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风的形成》教案
风的形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阅读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利用门缝飘纸片的实验导入新课。
(1)先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目标
1‘能够按实验方法进行螺旋圈转动的实验。2.能够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活动过程
1.用提示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示卡的内容可以设计为:(1)用剪刀剪——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1)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2)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4.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强调进行热气球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要远离易燃物,要在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1:风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按要求进行风的成因探究实验。2.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推理出风的成因 4.能解释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的过程。
5.能说出生活中利用热对流原理时哪些做法是科学的,哪些做法是不科学的。
活动过程
1、师出示纸风箱(空气对流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组织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出示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② 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③实验说明在什么?
(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得出结论之后,可以进行适当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6.鼓励学生利用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3)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 风的形成 1教案 冀教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冷与热 16.风 的 形 成
●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推测。同时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探究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知识:知道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
● 教学准备
风箱模型、玻璃片、蚊香、蜡烛、橡皮泥盘、热气球、注射器、纸蛇、酒精、夹子、培养皿、打火机、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探究让烟流进瓶里的方法 1.观察现象
师出示点燃的蚊香,进行观察。2.任务驱使
你能让烟拐个弯从管口流进瓶里去吗? 3.自行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使烟流进瓶里的方法。4.汇报分析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板书。
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 1.提出探究问题。(课件强调)点燃蜡烛,烟为什么会流进瓶里? 2.做出合理猜测 3.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特点(1)教师演示
①出示热气球,问:点火加热,里面的空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②放飞热气球,问:是谁使它飞上去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③认识到热空气有上升的特点。(2)自己感受 ①玩纸蛇
②问:是谁使纸蛇转起来的? ③认识到瓶内的热空气会上升。4.合理分析,做出解释
(1)解释“点燃蜡烛,烟为什么会流进瓶里?”(课件演示)(2)归纳风形成的原因
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
三、应用拓展
1.解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课件情境)2.揭示课题:风的形成。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冀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第1课 哆来咪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4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巧妙地将音高、色彩、形体的渐次推移融合在一起,借助音乐旋律感受、体验到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和色渐次变化所产生的一种韵律、节奏的美感。
教学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 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课件出示关于编钟的图 片。
二、分组制作
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讲解规则: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 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第2课 彩云衣 教学目标:
1、能收集资料,欣赏各种各样的服装,领略服装的艺术美感。
2、能在生活中合理选择服装,体现自己应有的审美取向和独特的衣着风格。
3、能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知识进行服装的色彩搭配。
4、能利用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为服装设计花边或满地纹。
教学重点: 能设计出有漂亮纹样的衣服并且用彩纸制作出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寻色彩规律的途径,认识色彩的强烈对比与柔和对比。.教学准备: 彩纸,剪刀,胶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教师让学生在一张小白纸片上用1一3种颜色涂画。(提出游戏要求,激发学习欲望。)2.学生采用油画棒任意选2—3种色彩,自由涂满白纸。
(学生尝试作业,时间为3分钟。)CAI课件呈现游戏的规 则、内容、方式、时间。剪纸游戏
二、趣味伸入
1.教师示范将涂满色彩的白纸剪成一件小背心。2.学生也将自己的作业剪成一件背心。
(将方形纸对折剪缺成背心。)教师示范用的纸(已涂满色彩)和剪刀。
三、作业评析
1.教师将部分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张贴在黑板上。2.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变化。
(1)有的小背心只用一种色彩也有深浅变化。(2)有的小背心用两至三种色彩产生柔和对比。
(3)有的小背心用两至三种色彩产生强烈对比。根据色相的对比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理解。3.学生将涂好色的小背心按色彩的强烈对比与柔和对比分别贴在两类衣架上。
四、观赏教材 小组讨论
1.欣赏教材中的服饰图片做辨析小训练。2.小组讨论。
3.分别呈现讨论的结果。
4.教师小结色彩的对比知识。
五、学生作业 教师指导
1.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从教材中任选一套服装进行色彩搭配。
2.学生作业、播放音乐。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互评。
2.请“小设计师”谈自己的作品。3.请“小设计师”针对自己今天身上穿的服装谈感受,也可请同学点评。学生作业
七、欣赏服装
1.听故事,了解服装的起源。
2.欣赏服装,了解服装随着社会生活而发生的一系列演变。
第3课 布艺温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美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2能运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小挂袋.3感受、了解布的材质特征,能发现和表现出材质的美,体验“变废为美”的乐趣。
教学准备:
裁剪衣服时剩余的边角余料,旧衣服、袜子、手套、毛巾等,针线,剪刀,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试 一试
1欣赏作品,从材质、色彩、款式等方面感受布艺给生活 带来的温馨感、舒适感、个性魅力。
2.以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发现美,感受美。(1)你看到了什么?(2)你觉得哪件布艺制品最特别?(3)它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呢?你们也可以用手中的材料试试!二.学生试做
1.课件展示现代家居中的布艺制品。2.课件展示民间布艺制品。3.课件展示课题。
三、玩一玩,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玩“奇思妙想”游戏,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发现制作方法及如何巧妙利用材料。(1)“快乐转盘”:用同一件原材料变换不同方向,通过联想产生几种形象生动的新造型,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及联想造型的思路。(2)“百变魔方”:效仿智力魔方的玩法,用原材料(半成品)局部造型的不断改变来引导学生发现如何巧妙利用材料和制作方法。(3)“画面竞猜”:通过使用了几个不同制作方法的半成品实物或图片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四.评一评小组游戏活动情况。
五.小组讨论、合作使用材料,巧妙地运用材料和制作方法,自主或合作制作一
件布艺小品。
六.学生作业观赏交流。(1)展示作品。(2)自评、互评。七.学习引申:
(1)课件提示:布艺制品有更多可用之材(旧布鞋、旧牛仔裤、袖套等),以及更多制作方法(编织、拼缝、折叠、粘贴、穿插等)。
(2)发现其更宽广的实用功能(表演道具、发结子、小挂袋、布艺镶嵌画等)。(3)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尝试更多的变废为美的布艺小品制作。
第4课 搭架子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欲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棍、筷子、绳、502胶等,课件 教学重点: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 教学难点: 用筷子,棍子等材料搭建架子和果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特别的展览会——架子博览会,展出的将是一些什么呢? 2.我们进入各个展厅看一看吧。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展厅先看。3.说说你看到了一些什么?有些什么感受呢? 4.导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架子,让我们把自己搭建的架子也拿来参加博览会吧!
二、课件l: “架子”展览会标题出示。
课件2:展览会大门徐徐打开,出现了一个个小展厅的门,点击门进入各个展厅(书架厅、古董架厅、铁艺花架厅、CD架厅等)。配乐,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各种架子。
分析方法
1.欣赏教材上提供的各种图片。
2.你能看出它们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吗?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
图1,主体由细竹枝搭建,周围有软性的藤萝缠绕,还插上了颜色鲜艳别致的干花干果。硬和软的材料相互对比,形状高低错落,色调和谐统一。
图2,画架由树棍和绳子组成。用粗木棍搭建出架子以后。再用粗麻绳进行捆扎,正好适合麻质的画布。(用了粘贴、捆扎等方法。)图3,用筷子搭建出架子。
3.你带来了一些什么材料,适合用什么方法搭建起来呢? 课件展示教
材上的架子图片。
教师示范
来看老师用筷子搭建一个架子,一边搭,一边介绍捆扎、粘贴等制作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固定架子,也可以不固定,直接搭建起来就可以了。(教师在示范制作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中来,与教师一起来完成作品。)用于示范的材料及教具
自主制作
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自主制作。可以将搭好的架子放到教室中间的展示台上来。
布臵展示台(博览会展厅)评价交流 1.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放至展示台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我们自己的“架子”展厅,先向同学们介绍你自己的作品。3.再说说你最喜欢的架子作品。谁的最美观,谁的最牢固,谁的最有创意? 学生作业
第5 课周末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基本结构以及绘画中人物的动态的表现要点,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周末的生活。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以及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学习绘画中人物动态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人物的动态及人物动态的组合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课前布臵学生带上自己在周末活动里的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一周里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几天呢?为什么? 2.平时,你们的周末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在周末里,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学生漫谈自己在周末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最喜欢开展的活 动:如郊游、学骑车、体育锻炼、学特长等等。
二、交流欣赏自己带来的在周末里的照片。
三、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喜欢度周末,因为周末的生活轻松惬意,我们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好好休息,轻松娱乐或学习锻炼……周末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充电站,合理安排、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这节课,我们就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我们周末生活的美好时光,好吗?
四、讨论解决人物的动态表现问题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静止状态的简笔画人物。2.问题:怎样画才能使静止的人物动起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物品,如足球、羽毛球拍、扫帚等)思考1:人体的结构
思考2:人体的动态变化是由身体的哪些部位产生的? 师生评价、讨论、总结。
1.统计每组表现的人物动态的数量,对学生的参与、表现予以评价、肯定。
2.发现学生尝试作业中的问题,如弯腰、下蹲等动态的表现。
3.师生共同解决尝试作业中的问题,结合教师示范,讲解人物动态表现的合理性。如跑的动态是身体前倾,两臂前后分开,双腿迈开,双腿迈开的弧度越大则速度越快…… 小结:人体的结构可理解为头部、胸部和髋部这三大部分再加上四肢。人体的各种动态变化都是由身体各关节的变化而产生的,如颈部、腰部、手肘部、膝盖等。掌握了人物动态变化的要点,能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表现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演示
五、粉笔演示
六、交流感受、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周末里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或人物呢?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要求: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在周末里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或人物。
八、交流评价
九、课后拓展 1.自评。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在周末里新奇有趣、印象深刻的事。
第6课 勤俭小管家 教学目标:
1.学会识别和绘制立体几何图形的平面图,并进行立体造型储钱罐的制作。2.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立体图形特征,提高空间想像力。
3.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培养学生储蓄、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进行立体造型储钱罐的制作。
教学难点:学会识别和绘制立体几何图形的平面图。
一、欣赏 1.观看课件和实物,欣赏各种造型有趣的储钱罐。2.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勤俭“小管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二、探究
1.每组分发一个不同立体造型的自制储钱罐,共同观察研究:
(1)这个储蓄罐主要由什么立体几何形组成?试猜想若将其各个面分别展开会是什么图形?(请学生说一说,然后观看课件直观演示。)(2)你能画出这个立体几何形的平面图吗?组内同学合作试一试。(请学生先想一想,再画一画,然后折一折。)(3)把储钱罐拆开看看是怎样组成这样的立体几何形的,和你们画的对比一下。(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2.讨论选择:
(1)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相应的立体几何形。
(2)想一想,议一议:
a.下列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几何形?若不能,请你想办法修改一下?每位学生思考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小组作中心发言。b.课件直观演示,进行修改总结。1.课件出示研究题目。
2.不同立体造型的自制储钱罐发给每个小组。
3、上台操作。
三、制作
1.画平面图制作立体几何形。
2.让学生根据自己做的立体形展开想像,并说说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装饰成有趣的储钱罐。
3.学生独立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除了用立体几何形制作存钱罐外,还可以巧妙利用李纸盒塑料瓶等废弃材料的外形特征制作存钱罐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一个这样的储钱罐。
四、交流 1.请学生给自己做的储钱罐起个名字,并通过视频展示台从储钱罐的外形和功能以及制作的方法上向大家进行介绍。2.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五、拓展
1.观看故事片段,课后自己收集有关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2.开展“节省一角钱”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平时节省的零花钱放进自己做的储钱罐里,慢慢积攒下来捐给希望工程。
3.课后制作一张零用钱开支表,学会计划理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7课 闹花灯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民间节日文化习俗,感受花灯的美丽,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体验手工活动的乐趣,学会扎制和装饰花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设计的花灯能有自己的特色。教学重点:了解民间文化,感悟花灯制作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会不同形状花灯支架的扎制方法。有创意地选择、使用合适的材料装饰花灯。
教具:课件、花灯实物、示范做花灯的工具材料。学具:剪刀、胶棒、水彩笔、自选装饰用的材料 每组发放纸藤一卷、白色薄纸、透明荧光纸各一份。
场地安排:四人一组,教室里有观灯区、猜谜区、展示区。教学过程:
(学习小组课前收集、准备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一、游戏体验
1、学生课前进教室,自由进入观灯区、猜谜区活动。教师随机参与。
2、花灯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工艺品。俗语说,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人们都要点起花灯万盏,出门赏灯,共吃元宵,合家欢聚。
图片:汤圆(元宵)汤圆是元宵节的应时食品。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热闹漂亮的元宵灯会,老师给大家出个题目,只要你们闯过花灯乐园的四关,就可以拿到这份甜甜的汤圆哦!让我们一起来击掌加油!
二、欣赏感悟
1、第一关。欢迎大家来到第一关。先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收集的资料吧。我国民间元宵节挂花灯的传统在很早很早就有了,大家对这个传统习俗了解多少呢?
各组发言交流。表扬认真收集资料的组,并奖励一份可以用来装饰花灯的材料(各组不同,如纸花、剪纸、彩带)。
2、第二关
刚才大家顺利过了第一关,所以老师要给大家一点奖励,一起去观花灯。(1)欣赏一段花灯录象。(2)游戏:“找自己”。
现在来试试第二关的题目吧。准备好了吗?比比哪一组表现的最优秀!
CAI画面出现不同花灯的款式图,并依次出现各式花灯图片,由学生拖动鼠标选择花灯所对应的款式图。
3、各位聪明的花灯设计师,大胆想想看,你还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款式吗?
三、三、第三关
1、材料体验。同学们,你们觉得下面哪些材料适合做花灯呢?
2、出示学生作品图片:这些花灯真漂亮!它们用了一些什么材料?
3、老师出示纸藤:认识它吗?它能做花灯的哪一部分?其它材料又有什么用?
4、有没有同学带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材料来做花灯?
四、实践制作(第四关)1、演示做四角形花灯的过程.2、圆柱形花灯的制作过程
3、不规则形花灯的制作过程
4、示范用纸藤做一个花灯的支架。着重讲解捆扎的方法。
5、大家发现了花灯制作的步骤了吗?你还有问题要跟大家交流吗?
6、现在,寻找合适的材料,运用你的知识和智慧,大家合作做一个美丽的花灯吧!不过,在动手之前,先请你和你这一组的伙伴们商量一下,你们应该怎么分工配合,才能抢在别组前面又快又好地完成花灯呢?
7、学生合作进行制作。
五、表演交流
1、花灯作好了,大家提着自己组制作的花灯上来给大家唱首歌,秀一秀。或者串串门吧。
2、把花灯悬挂或放在本组展示区的地方。
3、学生都进入展示区欣赏,给自己喜欢的花灯贴上代表奖励的小贴花。
4、恭喜你!这份甜甜的汤圆就送给你啦!
5、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美的作品,也创造了美的环境。
六、课题拓延
1、你们还能想出用别的材料制作花灯吗?
欣赏用纸盒、矿泉水瓶子、纸筒等材料做的花灯。
2、你们还知道中国其他的民间习俗吗?回家请长辈们给你们讲讲。
第8课石头说话 教学目的:
通过石头的独立成型或组合造型、彩绘,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训练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石头间的平面拼摆或立体组合进行想象组合造型。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石头彩绘范作、各种特殊形状的卵石; 学具:水粉笔、水粉颜料、鹅卵石、乳白胶; 教学过程:
师:大自然里有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路旁、河边、山上随处可见。但是,如果你留心过,你会发现,这样东西里藏着很多秘密。师(课件出示录像):《黄山奇石》。
学生边看录像边提问:你觉得录像里的石头像什么? 生A:山顶上有一个像大桃子一样的石头; 生B:这块石头像一只大公鸡;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要发表吗?
师:石头的存在全靠大自然的造化。风之蚀、水之磨、浪之琢,创造了这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师(出示一块石头):看看老师手上的这块石头,同学们从自己的角度看,觉得它像什么?
生A:像一只大萝卜;
生B:这块石头的顶部黑黑的,我觉得像一只辣椒; 师(将石头换个方向摆放):如果我将这块石头换个方向,你还能看出它像什么呢?
生C:像一只啄木鸟的尖嘴巴;
师:看来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发挥了想象力。同学们的面前也有一些石头,看一看它的花纹,摸一摸它的形状,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鱼、汽车、帽子…… 师小结制作方法:我们可以利用乳白胶把几块石头拼摆或堆积组合,也可以利用水粉颜料进行适当添画。师:你拼好一样东西了吗?你准备怎样给石头添画?可以请小组内其他同学提提意见。
学生间讨论制作什么与如何制作。
师布臵要求:安全使用材料,选材巧妙,造型独特。
学生开始合作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指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师示范画出,并贴在兔子的后面。
师:同学们的巧手还制作出了活灵活现的小鸭子,迎风疾弛的小汽车,憨态可掬的大海龟。也请同学们为它们营造一个家园吧。
第9课家乡古建筑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
2、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重点: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学生述说后 教师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
二、引导分 析
师: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三、深入了解
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
四、教师演示学生观摩
1.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c.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师边指点实物边画。
五、布臵学生作业 1.在室外时教师安排学生自选一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写生描画,注意组织好学生。教师旁观,对有问题的学生解惑、提示。2.在室内时,则按古建筑照片进行线描。
六、作业相互观摩
1.在室外时教师将学生所画之作业集中摆放一起进行评价、比较与改进,对照实景能解决很多问题。
2.在室内画古建筑照片时,所画作业可以放在投影仪下打出,能更便于指出优点改进不足。
七、评价总 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1.学习工具的准备情况。
2.学习态度表现;表扬与批评。
3.学习效果的评价;知识获得怎样。
第10课演戏 教学目标:
1、了解舞台的构成要素,设计、美化舞台。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造型能力,感受集体合 作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舞台的组成要素,掌握用纸盒制作舞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出配合故事情节的舞台布景,并完成人物表演。教学程序
一、欣赏导 入
1.教师拿自制的小偶人表演。2.你们在哪里看过这样的表演? 3.欣赏小偶人表演片段。4.出示课题。
二、交流尝试
1.出示三个问题:
(1)小偶人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2)用了哪些制作方法呢?(3)小偶人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固定的呢? 教师分发教具,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触摸、讨论。
板书:填充、绕团、捆扎、包扎、编织、折、粘贴等。2.教师示范:
(1)师问:你想把谁做成小偶人,他长得有哪些特点呢?(板书:抓住人物特征)你会选择哪些材料做小偶人的哪个部分呢?你会用什么方法做小偶人?(2)师生互动制作小偶人。
3.演示分析制作过程中难点部分。
4.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分析其材料的选择以及制作的方法。
三、分组制 作
1.展示学生已知的一些故事,分组选好其中人物形象。2.提出制作要求。3.分工合作。4.教师指导。
四、作品展示
1.分组来进行演戏。2.提问:
(1)你最喜欢哪个小偶人?为什么?(2)你制作的小偶人有缺点吗?(3)你还将怎样来改进你的小偶人呢? 展示平台上进行演示。
第11课联通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习,初步感知
1.交流有关电话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1)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2)师生自由交流。
2.通过交流感受电话机丰富的造型,了解电话机不断更新的实用功能。
图片和文字资料
二、欣赏感受,开阔视野
1.视频仪展示部分学生搜集的电话机的图片。
2.师生欣赏,认识电话机的外形结构特征:由基本形组成。
3.多媒体演示,欣赏各种造型的电话机:普通电话机、仿古电话机、异形电话机等。
三、初步表现,指导方法
1.教师提出要求:观察教材或搜集的图片中的电话机,用流畅准确的线条描绘其外形结构。2.学生开始画。3.作业反馈。
(1)描画时注意用线流畅。
(2)注意形的穿插和遮挡关系,表现电话机的立体感。(3)注意构图。
四、仔细观 察,深入表现
1.欣赏教材中的优秀学生作业。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现电话机的功能键、装饰花纹等细节。3.学生接着画。
五、欣 赏评价,教学 延伸 1.自由展示作业,交流感受。
第12课飞机工厂
教学目标:
1、收集飞机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飞机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飞机的历史与文化。
2、能抓住飞机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飞机。
3、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
一个直升飞机模型。
4、掌握用纸张折纸飞机的方法,折一架纸飞机。
5、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飞机的表现形式、方法及构想。教学难点:飞机的制作。
教学准备:各种飞机的图片、照片、模型等。蔬菜、纸张等。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
1.欣赏直升飞机影像片断。
2.引导提问:有谁了解有关直升飞机的知识?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以组为单位推举同学发言。认识直升飞机的垂直起飞和飞行,小结直升飞机的简单飞行原理和直升飞机的分类。
3.欣赏直升飞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欣赏。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直升飞机工厂。
二、展现设想
1.欣赏直升飞机范作。
引导思考: 制作这些直升飞机用的什么材料?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2.提问:
用得巧,做得妙,巧在什么地方?妙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展示本课的重点(巧用材料,妙在出新)与制作直升飞机的穿插、粘合等方法和过程。
3.小结:
根据材料的外形、质感特点,结合恰当的工具进行穿插、粘合,就能够创造出新颖别致的直升飞机造型。
4.漫谈制作设想并小组发表。
小组组合
1.角色分工。
要求:每一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整个制作小组的设计制作、分工与协调。并负责安排组内成员承担直升飞机各个部件的制作任务。2.制作活动:根据材料特点,模拟制作一个直升飞机模型。制作要求:
(1)时间:15分钟。
(2)纪律:讨论声低,以组为单位,团结协作。(3)正确操作工具,注意安全,讲究卫生。
3.学生作业时,循环播放各种直升飞机图片,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时间指示钟显示制作时间。
四、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总工程师轮流上台展示各制作小组的成果。要求:说说各直升飞机的巧妙之处,并开展简单的推介宣传。2.教师或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采访与参观。
第四篇:冀教版五年级上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徐力飞
第一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
对称、平移与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本套教材在第一学段分两次认识和学习了生活中简单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现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简单图形水平、垂直方向平移。第二学段《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有3条:
1、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本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稍复杂图形的平移、图形旋转、设计图案等。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的探索活动。第二单元、小数乘法
本单元“小数乘法”与传统教材相比较,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设计思路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调整教材内容。首先把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内容放在本单元内,一方面进行小数乘除法口算,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乘除法计算做铺垫。另外,改变传统教材中先讲小数乘法的意义,再总结程式化的计算法则的编排。第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经验,选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身边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计算。第三,借助计算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在学习小数乘法计算时,都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会进行小数加、减法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包括:小数点位置变化、小数乘法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在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应用“繁荣的菜市场”。第三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本套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可能性”的内容安排在两个学段。第一学段是“不确定现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偶尔、经常,一定、不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第二学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3条具体要求: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等。本单元教材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结果的内容。
第四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内容安排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同乘法一样,不再安排小数除法的意义,增加了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保留几位小数。第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第三,借助计算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的认识、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和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探索乐园”和综合应用活动——“巧测一粒黄豆的质量”。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括号的使用方法,会进行整数两步和简单三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本套教材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单元形式编排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混合运算”实际上是《大纲》教材中“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内容。在传统教材中,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主要内容有:相遇问题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小括号内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24点游戏”等。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旅游费用”综合应用。第六单元、土地面积
本单元“土地面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及平方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会计算简单图形面积,会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等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包括:体会并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改写,我国国土面积与人均面积的问题讨论,植树问题等。结合单元内容设计了“估算玉米收入”的综合应用。第七单元、分数的再认识
本单元“分数再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分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也是最后一次。教材编排了认识分数、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小数互化和分数加减法四个知识模块。主要内容包括: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通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单元最后设计了“公交车上的数学”的综合应用活动。第八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测量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认识了组合图形,知道了面积概念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的基础上安排的。本单元内容分四个模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一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有几条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等变换方式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在探索图形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对周围环境中与图形变换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图形变换的美妙;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单元共5课时。
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有几条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有几条对称轴。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认识轴对称图形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了解对称、对称轴的概念。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生活中对称图形的欣赏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欣赏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 和美的享受,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找不全对称轴,如:同步第一页2题。
共性问题:画图不准确,如:等边三角形画的三条边不相等。措施:
1、在全班讲解等边三角形的画法。
2、辅导个别学生,给他们单独讲解同步第一页2题。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小朋友画的蝴蝶。(出示翅膀左右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蝴蝶)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个画画得漂亮吗? 生:不漂亮!
师:为什么觉得不漂亮呢?
生:翅膀左右大小不同,所以不漂亮!
师小结:正因为图片上的翅膀左右不同,所以我们才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那怎样修改,这幅画就会变漂亮了呢?
(学生说说怎样修改,然后教师演示修改以后的画,看看是否比刚才漂亮。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漂亮的图片,老师也喜欢。你看,老师这收集到了很多漂亮的图片,如方巾、地板砖、木雕等,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欣赏完后提问:
(1)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生回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2)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把每个图形对折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3)通过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是一样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师再总结:我们把对折后两边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称为“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板书:(在“完全重合”的上面板书“对称图形”)(4)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后有折痕,提问学生:这条折痕你给它取一个名字?(学生们起的名字五花八门:对称线、折线„„)
师:你们取的名字都很好,数学家也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3、请同学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说一说后,教师强调:完全重合
4、师:老师手里有一个图形,现在老师也把这个图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师拿出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图形从不同方向对折,让学生静静地观察)师:(观察完后)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强调:一定要完全重合。
师:那么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怎样才能判断出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个图形对折一下,看看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不能完全重合)
(二)、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
用折纸的方法判断,学过的六种简单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三)、分组交流
在交流判断结果的同时,了解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长方形和圆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三、做一做
用彩纸制作轴对称图形及画对称轴。
(1)先两次对折正方形彩纸,任意选位置打一个圆孔,展开后结果发现展开后带有小孔的正方形是一个对称图案。
(2)给出四个带有小孔的正方形图案,让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四、试一试
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教学时,首先,要用教材附页中的图形,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背景下通过折纸等方式,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及画对称轴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设计闯关 师: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少知识,现在,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闯智慧关,好不好? 第一关:
师:小朋友们,其实轴对称图形无处不在,汉字中有许多字是对称的,你能找出来吗?(课本)第二关:
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这里有9个国家的国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的国旗,一个一个的判断。)
六、作业
1、课本3页2、3、4题
2、同步第1页
稍复杂图形的平移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
2、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在探索图形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稍复杂图形的平移
图形平移的基本特点:位置变化而方向不变。
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平移现象。让学生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的去引导学生思考,重点突出,讲解清楚。但也有很不足处: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充足,如在对平移认识的基础,归纳平移的特点。学生在练习时,没体现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个别学生数学书第五页2题出错。共性问题:操作题:如平移图形时,数格不认真。措施:
1、强调平移图形时,数格要认真。
2、给个别学生单独讲解数学书第五页2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轴对称图形
二、情境设计 找平移现象。
出示:现实生活中竖直及斜向平移的电梯、行驶的火车等学生熟悉的事物。
1、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其中的平移现象。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如:举重、缆车、电梯、滑梯
师总结:图形平移的基本特点:位置变化而方向不变。
三、探究新知 判断图形的平移(1)看图回答问题
先提供了两行实物图片,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2)判断方格纸上的两个简单图形分别平移后得到的图形。
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学生在描述平移时可能说得不够准确教师要及时点播引导。
四、画图形的平移
1、教师讲解: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出示:小黑板
将图形A向右平移8个方格后,再向下平移2个方格。
2、让学生实际画出图形B向左平移8个方格后,再向上平移1个方格。
(1)分组讨论、交流(2)自己动手画出图形(3)展示自己画出图形
五、练一练
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五、作业
1、找生活中平移的现象
2、课本5页2题
3、同步第2页
图形的旋转90゜
教学要求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清晰地描述一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
语言表述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的画图技能。
教学准备 方格纸、简单的基本图形、大头针、钟表模型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90゜
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点
方向:①顺时针 ②逆时针 度数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的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发挥了自己的潜能,真正的体验、感受了解决问题的快乐,并让学生通过各种图形的旋转,体验感受图形旋转的主要因素是旋转中心和旋转角。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积极投入,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在时间上要求学生的思维能迅速转换、跳跃。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上安排不够,今后要注意。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个别学生数学书第8页1题没有说清楚是朝哪个方向旋转的。共性问题: 同步第三页2题出错多。措施:
1、辅导个别学生。
2、课上集体讲同步第三页2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去游乐场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那里又增添了那些游乐设施?
1、出示游乐场中的过山车、摩天轮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都是怎样运动的。
2、举出生活中类似运动例子。
3、师总结:什么是旋转。
4、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出示钟面模型,认识什么是顺时针和逆时针。
2、出示喷头、小猫所做的转椅图。
① 仔细观察:想一想从上面的旋转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③ 汇报讨论结果,从而得出喷头在顺时针旋转,转椅在逆时针转。
3、连一练:判断下面两组图形中,上面那些图形旋转90゜后与下面相同的图形方向一致?并说一说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数学书第7页)① 学生独立完成。
② 同桌互相交流后,集体订正。
4、出示简单的图形:
①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探索如何画出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②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应注意什么?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全班达成共识。获得图形旋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观察、猜测,加深理解旋转点。
③思考:如果三角形旋转时的旋转点变了,方向、度数不变,图形会有不会有变化呢?请认真观察。
小结:看来小小的旋转点不可轻视,它会使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三、启发引导,拓展思维。
⑴判断:哪只小兔绕A点转90゜ 可以得到 ①号小兔?哪只小兔绕A点转90゜ 可以得到 ②号小兔?(图在书第八页)
⑵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
a画出图形①绕A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b画出图形②绕A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图在书第八页)
四、回顾反思、效果评价。学生说感受、收获、遗憾。
五、作业。
同步第三页。自己用菱形、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设计图案
教学要求
1、经历欣赏图案、综合运图形与变换的知识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3、能灵活运用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在方格纸上绘制精美的图案。
4、认识到许多图案都可以借助图形变换来设计,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5、引导学生用于表现自己,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学习设计图案的基本步骤,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
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准备 方格纸、收集的图案 板书设计
设计图案
设计步骤 :
1、画出基本图形。
2、画出对称图形。
3、利用旋转、平移描边。
4、涂色。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充分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作业情况
教学时数 1课时
个性问题:同步第4页1题,个别学生不会用简单词概括。共性问题: 同步第5页2、3题,出错多。措施:
1、个别辅导同步出错的学生
2、集体讲解,同步第5页2、3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出示收集的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如图案二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根据汇报,利用投影片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A、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汇报。B、教师边讲边演示图案的制作过程。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教材第9页)。(2)画出梯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9页)。
(3)画出将图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4)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再将图顺时针旋转90゜后的画出图形。
(5)在第四步的基础上再将图顺时针旋转90゜后的画出图形。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基本图形制作步骤
1、出示三个基本图形。
2、汇报他们是怎样得到的?
(四)、设计花边。
1、创设情境。
学校出板报,花边设计成难题,请各位同学帮忙设计一下。
2、展示花边
外部轮廓上,有什么特殊要求。
3、设计这样的花边应分几步骤?
4、除用平移的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方法使图案美丽吗?
5、学生操作
6、展示学生作品
(五)、小组合作粘贴美丽的图案
1、剪花边贴四周,并在其中心部位设计中心图案。
2、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作品。
(六)、反思小结
1、学习中您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这种图案设计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平时的手抄报设计和黑板报的设计中,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课堂中的所学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活动课)教学要求
1、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2、在莫比乌斯圈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直尺
1课时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四条边两个面
两条边两个面
围成一个圈时注意:一头不变,另一头拧180度,两头粘贴。教学反思 大胆猜想,操作求证。
一个面一条边(单侧曲面)的理解。
每位学生4张长方形纸条,剪刀,固体胶(胶带纸)、水彩笔(蜡笔)、教学时数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了数学视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纸条的一头不变,另一头拧180度时,个别学生旋转不对。共性问题:同步第5页2题出错多。措施:
1、个别辅导出错的同学
2、讲解同步第5页2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用手中的纸条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
二、认识莫比乌斯圈。
1、这是一张什么样子的纸?它有几条边几个面?
板书:四条边两个面
2、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
指名学生演示:围成一个圈
板书:两条边两个面
3、如果我们把纸条扭一下后再粘牢,这个纸圈有几个面?几条边?
学生照样子做一个圈。
强调:一头不变,另一头拧180度,两头粘贴。
做完后学生研究,发现:这个圈只有一条边,一个面。
4、这样的一条边一个面的圈是德国数学家在1853年发现的,叫做“莫比乌斯圈”。是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你可别小瞧这个纸圈,它的奇妙之处可不少哟。下面就一起来研究。
三、变化莫比乌斯圈
(一)1/2剪
1、现在,用剪刀沿中线剪开纸圈,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圈,两个圈)
2、学生操作,四人小组合作帮助。
3、交流结果: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圈。
4、再沿中线将纸圈剪开,猜一猜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5、学生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6、谈体会。
(二)1/3剪
1、先画出三等分线,中间部分涂色,再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圈。
2、如果我们要沿着三等分线剪,猜一猜:要剪几次?剪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结果会是怎样的?
3、交流: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4、研究:大圈和小圈都是莫比乌斯圈吗?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 观察:小圈就是原来长方形纸条的哪一个部分?
(三)自主玩
1、普通纸条,经过拧、粘、剪(板书:拧、粘、剪),变成了这么多神奇的纸圈,就像在变魔术一样。你还能想出其它的玩法吗?
2、四人小组玩。
四、说用处
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莫比乌斯圈?
欣赏图片。
过山车;克莱因瓶;奇妙的“不可能”邮票;传送带;磁带等。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想一想“莫比乌斯圈”的用途,再大胆进行设计。
第二单元、小数乘法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运用规律进行小数乘(或除以)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3、会进行小数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探索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5、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6、体验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小数乘法共6课时小数乘法小数乘法
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规律和应用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明数.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规律和应用 0.05×10=0.5(元)0.05×100=5(元)
0.05×1000=50(元)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合理的情境设置,引入课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较广阔的“舞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大胆将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个别学生忘记了单位之间的进率,故名数的改写出错。如: 8.3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9.02 吨=()吨()千克
共性问题:小数点移动时,位数数错,说明做题不够细心。措施:
1、教师讲解: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化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数或复名数的方法。
2、要求学生背过进率。
3、加强练习,培养认真细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热身练习
0.4米=()分米
0.63平方米=()平方分米 1580克=()千克()
二、探究新知 纽扣问题
(1)指名读题让学生独立做,有的学生可能这样做:5×10=50分,有的学生可能这样做:5分=0.05元,0.05×10=0.5元,对于这样做的学生要给与表扬和鼓励,“这个同学留意了我们今天要研究小数方面的知识所以用小数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个有心的孩子,其实生活中一些商品标价都是用小数做标记的,下面我们就利用小树来解决下两道题。
(2)师描述:一枚纽扣0.05元,10枚0.5元100枚、1000枚多少元呢?学生独立做。(3)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 0.05×10=0.5元 0.05×100=5元 0.05×100=50元
(用红笔点出小数点)
(4)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 在学生反馈中要引导学生正着说反着说如:学生可能会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还可以怎样说?原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第一个算式要多找几个人来说,下边的算式学生说起来会很轻松。(5)师问:“通过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明这就是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出示大屏幕让学生看具体的语言文字,找人来读,后面的省略号的时候,提问:你还能往下继续说吗?学生试着往下说,(6)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做几道题,做习题稿的第一题 订正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7)说明:大家做得真快,掌握了小数点位置变化这个规律我们做起这样的题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再作几道题,出示例2(8)学生读题独立完成,订正时针对最后一道题提问:3.87是几位小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需要向右移动几位?这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位数不够)怎么办呢?在积的末尾补一个0。说明因此原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在积的末尾用零不足,差几位就补几个零。
(9)说明: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不仅应用于这样的计算中,还可以应用在单位换算中,如1.58千克=()千克()克=()克。
三、试一试
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如:0.4米=()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米=10分米,把0.4 米改写成以分米为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可以了。
四、练一练
第1题,是一组关于速度的数据。把用小数表示的以千米/分米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米/分为单位的数。因为1千米=1000米,所以,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三位。交流时,重点关注1.33、0.63和0.0042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后的结果是否正确。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收获是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中得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数就扩大。下节课你们猜猜我们该研究什么了?(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数就缩小)。
六、作业
1、练一练
第3题
2、同步6页
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规律和应用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规律和应用
5÷10=0.5
5÷100=0.05
5÷1000=0.005
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规律。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讲解得比较多,从效果来看,比较好。一种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如何从相同中找联系,从特殊中找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个别学生忘记了单位之间的进率,故名数的改写出错。如: 2千米55米=()千米 吨20千克=()吨
共性问题:大部分学生会应用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做题。措施:
1、教师讲解:怎样用小数表示名数之间的改写。
2、要求学生背过进率。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忆:前面我们学习过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规律很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启发: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你认为我们还应该继续研究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变化又会具有怎样的规律呢?这样的规律又可以使我们很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规律和应用)
二、探索规律
1、平分彩带
(1)提出: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解答。
(2)交流学生的答案。根据把“5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除法表示”和“每份5分米,可以写成0.5米”,师生写出除法算式: 5÷10=0.5(米)
(3)提出“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每份各是多少米?”的问题。要求学生写出除法算式,把结果用小数表示。
三、总结规律 组织讨论、交流
1、提出:观察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5÷10=0、5可以说5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2、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5÷10=0.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5÷100=0.0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1000=0.005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3、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4、比较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
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自己算并用计算器检验。53.8÷10 =
53.8÷100= 53.8÷1000=
2、全班交流计算的结果。关注丫丫的问题,使学生知道,53.8÷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需要在5前面补一个0占位,点上小数点并在整数部分写一个0。即: 53.8÷1000=0.0538
五、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试算。
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9吨20千克=()吨,把9写在整数部分,20千克改写成以吨为单位的数要除以1000,即0.020吨,合起来是9.020吨,省略小数末尾的0,是9.02吨。
六、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在书上写得数。第2题,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第3题,口算,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七、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1)经过探索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规律?(2)我们是怎样探索出这个规律的?(3)应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解决什么样的问题?(4)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愉快吗?
八、作业
1、同步7页
2、补充相应的练习
小数乘整数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小数成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成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有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欲望和信心,能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成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成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1.8×3=5.4(元)
25×0.95= 23.75(元)
小数乘整数 1.8
×
×
0.95 ————
--------5.4
125
225
----------
23.75 教学反思:
在教学小数乘法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忘记点小数点,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完后,忘记向左移动小数点;横式忘记写得数,或者横式没有化简。但在反复的强调与练习中已有了很大改善,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但个别学生仍会出错,还需要继续练习,在习题中逐步改掉不足。
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少数同学在点积的小数点时,点错位置。共性问题:同步第5题出错较多。措施:
1、课上强调:看清小数点应点在哪。
2、教师讲解 :同步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超市购物
1、呈现五种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和用小数表示的价钱,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事物和价格信息。
2、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1),每支自动笔1.8元,3枚多少元?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把1.8元看成18角,计算出54角后,再把54角变为5.4元,聪聪的算法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教师可介绍。
(3)师生列出1.8×3的算式和竖式,教师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即,先把1.8扩大十倍(小数点向右右移动一位)变成18,算出18×3=54,再把54缩小10倍变成5.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板书 1.8×3=5.4(元)
1.8
×
————
5.4
(4)让学生用计算器验算并交流计算的结果,是学生确信竖式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3、解决问题(2)。
(1)提出问题,妈妈买25包挂面要花多少钱?(2)师生共同列出算式。
让学生先估算,得出:买25包挂面不到25元。
这个问题能口算解决吗?估一估,比比谁估的最接近。学生估计。
要想知道更准确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用竖式计算)
用竖式计算会吗?学生尝试板演,不会的孩子可以与同桌交流,看黑板的结果。
(3)教师写出25×0.95的竖式,分别提出:0.95有两位小数怎样把它变成整数?计算出的乘积怎么办?等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计算。
(4)交流学生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演。在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我们都强调小数点对齐,今天你们怎么忘了小数点对齐了?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小数看成整数计算了,把0.95扩大100倍,先算95×25=2375,再把2375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变成23.75 重点指导确定积中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5×0.95= 23.75(元)
×
0.95
--------
125
225
----------
23.75(4)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
4、鼓励学生“利用超市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用竖式解答”,然后交流。
二、深化练习,解决问题。
根据148×23=3404写出下面算式的积。14.8×23=
1.48×23= 你还能推算出哪些算式的积?
同学们可以推算出很多,但在推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用计算器验算是发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改正的。答案:108.8
14.04
13.44
106.5
3.42
2.16
40.5
8.28
21.84 第2题,帮助学生明白题目的要求,再自己完成。
四、头脑风暴
()×()=4.8
你能想出多少种?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五、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六、作业
1、课本17页
第3题
2、同步8页
小数乘小数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的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自己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
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应用法则正确计算,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点定位。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点定位。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4.8×3.6= 17.28
1.8 ×0.85=1.53 4.8
1.8 ×3.6
× 0.8 5
-—————
——————
8 8 0 4 4
4 ——————
—————— 17.2 8
1.5 3 0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很好,我是把它作为实践课来上的。首先通过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变化的规律,作为新课学习的铺垫。在规律的基础上,出示例题,学生尝试计算。把两种学生的计算方法板演,组织学生做小老师来评价,最后说出按整数乘法做。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涨,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由于不理解题意而出错如:书第19页2题求的是钢板的用料面积而不是钢板的用量,所以部从大门面积里减小门的面积。共性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并很快的确定积的小数的位数。措施:
1、教师讲解数学书 第19页2题。
2、进一步加强练习。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1、计算2.62×5
1.2×360(1)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2)说说点小数点的方法及为什么要这样点(3)这是上节课学的内容,是什么数乘什么数?
(4)今天这节课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
2、准备题
因数 3 30 30 300 300 因数 2 2 20 20 200 积
(1)计算,将结果填写出来。
(2)以第一题为基准,后面几题与第一题相比,因数和积各有什么变化?自己挑一个喜欢的回答。
学生回答,师概括并板书。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扩大10倍
不变
扩大10倍
扩大10倍
扩大10倍
扩大10×10=100倍 扩大100倍
扩大10倍
扩大100×10=1000倍 扩大100倍
扩大100倍
扩大100×100=10000倍
问:当两个因数都扩大时,积的扩大倍数与因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积的扩大倍数是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
二、尝试计算,推导计算方法。
1、口述出示例题。
聪聪家的客厅长4.8米,宽3.6米。
2、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列式?
3、这个乘法算式与上节课的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又该如何计算?你能否用昨天的办法来计算今天的小数乘小数?具体又该如何想,如何计算,请四人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后再进行计算。(讨论结束后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5、如果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这样想:两个因数各扩大了多少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然后再缩小相应的倍数得到原来的积,是不是有些麻烦呢?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可遁,可以在积里一下子点上小数点呢?
三、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1、已知126×12=1512,你能马上得到12.6×1.2的积吗?1.26×1.2、12.6×0.12呢?
2、完成P19试一试的题。
3、校对结果,问:为什么这样点?怎么样就能很快地点上积中的小数点?
4、问:通过尝试计算我们已经摸索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数乘法可以怎样算?(概括计算法则)
5、自己算一算沙发的占地面积,茶几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计算,自己找到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很主动,希望你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五、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能不能判断出下面各题的积分别是几位小数,再计算。(P19练一练)。
2、实践题。
苗苗小学的大门宽4.8米、高2.6米,策门宽1.25米、高2.4米。算一算:学校大门和侧门的面积各是多少?
3、思维训练。
根据85×73=6205,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62.05=()×()=()×()
=()×()
六、布置作业。(P19练一练3题)
小数乘小数和积的近似值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事例,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求积的近似值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自己确定的近似值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求积的近似值,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灵活地截取积的近似值。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和积的近似值
0.08 × 0.6 ≈0.05(千克)
0.14 × 0.6≈0.08(千克)
0.08
0.14
× 0.6
× 0.6 —————
——————
0.048
0.08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体会近似值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突出“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了学生对近似值的理解既丰富了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个别学生不明白小数的位数,所以取近似值出错。共性问题:计算不过关,结果算不对。措施
1、教师讲解怎样判断小数的位数。
2、加强口算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尝试发现:
我们学校食堂要到菜场买菜,买49.2千克青菜,每千克价钱是0.92元。应付菜款多少元?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解答。让两名学生板演不同做法:
0.92×4.92=45.264(元)
0.92×4.92=45.264≈45.26(元)
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两种答案,你认为哪种正确?为什么?
因为人民币的面值最小的是“分”,所以付款应算到分,保留两位小数取积的近似数。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能根据生活实际 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横式上应该怎样写?(用约等于号)师:“大家同意这几位同学的意见吗?”
学生回答: “我认为应该约等于4.53元。现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时很少用到分。比如买菜时,几分的零钱人家一般就不收了。”
师:现在,你认为计算的钱数是不是一定要保留两位小数?“不一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小结:计算钱数时,要先计算出应付的钱数,然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应保留的小数位数,较小的钱数可保留两位或一位小数,较大的可保留整数(特殊情况除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近似数。
(二)复习旧知:
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0.384(保留一位小数)2.859(保留两位小数)3.4(保留整数)
7.996(保留两位小数)
(三)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猕猴桃吗?你们知道它的含糖量吗?
出示猕猴桃的含糖量(每千克猕猴桃含糖0.08千克—0.14千克)
提问:0.6千克猕猴桃至少含糖多少千克?(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讨论: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
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
4、计算0.6千克猕猴桃最多含糖多少千克?(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说0.084保留两位小数得0.08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关于求近似值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看资料,看谁找的多,找的全.
(五)充分实践,分散思维
星期天老师准备购买以下几种物品:
大白菜
20千克
面包
3个
棉拖鞋
4双
通过调查,我发现每个商家的价格都不一样。这是各个商家的单价表: 供选择的各商场单价表
北国超市 批发市场 华联商场 白菜 0.35 0.23 0.36 面包 5.83 3.56 5.80 拖鞋 15.20 8.00 13.58 如果你来买这些东西,你准备在那儿买。为什么?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老师要向你们学习。请帮老师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行吗? 听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确定方案,按表格填好。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案最好。设计方案
购买地点 单价 数量 总
价
(元)
准确值
近似值(保留整数)白菜
面包
拖鞋
合 计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些什么情况呢?(价钱,质量,路程,商家的信誉,时间,效率。)
下面请每个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先集体确定好方案,然后在每组中选一名同学记录,两名同学用计算器计算,另两名同学监督检查。最后请一名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设计方案。听清楚了么?让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效率高?(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做到全面、合理。刚才设计购物方案时,在计算中同学们都运用到了积的近似值。看来这部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很广泛的。
(六)反馈调节:
1、数学书的试一试和练一练1题。
2、比较:近似值0.2、0.20、0.200的异同?
0.2、0.20、0.200这三个近似数都表示同一点,它们大小相等,但它们的精确度不一样,保留的位数越多,与准确值越接近,精确度越高,提问:你认为精确度是不是越高越好呢?
(七)作业
1、课本20页试一试。
2、同步10页。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知道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能运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和灵活、合理的计算的能力。
4、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
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13.4×2=26.8(元)
(13.4﹢16.6)×2 16.6×2=33.2(元)
=30×2 42﹢26.8﹢33.2=102(元)
=60(元)
102﹥100
42﹢60=102(元)
102-100=2(元)答:李阿姨带的钱不够。教学反思
这节也是知识迁移的课,我先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练习,再让学生自己自学,遇到不懂再一起进行解决。从完成的情况看,可能四年级的乘法简便运算掌握的不是很好,个别学生不会使用简便方法。下一节课我要把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出给学生练习。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别学生不会使用简便方法。共性问题:计算不细心,导致结果出错。措施:
1、把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出给学生练习。
2、加强口算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25×4
125×8
50×2
0.25×4
1.25×0.8
0.05×200
0.75×1000
0.4×250
0.125×80
5.7+4.3
87.5+12.5 简称可以“凑整”,很容易口算。
2、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5×497×4
686×125×8 说说简便计算过程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提示课题: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这节课,学习“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板书)。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文字和情景图。
(1)让学生说说从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怎样列式?学生独立解答。(3)交流、讨论算法。
(4)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5)小结: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
2、尝试练习。
(1)出示书第22页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各题。
4×0.5×0.25×2
1.25×25.5×8 3.5×24 +1.5×24
7.08×2.7+7.08×7.3 全体学生练习
(2)反馈讨论:如何计算?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用多种方法计算。3.2× 25× 125
444× 2.5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数学书22页试一试。
2、同步11页。
繁荣的菜市场
教学要求
1、结合菜市场的问题情境,经历观察、讨论、解决购物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过程。
2、能对“购物”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学会处理购物中遇到的简单数学问题。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感受小数计算在买菜中的作用,会处理购物中遇到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购物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繁荣的菜市场
卖菜时遇到总价是几元几角几分时,一般情况下货主会主动把“分”舍去不计。卖菜时,总价接近整元时卖菜人图省事,有时就给添上点菜。这样凑整元找钱方便。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活动课,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买菜现象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感受到了小数计算在买菜中的作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个别学生忘记求平均数的方法。
共性问题:大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措施:个别指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菜市场买过菜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菜市场看一看。
二、认识买菜中“舍零钱”的现象。
1、多媒体呈现阿姨在菜市场买菜与卖菜人对话的三个情境图。
2、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器中的数学问题。
3、提问:阿姨卖菜时是怎样计算要花多少钱?
阿姨付钱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使学生明确:卖菜时遇到总价是几元几角几分时,一般情况下货主会主动把“分”舍去不计。
三、认识买菜中“凑整钱”的现象。
1、多媒体呈现了一位叔叔买菜时与卖菜人员对话的情境图。
2、讨论:叔叔怎样计算需要多少钱?
结果付了多少钱?
使学生明确:卖菜时,总价接近整元时卖菜人图省事,有时就给添上点菜。这样凑整元找钱方便。
3、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购物时遇到过这种事情吗?
四、了解算一堆物体的方法。
1、多媒体呈现了两个同学与卖西瓜的农民叔叔对话的情境。
2、学生说一说从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3、明确质量在2.5~5.5千克之间的含义。
4、提问:这堆西瓜能卖多少钱?
5、小组交流算法,交流后汇报。
第一种方法:因为2.5和5.5的平均数是4,所以按平均每个西瓜4千克,算;1.6×4×200 =1280(元)。
第二种方法:按100个大的,100个小的计算,先算有多少千克,再算能卖多少钱。
五、实际运用。
1、呈现菜市场今日菜价示意图表。
2、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卖菜方案,并算出花的钱数。
3、反思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延伸。
请你父母的帮助下亲自到菜市场买一回菜,并记录下感受。
第三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用语言描述;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2.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能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在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4.能通过实验、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
5.通过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并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本单元共4课时
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要求: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旗子活动,再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准备:
围棋、空纸箱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摸出什么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就是摸出什么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的大小与放置棋子的个数是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沿着学生对“事情的发生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的认识,让学生亲历 “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到了与他人交流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课本31页第二题的2小题学生没有考虑白球。
共性问题:同步16页3题没有答完整。
措施:教师集体讲解,对个别同学出现问题个别指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讲述“守株待兔”的故事。
2、提问:这个农夫天天等兔子,还会等到兔子吗?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看来可能性有大、有小,那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的大小。(板书: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二、探究、验证 摸棋子实验
1、从6黑4白中任意摸出1个棋子。
(1)出示放6枚黑子和4枚白子的盒子,让学生讨论:任意摸出一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能够确定吗?
(2)提出摸棋子(1)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摸到黑白棋子的要求,全班学生轮流摸棋子。
摸棋子之前先猜一猜可能摸出什麼颜色的棋子,再摸。记录后将棋子放回盒子里摇匀,下一个同学再摸。
(3)交流学生统计的结果填在表
(一)的合计栏中。(4)根据盒中的棋子的数量和统计的数据,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
(5)验证:观察老师盒子里的棋子,黑子有几个?白子有几个? 摸出什么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2、从9黑1白中任意摸1个棋子。
(1)把盒子里的棋子换成9黑1白。让学生照上面的规则接着摸,并记录。(2)交流学生统计的结果,填在表
(二)的合计栏中。
(3)讨论、描述摸棋子的结果。分别提出“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次数多”和“你能试着解释为什么摸出黑棋子次数多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从1黑9白中任意摸一个棋子。
(1)把盒子里的棋子换成1黑9白,让学生先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2)交流学生统计的结果,填在表
(三)的合计栏中。比较大家猜的结果。
(3)提出:“你能解释这次实验为什么摸出白棋子次数多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三、1、讨论“议一议”的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
虽然从盒子中摸出一枚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但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那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就多,反之,摸中的次数就少。
2、介绍“可能性大” 的含义
可能性的大小与事物数量的多少有关系。事物的数量越多,出现它的可能性就越大,事物的数量越小,出现它的可能性就越小。
四、应用、拓展。
1、练一练
第1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先自己连线,再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2题、让学生读懂题意并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方的理由。
3、问题讨论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想对守株待兔的农夫说点什么?
五、作业、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可能性的大小有关系?
2、同步16页
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要求:
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教学准备:
硬币、2个红球、1个绿球、5个乒乓球、纸箱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在数学上叫做等可能性。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基础上的。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发现游戏的公平性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有的学生同步17页1题叙述不完整。
共性问题:学生能正确的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理由。
措施:教师集体讲解,重点强调如何灵活的射击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体会游戏的公平性(比赛规则)
篮球比赛看过吗?现在请你观看一个画面(出示)
(1)裁判做了个什么动作?为什么在篮球比赛前要抛硬币呢?(2)、提出“这种方式公平吗?为什么”的问题。全班讨论 使学生了解“抛1枚硬币,出现正面、反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认识到这种方式是公平的。(3)、教师介绍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在数学上叫做等可能性。
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抛硬币)
(1)两人一组,每人抛30次,互相记录抛掷的结果;
(2)交流学生抛掷的结果,并把全班的抛掷硬的结果按次数进行整理,填在统计表中。(3)观察统计表的数据,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一般情况下,正面朝上的人数都应集中在15次左右。
抛掷硬币30次在数学理论上推断,正、反面朝上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但在实际的抛掷过程中,不一定能得到这个结果。
三、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摸球游戏(2个红球、1个绿球)隐藏
(出示箱子)老师在箱子里装了一些球,想不想进行一次摸球比赛!
①规则:全班分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女生各派10个代表摸球,每人各摸1次。摸到红球多算女生赢、摸到绿球多算男生赢,其余学生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出现?
②记录可要有方法,你想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记录呢?(学生介绍)③师摇匀箱子,男女生依次摸球;同桌合作记录:一人记录,另一人监督他记录的是否正确。(指名一组上台记录)摸到红球的次数
摸到绿球的次数
师:谁赢了呀?女生你们真厉害,祝贺你们获得胜利。
④男生好像有些疑惑了,你们想说什么吗?你怎么觉得不公平了?
⑤(师抽出箱子)如果再摸下去,结果会怎样呢?为什么?
体会:红球个数比绿球多,所以摸红球的可能性大,摸绿球的可能性小,也就是女生赢的可能性比男生大。男生想说些什么吗?
板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基础上的。
四、“做一做”
1、读书,了解游戏中红红和丫丫说话的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红红的方案是否公平,重点说一说为什么。
2、提出蓝灵鼠的要求,同桌合作,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
3、交流制定的方案,互相评判是否公平。
五、问题讨论
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预测。交流重点说预测的理由。
六、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出:
1、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基础上的。
2、游戏规则的公平,只表明参加游戏的各方取胜的可能性相等,但输赢的可能性相等并不代表没有输赢。
七、作业
1、同步12页
2、自己设计一个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用分数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过程。
2、能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用分数表示。
3、在判断、讨论可能性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
较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并能理解,分析实情。教学准备:
黑白棋子
袋子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用分数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分母表示袋内棋子的总数,分子表示袋内某种颜色棋子的个数。也就是说。哪种颜色棋子占所有球的几分之几,摸出那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整节课体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为学生创设与学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还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同步18页3题(5)、(6)小题个别学生忘记约分。
共性问题:学生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措施:教师个别辅导,集体讲解容易出错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我们已经在前几年学过可能性的知识:看前面的盒子,请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能性大”,“可能性小”说说„„
2、通过成语感知可能性有大小。
出示成语:平分秋色、十拿九稳、天方夜谭、百发百中,根据成语的意思,按它描述的可能性大小,从大到小排列。
二、共同探究新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感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问题情景。
将1枚黑棋子与1枚白棋子放进袋子里。
2、问题。师:如果让你任意摸出1枚,有几种可能?从这个盒子里摸出白棋子和黑棋子的可能性能用一个数来恰当地表示吗?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交流,说说理由与想法。生:有两种可能,白棋子或黑棋子。
生:摸出白棋子和黑棋子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生: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是1/2;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也是1/2。师:为什么用1/2表示?
4、小结:从两枚棋子中摸出一枚棋子,结果只有之而知道摸出白棋子和黑棋子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如果用“1”表示摸出棋子的所有可能这个整体,那么摸到白棋子和黑棋子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表示。
(二)运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问题情景。
将1枚黑棋子、1枚白棋子、1枚黄棋子放进袋子里。
2、问题。
师:如果让你任意摸出1枚,有几种可能?每种可能性可以用那个分数表示?
3、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时,师巡视。)
4、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列举出所有可能,并说一说理由。
5、通过同学们以上的汇报与交流,发现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你认为,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时候,以这两个分数为例,分母表示什么意思?分子表示什么意思?
6、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分母表示袋内棋子的总数,分子表示袋内某种颜色棋子的个数。也就是说。哪种颜色棋子占所有球的几分之几,摸出那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
三、综合实践,巩固提高。
1、抛掷一个骰子,“1”点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2、从一副扑克中挑出所有的红桃花色扑克牌,任意从中抽1张。抽出红桃5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3、在课桌上扣着摆放十二生肖卡片,任意翻过来1张,是自己属相的卡片的可能性是多少?
4、口袋里放置2个红色和1个白色的玻璃球。聪聪说得对吗?(任意末一个,摸出红球和个白球的可能性都是1/3)
四、前后呼应,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关于可能性的一些问题,那你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有那些收获?(2)回过头来,试一试用清楚的数学语言,向大家再一次的介绍我们刚才排列的这些成语。
五、作业。
1、设计游戏方案
要在一个口袋里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不同颜色的球,使得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红球的可能性为六分之一,应该怎么办?
2、同步18页
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结果的过程。
2、能用连线、列表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能够找出事物排列和组合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 学方法解决,并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点:
能用连线、列表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事物排列和组合的结果。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6页和37页表格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联的,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会了用数学语言表述排列组合的结果。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作业情况:
个性问题:个别学生同步19页第2题出错
共性问题:学会了连线、列表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措施:教师个别辅导
教学过程:
(一)比赛场次。
1、出示情景
2003年第4届国际足联女子足球世界杯赛,中国队所在的小组共有4支球队,每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
2、提出问题
中国队在小组比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确因为中国队要和小组的每个队都赛一场,所以有3场比赛。
5、提出问题
整个小组共赛多少场?
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交流后汇报结果。
6、让学生利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小组比赛的场次和球队。
7、利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出小组比赛的场次和球队。
(二)车票问题。
1、介绍车票的有关知识。
2、出示情景
一列往返于石家庄与北京的“城际”快速列车沿途只停保定一站。
3、提出问题:需要准备几种火车票?
4、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5、把交流的结果填入表格内。
6、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7、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8、学生尝试设计不同的方法,并说出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三)个赢几局
1、出示问题情境:聪聪,红红、亮亮、丫丫四人进行跳棋比赛,比赛实行单循环制,每两人都要赛一局。
2、提问:一共比赛几局?
3、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推算的结果,再指名汇报。
4、提问:最后一局聪聪赢了红红,前几局红红、丫丫、亮亮赢的局数相同,他们个赢了几局?
5、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推算出结果。
6、全班交流推算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同步20页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内容安排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同乘法一样,不再安排小数除法的意义,增加了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保留几位小数.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意义和商的近似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第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小数除法计算.如,第一课时,小数除以整数.教材选择了三种电池不同数量包装销售的现实问题,首先利用“2节5号电池5元”的数学信息,解决1节5号电池多少钱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和经验解决的.然后利用学生算出的每节5号电池2.5元的结果,介绍用竖式计算,解决商的小数点定位和余下的数添0继续除的问题.再如,认识循环小数.教材选择了“大枣10元3千克”和“核桃83元11千克”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销售方式和人们也常常会计算的“平均每千克多少元”的事例,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商中的数字重复出现的现象,认识循环小数.第三,借助计算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数除法和认识循环小数及探索活动中,把计算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工具.首先,在小数除法计算中,先用计算器算出结果,然后在进行笔算.这样使学生确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又便于激发学生进行计算方法探索的兴趣,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另外,在认识循环小数和探索除数是9的商的规律的活动中,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作为探索数学问题的手段,减轻学生进行计算的负担,重点放在发现商的规律和特点上.综合分析本单元教材,从知识内容的角度看,小数除法有以下三个重点:一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二是商的小数点的书写位置;三是取商的近似值.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解决上述几个重点,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是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用“四舍五入”取商的近似值和过去整数中用“四舍五入”取一个数的近似数一样,要看保留位数的下一位,所以要除到比保留位数多一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住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下开展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学习中来.另外,要挖掘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的认识,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和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探索乐园”和综合应用活动——“巧测一粒黄豆的质量”.本单元安排了7课时.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会笔算简单的小数除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2,会进行小数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3,在探索小数除法有关计算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果的正确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和循环小数中的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5,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借助计算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小数除法,安排4课时.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几节电池包装出售的事例,给出了“2节5号电池5元”,“4节7号电池7.2元”,“6节1号电池5.4元”的信息,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1):一节5号
电池多少钱 列式5÷2根据2节电池5元,每个学生都能算出一节5号电池2.5元.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利用学生的计算结果,使学生理解商中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2的右下角,余下的1为什么要“添0继续除”以及1右下角要不要点小数点等.问题(2):一节7号电池多少钱 列式是7.2÷4,计算时,整数部分7除以4商1余3,要在1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把3落下来继续除.让学生先估算,然后,利用估算的结果不到2元,试着用竖式计算.在交流学生试算的过程和结果的同时,通过“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的问题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问题(3):一节一号电池多少钱 算式是5.4÷6.这个算式的特点是,5.4的整数部分5除以6不够商1,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也就是在5的上面写0.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利用估算的结果不够1元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通过 “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的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后继续除.“试一试”中,安排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式题.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住每一个问题要解决的问题,逐步提高计算的要求.最后使学生形成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如:问题(1),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算出的每节5号电池2.5元这一结果,帮助学生认识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余下的数要添0后继续除;问题(2),(3),则要利用学生估算的结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自己尝试进行计算;“试一试”通过式题运算,使学生形成并掌握计算方法.第2课时,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教材用图示,谈话的方式呈现了“每千克小米1.8元”,“一共花了21.6元”等数学信息,提出“阿姨买了多少千克小米 ”的问题,列出算式21.6÷1.8.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了四个层面的活动.1,先用计算器计算;2,启发学生把1.8元,21.6元化成18角和216角计算;3,讨论 “用竖式计算时,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的问题;4,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1.8和21.6都扩大10倍,用竖式计算.然后“试一试”中安排了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式题.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把1.8元
和21.6元化成角计算等,使学生确信21.6÷1.8计算的结果是12.接着通过“议一议”中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把已有知识运用到要解决的新问题中,找到计算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议一议”的活动,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既保证了商的大小不变,又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第3课时,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教材选取了普通冰箱与节能冰箱的耗电问题,分别给出了普通冰箱和节能冰箱每天耗电量和一个月(按30天计算)耗电的数据信息,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普通冰箱一个月的耗电量够节能冰箱用几天 列出算式25.5÷0.34.这是一道除数是两位小数,被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计算时,把除数0.34变成整数需要扩大100倍,而25.5扩大100倍,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需要在十分位5的后面补0.要求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再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通过“为什么要把25.5扩大100倍 ”的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小数的计算方法.问题(2):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并列出三个算式.如,(1)按每天的用电量并列式:0.85÷0.34;(2)按每月的用电量算,列式25.5÷10.4;(3)看75天中有几个30天,列式75÷30.问题(2)设计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让学生尝试进行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的尝试计算;第二,了解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认识小数“倍”问题,并培养节能的意识.教学中,问题一已用计算器计算后,可先讨论一下,用竖式计算25.2÷0.34时,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自己计算.到这里小数除法的方法基本形成,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4课时,简单实际问题和混合运算.本单元混合运算是小数乘除,加减两步混合.教材内容设计思路与小数乘法一样,首先,选择了用奶糖和水果糖配什锦糖的问题,给出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两个问题.问题(1),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 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自己解答.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既综合,又分步的计算方法.因为这个问题如果列成综合算式(22.8×2+8.7)×(3+1),步数太多,超过教材要求,所以没有给出综合算式.问题(2):1千克奶糖,2千
克水果糖配制成什锦糖,每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 让学生估算,再计算.在“试一试”中,安排了小数乘,除与加,减混合的两步运算式题.因为小数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一样,只是数据不一样,所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商的近似值,安排1课时.教材选择了学生慰问在“抗洪”中受伤的解放军叔叔的事,呈现了同学们把节省的158元零花钱凑在一起,买了七个果篮的情景,提出了 “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 ”的问题,列出除法算式158÷7,计算结果超过三位小数.因为我国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元,角,分,所以小数部分的第三位以后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话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除得的商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值.”接着以158÷7=22.571为例,分别呈现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整数等取商的近似值.最后,介绍求小数除法的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练一练的第1题安排了根据生活经验确定商的近似数的练习题.第(1)小题,因为做成多少套衣服必须是整套数,所以商只能取整数(去尾法);第(2)题,因为用油桶装油,即使半桶油也要用1个桶,所以,不管商的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往整数部分进一(进一法).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按要求用“四舍五入”取商的进似数的方法,又要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安排2课时.第1课时,循环小数.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10元买3千克大枣”和“83元买11千克核桃”的信息,提出了两个问题;(1)每千克大枣多少元(2)每千克核桃多少元 在学生用竖式计算10÷3和83÷11的过程中,发现“商中的数字重复出现┄┄”.随后,通过想一想“继续除下去,商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在10÷3中,因为余数1重复出现,所以商中的“3”也就重复出现;在83÷11中,因为余数6和5重复出现,所以商中“54”也就重复出现.接着,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验证讨论的结果.活动二,用计算器计算58.6÷11.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商中的数字重复出现的现象;另一方面,了解58.6÷11商中的数字是从小数部分第二位以后开始重复出现.同时,介绍商是循环小数的一般书写方法(不介绍循环节).最后,介绍循环小数的概念.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自主计算,观察,讨论的时间,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即可,不要求死记硬背循环小数的概念.第2课时,探索乐园.探索一个数除以9商的规律.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1~8的数除以9.首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9,2÷9,3÷9,4÷9,并讨论兔博士提出的问题:“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初步了解1,2,3,4除以9商的规律后,要求学生不计算,直接写出5÷9,6÷9,7÷9,8÷9的得数,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然后用计算器验证写的结果.活动二,10~19的数除以9.教材给出10÷9,11÷9┅┅19÷9等10个算式,要求不计算试着写出各题的商,再用计算器验算.教学时,可按教材要求进行,也可以先用计算器计算出几个题,发现规律后,再自己写出其他各题的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活动三,让学生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自己写算式及商.“练习二”是结合本单元内容设计的,共9道题,可作为单元复习的素材.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注意发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差距,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综合应用 “巧测一粒黄豆的质量”,安排1课时.教材围绕测量一粒黄豆质量的问题,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估计水果的质量.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三种水果:苹果,西瓜,菠萝.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每种水果的质量,然后再放在台秤上称一称,激发学生估计和测量的兴趣.活动二,教材给出一粒黄豆,让学生称一称一粒黄豆有多重.在学生亲身体验到一粒黄豆没法称后,讨论议一议的问题:“怎样测量一粒黄豆大约有多重 ”教材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测量一粒黄豆的方法.活动三,小组合作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测出一粒黄豆和一粒花生米大约有多重.最后,大头蛙提出:56粒花生米大约有多重 利用测出的结果进行计算.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方法和交流不同做法的机会,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二、具体备课:
第四单元:小数除法
——第一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一、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P38-39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掌握被除数比除数小时首位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
法。
五、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针对除得余数为1后引:个位商2后,余数1不够商了怎么办?
得数中的“5”是怎样来的?如果余数不是1而是10该多好呀!商2后还剩下几元,1元也就是多少角?
5、再次思考后全班内交流算法。(巡视中把各种竖式让学生板演黑板上)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小结:
小数除以整数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除到被除数的未尾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上0继续除。
五、巩固。(1)用竖式计算
84÷8= 13÷5= 940÷16=
(二)一艘轮船9小时航行了196.2千米,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六:拓展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教材P40-41页)
二、教学目标:
1、探索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道理。
3、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掌握除法是一位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米1.8元/千克,阿姨一共花了21.6元.阿姨买了多少千克的小米? 过程分析:(1)方法1:用计算器算:21.6÷1.8=12(千克)(2)方法2: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化成整数,再笔算
21.6元=216角 1.8元=18角
216÷18=12(千克)*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小数除法能通过单位换算转化成整数除法进行计算.(二)问题导入:用竖式计算时,怎样把21.6÷1.8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 过程分析:(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计算时,把除数1.8扩大10倍转化成整数,同时被除数也扩大10倍,转化为216.这样就列式为: 216÷18=12(2)验算:1.8×12=21.6 *小结:计算除数是一位小烽的除法时,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并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
则计算.(三)拓展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 23.8÷3.4=□÷□ 2.笔算。
684÷91.2 258.4÷1.7 99.6÷41.5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教材42-43页)
二、教学目标:
1、探索除数是两位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3、感受数学价值,培养节能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第五篇:教科版五年级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一: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教后记:
课题二: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