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山陵前的追忆教学设计
山美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2.《中山陵前的追忆》 龙泉镇满贡小学 纪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是中国人”第4条的要求编写。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了解孙中山及其他仁人志士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历程,感觉中国人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认识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曲折与艰难,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革命斗争的艰难,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克服的勇气。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2)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知识目标
(1)了解中山陵。
(2)探究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3)知道其他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事迹。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以中山陵为切入点,通过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以及辛亥革命后期孙中山继续为革命做出的努力,体现出革命道路的艰难。在学习艰难的革命道路的同时,一方面要突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例或数字,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许多仁人志士,如: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斗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等等,为了救国救民,纷纷投身革命、献身革命,值得后人尊敬和怀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中山陵的资料片(2)中山陵的整体结构图(3)孙中山的个人资料、及领导的革命斗争
学生准备:(1)孙中山的资料。(2)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中山陵资料片及图片,引导课题
1.教师谈话: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朝代和政权在今天的南京建都,更有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那里。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坐落于此,供人们永远瞻仰。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预设:喜欢
2.出示课件,中山陵资料片和图片。
3、教师:观看了中山陵的资料片,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想知道中山陵的来历。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中山陵的资料片和图片,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大家对孙中山有什么了解?(学生汇报交流关于孙中山的基本情况)教师补充孙中山的资料
2、教师:孙中山为了救国救民走上了一条艰辛的革命之路,并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搜集的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事例和故事。具体要求是:
(1)汇报时,要讲明自己搜集资料的来源。
(2)个人汇报后,小组内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汇总。(3)每组推选两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3、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在班内交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或作补充说明。
4、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部分影视图文资料。
5、教师:了解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
预设:革命先辈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英勇不屈、视死如归。
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危难
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搜集到的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事例的讨论和教师的相关补充,让学生体会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知道革命的艰难和危难以及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明白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拓展延伸
教师谈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他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前,还有一些仁人志士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都是谁?他们又是怎样前仆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的?希望大家课下通过上网、看书、访问等方式去搜集资料。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搜集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的英勇顽强的斗争事例,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四、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认识孙中山,知道了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挽救中国而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和英勇的斗争。那么,辛亥革命前,还有哪些仁人志士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呢?让我们交流一下吧!
五、合作探究
1、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把学生搜集的资料分为几部分,板书: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等,便于学生围绕几个方面去汇报交流。
3、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解释和纠正。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六、说一说
1、教师谈话:(1)从这些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先辈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2)大家汇报交流的英雄人物中,你最佩服哪一个?为什么?(3)作为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小学生,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富强和文明做些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七、拓展延伸
1、教师启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大家都有了很多收获。课下你们还想继续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确定课后研究题目。教学反思
第二篇:中山陵前的教学反思
我对《中山陵前》这一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历史,知道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了解革命先辈为探索祖国的独立、富强之路,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理想。
具体来说,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动手: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报刊、网站,收集有关背景史料和当时社会境况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他们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资料的同时,以师生互动的形式重组知识点,使之学得更扎实。
2、动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感受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境况。
3、动嘴:让学生讲史料故事,小辩论“辛亥革命成功与否”,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第三篇:《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阳城五中
刘芳萍
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生字新词。
2、自主设疑探究学习课文内容。
3、为相应的“景点”,配上解说词。
4、仿写课文,学会抓住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
5、感受孙中山伟大的人格和不朽的精神。
(注:目标2、3、4定位重点选修目标,小组课前自主重点选择其中一个,围绕所定目标重点准备。)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导语设计:
草长莺飞,百花竞放,“又是一年春好处”。大家都纷纷走出户外,观光旅游,亲近自然,享受阳光,放飞心情。然而我们的旅游另有特色:刚刚瞻仰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感受了百年来人民英雄为革命为国家付出的一份沉甸甸的厚重;今天,我们又来到“巍巍中山陵”,去缅怀伟大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慈祥的面容、博大的胸怀、崇高的理想、不朽的精神。
教师板题。
二、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和方法:
熟读课文。
1、积累识记生字词。
2、各小组在重点选修目标中选定。
3、教师依次呈现针对2、3、4目标的三个“知识超市”。教师讲解三个“知识超市”的内容和有关活动方法。
投影:
①知识超市(1)——获取“解说能力” 路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图片,结合课后平面图,为相应的“景点”设计解说词,解说词要符合课文内容,要有一定的创意。组长负责组合,排练解说,在展示课上展示。
②知识超市(2)——获取“解读能力”
路径提示:假如你当老师,怎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请你针对课文内容、思想、写法提出相应的“有价值”问题,以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解读课文。(请注意:问题一定要出自我心我口,绝不照搬问题提问题。)活动方法: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并研讨解决,组长负责汇总,最后模拟“作者答记者问” 的形式展示。
③知识超市(3)——获取“写作能力”
路径提示:在观察阳城五中校园的基础上,仿写这篇课文,以“
五中”为题写一片说明文。
活动方式:小组里选出精彩片段或“问题片段”。在课堂上朗读展示,可以是作者朗读,也可以其他同学代读,还要进行点评。组长负责展示的连贯性。
四、各小组精读课文,积极准备,为下一节班级展示课努力。教师了解学生状况,进行必要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投影呈现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生字新词。
2、自主设疑探究学习课文内容。
3、为相应的“景点”,配上解说词。
4、仿写课文,学会抓住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
5、感受孙中山伟大的人格和不朽的精神。
(注:目标2、3、4定位重点选修目标,小组课前自主重点选择其中一个,围绕所定目标重点准备。)
二、听写生字。
1、各小组抽一个人到黑板上写。
2、教师读,学生写。
叱咤风云 chì zhà
南麓 lù
断垣颓壁
yuán 丘岗坡陀 tuó 巉岩 chán
嵯峨
cuó
é
淳朴 chún
灵柩
jiù
莽苍
mǎng
深邃 suì
3、订正错字。
三、学生展示。教师做点评和点拨。
教师:又是一节快乐的语文课,我们将在这里尽情汲取知识的甘露,成长的营养,让我们走进《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走进“知识的超市”,体验“生命的狂欢”——
投影活动过程的展示方法及评定办法。
全班六个大组。我们把三个“知识超市”定为三个活动板块,每一个活动板块有两个小组竞赛展示。
1、展示组大胆展示,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同时,不参加现在展示的同学要认真观看,做好记录,展示完毕就是点评环节,请积极参与点评。每个板块展示完毕后进行点评,点评时间不超过2分钟。
2、展示的两个组分出优胜组,小组加5分。
点评1人次小组加1分。点评好的(公正客观,有理有据)加2分。
3、三大板块评出若干个展示之星,为小组加3分。
(一)走进“知识超市一”的同学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说进程为学生投影相应的图片。
然后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二)走进“知识超市二”的同学展示: 学生以模拟“答记者问”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
投影“教师点拨”幻灯片: 让学生明确:
1、提问题可以从课文结构、内容、思想感情、写作这四方面展开。
2、从标题入手,提纲挈领,便于把握全文。
3、内容方面如果比较复杂,可以提出梳理内容的问题。(比如:某段写了什么?从哪几方面写?)
4、揣摩作者写作的用意。可以提出:某段写作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是为什么或有什么好处。阅读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抒发这些思想感情是想告诉读者什么?——这里就把握主旨方面的问题
5、关于写法,可以考虑文章的顺序;为了表现主题,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文章的语言有哪些值得称道之处?
6、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要注意文体特征。
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题目解读“巍巍”。“巍巍”是中山陵的总特征,文章处处体现这两个字:从中山陵的巍峨高大衬托“巍巍”;从确凿的数据说明“巍巍”;从建筑的刻字体现“巍巍”。“巍巍”是指建筑的雄伟高大,又指孙中山的人格伟大精神不朽。
(三)走进“知识超市三”的同学展示。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重点指导:
注意首先要说明学校的总平面布局,使读者对学校有个总印象;方位词要表述准确;抓住重点建筑介绍,不必面面俱到。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参观的不仅仅是一群建筑,更是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和建筑后面的文化。相信我们的旅游绝不俗套:因为大家的目光因为仰视,而不再短浅;大家的内心因为沉思,而增添了一份厚重!感谢作者,感谢编者,感谢语文,感谢大家的精彩展示!
下课。
第四篇:《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授课时间:2003年3月12日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 南北中轴对称 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总 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 大面积绿化 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分 南
北
第五篇:12《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从“十五字”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3)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4)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2.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教学设想:
1.重点: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2.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1.《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①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②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2.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3.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
2.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
3.请大家阅读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
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交流:(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4.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雕像和卧像等。
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
三.阅读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
1.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
2.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3.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四.精段赏析,体会语言特色
1.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美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
2.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①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写生动之笔 ②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 ③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
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 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