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内容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孔子有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缺乏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鉴于这一点,我们要注重阅读问题的设计,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其智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问题,像提问太直白,缺乏交流性、问题空洞化,缺乏主导性等都是阅读教学中的“绊脚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更是贯穿始终、促进学生思考提升的关键。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积极应对以上问题,在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主导性的同时适当增加趣味性,提供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注重层次,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据调查,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提问回答,师生之间的互动游走在随机提问中,因为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大多简单组合,对学生思维启发没有太大作用。考虑到阅读教学的探究性,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促进其思考解答。
比如,我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利用文本内在的逻辑性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1)文章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2)文章有很多处景物描写,十分细腻,你能针对某一处谈谈作者当时的心情吗?(3)作者在面对不同景物时有不同的心情,你能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吗?(4)画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轨迹图和情绪变化的曲线图,对比两者,谈谈你的发现。(5)整合全文,思考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关系。这样的问题设计紧扣景、情展开,能帮助学生理清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思考,生发出独特的感悟。
再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我围绕文中跌宕的情节设计了以下问题,点拨学生帮其悟理:(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2)为什么秦国、晋国要围攻郑国?(3)为什么烛之武一开始拒绝郑伯的求助,最后又答应退秦师?(4)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还能培养其阅读思维,活学活用。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很重要,不仅是文章思考脉络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有效手段。长此以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习惯,在面对阅读时知道如何思考,不至于无从下手。
二、突出重点,引导探究,促进学生思考提升
主问题的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主问题不同于一般问题,不仅要能其主导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言能在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为此,我们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反复研究文本,多花一些心思,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设计前,我们要清楚主问题具备以下特点:(1)概括性,不仅精炼而且能带动整体性阅读。(2)探究性,带有一定的复杂性,不是用“是”、“否”就能简单回答的,需要学生思考斟酌得出结论。(3)逻辑性,能引导学生紧扣文章内容结构思考,培养其逻辑能力。明白这些后,我们就可以着手设计,在教学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问答,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在设计时我们要注重技巧策略,能省掉很多麻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
1.标题切入。很多文章光看标题就能得到很多信息,像《雨巷》,一般我会利用这一点设计:“雨巷”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作者引入这个意象的意图是什么?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成功地导入教学。
2.关键句切入。像根据《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就会设计:诗歌从哪些方面描写出蜀道的“难”?作者强调蜀道的“难”想要表现什么?
3.从中心事件入手。比如,在讲《再别康桥》时,我就围绕徐志摩给母校写的一首恋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各种美。
4.情感切入。很多文章都会以情感为主线展开,我就会借此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产生共鸣。像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创作时是绝望还是抱有希望的?以此引导学生反复钻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感知。
主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引导其感悟;还能帮助我们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体现趣味,留有余地,提供学生发挥空间
高中语文课堂给人的印象大多是枯燥沉闷的,老师在上面讲地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得头昏脑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要积极改善,借助问题设计,适当地增加趣味,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活跃课堂,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上《祝福》一课时,考虑到文本涉及的时代和现代相距甚远,长驱直入让其探究,学生很难有积极性,课堂效率得不到保障。为此,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试图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其思考:(1)祥林嫂作为女人,有没有幸福的时刻和属于她的春天呢?(2)结合文章内容,你觉得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两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马上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在底下炸开了锅,对问题的思考相当卖力,没一会就解决了。由此可见,适当地趣味增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活跃课堂。
总之,优化问题设计是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完善,还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实施时,我们要吸取以往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不足和经验,取长?a短,立足问题层次性、主导性的设计,有效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促进其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新课程的课堂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老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有的一节课能设计几十个问题,问的学生晕头转向,课堂被 “问”得乱七八糟。如何科学设计课堂问题,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科学,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二)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发掘学生的潜力
人类的大脑内部有千亿个神经细胞,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然而,人脑的力量虽令人敬畏,却也难以捉摸。唯有先懂得如何去开发脑中的无限潜能,才能真正运用这份力量。我们必须先接受一个观念,那就是真心的相信人与生俱来的潜力还没完全展现出来。课堂教学设计中如果能科学设计问题,能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
(三)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经常讲,要研究大纲、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如何研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教学中是否能准确地得以把握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去突破重难点,这个值得我们思考。科学设计课堂的问题能突破难点,能克服学生畏难思想。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提高。
二、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理论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二期课改全面推行。二期课改最富有创意之处是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期课改适应了新时代的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效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的好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潜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对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各种问题的设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首先,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什么问题上,通过什么问题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其次,一个教学设计中通过什么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是我们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又一意义。
最后根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能通过讨论、探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
三、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问题的“度”,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切实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1.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2.在政治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3.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四、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
五、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篇: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季老师谈到的导学案过程设计的流程非常清晰,在我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认为流程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比较重要,下面我针对问题设计部分谈一谈我的做法。
在数学代数部分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研究,要达到建构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因此在《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内容中我是设计的,首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课本内容先设计一个可以利用的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问题在设计时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把学生引向新知,同时激发他们对问题研究的兴趣。
下一个环节考虑到探究性的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因而在设计问题时,我将分层次设计,让问题层次的难度逐渐提升,促使学生利用旧知,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提高学生的动脑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中教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性问题,目的在于让他们感兴趣的同时转变学生的定式思维习惯,逐渐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这样来完成一节课,虽然只学习了而道题但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主动思考寻求方法,主动探究提高能力,当学生把“要我学”逐渐变为“我要学”的时候,他可以凭借他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来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李健菲 2012、08、21
第四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篆角初级中学:张 琼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而问题的质量是这种问题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和实效性、层次性和量力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的原则,并由此提出四方面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教师应依据什么提问?该怎样提问?各类问题应怎样设计呢?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历史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性不仅要教师在文字表述上讲究逻辑性,更要在问题内容上讲究明确和逻辑关系。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二)、层次性和量力性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科的能力特点而言,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方法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针对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设计问题。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初中学生,所以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要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学力水平,要量学生之力。教师总是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么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出入,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实质意义或理解了却没有能力回答。(三)、新颖性和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能诱导新的联想新的遐思,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问题设计的新颖性表现在材料选取的“新”和出题角度的“新”。同时,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的简单的回忆性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有价值性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历史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吃透教材,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重点、难点入手设计问题。在教授《美国独立战争》时,有一个疑难问题:北美殖民地的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态,教材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而本课重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重点,必须要先理解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性质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问:“北美殖民地存在哪些经济形态,它们属于什么经济性质?”学生在对比分析基础上理解南方奴隶经济的本质,也就为解决难点问题开辟了道路。其次,要从学生角度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带着兴趣进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更容易,速度更快。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多注重历史事件,而学生却更喜欢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把一些历史事件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身上,比如洋务运动可以从李鸿章或曾国藩这些人物入手。再比如讲美国的扩张史时,若只按课本的语言讲述,味同嚼蜡,但如果从美国的星条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13条纹和50颗星组成?”这样设疑提问,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她们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二)注重引导,实施渐进式提问
渐进式提问其实涉及到问题的层次性。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渐进式提问可以在一堂课中进行,也可以在某一个教学阶段进行。在学习新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渐进式问题导入,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我们先设问“19世纪中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再现和概括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设问“当时中国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的最大任务是什么?”引出新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已知的经验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讲“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节,对“有人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个思考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为剖析该内容,我把它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思考: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②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③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④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⑤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的问题情境,或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激发兴趣,实施逆向式提问
中学生正处于比较自我和偏激的年龄阶段,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一些正统的观点抱有叛逆的心理特征,利用逆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比如,我们在讲《中华民国成立》这一节时曾这样设计过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还会失败吗?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有了孙的正确领导,就能避免失败;还有一部分则认为:会失败,因为辛亥 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人民不理解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追问:历史的创造者是个人还是人民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某个领导人呢,还是在于其阶级本身的弱点? 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它本身必然要失败。这种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思辩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顿悟性得到培养,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之境界。逆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出多维的问题答案。
(四)巧用比较,实施迂回式提问
每个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则更盛。设计问题时不要“直奔主题”,应该让问题带有一定的曲折性和神秘感, 如学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先让学生回忆战国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设问:“战国初期商业经济发展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个时期的商品有何不同?不同经济现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审题,学生注意到“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继而经过比较可知战国初期商业经济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再进而认识到同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前者处在封建社会的勃兴时期,其商品主要是马匹、象牙、鱼盐、皮革等,商业经济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它促使奴隶社会彻底崩溃,封建社会走向强盛。后者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其商品主要是丝绸、棉布、瓷器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需求量大,生产多,生产的目的是进入市场,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封建社会起着瓦解作用。通过这种迂回式题目的设计,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使学生在旧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得以深化。
课堂的实质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参考文献:
1、高文着.教学模式论.第三编第六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着.历史学习方略.第一章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左晓梅.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7)
4、唐振春.历史问题教学初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
5、计强.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10)
第五篇:生物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内容摘要:
关键词:问题设计基本原则课改
问题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课堂的节奏;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益;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减少知识的灌输,增加知识的引导,可以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
问题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呢?
一、导入问题,妙趣横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问题如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则本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思维灵活,反应加快,课堂效益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例如:讲述脂肪的功能时,我设计了“为什么说胖子怕热、瘦子怕撞”的问题,结果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都很好。
二、预习问题,简单全面
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因此预习问题宜简不宜繁,否则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知难而退。
三、过渡问题,承上启下
例如:学完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总反应式后,我顺势提出:“根据总反应式,你能说出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吗?”这样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的学习。
四、重点问题,由简到繁
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教学,笔者设计了六个问题:①光合作用分为哪两个阶段?②光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有哪些?③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有哪些?④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什么?⑤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了什么?⑥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一个统一整体?如此设计,逐层推进,学生学得容易,岂有不会之理?
五、难点问题,分散递进
例如“同质量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糖类的二倍多”这一难点的理解,可以分散为三个问题:①有氧呼吸第几阶段放能最多?②放能多少与[h]的多少和氧气消耗量有什么关系?③观察糖类和脂肪分子式中的c/h,谁的大?只有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才能完全理解上述难点。
六、实验问题,侧重操作
例如,显微镜的使用一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②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③载物台的上中下分别是什么结构?④字母“e”在显微镜下是正立还是倒立?⑤高倍镜看到的范围大还是低倍镜看到的范围大?这些问题很多生物教师是把结果在理论课上直接告诉学生,而笔者则是设计为探究问题,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做显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