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1:5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第一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微课程教学设计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二中 董艳艳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把握诗歌情感。教学重难点:

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人送给亲友的礼物,不一定是金银珠宝,可能是一束鲜花或一颗芳草。采花折柳,攀梅送豆,礼物虽小,却能更好的表达对亲人的关心、思念。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采摘了鲜艳的芙蓉,打算送给远方的他,同样寄托了渺远的情思。

二、具体研习

(一)第一步:美读—理节奏,读顺畅 诵读指导:入境入情 抑扬顿挫 节奏舒缓

1、教师示范朗诵。2.请几名学生朗读。

(二)第二步:品读—析问题,明情感

品读全诗,分组讨论:

1、为什么采芙蓉?

学生讨论后,明确:芙蓉,又称莲花、荷花、藕花、芰荷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花喻君子高洁的风范。丁鹤年的《采莲曲》,“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以莲花喻爱情的坚贞。由以上分析可见:莲花在诗词中多表示高洁的品质、坚贞的爱情。

2、“涉江采芙蓉”的是谁?“还顾望旧乡”的是谁?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观点一:“采芙蓉”的是男子,“望旧乡”的也是男子。

理由:女子在家,男子出门在外是习俗;此外“涉江”,除“渡江”之意外,还是屈原的一部作品《楚辞·涉江》名,写屈原被贬流放,暗含流浪在外之意。“远道”“旧乡”,也似乎暗示是外出的男子对故乡的回望。

观点二:“采芙蓉”的是女子,“望旧乡”的是男子。

理由: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而且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表现的是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教师和学生总结:两种观点均有道理,都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三、课堂小结: 本首诗意境高洁,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四、课后作业:

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或者一篇抒情散文。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涉江者 望乡者 芙蓉

在外宦游

男子 《离骚》中香草意象 男子 《楚辞.涉江》暗含流浪在外意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女子采莲是旧俗

女子 芙蓉即“夫容” 男子

莲子即“怜子” 教学反思:

这首诗短小但却意蕴绵长,意境深远。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情感积淀,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流露出的深沉的情感,是需要琢磨的。我考虑通过多次朗读,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诗歌内涵,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的变化,此外通过讨论来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从而 把握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探究能力。

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叹,学生们敢读愿意读,对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把握的很到位。在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环节,学生热烈发言,既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又从采莲的习俗等方面考虑分析。我认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学生对抒情主人公的认定有区别,有的认为是男的,有的认为是女的,这恰好为后面的探究做了铺垫,从而水到渠成地探究抒情主人公的角色问题。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设计者】富源县第一中学 尹亚娟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掌握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学习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合作演绎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4.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画面,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优美深邃的画意、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音频、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守,未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设计意图:用秦观《鹊桥仙》中的词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出课题。)

活动任务一 文学积累

1.萧统与《文选》

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没有题目,一般以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的成熟。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刘勰(xié)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二、课堂活动

任务活动二 诵读诗歌,置身诗境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习任务1】

1.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梳理生字词读音,并用“/”划分朗读节奏,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梳理生字词字音,主动关注生字词,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2.教师播放《涉江采芙蓉》朗读音频。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3.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烟雨荷柔》,学生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再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任务活动三 品味诗歌,体味诗情

【学习任务2】(4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1.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2.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莲,君子之花;莲,佳人之花;莲,爱情坚贞之花。

3.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明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意象:“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6.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题。

明确:字眼:“思”“忧伤”

表达游子对爱人和家乡的深切思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感悟诗歌中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与深沉的思乡意。)

任务活动四 合作描摹,情景再现

【学习任务3】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6人一小组,尝试演绎这一情景。

明确: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与深沉的思乡意。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讨论抒情主人公的性别,考察学生的文化常识及逻辑能力;演绎展示情景能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整个活动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三、拓展提升

1.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思想情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画面。(不少于150字)

(设计意图:当堂背诵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学习效果,描摹诗歌画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君子之花

芙蓉——莲 佳人之花 相思、思乡

爱情之花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李小晶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课时】一课时 【方法指导】

1、熟读成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正确解读来领会整首诗的含义。3、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更誉其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这足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涉江采芙蓉》,感受其炉火纯青的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新课探究: 1、《古诗十九首》简介:

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题解:

3、诗歌头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意象:

1、“芙蓉” :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引入诗歌:(1)、《爱莲说》/周敦颐

(2)、《如梦令》/李清照 寓意:

以君子之花喻品质高洁、圣洁 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以荷花的寓意分析其构成的意境:

提问:“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一般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达一种纯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诗歌开头即以“芙蓉”为意象,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鉴赏评析:

(一)、品析“还顾” “漫浩浩”两词运用的妙处。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的身影,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路途遥远,归家无望。这两个词,通过动作和画面,传达出微妙的情感。抒情主人公愁苦忧伤之情溢于言表却又不说破。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二)、问题探讨: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三种看法:

女子采芙蓉 女子还顾 男子在故乡 女子采芙蓉(想象)男子还顾 女子在故乡

男子采芙蓉 男子还顾 女子在故乡

引入:《<涉江采芙蓉>赏析》/朱光潜

(三)、“对写法”修辞手法讲解:

1、引入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对写法:

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即抒情主人公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和怀想。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3、好处:

1)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2)使抒情更加委婉含蓄,富有含蓄之美。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三是“对写法”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请用本诗学过的“对写法”赏析下面这首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四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单元及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文章。第二单元学习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该课可承担的教学内容是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同时有别于必修一诗歌单元的是,需要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涉江采芙蓉》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 对话探讨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

a)声音要有起伏。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教学过程:

(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朗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

要求:

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 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

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教学过程:

(1)“芙蓉”的意象: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2)诗中明确表达情感的词是哪个?

情感:忧伤。

明确:场景:低头采莲图、回头顾乡图。

参考: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美好的。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一,送别时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表惜别。例二,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老师示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学生将剩下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散文。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现代散文:

我荡着一叶小舟,在蓝天碧水之间采摘那最美丽的荷花。江岸水泽之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草。

采摘这美丽的芙蓉要赠送给谁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他却在遥远的远方。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可是却只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云烟。

我们之间情真意切却两地分离,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

(4)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优秀的几篇,老师适当点评。(5)配乐,老师读现代散文,学生读古文。

(6)总结:本诗营造了一种_____的意境。(双音节词语:雄奇壮阔、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孤寂冷清、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清幽高洁)

3、背读:积累语言(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

明确:(1)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以“一采、一思;一望、一感”为画面描写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少妇形象,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道的丈夫,而这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在回望旧乡,思念着妻子。表达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答题总结:

诗歌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诗中通过“采芙蓉”“芳草”描绘出一种欢乐的画面,在欢乐中主人公独“思远道”,流露出一种寂寞凄凉的孤苦相思之情。再和“还顾望旧乡”的远方游子相呼应,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思念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人物形象分析题目的答题规范化: 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

步骤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从哪些场景、细节、画面来写)步骤三:指出形象意义(2)以男女分角色朗读,朗读一遍。

(3)一分钟准备,以首字提示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

4、阅读:飞扬神思(方式:)

(1)通过“读一首诗,懂一个人,品一份情”的方式来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哀伤”和“美丽”。

明确: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春怨》(唐朝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深切思念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妇形象。通过

《闺怨》(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第五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课教学是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专题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本课教学属于“基础知识专题”下的“古典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专题教学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对写法”这种表现手法进行概念明确,并且把概念与实例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对这一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进而能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准确辨识、恰当分析,甚至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表现手法。与此同时,力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能力。

二、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诗歌,被钟嵘评价为“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的美誉,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这首《涉江采芙蓉》就是《古诗十九首》中抒写游子思妇两地分居、彼此相爱却又不能相聚的离别相思之情作品中的代表。该诗运用了“对写法”的表达技巧,是一篇进行“古典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专题教学的很好的范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一上学期的学段,在古典诗歌鉴赏方面,虽然有小学、初中和前面几课(《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一贯的应试任务、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水平不高,对一些古典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把握不牢甚至是知之甚少。

四、学习目标

1、探究抒情主人公的性别。

2、理解“对写法”的传情达意之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性别的探究较为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理解学习“对写法”这种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读写结合法

七、教学过程(课堂实录)师:“人说相思苦,离人心上苦缠绵;我说相思难,山高路远难想见。”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离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使离别酿成了一曲曲哀歌。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诗歌之河逆流而上,站在东汉末年的历史河岸,聆听《涉江采芙蓉》这首动人的相思之曲。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首先请大家齐读一下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1、探究抒情主人公的性别。

2、理解“对写法”的传情达意之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师:我们知道“知人论世”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幻灯片上的相关背景材料,以加深印象。

生齐读“背景材料”(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对写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评价极高,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句,大声地自由诵读并找出最能直接体现抒情主人公情感地词语。(给学生时间完成该项任务)

师:现在请大家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悟齐读一遍这首诗。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我诵读一遍,请大家再次体悟这首诗的情感。师:现在找出来了吗?最能直接体现抒情主人公情感地词语是什么呢? 生:忧伤。

师:非常准确!真棒!忧伤。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忧伤呢?抒发忧伤之情的主人公是位男子还是女子呢?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一问题,请看屏幕。

师: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并且请根据你的理解为本首诗拟定标题。其实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的问题是1800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一千古难题,请认真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另外,《古诗十九首》没有标题,都是以首句作为标题,请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给这首诗取个好听的名字。现在开始!(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

师:时间差不多了,现在请小组代表发言。谁愿意说一下,请举手示意。生1:我们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个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师:请你说一下你们这样解读的理由。

生1:根据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社会比较动荡,读书的士子为了仕途往往背井离乡,留下女子在家。并且我们刚刚学过《荷塘月色》,里面提到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江南的女子,也是很好的证据。

师:这位同学联系了时代背景,又联想到了学过的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能够自觉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旧知进行知识迁移,真的非常棒!那么你们为这首诗拟的标题是什么呢?

生1:《芙蓉曲 》。

师:很有感觉,容易让人联想起美丽的芙蓉花和动人的乐曲,很美!现在请你带着你现在对这首诗的理解诵读一遍这首诗

生1配乐诵读。

师:请坐!读得很有味道。其他同学有没有和刚才这组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呢?请举手示意。

生2:我们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男子,“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师:请陈述一下你们的理由。

生2:采芙蓉和环顾者都是男子,因为在古代出门在外的大多是男子,女子在家。并且我们学过的《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所以芙蓉也可以用来形容男子。

师:用芙蓉形容男子,形容男子,请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诗中是把男子比喻成芙蓉花吗?(学生们笑)肯定不是,但是从这位同学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采花这种事情并不是我们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是女子的专利,男子也可以采花,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不仅采芙蓉,而且还把芙蓉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其实屈原还写过这样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早上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可以说是一位“花痴”了。(学生们笑)所以说这组同学和认为身在外乡的男子采芙蓉也是很有道理的,外乡也可能有芙蓉花呀。这组同学同样也运用了“知人论世”和“知识迁移”的方法,也是非常棒的。那么你们给这首诗取的名字是什么呢? 生2:思芙蓉。

师:思芙蓉,美丽的芙蓉引起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也是非常美的。现在,请你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诵读一遍这首诗。

生2配乐诵读。

师:好,读得很美!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一下你们那一组的看法呢? 生3:我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女子,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女子。师:也就是说前六句的主语都是抒情主人公“我”,“我”是位女子,是这样吗? 生3:是。

师:也就是说出门在外的是位女子,是吗?

生3:不是,是女子在想在外面的丈夫在思念着他。师:有点不太好理解了。既然是女子在望“旧乡”,说明这位采莲的女子是在家乡吗? 生:不是。

师:理一下思路,可能思路有点乱了。好,请坐!同桌,请说一下你的看法。生4:这个女子应该不在家乡。

师:我认为“旧乡”这个词也很关键。既然你们的看法是前六句的主语都是身为女子的抒情主人公,那么在外地的这个“环顾望旧乡”者肯定是位女子了,因为如果这位女子没有在外地,“旧乡”这个词就不好;理解了。是这样吗?

生:是。(学生们一边点头一边说)师:你们这一组拟定的标题是什么呢? 生4:芙蓉情。

师:芙蓉情,也是非常好听的名字。现在请你带着你的解读诵读一遍这首诗。生4配乐诵读。师:读得很有感觉!好,请坐!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兴趣的话,大家下去可以继续交流并且多拟一些标题。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名家观点”。请大家齐读一下著名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朱光潜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齐读: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注:“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这里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

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同学们。我们一不留神就和大师站在了同一高度。有没有?

生:有(有笑声)

师:在朱光潜先生的解读中,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何谓推己及人,同学们?

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推想别人也有相似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回答,但都能答出基本意思。)

师:对,从我自己的思想行为推向出别人也应该这样。朱光潜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女子,她在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所思。在她看来,我思念你,我确信你也在思念着我,你一定在“环顾望旧乡”。“环顾望旧乡”这一句画面感特别强,这是女子真实看到的吗?

生:不是,是女子想象出来的。

师:对,这是一种想象。我在想着你,我想着、我也确信你也在想着我,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着极深的信任。”这是朱光潜先生的解读。刚才大家的解读有的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有的认为是男子。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和解读都值得尊重,我们现在选择抒情主人公是女子这种解读再来品味一下,因为这种解读更有味道,更引人遐想。其实在这种解读中包含有一种表现手法,我先不说它的名字,我先请大家看一首诗,请看屏幕。大家对这首诗非常熟悉吧,请齐读一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预备,起!

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你们告诉我,这首诗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呢? 生:思乡。

师:抒情主人公身在何处呢? 生:异乡。

师:

三、四两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不一样,都能解释大意。

师:对,我在想着兄弟们,没有直接写我想你们,而是通过写远在家乡的兄弟也在向着我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这种写法叫“对写法”。“对写法”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写,而是对着写。那“对写法”有什么好处呢?谁来说一下?

生:委婉含蓄。

师:委婉含蓄,说得真好,我想你,但是不直接说,直接说“我想你”多没意思呀,直接说“我想你”,只是“我想你”,对着写“我想你”,使得思念之情好像打了一个转,使得这种感情更深了、更浓了、更多了,思念翻倍了。好,请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对写法”的定义和它的好处,把它们记下来。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涉江采芙蓉》中来。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理解为是一位女子,她夹杂在一群美丽、活泼、嬉笑戏谑的采莲女之间,采到了那朵最美丽的芙蓉花,然而却无法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只能想象心上人正在“环顾望旧乡”,进而陷入无尽的忧伤之中,情感的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腻。解读到这一层面,跟之前相比,对这首诗的理解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意味了呢?

生:是。

师:好,现在请大家再次齐读一遍这首诗,把这种不一样融入进去。“涉江采芙蓉”,预备,起!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师:读得真好,太有感觉了。下面我们来小试牛刀,针对“对写法”进行课堂练习。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首诗,请齐读一遍。“邯郸冬至夜思家”,预备,起!

生:齐读“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师:我们知道,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相信大家都能够读懂这首诗,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一下屏幕上的问题,谁来说一下?

生5:运用了“对写法”,通过写家人深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委婉,而且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师:好,请坐!不仅说出了咱们刚才所想到的“委婉、含蓄”,而且又说出了“扩大了诗歌的意境”,非常棒!现在请浏览一下参考答案。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小结。我们首先通过抓关键词“忧伤”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然后探究了抒情主人公究竟是男子还是女子的问题,理解分析了“对写法”,从而进一步体悟了抒情主人公那“悲兮悲兮生别离”的思想感情,就象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最后,让我们合上课本,齐背一遍这首诗,再次回味那藏在文字后面的深沉而又美好的韵致,那美丽而又感人的忧伤。注意力争做到声情并茂。“涉江采芙蓉”,预备,起!

学生配乐齐背该诗。

师:背得很好,饱含了感情。下面请大家看一下作业。

1、假设抒情主人公是位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则是所思的男子,请你以第一人称“我”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请分析高适的《除夕作》这首诗中的表现手法。好,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授课之前,我进行了一定的准备,然而授课之后,却发现有不少遗憾之处。现对其进行反思如下:

一、优点

1.诵读比较充分。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法则,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理解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反复诵读。在感悟诗意的基础上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音乐再现情景。适当的背景音乐能够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从而激起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在课堂上,学生们在音乐背景的渲染下,较为快速地调动起了情感,诵读效果比较好。

3.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在探究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

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这一问题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4.充满激情。在整堂课中,我始终以充满深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感感染学生,也用我的深情来熏陶学生。体现了语文学科以“情感”为基点的“人文性”。

二、缺点及改进方案

1.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的时候,我说得过多,学生反而说得较少,限制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的适度性,做出回应,进行适度点拨即可,不可反客为主。

2.心理调控能力较差,有紧张情绪。我在放第一张幻灯片的时候,背景音乐出不来,想用话筒,连接线有问题,没有用上。刚开始上课就出现这两个问题,我顿时紧张起来,学生的情绪也受到感染,变得紧张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显得不够自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准备得充分一些,以避免问题的发生,并且增强成功教学的信心。

3.课堂语言不够生动优美,语速过快。语速过快,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感,不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以后,我一定更加努力加强自我学习,积累优美的词汇,加强课堂语言的感染力,并且注意放慢语速,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涉江采芙蓉》_教学设想

    《涉江采芙蓉》 教学设想 一.教学设想 《涉江采芙蓉》 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二册,是汉魏晋诗歌单元中的一篇。该单元选录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共七首,分别是 《诗经......

    《涉江采芙蓉》教学实录

    《涉江采芙蓉》教学实录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教师导入 世界总会有痛苦的感情,在奔腾不息的生......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导语设计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同学们,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很好,大家都知道。但是,这句诗不过是整首诗的开头,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同学......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邹海兰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读懂《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大概意思不难,但难以真正体味诗中那份悠远绵长的情感,因为孩子们没有那......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的: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有关文学常识。 2、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其思想内涵。 4、理解诗歌主题的多样性。 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