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新时代组织路线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重点在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也是实践的辩证关系:要认识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新贡献;要认识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新作为新担当;要认识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走好提高党建质量这条新时代长征路的新坐标新指南。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组织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党的政治路线而规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总的原则和方针。组织路线决定于政治路线,又为政治路线服务。党的组织路线是实现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组织保证,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组织保障。党的组织路线主要包括组织原则、组织制度、组织纪律、党员标准和干部标准、党的干部政策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等方面内容。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关键是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重点是要做好干部的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出的全面深刻系统的阐释,为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做好党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组织建设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把握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这个政党是由具有崇高共产主义觉悟的“最不知疲倦的,无所畏惧的和可靠的先进战士”所组成。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党必须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是坚定信仰者组成的有组织部队,必须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家领导的先进组织,因为没有职业革命家,事情总是寸步难行。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把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做好组织工作看作事业成败的关键。1939年10月,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指导中国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97年党的组织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内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正确,组织纪律严明,政治生活健康,我们党就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内弱化了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放松了党员干部的标准、涣散了党内政治生活,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要走弯路。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建党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规律和党在新时代肩负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向全党指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我们党谋划事业发展,制定政策措施,培养干部人才,推动工作落实,都要着眼于党执政地位巩固和增强,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着眼于党团结带领人民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的坚强组织力建设。
2.为深入推进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伟大的斗争实践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伟大的事业开创需要伟大政党的引领,伟大的工程建设需要伟大智慧的统筹谋划,伟大的梦想实现需要伟大民族的共同筑就。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率领全国人民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就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致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加以推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要忧国、忧民、忧党啊!要看到这是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重大现实命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靠正确的党的组织路线提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推进党的全面领导,迫切需要我们党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3.认真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要求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面对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应该说,长征这条红飘带,是由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铸就了“革命理想高于天、忠诚不渝跟党走”的长征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长征,就是要在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如何破题和解题?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自身建设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需要直面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举措新办法,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40年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这既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考试”。在革命斗争检验中,我们党锻炼了一大批人,造就了一大批人,也淘汰了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些犹豫懈怠者。经过一次次革命性的锻造,党内政治生活气象得到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显著增强。
当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还没有完全消失,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仍需继续清除。
深化党的组织工作改革,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完善民主集中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能力和政治担当。要继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将理论彻底与实践彻底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突出干部政治标准,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以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以扎实作风选作风扎实的人。建立干部素质培养体系和知事识人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按照《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筑牢党的基层执政之基。突出问题导向,用制度整顿不合格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强健党的肌体、纯洁党的组织、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只要在这场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就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新境界。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习近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他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强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把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尊重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曾经过分强调人是改造自然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利益为目的征服自然,导致一些地方自然生态恶化。事实证明,必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顺应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做到“道法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不顾自然规律恣意妄为。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保,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给自然留下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沃土良田,给子孙留下美好家园。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对自然界不能只索取不回馈、只开发不保护、只污染不治理。否则,我们失去的将比得到的更多。要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农田生态、城市生态建设,坚持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程治理,在发展中保护好自然生态。
坚持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为实现永续发展指明行动方向和科学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经常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过去对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讲得多,对生产力的绿色属性讲得少,致使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将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对生态文明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一场全方位变革。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推动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思维,杜绝为了增长而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只有从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必须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要积极“调”,调整经济结构、产能结构、能源结构、布局结构,提高生产领域的资源环境效率;加快“转”,聚焦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效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着力攻观念之坚、结构之坚、体制之坚、创新之坚,推动产业发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主动“改”,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特别是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抓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冬季取暖改造、工业锅炉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坚决“停”,全面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腾出区域环境容量,为新动能打开发展空间,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完善绿色发展机制。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营造有效的制度机制和政策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要完善市场驱动机制,本着谁减排谁受益、谁污染谁受罚的原则,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注重用市场手段解决制约绿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围绕重点领域污染治理,集成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推动关键技术和装备等科技专项攻关及成果转化,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管治理机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坚持绿色标准,把好绿色关口;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形成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治理污染,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严惩重罚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肃追责环境保护失职渎职行为,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环境与民生相互促进,为增进民生福祉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立足发展新阶段和人民新期待,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生动体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坚持环境与民生相互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意所指,也是民生所求;既能增进民生福祉,也能让群众公平享有发展成果。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既人人受益,也需要人人参与,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把握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导向,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讲清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民生、生态质量就是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环境的道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定义务,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支持者、参与者。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健全生态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依法、及时、客观、全面公开环境质量信息和环保目标责任,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人民群众用法律武器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始终造福人民群众。环境质量怎么样,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污染治理成效怎么样,要由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说好才是真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感受作为检验工作成效和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群众认可才是真认可,群众满意才是真满意。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压实党政领导责任、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公众参与责任,探索构建政府、企业和公民责任共担、监督统一、执法严明、各方参与、社会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在突出位置,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制度保障、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大功夫,坚决把自然资源保护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思想宣传范文】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了我们党历史上一次新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对改革与革命关系的重大判断,其中深意值得我们深刻领会。改革是改革,革命是革命,改革何以被称为革命?这一判断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有什么样的启示?这是理解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改革是对革命事业的传承
人类社会历史的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改革。改革与革命是不同的事业,有不同的实践路径。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是被压迫、被奴役阶级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暴力行动,是执政者的执政地位被动地受到冲击的变革方式,是暴力性的、破坏性的、颠覆性的;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是执政者为维护执政地位主动采取的变革方式,是温和的、建设性的、循序渐进的。对执政者而言,要杜绝自下而上的革命的出现,就必须自上而下地主动改革。所以有人说,改革总是与革命赛跑,不主动推进改革,就有可能被革命。
正如马克思所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和公平正义的动力,曾给被压迫民族、受奴役的底层民众提供了光明道路。中国近代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中国革命的意义,都不能否认革命改变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航向,并奠定了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繁荣的基础。我们不能忽视一种错误思想倾向,那就是认为现在进入后革命时代了,要彻底地告别革命,把革命放进历史的博物馆尘封起来;更有甚者,借着反思革命的名义质疑革命、污蔑革命,抹黑、矮化革命者的形象。
新时代背景下讲改革,不能割裂其与革命的关系,更不能给曾经进步的革命泼污水。革命原本是一个充满进步、希望、积极、先进色彩的词汇。尊重历史,就必须尊重革命,尊重那些心怀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者。但强调尊重革命,不代表我们看不到革命的暴力性,无视它可能会带来消极结果。革命手段的暴力、破坏特质决定了其有潜在的危险。如果控制不好,革命持续不断地进行,该结束的不结束,反而还要高歌猛进,就会出问题,“”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伟大革命,这个论断表明它没有放弃革命的理想、革命的事业,它强调了改革是对革命事业的传承,使革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内涵,把革命的批判性逻辑、解构性逻辑转为了建设性逻辑、建构性逻辑。
这个判断也表明,革命与改革不是对立的,而是有内在关联的。革命事业如果不通过改革进行下去,革命的追求就可能被葬送;改革如果没有继承革命事业,那改革就是背叛。我们通过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改革不改变基本制度,改变的是具体体制。
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范畴,是中国共产党的标志性话语。我们党通过革命成为执政党,但绝不是要“告别革命”,绝不是说就不再是革命党了。那种认为“只讲执政党不要提革命党”“再讲革命不合时宜”的观念,危害在于让革命失去了正当性,看似针对革命而言,实际上也会使执政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视改革为“第二次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这个判断饱含着政治智慧,它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前后历史阶段、前后从事事业的连续性,让忠诚于革命的人不至于失去目标,继续将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上。我们党依然是革命党,只是现在重点任务发生了变化。同样是革命范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应该有侧重点的不同,有主攻方向的不同。
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
“革命”一词包含“革”和“命”两层意思,如果说“革”是指对旧制度、旧秩序、旧社会的革除、摒弃,那么“命”就是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命制、建构。“革”是服务于“命”的,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如果只强调“革”而不注重“命”,不追求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命制,那就只能是“革命尚未完成”。
“革”与“命”实际上正对应于革命的两种形式,那就是“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彰显出革命的“命”的内涵,凸显出“社会革命”的意蕴。比起政治革命强调的主要是“革除”,作为社会革命的改革更强调的是“命制”。改革是对革命事业的再推进、再努力,它是要在政治革命推翻旧制度、旧秩序、旧社会后,完成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建设、构造。
政治革命是通往社会革命的手段,社会革命才是依归,是终点。但我们不能割裂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从广义上看,政治革命也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部分。在中国,社会革命从政治革命开始,没有政治革命奠定的前提,社会革命也就无法进行。
改革既然是一场社会革命,就绝不仅仅是社会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变革,而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如果说一开始的改革开放是重点突破,那么今天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则完全呈现出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意蕴。
这场全方位社会变革的起点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就应牢记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立足中国的客观实际,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伊始的现实是生产力落后,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但仅仅停留在生产力层面上,改革就不可能与革命处于同等地位。解放生产力只是改革的一个方面,发展生产力只是改革的一个目的。改革不能止步于此。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要变革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这是改革最根本的哲学逻辑,它意味着生产力发展不代表改革的所有方面,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也是改革的题中之义。
今天讲全面深化改革,所追求的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甚至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它意味着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明方式以及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是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的变革。这个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说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伟大革命。中国改革归根结底要使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此,改革才算完成,社会革命才算成功。
更为艰巨的伟大斗争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刻领会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这个论断的深意。它说明,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即完成革命的事业、革命的理想,取得社会革命的最终胜利;它也说明,改革本身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各方面体制以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的全方位转型;它还说明,改革是问题倒逼而产生,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去干的问题。
革命不易,很多人付出艰辛、献出鲜血和生命最终才取得成功。把改革称之为革命,给改革者的重大提醒是,进行改革事业绝非易事,一定意义上更为艰巨,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需要认识到推进社会全面变革、完成社会革命的长期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是长期的变革,是具有彻底性、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变革。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全方位改革才能称得上是一场革命。
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完全可以说就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斗争”就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它绝不是修修补补就能实现的,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难度应保持必要的清醒,认识到它是更为艰巨的事业,要知难而上,不能畏难而退;要从长谋划,不能亦步亦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急功近利,以为可以一劳永逸,遇到挫折就偃旗息鼓。
今天的改革不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变得复杂起来。这个时候,改革越往前推进,越往纵深发展,问题和矛盾越多,挑战和困难越大。
如果说生产力问题是激发社会活力、人的潜能创造财富的问题,那么生产关系问题则是要理顺人与人的关系、解决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的问题。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触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就比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生产力问题复杂得多。更何况,要理顺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就必须触碰政治上层建筑,解决体制弊端。这决定了改革越是进入到攻坚期、深水区,就越要啃硬骨头。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综合考量、统筹兼顾。解决经济优化发展问题,只在经济领域施策、想办法,是断然解决不了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讲环境保护、呼吁生态文明理念,也是断然解决不了问题的;解决社会建设问题,只在社会领域发展民生、强调公平正义,也断然解决不了问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已经牢牢捆绑在一起,必须综合地、整体地、全面地把握。
【思想宣传范文】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位置更加凸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柱,也是“兴文化”的必然要求。坚守文化自信,要以正确的理论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文化发展的细节实处,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对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兴文化”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更高质量的文化消费需求与现实中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性不够之间产生的矛盾。一方面,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总量较为丰富,但有些文化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中西部与东部及沿海城市的文化消费差异较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存在着区域差异。为此,“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在以标准化为手段、以均等化为目标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在整合东西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多样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的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通过“互联网+文化”的科技文化创新,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实现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文化生产方式。总之,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出发,创造条件,激发活力,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深厚的人民性、时代的先进性与历史的传承性,契合当今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与引领力。“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更好凝聚起应对文化领域内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精神力量。“兴文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注重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作用,借助于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方式,培育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要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就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与公益性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主义冲击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功利化倾向与非功利化的人的审美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用新的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国际视角和全局视野看待文化建设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域概念与边界壁垒被打破,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西方话语霸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为本土文化争取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应当担负起的重大使命。
在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上,“兴文化”就是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要努力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关键要看我们的话语外国人是否愿意听、听得懂,入脑入心,引发共鸣。要充分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特点,充分考虑海外受众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了解外国受众的喜好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采取差异化、定制化的传播手段,实现传播话语的转换,实现中国故事本地化,真正把中国故事生动地讲好。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国际传媒网络和文化传播模式,着力统筹政府各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举措鼓励并调动社会组织、研究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民间团体的参与;运用大数据,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在走好融媒体发展道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同时,更加重视非专业性的传播媒体、新兴媒体及其他人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渠道;完善内容供给,提供融合中国视角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传播。
【思想宣传范文】五
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这说明,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必须把政治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需要重点抓住三个基础性环节。
把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关键。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减少行为不确定性的规则,它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注重制度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方面作出更加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开展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清理,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中央八项规定、廉洁自律准则、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90余部党内法规,逐渐搭建起了制度治党的基本框架。诸多案例表明,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腐败问题就控制不住,优化政治生态也就是一句空话。在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首先要做好制度供给,切实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避免制度建设的缺位与滞后。同时还要着力解决制度间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突出问题,着力做好制度体系的配套衔接、彼此呼应,努力提升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其次,要增强制度执行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针对有些制度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甚至最终成了“纸老虎”“稻草人”的问题,应该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和督促检查,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特别是要严肃查处那些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等破坏法规制度的行为,坚决不给制度执行留“暗门”、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把规范政治运行过程作为保障。从基本内涵看,政治生态由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部分构成。其动态要素表明,政治生态是在政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要用动态的眼光和过程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生态建设,把规范政治运行过程作为推动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此,需要抓住两点。一是防止“公器私用”。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锻造公共秩序的公共性是公权力的本质属性。当权力运行偏离正常轨道而谋取私利时,实际上就预示着政治生态开始走向恶化的边缘,并面临着最直接和最大的污染破坏。这说明,要把防止公器私用作为优化权力运行过程的重点,特别是要防止利用公权力来设租、寻租,消除那些追求自身私利最大化或者借用公权力从事违法行为的问题。二是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政治生态就会受到破坏。一些专题调研发现,“推动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被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是推动政治生态建设必须抓好的工作。实践也证明,只有依法依规廉洁用权,公开透明规范运行,才能切断破坏政治生态的源头污水。因此,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把培育良好政治文化作为基础。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在政治生活中,作为政治角色的人的行为、思想无一不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政治文化会反映人们的精神追求,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进而使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之间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健康的政治文化带来良好的政治生态,反之,政治生态就会受到污染破坏。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政治角度看,还是党内政治文化出了问题,污染破坏了政治生态,继而导致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争权夺利。教训是惨痛的,也是深刻的。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涵养培育先进的政治文化,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奠定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新时代,必须抓住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亟须抓好的就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堪称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今天,对理想信念的检验,虽然不像战争年代那样直截了当,但依然可以很容易地分出“高低软硬”。党员干部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有理想信念的影子,都可能对政治生态产生影响。因此,要通过抓思想理论建设、抓党性教育、警惕圈子腐败、倡导廉洁奉公等,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共同为政治生态夯实稳固基础。
第二篇: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必须贯彻的“纲”和“本”,因为党的组织路线是党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和保障。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持贯彻落实“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部署要求,突出党的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引领,提高能力水平,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确保中央、自治区、地区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取得成效。
一、当前组织工作重存在的问题。
一是组织建设工作薄弱。近年来,我委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工作的倾向,认为党建是一项软指标,没有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发挥作用不够,对新形势下的工作创新、组织建设、队伍管理及党员素质提升缺乏研究和有效办法,未形成党建工作合力。二是部分党员思想淡化。个别党员入党后忘了党员身份,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员意识淡化,理论学习不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各种主要理论精髓领会不深刻。日常工作中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组织观念不强,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党费缴纳不主动。三是开展活动内容贫乏。我委党建工作在内容上和方式方法上,与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内容上,组织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仅传达一些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效果不明显,工作缺乏实效性;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新。对党员教育仅仅停留在会议传达、文件传达上,教育内容枯燥,对党建工作研究不深不透不实,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缺少新思路。
二、理清思路,抓好抓强机关党建工作。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摆正党建位置。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克服和纠正在基层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轻党建的错误思想,摆正党务与行政业务的关系,按照“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要求,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以更好的状态、更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新时代发改委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抓住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点,着力在干部的理论学习、理想信念、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做实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好干部。作为政府部门职员,必须先学一层、学深一层,认真领会、坚决落实,以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奋力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三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握组织路线精神实质,践行党的组织路线。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谋思路、定措施,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抓落实,切实让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彰显出强大生命力。要把提高政治素养摆在第一位,采取多种培训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党员干部讲政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让学习成效更好地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思路和行动。四是知行合一聚焦组织体系建设,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放松。抓好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以党建为引领,全面统筹各项工作,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注重系统谋划,强化问题导向,明晰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方法路径,注重分类指导推进党建。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要正向激励强化干事导向,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过硬党员是基础。在日常基层党员管理工作中,要以提升一名党员就是擦亮一面“旗帜”为目标,着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用活政策的宣讲能力、遵纪守法的自律能力、热心助人的奉献能力、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服务群众的务实能力。五是党员干部还要进一步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我们从事发改的具体工作虽然看上去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有许多工作甚至都无法用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去衡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将始终在基层机关的岗位上,知重负重、担当作为,奋力推动全县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三篇:十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十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第一部分
2018 年 7 月 3 日至 4 日,习近平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有很多最新提法和大量信息:
首先,首次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这一路线要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意义十分重大。
习近平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做出肯定: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
但从严治党远未大功告成,而且有些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特别是要看到,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习近平对组织工作做出以下部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
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领导。
对于如何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干部队伍,习近平提出如下要求,并建立 5 个体系:要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要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要真情关爱干部,帮助解决实际
第一章 大国策
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十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第二部分
习近平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
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加强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层党组织要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
习近平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既要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又要根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用新的思路、举措、办法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
要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严守纪律规矩、夯实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识体系、强化能力之基,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
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强化分类考核,近距离接触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把
第一章 大国策
领导干部。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各级党委要把关心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加强长远规划,健全工作责任制,及时发现、培养、起用优秀年轻干部。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领导,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推动党建责任层层落实落地,把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第四篇:党课讲稿: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党课讲稿: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必须贯彻的“纲”和“本”。坚持和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紧紧围绕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这个根本要求,切实把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党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继承和深化。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把组织路线作为贯彻执行政治路线的有力保证。党的六大明确提出了“组织路线”的概念,之后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党的组织路线内涵不断丰富拓展,目标任务越来越具体,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为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干部要“又红又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从组织上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今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又鲜明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路线的重要论述,标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价值取向、目标方向、实践指向,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核心体现了服务党的政治路线的根本要求。政治路线是灵魂,组织路线是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自身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自身也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针,提出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和干部、人才工作三个方面重点任务,突出了组织建设的功能支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干事导向、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的重要要求;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是干部和人才工作共同的标准、路线和原则;明确“两个坚持”的目标导向,凝练了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内涵。党的组织路线,与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相互贯通,揭示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核心要义,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方向目标、重大任务,充分体现了服务党的政治路线这个根本要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贯穿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全过程。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体现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这个核心要求,并贯穿于党建、干部、人才各个方面工作。首要的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坚决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探索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的有效办法,努力建设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有力干部支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坚持从实际出发,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营造爱才引才留才用才的服务环境和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创造活力。
第五篇:党课讲稿:忠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党课讲稿:忠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忠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以新的理念和思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并明确了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深刻理解和忠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以新的理念和思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水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的重要要求、共绘新时代xxxx人杰地灵新画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牢牢把握目标方向,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党的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定盘星,也是检验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实际成效的试金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推动党的领导全面覆盖、全面落实,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准确把握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铸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牢牢把握根本遵循,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灵魂、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是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必须抓住的首要环节。我们必须始终以虔诚、执着的态度,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大学习,分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学真用、笃信笃行,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以忠诚为魂、以百姓为念、以用人为要、以实干为本、以清廉为贵,持续建设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的重要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改革再出发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思路举措,转化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
牢牢把握重点任务,更加注重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地方各级党委(党组)、基层党组织必须把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根本任务,在本地本单位发挥好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必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握职能定位,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坚持抓根本强根基,把确保政令畅通作为核心要求,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的号令和指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统筹加强乡镇(街道)、农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基层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抓党建促中心,把服务中心大局作为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牢牢把握关键环节,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他强调,要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工作的科学总结,赋予了党的干部工作新的时代内涵,既是新时代干部工作的战略部署,又是做好干部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把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精准衔接起来,统筹做好干部选育管用等工作,加快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眼培育有力度,把强化政治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素质本领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增强干部培育工作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尤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帮助干部筑牢信仰之基、从政之基、廉政之基、能力之基。着眼识人有准度,坚持干部考核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既把功夫下在平时,又注重了解干部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还要带上“望远镜”“显微镜”对干部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让“投机者”“两面人”无所遁形。着眼严管有法度,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把八小时之内的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的管理贯通起来,加强干部的全方位管理,真正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着眼厚爱有温度,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满腔热情关心关爱干部,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多给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干部以理解和支持,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让慢作为不作为假作为的干部没位子、摘帽子,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牢牢把握工作方略,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人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这些重要论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是新时代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遵循。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把xx打造成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和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着眼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聚人才、围绕企业做大做强用人才,以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为牵引、完善人才政策,特别是利用企业对人才的敏感度、识别力,按图索骥,点对点招才、一对一施策,努力实现人才工作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保障各类人才合理分享创新创业收益,让机构、人才、市场、资金充分活跃起来。打破单位重金奖励的路径依赖,突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更加注重政策和服务精准化,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为高端人才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不断激发人才爱国奉献、创新创业热情,努力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有机统一,增强广纳贤才的集聚效应。
牢牢把握用人原则,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特别是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纳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坚持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是新时代选人用人规律的深刻揭示,为我们选准人、用好人树立了时代标尺和鲜明导向。我们必须牢牢抓住选人用人这个风向标,坚持原则、把握标准,放开视野、好中选优,切实把最好最优秀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精准度和公信力。坚持贯彻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破除论资排辈,不搞平衡照顾,真正做到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让更多忠诚可靠、素质过硬、敢打硬仗、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对那些热衷于搭天线、找关系,制造小道消息、传播政治谣言,不干实事、老揣摩“人事”,无事生非、恶意诽谤、扰乱人心的人和事,敢于较真、严肃查处。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措施,树立这样的鲜明导向:只要素质过硬、真正优秀,就一定能成长起来;只要埋头苦干、做出成绩,就一定会得到更好使用。增强战略眼光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对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确有发展潜力的,抓紧放到关键岗位历练,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同时,正确处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的关系,加强系统思维和科学统筹,坚持老中青梯次配备,防止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让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同心汇聚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