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课文反思(精选合集)

时间:2021-02-20 22:4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雪课文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看雪课文反思》。

第一篇:看雪课文反思

《看雪》这篇课文是一篇内容很新、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看雪课文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看雪课文反思篇1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

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看雪课文反思篇2

《看雪》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内容很新、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课文围绕着台湾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惊奇地问老师为重点,老师又深情地回答学生们的话为难点,从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理解。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而理解“深情”是难点。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本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看雪课文反思篇3

一节课下来,我讲的不多,孩子们理解得却多了。想想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倒让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课堂上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今天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了学习,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团结友爱,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力。学生们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决重点疑问的时侯,也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从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在改革,但仍重在对字、词、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对于一个字,一个词,左想右说,使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现在,学生的思路扩散了,想象丰富,思维也变得敏锐了。再加上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带着动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乐趣,得到收获,课堂气氛很活跃。

通过学习《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娈化,我们作为一名教者,要不断地充实新的观念,补充多的知识。现在,我己试着在多篇课文学习中采用了合作小组的形式,这样更方便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发挥。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真实的收获。

第二篇:看雪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杨 华

《看雪》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内容很新、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课文围绕着台湾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惊奇地问老师为重点,老师又深情地回答学生们的话为难点,从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理解。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而理解“深情”是难点。

一般情况下,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它脱离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字,学生学得困难,记得不牢。可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先读通课文,再学习课文,最后检查复习生字词,再指导书写的教学步骤。这样做,就能在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字词,学生很轻松的就会了。老师也不必给什么特别的心思叫他们记住这些生字。在上课时,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我采用听读、自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再交流收获。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

一节课下来,我讲的不多,读的却很多,孩子们理解也就多了。想想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倒让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课堂上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今天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了学习,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团结友爱,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力。学生们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决重点疑问的时侯,也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从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在改革,但仍重在对字、词、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对于一个字,一个词,左想右说,使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现在,学生的思路扩散了,想象丰富,思维也变得敏锐了。再加上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带着动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乐趣,得到收获,课堂气氛很活跃。

不足的地方也有几点:第一,由于多媒体不能用,教室太敞,所以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这点我需要多加注意;第二,学生争着举手,举手习惯不规范。喜欢表现的同学一到老师提问,就马上边举手,边喊叫,结果为了压制这些学生,就让他们回答了。这样放纵了不守规则的学生,相反表现认真,规规矩矩举手的同学就受到了打击,这点我也需要反思。以后多注意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通过学习《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娈化,我们作为一名教者,要不断地充实新的观念,补充多的知识。现在,我己试着在多篇课文学习中采用了合作小组的形式,这样更方便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发挥。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真实的收获。

第三篇:二年级课文《看雪》教案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二年级课文《看雪》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同学,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同学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老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老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老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同学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第四篇:《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15篇

《看雪》教学反思1

师:你认为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1:是知音,从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中得知。

师:文中的“痴”,是“傻”的意思吗?从这个“痴”字中,你能发现张岱与亭上两人的什么特点?

生:从‘痴”中看出他们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生2: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张岱的性情特点,设计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当然,学生也很聪明,很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理解。当学生回答:“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老师若能再追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点吗?”引导学生从明明有舟子陪同,‘与余舟两三粒而已’,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读出他是个孤高自许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样,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上。

思考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上述三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点,这些过程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他们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有效的。

《看雪》教学反思2

《看雪》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台湾师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暗示了台湾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根据《课程标准》的需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三是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识字、写字,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是布置收集相关的台湾历史、现在等方面的资料。安排为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就学完课文后,回顾课堂教学的经过做一点记录和反思。

一、教学流程相机而定:

一般情况下,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它脱离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字,学生学得困难,记得不牢。可是,由于语文课以一般一天只有一节,你也只能这样做。刚好在教学本课时,我有两堂连堂的课,我就采用了先读通课文,再学习课文,最后检查复习生字词,再指导书写的教学步骤。这样做,就能在一定的语境去学习生字词,学生很轻松的就会了。老师也不必给什么特别的心思叫他们记住这些生字。为什么没有连堂的语文课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呢?主要是因为作业,第一天学完生字能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哪怕字看得再眼熟,不手抄总是不行的,俗话说得好:“眼高手低”。第二天学完课文后,完成语文《基础训练册》,摘录好词好句等。这样作业的分量能因分开而适中,作业的层次也有字词到句段,合乎小孩认识事物的规律。

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可小看。

当我教学“接着”的“接”时,张雨虹同学举手,(这是因为平常我养成了让他们举手发言,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有了发现都立刻举手),我请他站起来说说有什么问题,她说:“接着”是动词。还作了一个动作,我刚表扬她说得对。石旭同学也举手站起来说:“接着”表示先干了什么,现在又接着干什么。“你们俩说得都对,说得真好,表扬他们俩。”我不禁这么说,并顺势告诉同学们“接着”的确有两种意思,要看具体的那一句话,才能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在本文它在哪句中出现,读一读,告诉我,它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当然一读就明白了。我又说其实文中有许多词都像“接着”一样有好几个意思,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根据句子、一段话去思考才能弄清一个词的真正的意思。

三、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参与理解课文内容。

在本文的教学中,当教到欣赏橱窗里的雪景时,我加进了科文中没有的一种小朋友平时用手玩雪的感觉叙述,说:“雪看起来是什么颜色,美不美?摸起来呢?用手捏捏呢?”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调动了学生学问的兴趣,他们乐意走进文本去读文。其实,这篇课文讲的情感离孩子太遥远了,孩子们哪里懂得祖国统一的重要,哪里会有那么强烈的盼望台湾回归的愿望,读文之后,把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我准备的资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台湾回归是好事的想法。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文字,能将枯燥的文字,死静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跃的课堂。

《看雪》教学反思3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欢他的文章,听朱老师的课,让我近距离了解了张岱,从这堂课研究,可见朱老师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朱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两条主线同时进入,即从人物和事件并进,层层深入,课堂进展的有头有序,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对我来说,文言文教学依然是很难啃得大骨头,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灵活,问题的突破不够深入,朱老师的示范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教师不断进行问题引导,深入文本,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是个形式,要落实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上。

赏读环节朱老师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采用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简单有效,结合板书有效展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前的有关雪的诗词检测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整堂课有序有文,教与学浑然一体,高雅而不失高效。

《看雪》教学反思4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看雪》教学反思5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标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并在预习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看雪》教学反思6

《看雪》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我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体会“雪”中的个味不同,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教学中,我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所以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先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再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

而本文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我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最后出示儿歌和诗句,让生读读,激发邀请台湾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看雪》教学反思7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学习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习);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 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看雪》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看雪》这一课,觉得名师教学设计的不错。于是借助她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一开始借助图画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然后叫学生找出与图相关的段落。再引出课题,学习字词、课文,并感悟本课文本内涵。结果今天的教学中,我并不是很满意。似乎学生很难进入角色。虽然对雪景的`描写感觉很美,但他们体会不到台湾小朋友盼望看雪的心情,更体会不到文本的内涵。于是,第二节课又重新导入教学,按平常的导入方式、平常的教学模式又再次进行了文本阅读,通过反复读悟,学生读懂了本课的内在含义——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最后,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后,通过分角色朗读文本,小朋友感觉好多了,喜欢读了,有领悟到了,我上起来也轻松多了。看来,名师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我班学生。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全心全意为小朋友服务,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读中享受。

《看雪》教学反思9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从识字、课文到语文园地,都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这一主旨。

《看雪》是本单元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台湾师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从而表达了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在教学本课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两点:

1、《看雪》这课文的语言看上去自然、平易,中间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还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您看见过真的雪吗?”中的“真”字。在描写美丽雪景食连用了四个短句“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其中,“飘、铺、披”等词的运用如此准确生动,表现了雪的大。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我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捉住了这些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去读、去品,使学生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2、感悟课文情感方面,我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学着联系上下文,给学生补充文字资料等多种方法。但是,实话说,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太遥远了,他们哪里懂得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哪里来那么强烈的盼望台湾回归的愿望,读文之后,把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我准备的资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台湾回归是好事的想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枯燥的文字,死静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跃的课堂。

《看雪》教学反思10

《雪顿节上看赛牛》是一篇精读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地记叙了藏族牧民一场赛牦牛会,反映了西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雪顿节”的欢乐情景。本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三部分构篇。

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进而,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再抓住重点段落朗读深化,还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浓,效果甚好。

《看雪》教学反思11

《看雪》一课,讲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在这一课中,我执教了第一课时,我将初读环节作为本节课执教的起始点,重点渗透了识字,将识字、写字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作为常态课,我自己认为本课上的还比较扎实,学生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但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主动权放给学生,我一直在领着学生走。另外,由于时间分配不均,有部分学生的生字没有写完。课后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每次上课都和预想的不一样,很多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备课时都没预想到,看来自己在课前还是准备不充分。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堂的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看雪》教学反思12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本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三、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看雪》教学反思13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看雪》教学反思14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介绍。《雪顿节上看赛牛》就是介绍了藏族人民在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雪顿节时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写出了浓郁的藏族风情。课文按“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的顺序描写了自己在雪顿节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藏族人民欢乐的心情。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品读,读出情,读出味,通过读来理解感悟课文。能抓住重点段落来学习,品味。做到以点带面。在课文最后,利用板书进行总结:比赛前场地一片热闹,比赛时,又是那么有趣、揪心,比赛后,获胜的没取得名次的又是那样欢乐,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场比赛?为了把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介绍清楚,本文作者按比赛前、比赛时和比赛后的顺序进行描写,其中重点写了比赛时看到的有趣和揪心情景,使我们体会到了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的欢乐心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将平时认真观察到的场面生动地描写下来。

《看雪》教学反思15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受益匪浅。我觉得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设计要契合学生特点,课堂生成要为学生新的知识技能获得服务。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一个教师无论学识如何广博,都必须始终站在学生这个主体位置。而不是站在演员这个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学生要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节失败的课。首先备课时需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在实际操作中重视钻研所教文本的重难点,却忽略了所教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重视教法的设计,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考虑。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转换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落实精讲精练,增强训练实效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低效了。针对这种实际,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讲的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们的落实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如本课中关于两岸关系,学生如果感兴趣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去了解,就不必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而且这也不属于语文课的范畴,讲了反而浪费了学习语文的宝贵时间。总之,落实精讲精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反馈和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精简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必须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必须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必须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四、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我们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1)教师必须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如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分析句、段的构成让学生更快把握句段的意思等(2)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每一次读的要求及目标分别是什么,如何做到一次比一次读得深入,层层递进,教师都要心中有数(3)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第五篇:《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15篇)

《看雪》教学反思1

和往常一样,我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看雪》。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我在他们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他们同桌互相读,听,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这篇课文的第九段写了下雪后的景色,语言很美。我就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课文的第九段读给大家听听呢?”许多孩子积极举手,非常愿意读给大家听。由于课文刚读没几遍,我就请了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先读给大家听,也不出我所料,这孩子读得还真不错。听她读得这么好,下面的孩子有的又举起了手,也希望能读给大家听,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好,我就说:“好,看谁能比 XX同学读得更好。”

这样我又请了一个孩子读,这孩子确实也读得很好而且还比前一位学生读得响亮,我就说:“你读得真好,比 XX还要响亮呢!”这孩子听了甜甜地笑着坐下了。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个不曾让我留意过的举动,就是第一次我请的那位朗读水平较好,成绩也较好的孩子,一脸气愤,还用鄙夷的眼光瞟了一眼刚读完的那位同学。我的心不禁一怔:这么一句表扬同学的话,就真的挫伤了 XX这孩子的心吗?一时间,我对看到的这一幕不知如何应对,也就没有处理,继续上课。

课后,我还在想这一问题。也许我的评价真的有不妥的地方。但是细细想想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生气、妒忌的话,这样恐怕在以后的竞争社会中,就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我想新课标倡导人文关怀,但是并非不让学生不受任何磨练和挫折。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对孩子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此,我也想到现在的很多公开课上,我们只听见一片表扬声。这样的孩子可以说是在掌声和鲜花中成长的。我就在担心孩子们这样一直生活在褒奖中,一但遇到挫折,他们能承受吗?而事实上,一个人在生活中又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呢?这又不由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真实而又令人痛惜的事情:一个读大学一年级的花季女孩,她品学兼优,是学生会干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有一天,学校组织无偿献血,热心的她欣然前往。

然而,检验结果却是血液不合格,血液呈阳性。一下子,她觉得世界失去了美丽的色彩,变成了灰色;她觉得同学都不再喜欢她了,见了她都远远地躲着她了。于是她变了,她总是独来独往,学校组织的活动她也不再参加了。学校老师也发现了她不对劲,也对她进行了疏导,然而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就在学校放假的.日子里,她跳海自杀了。生命是如此珍贵,而这位女孩在遇到这么一点小小的挫折后,却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实在令人痛心。而且这样的事例,近年来也频频发生,许多年纪较小还尚不能完全明白生命意义的孩子,却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对待遇到的挫折。

所以,我想我应该给全班所有的孩子上一堂特殊的课,要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而且要正确地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你不可能各方面都是第一,永远是第一的。遇到别人比你好,你应该先高兴地接受这一事实,再想想他为什么会比你好,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争取,但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你才能更出色。

《看雪》教学反思2

《看雪》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主要在学生理解台湾地区很难看到雪,所以当老师介绍故乡北京的雪时,孩子们十分好奇,产生了很多疑问,并产生想要去北京看雪的想法。而文章的最后一个“盼”字则写出了北京孩子对于台湾的欢迎,侧面写出了作者对于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师在教授此课时应先为孩子用地图和讲解的方式,为他们设置情境,让他们更容易的接受“祖国统一”这个历史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本文是以对话为主的.课文。这样的课文适合学生们反复朗读,并注重提示语的设置,学习根据提示语的注释,来朗读课文。训练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字词,反复积累。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从台湾走向北京的雪,到走向北京。并结合识字三中所学的三字经,最终理解“台湾和我们是一家人”的情感。

但是本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在细节的重点词语分析上,还可以在如何运用上下下功夫,出些相应练习。教师应更富有激情的去带动学生,营造气氛。这都是教师应继续努力的地方。

《看雪》教学反思3

本节课上的是《看雪》的第一课时,以认字读准文为主要目标。

导入部分。导入的环节直接简单,以谜语的方式导入揭题,学生兴趣较浓,很快就能进入正文学习。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这个环节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着读第二段和第九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名读的学生基本能够读准,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读词的后面,可以先通过检查预习课文的要求来先学习生字词,巩固好生字以后再来读重点段落,可能会更好。还有在学生评议的时候,老师应更注意指导学生的一分为二的观点, 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引导。一定要做到及时的鼓励学生,给他们自信。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找到不明白的地方,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虽然有几个同学能够提出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但是大部分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所以在这个环节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阅读时间就相对少了一些。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明确一点的问题,还是要以读好课文为主,给学生的质疑不要太多,适当就好,就是想各种形多让学生去读,想读,喜欢读。

《看雪》教学反思4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2.展示学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7.总结语。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看雪》教学反思5

《看雪》一课讲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在这一课中,我将初读环节作为本节课执教的'起始点,重点渗透了识字,将识字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注重纠正了生字的读音,字义的理解让孩子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领悟。本课段落较多,对话较多,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还不够全面对因而课文在理解方面较难,对于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很浅显,但我没有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是在第二节结合地图,讲解了地球气候的南北差异时再理解,就简单了,孩子们领悟的也较容易了。

台湾孩子的几个问句要求学生读出问的语气,通过练习,学生读得还挺到位。但是在读到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去北京看雪呢?学生还不能读出迫不及待要去的情感,所以我认为自己在前面对学生感情的渲染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在理解雪花、雪毯、银装这几个词语时,学生看图理解词语,语言表达得还不够到位,我自己说得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看雪》教学反思6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来学习课文。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1.板书:看雪(今天继续学习第12课《看雪》)

2.雪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这儿每年都下大雪,让我们翻阅往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呢?生说: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4.台湾的小朋友却很能看到雪,他们只能看在橱窗里的假雪。(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5.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北京的小朋友)

6.老师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标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出示:课文描写雪景的那段)

[这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品“雪中景”,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二、“读问句”,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近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三、读诗句,邀请“看雪”

1.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3.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看雪》教学反思7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标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并在预习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看雪》教学反思8

《看雪》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我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体会“雪”中的个味不同,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教学中,我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所以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先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再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

而本文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我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最后出示儿歌和诗句,让生读读,激发邀请台湾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看雪》教学反思9

《看雪》这课,揭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起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孩子们对雪的印象太深了,所以,谈得也很不错。王文骞说:“雪像棉花一样白,落在脸上,像冰激淋一样凉。”多好的感觉,说出了她对雪的喜爱。谈到玩雪,更是兴奋,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在雪地上画画……大家沉浸在美好回忆当中,这时,我话锋一转,用缓慢但是意味深长的语气说:“可是,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见到雪的。”(课文第一句话)学生静了下来。我捧着课本动情地读课文,有的`孩子打开了书,边听边看,有的只是坐着听,我都没有说什么。从安静的气氛和孩子们的眼神看得出,他们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了。读完后,我问:故事讲了什么?他们很快就能三三两两地补充着说出课文大意。这个环节,之所以成功,一个是上课伊始的导入紧扣孩子的生活,又把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和课文开头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我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和我的爸妈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

《看雪》教学反思10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当我查阅了有关张岱以及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打动我的应该同样也能打动学生,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要求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上课了,我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然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项内容:西湖名诗大拼盘、字词障碍一扫清、齐心合力疏文意。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描绘西湖的名诗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然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文赏析。

在“课文赏析”几个字下面,我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项内容: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我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我们能感到张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景”,并且在这样的奇景中蕴含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趣”。让学生能体味到这篇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小品文虽短小却耐人寻味的魅力。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

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

“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感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

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接着“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最后我们做了巩固与拓展的练习,关于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顺利完成。

讲完这一课,有一点体会颇深: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理论也倡导“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一反三,把自己的所学灵活运用于以后的实践。这一点,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看雪》教学反思11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第二课时教学中,增加去年的照片,用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与心灵上对学生产生一种震憾。因为二年级的孩子,他的思维是直观的,而音乐与图片的直观会引起他的.兴趣。而选择的是孩子周边的熟悉的雪景,这就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看到的雪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孩子们还是说出了一些常用的词: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二年级看雪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看雪》这一课,觉得名师教学设计的不错。于是借助她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一开始借助图画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然后叫学生找出与图相关的段落。再引出课题,学习字词、课文,并感悟本课文本内涵。结果今天的教学中,我并不是很满意。似乎学生很难进入角色。虽然对雪景的描写感觉很美,但他们体会不到台湾小朋友盼望看雪的心情,更体会不到文本的内涵。于是,第二节课又重新导入教学,按平常的导入方式、平常的教学模式又再次进行了文本阅读,通过反复读悟,学生读懂了本课的内在含义——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最后,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后,通过分角色朗读文本,小朋友感觉好多了,喜欢读了,有领悟到了,我上起来也轻松多了。看来,名师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我班学生。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全心全意为小朋友服务,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读中享受。

《看雪》教学反思12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3、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4、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看雪》教学反思13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听写生字。

2.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具体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默读课文,思考:(1)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2)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体会

(1)读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看图片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精神抖擞”“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几十头牦牛一起奔跑,场面颇为壮观。骑手的甩鞭声、牛蹄的砸地声和观众激动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气氖热烈极了。”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仿写:过“六一”了,( )一起( ),场面颇为壮观。( )声、( )声、和观众的( )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极了。

(3)骑在牛背上的主人死死抓住缰绳,紧紧趴在牛背上,随着牛的身体上下起伏。没过多久,骑手啪的一声被甩下牛背,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对比理解:去掉划横线的这些词语好不好,为什么?读一读体会。体现了牛的脾气很大,比赛的紧张和惊险。引导学生读出比赛的紧张、惊险。采用抽读,师范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4)“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介意”能不能换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引导学生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本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思考、圈画,可按照“读文——找句子——读句子——说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尤其在“说感受”时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切身的情感体验,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变换句式,或仿写句子,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

(三)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看板书,进一步领会“别开生面”的意思,切实体会雪顿节上场面的壮观,赛牛比赛的惊险刺激,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

3.按照写作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进行拓展

1.积累词句:把喜欢的词语记下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剪报。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三年级下册)中的《牦牛》和《川北草原观马记》两篇文章。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别开生面 就图心情好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把课文的'顺序、结构和重点词语直观地反应其上。】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1.本设计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3.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除此之外,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本课设计容量较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就难以完成,尤其是读的能力,因此在预习和第一课时教学时一定要扫请阅读障碍,才能为后续学习基础。

《看雪》教学反思14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师生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重点是体会台湾孩子对北京的向往,而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我在执教中,能较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一、探究阅读,把握重点

首先,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合作中学生们行动了,课堂也就完全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尽管难免有的学生所提问题价值不大,但所看所听却让我体会到合作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四个人一组,配合倒也默契。接着,集体交流。在读中感悟交流,学生更是兴致浓厚。较顺利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诸如,用棉花怎么做成雪?“故乡”是什么意思?“顺手指了指”是什么意思?雪毯是什么?银装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以解决。进而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体会出台湾的孩子对雪的期盼,对北京的向往。

二、朗读感悟,突破难点

为突破难点,我依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范读、接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同时,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随机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突破了难点。

同样,在读悟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层层领悟。最终,升华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同学们爱国的情感便在他们的心中得以激扬!

总之,通过执教《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不断地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语文教学”的真实回归。

《看雪》教学反思15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小品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张岱的文集中探知些许。

这篇文章描写的冬天在西湖看雪的美景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在组织教学中,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导入;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3、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5、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探究不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理解。

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

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3、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于行”、赏“痴于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

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充分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

下载看雪课文反思(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雪课文反思(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课后反思 《看雪》这篇课文的言语表达看上去平易自然,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同时还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中的“很难”一词,......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叶宇钧 在设计《看雪》时,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1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种家国之思、家国之悲的情怀的文言文。教学设计中,我把这节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疏......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1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15篇 《看雪》教学反思1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 1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想方设法让语文学习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向往语文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从而感受语文的乐......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 看雪教学反思1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