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堂
提
问
与
引
导
形成性考核册
教育教学部编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
级: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100%,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方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
形成性考核任务列表
序次
形式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权重
阶段性学习测验一
第3周第3周末
15%
阶段性学习测验二
第4周第4周末
15%
阶段性学习测验三
第5周第5周末
20%
阶段性学习测验四
第6周第6周末
20%
阶段性学习测验五
第7周第7周末
15%
阶段性学习测验六
第8周第8周末
15%
阶段性学习测验一
讲《爬山虎的脚》一课,当讲到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一段时,教师针对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同学们根据每句话的意思,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示意图。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已画好爬山虎的茎和叶子的图画纸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及颜色。
教师行间巡视时,发现孩子们把爬山虎的脚画在了与叶柄相同的一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教师找到了答案。原来,孩子们在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对反面指的是哪一面产生困惑。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带着学生做了这样的游戏:
师:谁知道“上”的反面是哪一面?那反面是什么意思?
生:“上”的反面是“下”。反面就是和它相对的那一面。
师: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我说一个方向,你们来说出它的反面怎么样?(“上—下;左—右;前—后……)这个叶柄的反面呢?(我指着黑板上画着一片叶子的叶柄问。)
生:哦,我知道了。学生们开始改自己的画稿。
这次孩子们都画对了。为了让同学们印证自己画的是否正确,教师
特意找来了爬山虎的脚的标本,让同学们清清楚楚的观察到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同学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莫大的兴奋,不由自主地用掌声为
自己表示祝贺。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上面案例,请你画出教师的提问设计,想一想教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直接让学生看爬山虎的标本,观察验证爬山虎脚的位置也是一种方法,请你想一想这两种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答:谁知道“上”的反面是哪一面?那反面是什么意思?引入式课堂提问时,所提的问题有时会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由于思路不够开阔,时难以想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作适当的点拨或提示,也就是所谓的帮助其架桥铺路,促使其完成思维定向,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从而顺利的解决所提的问题。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好,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记住“爬山虎的脚”。
阶段性学习测验二
《女娲补天》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先写天塌地陷的客观原因及人类所遭受的灭顶之灾,女娲立志补天;再写女娲历尽万难,修补天空,拯救人类。区区300余字,彰显着神话的魅力,刻画出女娲的伟大。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书面语较多。教学时,教师需要挖掘生字的价值,梳理“字”与“神”与“文”与“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学得有情趣,学得有深度。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一个关于“末”字的教学提问与引导教学设计:
字理识“末”,理解末日,走向阅读深处。
课件出示:天塌地陷,大地裂开,昼夜燃烧,喷涌而出,一片汪洋。
师问:你有什么发现?
师:这些可怕的景象同时出现,世界就仿佛到了末日。
课件出示:末日的篆体字。
师:在小篆中,末字这样写,树尖上加一横,告诉别人这里已经是树的末梢了,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了最后,最终的意思,试着用
上这个意思组个词?
生:期末、末代、末日
师:课文中是这样描写末日的谁愿意读读?
生朗读课文相应的段落。
师: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传说是女娲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母亲。她看
到自己的儿女遭受这样的苦难心痛极了,发誓要?
生:修补好残破的天空。
师:这些内容出现在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把一、二两个自
然段连起来读,读完试着用上这几个我们刚学过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
说女娲为什么补天?
课件出示:失败、大祸、末日、遭受、苦难、发誓、修补
生:复述课文内容。
同学们你发现了吗?“末”字字形容易和“未”混淆,为了让学生对它有深刻地认识,教学时教师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末”字的字形和字义。又用“课文是这样描写末日的”一句简单的过渡,引出了课文中描写末日的语句,实现了识字和阅读的融合。接着让学生运用已经刚刚学会的词语对于末日的景象进行描述,将识字与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请你试着进行总结。
答:抓住契机,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应该牢牢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阶段性学习测验三
北师大版教材《贺年片》中,对于“祝”字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堂实录:
师:“祝”这个字,原来还有个简单的故事呢?
老师一边说一边出示课件给孩子们展示出来:
师:“你们看甲骨文中“祝”字是被画成这样的,你们觉得这画的是
什么呀?”
生1:左边的像是个小桌子。桌子上放着东西,是蛋糕吗?
生2:不对,是火炬。
师:你们看得还是很准的呀,左边的是一张供桌。代表桌子上的物品,代表桌子。
师:那么右边的这部分又像什么呢?老师启发大家继续说下去。
生3:右边的是一个跪着的人。他张着嘴在说话呢。(兴奋状)
师:猜猜看这个人会说些什么?
生4::老天爷,下点儿雨吧,可怜可怜我吧!
生5:佛祖保佑,让我考100分吧!
……
师:你们说得都特别好,这些话都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祝”
有表达美好祝愿望的意思。后来为了方便书写“祝”经过的演变,左边的供桌,变成了“礻”,右边的写成了“兄”。也就
是我们现在看的“祝”字。”
师:快点读读由‘祝’字组成的词语吧:祝愿、祝福、祝贺、庆祝、祝
酒、祝词。
师:祝字能组成这么多的词语,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师:出示词语:祝发为僧,这个祝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也是祝愿吗?
孩子们挠着小脑袋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子全沉默了,好像不是的样子,那又是什么呢?
师: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该向谁请教呢?老师提醒大家。
生:哦,向字典先生请教,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拿起字典,埋头找了
起来。
通过查字典,大家发现,“祝”还有“削”和“断”的意思。那么这个“祝发为僧”就是把头发剪短当和尚的意思啊,小小的一个“祝”字竟然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故事,看来我们真要好好学好每一个汉字。
教师的提问与引导就是将孩子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请你认真阅读此案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孩子的思维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把取得这样效果的方法用简单的几个字做批注。
答:层次设计,化难为易。要上好一节课,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育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聚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较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阶段性学习测验四
人教版教材《壁虎》一课,教师正用多媒体播放壁虎捉虫的录像,教室里静极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屏幕上。只见像块泥巴似的壁虎趴在墙上,一动不动,它的周围是大大小小的虫子,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哪儿是墙,哪儿是壁虎。这时,有几只虫子落在了壁虎的嘴边,它毫不费力地一张嘴就把小虫吞进了嘴里,如果这时你刚好眨了一下眼,根本感觉不到它已经把虫子吞进了嘴里。就在这时,壁虎发现了距它尺把远的地方有一只大飞虫,只见壁虎快速挪动了几步,然后在距离大飞虫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用极慢极慢的速度挪动着它的脚。突然,说时迟那时快,它一个跃身一张大嘴,大飞虫就进了壁虎的腹中。全班同学随之发出了“啊!”的一声。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教室出现了几秒钟的沉寂,忽而一个学生站了起来,生:壁虎为什么能这么敏捷地捉到虫子?它为什么不掉下来?我们
人类为什么就不行?
师:问得有水平!这个提问很有研究的价值!那就请同学们自己读
读文章的第二段,看看是否能从中找到点儿什么?
师:第二段写的是壁虎的外形。
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生1:壁虎的外形和它捉虫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头尖尖的,像三角
形,这样的形状可以减少行动的阻力,所以壁虎能很快的捉到虫子。
生2:它的脚趾能够叉开,而且脚趾上长有细毛,增加了它与墙之间的摩擦力,就像吸盘一样,这样它在墙上就能自由行动而不会掉下来,捉虫就非常方便了。
生3:它的眼睛很小,能很快发现飞虫。
生4:它有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帮它保持身体的平衡。
生1:我再补充一点,刚才同学们都说了,但没有人关注到它的嘴,它的嘴贴着墙,说明嘴的位置长得很隐蔽,再有我查找了很多图片,发
现它的嘴实际上是大大的,这样就便于它将虫子一口吞下去。
师:真是善于收集信息,善于全方面思考问题。大家给他掌声!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则案例中老师采用了什么方法设疑,引导孩
子发现壁虎外形与捉虫之间的联系吗?请你总结一下。
答:教师抓住关键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答案,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在探求答案中,不盲从、不雷同他人的观点,不满足已有结论,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阶段性学习测验五
人教版教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在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呈现了这样的一幕: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下边我们演一演汤
姆和爸爸的对话。我演儿子,你们演爸爸。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学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生:(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是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
死心眼。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嘛!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经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
师:(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生:(摸摸老师的头)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众笑)
妙趣横生的对话中,充满了学生的智慧,饱含着学生的认知,一段集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表达的训练于一身的综合训练就在这样生活化的情景对话中完成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润物细无声的。
同学们,这个案例中的问题巧妙地变身了,你能发现吗?这样的做的好处你能总结出来吗?
答: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的影响,教师“一言堂”,学生无一人发言,课堂秩序“良好”,但可想而知,它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教师的提问学生时如能注意学生的补偿心理,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阶段性学习测验六
《螳螂捕蝉》一课,结尾设疑: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显然,这个问题需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方能解决。
请看学生的交流情况: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
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
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反而会把少年杀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相信你一定很快能找到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设问,而这些设问产生的背后,是教师要把学生引向何方的思考。请你认真思考一下,这样的设问,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
答:1.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它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了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有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实践证明,通过提问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学知识比由教师对学生单向传递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它对于接受外界刺激、同化外界刺激进行信息处理的学习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对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平时多进行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这样,提问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知道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在多人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