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1: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第一篇: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两渡中学杜虎宝

[复习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8、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梳理]

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

h。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 s/t 变形 s=

,t=。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自行车速度4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5、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练习巩固]

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是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

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选

为参照物,他又是运动的。

4、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A.4h内通过160km B.10s内通过了100m C.1h内通过1.2×106cm D.1min内通过1000m

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飞机加油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者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第二课时

[知识梳理]

1、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7)力的表示法:

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例题解析]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2 如图9所示,将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例4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练习巩固]

1、在墙上挂像框时,可自制一个重锤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如图书馆14所示,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的。

2、在图6中画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 出重力相对于O点的力臂l 1.(黑点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3、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家庭

4、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图2所示为进球时,球与球网接触的情景。其中,足球运动速度变小,说明力能使物体的 ______发生改变;球网网眼变大,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 ______。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⑴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如何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

⑵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⑶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

⑷根据小明的结论,你能推理出若小车不受阻力,将做什么运动吗?

第三课时

[知识梳理]

1、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

一、等、反、一”。(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例题解析]

例1 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

例2 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土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是—对平衡力 D.猴子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钧静止在空中 例3 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例4 广州市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鱼线的拉

B.瓶对海绵

C.球拍对球

D.脚踢球使球飞出 力使钓鱼杆

的压力使海的作用力改变

去,说明力是维 发生形变

绵发生形变

球的运动方向

持运动的原因 例5发生以下哪一事件会使汽车上的乘客突然往后倾

A.汽车突然刹车

B.汽车突然减速

C.汽车突然起动

D.汽车突然拐弯

[练习巩固]

1.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偶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飞机降落后,在机场跑道上滑行,与起飞升空时比较,它的惯性变小了,原因是 A.运动速度变小了 B.高度降低了 C.质量变小了 D.阻力变大了 4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A.右侧通行

B.系好安全带

C.限速行驶

D.保持车距

5、小明和小强对有关惯性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汽车刹车时有惯性,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惯性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6、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离(司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速度 干燥反应距离 潮湿反应距离 干燥制动距离 潮湿制动距离 40 7 7 8 11 50 9 9 13 17 60 11 11 20 26 80 15 15 34 40 100 19 19 54 66(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2)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分析结果,写一句交通警示语(要求简明扼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目标:1阶段性总结本章知识

2总结并系统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本章各节零散的知识点成一个知识系统 3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使知识升华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一、选择题

1、在一列平直铁轨上行驶的列车上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路边的建筑物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速度大小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对于同一物体,所选参照物不同,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受力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定不受力

C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D受到力的物体一定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4、正在运动的物体,若一切外力都突然消失,它将:()A立即停止

B改变运动方向

C先慢下来,然后停止

D做匀速直线运动

5、子弹从枪口射出后,能在空中继续飞行,这是因为子弹()A受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推力 B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具有惯性

D惯性大于受到的阻力

二、判断题

1、若我们选定了一个物体做参照物,那么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是不动的。

2、km/h比m/s大

3、误差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实验的时候我们认真谨慎。

4、估计值在测量值中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是我们主观估计得出的。

5、要产生力,至少需要两个物体。

6、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

7、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只有在受到力的作用时才具有。

8、吊在天棚的灯,灯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灯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总是不选参照物。

10、地球自西向东运转,所以我们立定跳远时,向西跳成绩会更好。

11、龟兔赛跑这则寓言中的兔子在那次比赛中,实际跑的比乌龟快。

12、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三、问答题:

1、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感觉月亮在云中穿行;而有的时候,又感觉乌云遮住了月亮。

2、为什么踩到西瓜皮会向后倒,而绊到石头缺向前倒。同样是脚下出的问题,为什么摔倒的姿势不同?试用惯性知识解释。

第三篇: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

第六节 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 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桶 桶 人(手)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何为“快慢不变”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里可以把时间分割为1小时、1分钟、1秒钟等.每个1小时、1分钟、1秒钟都是相等的时间,甚至每个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时间”.物体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相等的时间”显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时间”,而是指任何一种分隔方式的“相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

所以,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00 m,那么这个物体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它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见得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

可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只看某一种分隔法的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例5: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估计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 分析:此类问题应根据测量结果,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要求,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计值是0.8cm.而估计值以前的数值均为准确值,所以3.56 m即356 cm为准确值.从右起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 cm.由于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因此,这个测量结果精确到1 cm 答案:356 cm 0.8 cm 1 cm 1 cm 例6: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 分析:先确定以煤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煤原来的运动状态,接着分析送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由于惯性,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飞进炉膛.

答案:工人用铲子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和煤都向前运动,当它们到达膛口前时,铲子停止了运动,而铲子上的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离开铲子飞进炉膛.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 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 m的安全地区?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方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已知:v1=0.8 cm/s v2=5 m/s s1=96 cm s2=500 m 解法一:比较运动时间(求t1=? t2=?)由v=s/t得t1=s1/v1=96 cm/O.8 cm/s=120s t2=s2/v2=500 m/5 mis=100 s 因为t1>t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比较需要导火索长度和实际导火索的长度(求s1′)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 s1′=v1t1′=0.8 cm/s×100 s=80 cm.

因为s1′

解决三:比较导火索燃烧过程中人跑过的路程与爆炸点到安全区的距离(求s2′)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s2′=v2t2′=5 m/s′120 s=600 m 因为s2′>s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比较刚好能保证人能跑到安全区的导火索燃烧速度与实际燃烧速度(求v1′)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 v1′=s1/t1′=96 cm/100 s=0.96 cm/s 因为v1′>v1 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区.

解法五:比较保证爆炸时人刚到安全区所需的速度与人实际跑开的速度(求v2′)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V2′=S2/t2′=500 m/120 s=4.17 m/s 因为v2′

例8:步行人的速度为v1=5 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 km/h,若步行人先出发30 min,骑车人由同一出发点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这是两个物体参加的、运动时间不同的运动,可将这两个运动转化为运动路程或运动的时间相同来分析.

已知:v1=5 km/h v2=15 km/h Δt=30 min=0.5 h 求:t s 解法一: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相等 s1=s2 v1(t+Δt)=v2t t=v1t5km/h0.5h==0.25h v1v2(155)km/h s=s2=v2t=15 km/h×0.25 h=3.75 km.

解法二: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

t1=t2

sv1tss4ss 所以 v1v2v1v2 s=v1v2t15km/h0.5h==3.75km v2v1(155)km/h t=s/v2=3.75 km/15 km/h=0.25 h.

第四篇:运动和力复习课评课(推荐)

《运动和力》复习课评课

张老师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复习课,在这节课上,张老师用它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富于幽默的语言,给在座的师生奉献了一堂精彩的好课。本堂课张老师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合理把握教材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在把握学科特有的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出示考纲要求、复习基础知识、中考真题赏析、课堂互动等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一、张老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

1、在引入环节中:张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课程标准中有关本章的考纲要求,然后话锋一转,“你们想知道近三年来我们德州市中考题中有关本章的题型有哪些吗?”激发了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出示考纲要求和德州市近三年来考查的有关本章的题型,使学生对中考中对本章的要求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复习确立了复习的目标。

2、在基础复习环节,张老师结合考纲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章的各知识点进行逐一复习。在这一环节,张老师不是对知识简单地重复,而是采用问答、交流的形式进行复习,即对本章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复习,又及时了解了学生本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补充,有效提高了复习效率。在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对诸如机械运动、力、惯性、二力平衡等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从方法的层面上,进一步强化了“控制变量法”在多因素问题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知识应用与课堂检测这一环节中,张老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大屏幕出示2011年全国各地的有关本章知识的中考试题,并引导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在练习

过程中考纲要求和本章知识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从求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规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进行了讲解,并通过练习进行了相关的训练,从而使其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评析与建议

听了本节课后,有以下几个地方我觉得可以和大家进行探讨:

1.课件背景的与文本的颜色不协调,使得有些幻灯片中的字迹模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和题目的阅读,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率。

2.在中考真题赏析与课堂互动环节,张老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大量的题目,增加了课堂容量,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中考题型,但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前后,大都由教师引导或点拨,学生缺少自主解答的时间,即“为什么”大都是教师来完成或教师帮学生完成的,而很少有学生来完成。这就使得学生可能学会了知识,但不一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导学案的运用在课堂教学尤其是高效课堂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张老师在这堂课中,直到完成了相关的练习才让学生拿出导学案,这就违背了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导学”的作用。

总之,本堂课是一节问题设置条理性强,学生参与充分,师生教学和谐的优质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和学习。

第五篇: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的教材教法分析

林溢斌

110302024

教学地位

本章教学一定要加深记忆,要使本章教学成为前面所学概念、规律和方法的延伸、扩展和加深。本章所学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以后学习有指导作用。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等知识做准备。通过本章教学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进一步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知道什么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归纳出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会根据各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偿试用适当的形式把力与运动的关系表达出来(3)会用受力分析示意图来确定物体的受力与运动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亲历获得问题答案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由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纠正学生错误的习惯思维,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知道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2)难点: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情况

四.教材特点:

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的引入,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努力使学生获得领悟,进而发展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发展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贴近社会生活,本章内容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学图片,还引入了大量数据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开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富有物理含义的问题。像浩瀚的宇宙、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宁静的田野、飞驰的火车、生动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等,都给学识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第一手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章教材的知识要求定位适中,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教材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在接受了“力的作用效果”后,就开展了“力和运动关系”的探究。显然,教材如此安排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对知识要求如此定位,尊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信,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本章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本章还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密切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如本章的章首语,用无比生动、优美的语言,在学生面前描绘出了一副扣人心弦的世界级滑雪比赛的场景。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他们探究运动的奥秘;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运动、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运动的快慢”中,“动手动脑学物理”引入了一张列车时刻表来分析火车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向学生渗透:科学就在身边。

章教材还将现代科技也渗透其中,如宇航员的舱外工作、飞机空中加油、高速摄影、安全气囊等,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

五.教法建议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

1.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

2.“控制变量法”是我们经常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 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 1.实验演示。

2.学生讨论学习,教师点拨,归纳总结。第四节:超重与失重

采用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并实地感受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下载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第12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好)

    第12章 运动和力复习说课稿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

    力和运动复习课课后反思[范文大全]

    力和运动复习课课后反思 这节课可以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础知识的联系。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贴......

    中考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 中考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考点聚焦】 1.知道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 2.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3.......

    运动和力中考备考教案

    运 动 和 力 (章节复习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回顾、记忆并掌握《运动和力》全章的知识要点。 2、强化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增强解题技巧。 3、注重力和运动的逻辑联系,提高知识的......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

     一、考情分析: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物理九年级人教新课标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五篇范文]

    “运动和力”复习课案 复习目标 1、力的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复习教案.

    坤凡教育学科教师讲义 学员姓名:年级: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 【课前十分钟】 1、欢欢用力提起一桶水,他对水桶施加了一个拉力,此时水桶对欢欢的手也加了一个拉力,这两个力......

    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