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21:5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合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合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一:《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

唐建 孙长娟 吴朝晖 王律斯 张萍 高晓玲 孙延飞 宋小妹 门秋佳 关闳

数学科学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学能运用数学语言将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结构表示出来.符号化、形式化是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习数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习用形式化语言去表述、解释、解决各种问题.

一、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本章共分两大节。

第一大节,是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本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入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接着给出了空集的含义。然后,学习了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特征性质描述法)。

第二大节,是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本节首先从观察集合与集合之间元素的关系开始,给出子集、真子集以及集合相等的概念,同时学习了用维恩(venn)图表示集合。接着,学习了交集、并集以及全集、补集的初步知识。

本章的最后安排了一篇介绍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自学成才的华罗庚”。安排这篇阅读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精神。

二、地位及作用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三、教学目标

本章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1.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3.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5.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6.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约5课时.

1.1.1 集合的概念(约1课时)1.1.2集合的表示方法(约1课时)1.2.1集合之间的关系(约1课时)1.2.2集合的运算(约1课时)集合复习课(约1课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法及集合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掌握了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方法及集合间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对象和结构,更好地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和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本章的难点是用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法描述集合和补集的逻辑含义。学生从本章正式开始学习集合知识,集合包含了比较多的新概念,还有相应的新符号,有些概念、符号还容易混淆,这些因素都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六、教学资源建议

课本与教参;与教材相关的课件;与内容有关的数学发展史;信息技术手段。

七、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建议

教师指导与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分析、讨论、探究集合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从而熟练使用集合语言来表述数学对象。

八、评价建议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

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在本章及今后学习中,能否正确理解以及恰当运用集合语言。包括:正确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时,是否恰当地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案例

1.1.1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2)能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一个集合.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篇二:集合的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

②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③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④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⑤能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

6、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多媒体展示:

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

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

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03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03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04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具体一一列出

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7.4.2法表示

科书中的思考题:

言描述集合{2,4,6,8}吗?

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结:

1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述法表示为:a={x?r|x<10} 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生完成第5页例2 1)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篇三: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 教学设计)集合的元素可以【设计意图】使学集合的描述【活动1】提出教1)你能用自然语2)你能用列举法学生讨论,师生总)从2开始到8)这个集合中的元引导学生思考、讨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例如2)可以用描【设计意图】使学【活动2】引导学方程x2?2?0的一:章节名称:1.集合

二、计划学时:1(45分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性质,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能力目标:

探究集合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觉探究数学学习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集合学习,使学生认识自己在社会这个大集合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教学难点:

点集与数集的特点及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新生,高一学生虽然在智力等各方面都有

较之初中的发展,但毕竟刚刚由初中阶段上升而来,对于新的知识朦胧性较大,虽然集合的思想在小学以及初中就有了渗透,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知识的差异层次较大,再者,一个概念的引入,如想较理性的认识还得靠深入的学习和多一些的训练。

学习习惯:高中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初级的学习习

惯和方法,我们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适当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中的不妥之处。

六、课程类型与教学方法

课型:理论课与现实材料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导,打破传统的数学课的枯燥乏味性。

教学方法:以教师授与学生互动为主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安排

由于是初次试讲,老师与学生都是第一次见面。所以,课前准备要求老师把所有的问题都想清楚,努力做到课程流畅不卡壳。

(二)、课堂教学

篇四:点的集合教案

落实课程计划 体现学讲精神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集备课手

—— 六上

主 复 备: 学 校: 2014年9月

前 言

篇五:《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人教a版

一、课型、课时

(一)课型:新知讲授课

(二)课时: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能够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的表示方法,了解集合要素的三个性质,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集合知识是整个高中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问题的基础。通过学习集合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中的集合语言,可以使学生逐步运用集合的观点和思想分析数学问题。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只描述的概念。在初中数学不等式解集的定义中涉及过集合,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结合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中元素的相关概念,集合的元素特征,及集合的表示方法等。

(二)、知识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知道常用数集的专用符号,能够判断具体数值与常用数集之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三性,即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集合语言熟练描述有关数学对象。

2、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即熟练应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来描述具体问题。

(三)、能力目标

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想象能力。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周围事物的列举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集体的主人翁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的适当选择。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有了对周围事物的发现总结能力,对部分粗心大意的学生,培养其细致的观察力,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会有所混淆,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来达到标准要求。学生可能会用初中熟知的记忆学习方法来学习,鼓励学生理解学习,事半功倍。

三、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新知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在深入,教学方法是诱导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选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使学生在这些例子中感受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性质,贴近日常生活,便于学生接受和学习。教师制作一些相应的幻灯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兴趣教学的目的。

(二)、导入新课

1、我们初中学习都有哪些数集啊?

学生踊跃回答:有自然数集,有理数集等。

2、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集合。大家能否举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

学生举例自己的家庭,班级,学校等等。

(三)、教与学的过程

1、幻灯片出示集合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介绍集合的分类:有限集合无限集。结合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2、例题

1、下列是说法正确的是()

a.{302班个子高的男生}是一个集合

b.{1,2,1,3}是一个集合

c.{1,2}和{2,1}是同一个集合

答案:c。

由上面的例题大家发现集合中元素应该具有哪些性质了吗?

学生讨论总结: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我们说我们302班任何一个学生都属于我们这个班集体,那我们在数学中如何表达这个

意思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这部分内容,教室在教室活动,及时发现问题,个别学生单独辅导,解除疑难。

请一个同学说一个集合:302班的所有女生组成集合a,a是班里的一名同学,b是303班的一名同学。请用符号来表示a,a,b之间的关系。

另一同学回答。

4、同学们知道常用数集的记号吗?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部分相关内容,并阅读教科书第三页中表格内容。

学生回忆,阅读相关知识。认识常用数集符号。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5、你能用列举法来表示下列集合吗?

从1到10之间的偶数(包括10);302班的全体任课教师;302班班长。

学生回答,由于贴合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下面集合吗?

不等式2x+4>8的解集。

学生回答不出,引出描述法。

答案:{x︱x>2}。引导学生探究列举法与描述法之间的各自特点与不同。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四)、学习反馈与检测

反馈:学生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还有待进一步在学习中强化,对二者的表示时有混淆。检测:

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形成集合的是()

a、大于5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整除的所有整数

d、函数y=x图像上所有的点

2、若x∈r,则{3,x,x+3}中的元素x应满足什么条件?

3、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表示下列集合。

⑴、小于5的正奇数

⑵、15以内的质数

⑶、平面坐标系中第ⅰ、ⅲ象限点的集合

⑷、到(1,1)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集合

(五)作业设计

习题1.1a组第4题;讲练学案本节练习。

(六)、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各个辅导,重点内容,多练,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篇:最新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第一小学 王建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

集合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这部分知识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一).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提出问题: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 1

意见,师引导总结: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实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条件允许可让学生演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在参加人数数据较多的情况下,发现重复的人数”,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策略分析谈话: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直观看出重复的同学就不会计算错误的问题,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重叠问题,就要清楚看出重复部分的数量,从而引发学生操作意识,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整理,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2.探究方法:引入韦恩图(集合图),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进行填写。介绍韦恩,拓宽视野课件出示: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这种图称为韦恩图(也叫文氏图),是由英国数学家叫韦恩发明创造的,韦恩图常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也叫集合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结合各小组的展示,引出韦恩图,让学生了解韦恩图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

3.辩论感悟谈话: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课件出示: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课件出示两天的进货情况,请同学们解答两天一共进了多少货?

3、我们班男同学的饮食习惯调查,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课件出示集合图,让同学们解答。

4.拓展性练习:三年级三班参加作文竞赛的学生有4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6人,猜猜看,这个班里参加作文和数学竞赛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一组由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既链接所学知识资源,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结合集合思想进行分析,还能结合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呼应课题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今天我们利用集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第三篇: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教具准备:课件、呼啦圈两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师:你能描述下,3个人中哪两个是儿子,哪两个是爸爸吗? 预设生1:左边和中间的是儿子,右边和中间的是爸爸。预设生2:小朋友和青年人是儿子,青年人和老年人是爸爸。

师:真不错,请坐。同学们仔细观察下,中间青年人的身份有什么特殊的? 生:中间的青年人既是儿子又是爸爸。(强调:既······又······)师:也就是他有两个身份,但是我们在计算时只能算几个人呢? 生:1个人。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①方法一。

师:孩子们,下周就是我们学校的运动会。这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请一位孩子来大声地读一读,跳绳的有哪些人?踢毽的有哪些人? 师:声音真响亮。现在请你们先数一数,再回答老师参加跳绳的有几人?参加踢毽的有几人?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再请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板书在黑板左边)9+8=17(人)。师:好,这是你的观点。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我发现有3个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一共只有14人参加了。师:那你能再说说算式应该怎么列吗?

生:算式是(板书)9+8=17(人),17-3=14(人)或9+8-3=14(人)师:你真有想法!有哪位同学明白他为什么要减去3呢? 预设生1:因为有3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师:回答得真好。

师:不错,如果用9+8就是把这3个人算了几次? 生:两次。

师: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去3)。

师:那你们能不能肯定地告诉老师参加这两项比赛到底是17人还是14人呢?

生:14人。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作答吧。板书:答: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14人。②方法二。

师:现在为了使同学们能更清楚地理解,我想邀请班里的14个孩子分别对应的扮演其中一人,有哪些同学愿意参加呢?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好,现在请所有孩子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请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现在老师开始念名字。

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两项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站哪里比较好? 生:站中间。

师: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表示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同学。

师:对啦!

3、方法三。

师:谢谢你们的表演,现在请你们拿出草稿本和笔,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用画图的方法将看到的情形表示出来,可4人组内讨论。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先展示一个不太规范的。

师:请××来展示并表达你的想法,师:首先老师要肯定,他用画圈的方式将参加同一运动的集合在了一起,很不错!但是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呢?再想想。

师: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这位同学的画法?

生:左边的圈表示(参加跳绳的),右边的圈表示(参加踢毽的),中间重叠部分表示(两项都参加的)。

师:表扬他(顶呱呱)!他画得这种图在数学中称为维恩图,是英国著名逻辑学家约翰*维恩发明的,因此我们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师:那现在请大家再跟着老师一起再来画一遍。首先画一个椭圆。表示什么呢?

生1:跳绳的。

师: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2:踢毽的。

师:其实你们两个说的都可以,那么老师为了与题目表达方式一致,我先将这个椭圆表示跳绳的。

师:现在还要画一个椭圆。请问画的时候能不能和左边那个分开画? 生:不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3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师:现在它只能表示什么呢? 生:踢毽的。

师:这个时候中间出现了了重叠部分,它表示什么? 生:两项都参加的。(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子的人)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4,跟老师一起完成书上的维恩图。在写之前老师有一个提议,请同学们将这页最上面表格中两项都参加了的学生的名字圈起来,请问圈起来的学生的名字应该写哪里呢?

生:中间。

师:好,我们一起写。

师:现在请表现好的小组开火车告诉老师哪些名字应该写哪一边。师:等一下,跳绳中第一个名字是杨明,你为什么不说了呢? 生:因为杨明是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已经写中间了。师:很好,不能重复,那你把你刚才的回答再大声的说一遍。写完后师问:这些人的名字可以打乱写吗? 生:可以。

师:也就是说可以是无序的。那你们刚刚按顺序念,是为了什么呢? 生:不漏掉人。

师: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8-3)+3+(9-3)=14(人)

师: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好,请同学们将列式解答过程写在P104的最下面。

三、巩固练习。

请大家完成P105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四、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集合 维恩图

杨明

陈东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刘红

于丽 周晓 朱小

李芳

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9+8-3=14(人)(9-3)+3+(8-3)=14(人)

答: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14人。

第四篇: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

师:刚才大家在活动中明白了喜欢男老师同时又喜欢女老师的同学既属于喜欢男老师的一组还属于喜欢女老师的一组,现在他们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贴到了黑板上,你还能告诉我哪些同学是喜欢男老师的?哪些同学是喜欢女老师的?

生(众):左边的xxx、xxx是喜欢女老师的,右面的xxx、xxx是喜欢男老师的,中间的xxx、xxx既喜欢男老师又喜欢女老师。

师:大家的记性真不错。可是怎么样能够让所有的人一眼就能看懂咱们黑板上贴的卡片的意思呢?

生:在喜欢男老师的同学上边写上“男”,在喜欢女老师的同学上边写上“女”。

师:不错的主意。(板书:男

女)那中间呢?

生:男女老师。

生:写一个“中”。

师:教你的有男老师,有女老师,有中老师吗?

生:(生笑)没有。

师:显然写“中”是不合适的。我倒是觉得写“男”“女”是个办法,不过应该写完整。左边写上“喜欢男老师”;右边写上“喜欢女老师”。(板书补充完整)现在是不是比刚才清楚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用图把他们表现的更清晰,你有好办法吗?

(生小声交流,其中一名男同学说可以画圆圈)

师:那位说画圆圈的同学,你能到黑板上来给大家画一下吗?

(生到前面板演)

师:哪位同学能够明白这位同学所画的意思。

生:(沉默)

师:请刚才那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他的想法。

生:我把xxx、xxx、xxx、xxx圈起来,是因为他们是喜欢男老师的,我用另一个圆圈把xxxx、xxx、xxx、xxx全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喜欢女老师。

师:那为什么xxx、xxx这两位同学你两次都圈了呢?

生:因为他们两个既喜欢男老师又喜欢女老师,所以在圈喜欢男老师的同学的时候要圈起来,喜欢女老师的又要再圈一次。所以是两次都要圈。

(座位上的部分同学作鼓掌状)

师:你觉得刚才这位小老师讲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的话还不鼓掌。(生鼓掌)

师:早就听说咱们班同学聪明,今天感觉到了,咱们班同学确实聪明。既然大家那么聪明我就要考考你了。你能根据黑板上贴的和刚才我们讨论的列出算式吗?

生:4×2-2=6(人)

师:请你给大家仔细说说你的想法。

生:喜欢男老师的有4人,喜欢女老师的也有4人,求一共有几人列式为4×2,其中两人既喜欢男老师又喜欢女老师算了两次,所以要在减去一个2。

师:其他同学,你的意见呢?

生:同意。

师:喜欢男老师的有4人,喜欢女老师的有4人,加起来一共是8人,列式为4+4,也就是4×2,其中两人算了两次,应该减去一次,也就是减去2,所以列式为4×2-2或4+4-2。瞧,这位同学讲的多么清楚!

四、实践应用,转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重叠现象,也是我们书上《数学广角》的内容(板书:数学广角)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会出现重复计算,因此要再减去一次。请你试着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帮老师把这个空填一下。(多媒体出示)你觉得中间这个空里应该是什么样的题目?

生:趣味思考题。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想的?

生:左边圆圈里的是趣味题,右边圆圈里的是思考题,中间是两个圆交叉的地方,应该是既有思考题,又有趣味题,所以是趣味思考题。

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众):同意。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趣味题到底怎么有趣味?(多媒体出示)

1、(课本110页第1题)

(每一只动物都可以用鼠标拖动放在任一位置)

(当说到海龟时,一个学生说:海龟应该放到会飞的那边吧?师:同学们见过海龟从天上飞过吗?不过这个同学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真的能看到海龟从天空飞过。)

第五篇:《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铜冶小学 马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先一起来做两道脑筋急转弯,看看大家脑筋够不够。(1)昨天,蒋老师到超市去买东西,在付款的时候,从前往后数我排在第3,从后往前数,我排在第4。这时,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付款?

指名回答,并说出算式及算理,借助示意图理解算理。(2)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有一个人有双重身份,所以有三个人。

这两道趣味数学题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

(一)初步感知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

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

(1)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比赛的动物,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为什么?)8+9-3=14(种)2.认识集合圈,深入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

(1)引导学生整理统计表,呈现集合圈。

(2)进一步观察集合圈,说说你还有什么发现? a.两种比赛都参加的有3种。b.只参加篮球赛的有5种。c.只参加足球赛的有6种。

3.再次解决问题,更深入的理解集合图的含义。

指名回答并讲解算式含义:5+3+6 5+9 8+6

(二)动手实践 1.课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2)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3)设疑: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吗?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2.探究方法

(1)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比较各自的优缺点。(2)自己尝试画集合图 3.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

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3+5=14(人)

三、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基础性练习

(1)民族运动会垒球裁判和亲自活动裁判名单。

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2.趣味性练习

3.拓展性练习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四、全课总结,呼应课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用集合图来解决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我们利用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下载集合的教学设计(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合的教学设计(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淮北市刘庄小学 刘 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

    集合教学设计2011-8

    集合教学设计 第一个,就是内容的定位。 集合在高中课程中的定位,在标准中写的比较清楚。标准是这样说的,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的表达数学中的......

    《蜜蜂》教学设计(集合)[范文模版]

    《蜜蜂》教学设计(集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集合)[合集]

    蜀道难教学设计(集合15篇)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

    太阳教学设计集合

    三年级下册《21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限目标: 1、会写“差、抵、氏”3个生字,理解“寸草不生、抵得上、摄氏度”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了解太......

    集合-教学设计5则范文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

    《集合》教学设计(推荐5篇)

    九义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集合”教学设计_数学论文

    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知识。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