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地理万能解题技巧
在我们高中时期,往往都会进行文理科的选择,对于文科生而言,很多人都会因为地理知识的繁杂而头痛。其实,地理这一门课程在考试过程中有着很多的答题技巧,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万能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万能解题技巧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三】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及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如何描述高考地理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的因素及降水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高中地理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地理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社会人文地理部分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
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3.农业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5.市场因素6.科技因素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篇: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向理科性质的一门学科,不少学生抱怨地理太难,其实只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地理还是很容易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
1.认真审读题意,细读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不正确”“上、下”“高、低”“大、小”等。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的条件。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
(3)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
(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2.回忆联想,比较筛选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找出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选择题的选项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
(1)前后矛盾,如“海洋能量密度低、转换率大”。
(2)误为因果,如“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有“都”“一定”“全部”“必然”“肯定”等表述绝对化的词语,如“热带雨林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4)概念不清或表述不完整,如“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5)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所以,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3.看清编码、准确选择在填涂答案题时,注意上下题及a、b、c、d的位置不要错位,如果有双选题,注意单选和双选不要混淆,尤其是双选题不要漏选和多选。
高考地理选择题满分技巧
做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基础不够牢固。部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在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上十分欠缺,做题时很容易被一些干扰项所误导;基础不牢导致能力也发挥不出来,发掘、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做题时往往因为对题目的深层、关键信息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此外,答题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毛病,很多考生在答题就因为没有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语言描述不准确、条理不清、缺乏要点而丢分。
针对考生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梁振锋也介绍了一些可行的技巧:答题时,考生要遵循先易后难一般顺序,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多得分;选择题可适当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区域地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理清题意,答题要条理清晰,宁多勿少、宁全勿缺。
图解法
图解法最重要,主要意思分为多种,如果要是无图材料考题,可以通过简单绘图方法得出。简图材料考题也可以自己画上辅助线,特别是有等值线的题目。图片比较详细,但是看不出来的,可以采用图图转换法,用在局部整体中替换,找到切入点。我们地理就是要看明白图,弄明白图中的要素,等温线、等高线、经纬度等等,并且结合各个答题要素就可以迎刃而解。
因果联系法
因果联系法,就是这种联系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联系起来,既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和人文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判断。应注意两点:一是确定因果联系类型,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溯因;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还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二是获取图文信息,并条用知识行进思维链接,确定四选项与题干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高三地理习方法指导
1、学习方法上要采用文理结合地理学习过程中,既有文科的灵活,又有理科的逻辑性,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正确运用。由于学习主要建立在理解在基础上,所以建议高三的文科生在学习的时候最好采用偏理科的学习方法,先理解再记忆。平时学习的时候还要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2、建立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且知识点之间也存在联系,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最好把知识点整合一下,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在方便复习的同时也能够梳理一下大体知识点加深理解。
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课本、参考资料上面,应该通过视频或者其他方式了解一下相关地理特点,比如洋流、气候等,把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3、注重画图能力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所以想学好地理就不能忽略地图。平时复习的时候最好是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相结合,通过地图理解地理知识。达到看到图就能想到相关地理知识,或者看到地理知识点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相关地图。
第三篇:高考解题技巧
2008高考语文科临考答题方略与技巧
一、语言知识考题
1、语音题
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如“狙击”中的“狙”,不能读声旁,而应读“jū”;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如“气喘吁吁”的“吁”读“xū”,“呼吁”中的“吁”读“yù”
* 特别提醒:“声韵调,三位一体”,特别注重声母和韵母。必要时可以组词成句试读。根据破音异读的原则,意思不同的字,读音也往往不同。
2、字形题
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 温馨提示:“以词断字”就是通过词义推断字形。
3、实词理解题
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小心敬告:注意分解语素,明确语义,注意词语的上下语境,仔细推断。
4、虚词辨析题
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高考中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分析应考虑这样几点:一是虚词词典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三是在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和所作的句子成分;四是在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虚词的关联,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五是要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 友情提醒:最关键的是仔细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武断草率。
5、成语运用题
高考成语命题时,往往从六个方面设置误点。第一,曲解词义,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误用褒贬,要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用错对象,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第四,自相矛盾(成语和语境的矛盾);第五,搭配不当;第六,用词重复(成语和语境的重复)。* 善意的提醒:生僻的成语可能是对的。
6、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目,考生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见词语题。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特别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帮你理清句子结构: 1句子中的并列词语。2句首有介词的句子。3数量词定语可能造成的歧义。4一个谓语带两个宾语、两个谓语带一个宾语、两个谓语带两个宾语。5指代性词语的意义 6理清主干找准搭配关系。7注意主宾语关系。8杂糅。
7、语言连贯题(包括选择句式)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上下文句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另外,并列词语或者短语字数少的在前,字数多的在后。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 特别提醒:排序题要结合句子内容,特别注意每句开头和结尾的词语,做到首尾相连。
8、标点符号题
冒号:总提下文,总括上文;管到底一个句号。
概数间不用顿号,层次比逗号要小。与“和”等连用,要放到最后一项。书名号和引号不要混淆。顿号逗号分号的层次。
使用分号,上句或下句至少要有一句中有逗号。引号后的标点的内外。
句内括号应紧贴被注释的部分。句外括号要在句末号的后边。
问号的使用注意有没有疑问语气。选择问问号在最后一项。反问、设问、疑问都是问。倒装句式的标点,尤其是疑问句和感叹句。
删节号不能和等等并用,破折号不能和“即”等解释性词语并用。表示列举未尽应在列举三项以上才能用删节号。* 敬请注意:标点符号也要从句义和句子结构入手。
二、自然科学文的阅读
注重整体阅读,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阅读题目,找出选择肢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1、词语理解题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句子理解题
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3、信息筛选题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4、要点归纳题
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
找出推断的根据。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注意选项中的内容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所以要仔细判断。* 关键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看原文时,要一边看,一边用现代汉语组词法理解翻译。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包括写的什么人,写了他的几件事; 写了几个人,分别写了什么事。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1、文言实词题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古今异义题
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知道,古汉语的词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现代汉语的意义可放在现代汉语的句子中理解他的常用意义。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3、文言虚词题
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4、信息筛选题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5、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此类题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两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
*温情提示: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官职、迁调、人物等)。
6、文句翻译题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关键提示:(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2)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3)保持译句流畅通顺。(4)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5)不随意改变顺序。(6)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二)古诗词鉴赏题
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常用的表达技法;最后,还要咀嚼文中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
内容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情思诗、友谊诗、讽喻诗、风物诗、闲适诗等。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敬请注意:要特别注意景和情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实和虚的关系。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形象:(1)诗中塑造了一个(特征、性格、意愿、意志……)的形象
(2)诗中描写了(景物特征、季节特征、坏境特征——可译诗句)
△语言:本诗语言(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还要注意组名词成句的语言特点,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表达技巧:本诗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手法, 表现了……
△思想内容: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思想或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作者观点:肯定、否定、批评、讽刺、赞扬等。* 重点提醒:每一项解答之后要紧贴原诗句解释。
四、名句名篇题
要关注新教材的古代名家诗文;二是可能在古诗(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散文中选择三句默写;三是每道题目填写的内容不止囿于上下句,往往须填上两句。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
* 特别警告:做题时,要仔细认真,一个字也不能写错。
五、语言运用题
1、语段压缩题
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1一句话新闻或新闻标题:句式形式 谁做了什么事 什么东西是什么 什么东西怎么了
2压缩文段的内容:分层分类法。
2、语句扩展题
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
* 重点提示:填充成分、增设语境、重点描写、增加理由、添加论据。
3、句式仿写题
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
* 温馨提醒:仿写的三个条件:内容相关、句式一致、修辞方法相同 重组句子要注意理清句间关系。
4、句式变换题
长句变短句:提出主干,修饰限制语分别变为分句,按顺序排列句子
短句变长句:选出一个短句做主干句,将其余的短句按顺序分别变为修饰语,插入主干句的相应位置。
* 简单提示:审清题干,分析句间关系,弄清陈述对象。
5、写好串词
作用:串联衔接:用承上启下的语句把线性的一个一个节目或信息衔接起来。用简短的话语对报道的节目作法律、法规、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点评。引导观(听)众,展现主持人个性。
要求:简单明了、衔接巧妙自然、和谐的题。
分类:1串节目与主题:如: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为“青春万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词,引出下面的节目:下面请听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答案示例:* 挺起你的胸膛,谱写壮丽的诗篇;迈开你的双脚,攀登成功的阶梯;张开你的双臂,拥抱美好的未来。朋友们,因为我们正年轻!下面请听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青春是一树鲜艳盛开的花,青春是一团激情燃烧的火;青春意味着奉献,青春意味着事业;青春写满活力,青春歌唱年轻。下面请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串节目与主体:如:电台计划播放旅游天气预报时,在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请在下面的天气信息之间为主持人加上这样两段话。三亚(海南)晴 24-320C 漠河(贺龙江)小雪-22-40C 大理(云南)多云转小雨 12-240C 答案示例:* 今天去三亚旅游,如果能带上一些防晒物品,会使你更加惬意。比起在三亚来,黑龙江的漠河却是另一片风光。飞舞的雪花会让南方的朋友欣喜不已。但你一定要多穿些衣服,以防感冒。具体天气情况是:……
* 北方的漠河用洁白的雪花迎接远方的客人,西南的大力则以温柔的小雨期待你的光临,加上舒适的温度,今天登临苍山,泛舟洱海,相信你一定会流连忘返。不过提醒你带上雨伞。具体的天气情况是……
3串节目与节目:一般出现在节目与节目之间,是节目或者播出内容转换自然衔接。
如: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评议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中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涉及两条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华商晨报》)
◇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制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发布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解放日报》)
◇发生在广东揭东线、湖南武岗市、鞍山马鞍山市雨山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农12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意轻易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新华社)
答案示例:☆现代信息技术为公安系统提供了方便,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了。据《解放日报》报道…… ☆今天的好消息还不止这些,下面关于禽流感疫情的消息想必是大家更加关注的。据新华社报道……
* 亲切提醒:写好串词要善于找到几则材料的共同之处。
6、对联
7、图表
8、阐述观点
9、情境对话
10、拟标语或口号
* 严重警告:语言运用题一定要认真审好题,要读完题干的全部,切不可只看开头就凭经验作答。读题干时一定要把相关的标志着答案要点的词语划出来,千万不要弄出“动植物不分”的笑话。
* 特别提醒:本不分试题创新题很多,形式多样,要求各异,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加倍小心,仔细认真,不可有半点马虎。只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和条件,对答案形式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从容作答,就一定会圆满成功。
六、大阅读文章的阅读
大阅读的选读文本有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两种。考生任选一种作答。选择文本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文本所选择的内容是你熟悉的或者是易于理解的。二是文本后边的题目设计得比较具体。这一点很重要。
* 特别警告:千万不要忘记填涂所选文本的题号。
文学作品的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这四种体裁中最便于命题考查的作品体裁便是散文。这也是多年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一直考散文的原因。所选散文,皆为现代中外的经典散文,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考生做大阅读题的总体原则是:
(一)先看文章的题目,对文章的内容做出大概的推测。
(二)在看文章后边命题人设计的问题,由此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意向。使接下来的阅读有针对性。
(三)读原文。要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标出一些关键的词语,包括副词性的定语。注意总括性的词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等),序数性的词语(其
一、首先等),然否性词语。解释性词语。还有冒号、分号、破折号等。找准题限。
从总体上把握文义时,可以撇开具体的事例,只抓住议论性和抒情性的句子,这样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四)对应试题,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就能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
* 特别告诫:要注意文章的段落层次。
* 特别警告:答案一定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整合。
1、语言理解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3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4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操作规则】
词语:找出词语解释的相对应的内容,用相对应的语句替代原词,使上下文保持一致,相对应的语句就是答案。
词语的含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虑词语的表面意思,体味其内涵。词语的比喻义:找到词语的比喻本体,结合语境。代词意义:在上句寻找释义。
句子: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度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2、分析综合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1请简析本文中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2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哪几类人的命运。3通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4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的什么?请依照原文意思概括。5这篇文章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 【操作规则】
分析综合题考查的主要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答题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摘录、提取关键词归纳:
若是要求理解段意,或清理段落层次,提取要点整合答案,或者摘录中心句作答。若是要求理解篇意,则要理清结构,层次关系,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归纳作答。
若是要求理解中心思想,则要求从全篇考虑,弄清层次和层次关系,或摘录或提取或综合,准确全面的整合答案。
3、技巧鉴赏题型 【常见设问形式】 1从全文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回答。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作者是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联系到一起的?5本文以××为线索?可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文中的那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操作规则】
明确文中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渲染、类比、悬念。
3布局谋篇: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主次、详略。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6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 深情提示:分析表达方法,一定要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并阐明收到的效果。
4、形象鉴赏型 【常见设问形式】 1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2简要分析文中景物特征 【操作规则】
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心理,身份、地位、文化、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以及形象意义。景物:景物特征、季节特征、情调特征。* 亲切提示:注意人物景物分析,要认真体悟作者等创作意图,揭示人物和主题表达的关系,景物描写在表达中心上的作用。* 友情提示:认真分析题干,明确要求,答案尽可能紧扣问题(像政治考试中回答问题一样)。* 特别提醒:如果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有字数限定的,不要多、少字数。没有字数限定的,尽可能详尽些,尽可能分点答题。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主要包括人物传记、通讯(特写、消息)、访谈等。答题时要注意不同的文体特点。
【主观阐述题】这是一种最容易得分的题,认准题干要求阐述的中心,结合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加上个人自己的阐述论证。
* 一定牢记:注意字数要求;不限制字数的时候,尽可能的详尽些。要求注意论述结构,可以按“总-分-总”的方式展开,开头的一句话,一定是观点。必要时可以分条作答。* 必须注意:不得更改题号,不得挪动题号的位置!
七、写作
高考高分作文要求
准:审题准,材料准,文字要求足。新:标题新,观点新,材料新,结构新。特:结构有特色,语言有特色。
深:分析论述深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作文写作过程
认真阅读话题材料及作文要求,不放过任何一点。
多角度、多侧面审题,列出三个观点,再按准、新、特、深的要求及适合自己写作选出一个论点或确立文章主题。
*特别提醒:观点一定要明确,具体。全文一定围绕着一个观点来写。列出材料(事实材料、理论材料),选出材料,排列材料。拟题目(千万不要忘记写题目),以论点为题,或用比喻象征性词句。布局,列出提纲
开头点明观点或引出观点,不超过80字; 正反对比并列论证,层进论证言明哲理;事实、比喻论证、总结归纳,照应前文,点明话题 ; 结尾不超过50字。
*严重警告:一定要弄清楚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
(二)高考作文得分锦囊妙招:
考场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他有特定的时间限制(40-60分钟),特定的字数(不少于800字)特定的阅卷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所以他有自身的特殊要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使我们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考虑的话,我们或许会从中得到好多的益处。
第一条:让阅卷老师能快速度完你的文章
1、把字写得端正清晰。
* 严重警告:一笔一划,不得连笔。不要惹阅卷老师反感。尤其不要写错别字。* 关怀提示:不要因为卷面惹阅卷老师反感。
2、字的颜色要稍微深一些,尤其是网上阅卷。* 亲切告诫:不要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3、段落不要太长。
* 特别提醒:不要让阅卷老师感到疲劳。
4、标点符号要规范。尤其是每段末尾的句末号。* 真诚告诫:不要让阅卷老师觉得你缺少语文修养。
5、要有文体意识,记叙文、散文、议论文。
* 敬请注意:通常的情况下,不要写记叙文。除非有特别要求。
第二条:让阅卷老师很快把握你的思路。
1、用小标题。
除去开头结尾,中间的几个段落都用小标题的形式。
* 敬请注意:各个小标题要有一定的顺序,或并列或顺联。每个小标题都要扣到中心上。
2、用排比段
除去开头和结尾,中间各段采用排比。
* 特别提醒:只是每段开头的一句或几句句式相同就可以。
3、采用串联句。
在文章的每个片段之间,用一句相同的或相似的语句,连缀文章,彰显思路。* 亲切提醒:连缀句会像红线一样把你的文章串联起来。
4、使用对比法
对比法可以使你的文章思路更清晰。
5、使用分论点
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用一句话概括,作为分论点。
第三条:要让阅卷老师看到你点题的句子
点题的句子可以安排在文章开头、文章的结尾、段落的首尾、过度的部分。* 友情提示:你要随时提醒老师你没有离题。但注意不要把文章弄得很碎。第四条:要让老师觉得你很有文采
1、在适当的位置恰当的引用诗文名句。(可用课本上的句子,背过的诗文名句)
2、用排比句开头或者用排比句议论抒情。
3、选用新鲜的事例,富有哲理的事例。
4、适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甚至你自己也不很不明白的名句。
5、议论深透,分析透彻,点到要害关键。
* 亲切教导:做出有文采的样子并不是很难的,不信你试试。第五条:要让阅卷老师感到你有创新的意识
1、文体色彩显创新。
2、构思手法显创新。
3、结构形式显创新。
4、语言风格显创新。
5、观点见解显创新。
* 特别警告:创新意味着风险,中下水平的同学,还是老老实实的好。附录:高考作文实际评改要求:
审题准确,不偏离话题,观点明确。层次清楚,文从字顺,极少错别字,文末有点题的文字。不少于800字。一般44分左右。
内容丰富,分析较为深刻,不人云亦云。卷面整洁。一般45—48分。
语言优美,富于哲理,引用名言恰当,构思奇特,前后照应。一般50分左右。
记叙文能以情感人,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做作,感情真挚,读者能同悲喜。议论文能以理服人,说理充分,无懈可击。卷面整洁。51—60分。沉着应对,看清题干要求,明确题干指向,从容作答。要相信自己所学知识定能化难为易,攻克难关。我相信拥有智慧充满自信的你,一定能够坦然冷静,镇定自若,用扎实的知识和灵巧的方法,解开高考这个人生之结。
第四篇: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
选择题作为地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设问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
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要善于挖掘题干信息
“对比往年地理、历史和政治的高考分数统计,可以发现试题的难度较为稳定,地理题的难度在降低,而三科的难度在趋向平衡。”在分析了2009年至今的高考三科平均分统计表后,梁老师对此总结:“一般来说,你的地理考试达到了76分,就达到了第一批次本科录取的要求。69分左右,达到第二批次。64分左右,则是第三批次。”这使得同学们对自己地理考试的分数红线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梁老师解释说:“地理考试中,分析题干信息很重要。例如图表题,每个点都是紧靠图中的信息,这就需要同学们去从图表和题干中挖掘信息,注重审题。有的题目甚至不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就能解答,但这就要同学们有的放矢,不能一股脑地把自己学到的、知道的都答上去,答得多却没有分。”
要使知识之间建立桥梁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并不要求高深的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知识之间却建不起桥梁,联系起来就有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梁老师现场讲解了入藏铁路建设方案的例子,从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和建设成本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地分析出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较滇藏铁路和川藏铁路的优势,但不利因素却很难被同学们分析出来。此时,梁老师给出了一幅我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图,不同的建设方案所连接地区的人口密度状况就清晰地显现在同学们眼前,青藏铁路在经济效益上的劣势也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高考地理选择题常考知识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
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第五篇: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
文言文被称为古文翻译,但是我把诗词欣赏也说一下,课本上的诗词要全力去记,每天抽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不要多,去背诵,早读时间认真把课本上的古文先翻译一遍,记字的意思,是动用法,虚词的意思,用法,看一遍,强行记下来,看过一遍后,再看书回忆字义,记不住的,再去看。记住的要记住那些不会的后再去看,多看反复看,最后送你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加油!
有一个教授写了一篇《乌有先生传》,号称囊括几乎所有的文言知识点。你可以找来看看。我高三的时候,语文老师找来做的,很权威的。
一、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97年15题考了“陛下”“臣”“卿”“朕”,1998年18题考了“有司”“首领”“春秋”等)。02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又有了较大调整,在文言文方面的调整除了赋分增加,主要是把文言句子译文的辨析从阅读题中抽出,由Ⅰ卷移到Ⅱ卷,由选择题变成主观题,直接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增加的2分,就是增加到翻译一项中。
(一)、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大的变化。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记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文言文”。而这必须掌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
“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
(二)、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自然复习方式也不能强求一律,从教学实践看,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有熟练地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
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题,近年来的考点一般都是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前者设问点定在把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等。
2.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1990年第15题,“上车弗谢而去”中的“谢”,有以下几个义项:
3.A.急欲 B告诉 C.感谢 D.告辞,4.认真细致地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如前所述,2002年翻译文言句子将在第Ⅱ卷单独设题,文言文翻译的三字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当然是应追求的目标,但这毕竟是对专业翻译的要求。作为高考,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直译为主,按照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酌情采
用意译(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虚词或活用的词语译不出,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如1997年第16题,理解“徒流及死,具有等差”一句,就必须注意辨析词是否译出,否则就没法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要灵活运用“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译效率。
4.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题目,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一一对照,方可保证没有疏漏。例如,1998年高考第22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项。其他三项BCD都没失误,只有A项“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原文实际是在李若水“章再上”,而后“乃止”的,并非当即接受他的意见。这题目的设计,若不细致推究,必然会做出错误判断。
(三)、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文试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臵。由于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而不可忽视。可以说,一个考生语文试题的总分能否进入高分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Ⅰ卷,而文言文又是第Ⅰ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文言文失分太多,第Ⅰ卷的分数上去,进入高分段则很难,这是许多考生多年的答卷实践证明了的。而作为选择题的15分文言文题目,如果细心推敲,实际极有希望得满分。那么,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哪些具体问题呢?
1.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语文试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语言知识运用题,还有阅读、写作等;又加上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处于首场考的地位,因而极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致使许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题目时,读不懂甚至读不完原文就急着做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答好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安排好时间,一定要读懂读原文再做题,要牢记“磨刀不误砍柴功”,“读”就是磨刀,是“砍柴”的基础。
2.克服轻“敌”麻痹心理。文言文试题选材稳定,题型稳定,测试点稳定,致使许多考生产生错觉,认为文言文题目真的简单,分数唾手可得。其实,高考任何层次、任何测试点的题目既有较易的题,也有较难的题,在轻视不得,麻痹不得。事实上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得分率虽然由1997年的0.48到2001年的0.6以上,逐年提高,但从文言文测试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水平看仍不十分理想,所以应指导他们努力做好每一道题,以提高得分率。
3.做书面翻译题除了注意准确体现原文的意思外,还应注意语言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工整、清晰。有的考生或许认为文言文翻译考的是“翻译”,只要意思对即可得分,其他方面“差点”无伤大雅。孰不知每年考生多,阅卷的时间短,考生答卷的整体质量一定会影响阅卷人的印象和情绪,可以肯定地说,如果题目翻译得好,不认真,书写潦草,一定会影响文言文的得分。
4.注意选择题中障碍的设臵。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文言文阅读由于采用选择题,命题人在选项的编制方面必然也会设臵一些障碍,以检验考生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