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忆旧》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3:5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雅舍忆旧》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雅舍忆旧》读后感》。

第一篇:《雅舍忆旧》读后感

相思便是春常驻

——读《雅舍忆旧》有感

目断长空迷津渡。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

——梁实秋

很喜欢梁实秋的这句话,读着觉着很有诗意,让我不禁想起秦观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或许梁老的往事就如秦观写这《踏莎行》的心情是一样的,现在想起了不禁悲从中来,往事如烟,老来回忆更添几分哀思,思失去的韶光,思逝去的灵魂伴侣。我们常常这么教学生,要想读懂一篇作品,必不可少的是了解作者这个人,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废话不多说,请大家和我一起去认识梁实秋这个人及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吧!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他是20世纪华语世界一代文学宗师,为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他用他的生命垒起了一座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 独力译成四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 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并选择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及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和教科书。他更以《雅舍小品》等十余部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雅舍忆旧》一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梁实秋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槐园梦忆》深情叙述了他与妻子程季淑五十三年相濡以沫的传奇爱恋;《忆冰心》展现了他与冰心老人五十年的相知相惜;《忆老舍》记载了抗战时期老舍等人与他在重庆“雅舍”的交往和友情;更多的则是他在远离故乡的三十八里对故土的怀念„„

很久没有用这样的笔触写自己的感怀了。以往是倾心于余光中繁丽诡谲的文翰,或是林清玄细腻多情的妙笔,于平实含蓄只付之一笑。

只是我忽略了,那样波澜的文笔,对于余、林只是年轻时的耀跃;当他们经历了人生起伏,被岁月铭上了印记,文辞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简洁、深默、洞彻。

两睫交瞬之顷,我已有些许明晰:平实的文字亦有一番韵味,这是经岁月淘洗后的精华,持续得、也更久。

《雅舍忆旧》便是如此的动人心弦:梁实秋的文字如泉般清冽,就这样叩开你的心扉,蜿蜒流转间,让心灵重返安稳、宁静,回首过往如烟。

却也不是细腻能摸到纹理的叙事方式,只是琐碎纷纭的生活记载。忆事、怀人,简单的两辑,放弃了绚丽的文字,能写出澎湃充沛的情感,精准深刻的哲思,实属不易。

或许是梁实秋个人经历的丰富:清华八年、赴外留学、抗战烽火,还有——辗转艰难的爱情。这些如何不能让一个人成长成熟?

翻到书中他青年时代的照片时,看到了圆框的眼镜,微抿的嘴唇,就是一介清瘦书生的形象,却能在抗日时期四处奔走,编纂教材、动员宣传„„奋斗的笔尖,是不输于硝烟弥漫的机枪炮火的!但在文章《回忆抗战时期》的结尾,他仍写道:“抗战八年之中我究竟做了些什么事。就记忆所及,略如本文所述。惭愧惭愧。”实在令人动容。

有人这样评价《雅舍忆旧》:“‘散文大师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最珍贵的回忆。’

★ 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 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虽然我也有类似的体会,然我更喜欢文中写道的冰心对徐志摩的评价:“志摩死了,利用了聪明,在一场不入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班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了一个归宿了!我仍是这么一句话,上天生一个天才,真是万难,而聪明人自己的糟蹋,看了使我心痛。志摩的诗,魄力甚好,而情调则处处趋向一个毁灭的结局。看他《自剖》里的散文、《飞》等等,放佛就是他将死未绝时的情感,诗中尤其看得出,我不是信预兆,是说他十年来心理的酝酿,与无形中心灵的绝望与寂寥,所形成的必然的结果!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他生前我对着他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最后一句话,他对我说:‘我的心肝五脏都坏了,要到你那里圣洁的地方去忏悔!’我没说什么,我和他从来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怜惜他了,他真辜负了他的一股子劲!谈到女人,究竟是‘女人无他?’‘他误女人?’也很难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是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我觉得冰心的评价真是大块人心,她把别人不敢说,不会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了,虽然是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的。这样的话,无疑非常给力!徐志摩虽然有才但是却空有才,没像梁实秋一样给祖国给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甚至还误了一个女人一生,或许他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是身为女人的我,仍不免为他的原配妻子抱不平。不过,时也命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这如花般的男人,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和他妻子的爱情,他写的那些情诗,诸如《梦后》,就像作者说的,诗很幼稚,但是情感是真的。现节选一段“吾爱啊!你怎又推荐那孤单的枕儿,伴着我眠,偎着我的脸?醒后的悲哀啊!梦里的甜蜜啊!”

不但是白话,而且是白描。季淑赠给梁实秋一个枕套,是她亲手缝制的,在雪白的绸子上她用抽丝的方法在一边挖一朵一朵的小花。梁实秋如获至宝,套在枕头上,伏枕一梦香甜,有感而作。如玫瑰般热情的诗,多纯洁,多热情啊!

喜欢他译的《One Word More》,“感谢上帝,他的最卑微的主人 也有两面的灵魂,一面对着世人,一面给他所爱的女人看。”陷入爱情的男人最美,最像一朵花!

他与结发妻子季淑的爱情,也是在这抗战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日结深厚,终成生死相约的。几万字的《槐园梦忆》是这本书的第三辑,成稿在季淑逝后不久。文中记录的一点一滴,无不承载着梁老的思、梁老的痛,言出肺腑。那往日的欢笑与泪水如槐园中纷扬的花瓣,铺就一地的洁白,再没有两人的足迹共同覆上。

往事纷繁如柳。这样一个学者,有儿女情长的心思,也有与友结伴而行的豪迈。是啊,人生再多的不如意,也应有苦中作乐、乐观开阔的心境。他在《酒中八仙》中记叙了与闻一多、赵畸、方令孺、刘康甫等七位好友以酒欢聚。最有趣的是一处醒酒的描写“我们一行带着不同的酒意,浩浩荡荡的于深更半夜去敲店门„„先是以功夫茶飨客,红泥小火炉,炭火煮水沸,浇灌茶具,以小盅奉茶,三巡始罢。然后主人肃客登榻,一灯如豆,有兴趣者可以短笛无腔信口吹,亦可突突突突有板有眼。俄而酒意已消,乃称谢而去”。这竟是如此随意洒脱!

“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梁实秋在一阙词中这样填到。雅舍忆旧,于他,是对人生温情脉脉的梳理;于我们,是借梁翁的陈酿,来品味自己人生的路。

第二篇:《雅舍小品》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

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许多小细缝。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

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

要珍惜时间。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

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第三篇:《雅舍小品》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

最初得知这本书时,我便是对‚雅舍‛二字产生了兴趣。

听爸爸说,那里并非‚雅舍‛,反倒堪比刘禹锡的‚陋室‛了。

而在我看完了序章----或者是那一章中梁实秋先生对“雅舍”的评价,不禁失笑。虽题为“雅舍”,却在文中坦言道,“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但刘禹锡之《陋室铭》,虽题为”陋室“,却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者相较,倒不知是谁谦逊了。

梁实秋先生语言幽默,几乎全片贯彻了”讽刺"二字。看到后来,我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每每看到标题上的事物,便下意识地认为这章又是要拿它开刀了。

有个人曾这样评价过,‚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我感觉我和他的想法几乎一致。

之前也读过王小波先生的《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散文集。如今品读《雅舍小品》,竟隐约感觉二者之间有些相似之处。只不过觉得王小波先生语言太过严肃,反倒不及梁实秋先生毒舌的魅力了——令人无奈一笑,却趣味盎然。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第四篇:雅舍小品读后感

与书为伴,雅致人生

——读《雅舍小品》有感

我家楼下是一条马路。马路对面有一座青砖灰瓦、清幽雅致的仿民国风格的老房。拾阶而上,老房的门匾上赫然写着几个字:‚梁实秋纪念馆‛。中国近代的散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呼曰‚雅舍‛。他曾在这里蛰居7年,写出了《雅舍小品》中的许多名篇。

以往,对梁实秋先生了解并不多,只是学生时代,学习习近平现代文学史、中国近代史时了解了他的一些成就。至于作品,就甚少涉猎了。近日,静下心来拜读了他的《雅舍小品》,感慨颇多——此人曾穿越来到现代吗?他的诸多观点与当今之人何其相似!几十年前的言论至今还在茂盛生长,心里的开明与睿智可见一般。

不信,诸君看来:

‚不要以为脸和身体其他部分一样地受之父母,自己付不得责。不,在相当范围内,自己是可以负责的,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脸谱》。

这一论调也即是现在四下流行的‚心灵鸡汤‛——‚三十岁以前的脸是父母给的,三十岁以后的脸由自己负责。‛咱们的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抛出了此论调,可谓烹制这‚鸡汤‛的前辈。

‚有许多人,把所有的大学教授都看得很重,以为他们品行上都是很清高的,在学问上更不消说。只要认清‘博士’、‘硕士’的招牌,便不致误。其实这是误会。由这种误会还许产生出许多失望和悲剧。‛——《大学教授》

可不是吗?现在的有些‚叫兽‛皆因品行出事,其行事与教授之称相去甚远。由此可见一个人品行的高低并不由他的头衔所决定,我们不要把大学教授推向了神坛。梁先生在若干年以前就给我们打了‚预防针‛,现在也不至于太过唏嘘。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烦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适当距离。‛——《‚旁若无人‛》

此段关于人与人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的论述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认同。纵观古今,谁没有自己的个性,谁没有不想为人知的隐私,哪一位能在他人面前似透明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每个人亦有其个性,那么遵守适当的礼仪,就给了彼此的个性以尊重,也保护了大家的私密空间,何乐而不为?在梁先生所生活的时代,中国贤人所倡导的‚不分彼此,其乐融融‛的传统人际关系还为人所乐道,先生能跳出传统的桎梏,发觉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的现代处事之道,实乃妙哉!

以上三点颇‚现代‛的言论,足以让我们认识到梁石秋先生的开明和睿智,心中不免佩服。能有此等见识,与他学贯中西的

生活阅历不无关系。博览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传统中国文化打底,现代西方文明调色,其素养与认识岂不多姿多彩?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梁实秋先生大抵是跳出此问题的一个人:书读得多,自然想法就丰富。雅舍‚篦墙不固‛,‚ 门窗不严‛,入夜与鼠蚊相伴,先生仍甘之如饴,与书为伍,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读书于他是释怀,作文于他是达情,书文即生活。在我们艳羡别人‚侃侃而谈,纵论古今‛时,其‚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功底却甚少践行。大凡普通人就是杨绛先生所说的,还未跳出此问题的人: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因读书不多,难免认识单薄和偏颇一些,又因认识单薄和偏颇,行事恐易生出纰漏。

我为人师亦十余载,学生的顽劣不化,教学的迷茫困顿,家长的无理责难,工作的繁冗沉重,都曾让我萎靡厌倦,激情全失,传说中的职业倦怠,我亦有之!面对困顿,何解?浑浑噩噩,聊以糊口,继之?这实有违我的初衷。一日,在网上,看见一网友发的动态:晨读《古文观止》。时间约为早上六点,连续几日皆是。由时间来看,她是无懒觉可睡了。此网友亦是教师,四十有余,职称、职位都有之,可以凭‚老本‛轻松度过下半生的教学生涯,‚创新、学习、培训‛可交由‚年轻人‛做之。可她偏不,仍然‚学习在路上‛。读书,对她是约束,亦是乐趣。大抵生活、工作之难事或多或少都能在书中寻到一些解决的线索。即便无线索可寻,亦可寻得一些宽慰或启迪。一个人的精神振奋了,思路就开

阔了。我的倦怠亦可暂且搁臵一旁,一头扎进书中,去别人的世界逛逛,听听别人怎么说,看看别人怎么做,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即使没有发现,在书中来一次‚旅行‛,对紧绷的神经也是一种放松。此时,又想起了杨绛先生的话:‚你的问题在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想不通时,像梁先生一样多读一点书,也许就容易想通了。

但读书太多又未免让人生出几分担忧来。中国历来就有‚书呆子‛一说,即是说读书太多的人未免太过理想化,会做出不和常规、时宜的事来,这种担忧不无几分道理。可梁先生却非书呆子也!他的挚友冰心女士曾如此评价于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可见先生是一个有才华,有情趣的可爱之人。雅舍虽陋,先生亦能得‚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的乐趣,能赏‚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的美景;遇逢迎拍马之人,他戏谑地为他们描眉画眼;女士购物,挑来拣去,先生准确地为她们吐露心声;同学聚会,各种际遇,几番心情,他心领神会……凡此种种,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才、情、趣‛。身为人师,我们要和书打一辈子的交道,但切不可‚唯书是之‛。读书之余,运动锻炼,旅游听歌,参加聚会,高谈阔论……一样都不能少。世界多姿多彩,在生活里‚读书‛,亦能读出不同的滋味。且书为人写,难免有不当之处,经历了生活,个人感受各异,就让生活在心里

对它‚自动修正‛吧!再则,老师的‚人间烟火‛也会让学生感受乐趣,对生活充满期待,甚而做好应有的准备。由此看来,读书也不会让人成为呆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趣‛只要用心,便可得。

雅舍的青砖灰瓦仍在,雅舍的清幽雅致仍存,拾阶而上,只见院内的大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也。先生居于此时,不知其有树否,若有之,亦不知其大小。他的思想、著述如同这树一般,始之,籍籍无名,渐入,茁壮生长,继而亭亭如盖。这‚树‛,与后人有甚?大树可使人遮阳、乘凉、呼入新鲜的空气……思想之‚树‛,著述之‚树‛可为后人遮蔽人生困顿的烈日,送来一片阴凉,带去新鲜而不同的眼光。时至今日,雅舍之‚树‛仍在汲汲生长。

第五篇:雅舍小品读后感

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以平常心写平常事,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寓庄于谐,使读者有所启迪。例如《下棋》一文,不仅刻画了观棋人这种左右为难、进退为谷的情状,同时也在前后文中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交战”双方在对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精彩口搏、武斗场面,幽默诙谐,俏皮机智,具有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又如《乞丐》是一篇刻画世相人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乞丐”现象的透视,洞见整个社会的变化。借世相的描摹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笔者对人生的深沉关怀,这也是雅舍小品既超脱又厚重的一个支点。《雅舍小品》小中见大,生活琐事皆成妙文,幽默调侃更是入木三分,总体而言,可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究其原因与作家旷达乐生、幽默风趣、从容优雅的人生态度有关,与作家“两脚踏中西文化,一身处新旧之间”的人生历练有关,更与作家学养思想有关。

然而,作品不论好坏,总有它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又说作家在创作时的特定文化心态往往决定了作品呈现的原生态。在我看来,《雅舍小品》可谓是“生“不逢时。梁实秋于1939年到1947年之间创作了《雅舍小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要求文学担负起民族救亡的使命。可想而知,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还能泰然自若地写在这些与时事无关的生活琐事需要怎样的心境,他又会遭到那些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抗日救亡文学者怎样的唾骂。于是,梁实秋因《雅舍小品》被戴上了“与抗战无关论”的帽子,一时间,他成了千夫所指,“走狗”、”汉奸”种种骂名铺天盖地。

既然时局压力如此之大,那么梁实秋为何还要执拗地坚持写《雅舍小品》呢?原来,他与鲁迅先生的论战使他受到了文坛大多数的咒骂和唾弃,与“左翼”文人结怨甚深。乃至在抗战时期讲统一战线的时候,他的言论仍收到“左翼”文人的围攻以及毛泽东的批评。另一方面,作为英美派留学生,他民主言论与自由思想又经常触犯蒋介石当局,从而左右不讨好。在这种时候,他的苦闷与落寞是可想而知的。人在苦恼烦闷的时候,或者遗失出家,或者在艺术的情感宣泄中得以解脱,无疑梁实秋选择了后者。梁实秋的性格是很倔强的,从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争时的一些艺术主张,到编辑《中央日报》副刊所受到“与抗战无关论”的批评而生的触动,都可以在他的《雅舍小品》中找到影子。甚至可以说,《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用文艺创作的方法,对此前关于他所有批评进行的一种回应,当然同时也是梁实秋性情的流露。从另一个角度看,《雅舍小品》也是对“与抗战无关论”的艺术实践。他用艺术实践对于“左翼”文人的批判进行回应——我的小品文就是写“与抗战无关”的,难道就不成为艺术品了吗?到底你那些“抗战八股”经得起时间考验,还是我的小品文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其实我认为《雅舍小品》的遭遇是历史必然现象,因为文学和人一样,需要适合生存的土壤,而中国的新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感时忧国的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文学革命的发生,使西方文化的现代精神进入中国,这就从目的性上注定了新文学不可能“为艺术而艺术“,与时代无关,与现实社会无关。直到后来“寻根”作家的出现,梁实秋那些“与抗战无关“的小品散文才”旱田逢甘霖“。不过就梁实秋写小品的初衷而言,他也是在干预现实而无所作为的情况下,以小品的形式消遣生命。能拨开历史烟云与现实的遮蔽,这大概也正是梁实秋小品散文的当代魅力所在。

下载《雅舍忆旧》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雅舍忆旧》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雅舍谈吃读后感

    雅舍谈吃读后感 六年级六班 陈轩昂 刚放寒假,偶然间在书架内找到一本书,幽绿的封面透出一种朴实。拍拍上面的灰尘,褶皱的书页看出它以年代久远。再看背面,定价只有3.25元!打开它......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推荐五篇]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雅舍梁......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范文大全)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雅舍小品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雅舍小品的读后感范文(1)写......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的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

    雅舍谈吃读后感

    雅舍谈吃读后感(一)以食为美 味为本七(2) 温纯纯犹记初读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书里。课外阅读里一小节。讲迎新年团圆的吃食,一大屉一大屉的红米、杂烩,满涨的,是人们映着火......

    《雅舍》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2、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简洁的语言3、体会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习环境描写和......

    雅舍说课稿

    篇一:《雅舍》说课稿 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毕业设计 专业名称:语文教育 所在班级:10语文教育 《雅舍》说课稿 学 生 姓 名:孙菁 学 号:101306120 指 导 老 师:钱静完 成......

    雅舍讲课稿

    雅舍 一、导入 文坛上,一直流传着两句这样的大俗话:娶女要看祝英台,嫁君要选梁实秋。 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汩汩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