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合集5篇]

时间:2021-04-30 16:2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

第一篇: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

秋风送爽重阳到,遍地菊花满鼻香。登高望君不见君,思君念君心惆怅。一束茱萸遥相寄,满腹话儿对你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

1、饮重阳酒、菊花酒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2、登高啸咏、群聚宴饮

登高是重阳节的典型习俗,无论是驱邪祈寿还是宴饮狂欢,古人过重阳节一般都将其和登高这一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猎、采集等活动有关,后来慢慢地与人类关于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祸、登高升仙等认识或活动发生联系,从而赋予登高一种特殊含义。

3、重阳骑射、重阳竞射

先秦九月举行大规模田猎和军事操练的习俗,在汉代以后也得到流传。据《南齐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而这可能就是后世“沙场秋点兵”的起源。[12]而后世流行的重阳糕相传就是当年发给士兵干粮的遗制。到了唐代,“重阳骑射”发展成“重阳竞射”,成为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重阳节竞技习俗,据说当时的王公贵族都乐此不疲。

重阳节的起源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吃的食物

1.菊花

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按一般的酿制方法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2.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老人吃了重阳糕就不会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给老人吃重阳糕,让老人腰杆硬朗精神好。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糕”与“高”谐音,寓义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3.大枣

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冬季的补养佳品。

4.核桃

核桃是补脑的最佳食品,亦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的食疗品,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疗效。老年人常吃核桃,能够头脑清晰、耳聪目明。

第二篇:重阳习俗

盘点海南各地重阳习俗: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文昌铜鼓岭是重阳登高好去处

即将到来的10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又称“重九”,古代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九九相重,所以称做重阳。在内地,重阳节有登高游览、饮酒赏菊、佩插茱萸、蒸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那么,海南的重阳节又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这几天,记者通过走访民间老人,从各地挖到不少有意思的传统风俗和节日趣闻。

民间歌谣咏重阳

海南民间歌谣起源于海南岛祖祖辈辈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歌谣内容涉及民间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一些传统节日的歌曲。作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海南民间歌谣中有不少记录了先民们在重阳节这天活动的情景。民歌是一种蕴含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散落在海南民间各地的歌谣则极具地方特色。这些植根于海南民间的文化瑰宝,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地域文化背景。

据考证,在海南东部文昌、琼海一带的民间,流传着一曲名为《重阳节登铜鼓岭歌》的民间歌谣,此歌谣用海南方言描述了游人登文昌铜鼓岭时的所见所闻,人们可以在悠扬的曲目中感受到自然景观和游人情感情景交融的境界。

家住文昌市文城镇清群村的李氏今年已经86岁高寿,村子里的人都亲切称呼她“姑婆”。“姑婆”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候很喜欢唱歌,许多本地民间歌谣她都有唱过。关于重阳节的歌谣,除了较为流行的《重阳节登铜鼓岭歌》外,“姑婆”至今还对一曲名为《龙颜欢四时风景歌》尚有残存的记忆,而这一首歌谣就有唱到“重阳到,采摘茱萸登高山”的词句。“八月完到九月天,九九重阳登高天;桓景避灾传后世,孟嘉落帽在山圮。”除了“姑婆”介绍的这两首民谣之外,记者还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中了解到另一首海南民间歌谣《十二月歌》的存在。该歌谣中所唱“孟嘉落帽”的典故,据说与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密切相关。“孟嘉落帽”这个典故,源于重阳佳节的桓温大宴。主人公就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后来,人们就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风度潇洒,才思敏捷。海南土歌《十二月歌》中所唱“桓景避灾传后世”,讲的就是重阳节登高避祸的传说。尽管传说不一定是事实,但先民却逐渐形成了在重阳节这天登高远眺的习俗,并代代流传至今。

姑婆还向记者介绍,她小的时候,每到农历九月初八那晚,父母就带着子女们来到文昌的铜鼓岭山脚下。从凌晨四五点开始,全家人一起爬山,趁日出之前登上山顶。观日出,听涛声,为美好的生活祈福迎祥。“每逢重阳,到铜鼓岭登山的游人就特别多,总有走散的家人,在登山时你呼我喊,甚至有不少年轻男女高歌一曲,一路上叫嚷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姑婆如是说。

至今,许多文昌本地人都还保留着重阳节登山的习俗,并且这一习俗还吸引许多外来游客在临近重阳节这一期间,去感受攀登铜鼓岭的乐趣。倘若游人有幸,途中遇到当地一些古来稀的老人,可以向他们领略一下这些在今天只存在史料中的古老歌谣。

“九九”重阳祭先人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名臣——礼部尚书、定安人王弘诲在游览铜鼓岭后,钟情于这片山水,倡议海南文人学子每逢“九九重阳”之际,在此吟诗作画,缅怀先人。此后,每年临近重阳节,都会有许多岛内游人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登高的地点逐渐遍及海南其他名山。

海南省民俗学专家焦勇勤教授向记者介绍,历史上海南岛有人居住的地区多为平原地带,高山并不常见。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重阳佳节往往会远足海边,隔海寄托思念的感情。在一些地方,会有群众在重阳节这一天,祭扫祖墓,纪念先人。渐渐地,重阳节这天也

就成了仅次于清明节的拜祭先人的重要节日。

从形式上,重阳节拜祭先人的仪式较清明节并不算太隆重,但由于时间上处于秋收季节,所以拜祭的贡品丝毫不逊色于清明节。根据海南各个地方不同的风俗习惯,拜祭的方式也略有差别。家住儋州市木棠镇的黎子丰向记者介绍了重阳节这天拜祭先人的一些特殊“规矩”。家家户户摆放祖先灵位的台子必不可少三样东西:一只母鸡、一条鱼、一块猪肉。黎子丰解释说,母鸡能生蛋,寓意请求祖先保佑家里财富不断;鱼,是中国人传统节日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意为年年有鱼(余);猪,是自古以来炎黄子孙祭祀不可缺少的家畜,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重阳节这天拜祭先人,普遍存在海南各地民间。这一天,长辈们给祖先牌位摆上丰盛的贡品并上香,还要烧纸钱、放鞭炮。这种方式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但是在一些村落,却还保留这样的习惯。比较常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以及澄迈、临高、儋州一带。吃重阳糕沐艾叶水

人们都知道,八月十五吃月饼,但对于九月初九食重阳糕却知之甚少。其实,传统的重阳节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殊食物,即重阳糕。

据悉,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其做法和用料并不统一,较为随意。韩先生是海口市府城的一家糕点铺老板兼糕点师,因家中排上老三,因此人们亲切称呼他“三叔”。“三叔”自十八岁从事糕点制作行业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三叔”告诉记者,海南本土的重阳糕做法也有多种形式,比如海口一带制作出来的重阳糕类似三明治构造,上下两层是米粉,中间一层是配料。配料的搭配并不固定,根据个人口味任意添加。在儋州、白沙地区,重阳糕一般做成块状,用粽叶或者芭蕉叶包起来,此地区的重阳糕里面的陷多为以糖浆搭配五仁为主。还有一种做法,依然是用植物的叶子包成球块状,但是使用的料不是米粉而是糯米,再混合本地产的一种豆类。海南的重阳糕以甜食为主,口味清淡,寓意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着甜甜美美的幸福。

无论是北方方言还是海南本土方言,“高”和“糕”谐音,作为传统节日中的食品,在重阳之日品尝糕点,最早是庆祝秋季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随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意思,有步步高的吉祥意味。“三叔”告诉记者,在万宁、琼海一带,乡邻之间,晚辈给年纪较大的长者赠送重阳糕,是一种表达尊老敬老的传统习俗。当长辈收到晚辈赠送的重阳糕时,总会拿出早已准备的艾叶给子孙们,并嘱咐他们这一天要用艾叶水来沐浴。老人们相信,重阳节这一天用艾叶水沐浴具有清除身体杂质的功能。现代医学也证明,艾叶水不仅可以去痱子和内热,还可以驱除蚊子防止蚊子叮咬。

一直到今天,这种风俗习惯在海南东部地区山村都还保留着。

驱除鬼神“赶山猫”

家住儋州市光村镇新富村的杨超才老人向记者介绍了过去临高、儋州等地重阳节这天非常有趣的一项传统习俗。旧时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会在黎明前起床,长辈们起火生灶,然后其他人手持一根稻草或者较细的树枝点燃一端使其冒出星火,然后全家人会齐声高喊“赶山猫”。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还懂得一些遗留下来类似咒语的东西,当其他人只是发出欢呼声时,他们会小声用方言“嘀咕”这些咒语。杨超才说,这些咒语很可能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用于拜祭先人时一种特殊口语。

“西方土神、南方土神、北方土神、东方土神„„”,杨超才还记得这些咒语的开头几句。除了是古人信奉神灵的一种表现外,现在的“赶山猫”习俗大多是人们以此来表达一种驱赶鬼神疾病,祈祷吉祥安康的用意。

1989年,我国正式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古老的重阳演变至今,为了尊重和顺应九九重阳节这个“九

九、久久、延年益寿”的民俗与吉祥观念,人们“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大力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为老年人办实事、好事。现在,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爱老、敬老的节日。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也同样是关爱我们的将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这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祝愿所有的老年人健康快乐。(注: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第三篇:杭州节日习俗

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朔,俗称“年初一”,今为“春节”。一年之始,旧时有“履端”之说,最为重视。凌晨男子开门放火炮后,制素“斋供”,至厅事酬神。点燃香烛,鸣放鞭炮,称为“拜天地”。邻里相见,互道“新年恭禧”。是日茹素,不扫地,夜不张灯。初三日起早礼神,始吃除夕“烧年子”的猪头,俗称“开戒”。并出门至亲友家拜年。斋供礼神之俗,今已改去。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元夜”或“上元节”。城镇乡村均以龙灯、竹马、狮子灯配合管弦锣鼓,敬神贺年为乐,深夜不休,称为“闹元宵”。龙灯、狮子灯等,例在初八日出灯;至元宵后三日即十八日落灯谢神,表示过年结束。清明

清明主要活动是扫墓,均以五色彩纸剪成纸钱,系于竹棒,插在坟上。又,各家门前插柳,或以柳条为圈,套在小儿头上,妇女则结伴至郊外踏青。建国后,每逢清明,机关、学校及各团体都扫革命烈士之墓。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五”或“端阳”。是日裹糯米粽子,吃“五黄”——雄黄酒、雄黄蚕豆、黄鱼、黄鳝和鸭蛋黄。潮湿阴暗之处撒石灰除虫,门上插菖蒲和艾叶辟邪,亦有堂前悬挂钟馗画像者。小孩胸前挂以内裹有药物的“香袋”。中秋

农历八月半,至今通行吃月饼,看桂花、团聚赏月。前数日亲戚中之晚辈均以月饼致送前辈,祝贺中秋佳节。

艺术: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富阳、新登民间艺术门类很多。据1983年调查,民间舞蹈有龙灯、狮子、竹子、跳仙鹤、大头和尚等17个类别41种;民间音乐有“古亭锣鼓”、“十番锣鼓”等;其他有剪纸、泥塑等。其中“跳竹马”、“跳净童”、“跳仙鹤”等,整理成文字,被《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浙江卷)收录。1986年2月23日,富阳县...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春节农历正月朔,俗称“年初一”,今为“春节”。一年之始,旧时有“履端”之说,最为重视。凌晨男子开门放火炮后,制素“斋供”,至厅事酬神。点燃香烛,鸣放鞭炮,称为“拜天地”。邻里相见,互道“新年恭

禧”。是日茹素,不扫地,夜不张灯。初三日起早礼神,始吃除夕“烧年子”的猪头,俗称“开戒”。并出门至...逛吴山庙会

如米市、菜市、羊市、鱼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灯市、珠宝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着许多相关的街巷地名。但是,在出现大量新风的同时,还有许多旧俗,甚至陋俗,不时沉渣泛起。为把杭州建设成为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优良传统,改革陈规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树立一代新风尚。

第四篇:少数民族节日习俗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

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

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

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

第五篇:中国节日习俗

一、‚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是益阳本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原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时‛。‚八节‛呢?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东至、立秋、立冬此八节,而是指流行于民间的八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日(重阳节)、过年(除夕日)。

二、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

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

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6、吃团年饭:

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

7、守岁、关财门:

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2~3小时不散席。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七仙湖区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

9、耍龙舞狮打花鼓:

10、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

三、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①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六、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人们简称‚六月六‛,为‚天贶节‛。始于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天贶‛即‚天赐‛之意。真宗以第二次降‚天书‛至各地之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并于岱庙修筑‚天贶殿‛。

八、乞巧节

‚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源于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里。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节日里,民间有晒物、乞巧等习俗。在这个节日里,古时候的人们还在庭院里搭起彩楼,谓之‚乞巧楼‛。妇女们摆设香案,陈列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

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登上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的太阳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针在碗底的影子来确定是输巧还是得巧。还有的地方以此日为‚少女节‛。年轻的姑娘举行‚慕仙盛会‛。江南一带,在这天解开孩子们脖子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广州一带甚重七夕节。家家户户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于月下祭拜七姐(毛蓝七姊妹)。广西等地的人民在这天储水,叫做‚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浴,可以避邪祛病,达到洁身美容效果。古时台湾、福建等地的人民把农历七月七日作为‚情人节‛。

如今,中国人较普遍地将七月七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仙湖区人民喜欢民间故事传说,据说牛郎织女在七仙湖边结舍成亲,生儿育女,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人讲得绘声绘色。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

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请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九、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之风俗。北宋太宗年间(988-1003),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此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也很盛行。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因此,‚花好月圆‛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该节日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心理是极为有情致、颇具诗情画意的。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习俗有异,但有许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①拜月赏月:每当明月升起,清辉晒满大地之时,人们便在露天或桂花树下摆设桌椅,把圆形的果子(苹果、葡萄、枣子等)和圆形的食品(月饼、糖果等)端上桌子。全家老小围在桌边,默默地仰视着明月,肃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之后,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辉。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时此刻往往会诗兴大发,搜索枯肠,吟诗唱对。因故不能回家团聚的夫妻、情侣,身处异乡,仰望圆润的明月,勾起对故乡亲人无限思念之情。宋朝大诗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无疑是给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团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人们把中秋明月当作团圆的象征,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者,总是在中秋佳节之夜,每当看到‚床前明月光‛时,便会‚疑是地上霜‛,然后情不自禁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起来。无疑,唐朝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自古以来独处异乡之人对自己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情结,深刻揭示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深情向往。

②品尝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

③送礼拜节: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如当代月饼有‚七星伴月‛,‚八仙团圆‛,‚九龙戏珠‛等等。均是双数,又是名牌,价格也不菲哟。

④中秋集会: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庆大会等。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海滨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饰贸易集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场面盛大而热闹非凡。有的地方节日集会自娱自乐,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屈原的《楚辞远游》之中。‚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可见重阳节在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到汉代重阳节在民间流行。起初,重阳节俗的主题内容只是‚登高避难‛而已。在代代传承过程中,其内容不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农历九月九,正是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人们喜欢在这些日子里扶老携幼,登高望远,观赏无边的秋景。放风筝、赏菊花、吃重阳糕、饮酒对歌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对秋天美好景色的描绘。重阳节这天,有的地方举办庙会,赶集等活动。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登山秋游活动。有的单位还组织职工或退休老人进行爬山、登高比赛等活动。

根据东方健身长寿中心的建议,1986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天,各单位开展敬老活动,并发动全社会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想、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尊老敬老已成为重阳佳节活动的一项重要新内容。

十一、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粥的做法:红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

腊八节这天也是佛教节日--‚成道节‛。相传,释迦牟尼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遭难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此后,佛门弟子便于腊八节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合家聚食,还馈送亲友邻里。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南部地区人民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现在我们吃的‚八宝粥‛、‚八宝饭‛,就是源于我国古代的‚腊八粥‛。不过,如今物质丰富了,原材料一年四季都有卖。‚腊八粥‛--八宝粥(或八宝饭)不一定非要等到腊月初八才得有吃。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有的地方在举办婚宴,特别是生了孩子办喜酒时,常常供食八宝饭或八宝粥之类。它有三层意思:首先源于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佛教,人们认为能辟煞祛邪,保佑平安;二是可增加食品花样,让客人享受多种口味的食物;三是可增添节日喜事气氛,显示主人的殷勤好客,因此人们乐此不疲,一家比一家做得好看又好吃。

下载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阳节日的主要习俗[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阳节习俗——重阳食糕

    重阳节习俗——重阳食糕 重阳节正值五谷收获的日子,重阳糕,不仅是节日的食品,还是神佛的供品,也是馈赠的礼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用于农历九月九日佳节并且形色花巧,所以又......

    节日习俗作文500字

    节日习俗作文500字 节日习俗作文500字(一)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

    节日习俗作文[5篇]

    精选节日习俗作文七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

    节日习俗作文450字

    节日习俗作文450字 节日习俗作文450字(一)早上起床后,我匆匆的吃完早饭,就和妈妈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帖对联。家中有两幅对联,一幅帖楼上、一幅帖在地下室,我绞尽脑汁想楼......

    节日习俗作文300字

    节日习俗作文300字 节日习俗作文300字(一)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习俗了。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房......

    愚人节的节日习俗

    愚人节的节日习俗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可以把房间布置得像过圣诞节一样.也可以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

    节日习俗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本课教学设计是《品德与社会》学科,面向小学生。 2.课时:1 3.课前准备:教师、学生搜集有关外国节日习俗的资料。 【教学课题】 本课题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品......

    节日来历和习俗

    节日来历和习俗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