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3、指名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同桌交流示意图。
(2)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段意。(这段写了故宫的最外面一圈的布局。护城河、城墙、城门。还总的介绍了远眺整个故宫,所看到的景象。)
(3)抓住句子中的数据谈体会。
(4)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过渡: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5)交流昨天完成的课后题二中题目。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主殿——最大的殿堂,格外辉煌壮丽。)
(6)学生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小导游词。
(7)小组内交流导游词。
(8)(展示课件)指名小导游介绍自己“拍摄”的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
(9)评价导游。重点表扬能够将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明白的学生。
(10)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另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叙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10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哪些、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三、总结拓展。
1、找找赞美故宫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2、谈谈读了课文,故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故宫吗?
3、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艺术的、令人神往的故宫。正如大家所说的:故宫是——永恒的文化殿堂,人类的共同财富!
四、板书设计:
故宫
总起 一 位置 名称
历史
总体概况
分述 二 建筑宏大 大殿风貌
前三殿(详写)后三殿(略写)
分述 三 珍贵文物
总结 四 永恒的文化殿堂
第二篇:六年级《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总——分——总”的行文思路介绍了故宫的建筑及馆藏文物,其中建筑是介绍的重点。又围绕“故宫建筑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这句话,从规模、形体、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故宫,去领略它“永恒的文化殿堂”的魅力。(板书“永恒的文化殿堂”)
二、新授
1.故宫是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谁能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有关于故宫的知识。
2.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和你自己收集的资料,你能完成这张简单的故宫的平面示意图吗?(出示示意图)如果不能,请你将书翻到101页,默读课文,完成示意图。(学生汇报)
3.读了课文后,你为什么能从无法下手到比较轻松准确地完成示意图?课文究竟给了你怎样的提示?(因为文中有许多提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线索很清晰。)请大家画出这些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
4.人走景移,这样的写法叫做移步换景。(副板书: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这种写法在游记中最为常见。我们在四年级曾接触过一篇文章——《骑马上天山》,(出示:《骑马上天山》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故宫》有什么异同。
主要相同点: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主要不同点:《骑马上天山》是一篇游记,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要写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因而它更主观,写了作者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故宫》是一篇解说词,属于说明文的范畴,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目的是在于给人知识,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因而更加客观。
5.说到说明文,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篇说明文——《种瓜得豆》,读起来和这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同是说明文,也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呢?(《种瓜得豆》是介绍的转基因知识,而这个知识在高中二年级的生物学课程里才会学到。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够将难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六年级的学生也能弄明白;而《故宫》是一篇解说词,它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够准确、清楚地让游客的对故宫留下直观感受,形成印象。说明对象的不同,想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就应该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副板书:说明方法的准确使用)
6.请你在文中找到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学生汇报)
7.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出示句子)可我发现,在这些数字中除了极少数的数字是准确的数值外,大多数都是概数,这难道不影响说明文要求的准确、严谨吗?(这只是一篇解说词,而不是进行科学研究,太多具体的数字会让人感觉枯燥,就像数学的应用题一样,而且也没有必要。)
8.一篇说明文往往不止一种说明方法,比如本文在写到汉白玉石桥时,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更形象,也更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9.从前面填写的示意图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多处建筑,哪座是重点?(太和殿)请三名同学读一读5、6自然段。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课后题的第一题大多是对我们提出朗读的要求,一般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了高年级,有时会提出“默读课文”或“浏览课文”,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像我们这篇课文一样,只要求“朗读课文”。这是为什么?(说明文要客观)虽然如此,说明文除了说明之外,描写、记叙,甚至抒情,也会时常运用,因而我们在朗读时,也是可以带上自己的情感的。而且,这篇文章是解说词,作为一名导游应有激情,你认为需要引起游客注意的地方也要加以强调。再请三名同学读一读。
①结合课件图片解释几个建筑名词:重檐殿顶、殿檐斗拱、额枋、梁柱。
②我们知道,整篇文章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那么介绍太和殿又是按照什么顺序?(5自然段写建筑,6自然段写作用。建筑又是从外到内,里面是从下到上,也是方位顺序。)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建筑有什么好处?(线索清晰)
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请在书中找到句子,做上记号,旁边进行批注。汇报采用“我找到的是——,说明了——”这样的句式。
④从大家刚才的汇报中,我发现文章中多处写到了龙,为什么?(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皇权的体现,而故宫是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在这么多的建筑中,又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它是最大的宫殿,又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副板书:重点建筑详细写)
⑤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向你的团队着重介绍太和殿的什么?给你两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请几名同学上台当小导游,对着课件进行解说。
三、小结
故宫的确是——永恒的文化殿堂,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走出图片,真正的走进故宫,去感受它永恒的文化殿堂的魅力。
第三篇:六年级《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故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总——分——总”的行文思路介绍了故宫的建筑及馆藏文物,其中建筑是介绍的重点。又围绕“故宫建筑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这句话,从规模、形体、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故宫,去领略它“永恒的文化殿堂”的魅力。(板书“永恒的文化殿堂”)
二、新授
1.故宫是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谁能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有关于故宫的知识。
2.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和你自己收集的资料,你能完成这张简单的故宫的平面示意图吗?(出示示意图)如果不能,请你将书翻到101页,默读课文,完成示意图。(学生汇报)
3.读了课文后,你为什么能从无法下手到比较轻松准确地完成示意图?课文究竟给了你怎样的提示?(因为文中有许多提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线索很清晰。)请大家画出这些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
4.人走景移,这样的写法叫做移步换景。(副板书: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这种写法在游记中最为常见。我们在四年级曾接触过一篇文章——《骑马上天山》,(出示:《骑马上天山》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故宫》有什么异同。
主要相同点: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主要不同点:《骑马上天山》是一篇游记,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要写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因而它更主观,写了作者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故宫》是一篇解说词,属于说明文的范畴,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目的是在于给人知识,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因而更加客观。
5.说到说明文,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篇说明文——《种瓜得豆》,读起来和这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同是说明文,也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呢?(《种瓜得豆》是介绍的转基因知识,而这个知识在高中二年级的生物学课程里才会学到。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够将难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六年级的学生也能弄明白;而《故宫》是一篇解说词,它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够准确、清楚地让游客的对故宫留下直观感受,形成印象。说明对象的不同,想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就应该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副板书:说明方法的准确使用)
6.请你在文中找到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学生汇报)
7.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出示句子)可我发现,在这些数字中除了极少数的数字是准确的数值外,大多数都是概数,这难道不影响说明文要求的准确、严谨吗?(这只是一篇解说词,而不是进行科学研究,太多具体的数字会让人感觉枯燥,就像数学的应用题一样,而且也没有必要。)
8.一篇说明文往往不止一种说明方法,比如本文在写到汉白玉石桥时,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更形象,也更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9.从前面填写的示意图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多处建筑,哪座是重点?(太和殿)请三名同学读一读5、6自然段。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课后题的第一题大多是对我们提出朗读的要求,一般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了高年级,有时会提出“默读课文”或“浏览课文”,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像我们这篇课文一样,只要求“朗读课文”。这是为什么?(说明文要客观)虽然如此,说明文除了说明之外,描写、记叙,甚至抒情,也会时常运用,因而我们在朗读时,也是可以带上自己的情感的。而且,这篇文章是解说词,作为一名导游应有激情,你认为需要引起游客注意的地方也要加以强调。再请三名同学读一读。
①结合课件图片解释几个建筑名词:重檐殿顶、殿檐斗拱、额枋、梁柱。
②我们知道,整篇文章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那么介绍太和殿又是按照什么顺序?(5自然段写建筑,6自然段写作用。建筑又是从外到内,里面是从下到上,也是方位顺序。)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建筑有什么好处?(线索清晰)
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请在书中找到句子,做上记号,旁边进行批注。汇报采用“我找到的是——,说明了——”这样的句式。
④从大家刚才的汇报中,我发现文章中多处写到了龙,为什么?(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皇权的体现,而故宫是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在这么多的建筑中,又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它是最大的宫殿,又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副板书:重点建筑详细写)
⑤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向你的团队着重介绍太和殿的什么?给你两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请几名同学上台当小导游,对着课件进行解说。
三、小结
故宫的确是——永恒的文化殿堂,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走出图片,真正的走进故宫,去感受它永恒的文化殿堂的魅力。
第四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15+6= 25-8= 30+7= 6+24= 27-9= 14+6= 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1.教学例2。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4)列式计算:
94—34=60(个)60—29=31(个)或34+29=63(个)94-63=31(个)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94-34-29或94-(34+29)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58-6-7或58-(6+7)[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板书设计:连减应用题
[54—8=46(个)(46—22=24(个)综合算式 [54—8—22=24(个)]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教学反思:为了能让学生亲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被我所学,为我所用” 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了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强大媒体表现功能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却又十分生动形象的游乐园小朋友在面包房购买点心的生动活泼的情况,使课伊始,趣即生。学生兴致勃勃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第五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课是小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情趣昂然的童话故事。主要讲在新年前夕,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三只小动物处理方法不同,引发人们的思考。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凸现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现代人的理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个性得到张扬,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将一个开放的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讲述这个故事,体会三只动物不同的品格。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续编结尾。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小猪、小牛、小猴对一口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式,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法设计:
指导朗读、引导思考 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体悟 教学准备:
小猪、小牛、小猴头饰若干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以前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那我来说一句台词,你们猜猜是出自哪个故事——“魔镜啊魔镜,魔镜,请你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芝麻,芝麻,开门吧!”
3、是啊,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读后,总有一些东西会印在你的脑海里,可能是一个人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幅插图。《三袋麦子》这篇童话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三袋麦子》。
4、(引读第一节)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谁来告诉老师,土地爷爷一共给了它们几袋麦子?
你怎么知道的?(你读书真仔细!读书就要咬文嚼字)。
二、精读课文第2节。
1、这三袋一模一样的麦子,可在小动物眼中却是有些不一样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仔细找一找,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
2、指名答。根据回答,引说:
(1)看到这麦子,小猪会情不自禁地夸道:(用上你找到的词语)
(这金灿灿的麦子多诱人啊!这麦子金灿灿的,闻起来香喷喷的,太好了!)(2)而小牛也会赞道:(这麦子一粒粒多么饱满,竟找不出一粒干瘪的麦子,太棒了!)
(3)小猴会怎么说呢?他却觉得这麦子是上好的种子。
3、因为想法不同,所以他们处理麦子的方式也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过渡:你们看,小猪已经迫不及待地闪亮登场了。那就让我们先到小猪家看一看吧!谁先告诉老师,哪几小节写了小猪?
4、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和第6小节,看一看,小猪是怎样处理麦子的?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读了这几小节,你还感受到什么?(学生自学)
5、读了第二小节,你首先感受到了什么?
小猪看到麦子很开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猪很开心?为什么会这么开心?(因为他好像看到了——又松又软的白面馒头、香喷喷的烙饼)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馋嘴)而且这是一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小猪啊!
6、你能把小猪开心的心情读出来吗?
7、你还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憨厚 可爱 性急
能干)你从哪里看出来?
性急:理解“迫不及待”。有了这一袋黄灿灿的麦子,小猪对这个新年充满了期盼,他(引说)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板书)
师:你什么时候也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谁能用它说句话?你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还有这个词语字面的意思,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吗?
8、现在,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象,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只什么样的小猪。师范读。
9、指名说。(生:以前我不喜欢小猪觉得他很懒很爱吃,可刚才听老师读,感觉不一样了,有点可爱。我看到了一只很能干的小猪,他能做那么多好吃的东西)
10、师:如果你能把刚才我们体会到的感情带进去,一定能读得非常好。生朗读。总结过渡:想象着自己将有一个如此美好的新年,小猪的心情太兴奋了,所以他开心地喊道(齐读:)“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三、精读第6节。
1、一只容易满足的小猪把快乐和开心带给我们大家,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猪憨厚可爱了?让我们继续来读第6小节。
2、“他不由得舔了舔舌头。”小猪舔嘴唇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你们看小猪的快乐多简单啊,有东西吃的时候很快乐,东西虽然吃完了,但沉浸在回味中的他还是如此快乐,如此可爱!)
3、你们看,土地爷爷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4、想象一下他听了小猪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你把麦子都吃了,过完年,你吃什么呢?小猪啊,小猪你好可爱啊,不过你不能这样只想着吃。)
5、师:憨厚可爱的小猪不仅带给我们快乐,还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麦子吃完以后怎么办呢”?
过渡:那小牛和小猴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描写小牛或小猴的课文来自学。你们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思考: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的小牛或小猴,你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一年后土地爷爷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这又让你想到些什么呢?边读边想,并把有关的词语画下来。
四、生自学,精读第3、7节。
1、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画,小组交流。
2、师:先来说说小牛吧!他是怎样处理麦子的?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牛?
3、指名答。
(1)他先是“看了又看,心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牛做事不着急,先想清楚再做。师:好锐利的眼睛,你很会读书,小牛面对事情先思考再决定,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2)“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这里可以看到小牛很勤奋很有经验。(3)节俭 先„„慢慢
你能抓住重点词把第3小节读好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看出小牛很节俭?你从小牛的回答中还体会到什么?(4)小牛一年以后还剩半袋麦子,真的是很会计划很会过日子。
有人注意到土地爷爷对小牛的评价了吗?(从老人点点头也能看出对小牛这样勤俭节约的做法他是满意的。)
土地爷爷是满意的,但也许还有话要说呢,你们想土地爷爷可能会说什么呢?(小牛,你做的不错!但你再节俭,麦子还是迟早会吃完的呀!)
4、总结过渡:勤俭节约的确是美德,可节俭并不能阻止麦子的减少。
五、学习第4、8、9小节。
1、小猴一贯受小朋友的欢迎,你觉得《三袋麦子》里的小猴怎么样?
2、指名答。
(1)小猴发现这是“上等的麦种”,说明他有经验,善于发现。你知道什么样的麦子是上等的麦种吗?(就是最好的麦子)是啊,同样的麦子却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具有劳动经验的小猴发现它是上等的麦种。
(2)能干。他是怎么做的?结果呢?小猴收获了很多麦子,他把一袋麦子变成了满满一囤麦子。所以土地爷爷说他聪明能干。
3、同桌表演读土地爷爷到小猴家做客的情景。表演时要注意什么? 相机提问:
(1)小猴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情?(神秘)为什么你不马上告诉土地爷爷你有这么大的收获?(2)小猴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自豪)小猴为什么感到这么自豪?(因为他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麦子,他是靠自己的劳动才有了收获)
4、想想这一年中,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地后,还会做了些什么才有了今天的收获?(劳动,辛勤的劳动。)
5、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只有劳动才让人更聪明,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创造财富的人才最了不起!
让我们再来自豪地读一读小猴说的话。你还从小猪的回答中感受到什么?
6、而土地爷爷也情不自禁地夸奖道——(引读)
7、你们注意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了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抚摸小猴的头,很兴奋,很激动。说明他最喜欢小猴)(看看土地爷爷望着这满满的麦囤,望着聪明能干的小猴笑的多开心啊!)
8、把你的这些理解带进去,再读土地爷爷的话。(生朗读)
过渡:三个小动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了土地爷爷给它们的一袋麦子,结果不同,当然也得到了土地爷爷不同的评价。
想一想,那在三个小动物中,谁吃到的麦子多?(从长远看,还是小猴吃得——最多。)谁来说说看,这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三个小动物各有可爱之处、可取之处,特别是小猴的做法更独特,更富有创意,目光也更加长远,更值得我们学习。
2、这一天,小猪和小牛也到小猴家去做客,他们惊讶地发现,(指名说)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向小猴问起了其中的原因,小猪会问——小牛会问——小猴又会怎样回答呢?
3、请同学们学着课文的样子,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把小猴的回答写具体。(交流)
4、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也会收到了一份份节日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那你会怎样处理这些钱呢?(小组讨论)
5、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和小伙伴一起分角色演一演。
(2)读拓展阅读第54页,边读边思考:你最欣赏谁?为什么?并把重要的词句圈画出来。
(3)思考:你会怎样合理地安排你的压岁钱? 板书: 三袋麦子
小猪
吃光了
憨厚可爱 小牛
慢慢吃
勤劳节俭 小猴
种下地
聪明能干 教后反思:
1.针对儿童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我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儿童作家,于是我让儿童把自己当作这个童话世界中的一员,让其喜学、乐学。
2.读——语文教学一剂不变的良方,在课堂上注重采取多种读的形式,保证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提高学生的能力。
3.在复述中创新,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复述课文的机会,加深了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训练是创新的核心,本课教材就是丰富的儿童话语实例,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自己创作,编写故事,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