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完整版)

2022-03-02 03: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完整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完整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第一节

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三节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四节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五节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六节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七节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八节

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九节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节

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一节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二节

雾化吸入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三节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四节

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五节

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1.原因

(1)擦洗口腔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动作粗暴,止血钳夹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尤其是患肿瘤进行放疗的病人和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更易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2)为昏迷病人牙关紧闭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方法欠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出血。

(3)漱口液温度过高,造成口腔黏膜烫伤。

(4)患有牙龈炎、牙周病的病人,操作时触及患处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损伤可有局部充血、出血、水肿、炎症、疼痛、溃疡形成;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牙龈出血持续不止。

3.预防和处理

(1)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对放疗及血液病病人,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正确使用开口器,对牙关紧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张口。

(2)操作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朵贝尔液、呋喃西林或

1%~2%双氧水含漱。溃疡面用西瓜霜等喷敷,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将银尔通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效果较好。

(3)若出现口腔出血者,可采用局部止血,如明胶海绵、牙周袋内碘酚烧灼或加明胶海绵填塞等方法。必要时进行全身止血治疗,如肌内注射(简称肌注)卡络柳钠(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4)漱口液应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口腔黏膜。

(二)窒息

1.原因

(1)为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行口腔护理时,棉球过湿或遗留在口腔内,漱口液流入或棉球进入呼吸道内,导致窒息。

(2)有义齿的病人,操作前未将其取出,操作时脱落入气管,造成窒息。

(3)为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造成擦洗的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窒息。

2.临床表现

病人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3.预防和处理

(1)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应采取侧卧位,擦洗时须用止血钳夹紧棉球,每次一个,并在操作前、后清点棉球数量,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发现痰多时及时吸出。

(2)询问及检查病人有无义齿,如为活动义齿,操作前取下存放于冷水杯中。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最好取坐位。

(4)如病人出现窒息应及时处理,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采用一抠:用中食指或血管钳直接抠出异物;二转:病人倒转180度,面朝下,用手拍击背部;三压:病人仰卧,用拳头向上推压其腹部;四吸:利用负压吸引器吸出阻塞的痰液或液体物质。

(5)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病人出现呛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

cm处刺入气管,以争取时间行气管插管,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

(三)吸入性肺炎

1.原因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因漱口液或口腔内分泌物误入气管所致。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若病人神志不清,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1~2

h后可发生高热、呼吸困难、发绀等,两肺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片可见两肺散在不规则片状边缘模糊阴影。

3.预防和处理

(1)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禁忌漱口,应采取侧卧位,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

(2)病人气促、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

(3)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小量退热剂;咳嗽咳痰可用镇咳祛痰剂。

(四)口腔感染

1.原因

(1)引起口腔黏膜破损,口腔黏膜及牙龈出血的原因,如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代谢障碍、年老体弱等,可继发口腔感染。

(2)口腔护理不彻底,尤其是颊粘膜皱襞处不易清除干净,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

(3)口腔护理用物被污染、治疗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格等。

2.临床表现

口腔感染分型标准:轻度:溃疡发生在舌前1/2处,独立溃疡少于3个,溃疡面直径<0.3cm。无渗出物,边缘整齐,有疼痛感,可进低温饮食;中度:舌体有多处溃疡,大小不等,溃疡直径<0.5cm,可融合成片,并见炎性渗出物,边缘不规则,有浸润现象,疼痛厉害,常伴颌下淋巴结肿胀、溃烂、张口流涎、疼痛剧烈并伴烧灼感,舌肌运动障碍进食严重受限。

3.预防和处理

(1)找出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及牙龈出血的原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有关预防交叉感染的规定。

(2)认真仔细擦洗口腔及齿缝,以病人口腔清洁为标准。

(3)注意观察口唇、口腔黏膜、舌、牙龈等处有无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等。做好口腔清洁卫生,清醒病人使用软毛刷,血小板低下病人有牙龈肿胀时禁用牙刷刷牙,可用漱口液含漱。根据口腔感染情况选用不同的漱口液。

(4)易感人群进行特别监护,如老年人、鼻饲等病人,护士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

(5)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坚硬或纤维较多的食物。

(6)溃疡表浅时可用西瓜霜喷剂或涂口腔,溃疡较深广者除加强护理外,局部可以用惠尔血或特尔津等液加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涂擦,以加快溃疡恢复。疼痛致进食困难者,局部使用普鲁卡因减轻病人疼痛;针对不同的口腔感染可使用不同的漱口液漱口。

(五)恶心、呕吐

1.原因

操作时镊子、棉签刺激喉部,引起恶心、呕吐。

2.临床表现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流涎、出汗、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呕吐则是部分小肠的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经口腔排出体外的现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部分肠内容物。

3.预防和处理

(1)擦洗时动作轻柔,避免触及咽喉部,引起恶心。

(2)运用止吐药物。

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腹泻

l.发生原因

(1)大量鼻饲液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使流质食物迅速通过肠道,导致腹泻。

(2)流质食物含脂肪过多引起脂性腹泻

(3)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

(4)鼻饲液浓度过大、温度不当以及配制过程中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食物被细菌污染等,均可引起病人腹泻。

(5)某些病人对牛奶、豆浆不耐受,使用部分营养液如“能全力”易引起腹泻。

2.临床症状

病人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水样便,伴有(或无)腹痛,肠鸣音亢进。

3.预防及处理

(1)每次鼻饲液量不超过200ml,减慢管喂的速度,并可给予适量的助消化药或止泻药。

(2)菌群失调病人,可口服乳酸菌制剂;有肠道真菌感染者,可口服氟康唑0.4g,每日3次,或口服庆大霉素8万u,每日2次,2~3

d症状可被控制。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

(3)鼻饲液浓度可由低到高,尽量使用接近正常体液渗透克分子浓度(300

mmol/L)的溶液,对于较高液渗透克分子浓度的溶液,可采用逐步适应的方法,配合加入抗痉挛和收敛的药物控制腹泻。

(4)鼻饲液配制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每日配制当日量,放置于40C冰箱内存放。食物及容器应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注入温度以39~410C为宜。

(5)认真评估病人的饮食习惯,对牛奶、豆浆不耐受者,应慎用含此2种物质的鼻饲液。

(6)注意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腹泻频繁者,可用温水擦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预防皮肤并发症的发生。

(二)误吸

胃内食物经贲门、食管、口腔流出,误吸至气管,可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1.原因

(1)衰弱、年老或昏迷等病人,吞咽功能障碍,贲门括约肌松弛,较易发生液体返流,误吸至气管。

(2)病人胃肠功能减弱,如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反应差,胃排空延迟,易发生液体返流等并发症。

(3)鼻饲的速度注入过快,一次注入量过多,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引起返流。

2.临床表现

鼻饲过程中,病人出现呛咳、气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咳出或经气管吸出鼻饲液。吸入性肺炎者,可出现体温升高,咳嗽,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水泡音。

3.预防及处理

(1)卧床病人鼻饲时应抬高头300~450,病情容许时,可采用半卧位。当病人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吸入物,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进一步返流。

(2)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注意鼻饲量及灌注速度,可用逐次递增鼻饲量的方法或采用输液泵控制以匀速输入。

(3)昏迷或危重病人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胃因机械性刺激而引起返流。呼吸道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每次注入量不能过多,防止呕吐引起吸人性肺炎。吸痰时,禁止注入。

(4)大面积烧伤等病人在胃功能恢复前,应尽可能选择鼻空肠途径喂养,可减少胃内潴留,并可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避免返流现象发生。

(5)喂养时辅以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可解决胃轻瘫、返流等问题,一般在喂养前半小时由鼻饲管内注入。

(三)恶心、呕吐

1.原因

常因鼻饲溶液输注的速度过快与量过大引起。

2.临床表现

病人可感觉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面色苍白、流涎、出汗等,吐出胃内及肠内容物。

3.预防及处理

(1)可减慢输注速度,液量以递增的方法输入,一般每日1

000

ml,逐步过渡到常量2OOO~2500

ml,分4~6次平均输注,每次持续30~60

min,最好采用输液泵24

h均匀输入法。

(2)溶液温度保持在400C左右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3)颅脑损伤病人鼻饲时,注意区别因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及时给予脱水剂,以缓解症状。

(四)鼻、咽、食管黏膜损伤

1.原因

(1)操作者对鼻、咽、食管解剖生理特点不了解,操作动作粗暴,造成损伤。

(2)反复插管或病人烦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损伤鼻、咽、食管黏膜。

(3)长期留置胃管对黏膜的刺激引起口腔、鼻黏膜糜烂及食管炎。

2.临床表现

有口腔、鼻黏膜糜烂、出血,咽部及食管灼热、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有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3.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向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取得理解和合作。熟练操作过程,选择适宜的鼻饲管,注意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插管不畅时,切忌暴力,以免损伤鼻、咽、食管黏膜。

(2)长期鼻饲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及石蜡油滴鼻1~2次,防止口腔感染及鼻黏膜干燥糜烂。每周更换胃管1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

(3)鼻腔黏膜损伤引起出血较多时,可用冰生理盐水和去甲肾上腺素浸湿的纱布条填塞止血;咽部黏膜损伤,可用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16万U加入20

ml生理盐水内雾化吸入,以减轻黏膜充血水肿;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可给予抑酸、保护黏膜药物。

(4)用PH试纸测定口腔PH值,选用适当的药物,每日两次口腔护理,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晚上拔出,次日晨由另一鼻孔插入。

(五)便秘

1.原因

长期卧床的患者胃肠蠕动减轻,加上鼻饲食物中含粗纤维较少,致使大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大便干结、坚硬和排出不畅。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减少,甚至秘结,患者出现腹胀。

3.预防及处理

(1)调整营养液的配方,增加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食物中可适量加入蜂蜜和香油。

(2)必要时要用开塞露20ml肛管注入,果导片0.2g每日3次管内注入,必要时用0.2~0.3%肥皂水200~400ml低压灌肠。

(3)老年病人因肛门括约肌较松弛,加上大便干结,往往灌肠效果不佳,需人工采便,即用手指由直肠取出嵌顿粪便。

(六)胃潴留

1.原因

一次喂饲的量过多或间隔时间过短,而患者因胃肠黏膜出现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障碍,营养液潴留于胃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发)。

2.临床表现

腹胀,鼻饲液输注前吸胃可见胃潴留量>150ml,严重者可引起胃食管反流。

3.预防及处理

(1)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2)每次鼻饲完后,可协助患者取高枕卧位或半坐卧位,以防止潴留胃内的食物反流入食管。

(3)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其多床上或床边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可依靠重力作用使鼻饲液顺肠腔运行,预防和减轻胃潴留。

(4)增加翻身次数,有胃潴留的重病患者,遵医嘱给予胃复安每6小时一次,加速胃排空。

(七)血糖紊乱

1.原因

(1)患者自身疾病影响,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增高,血糖升高;再者,大量鼻饲高糖溶液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2)低血糖症多发生于长期鼻饲饮食突然停止者,因患者已适应大量高浓度糖,突然停止给糖,但未以其他形式加以补充。

2.临床表现

高血糖症表现为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值。低血糖可出现出汗、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

3.预防及处理

(1)鼻饲配方尽量不加糖或由营养师配置。对高血糖患者可补给胰岛素或改用低糖饮食,也可注入降糖药,同时加强血糖监测。

(2)为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应缓慢停用要素饮食,同时补充其他糖。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立即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八)水、电解质紊乱

1.原因

(1)患者由饥饿状态转入高糖状态或由于渗透性腹泻引起低渗性脱水。

(2)尿液排出多,盐摄入不足,鼻饲液的营养不均衡。

2.临床表现

(1)低渗性脱水患者早期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特点是体位性低血压,后期尿量减少,尿比重低,血清钠<135mmol/L,脱水征明显。

(2)低血钾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症状,早期烦躁,严重者神志谈漠、嗜睡、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软瘫等。

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血清电解质检查钾<3.5mmol/L.3.预防及处理

(1)严格记录出入量,以调整营养液的配方。

(2)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尿素氮的水平。

(3)尿量多的患者除给予含钾高的鼻饲液外,必要时给予静脉补钾,防止出现低血钾。

第三节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原因

(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8)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二)局部组织反应

1.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外科换药处理。

(三)虚脱

1.原因

(1)因病人对肌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烈收缩,使注射时的疼痛加剧;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瘢痕处等,引起病人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2.临床表现

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熳。

(3)对以往晕针、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正确判断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将病人平卧,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必要时静脉推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四)过敏性休克

1.原因

(1)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肤过敏症状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3.预防及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在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O.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1)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O.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1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

(五)疾病传播

1.原因

(1)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

(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

2.临床表现

由于疾病的传播不同,其症状有所不同。如细菌污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型肝炎,病人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原则,一人一针一管。

(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

(3)注射后,需消毒手后方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

(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隔离治疗。

第四节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出血

1.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3.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局部按压。按压部位要准确,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48

h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对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皮下硬结

1.原因

(1)反复注射同一部位、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均可形成硬结。

(2)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甚至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注射深度,深度为针梗的1/2~2/3。

(2)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推药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禁用长镊敲打安瓿。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6)皮肤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

(7)已形成硬结者,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忌用);②用50%硫酸镁湿热敷;③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原因

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剂量过大,部位过深,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2.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人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

(3)准确抽吸药液剂量,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4)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5)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1。

第五节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神经性损伤

1.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l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在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发生在上肢时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性损伤的发生。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正确进行注射部位的定位,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二)局部或全身感染

1.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3.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三)疼痛

1.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一次性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都可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3.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而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必须分次注射。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

第六节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血肿

1.原因

(1)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或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隆起,形成血肿。

(2)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3)固定不当、针头移位,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4)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5)细小静脉穿刺,针头选择过粗、进针后速度过快、回血后针头在血管内潜行偏离血管方向而穿破血管。

(6)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时间、压力不够。

(7)护士临床经验不足,解剖位置不熟悉,操作不当误伤动脉。

2.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d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

3.预防及处理

(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按压部位应自针孔以上1~2cm处,一般按压时间为3~5

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4)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

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5)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静脉炎

1.原因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表现。

3.预防及治疗

(1)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2)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3)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

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

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

(4)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第七节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1.原因

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而引起。

(1)输入的药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

(2)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4)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0C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0C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3.预防和处理

(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改进安瓿的割据与消毒。安瓿锯痕后用消毒棉签消毒一次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的目的。

(3)加强加药注射器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重复使用。

(4)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

(5)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6)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7)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8)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液体现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二)急性肺水肿

1.原因

(1)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如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3)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功能差。

(4)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输液过快,也容易使钠盐及水发生潴留导致肺水肿。

2.临床袁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啰音。

3.预防和处理

(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每5~10

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4)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

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

(5)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

(6)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1.原因

(1)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输入药液过酸或过碱,引起血浆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功能而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3)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4)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微生物有穿刺点进入或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时间过长均可因机械刺激和损伤发生静脉炎。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分级:

(1)O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2)一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3)二级: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4)三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5cm左右。

(5)四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5cm以上。

(6)五级:除具有4级症状以外,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临床上一般以2~4级常见。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3)输入非生理性ph值药物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值尽量接近7.4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并且输入速度要慢。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注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的抗炎能力。

(6)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留置针,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行湿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

(7)超短波物理疗法。

(8)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后首先到达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较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的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病人可能会立即死亡。

1.原因

(1)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2)输液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3)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2.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除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4)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同时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舒缩,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

(5)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

(6)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五)液体外渗

1.原因

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引起。

2.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六)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1.原因

(1)在药液制作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工艺过程中的污染。

(2)盛药液容器不洁净。

(3)输液容器与注射器不洁净。

(4)在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及输液环境不洁净等。

2.临床表现

(1)液体中微粒过多,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以及坏死。

(2)由于红细胞集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微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4)微粒作为异物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造成肺内肉芽肿。最易受微粒阻塞损害的脏器有肺、脑、肝、肾等部位。

3.预防及处理

(1)采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

(2)净化治疗室的空气,若有条件可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前准备。以减少输液污染的机会和程度。

(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遵守操作规程。

(4)认真检查输入液体的质量。

(5)输入药液现配现用,避免污染。

第八节

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一)静脉炎

1.原因

(1)细菌性静脉炎:多见于病人抵抗力低下,医护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不严格,套管脱出部分再送入血管内,局部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

(2)化学性静脉炎:输注的药物和液体损伤静脉内膜或软管进入静脉太短,肢体活动较剧可引起液体自穿刺点缓慢溢出,引起炎性反应。

(3)机械性静脉炎:留置的静脉导管固定不牢,导管置于关节部位,导管型号较大而静脉较细,穿刺和送管动作不当等对静脉形成摩擦性损伤。

(4)血栓性静脉炎:由于留置的静脉导管固定不牢,导管型号较大,进针速度、角度不当,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内膜所致。

2.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2)尽量选用较粗大的静脉血管,使输入药物足够稀释,减少刺激性药物刺激局部血管。

(3)在病情允许并经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减慢滴注速度。

(4)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

(5)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套管尖端劈叉现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6)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可及时拔除套管进行湿热敷、理疗等处理。

(7)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8)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灭菌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二)导管堵塞

1.原固

(1)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2)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

(3)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

2.临床表现

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推药阻力大。

3.预防和处理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

(2)应正确掌握封管时推注封管液的速度。

(3)避免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高血压病人因静脉压力过高引起血液反流导致导管堵塞。

(4)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

(5)指导病人自我护理。

(三)液体渗漏

1.原因

(1)由于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而引起。

(2)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

(3)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

2.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

(2)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3)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4)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5)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四)皮下血肿

1.原因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2.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淤血、肿胀。

3.预防及处理

(1)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局部湿热敷、理疗。

第九节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1)外来或内生性致热源: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发发热反应。

(2)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I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有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和经产妇中。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h,初起发冷或寒颤;继而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并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3.预防和处理

(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源技术配置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使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源。

(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血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时应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遵医嘱给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伴有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1)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

(2)多次输血的病人,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将结束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

3.预防和处理

(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

(2)献血员在采血前4

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3)发生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O.1%肾上腺素0.5~1.0

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4)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定因病情需要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或使用类固醇类药物。

(5)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了解患者的过敏原,寻找对该过敏原无接触史的供血者。

(6)过敏反应严重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及时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窒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三)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1.原因

(1)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或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

(2)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

(3)输血前将血液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受细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

(4)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致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

(5)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其血液中产生Rh阳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发生溶血反应。一般输血后1~2小时发生,也可延长至6~7天后出现症状。

2.临床表现

(1)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2)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3)第三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4)溶血程度较轻的延迟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0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预防和处理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认真进行“三查”、“八对”,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

(2)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3)出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保留血标本和剩余血送检验室重新鉴定。,(4)给予氧气吸入,保持静脉输液通道。按医嘱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5)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黛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7)有休克症状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和护理。控制感染,必要时用换血疗法。

(四)细菌污染反应

1.原因

(1)采血袋、保养液及输血器具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2)献血者皮肤未经严格消毒或在有化脓病灶的皮肤处穿刺采血,或献血者有菌血症。

(3)采血时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采血完后针头帽拔出过早使空气进入采血袋。

2.临床表现

细菌污染反应于静脉输血输液中、后发病,此反应虽然少见,但极为严重,可引起严重感染及休克,病死率高。

(1)突然剧烈发冷、寒战、高热、头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大汗、脉搏细速、血压急剧下降而休克,甚至死亡。轻者以发热为主,可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病人可仅表现休克和(或)创面渗血不止。

(3)剩余血浆呈暗灰色或黄褐色、混浊,有凝块及絮状物。血直接涂片可见大量细菌。血培养可有细菌生长,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等。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3.预防和处理

(1)从采血到输血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凡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或血浆呈瑰红色(溶血)或黄褐色,以及血浆中有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可能而废弃不用,以策安全。

(2)立即停止输血、输液,收集所输血液、药液及其输注等有关用具进行检验。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配合医生进行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

(五)循环负荷过重

1.原因

多发生在老年、小儿及心、肺功能不健全的病人,因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而造成循环负荷过重。

2.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是头部剧烈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大量血性泡沫痰。之后有周身水肿、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等症状,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表现,严重者可致死。

3.预防和处理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

(2)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并协助抢救。

(3)取半坐位、吸氧和利尿。

(4)在四肢轮扎止血带,以减少回心血量。

(5)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

(6)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六)出血倾向

1.原因

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大量输血,由于库血中的血小板破坏较多,使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出血。枸橼酸那输入过多,枸橼酸那与钙离子结合,使钙离子下降,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瘀斑,穿刺部位大块淤血,或手术后伤口渗血。牙龈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静脉穿刺处出血等。

3.预防和处理

(1)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库血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2)尽可能的输注保存期较短的血液,情况许可每输库存血3~5单位,应补充新鲜血1单位。

(3)若发现出血表现,首先排除溶血反应,立即抽血做出血、凝血项目检查,查明原因,输注新鲜血、血小板悬液、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七)枸橼酸钠中毒

1.发生原因

大量输血时随之输入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以致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2.临床表现

有手足抽搐、出血、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室纤维颤动等表现,甚至发生心跳停止。

3.预防和处理

(1)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检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验结果。

(2)输入库血1000

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

(八)疾病传播

1.原因

(1)献血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其血液或血制品带有病原体而未能被检出。

(2)在贮血、输血过程中血液被污染。

2.临床表现

输血后一段时间,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常见疾病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EB病毒、HTV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

3.预防和处理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应避免输血。

(2)杜绝传染病病人和可疑传染病者献血。

(3)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检测,如HBsAg、抗HBc以及抗HIV等检测。

(4)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加热或其他有效方法灭活病毒。

(5)鼓励自体输血。

(6)严格对各类器械进行消毒。在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7)对已发现输血传染疾病者,报告医生,因病施治。

(九)低体温

1.原因

输入血液温度过低或输血过快、过量。

2.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皮肤冰冷,心律紊乱,体温降至350C以下。

3.预防和处理

(1)将大量备用的库存血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后再输入,也可用热水袋嘉文输血的肢体。

(2)快速输血时将房间温度控制在24-250C。

(3)注意保暖。

(4)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的体温变化。

第十节

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导尿术并发症

(一)尿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导尿时病人情绪高度紧张,插导尿管时出现尿道括约肌痉挛,易发生尿道黏膜损伤。

(2)操作者插导尿管动作粗暴,或因技术不熟练,反复插管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3)导尿管型号不合适,或质地僵硬,插管前没有充分润滑。

(4)男性病人尿道长,有两弯(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三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的解剖特点,易发生尿道黏膜损伤。

(5)有些男性病人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狭窄,插入导尿管易致损伤。

(6)使用气囊导尿管时,导尿管

未进入膀胱或刚进入膀胱,即向气囊内注水,肿大的气囊压迫后尿道引起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主诉尿道疼痛,伴局部压痛,排尿时加重。可见尿道出血,甚至发生会阴血肿。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3.预防和处理

(1)导尿前耐心解释,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2)根据病人情况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导尿管。

(3)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导尿术的操作技能和相关解剖生理知识。

(4)插管时动作应轻柔,切忌强行插管,充分润滑导尿管。对于前列腺增生肥大的病人,遇插管有阻力时,从导尿管末端快速注入灭菌石蜡油5-10ml,借助其润滑作用将导尿管迅速插入。

(5)插管时延长插入长度,见尿液流出后继续前进5cm以上,气囊充液后再将尿管轻轻拉回至有阻力感处,避免尿管未完全进入膀胱,气囊充液膨胀压迫损伤尿道。

(6)发生尿道黏膜损伤时,轻者无须处理或采用止血镇痛治疗,严重损伤者,根据情况采取尿道修补等手术治疗。

(二)尿路感染

1.原因

(1)无菌导尿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

(2)操作者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使细菌侵入尿道和膀胱。

(3)导尿过程中发生了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4)插导尿管时误人阴道,拔出重新插时没有更换无菌导尿管。

(5)所采用的导尿管粗细不合适或质地太硬。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结果示有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有阳性。严重者可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要求无菌的导尿用物必须严格灭菌。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3)误入阴道时应拔出导尿管更换后,重新插入尿道。

(4)发生尿路感染时,尽可能拔除导尿管,根据病情运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三)血尿

1.原因

(1)导尿中发生尿道黏膜损伤,引起血尿。

(2)为膀胱高度膨胀的尿潴留病人导尿时,第一次放尿量超过1000ml,膀胱突然减压引起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

(3)原本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在导尿过程中遇损伤易发生血尿。

2.临床表现

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并排除血尿来自上泌尿系统。

3.预防和处理

(1)操作中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插入导尿管后放尿速度不宜过快。膀胱高度膨胀且又极度虚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量不超过1OOOml。

(3)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导尿前尽量纠正凝血功能,导尿时操作尽量轻柔,避免损伤。

(4)如发生血尿,轻者如镜下血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重者根据情况进行止血治疗。

二、导尿管留置法常见并发症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

(1)导尿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及发生尿道黏膜损伤。

(2)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呈正比。

(3)留置导尿管期间未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致使细菌侵入引流装置引起逆行感染。

(4)留置导尿管期间出现集尿袋高于膀胱高度或其他原因导致尿液返流的情况,促进逆行感染发生。

(5)留置导尿管期间尿道口、会阴部清洁消毒不彻底。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尿道口可有脓性分泌物。尿常规结果示有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有阳性。严重者可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必须留置导尿管时,尽量缩短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一周必需更换导尿管。

(3)留置导尿管期间每天清洁、消毒外阴和尿道口,保持会阴部清洁。

(4)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返流,集尿袋需24小时更换一次。

(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

(6)发生尿路感染时,尽可能拔导尿管,根据病情运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尿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时,导尿管气囊部未进入膀胱内就过早向气囊注水,膨胀的气囊压迫尿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病人耐受不了导尿管所致的膀胱、尿道刺激,自行牵扯导尿管造成尿道损伤。使用气囊导尿管的病人拉扯导尿管甚至可导致尿道破裂。

(3)没有合理安置留置气囊导尿管的引流系统,病人翻身或活动时导尿管过度牵拉,造成尿道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主诉尿道疼痛,伴局部压痛,排尿时加重。可见尿道出血,甚至发生会阴血肿。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严重者可见尿道撕裂。

3.预防和处理

(1)双腔气囊导尿管插管时应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4~6cm,保证气囊部完全进入膀胱。

(2)妥善安置留置导尿管和引流管,避免过度牵拉。

(3)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的病人的健康宣教,告知留置期间的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过度拉扯导尿管。

(4)发生尿道黏膜损伤时,轻者无须处理或采用止血镇痛治疗,严重损伤者,根据情况采取尿道修补、尿路改道等手术治疗。

(三)尿潴留

1.原因

(1)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留置导尿管期间长期开放引流,没有间歇性夹管,导致膀胱括约肌张力减退,膀胱功能障碍,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

(2)泌尿系统感染时,膀胱刺激征症状严重,影响排尿,导致尿潴留。

(3)导尿管滑脱离开膀胱,不能引流尿液。

2.临床表现

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不能自行排出,膀胱膨隆。病人主诉下腹胀痛,排尿困难。

3.预防和处理

(1)留置导尿期间注意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取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3~4

h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2)留置导尿管期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3)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病人的护理,防止导尿管滑脱,注意观察有无尿潴留发生。

(4)如发生尿潴留,采取诱导排尿等措施无效的情况下,需重新留置导尿管或再次导尿。

(四)膀胱结石

1.原因

(1)长时间留置导尿管,病人饮水少,活动少,尤其是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膀胱结石。

(2)长期留置导尿管时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易形成感染性结石。

(3)气囊导尿管质量差或过量注水到气囊,导致气囊破裂,碎片残留后可形成膀胱结石。

2.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尿频、尿痛,排尿时尿流可突然中断,常伴有终末血尿。

3.预防和处理

(1)选择优质的导尿管,往气囊内注入液体时不可超过所规定的气囊容积。

(2)加强留置导尿管病人的护理,避免或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3)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和适当活动,每天尿量应维持在2000ml左右,以产生足够的尿液冲洗膀胱、尿道。

(4)长期留置导尿管应定期更换,尽量减少留置导尿时间。如有导尿管滑脱,应仔细检查气囊是否完整,以免异物残留于膀胱,形成结石核心。

(5)如发生膀胱结石,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碎石治疗。若结石直径大于4cm,可行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或激光碎石术。

第十一节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无效吸氧

1.原因

(1)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有漏气;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从而使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2.临床表现

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较前无改善甚至恶化。

3.预防和处理

(1)认真检查供氧装置及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有无漏气。

(2)吸氧前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鼻导管吸氧者,因为鼻导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仔细评估病人情况,调节相应的氧流量以保证吸氧效果。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在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6)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

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

临床上在氧疗中发生氧中毒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

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的,但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的病人可能易于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

h,氧浓度高于60%,如此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可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有肺型和脑型2种氧中毒。

(1)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病人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死亡。

3.预防和处理

(1)认真仔细评估病人,严格掌握吸氧、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与时间。在常压下,吸入60%以下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24

h,10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4~12

h。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

(3)给氧期间应经常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4)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三)呼吸道黏膜干燥

1.原因

(1)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过于干燥,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2)氧流量过大。

2.临床表现

呼吸道黏膜干燥,刺激性咳嗽,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部分病人可出现痰中带血或鼻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充分湿化氧气,及时补充湿化液,有条件者采用加温、加湿吸氧装置,防治呼吸道黏膜干燥。

(2)及时给发热病人补充水分,嘱其多饮水。向张口呼吸的病人解释、宣教,尽量使其经鼻腔呼吸,以减轻呼吸道黏膜干燥程度。对于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湿化吸入的空气。

(3)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流量过大。

(4)已发生呼吸道黏膜干燥的病人,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四)呼吸抑制

1.原因

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高浓度给氧易发生呼吸抑制。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由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周围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抑制病人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2.临床袁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

3.预防和处理

(1)对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应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

(2)注意监测血气分析结果,以纠正低氧血症。维持PaO2在60

mmHg,以不升高PaC02为原则。

(3)加强病情观察,将该类病人用氧情况、效果列为床边交班内容。

(4)加强健康宣教,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病人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

(5)一旦发生高浓度给氧引起的呼吸抑制,不能立即停止吸氧,应调整氧流量为1~2

L/min后继续给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并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6)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五)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原因

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达到140

mmHg

以上)引起透明的晶状体后血管增生,最后纤维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2.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3.预防和处理

(1)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严格控制在4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2)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3)已发生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六)吸收性肺不张

1.原因

病人吸人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

2.临床表现

有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甚至发生昏迷。

3.预防和处理

(1)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2)降低给氧浓度,控制在60%以下。

(3)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来预防。

(七)肺组织损伤

1.原因

(1)进行氧疗时,没有调节氧流量,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若原本氧流量较高,则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造成损伤。

(2)在氧疗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没有取下鼻导管或未分离供氧管道,直接调节氧流量,若调节方向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组织。

2.临床表现

有呛咳、咳嗽表现,严重者产生气胸。

3.预防和处理

(1)调节氧流量后才能插入鼻导管。

(2)停用氧气时,先取下给氧装置,再关流量表开关。

(3)原本采用面罩、头罩、氧气帐等法给氧的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及时调低氧流量。

第十二节

雾化吸人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感染

1.原因

(1)未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雾化装置、管道、口含嘴、面罩等没有及时按要求清洗和消毒,可促发肺部感染。

(2)病人自身免疫功能减退,加之较长时间用广谱抗生素雾化吸入,可诱发口腔真菌感染。

(3)雾化吸入液中若加入糖皮质激素,在长期吸入过程中由于激素可引起口腔黏膜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可诱发口腔真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2.临床表现

(1)肺部感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热;肺部听诊有啰音;X线胸片可显示肺部有炎症的改变;痰细菌培养阳性。

(2)口腔真菌感染时舌头和口腔内壁可能会出现乳黄色或白色的斑点,可出现鹅口疮或其他口炎症状。病人自觉口腔疼痛,甚至拒绝进食。

3.预防和处理

(1)每次雾化治疗结束后,对雾化器主机要擦拭消毒,对雾化罐、螺纹管及口含嘴要浸泡消毒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晾干以备下一位病人使用。

(2)应注意雾化面罩或口含嘴专人专用。

(3)雾化治疗期间指导病人注意口腔卫生,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如果吸人液中含有糖皮质激素,则需要用碳酸氢钠漱口水进行嗽口,以抑制真菌生长。同时注意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

(5)肺部感染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6)口腔真菌感染者加强口腔护理和局部治疗,选用抑制真菌生长的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患处涂抗真菌类药物如2.5%制霉菌素甘油,每日3-4次。

(二)气道阻塞

1.原因

体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往往由于咳痰不利,支气管内常有比较黏稠的痰液滞留,如果再用低渗的雾化液吸入,则有可能引起气道黏膜水肿,或者使得痰液稀释膨胀,这样就有可能在原本痰液不全阻塞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气道堵塞。

2.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唇、颜面发绀,表情痛苦,甚至烦躁、出汗等表现。

3.预防和处理

(1)认真仔细评估病人,对痰液多且粘稠的病人要尽量先将痰液咳出或吸出后再行吸入治疗

(2)雾化吸入过程中,鼓励痰液黏稠病人有效咳嗽,配合叩击胸背部,及时排出湿化的痰液。必要时吸痰,以免阻塞呼吸道。

(3)雾化吸入中有痰液堵塞支气管应立即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支气管痉挛

1.原因

(1)一般是由于吸入过快且雾量大所致。过多的气溶颗粒快速进人支气管及肺泡,或者过饱和的雾液吸入都可形成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不良刺激,从而引起支气管痉挛。

(2)病人对吸入的药物过敏,或者雾化的药物刺激性大而导致的支气管痉挛。

(3)哮喘病史病人,吸入低温气体诱发支气管痉挛。

(4)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因雾化气体中氧含量较低,缺氧而诱发病情加重。

2.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喘憋,胸闷,不能平卧,皮肤、黏膜发绀等表现。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3.预防和处理

(1)雾化前告知病人雾化室可能有轻微憋闷感以及呼吸配合方法,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掌握好吸入方法,均匀而有效地进行吸入治疗。

(2)雾化前评估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3)首次雾化的老年体弱病人先用较小剂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至所需雾量大小。哮喘的病人,湿化雾量不宜过大,雾化时间不宜过长,以5min为宜。

(4)雾化前机器预热3min,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5)一旦在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咳嗽加重,憋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就应暂停吸入。发生哮喘者予以半坐卧位并吸氧。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缺氧严重不能缓解者可行气管插管等。

(四)急性肺水肿

1.原因

大多是由于吸入雾量过大且时间过长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随着雾滴进人肺泡的增加,水的表面张力高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张力,就会引起肺泡萎缩,并导致肺组织间液静水压下降,从而使肺毛细血管中的水分易透入到肺泡中,引起肺水肿,甚至导致畸形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

2.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剧烈咳嗽、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发绀等一系列表现,两肺满布大小水泡音。

3.预防和处理

(1)避免长时间、大流量雾化吸入。

(2)一旦发生急性肺水肿,立即停止雾化吸人。给予高流量吸氧,采用50%乙醇为湿化液,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药物。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五)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1.原因

(1)超声雾化吸入气体含氧量低于正常呼吸时吸入气体含氧量,易致缺氧。

(2)超声雾化雾滴的温度低于体温,大量低温气体的刺激,使呼吸道痉挛进一步加重,导致缺氧。

(3)超声雾化吸入气体大量进入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呼吸浅促,呼吸末气道内呈正压,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4)超声雾化吸入不当造成支气管痉挛或气道阻塞时,均可致呼吸困难,从而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临床表现

呼吸浅快,口唇、颜面发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呼吸困难。血气分析结果表明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3.预防和处理

(1)尽可能用以氧气为气源的氧气雾化吸入,避免吸入气体中氧含量降低。

(2)雾化吸入前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

(3)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时间过长。

(4)对于存在缺氧又必须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雾化的同时给予吸氧,并加强病情观察。

(六)呃逆

1.原因

大多是由于雾化吸人过快、过猛,大量的气雾微粒被吞入而刺激膈肌,或者伴同大量冷空气吸入而刺激膈肌,从而引起膈肌阵发性痉挛。

2.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呃逆(即打嗝)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雾化前机器预热3min,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2)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雾化开始先用较小雾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至所需雾量大小。

(3)一旦发生呃逆,可采取在病人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冷开水200

ml,亦可采取针灸等办法缓解症状。

第十三节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肠壁穿孔

肠壁穿孔是指灌肠时导管在肠腔内盘曲进而损伤肠壁造成穿孔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1.原因

(1)医护人员为病人灌肠操作时动作粗暴,特别是遇到插管有阻力时用力过猛易造成肠壁穿孔。

(2)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肠时,由于病人感觉障碍较易造成肠壁穿孔。

(3)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灌肠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护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肠壁穿孔。

(4)肛管质地粗硬或反复多次插管。

(5)灌入液量过多,肠道内压力过大。

2.临床表现

病人起病急,突然感觉下腹部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牵拉痛或弥散的痛,也可是附近皮肤的牵涉性痛。同时出现大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选用质地适中,大小、粗细合适的肛管。

(2)操作前先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时,要回抽导管或轻转导管,同时请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导管缓缓插入。

(3)插管时要注意直肠在矢状面上的2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同时也要注意在冠状面上的3

个弯曲。

(4)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灌肠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盈,以减轻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5)如病人出现肠壁穿孔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等抢救。严重者立即手术缝合救治。

(二)肠黏膜损伤

1.原因

(1)医护人员为病人灌肠操作时未注意直肠的生理弯曲,动作不够轻柔可致肠黏膜损伤。

(2)灌肠溶液应为40℃左右,如果溶液温度过高,可致肠黏膜烫伤。

(3)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肠时,由于病人感觉障碍较易造成肠黏膜损伤。

(4)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灌肠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护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肠黏膜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感觉下腹部疼痛,肠道有少量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操作前先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时,要回抽导管或轻转导管,同时请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导管缓缓插入。

(2)插管时要注意直肠在矢状面上的2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同时也要注意在冠状面的3个弯曲。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灌肠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4)如病人出现肠黏膜损伤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等抢救。

(5)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肛管。

第十四节

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出血

1.原因

(1)鼻腔黏膜出血多由于胃管选择过粗,插管用力过猛所致。

(2)胃出血主要由于毒物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引起黏膜充血、糜烂有关。也可因胃内容物基本吸、排尽后,胃腔缩小,胃前后壁互相贴近,使胃管直接吸附于局部胃黏膜,洗胃机的抽吸造成胃黏膜破损和脱落引起出血。

(3)病人剧烈呕吐造成食管黏膜撕裂。

(4)强行为不合作病人插管,引起食管、胃黏膜出血。

2.临床表现

可见鼻腔黏膜破损出血,洗出液呈淡红色或鲜红色,病人烦躁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冰凉、血压下降,清醒病人主诉胃部不适、胃痛、呕吐、黑便等。

3.预防和处理

(1)操作前对清醒病人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情绪,取得病人的配合。选择合适的胃管,插管动作轻柔、敏捷,胃管深度要合适,成人距门齿45~55

cm。

(2)抽吸胃内液时,负压应适度,正压O.03~0.04

MPa。对昏迷、年长者应选用小胃管、小液量、低压力(0.01~O.02

MPa)。当抽吸受阻时,应适当调整胃管深度和转动胃管,以防负压过大损伤胃黏膜。

(3)若发现洗出液呈血性,应立即停止洗胃,经胃管灌注西咪替丁和氢氧化铝凝胶,保护胃黏膜。或灌服云南白药以局部止血,必要时静脉滴注西咪替丁及止血剂。

(4)大量出血时应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二)水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临床上把细胞水肿、肺水肿、电肌细胞水肿通称为水中毒。

1.原因

(1)部分病人服毒前因情绪激动进食量少,洗胃时大量胃液丢失,洗胃液灌人过多,大量水分进入肠腔,造成水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因脱水治疗及应用激素和输入过多葡萄糖等,均可引起和加重低血钾。

(3)洗胃时间过长,增加了水的吸收量。

(4)洗胃过程中,食物残渣堵塞胃管,造成洗出液量较少,灌洗液在胃内贮存压力增高,洗胃液进入小肠吸收,超过肾脏排泄能力,血液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水中毒。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神志不清、躁动。严重者球结膜水肿、呼吸困难,甚至昏迷抽搐。肺水肿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

3.预防和处理

(1)洗胃时,每次灌注液量应在300~500ml。昏迷病人给予小剂量灌洗,每次200~300ml,严格记录出、入洗胃液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2)水中毒症状与中毒所致的昏迷、抽搐等症状易相混淆,应注意鉴别。洗胃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及上腹部是否饱胀等。一旦出现球结膜水肿,则为严重水中毒标志。若清醒病人有烦躁、嗜睡等神志改变,应视为早期水中毒表现。必要时查血钠、氯确诊。

(3)洗胃时间过长时,应随时检查血清电解质,以防止电解质失衡。

(4)为毒物性质不明者洗胃,或相应洗胃液不易取得时,最好选用温等渗生理盐水灌洗,避免造成水中毒。

(5)对已出现水中毒者应控制人水量,轻者禁水即可恢复,重者立即给于3%~5%的高渗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以及时纠正机体的低渗状态。给予利尿剂,增加排尿量,减轻心脏负担,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纠正脑水肿。

(6)肺水肿严重、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者,及时行气管插管,给予人工通气。

(三)窒息

1.原因

(1)灌洗液一次灌入过多或出、入液量不均衡,胃内潴留过多由口鼻涌出,昏迷病人误吸大量洗胃液或呕吐物造成窒息。

(2)操作中胃管位置判断失误,洗胃液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3)有机磷等毒物口服后,可因对咽部的刺激损伤造成喉头水肿,并使气道分泌物增多、流涎而导致呼吸道阻塞,造成呼吸困难、缺氧。

2.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呛咳,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

3.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在胃管上涂一层石蜡油,以减轻对喉部的摩擦及刺激。

(2)洗胃时,采取左侧卧位,头稍低,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熟悉消化道解剖特点,严格操作规程,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可进行洗胃液灌洗。

(4)操作前备好抢救设备,如氧气、呼吸机、吸引器和心脏起搏器等,若发生窒息,立即停止洗胃,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四)寒战、高热

1.原因

(1)在洗胃过程中,洗胃时间过长,大量洗胃液吸收并带走人体的热量。

(2)洗胃液温度以及室温过低。

(3)洗胃液浸湿衣服、床被等,使体温散失,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出现剧烈升温效应,病人出现寒战、高热。

2.临床表现

病人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体温可达39℃以上。

3.预防及处理

(1)洗胃液的温度应在32~38℃,过冷不仅易引起寒战、高热,而且可促进胃蠕动,使毒物进入肠道,不利于彻底洗胃。

(2)注意给病人保暖,及时更换浸湿衣物。

(五)胃穿孔

1.原因

(1)未明确毒物性质,为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中毒者洗胃,可造成胃穿孔。

(2)病人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等禁忌症者。

(3)洗胃动作粗暴,洗胃机压力不合适,或洗胃液入大于出,造成急性胃扩张,胃内压增高,病人不配合时胃内压可更高,可造成胃穿孔。

(4)医务人员操作不慎,大量气体被吸人胃内致胃破裂。

2.临床表现

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剧烈疼痛。体格检查可见:腹部隆起,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腹部平片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腹部B超检查可见腹腔有积液。

3.预防及处理

(1)洗胃前详细评估病史,有洗胃禁忌证者,一般不洗胃;有溃疡病史者,灌注液量应相应减少,一般每次300ml;做好清醒病人的心理疏导,说明配合方法,保证顺利插管。

(2)误服腐蚀性化学品者,禁忌洗胃。

(3)熟练洗胃操作规程,动作轻柔,电动洗胃机洗胃时压力不宜过大,应在13.3

kPa左右,并注意保持出、入液量的平衡。

(4)胃穿孔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六)吸入性肺炎

1.原因

(1)昏迷病人,因意识不清,烦躁不合作,体位不当,以及大量洗胃液灌入未被吸出,引起反射性呕吐,致洗胃液、食物残渣及毒物吸入呼吸道。

(2)洗胃完毕拔出胃管时,末端未反折捏紧,使胃管内液体流入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

2.临床表现

洗胃时病人可出现呛咳,肺部听诊有湿啰音和水泡音。

3.预防及处理

(1)对昏迷病人,洗胃前行气管插管气囊充气,可避免洗胃液吸人呼吸道。

(2)洗胃时取左侧卧位,头稍低偏向一侧;对烦躁病人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3)洗胃过程中,严密观察机器运转情况,保持入、出液量平衡。

(4)一旦有误吸,立即停止洗胃,取头低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吸入物。气管切开者,可经气管套管内吸引。

(5)洗胃结束后,应协助和鼓励病人多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有肺部感染迹象者及时应用合理的抗生素。

第十五节

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低氧血症

1.原因

(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4)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严重者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甚至意识丧失。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气分析可见动脉氧分压下降。

3.预防和处理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吸痰管的外径不可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l/2。

(2)每次吸引时间<15

s,每次吸引间隔应至少1

min,连续吸引总时间不超过3min,让病人有适当的时间通气和氧合。

(3)吸痰管插入深度适宜,成人经口咽吸痰深度一般为15cm左右,经鼻咽吸痰深度约为16

cm,经鼻气管内吸引插管深度一般为20cm。人工气道吸痰时插管遇到阻力或病人咳嗽时,往外提出1

cm。避免吸痰管深入至支气管处,造成呼吸道阻塞。

(4)机械通气或正在吸氧的病人吸痰,不宜脱离呼吸机或拔出供氧管时间过长。吸痰前后可给予纯氧5

min,以提高血氧浓度。

(5)吸痰时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

(6)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吸痰动作粗暴、负压过大、反复插管、吸引时间过长,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

(2)插入吸痰管时使用负压,负压吸附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

(3)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由于头部难固定,在插吸痰管过程中,吸痰管的头部容易

气管粘膜,造成黏膜损伤。

2.临床表现

呼吸道黏膜可见黏膜破溃、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吸痰时可吸出血性痰。

3.预防和处理

(1)选择合适型号的优质吸痰管,吸痰管前端应有多个侧孔。

(2)吸痰动作应轻柔,吸痰前应润滑吸痰管,插管时不可使用负压。吸痰手法应是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不可反复上下提插。

(3)根据病人情况及痰黏稠度调节负压,成人300~400

mmHg,儿童250~300

mmHg。

(4)每次吸痰的时间<15

s,不可过长时间吸痰和反复多次插管,造成黏膜损伤。

(5)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时,如口鼻腔黏膜损伤,可外涂抗生素软膏;若气管黏膜损伤,可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超声雾化吸人。

(三)感染

1.原因

(1)无菌吸痰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以及没有及时更换消毒,吸痰管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

(2)操作者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鼻腔、口腔和气管切开处需同时吸痰时,吸口、鼻咽与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

(4)吸痰管反复使用。

(5)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2.临床表现

口、鼻咽部黏膜感染表现为局部黏膜红、肿、热、痛,可有炎性分泌物。气管或肺部感染表现为呼吸快、痰多、发热,肺部听诊湿哕音或肺部x线片见点片状阴影,痰培养为阳性。

3.预防和处理

(1)采用无菌吸痰管,吸痰前检查无菌吸痰用物、吸痰管有无达到无菌要求。

(2)吸痰用物固定个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吸痰盘内物品应每班消毒更换。

(3)操作者吸痰前认真洗手,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4)若鼻腔、口腔和气管切开处需同时吸痰时,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鼻腔或口腔。最好准备两套吸痰管和冲洗吸痰管液,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

(5)每根吸痰管只用1次。

(6)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内菌群在吸痰过程中带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7)避免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减少感染发生率。

(8)如发生感染,予以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全身感染时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END

下载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完整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目录 1、测体温(口表)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口服给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2

    铁路医院护理部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目录 第一节 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三节 皮内注射......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皮内注射法: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虚脱、过敏性休克、疾病传播 2、皮下注射: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1、预防 1.1 认真鉴定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护士执行操作首先做到三查七对。 1.2 以输同......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考试题

    临床护理技术无菌操作及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考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 1、肌肉注射神经损伤的发生原因:①;②注射药量过大或者推药速度过快。2、静......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试题

    多选题  测量体温操作正确的是 A护士测量体温前,检查体温表的质量 B神志清楚患者,叮嘱患者不要变换体位及下床活动 C患者神志不清者,需专人守护 D体温表破损后,应首先协助患者......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技术操作常规(2011年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第一节 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腹泻 l.发生原因 (1)大量鼻饲液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使流质食物迅速通过肠道,导致腹泻。 (2)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