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5单元 力与运动(一)
第5单元 力与运动
【学习目标】
见《作业本》P19考点扫描 [自主复习]:
一、力
1. 称为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2.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单位是。3.力的作用效果:① ;②。
二、弹力
1. 称为弹力。常见弹力有、等。2.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 就越大。3.弹簧测力计
⑴原理:。⑵使用方法:
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它的 ;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
③检查指针是否在,若不在,应 ;
④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
;观察时,视线。
4.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 能。
三、重力
1. 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2.重力的三要素
①重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成,两者的关系为。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②重力的方向是,其应用是。③重力的作用点称为。3.被举高的物体具有 能。
四、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会受到 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摩擦的种类:、、。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 和。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 关。
4.增大摩擦的方法有、等。5.减小摩擦的方法有、、、、等。[合作学习]:
1.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还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
2.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3.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 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浆 B.湖水 C.同学 D.龙舟
4.用自制的水平器检查一个水泥平台是否水平,当把它东西方向放置,人从南向北看时,发现重锤线偏在锤体的右侧,这说明水泥平台………………………()
A.东高,西低 B.东低,西高 C.南北方向一定水平
D.南北方向一定不水平
5.甲、乙两同学的体重之比为10:9,甲的质量为50 kg,则乙的质量是 kg.某同学的重量是490N,这个同学的质量是____kg,如果这个同学到了月球上,他的质量是____kg.6.足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空气阻力不计,其受力的情况是…………()A.只受踢力 B.只受重力 C.受踢力和重力
D.不受力的作用 7.如下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
8.写字时手和铅笔间的摩擦属于________,铅笔和纸之间的摩擦属于_________.自行车的刹车橡胶皮和钢圈之间的摩擦是 摩擦,要使自行车立即停住,要紧握刹把,这是用 的方法来增大摩擦.自行车的轮胎上有凹凸的花纹,这主要是为了.自行车上许多部件为了减少摩擦,采用了 和 的方法.9.在图甲中,画出电灯静止时受力的示意图
10.在下中图中画出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G 和物体对斜面压力F 的示意图。11.悬挂的小球摆动到图11所示位置,请画出这时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12.如下右图表示在空中飞行的足球,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13.见作业本p19(例1—例2)[自主训练]:
1.见作业本p19(课堂巩固)
第二篇: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中滩学校谭小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探究相对静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物体的相对静止。
■教学课程
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看大屏幕:……请大家想一想:飞行员能抓住运动的子弹吗?
新课讲授
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跟运动有关的知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板书一 运动的描述)请看大屏幕然后回答问题:在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看到火车、运动员、足球、飞机、电梯等都在运动;在我们身边还有上学路上看到汽车在运动,人在走动,每天骑自行车也是在运动……
师:对。我们看到了天上有运动的物体,地上有,水中也有运动的物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前面我们学习过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所以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板书
一、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就连我们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桥梁、树木等,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在运动
师:现在请看老师,老师在运动吗?相对于黑板,距离变了吗?位置变化
了吗?又看,老师的手,在运动吗?(手离、桌面越来越远,又越来越近。)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观察手与桌面的距离、位置的变化,再看老师的笔在运动吗?(笔尖朝右、朝左、朝上、朝下。)请同学们把笔拿出来,放在桌面上,观察运动的笔,位置的改变。运动的老师位置在变化,运动的手位置也在变化,运动的笔位置还在变化。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位置发生变化
师:所以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机械运
动:物体位置的变化)位置的变化,常常指物体距离的变化或者方向的变化。物体位置变化了就做机械运动,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请判断:门前的树苗长成大树,属于机械运动吗?
生:不是,因为位置并没有改变。
师:所以动物,植物的生长现象不是机械运动。
师:历史上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是机械运动吗? 生:不是,位置并没有改变。
师:机械运动与否,关键在于位置是否变化。刚才说老师在作机械运动,选了黑板作为标准来比较,老师相对于黑板这个标准,发生了位置变化,我们说手运动,选了桌面作为标准来比较,手相对桌面这个标准也发生了位置变化。选一个标准来比较,可以方便的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就可以确定物体是否作机械运动。所以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板书
三、参照物:被选作标
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一个比较的标准,作为标准应该是假定不动的。标准不动我们才可以确定研究对象的位置有没有变化。(板书1.是假定不动的。)例如车中的小明看见树后退。选车作为参照物,车就被假定不动,树与车之间确实发生了位置变化,车不动,所以,只能是树在运动。我们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常就选地面作为参照物,这时参照物可以省略,不说出来。例如飞奔的汽车、奔驰的骏马、静止不动的房屋等。都是选地面作参照物的。(板书2.选地面时,可以不说.)下面请同学们作一个小实验:把一本书平放在桌面上,书本上放一只笔,推动书本,使它沿着桌面边缘缓缓移动。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表格的空白。
2、请归纳总结出判定机械运动的方法步骤。
3、分析探究。
师:由①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与参照物是同一个物体,只有一个物体不
能作比较。所以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板书、3.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再看表格②中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生:……书。
师:所选参照物是什么?
生:……桌面。
师:实验中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生:……有。
师:得出的判定结论是……
生:……运动的。
师:在表格中我们作了七次机械运动的判断,那么判定物体作机械运动的方法是什么呢?同学们思考、讨论、总结、回答。(板书
四、判定物体机械运动的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2.选参照物。3.判定位置变化。4.得出结论。)
师:下面进行分析探究:②与③作比较,④与⑤作比较:说明了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的情况一般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板书
五、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运动或者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同一个物体,选不同的标准,其结论不同,生活中的道理也常常这样,我们面对同样的困难,有人选择了逃避、回避,其结果是终身碌碌无为,有人却知难而上,认为这是磨炼自己,挑战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其结果是出人头地,成就大事。在学习上,有人把面子看得很重,在学习上怕问,怕发言,怕失败,怕丢人,其结果是现在不丢人,将来丢人。有人看得很轻,认为现在失败是为了以后的成功,其结果是现在不丢人以后更不丢人,将来有出息。所以在学习上、生活中我们一定多选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走好属于自己的路。
师:好!下面我们又看:②与⑤说明书与笔相对桌面都是 运动 的,书
与笔运动的方向 相同,运动的快慢 相同。由③、④说明在这种情况下选其中的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而另一个物体是 静止 的。师:……这就是相对静止。(板书
六、相对静止)
师:相对静止的条件是什么?
生:……运动的方向相同,运动的快慢相同。
师:对。运动的方向相同,运动的快慢相同(板书1.运动的方向相同,2.运动的快慢相同)。物体只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他们之间就是相对静止。例如背着书包上学的小二郎。
师:前面故事中的飞行员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子弹相对地面也是……(运动的)……它们运动的方向相同,运动的快慢相同,是相对静止的,抓住子弹就像你们拿桌上的苹果一样简单。在生活中有很多相对静止的现象例如30页31页的图。
师:好,又看大屏幕:②与⑥比,③与④比,⑤与⑦比,当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交换位置时,运动的结论 不变(选填变或不变),那物体运动的方向呢?……方向就相反。
例如:车向东行,树木就向……(西)飞机上升,房屋就下降……,房屋上升,电梯就……(下降)……方向就相反。
师:好,我们的新课就到这儿。下面请同学来告诉我,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略。
练习:1.看大屏幕:……
2.学生相互出题,自由练习,相互检查。
布置作业: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附: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三、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1.是假定不动的;
2.选地面,可以略去;
3.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
四、判定机械运动的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
2.选参照物;
3.判定位置变化;
4.得出结论。
五、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运动或者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
六、相对静止
1.运动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快慢相同。
第三篇:《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谈谈我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导交流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家知道,约400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而这400年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时期,可见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所有力学看做一座高塔,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高塔的奠基石。而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在这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更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前后联系:
在学习第八章之前,学生对于运动和力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具体体现在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我们来看看这两章的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共4个小节。第七章——《力》总共三个小节。不难看出,这两个章节,一个是介绍运动的相关知识,一个是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和两种常见的力。
接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八章——《运动和力》。在这一章节中,总共3个小节,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容易看出,这一章节中,学习内容包括一个定律,一种分析方法,以及另一种常见形式的力。
而在学习了第八章——《运动和力》之后,学生将进入到第一个处理实际问题的章节,也就是第九章——《压强》。这里,我们也来看看第九章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分为4个小节,在这一个章节中,都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力学落在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第八章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开始的。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力学与运动学联系起来,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总体来说,整个第八章在本册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一章中,更强调培养学生由之前对力学的了解,上升为对力学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旧人教版教材中是如何介绍《运动和力》这一章内容的。
实际上,新版教材对整个初中物理的改动非常大,在旧版教材中,运动和力这一章总共分为了6个小节,它们分别是: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这一章也是旧版教材对于力学的开端,之后的一章内容是《力和机械》,包括5个小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杠杆、其他简单机械。可以看出,旧版教材在运动和力这两者中,更强调运动学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而在进入下一章后,才介绍几种常见形式的力,完成由运动学到力学的过渡。按照往年经验来看,学生在这一章往往不能顺利培养自己对力学中物体受力分析的能力,也造成了之后学习简单机械、压强、浮力的困难。因此相对来说,新版教材中更注意这个过渡的自然性,给予学生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课标对我们教师在第八章——《运动和力》的教学中,提出哪些要求,我也会在每一条后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1)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能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4)能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5)知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知道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下面谈谈我对本章教学的建议:
既然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学生对力学稍有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力学问题中的分析能力,那么我们便要在第一节就让学生进入到分析力学问题的情景中。
这里,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第八章的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牛顿第一定律,按照课标要求,这一节可以首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即牛顿在前人基础上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说法的经过,穿插伽利略的斜坡实验,以及牛顿对于该实验的继续推理,也正好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契机。这一节中,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的结合的理解
第二小节是二力平衡,这里我建议可以从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中,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然后穿插一个平衡小车的概念,加强学生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在得到了二力平衡的条件之后,顺水推舟的得到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问题,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在这一节中,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做受力分析的能力
第三小节是摩擦力,这一节的安排是新教材在本章中的点睛之笔。由于初中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能使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因此,要得到摩擦力的大小,只能通过受力分析,或者说只能是从二力平衡的条件中得出。建议在向学生介绍了摩擦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后,可以考察学生应用二力平衡得到摩擦力。可以说,这一节既是介绍一种新的形势的力,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考察。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察学生对本章学习情况的了解呢?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考察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即分析物体受到怎样的力,又会怎样运动 第二、考察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即由二力平衡条件和平衡状态的联系推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者受力的大小 第三、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即考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是否能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到未知力的大小、方向,尤其是摩擦力的存在与否的判断。
以上,就是我对本章的理解与建议,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第四篇: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的教材教法分析
林溢斌
110302024
教学地位
本章教学一定要加深记忆,要使本章教学成为前面所学概念、规律和方法的延伸、扩展和加深。本章所学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以后学习有指导作用。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等知识做准备。通过本章教学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进一步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知道什么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归纳出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会根据各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偿试用适当的形式把力与运动的关系表达出来(3)会用受力分析示意图来确定物体的受力与运动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亲历获得问题答案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由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纠正学生错误的习惯思维,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知道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2)难点: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情况
四.教材特点:
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的引入,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努力使学生获得领悟,进而发展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发展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贴近社会生活,本章内容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学图片,还引入了大量数据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开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富有物理含义的问题。像浩瀚的宇宙、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宁静的田野、飞驰的火车、生动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等,都给学识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第一手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章教材的知识要求定位适中,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教材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在接受了“力的作用效果”后,就开展了“力和运动关系”的探究。显然,教材如此安排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对知识要求如此定位,尊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信,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本章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本章还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密切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如本章的章首语,用无比生动、优美的语言,在学生面前描绘出了一副扣人心弦的世界级滑雪比赛的场景。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他们探究运动的奥秘;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运动、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运动的快慢”中,“动手动脑学物理”引入了一张列车时刻表来分析火车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向学生渗透:科学就在身边。
章教材还将现代科技也渗透其中,如宇航员的舱外工作、飞机空中加油、高速摄影、安全气囊等,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
五.教法建议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
1.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
2.“控制变量法”是我们经常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 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 1.实验演示。
2.学生讨论学习,教师点拨,归纳总结。第四节:超重与失重
采用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并实地感受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第五篇: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运动、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力的描述、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平衡等方面来讲述力。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学法指导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与力有关的现象。
(2)通过实例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生活的经历初步认识二力平衡的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引导等加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运动的描述
五、内容结构
运动和力
力
牛顿运动定律
六、课时划分
§1 力及其作用效果 1课时 §2 弹力 弹簧测力计 2课时 §3 重力
2课时 §4 二力平衡 2课时 §5 摩擦力
3时
§6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2课时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1.2过程与方法 :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感觉到它的,就跟感受我们的空气一样。
【生】好神奇呀。
【师】那我们先来看几幅生活中常见的图
6.2 新知介绍
一、力的存在 【师】看图
【师】我们看到上面的几幅图,人用力推车,车动了;小动物举重,很吃力;小人用力推箱子,箱子没动。这些图中的内容,都能说明生活中有力的作用。
我们的前辈们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再脑补一些生活中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等。【生】老师这样一说好像还真的是生活中处处有力。【师】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师】
下面我们来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那位同学能用一些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吗? 【生】可以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师】学生们说得很好,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啊。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师】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 【生】能。
【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下面我们利用小车子来观察常见的现象。
现象:(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师】可见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改变统称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题】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 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 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 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
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①撞击在篮板上的篮球被弹回,篮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这是受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这是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了改变; ③用力握皮球,皮球变瘪了,是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了改变;
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尘土吹得漫天飞舞,尘土由静止到运动,这是物体受力后运动状态改变;
在这四种现象中:①④物体是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②③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故选B。
三、力的三要素
【师】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三点。
【师】从这幅图我们可以感受下,F1和F2力的大小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F1力大。而F3和F4力的大小相同,但是他们使力的作用点不同,使得物体弯曲的程度不同。
所以我们总结下,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题】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分析】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解:
可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作用点A、B不同,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故选C.
四、力的示意图
【师】利用我们刚刚说的力的三要素,再来画画力的示意图就很简单了。
一、作图步骤的口诀一标点,二画线,三定标度四截线,再在线末画尖尖(箭头),力名大小标旁边。
二、作图步骤解析:
第一步,标点,指的是在物体上标出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的确定:(一)物体只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力的作用点的确定:
1.重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初中阶段重点掌握规则物体的重心。
2.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推力的作用点: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中心。(二)物体同时受到两个以上力作用时,力的作用点的确定。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几个力的作用点通常都视为在物体的重心。
第二步,画线:指的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射线.力的方向的确定: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受力物体。4.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施力物体。5.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的方向相反。【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图例:
【例题】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和B一起沿着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关于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分析】对A由受力分析得,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B对A的支持力,因水平方向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不受拉力,故A不受B的摩擦力,故A只受两个力.然后根据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画出木块A受力示意图. 【解答】解: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B对A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作用点可以画在物体A的重心上,支持力方向竖直向上,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如图所示:
故选A.
五、力作用的相互性
【师】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这里提到两个物体,大家想一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师】我们可以试试用手拍桌子,我们的手是会感觉到点点疼的,那么桌子会不会疼?我们再可以尝试两手互拍,两只手是不是都会有点疼?所以力是相互的。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课堂练习【例题】
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 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
【解析】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使船前进的力应该与船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
解: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它的反作用力应该是桨作用给人手的,这两个力都不是直接使船前进的力,不合题意;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推动了桨,进而推动了船,因此,这是使船前进的力,符合题意;
C、水并没有直接作用于船体,推动船体前进,而是将力作用在桨上,不合题意;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方向是向后的,并不是使船前进的力,不合题意. 故选B.
1、下列实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C)A.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 B.撑杆跳高运动员将撑杆压弯 C.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会向后滑动 D.将弹簧拉力器拉开
2、一物块沿斜面匀速下滑,如图关于该物块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D)
3、如图是足球运动员踢足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球被脚踢出去,说明只有球才受到力的作用 B.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C.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D.空中飞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4、重0.06N的羽毛球竖直上升,则羽毛相对地面是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羽毛球运动越来越慢,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此过程中羽毛球的重力势能将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羽毛球上升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为0.15N,则羽毛球所受合力的大小为___N.
答案:运动运动状态变大;0.21
5、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用矿泉水瓶做很多实验:
例如:透过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看物体(物体放在距瓶适当的位置),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表明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1)双手挤压空矿泉水瓶,____,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2)在空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锥出上、下两个小孔,往里面倒满水,可以观察到____,这表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将空矿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当用力向它的侧壁吹气时它会滚动,当用相同的力向它的底部吹气时它却不容易滑动,这表明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
答案:力越大矿泉水瓶的形变程度越大;可以观察到水从两个小孔流出来,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或喷得远一些;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课后小结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 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对A: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0,弹簧秤A的读数为2.0N;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课堂练习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C)
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D)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
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分别计算出五次弹簧的伸长量△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课后小结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