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脱贫攻坚冲刺阶段扶贫干部
厌战懈怠情绪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城拔寨的决战阶段,脱贫任务愈发繁重,一些长期处于脱贫战场一线的扶贫干部,产生了“厌战”“懈怠”“侥幸”“急躁”等不良情绪。这样的思想和情绪若是持续发展,势必对脱贫事业的进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化解这些问题,还需找准根源,对症下药。导致这些消极情绪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任务繁重,疲于应付。扶贫工作本身就千头万绪,再加上搜集信息、填写数据、上报材料等等,导致一个萝卜顶了好几个坑,“5+2”“白+黑”成了工作常态,让扶贫干部直呼受不了。贯彻上级部门要求时候,为了赶在时间节点以前完成任务,往往存在层层加码,层层提前的情况,面对相对较急的工作,落实时间较少,期间还要准备各种对工作的督促检查,只能疲于应付。
二是形式主义,力不从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落脚点在真脱贫。而实际的情况现在各级各类检查的是标语、看重的是展板、落实的是资料,一定程度上痕迹重于工作。在平时工作中,填表报数情况难以精简,各主管部门、协调部门要的就是数据,各表各册大同小异,换个格式,增减一两条内容又是一套,填报时间要求紧,逼迫基层造假。
三是胜利在望,思想松懈。部分扶贫干部,特别是已出列贫困镇或贫困村干部,前期准备贫困出列时候连续奋战,干劲十足,待顺利通过出列考核时容易把贫困村或贫困镇出列等同于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思想上开始松懈。
四是问责风险高,工作压力大。脱贫攻坚已经由单纯的业务工作上升为一项政治任务,各项工作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平时工作中,上面千张嘴下面两条腿,上级部门把各项任务分派下来,往往都要求高催得紧,完成的稍不如意、上报的稍不及时,分分钟就能背个处分,让扶贫干部压力山大。
五是晋升空间小,没有盼头。针对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从各单位抽调了大量事业编制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但由于受身份限制,抽调的事业身份的扶贫干部,事情没少干待遇却不同,力气没少出机会却不多。同时,被抽调人员汗水没少流奔头却不大,让大家觉得没有盼头。
不良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完全可以科学疏解、合理引导,可一旦任其滋生蔓延,就将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整体士气、战役进展、群众期许,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乃至形成代价惨痛的破坏效应。
破解不良情绪,需要转变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在脱贫攻坚日常工作中,需要从各级各部门自身做起,切实加强对工作的统筹,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精简填表报数,科学督查考核,把重心放到工作落实上。
消解不良情绪,需要组织上对一线扶贫干部给予更多关心。在脱贫攻坚冲刺期间,必须充分发挥出组织优势,配强、配优扶贫工作队伍,对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因事业身份无法提拔的事业编制人员应该优先调入城区区直部门,充分发挥正向激励效应。尤其是对基层一线扶贫工作者,组织上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
摒弃不良情绪,还需要强化督查、及时剔除“害群之马”。
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从客观上彻底堵住心存侥幸造假、企图蒙混过关的漏洞。对长时间“畏难放任”、打不开局面、得不到群众认可的干部,必须尽快组织调整,实行干部召回,让扶贫一线作为干部工作态度、能力的检验场;对待心怀叵测、违纪违法的“害群之马”,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将懈怠厌战等不良情绪对扶贫工作的影响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