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m/s;km/h1 m/s =3.6km/h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sminh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kmdmcmmmumn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厚的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有关。
六、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4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第二篇:高中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公式总结
南通仁德教育朱老师总结了高中知识点:运动和力公式总结,仅供同学们参考;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第三篇: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汇总--力和运动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汇总--力和运动
知识点1:力是,出现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 物体和 物体。力的三要素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应 用:人向后用力划船,船却向前走,原因是,使船向前运动的力是。
知识点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也可以改变物体。应 用:
1、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匀速右转的汽车; B、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 C、滑梯上匀速滑下的小孩; D、进站的火车
知识点3:力的测量工具是:,它的制作原理是:。
应 用:
1、甲、乙两人各用20牛顿的力拉某测力计, 测力计不动, 则测力计示数为:()A、0牛; B、20牛;
C、40牛; D、15牛
知识点4: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方向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方向。
应 用:
1、重5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当它受到20N的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仍处于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30N B.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70N C.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 D.物体受到的拉力跟重力是平衡力 知识点5:重力的定义:。大小计算:,方向:,作用点:。施力物体是。
应 用:
1、小华是一位喜欢运动的学生,质量为50Kg,他现在正在斜坡上滑雪,请在上面右图中作出他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6:摩擦力(1)静摩擦力产生的特点:。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和。增大方法:
。减小方法:。
应 用:
1、用50牛力将重10牛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匀速下滑, 物体受摩擦力为:()A、10牛;
B、40牛;
C、50牛;
D、60牛。
2、用20牛的水平拉力拉重100牛的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若运动中拉力变为15牛,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木块的速度将。
3、体操运动员比赛前总要向手上涂些镁粉,其作用是 ;外科医生戴乳胶手套前总要在手上涂些滑石粉,其作用是。
知识点7: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实验方法:。(2)实验结论:。
(3)实验推论:。
应 用: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做如下实验: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A处滑下来,使它在三种不同的表面上分别停在图所示的B、C、D位置上,(在毛巾表面时,小车在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www.xiexiebang.com。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B处停下;在棉布表面时,小车在C处停下;在木板表面时,小车在D处停下)试问:(1)为什么要用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滑下?
(2)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前进的距离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3)从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知识点8:惯性
(1)定义:。
(2)决定因素:。
应用: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人,如果突然向后倾倒,是因为,人向左倾倒是汽车在向 转弯。知识点9:二力平衡条件
(1);(2);(3);(4)。
应 用:1关于二力平衡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一定只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
C、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D、只要两个力的合力等于零, 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2、一架质量为2吨的轻型直升飞机,静止在空中时,螺旋浆向上的升力是()牛。当飞机匀速下降时,螺旋浆向上的升力是()牛。知识点10:力和运动的关系
(1)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 或。(2)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将保持 或 ;
(3)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将。应 用:
1、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肯定受到力的作用;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物体运动得越快,所受的外力一定越大; D、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任何外力作用。
2、静止的升降机里挂着一个弹簧秤,秤钩上挂一重物,读数为G牛;升降机匀速上升时读数为F1;升降机匀速下降时,读数为F2;三个读数比较:()
A、G>F1>F2; B、F1>F2>G; C、F2>G>F1;D、F1=F2=G。
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www.xiexiebang.com。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摩擦力 知识点
运动和力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开始我们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的相关概念,本节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概念上,同学们要多思考。
二、知识要点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重点】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说成:物体在受外力之和为零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重点】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物体质量就有惯性。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3)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乘客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3、平衡力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同线、等大、反向)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5、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B、发生相对运动.(3)种类:A、滑动摩擦;B、滚动摩擦.(4)影响它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5)方向:与物体的 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
(8)测量摩擦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三、经验之谈:
关于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乘客往后仰、往前倾的现象我们要会解释。
针对物体的受力情况我们要画得出简单的示意图,画示意图时注意没有“下滑力”一说,当物体放在斜坡上我们会觉得它往下滑,所以有一个下滑力,其实这个下滑力是重力的分力,所以下滑力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力。其次是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垂直于斜面的,而不是垂直于地面。
本文由
索罗学院
整理
第五篇: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属于初中物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压强的概念,这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在学生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质量、密度、速度、力、简单机械等力学内容;在密度和速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后面的“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内容都是以压强概念为基础的。同时压强的知识对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重要作用。编者也采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和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展示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的实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和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和展示的实例,也容易提出“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并且容易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是初中物理中适合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与压强概念有关的问题,但在学习中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压力的概念,容易与重力混淆。因此要特别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学生在速度、密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但还不可能掌握这种重要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学生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等。可见压强概念的学习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压强概念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结合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现象。
(2)知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2)在设计实验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在给出压强定义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帕斯卡在物理学发展中对研究压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年少有为的科学精神。
(2)在运用压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树立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描述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图钉的帽做得又大又平,图钉的尖。做得又细又尖?
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
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在茫茫的雪原上,为什么徒步行走是那样的艰难,”
引导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二)分析原因: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以达到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
(四)实验验证:教师提供几种教具,要求同学从中选择,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方案一】装置如图13—3所示,在玻璃槽内装一些沙子,然后放一只小桌.实验中,我们观察的是在不同条件下,小桌对沙面的压力引起的沙面形状的变化,当然桌子在沙子中陷得深浅不同,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按图13—3将装置放好,先观察一下此时小桌陷入沙中的情况.然后按图13—4所示,在小桌上放一砝码,观察这时小桌陷入沙中的情况,发现此时小桌陷入沙中比图13—3中要深,说明当压力增大时,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由此可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
因为压力大小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所以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将这个因素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对比实验中压力大小应是相同的.如图13—5所示,将桌子倒置,仍在桌面上放一砝码,观察桌子下陷情况.对比上图实验我们发现,即使压力大小不变,压力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压力的作用面积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的大小都有关
【方案二】用两只手指分别压铅笔两端,压笔尖的手指觉得较疼
(五)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都有关
力和运动说课稿2
一、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是这样叙述的:“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观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本节课需要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留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在知识技能方面,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地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形状),再以打开房门为例提出力的三要素,学习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
二、教法分析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注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
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具体内容,知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造动状态的变化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
三、学法分析
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实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关门)等实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
四、教学目标
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物理学科的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力和运动说课稿3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
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