些成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一再说自己浪费了时间,表明他对自己要求的严格,能不断地责恼自己,本身就说明他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事,学一点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
《雅舍小品》里面记述的并非风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百态,俗尘俗事。但是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给人印象深刻,以唠嗑的形式和你说话,轻松随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诸如调侃吝啬鬼的“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对于女人买衣料东嫌西嫌的调侃也让人叫绝;对于牙签使用的方法更是粗柄夸张。但无不显现作者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智慧。小品语言也典雅清朗,雅俗共赏。作者写得那么随意、轻松、幽默,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都可以激起他的写作冲动,皆可入文。
《雅舍小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戏谑,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更是一种雅致的襟怀和认知。我们深信,只要抛弃偏见,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第四篇:《雅舍小品》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
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许多小细缝。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
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
要珍惜时间。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
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第五篇:雅舍小品读后感
与书为伴,雅致人生
——读《雅舍小品》有感
我家楼下是一条马路。马路对面有一座青砖灰瓦、清幽雅致的仿民国风格的老房。拾阶而上,老房的门匾上赫然写着几个字:‚梁实秋纪念馆‛。中国近代的散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呼曰‚雅舍‛。他曾在这里蛰居7年,写出了《雅舍小品》中的许多名篇。
以往,对梁实秋先生了解并不多,只是学生时代,学习习近平现代文学史、中国近代史时了解了他的一些成就。至于作品,就甚少涉猎了。近日,静下心来拜读了他的《雅舍小品》,感慨颇多——此人曾穿越来到现代吗?他的诸多观点与当今之人何其相似!几十年前的言论至今还在茂盛生长,心里的开明与睿智可见一般。
不信,诸君看来:
‚不要以为脸和身体其他部分一样地受之父母,自己付不得责。不,在相当范围内,自己是可以负责的,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脸谱》。
这一论调也即是现在四下流行的‚心灵鸡汤‛——‚三十岁以前的脸是父母给的,三十岁以后的脸由自己负责。‛咱们的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抛出了此论调,可谓烹制这‚鸡汤‛的前辈。
‚有许多人,把所有的大学教授都看得很重,以为他们品行上都是很清高的,在学问上更不消说。只要认清‘博士’、‘硕士’的招牌,便不致误。其实这是误会。由这种误会还许产生出许多失望和悲剧。‛——《大学教授》
可不是吗?现在的有些‚叫兽‛皆因品行出事,其行事与教授之称相去甚远。由此可见一个人品行的高低并不由他的头衔所决定,我们不要把大学教授推向了神坛。梁先生在若干年以前就给我们打了‚预防针‛,现在也不至于太过唏嘘。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烦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适当距离。‛——《‚旁若无人‛》
此段关于人与人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的论述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认同。纵观古今,谁没有自己的个性,谁没有不想为人知的隐私,哪一位能在他人面前似透明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每个人亦有其个性,那么遵守适当的礼仪,就给了彼此的个性以尊重,也保护了大家的私密空间,何乐而不为?在梁先生所生活的时代,中国贤人所倡导的‚不分彼此,其乐融融‛的传统人际关系还为人所乐道,先生能跳出传统的桎梏,发觉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的现代处事之道,实乃妙哉!
以上三点颇‚现代‛的言论,足以让我们认识到梁石秋先生的开明和睿智,心中不免佩服。能有此等见识,与他学贯中西的
生活阅历不无关系。博览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传统中国文化打底,现代西方文明调色,其素养与认识岂不多姿多彩?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梁实秋先生大抵是跳出此问题的一个人:书读得多,自然想法就丰富。雅舍‚篦墙不固‛,‚ 门窗不严‛,入夜与鼠蚊相伴,先生仍甘之如饴,与书为伍,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读书于他是释怀,作文于他是达情,书文即生活。在我们艳羡别人‚侃侃而谈,纵论古今‛时,其‚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功底却甚少践行。大凡普通人就是杨绛先生所说的,还未跳出此问题的人: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因读书不多,难免认识单薄和偏颇一些,又因认识单薄和偏颇,行事恐易生出纰漏。
我为人师亦十余载,学生的顽劣不化,教学的迷茫困顿,家长的无理责难,工作的繁冗沉重,都曾让我萎靡厌倦,激情全失,传说中的职业倦怠,我亦有之!面对困顿,何解?浑浑噩噩,聊以糊口,继之?这实有违我的初衷。一日,在网上,看见一网友发的动态:晨读《古文观止》。时间约为早上六点,连续几日皆是。由时间来看,她是无懒觉可睡了。此网友亦是教师,四十有余,职称、职位都有之,可以凭‚老本‛轻松度过下半生的教学生涯,‚创新、学习、培训‛可交由‚年轻人‛做之。可她偏不,仍然‚学习在路上‛。读书,对她是约束,亦是乐趣。大抵生活、工作之难事或多或少都能在书中寻到一些解决的线索。即便无线索可寻,亦可寻得一些宽慰或启迪。一个人的精神振奋了,思路就开
阔了。我的倦怠亦可暂且搁臵一旁,一头扎进书中,去别人的世界逛逛,听听别人怎么说,看看别人怎么做,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即使没有发现,在书中来一次‚旅行‛,对紧绷的神经也是一种放松。此时,又想起了杨绛先生的话:‚你的问题在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想不通时,像梁先生一样多读一点书,也许就容易想通了。
但读书太多又未免让人生出几分担忧来。中国历来就有‚书呆子‛一说,即是说读书太多的人未免太过理想化,会做出不和常规、时宜的事来,这种担忧不无几分道理。可梁先生却非书呆子也!他的挚友冰心女士曾如此评价于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可见先生是一个有才华,有情趣的可爱之人。雅舍虽陋,先生亦能得‚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的乐趣,能赏‚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的美景;遇逢迎拍马之人,他戏谑地为他们描眉画眼;女士购物,挑来拣去,先生准确地为她们吐露心声;同学聚会,各种际遇,几番心情,他心领神会……凡此种种,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才、情、趣‛。身为人师,我们要和书打一辈子的交道,但切不可‚唯书是之‛。读书之余,运动锻炼,旅游听歌,参加聚会,高谈阔论……一样都不能少。世界多姿多彩,在生活里‚读书‛,亦能读出不同的滋味。且书为人写,难免有不当之处,经历了生活,个人感受各异,就让生活在心里
对它‚自动修正‛吧!再则,老师的‚人间烟火‛也会让学生感受乐趣,对生活充满期待,甚而做好应有的准备。由此看来,读书也不会让人成为呆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趣‛只要用心,便可得。
雅舍的青砖灰瓦仍在,雅舍的清幽雅致仍存,拾阶而上,只见院内的大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也。先生居于此时,不知其有树否,若有之,亦不知其大小。他的思想、著述如同这树一般,始之,籍籍无名,渐入,茁壮生长,继而亭亭如盖。这‚树‛,与后人有甚?大树可使人遮阳、乘凉、呼入新鲜的空气……思想之‚树‛,著述之‚树‛可为后人遮蔽人生困顿的烈日,送来一片阴凉,带去新鲜而不同的眼光。时至今日,雅舍之‚树‛仍在汲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