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时代的“宣言”》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5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辟新时代的“宣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辟新时代的“宣言”》教学设计》。

第一篇:《开辟新时代的“宣言”》教学设计

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一、〖课程标准〗

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英国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明确宪章运动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弊端的必然产物。

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明确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时代的产物。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和史实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搜集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资料及小故事,熏陶和培养自己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工人觉醒的学习,培养自身敢于向非正义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及其革命活动的介绍,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利益得失而奋斗献身的精神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难点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宣言的有关理论。〖板书设计〗

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一)、欧洲工人的觉醒 1、18、19世纪欧洲的社会动荡。

2、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

(二)、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

(三)、《共产党宣言》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与搜集资料相结合的学法,小组竞赛、讲故事、问题解决式等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与制作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利用相关动画与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的资料及其小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本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以谈话、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法为主,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合作中学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搜集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资料及小故事,熏陶和培养自己的性格,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及其革命活动的介绍,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利益得失而奋斗献身的精神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二)、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组画面:

第一组:欧洲的旧式纺车与珍妮纺纱机。

第二组:欧洲运煤木轨车与“旅行者号”机车。

第三组:英国在1740年与1800年生铁产量增长对比表。

通过这三幅画面的对比启发提问学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影响?

提示:(1)把手解放出来;(2)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4)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学习新课

模块一:目标导学,构建知识网络—感知历史(体现一维教学目标)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1、背景--欧洲工人的觉醒:

(1)、目的。(2)、代表。(3)、影响。

2、标志。

3、意义。模块二:情景再现,体验、探究历史(体现二、三维教学目标)

1、欧洲工人的觉醒

教师:经过工业革命,工人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工人的工作条件仍然很差,工资待遇低,生活水平无法满足自身的生存,没有人身安全与自由,更不用说人身权益了。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1)、18、19世纪欧洲的社会动荡。

教师: 多媒体展示板书,同时展示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的图片并简单进行介绍,同时指出英国的宪章运动影响最大。

学生:观看图片,加深对欧洲整体工人运动的印象和理解。

教师:工业革命使创造财富的两大阶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此工人阶级为争取经济利益而进行了罢工斗争,却往往遭到镇压,工人阶级从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为此他们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其中尤以英国的宪章运动影响最大。(2)、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

教师:多媒体展示板书和图片《英国宪章派的集会》。

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英国宪章运动的资料并结合图片进行介绍。拓宽知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互动并及时指导。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

学生:互相交流后回答。

教师:宪章运动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工人阶级从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为此他们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同时,由于斗争的失败,日益觉醒的欧洲工人阶级,为了反

对资本家斗争的需要,热切盼望着一种科学理论的问世。为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人就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们被称为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

2、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

教师:多媒体展示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画像,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讲故事比赛活动,并公布小组评比标准。

“我心目中的革命家”故事评比会

学生:合理整合所搜集的资料,每组选出代表讲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事,一般为一到两个。通过讲故事,加深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了解,锻炼表达能力,同时受到情感教育。

教师:注意把握时间。学生讲完后进行小组评比,同时利用学生所讲故事中的有效信息,可提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师生互动,理清线索,明确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等。

可多媒体展示他们的名言。

3、《共产党宣言》

多媒体展示:《共产党宣言》的书影以及《共产党宣言》名句摘录: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目内容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偏离主题和脱离学生的实际。

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归纳。本目内容理论性强,通过此方法可以从问题入手,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的。

教师总结:《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资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总结内容可通过多媒体展示)

模块三:研讨交流,反思升华—感悟、运用历史(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1、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总结。

2、巩固练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编题进行练习)

(1).“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指的都是谁?(2).《共产党宣言》发表于何时?(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4).如果坐上时光回转车到1837年的英国,你将会发现工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正在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5).小小设计家:设计马克思与恩格斯生平的主要活动简历。优胜评选

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故事员、最佳发言人、最佳资料搜集员。家庭作业:

1、《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发表于何时?它的发表有何意义?

2、列举马克思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事例(至少两例)。想一想,作为时代伟人,马克思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篇: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范金连 2015.10 初三

2015年中考考纲:《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课程标准: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英国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明确宪章运动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弊端的必然产物。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明确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时代的产物。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并对资料和史实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工人觉醒的学习,培养自身敢于向非正义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精神。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及其革命活动的介绍,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利益得失而奋斗献身的精神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难点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宣言的有关理论。

教学过程

导入:温故知新

回忆第八课工业革命的影响,再结合练习册材料一和书本60页的图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工业革命虽然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却也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作为工人阶级,该如何面对?

一.欧洲工人的觉醒——宪章运动 1.背景: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拉大。2.时间:1836年-1858年 3.内容:《人民宪章》(1)要求获得选举权(2)参与国家管理(3)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4.地位: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工人运动

5.评价:沉重打击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过渡:虽然宪章运动打击了资产阶级,但日益觉醒的工人们发现,他们更加需要一个科学的有效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斗争,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历史长河中的2颗熠熠生辉的巨星,1 他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二.巨星——马克思和恩格斯 1.生平

2.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 3.实践:参加工人运动

4.精神:理想 献身 无私 实践

过渡: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也积极参加实践,指导或参加了很多的工人运动,在条件成熟之后,他们终于要提出自己关于社会制度的系统理论了。

三.宣言——《共产党宣言》 1.时间:1848年2月 2.内容:(1)分析阶级斗争的作用(2)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3.评价:(1)第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2)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成为无产阶级的锐利武器(4)开辟国际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补充说明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小结: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工人运动兴起,争取自身权益,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人类进入新时代。

作业:练习册第八课

板书:

一.巨星——马克思和恩格斯 1.生平

2.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 3.实践:参加工人运动

4.精神:理想 献身 无私 实践

二.巨星——马克思和恩格斯 1.生平

2.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 3.实践:参加工人运动

4.精神:理想 献身 无私 实践

三.宣言——《共产党宣言》 1.时间:1848年2月 2.内容:(1)分析阶级斗争的作用

(2)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3.评价:(1)第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无产阶级的锐利武器

(3)开辟国际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第三篇: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

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上)

(一)政党的责任。

这是刚刚在北京落幕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世界各国政党领导人关注的主题。

这次对话会的会标上,五彩飘带环绕“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PC,共同构成地球的造型。恰如这个会标寓意的,世界最大政党、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与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党一起,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民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责任。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这片近40年来进行着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的土地,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过去5年,这个创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的政党,在中国大地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一个多月前,中共十九大再次标定一块里程碑,当代共产党人以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5年变革最直接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成为一面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

这是中共十九大的重大历史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最新思想境界。当社会主义国家赞叹这一理论创新,“不仅照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方向”,也将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提供强劲动力”;当西方世界感慨“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最好的选择”“这一思想必将引领中国共产党继续走在时代前沿”,人们看到马克思的伟大学说藉由中国道路展现的“真理之光”,让更多人向“一种严谨的学说,一种科学的制度,一种深邃的思想,一种美好的理想”脱帽致敬。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从历史的山巅回望,若干年后,将会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写入历史的那些成绩,莫不源于点亮时代的思想光芒。

(二)有日本学者研究中共的话语体系,发现两个意象出现频率颇高——“道路”与“航行”。两个词所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承的接续奋斗。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共产党人开创的“道路”上“航行”,取得了堪称伟大的成功。从68年前建立人民共和国,到39年前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再到5年巨变迈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能形成对发展方位的准确判断,在时代的激流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航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在这一前后相继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探索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过去5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划时代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上的又一次飞跃。这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由此抵达一个新的起点。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到,“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虽然十九大才正式提出,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深刻内涵,早已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创造性的探索实践。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评价,习近平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中国目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在习近平领导期间增长了近40%,亚洲的新秩序“不是正在显现,而是已经到来”。而对于这5年最生动的视角,还是来自于这个民族富有历史感的自我审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1980年,面对除旧布新的中国,诗人艾青借用春天万物复萌,说明“解放了的思想”所造就的时代洪流。今天,我们再次在中国大地,感受到一种新思想的磅礴之力。回首“极不平凡的5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解这一思想的几个维度——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中国5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这一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把中国的发展带到了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这一梦想。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一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把握追寻理想社会的真谛,为人类通往真理之路树立起新航标。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在于打开了现代化的更多可能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十九大落幕。被译成多种外语的十九大报告,迅速成为国际社会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有力读本”。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评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习近平把中国带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就让我们沿着这几个维度,追寻思想的火炬,如何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历程;感受思想的光芒,如何产生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力量。

(三)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年前,当“中国号”航船再度扬帆起航,继承的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成果,还有累积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有“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犹记2012年,许多人的预期并不乐观。那一年,中国经济增速自新世纪以来首次低于8%。“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在罗列需要跨过的一系列栏杆后,外媒一叠声唱衰中国,即便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充满信心的人也不得不提醒,“解决不好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中国就会前功尽弃”。在这样一个破旧立新、世代交替的“艰难时刻”,所有人都在观望,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这个曾经几度辉煌的东方古国,在历史的又一个转折关头走向自己的梦想?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中国发展历程中这5年,正如习近平的豪迈宣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5年奋进,面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腐败问题严重,习近平铁腕反腐、从严治党,彻底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亲自挂帅中央多个领导小组,加强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党中央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而是以强大的魄力和定力推行改革,在波澜不惊中实现了发展理念和经济结构的全方位转变和历史性转折。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以超过30%的平均增长贡献率,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密集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贫困发生率降到4%以下,中国共产党脱胎换骨、人民军队浴火重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意识形态主导权大大增强、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十九大报告十个方面的总结,寥寥数语后蕴藏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涵盖多少波澜壮阔的变革,凝聚多少惊心动魄的转变。一个微信公众号征集这5年“万万没想到的那些事儿”,结果应者云集。不过1800多天时间,变化之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让身处其中的人无不为之感奋。

是什么让中国逆流而上击水中流,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因为我们有了习总书记这个核心,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灵魂”,十九大精神宣讲团行至广西,一位基层老党员的心声,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感受,也印证了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逆风飞扬的中国交出的这份漂亮成绩单,也让媒体感慨,“习近平是具有长远战略思维的政治家”“在他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展现了非常宏大的战略视野和娴熟的政治运作才能,很快就跻身于能够主导国际事务的领导人行列”。一些外国观察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习近平正在唤醒中国”。

5年砥砺,被“唤醒”了的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回首5年,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不仅是一个发展进程的概念,更是一个思想演进的概念。

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党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世界逻辑”……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性地回答了当前中国和世界面对的问题,战略性地设计了国家未来和人类未来,创造性地推动了民族复兴事业,预见性地判断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情况,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写下当代共产党人的时代答卷,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这是一套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也是一个体大思精的思想体系。5年来,亿万人民一次次从习近平的讲话中,感受到执政党的深谋远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没有思想的时代,就像没有舵的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与时俱进、不忘初心、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展真理之旗、掌时代之舵、扬复兴之帆,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也是一个被世界高度关注的新时代。十九大期间,美英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首播,主动解读习近平领导下的5年。主创人员坦言,整部纪录片的核心是,“所有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一个最初始的力量源泉,就是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方针”。当一种思想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激发历史性的成就、在亿万人民生活中书写下历史性的变化、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产生历史性的影响,这样的新思想,足以标定一个新的时代。

(四)在亿万人民的记忆中,这个新时代,起航于习近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开了一个古老国家对于未来的想象。

这是一组必将载入历史的画面。2012年11月,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出行,是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刚刚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7年10月,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出行,是去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追寻中国共产党的“根脉”,再次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十九大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在历史的大视野中,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描绘亿万人民同心同行的奋斗目标。在新思想开启的新征程上,国家的现代化与民族的复兴成为前后相续的目标,几代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道路,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向前。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兴替有更深切的感受,没有哪个民族在连续两千年领先于世界之后突然堕入“国土沦陷,水深火热”的苦难,因此也没有哪个民族如此渴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回望过去,面对沉沦日久的神州,是中国共产党高举复兴大业的旗帜,从毛泽东誓言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到邓小平强调“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变。5年来,习近平对民族复兴这一重大命题,作了迄今最集中最系统最深刻的阐述,使之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唤醒中华民族奋斗激情的精神旗帜。

首次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练地喻作“中国梦”;首次明确揭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系统阐释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精神支撑、力量源泉;首次阐明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关系;首次诠释中国梦与世界的关系,明确宣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这些阐述,不仅为世界感知当代中国开启了一扇大门,更以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梦想,构思出堪与中国古代辉煌或欧洲启蒙时代媲美的复兴路径,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这“千年一叹”的深切思考。难怪已过鲐背之年的基辛格在聆听习近平演讲后如此感叹:“有光荣的梦想,才有伟大的成就。”

湖南山村,一位村民贴出对联:“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异国他乡,旅美华侨写下心声,“他邦夜夜家国梦,天涯朝朝总相思”。过去的5年,在民族复兴的大棋盘前,习近平以中国梦这一核心概念,重塑中国信仰、重筑中国理想、重聚中国力量,极大地焕发出亿万中华儿女奋发进取的激情,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5000年悠久文明走来,历经170多年艰辛的探索历程,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的今天。

以时间节点为标志,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新蓝图。接下来,中国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并走向共同富裕,将提前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10亿以上人口共同迈入现代化的奇迹。而在这些宏伟的国家目标之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将经历历史性的重大改变,获得更多梦想成真的机会”,多少志士仁人泣血浩歌的复兴大业指日可待。放眼未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将成为人类发展进步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五)这一标志性事件最为突出的影响,是让社会主义这一绵延500多年的进步思想,经过几轮高潮和低谷的交替,在世界的东方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上光荣。11月7日,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真理报》刊发的纪念文章《十月光芒指引未来》指出,虽然“十月革命的主要成就”早已不复存在,但中国的成就让人们依然相信“十月的光芒”。另一篇《观点报》纪念文章,在分析“共产主义的幽灵”为何重新在欧洲徘徊时,明确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所取得的难以置信的成果”,中国“已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而理所当然地为全球众多趋势定调,思想领域亦不例外”。

中国成就成为世界支撑,中国理念在为世界定调。今天,很多90后年轻人开始走进马克思,感叹“马克思靠谱”;在欧洲,“马克思主义再一次成为了时髦”,有报纸头版整版刊出大红底色的马克思头像,政要们开始到《资本论》中寻找智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则在短短数年内,以24个语种、27个版本、660多万册的发行量,热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影响的大都是主流人群”。这一切,恰如一部火爆网络的专题片片名——《社会主义“有点潮”》。今天的世界,虽然社会制度有差异、意识形态各不同,但一个观点已成共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中国让社会主义学说重新伟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世界影响、所赢得的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雄辩地证明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习近平曾系统梳理社会主义500年的思想源头和演进,不断强调我们党要努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过去五年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正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而这种贡献最为突出之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

十九大期间,一位外国记者来到中国,偏见让他“主题先行”地想做一组报道,挖挖中国“贫富分化问题”,没想到稍一深入,就被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吸引,最后他决定好好写写“中国的脱贫故事”。过去5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55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贫困斗争,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习近平时代”的最好视角。中国这5年,是社会主义本质得到空前体现的5年,是制度优势与活力得到空前发挥的5年,是共产党的宗旨信念得到空前强化的5年,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充分实践的5年。看到了这一点,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习近平为什么要不断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反复宣示“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为什么要以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将社会主义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书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

毛泽东说,“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说:“马克思有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我们有我们时代的语言。”习近平以强大的思想力、原创力,以巨大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成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的奋斗,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十九大期间,165个国家452个主要政党发来855份贺电贺信,这些贺信不仅来自社会主义国家,也来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越来越多的人断言“全球新未来最好的希望来自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认定“世界2030年时的面貌取决于中国”。有海外网站刊文称,在中国模式中,许多人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光明未来。对全世界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项。

2017年,十月革命过去了100年;2018年,《共产党宣言》将迎来发表170年,中国改革开放也将迎来整整40年。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并没有进入“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在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手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六)习近平正在领导中国完成三大治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美国学者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如此评价。的确,今天的世界,正经历“4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世界,作为“站在世界地图前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从一开始就把思考“人类命运”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一位法国东方问题专家在梳理中国“令人瞩目的成就”后慨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地应对跨区域问题,慷慨地与全人类分享发展经验,审慎地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之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提出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未来的中国方案。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走向现代化路径的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自东方的思想力量,实实在在地在改变世界。过去5年,“一带一路”犹如两只翅膀,以中国为原点,沿着古老大陆和大洋铺展开来。从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到中巴经济走廊风电项目,在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上,伟大的思想推动伟大的实践,让昔日“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再次成为沿线人民的福祉。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表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的铿锵誓言,让世界感叹“中国的新时代将影响世界”。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曾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进行全球公众调查,在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认可度、30国受访者对10国领导人认可度、以及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正确处理国内及国际事务信心度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排名第一。有国外学者评价,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以有所作为的积极态度让世界各国重新认识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今天的世界,不仅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命运”,也日益深刻地体会到,世界已经从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共享“思想理念红利”。这只“睡醒的狮子”是真正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它“长远的目光和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对世界发展大有裨益”。

(七)共产党人的目光,总是望向未来。

20世纪30年代,当国内革命遭受重创,仍然坚信革命是“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20世纪90年代,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陷入低潮时,仍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当中国昂首走进新时代,更加坚信我们会“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975年9月,《延安通讯》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北京知青习近平带领陕北梁家河村村民办沼气的故事。标题意味深长,叫《取火记》。今天,思想的火种点燃了新征程的火炬,引领8900多万党员、13亿多人民,向着历史深处的一个个时间节点迈进。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思想的火焰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步履,照亮我们更为美好、更值期待的明天。

第四篇: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

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上)

任仲平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5日 01 版)

(一)政党的责任。

这是刚刚在北京落幕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世界各国政党领导人关注的主题。

这次对话会的会标上,五彩飘带环绕“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PC,共同构成地球的造型。恰如这个会标寓意的,世界最大政党、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与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党一起,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民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责任。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这片近40年来进行着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的土地,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过去5年,这个创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的政党,在中国大地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一个多月前,中共十九大再次标定一块里程碑,当代共产党人以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5年变革最直接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成为一面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

这是中共十九大的重大历史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最新思想境界。当社会主义国家赞叹这一理论创新,“不仅照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方向”,也将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提供强劲动力”;当西方世界感慨“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最好的选择”“这一思想必将引领中国共产党继续走在时代前沿”,人们看到马克思的伟大学说藉由中国道路展现的“真理之光”,让更多人向“一种严谨的学说,一种科学的制度,一种深邃的思想,一种美好的理想”脱帽致敬。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从历史的山巅回望,若干年后,将会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写入历史的那些成绩,莫不源于点亮时代的思想光芒。

(二)有日本学者研究中共的话语体系,发现两个意象出现频率颇高——“道路”与“航行”。两个词所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承的接续奋斗。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共产党人开创的“道路”上“航行”,取得了堪称伟大的成功。从68年前建立人民共和国,到39年前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再到5年巨变迈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能形成对发展方位的准确判断,在时代的激流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航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在这一前后相继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探索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过去5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划时代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上的又一次飞跃。这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由此抵达一个新的起点。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到,“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虽然十九大才正式提出,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深刻内涵,早已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创造性的探索实践。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评价,习近平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中国目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在习近平领导期间增长了近40%,亚洲的新秩序“不是正在显现,而是已经到来”。而对于这5年最生动的视角,还是来自于这个民族富有历史感的自我审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1980年,面对除旧布新的中国,诗人艾青借用春天万物复萌,说明“解放了的思想”所造就的时代洪流。今天,我们再次在中国大地,感受到一种新思想的磅礴之力。回首“极不平凡的5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解这一思想的几个维度——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中国5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这一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把中国的发展带到了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这一梦想。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一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把握追寻理想社会的真谛,为人类通往真理之路树立起新航标。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在于打开了现代化的更多可能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十九大落幕。被译成多种外语的十九大报告,迅速成为国际社会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有力读本”。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评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习近平把中国带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就让我们沿着这几个维度,追寻思想的火炬,如何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历程;感受思想的光芒,如何产生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力量。

(三)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年前,当“中国号”航船再度扬帆起航,继承的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成果,还有累积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有“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犹记2012年,许多人的预期并不乐观。那一年,中国经济增速自新世纪以来首次低于8%。“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在罗列需要跨过的一系列栏杆后,外媒一叠声唱衰中国,即便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充满信心的人也不得不提醒,“解决不好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中国就会前功尽弃”。在这样一个破旧立新、世代交替的“艰难时刻”,所有人都在观望,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这个曾经几度辉煌的东方古国,在历史的又一个转折关头走向自己的梦想?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中国发展历程中这5年,正如习近平的豪迈宣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5年奋进,面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腐败问题严重,习近平铁腕反腐、从严治党,彻底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亲自挂帅中央多个领导小组,加强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党中央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而是以强大的魄力和定力推行改革,在波澜不惊中实现了发展理念和经济结构的全方位转变和历史性转折。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以超过30%的平均增长贡献率,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密集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贫困发生率降到4%以下,中国共产党脱胎换骨、人民军队浴火重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意识形态主导权大大增强、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十九大报告十个方面的总结,寥寥数语后蕴藏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涵盖多少波澜壮阔的变革,凝聚多少惊心动魄的转变。一个微信公众号征集这5年“万万没想到的那些事儿”,结果应者云集。不过1800多天时间,变化之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让身处其中的人无不为之感奋。

是什么让中国逆流而上击水中流,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因为我们有了习总书记这个核心,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灵魂”,十九大精神宣讲团行至广西,一位基层老党员的心声,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感受,也印证了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逆风飞扬的中国交出的这份漂亮成绩单,也让媒体感慨,“习近平是具有长远战略思维的政治家”“在他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展现了非常宏大的战略视野和娴熟的政治运作才能,很快就跻身于能够主导国际事务的领导人行列”。一些外国观察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习近平正在唤醒中国”。

5年砥砺,被“唤醒”了的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回首5年,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不仅是一个发展进程的概念,更是一个思想演进的概念。

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党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世界逻辑”……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性地回答了当前中国和世界面对的问题,战略性地设计了国家未来和人类未来,创造性地推动了民族复兴事业,预见性地判断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情况,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写下当代共产党人的时代答卷,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这是一套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也是一个体大思精的思想体系。5年来,亿万人民一次次从习近平的讲话中,感受到执政党的深谋远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没有思想的时代,就像没有舵的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与时俱进、不忘初心、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展真理之旗、掌时代之舵、扬复兴之帆,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也是一个被世界高度关注的新时代。十九大期间,美英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首播,主动解读习近平领导下的5年。主创人员坦言,整部纪录片的核心是,“所有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一个最初始的力量源泉,就是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方针”。当一种思想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激发历史性的成就、在亿万人民生活中书写下历史性的变化、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产生历史性的影响,这样的新思想,足以标定一个新的时代。

(四)在亿万人民的记忆中,这个新时代,起航于习近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开了一个古老国家对于未来的想象。

这是一组必将载入史册的画面。2012年11月,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出行,是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刚刚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7年10月,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出行,是去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追寻中国共产党的“根脉”,再次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从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十九大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在历史的大视野中,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描绘亿万人民同心同行的奋斗目标。在新思想开启的新征程上,国家的现代化与民族的复兴成为前后相续的目标,几代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道路,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向前。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兴替有更深切的感受,没有哪个民族在连续两千年领先于世界之后突然堕入“国土沦陷,水深火热”的苦难,因此也没有哪个民族如此渴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回望过去,面对沉沦日久的神州,是中国共产党高举复兴大业的旗帜,从毛泽东誓言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到邓小平强调“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变。5年来,习近平对民族复兴这一重大命题,作了迄今最集中最系统最深刻的阐述,使之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唤醒中华民族奋斗激情的精神旗帜。

首次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练地喻作“中国梦”;首次明确揭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系统阐释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精神支撑、力量源泉;首次阐明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关系;首次诠释中国梦与世界的关系,明确宣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这些阐述,不仅为世界感知当代中国开启了一扇大门,更以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梦想,构思出堪与中国古代辉煌或欧洲启蒙时代媲美的复兴路径,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这“千年一叹”的深切思考。难怪已过鲐背之年的基辛格在聆听习近平演讲后如此感叹:“有光荣的梦想,才有伟大的成就。”

湖南山村,一位村民贴出对联:“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异国他乡,旅美华侨写下心声,“他邦夜夜家国梦,天涯朝朝总相思”。过去的5年,在民族复兴的大棋盘前,习近平以中国梦这一核心概念,重塑中国信仰、重筑中国理想、重聚中国力量,极大地焕发出亿万中华儿女奋发进取的激情,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5000年悠久文明走来,历经170多年艰辛的探索历程,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的今天。

以时间节点为标志,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新蓝图。接下来,中国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并走向共同富裕,将提前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10亿以上人口共同迈入现代化的奇迹。而在这些宏伟的国家目标之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将经历历史性的重大改变,获得更多梦想成真的机会”,多少志士仁人泣血浩歌的复兴大业指日可待。放眼未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将成为人类发展进步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五)这一标志性事件最为突出的影响,是让社会主义这一绵延500多年的进步思想,经过几轮高潮和低谷的交替,在世界的东方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上光荣。11月7日,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真理报》刊发的纪念文章《十月光芒指引未来》指出,虽然“十月革命的主要成就”早已不复存在,但中国的成就让人们依然相信“十月的光芒”。另一篇《观点报》纪念文章,在分析“共产主义的幽灵”为何重新在欧洲徘徊时,明确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所取得的难以置信的成果”,中国“已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而理所当然地为全球众多趋势定调,思想领域亦不例外”。

中国成就成为世界支撑,中国理念在为世界定调。今天,很多90后年轻人开始走进马克思,感叹“马克思靠谱”;在欧洲,“马克思主义再一次成为了时髦”,有报纸头版整版刊出大红底色的马克思头像,政要们开始到《资本论》中寻找智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则在短短数年内,以24个语种、27个版本、660多万册的发行量,热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影响的大都是主流人群”。这一切,恰如一部火爆网络的专题片片名——《社会主义“有点潮”》。今天的世界,虽然社会制度有差异、意识形态各不同,但一个观点已成共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中国让社会主义学说重新伟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世界影响、所赢得的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雄辩地证明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习近平曾系统梳理社会主义500年的思想源头和演进,不断强调我们党要努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过去5年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正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而这种贡献最为突出之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

十九大期间,一位外国记者来到中国,偏见让他“主题先行”地想做一组报道,挖挖中国“贫富分化问题”,没想到稍一深入,就被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吸引,最后他决定好好写写“中国的脱贫故事”。过去5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55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贫困斗争,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习近平时代”的最好视角。中国这5年,是社会主义本质得到空前体现的5年,是制度优势与活力得到空前发挥的5年,是共产党的宗旨信念得到空前强化的5年,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充分实践的5年。看到了这一点,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习近平为什么要不断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反复宣示“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为什么要以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将社会主义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书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

毛泽东说,“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说:“马克思有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我们有我们时代的语言。”习近平以强大的思想力、原创力,以巨大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成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的奋斗,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十九大期间,165个国家452个主要政党发来855份贺电贺信,这些贺信不仅来自社会主义国家,也来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越来越多的人断言“全球新未来最好的希望来自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认定“世界2030年时的面貌取决于中国”。有海外网站刊文称,在中国模式中,许多人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光明未来。对全世界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项。

2017年,十月革命过去了100年;2018年,《共产党宣言》将迎来发表170年,中国改革开放也将迎来整整40年。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并没有进入“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在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手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六)习近平正在领导中国完成三大治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美国学者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如此评价。的确,今天的世界,正经历“4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世界,作为“站在世界地图前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从一开始就把思考“人类命运”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一位法国东方问题专家在梳理中国“令人瞩目的成就”后慨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地应对跨区域问题,慷慨地与全人类分享发展经验,审慎地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之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提出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未来的中国方案。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走向现代化路径的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自东方的思想力量,实实在在地在改变世界。过去5年,“一带一路”犹如两只翅膀,以中国为原点,沿着古老大陆和大洋铺展开来。从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到中巴经济走廊风电项目,在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上,伟大的思想推动伟大的实践,让昔日“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再次成为沿线人民的福祉。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表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的铿锵誓言,让世界感叹“中国的新时代将影响世界”。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曾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进行全球公众调查,在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认可度、30国受访者对10国领导人认可度、以及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正确处理国内及国际事务信心度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排名第一。有国外学者评价,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以有所作为的积极态度让世界各国重新认识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今天的世界,不仅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命运”,也日益深刻地体会到,世界已经从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共享“思想理念红利”。这只“睡醒的狮子”是真正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它“长远的目光和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对世界发展大有裨益”。

(七)共产党人的目光,总是望向未来。

20世纪30年代,当国内革命遭受重创,仍然坚信革命是“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20世纪90年代,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陷入低潮时,仍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当中国昂首走进新时代,更加坚信我们会“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975年9月,《延安通讯》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北京知青习近平带领陕北梁家河村村民办沼气的故事。标题意味深长,叫《取火记》。今天,思想的火种点燃了新征程的火炬,引领8900多万党员、13亿多人民,向着历史深处的一个个时间节点迈进。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思想的火焰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步履,照亮我们更为美好、更值期待的明天。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下)

任仲平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6日 01 版)

(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开启新征程。”

2017年11月10日,越南岘港,习近平向世界宣示,中国向着未来开始了一次新的出发。

“中国已是一个真正的引领者!”“中国要做的事情一定能够做成。”“迫不及待地想去中国看看。”……30分钟的演讲,17次热烈的掌声,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国外发表的这一演讲,引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阐释中国理念、把脉世界经济、擘画美好未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往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让渴求变革的世界看到了新希望。

在人类文明的马拉松中,从“现代化”一词在18世纪中叶出现以来,这一历程已经走过近300年。今天,现代化仍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共同愿望,这一任务还远未抵达终点。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世界需要东方的智慧,世界期待中国的方案。

在中国发展的接力赛中,自1954年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起,从“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拓展现代化路径。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将中国的发展带入新的方位。这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发展奇迹的政党,走到了人类现代化的最前沿。

“中共十九大书写了中国„未来简史‟。”“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之网中„新的服务器‟。”“全球新未来最好的希望来自中国。”……中共十九大后,世界如此判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向世界宣示,沿着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有能力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能力成为这一场人类文明竞赛中的领跑者,有能力为世界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这是一条在挑战中不断淬火的道路,这也是一条在创新中不断向前的道路。

自近40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这条道路的打量。不同之处在于,如今,那些曾以悲观性视角遥望东方、以偏见式质疑唱衰中国的人,不得不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审视中国。

十九大后,德国的《明镜》周刊以汉语拼音“醒来”为当期的封面标题,称“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多个领域已越过„超级大国‟的门槛”。几乎同时,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以红与黄的中国国旗色为封面,标题有四个汉字——“中国赢了”。这本曾经称中国为“狂妄的被孤立者”、曾经断言中国“虚假繁荣”的杂志,近年来已经7次将习近平选为人物,并预言他“将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全球领袖”。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十九大之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以这句诗表达中国共产党人不慕虚名、崇尚实干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自外部的评价只是我们反观自己的一个视角,面向未来,身处历史之中的我们,亟须将这极不平凡的5年从实践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5年何其短暂,中国如何“醒来”,又靠什么“赢了”?

从内部看,是思想的旗帜引领了中国变革,赢得了民心。去年3月,英国尤格夫调查公司对17个国家的民众调查显示,41%的中国民众认为世界会变得更好,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中央有关部门对5682名离退休老同志进行的“我看十八大以来的变化”调研中,最受称赞的是人心的变化,“党心凝聚了、军心稳定了、民心收拢了”。这样的信心和赞赏,源于5年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源于5年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当一些发达国家因失业率攀升引发民众不满时,中国5年累计新增就业6500万人,超过了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量;当世界许多地区深陷贫穷漩涡,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掀起的时代浪潮,全面筑牢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政治保障、制度根基、物质基础、精神支撑,全方位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外部看,是中国道路丰富了世界经验,赢得了认同。在各个国际会议上,中国的声音总是备受关注:越南岘港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到场前5分钟,几乎所有嘉宾都已经站了起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47分钟演讲获得30多次掌声,讲到关键处几乎是一句一掌声。中非、中拉、中阿、中国—东盟……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中国自信地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自信地倡议“一带一路”等让各国携手同行的方案,自信地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与发展道路。人们对习近平说,中国像块磁铁,因中国的到来,这里高朋满座。

164年前,马克思从“两极相联”规律切入,分析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预言中国可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160年前,恩格斯分析中国人民面对野蛮的“文明贩子们”所进行的殊死抵抗,预言浴火重生的中国将带来“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时间这个伟大的书写者,再次证明来自两位伟人的预言。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当这本“深藏中国治理之道”的“思想读本”,走进尼泊尔总统府、美国高端智库、塞尔维亚国家图书馆,并让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宏大规划和真情实感”;当越来越多的人断言“对国际秩序而言,中国过去曾是„接收者‟,现在志在成为„赋予者‟或„贡献者‟”,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令人羡慕的物质成就,也成为发人深思的理论课题。

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要想了解时代演变规律,就应该从观察天道运行和人间万事万物着手。要了解这个文明古国在新千年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最根本的方法,也是从理解中国道路的运行开始。

(三)“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的成就离不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是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11月16日,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来自世界各地观察者的一个“思想焦点”。

从搭建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到抓住“关键少数”推动法治建设;从近20万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惠及世界,过去5年,中国共产党既是战略的规划师,更是具体的执行者,坚强的政治领导是中国砥砺前行的火车头。有观察家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发生的大多数变革的推动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这更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最核心的内容。

有国外学者把西方的政党比为“政党有限公司”,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互相攻讦、拆台、打压是常事。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治理体系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实到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从根本上扭转了一段时间以来党的领导虚化、弱化、空泛化现象,从根本上确立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原则,从根本上确保了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领导作用体现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现为总揽全局、同向发力的效率,体现为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为长远的规划、决策和执行能力。

这种“党领导下的体制优势”,可以有各种列举。除了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贡献的扶贫事业,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可为例证。中国高铁核心技术3年跨越西方同行30年,高铁网络将覆盖中国80%以上的大城市,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全球500强榜首;中国金融科技弯道超车,去年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50倍。当未来学家感叹“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以中国为标杆,来定义世界新的未来。

被称为“严谨得让人头疼”的未来学家里夫金,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可以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潮”时,除了说到中国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和重大决心,特别强调“中国还有一些独有的特色,使它具备引领这个趋势的能力”。因为“迎接变革所需要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新能源的推广、数字化的生态互联网建设等等,都不是依靠一个个公司单打独斗完成的,国家力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对此“力不从心”,而中国则“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了发展”,“这些足以成为下一轮全球变革不可或缺的优势”。“天眼”探空,“蛟龙”探海,“嫦娥”探月……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报道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学革命”,一开始就惊叹“中国正在把科学„超大化‟”。而“超大化”科学的背后,正是“国家体制”的超大型支撑。

“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在过去5年里,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执政党的总书记亲自抓科技创新,告诫全党“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拿出“国家力量”在全社会掀起创新浪潮?2016年,中国的科技经费投入保持世界第二,与位列首位的美国差距正逐步缩小。试想,没有国家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协同攻关等方面的统筹设计,没有国家对量子计算、超级电脑等短期看不到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的基础科技的投入,怎么可能推动一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对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新能源推广等的重金投入,没有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配套设施的系统性支持,以及背后的国家实力支撑,中国互联网公司又怎么可能勇猛精进地开拓出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场景,创造出“让硅谷急于复制的中国商业模式”?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用足了制度优势,中国才能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成为全球新浪潮的引领者。

现在的中国,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一直坐在车上的乘客感受不到速度的惊人,倒是那些坐在普通客车上的乘客,更能体会到“复兴号”从身边呼啸而过带来的“中国浪潮”。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外国观察家们,更为关注这条中国道路上的“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2017年,中国全国财政医疗卫生预算安排达1.4万亿元,医保覆盖率已达全部人口的95%以上。对比一些国家医疗改革的步履维艰,一位美国学者感叹,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却让十几亿人享受同样的社会福利,我们应该思考,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强大的党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主体,为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好的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这样总结。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当中国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谁还有理由质疑这样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四)“作为有近百年历史的政党,不断调整的中国共产党不容易”,在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修复的历程之后,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教授如此感叹。

在中共的话语系统中,“不断调整”的意思,以“赶考”这个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这一毛泽东在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之时的说法,近年来为习近平反复引用。“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从执政中国的赶考,到发展中国的赶考,再到民族复兴的赶考,习近平所说的赶考,不仅是党领导中国改革发展,也是党自身建设的改进。

5年前,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让无数人印象深刻。5年过去,这句话已经成为习近平的“代表性名言”。对于这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一些人喜欢套用“权力与腐败的公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他们认为,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中共不仅会失去自我革新的意愿,也会丧失自我净化的能力。然而,习近平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出最有力的回答: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还就不信这个邪!

视之为“最大威胁”,下决心“猛药去疴”,警示“霸王别姬”,誓言“上不封顶”,强调“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习近平的铿锵话语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向腐败宣战的决心。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的各种讲话、文章中,数量最多、分量最重的,就是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5年来,落马的高官一次又一次成为新闻头条,仅仅十九大之后1个多月,就有两个省部级“老虎”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一位美国政治学教授在文章中写道,习近平上任以来展开的反腐行动是“自19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持久、最强硬的一次„实干‟行动”。熟谙历史的人们更是感慨:纵向看,翻开二十四史,没有一个时代、没有一个时期反腐力度如此之大;横向看,遍览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政党反腐的决心如此之强。

十九大之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地推进,这让更多人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反腐的“方法论”。西方媒体评价,习近平希望用更严格的纪律规定使其标志性的反腐行动制度化。第一步“不敢腐”,第二步“不能腐”,第三步“不想腐”,这背后的逻辑思路,正是由“打虎”“拍蝇”的震慑,到制度笼子的约束,再到政治文化的改变。十八大以后,党的各项制度不断出台,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强化,党的思想教育不断进行,构成了反腐与倡廉的组合拳。外国学者研究后判断:“习近平已着手重塑他所认为的党应有的样子,一个拥有理想与信念、高度自律的政党。”

过去5年,国际舆论深深记住了3个颇为形象的词汇:“打虎”“拍蝇”“猎狐”。透过这3个词,人们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看到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非凡勇气。习近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向腐败这一“世界性难题”宣战,重拳反腐重塑了中国的“政治景观”,凝聚了发展的磅礴之力,证明了这个即将走过百年的大党能够解决好一党长期执政中的腐败问题,能够保持发展道路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强大政治领导力,能够始终推动我们的国家走向现代化。

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这样的情景并不罕见:有些国家借助于后发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最终停滞不前甚至灰飞烟灭,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苏联,比如亚非拉地区的“失败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执政能力欠缺,推进的现代化不是全面的现代化,或是权力未被制约,或是政府市场错位,或是发展顾此失彼,在构建现代国家中遭遇致命挫折。

被观察者视为“习近平改善国家治理一大支柱”的反腐,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致力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探索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一整套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引。这一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称之为对党的“重新锻造”也毫不为过。当今世界,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风行,作为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传统政党,不少西方国家的共产党日益边缘化,现实中的内外环境并不乐观,世界社会主义在总体上还处于低潮。但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建设,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现代视野,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现在与将来,都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蓬勃的生命力。

(五)“我们渴望知道,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到底有什么秘诀?我想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找到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道路。”2016年9月,北京大学未名湖边的一间教室里,莫桑比克财政部顾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与他同窗的47名特殊“学生”,是来自亚非拉27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中高级官员及社会团体领袖。这所被命名为“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特别学院,是习近平2015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宣布设立的,首届毕业生的感言是“在中国,我们增强了发展信心”。

独特的道路、独特的理论、独特的制度、独特的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丰富和发展的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5年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探索的成功经验、所标注的崭新未来,甚至让欢呼“历史终结”的人也开始“修正观点”,重新思考和认识世界。

这是中国道路影响力的一个注脚。2013年,执政坦桑尼亚的革命党被认为很可能丢掉2015年大选,观察中共反“四风”和践行群众路线的行动,革命党也决定由总书记率领书记处全体成员“走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问责不作为的政府官员。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高级官员人手一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信中共的经验“能为坦桑尼亚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两年时间,革命党党员人数从400万增加到600多万,最终在“实行多党制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竞选中赢得了胜利。大选结果让西方国家大跌眼镜,革命党实现了浴火重生。

不仅是坦桑尼亚,那些治理效率持续下降的发达国家和影响力快速上升的新兴国家,都在习近平的思想中,寻找有别于西方传统发展和治理模式的道路。有国外经济学家感叹: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订规划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计划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总结,“中国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和长期奋斗的决心是西方国家所经常缺乏的”。当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党还在搞“拳击赛”时,中国共产党却在进行“接力赛”。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差异,“那种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化,即西方现代化的观点,是一种谬论”。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告诫世界“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一直以来,有能力“辐射”富裕和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重要指标。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习近平给出的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智慧,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从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到减贫贡献、绿色贡献,再到发展经验贡献、治理经验贡献、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公益性产品”的最大提供者。未来的中国,不仅会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业产品”“思想产品”,更会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探索出更好的实践路径和制度方案。

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时代,最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现代性竞争的时代。中国现代化所确立的榜样,让一度流行的“黑板经济学”失去市场,让各种偏见和教条现出原形,给了更多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勇气和信心。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崛起,更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制度文明的崛起。这一崛起,是社会主义这一标志着人类对于理想社会追寻的运动在21世纪的复兴,是马克思主义在经过近170年的大浪淘沙后在世界东方的延续。习近平曾说,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推动中国巨变的当代共产党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把500年几度起伏却最终大河奔涌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推向一个新境界。

(六)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会见中美互联网论坛主要代表。总市值超过2.5万亿美元的美国十大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悉数到场。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对此印象深刻,他对记者说:“当时你们感到房间在震动了吗?”

让人们震动的,不仅是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一条独特现代化道路的勃兴,一种社会制度的力量。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949年,共和国的缔造者眺望美好未来,以此砥砺全党和人民。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017年,新时代的开创者为中国道路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根源,也为中国未来凝聚起强大信心。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推开,更广阔的世界等待着我们的奋斗,更辉煌的未来等待着我们的书写,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目光向前,恰如青年马克思曾经的预言:

“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第五篇: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上看只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内容,但从政治看反映了国家的统一,从文明史的角度考察,反映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汇。本课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地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概念。本节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故事,或者学生自己收集的故事,引导学生评价张骞;通过对比,找出张骞和班超的共同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2.通过每一目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

1.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2.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丝绸之路图片、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师生共同回忆)同一时期,有一件事,那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域是指哪里吗?

教师展示汉朝疆域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要,在地图册上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教师讲解,在汉朝西域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使者和商人共同努力,开辟出一条从中原通向这里并延伸到更远西部的丝绸之路。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汉朝是如何和西域建立联系,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吗?它的开辟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

(板书)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讲授新课)

(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问问题:(1)匈奴和西域的关系怎样?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板书)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板书)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坎坷经历。

教师设问: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板书)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板书)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板书)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板书)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课堂总结)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板书设计

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辟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西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西域是个国家名称 ②丝绸之路经过西域 ③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 ④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公元前119年以后日趋频繁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2.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开通 3.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2年B.公元前138年C.公元前119年D.公元前60年 4.下列关于班超出使西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时间是西汉时期 ②目的是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③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④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

5.与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张骞B.班超C.王莽D.甘英

6.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最早记录的事件发生在()A.商朝B.秦朝C.西汉D.东汉

7.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班超经营西域 ③西域都护设立 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B.①③②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

二、材料题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中西交往做出了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张骞出使西域是在什么朝代?当时的皇帝是谁?

(2)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关系如何?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5)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9.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有哪些东西西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B 3.D 4.C 5.B 6.D 7.A

二、材料题

8.(1)西汉。汉武帝。

(2)中原地区和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3)第一次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为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

(4)第一次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知了西域的情况,了解到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第二次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5)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9.(1)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2)丝绸和冶铁、凿井、造纸技术。

(3)良马、毛织品、葡萄、黄瓜、胡萝卜、蚕豆、石榴,还有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以及佛教。

(4)意义: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下载《开辟新时代的“宣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辟新时代的“宣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此外,一些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看相关影视剧、网......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坦头中学 张 升 教学设计思想 1.社会学科的综合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的综合,还应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本课内容涉及地理、思政等相关内容,在教学中适当......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新)(含5篇)

    新航路开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了解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探险的基本情况、基本路线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人教版) 本课是人教版《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内容。 15世纪的欧洲是特别的,这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这个欧洲将要走......

    《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最终版)

    《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П)第二单元的第5课,本课在历史必修(II)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会是高考涉及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前童中学 杨婷婷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客观条件、影响; 2、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探险活动; 3......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的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课标......

    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孟津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许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通过东西方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