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中考备考教案

时间:2019-05-12 21: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动和力中考备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动和力中考备考教案》。

第一篇:运动和力中考备考教案

运 动 和 力

(章节复习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回顾、记忆并掌握《运动和力》全章的知识要点。

2、强化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增强解题技巧。

3、注重力和运动的逻辑联系,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

重点:温习知识要点,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难点:充分应用运动和力的逻辑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上堂课,我们对《运动和力》章节的知识要点系统的进行了复习。今天我们再用一课时,着力运用、强化训练。(出示目标)

二、知识回顾:

利用知识网络结构,对全章知识要点进行回顾。(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回顾。教师借助媒体提醒学生,注意弹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等要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经典点拨:

教师就摩擦力的产生,平衡态和平衡力,物体受力的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引导示例。强调本节要达成的目标及其重难的突破。

四、学生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本章习题:5、6、9、11、13、15、17、18、19、22、23。(先做完的可继续完成其他)

五、小组讨论:

就小组完成的情况,小组长组织讨论试题。并按屏幕安排(分成三大块),每小组深刻分析指定的试题,做好充分交流的准备。

六、师生交流:

教师依试题分成的三大类,与学生一起交流,强化目标的高效达成。

2013年3月

第二篇: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的教材教法分析

林溢斌

110302024

教学地位

本章教学一定要加深记忆,要使本章教学成为前面所学概念、规律和方法的延伸、扩展和加深。本章所学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以后学习有指导作用。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等知识做准备。通过本章教学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进一步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知道什么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归纳出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会根据各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偿试用适当的形式把力与运动的关系表达出来(3)会用受力分析示意图来确定物体的受力与运动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亲历获得问题答案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由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纠正学生错误的习惯思维,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知道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2)难点: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情况

四.教材特点:

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的引入,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努力使学生获得领悟,进而发展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发展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贴近社会生活,本章内容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学图片,还引入了大量数据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开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富有物理含义的问题。像浩瀚的宇宙、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宁静的田野、飞驰的火车、生动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等,都给学识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第一手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章教材的知识要求定位适中,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教材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在接受了“力的作用效果”后,就开展了“力和运动关系”的探究。显然,教材如此安排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对知识要求如此定位,尊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信,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本章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本章还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密切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如本章的章首语,用无比生动、优美的语言,在学生面前描绘出了一副扣人心弦的世界级滑雪比赛的场景。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他们探究运动的奥秘;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运动、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运动的快慢”中,“动手动脑学物理”引入了一张列车时刻表来分析火车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向学生渗透:科学就在身边。

章教材还将现代科技也渗透其中,如宇航员的舱外工作、飞机空中加油、高速摄影、安全气囊等,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

五.教法建议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

1.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

2.“控制变量法”是我们经常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 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 1.实验演示。

2.学生讨论学习,教师点拨,归纳总结。第四节:超重与失重

采用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并实地感受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第三篇:中考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 中考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考点聚焦】

1.知道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

2.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理解二力平衡条件。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知识结构】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一)牛顿第一定律及其研究 这是牛顿在概括伽利略、笛卡儿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它虽然阐述的是一种理想情况,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是正确的。因此,它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物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即该定律对于所有的物体都普遍适用。2.定律中的“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状况;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于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的效果。

3.定律结论中的“或”的含义是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即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或使运动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各种情况,都必须施加力,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反抗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惰性”。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一切物体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力的物体和不受力的物体。

3.惯性有大小,惯性的大小由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外界因素如速度大小、运动状态等无关。二、二力平衡 摩擦力

(一)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对二力平衡的理解与判断

1.两个力彼此平衡,一定同时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且四个条件缺一不可。2.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3.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一定受到一对平衡力或者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零 4.判断“相互平衡的二力”与“相互作用的二力”

(三)摩擦力

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的大小;(2)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对应训练】

1.运用惯性知识填空:(1)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由于,虽然不再用力,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2)用铲子给锅炉送煤,铲子(填“必须”或“不必”)进入炉内。(3)一个人站在航行的船尾,往甲板上竖直向下投一石块,石块将落在(填“船尾的甲板上”或“水中”)。(4)自行车紧急刹车后,轮子不转了,车子还会向 滑动。

2.如图2所示,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放一个斜面,让一个小钢珠由斜面顶上滚下,则:(1)钢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速度会逐渐(填“增加”、“减小”或“不变”)。最后 静止(填“会”或“不会”)。(2)如果地面上铺上光滑的玻璃板,则钢珠在水平面上滚动的距离(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如果可以完全消除空气阻力与摩擦力,则钢珠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其速度(填“会”或“不会”)改变。最后将。

3.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1)对于什么情况下二力平衡你的猜想是。提出猜想的依据是。

(2)利用图3所给的器材和砝码,你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实验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通过实验,你得出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是:。4.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应该后轮先着地

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哪个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

5.下列各现象中,表现出物体惯性的是 〔 〕 A.用脚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B.在草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最后停下来

C.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向前倾倒 D.熟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

6.学校升国旗时,当国旗匀速直线上升时,下列正确的是〔 〕A.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合力为零

B.旗对绳的拉力和绳对旗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D.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8.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路面光滑,汽车将行驶的更快 B.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才可能产生摩擦力 D.鞋底、轮胎上有凸凹不平的花纹,是为了防止摩擦 9.如图4所示在横梁下边用细线系一质量较大的金属球,金属球的下面用同样的细线系 一小木棒,当用手向下猛拉小木棒时,会被拉断的细线是〔 〕

A.金属球上面的细线 B.金属球下面的细线

C.金属球上面和下面的细线同时被拉断 D.无法判断 10.质量为60kg的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地面对它的摩擦力是它本身重力的0.2倍,求:(1)水平拉力F的大小

(2)如果置于更粗糙的地面上,摩擦阻力变为本身重力的0.3倍,而人的拉力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是多大?方向如何?(g=10N/kg)

第四篇: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m/s;km/h1 m/s =3.6km/h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sminh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kmdmcmmmumn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厚的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有关。

六、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4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第五篇: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属于初中物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压强的概念,这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在学生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质量、密度、速度、力、简单机械等力学内容;在密度和速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后面的“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内容都是以压强概念为基础的。同时压强的知识对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重要作用。编者也采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和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展示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的实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和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和展示的实例,也容易提出“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并且容易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是初中物理中适合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与压强概念有关的问题,但在学习中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压力的概念,容易与重力混淆。因此要特别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学生在速度、密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但还不可能掌握这种重要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学生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等。可见压强概念的学习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压强概念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结合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现象。

(2)知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2)在设计实验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在给出压强定义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帕斯卡在物理学发展中对研究压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年少有为的科学精神。

(2)在运用压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树立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描述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图钉的帽做得又大又平,图钉的尖。做得又细又尖?

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

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在茫茫的雪原上,为什么徒步行走是那样的艰难,”

引导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二)分析原因: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以达到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

(四)实验验证:教师提供几种教具,要求同学从中选择,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方案一】装置如图13—3所示,在玻璃槽内装一些沙子,然后放一只小桌.实验中,我们观察的是在不同条件下,小桌对沙面的压力引起的沙面形状的变化,当然桌子在沙子中陷得深浅不同,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按图13—3将装置放好,先观察一下此时小桌陷入沙中的情况.然后按图13—4所示,在小桌上放一砝码,观察这时小桌陷入沙中的情况,发现此时小桌陷入沙中比图13—3中要深,说明当压力增大时,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由此可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

因为压力大小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所以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将这个因素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对比实验中压力大小应是相同的.如图13—5所示,将桌子倒置,仍在桌面上放一砝码,观察桌子下陷情况.对比上图实验我们发现,即使压力大小不变,压力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压力的作用面积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的大小都有关

【方案二】用两只手指分别压铅笔两端,压笔尖的手指觉得较疼

(五)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都有关

力和运动说课稿2

一、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是这样叙述的:“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观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本节课需要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留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在知识技能方面,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地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形状),再以打开房门为例提出力的三要素,学习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

二、教法分析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注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

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具体内容,知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造动状态的变化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

三、学法分析

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实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关门)等实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

四、教学目标

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物理学科的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力和运动说课稿3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

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下载运动和力中考备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动和力中考备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备考

       中考备考:2012年中考政治复习迎考策略 教育人生网 2012-2-2 14:20:35中考前几天当然是思想品德课温故复习的黄金时间,对于相当多的同学来 说,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定分数仍......

    2013——2014学年中考备考

    2013——2014学年马水中学中考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阳春市2014年中考备考工作指导意见”为指导,落实市教育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市教育事业又......

    2013中考备考

    2013中考备考:父母要做好“六大员”进入初三后,学校、老师都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压力大了不少,一摞摞的作业、一堆堆的卷子。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应该做好“六大员”。 做......

    中考备考材料

    中考英语备考方法及应试策略之我见 ,中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挑战,也是人生阶段中一个重要的台阶。如何勇敢迎接中考挑战,并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是所有学生和家长的......

    中考备考

    2014年鲍峡中学语文中考备考方案本学期我校九年级语文新课的教学任务应在四月中旬完成。为帮助学生顺利迎接中考,系统地复习好初中语文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增......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目标:1阶段性总结本章知识 2总结并系统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本章各节零散的知识点成一个知识系统 3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使知识升华为一种......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五篇范例]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两渡中学杜虎宝 [复习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

    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

    第六节 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