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6: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运动、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力的描述、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平衡等方面来讲述力。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学法指导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与力有关的现象。

(2)通过实例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生活的经历初步认识二力平衡的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引导等加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运动的描述

五、内容结构

运动和力

牛顿运动定律

六、课时划分

§1 力及其作用效果 1课时 §2 弹力 弹簧测力计 2课时 §3 重力

2课时 §4 二力平衡 2课时 §5 摩擦力

3时

§6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2课时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1.2过程与方法 :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感觉到它的,就跟感受我们的空气一样。

【生】好神奇呀。

【师】那我们先来看几幅生活中常见的图

6.2 新知介绍

一、力的存在 【师】看图

【师】我们看到上面的几幅图,人用力推车,车动了;小动物举重,很吃力;小人用力推箱子,箱子没动。这些图中的内容,都能说明生活中有力的作用。

我们的前辈们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再脑补一些生活中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等。【生】老师这样一说好像还真的是生活中处处有力。【师】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师】

下面我们来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那位同学能用一些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吗? 【生】可以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师】学生们说得很好,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啊。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师】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 【生】能。

【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下面我们利用小车子来观察常见的现象。

现象:(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师】可见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改变统称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题】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 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 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 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

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①撞击在篮板上的篮球被弹回,篮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这是受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这是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了改变; ③用力握皮球,皮球变瘪了,是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了改变;

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尘土吹得漫天飞舞,尘土由静止到运动,这是物体受力后运动状态改变;

在这四种现象中:①④物体是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②③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故选B。

三、力的三要素

【师】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三点。

【师】从这幅图我们可以感受下,F1和F2力的大小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F1力大。而F3和F4力的大小相同,但是他们使力的作用点不同,使得物体弯曲的程度不同。

所以我们总结下,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题】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分析】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解:

可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作用点A、B不同,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故选C.

四、力的示意图

【师】利用我们刚刚说的力的三要素,再来画画力的示意图就很简单了。

一、作图步骤的口诀一标点,二画线,三定标度四截线,再在线末画尖尖(箭头),力名大小标旁边。

二、作图步骤解析:

第一步,标点,指的是在物体上标出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的确定:(一)物体只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力的作用点的确定:

1.重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初中阶段重点掌握规则物体的重心。

2.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推力的作用点: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中心。(二)物体同时受到两个以上力作用时,力的作用点的确定。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几个力的作用点通常都视为在物体的重心。

第二步,画线:指的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射线.力的方向的确定: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受力物体。4.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施力物体。5.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的方向相反。【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图例:

【例题】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和B一起沿着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关于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分析】对A由受力分析得,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B对A的支持力,因水平方向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不受拉力,故A不受B的摩擦力,故A只受两个力.然后根据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画出木块A受力示意图. 【解答】解: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B对A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作用点可以画在物体A的重心上,支持力方向竖直向上,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如图所示:

故选A.

五、力作用的相互性

【师】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这里提到两个物体,大家想一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师】我们可以试试用手拍桌子,我们的手是会感觉到点点疼的,那么桌子会不会疼?我们再可以尝试两手互拍,两只手是不是都会有点疼?所以力是相互的。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课堂练习【例题】

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 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

【解析】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使船前进的力应该与船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

解: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它的反作用力应该是桨作用给人手的,这两个力都不是直接使船前进的力,不合题意;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推动了桨,进而推动了船,因此,这是使船前进的力,符合题意;

C、水并没有直接作用于船体,推动船体前进,而是将力作用在桨上,不合题意;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方向是向后的,并不是使船前进的力,不合题意. 故选B.

1、下列实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C)A.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 B.撑杆跳高运动员将撑杆压弯 C.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会向后滑动 D.将弹簧拉力器拉开

2、一物块沿斜面匀速下滑,如图关于该物块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D)

3、如图是足球运动员踢足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球被脚踢出去,说明只有球才受到力的作用 B.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C.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D.空中飞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4、重0.06N的羽毛球竖直上升,则羽毛相对地面是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羽毛球运动越来越慢,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此过程中羽毛球的重力势能将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羽毛球上升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为0.15N,则羽毛球所受合力的大小为___N.

答案:运动运动状态变大;0.21

5、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用矿泉水瓶做很多实验:

例如:透过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看物体(物体放在距瓶适当的位置),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表明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1)双手挤压空矿泉水瓶,____,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2)在空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锥出上、下两个小孔,往里面倒满水,可以观察到____,这表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将空矿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当用力向它的侧壁吹气时它会滚动,当用相同的力向它的底部吹气时它却不容易滑动,这表明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

答案:力越大矿泉水瓶的形变程度越大;可以观察到水从两个小孔流出来,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或喷得远一些;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课后小结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 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对A: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0,弹簧秤A的读数为2.0N;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课堂练习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C)

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D)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

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分别计算出五次弹簧的伸长量△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课后小结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第二篇: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活动,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2、通过比较区分,进一步加深对“力”的认识。

3、明白“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4、初步学习单元知识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二、提出本节整理课的学习目标

三、师生共同整理本单元知识

(一)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的认识与比较

1、是什么力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小车的运动(方向、快慢、距离)与这些力有怎样的关系?

2、回顾实验,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小车运动的方向与气球反冲力的方向是。

小车运动的方向与橡皮筋缠绕的有关。

小车运动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有关。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

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

3、分析,各种力的方向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验摩擦力,比较手在桌上拖动与空气中摩擦力的大小

(二)弹簧测力计的认识与使用

(三)“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汇总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小组讨论完成“‘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汇总表”

3、学生汇报交流(板书),出示实验图回顾实验结果是如何得出,回顾弹簧秤的读法。

(四)摩擦力的利害分析与实际应用

1、辨析

一、摩擦力对我们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1)有利的摩擦力我们就要利用它,生活中哪些事例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对我们不利的摩擦力我们就要减小它,生活中哪些事例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2、让小车运动起来我们必须给他施加力,没有继续给他推力,它很快就停下来了,这说明使运动的物体停止不动不需要力的作用。(演示)

3、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还有哪些关系?(板书)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对“运动和力”单元的整理,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有关“力”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学习,推荐《力的惊险故事》

3、本节课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在课后大家能回顾我们整理单元知识的过程,自己整理吗。

第三篇:力和运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惯性和惯性定律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________描写物体的运动;________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________是任何物体都有的.

2.重20 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________,物体所受合力为________N,若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18N,这时物体受到的另一个力的大小为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

3.运动着的物体若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同的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表现为________,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表现为________.

4.在平稳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悬挂的一小球突然向行驶方向摆动,说明火车前进的速度在________;如果小球向右摆动,说明火车在________.

5.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由于________虽然不再用力,仍要继续前进一段距离.

6.体重为600 N的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是________N.若加速下落时,空气阻力________重力.

7.投出去的实心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分析原因:一方面实心球具有________,继续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实心球由于受到________作用而下落.

8.观看体操比赛,常见体操运动员总要到镁粉盒内向手上涂些镁粉,其作用是________;而看到手术医生在戴乳胶手套前总要在手上涂些滑石粉,其作用是________.

9.这几年部分地区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政府为了拯救灾民,派飞机向灾区投掷了大量的救灾物资.飞行员是在向前飞行的飞机未到目标上方之前就投掷救灾物资,这是因为投掷物资和飞机一起________;投掷后,救灾物资由于________向前运动,从而落到目的地.

10.自行车上的轮胎、脚蹬、把套、刹车橡皮及各种紧固螺丝都要利用________,其中轮胎、脚蹬、把套采用橡胶材料等制成并做成凹凸不平的花纹或线条,使接触表面________些,来达到增大摩擦的目的;刹车时通过紧握把手,增大刹车橡皮跟钢圈间的________来增大摩擦;螺丝要旋紧也要采用增大________来增大摩擦.自行车上减小摩擦的地方主要是转动部分的各个________,其中轮轴处装有________,使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有些地方加________达到减小摩擦的目的.

11.在竖直的磁性黑板上的小铁片,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却掉不下来,其原因是受到磁性黑板的________的作用.

12.某同学用两手拉一个弹簧秤,若左右两手所用的拉力各为200 N,则弹簧秤上的示数为

________N.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3.子弹离开枪膛后能继续前进,这是因为()A.子弹受到火药向前的一个推力B.子弹受到惯性力C.子弹受到的惯性力大于空气阻力D.子弹具有惯性

14.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分别沿毛巾表面、纸板表面、玻璃表面向前滑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A.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C.依据它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D.验证物体的惯性15.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外力时没有惯性C.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D.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16.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这对于跳远运动员来说()A.面向东跳最有利B.面向西跳最有利

C.面向西跳且尽可能跳得高些,使他在空中时间拉长,才更有利于跳得远些D.以上说法都不对

17.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A.可能是平衡力B.肯定不是平衡力C.肯定是平衡力 D.无法确定

18.用绳子提升重物,当以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所用的拉力是30 N,然后又以5 m/s的速度匀速下降,则下降时绳子对重物的拉力为()A.15 NB.60 NC.30 N

D.45 N

19.用10 N的水平推力作用在重为40 N的物体上,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则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

A.10 N,与推力方向相同B.10 N,与推力方向相反C.40 N,与推力方向相同 D.30 N,与推力方向相反

20.物体在两个互相平衡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这两个力中的一个力突然消失,则()

A.物体将立即停止运动B.物体一定改变运动方向

C.物体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要发生改变21.下面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B.用弹簧秤可直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C.可以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增大摩擦

D.使两个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可以减少有害摩擦

22.用水平推力推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其原因是()A.木箱太大,无法推动B.木箱有惯性

C.木箱的水平推力小于木箱的摩擦力

D.木箱受到的水平推力与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23.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员骑自行车加速前进,有关车轮所受摩擦力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前、后车轮所受摩擦力方向都向后B.前、后车轮所受摩擦力方向都向前

C.前轮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后,后轮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前D.前轮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前,后轮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后

24.小明看到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后,很容易摔倒,下面是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1)人的脚着地后受地面摩擦力作用而停下来(2)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3)人向车行驶的方向摔倒

(4)从行驶的车上跳下的人原来与车共同处于运动状态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顺序是()A.(1)(2)(3)(4)B.(2)(3)(4)(1)C.(3)(4)(1)(2)D.(4)(1)(2)(3)

三、问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25.你先下蹲着,突然很快站起来时你会觉得头晕眼花,是不是原来就有病,为什么?

26.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石块,石块在空中经历上升和下降两种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1)石块离手后继续向上运动的原因是什么?(2)石块上升过程中速度怎样变化?为什么?(3)石块下降过程中速度怎样变化?为什么?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27.在“研究滑动摩擦”的实验中,把木块放在弹簧秤的下端测________,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是为了测出________,在毛巾上做同样的实验后,比较在长木板和毛巾上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木块上增加砝码时,发现摩擦力增大,这一实验事实表明________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________.

五、计算题(12分)

28.质量为60 kg的物体在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地面对它的摩擦阻力是它本身重力的0.2倍.求:(1)水平拉力F的大小.

(2)如果物体置于更粗糙的地面上,摩擦阻力变为本身重力的0.3倍,若人的拉力增为2倍,则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多大?方向如何?(g取10 N/kg))

一、填空题

参考答案

1.惯性 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 惯性2.20 N 0 2 竖直向上3.速度加快 速度减慢4.减慢 向左转弯5.惯性6.600 小于7.惯性 重力8.增大摩擦 减小摩擦9.向前运动 惯性

10.摩擦 粗糙 压力 压力 轴承 滚珠 润滑油11.摩擦力 200

二、选择题

13.D 14.C 15.A 16.D 17.B 18.C 19.B 20.D 21.D 22.D 23.C 24.D

三、问答题

25.不是.由于你先下蹲着,整个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包括血液),当人突然站起时,脑中血液由于惯性保持原来静止状态迅速流到人体下部,你的脑部出现暂时贫血现象,于是你感觉到头昏,眼花.26.(1)由于石块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向上的运动状态.2分

(2)石块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因为石块受到方向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和石块运动的方向相反,所以速度越来越小.2分

(3)石块下降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因为石块受到方向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合力的方向和石块运动的方向相同,所以速度越来越大.2分

四、实验题

27.木块的重力 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压力 大

五、计算题

28.(1)物体的重力G=mg=60 kg×10 N/kg=600 N摩擦力f=0.2G=0.2×600 N=120 N水平拉力F=f=120 N

2分 2分 1分 2分

(2)摩擦力f=0.3G=0.3×600 N=180 N

水平拉力F=120 N×2=240 N1分合力F合=F—f=240 N—180 N=60 N2分方向水平向右

2分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第四篇:《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考情分析:

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

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

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五、复习过程

(一)、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3.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

同体、共线、反向、等大的两个力

5.课本实验

6.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7.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

(二)、摩擦力(f)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3.摩擦力的方向

4.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6.减小摩擦的方法

(三)、例题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2.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

3.运动和力同步练习题

4.运动和力说课稿

5.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6.《20以内的数》复习课教学设计精选

7.燕子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参考

8.高三仿写句子复习课教学设计

9.《蚂蚁和蝈蝈》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五篇: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反思一: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运动和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制作小缆车、用橡皮筋和气球作动力驱动小车、测量力的大小、探究摩擦力的活动都非常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在导入环节,我采取了直接提问、多媒体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导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总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有时提的问题幼稚而近乎荒谬,我就针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或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会问,还要知道怎么问。这样才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置疑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为下面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反思二: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本单元将学习使用不同的力让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影响小车和 其他物体运动的一些力,初步了解物体运动与受到的力的关系,还将设计和制作一辆小赛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运动和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制作小缆车、用橡筋和气球作动力驱动小车、测量力的大小、探究摩擦力的活动都非常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导入环节,我采取多种方式导入,如教学《我们的小缆车》,我直接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他们是靠什么运动的?”教学《设计制作小赛车》,我用多媒体和图片引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习这一单元,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我总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然后进行讨论和指导,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置疑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有时学生的提问幼稚而近乎荒谬,所以我在上课时,针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或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会问,还要知道怎么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

反思三: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本人以较传统的教法上了一节经典老课,总觉得思路难以打开,更谈不上有所创新。下面先谈谈本节课的整体设计。

首先从奥运精神及日常生活事例提出为什么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同时我们平时都是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接着又举了一例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来比较运动快慢,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求出每秒通过的路程。或每米所用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导出速度的概念,容易理解。接着讲解速度的表示意义、公式、单位、符号等。尤其对两个速度单位间的换算过程作了剖析。让学生从中知道单位换算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书上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如何从各科渠道获取有关信息。由于第一次涉及到公式计算,因此对计算题的格式要求规范,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

反思四: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复习课设计的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础知识的联系。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 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 力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下载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5单元 力与运动(一)

    第5单元 力与运动 【学习目标】 见《作业本》P19考点扫描 [自主复习]: 一、力 1. 称为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2.力的三要素是 、 、 。力的单位是 。 3.力的作用效果:① ;② 。......

    力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

    力教学设计

    7.1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让学生经历从日常......

    力教学设计

    《力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 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2017年11月网上进修作业) 河北省冀州区北漳淮学校 师建浩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但力的概念跟学生......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属于初中物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