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观

时间:2019-05-12 21:5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观》。

第一篇:教学设计观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赣南师范学院

091202009)

【摘要】:教学设计起源于外国,为了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我国教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并回顾和反思了教学设计历年来的发展,展望了教学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多种观点,基本理论,认知负荷 1 引言

1994年乌美娜提出: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教学设计作为一个过程,指在教学中使用学习和教学理论,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系统的发展。这是一个为了满足需要而包含分析学习需要,学习目标,提供系统的开发策略的分析的全过程。它包括开发教学教材和活动,所有方案的实施,以及所有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指导、修改和评估。2 教学设计的国内外观点

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 》一书中提出“教学是对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的思路。对加涅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期待的行为。

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已获得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电教司)

教学设计是一种关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刘茂森)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仔细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使之系列化。(南国农)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2]。(李克东)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3]。(何克抗)3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也不例外,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 许多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论点: “单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并强调主要指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双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学习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三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四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基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论,认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并强调学习理论是四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4]。4 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教学设计

认知负荷理论是友Sweller于1988年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这是信息加工的瓶颈;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加工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那么就有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会丢失;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必须是有限的,这样学习才能有效;所想要的信息才能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5]。Sweller:使用图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认知负荷分为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当教材本身很复杂时,发生内在认知负荷,而教学设计无法降低这种复杂性。当教学设计无法以较低要求的方式呈现教材时,发生外在认知负荷[6]。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编写绩效目标,开发考核量表和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运用系统的思维的方法,以教导学生学习,力求达到教学的外部条件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适宜,为学生精心创造有效的教学系统或学习环境,走向现代化的教学之路[7]。就《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字1987年以来发表的教学设计论文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也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基本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内容狭窄以及教学设计者的素养不高等[8]。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优化教材,还有考虑学习者的特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9]。根据初级和高级学习的划分,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是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模式都是以目标为本的基本教学设计的,都是回答“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要怎样达到目标?”、“我们是否达到了该目标?”这三个问题来展开的[10]。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和研究,但是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2000 [3]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2002 [4] 林宪生.教学设计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04)

[5] sweller 认知负荷在解决问题中影响教学 [J].认知科学,1988,12(12)257-285.[6] sweller 学习负荷理论,学习困难和教学设计[J].1994,4(4);295-312.[7] 盛群力,马兰 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J].教育科学研究,2006(07).[8] 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9]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10] 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第二篇:观苗圃教学设计

《参观苗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5—66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 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课前准备。让学生做三道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进行热身运动,温故。

79÷20 860÷40 420÷6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2、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96 40×()< 260 20×()< 184

二、解决问题一

1、情景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而是任意两位数,又该怎么样计算呢?今天老师就通过和同学们一块去参观苗圃,就来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播放影片,板书课题:参观苗圃)

2、提出问题

师: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影片观看完了。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师:请同学们看清图意和问题,说一说图意。生:有盆景,还有几个同学在参观。生:是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植物园。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你重点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出示教材中的第(1)题。)师:根据这道题目的条件与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生:154÷22。

3、估算培养: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计商是多少的?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

A、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B、因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C、因为140÷20=7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

师:刚才大家估计的都是一个近似数,那我们现在要用竖式计算出结果,你们会吗? 生:(会)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教师巡视,和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完成154÷22的竖式(四舍:把154看作150,把22看作20来试商,150里有7个20。)

指名汇报计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把除数22看作20,把被除数154看作150进行试商的方法。

4、计算教学: 老师给出除法正确的竖式。

师:试商时7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下一步是不是该用7乘20的积呢?为什么?

师:谁还能谈谈求商的方法?你能总结一下计算的方法吗? 师:观察这个除法算式,除数是整十的数吗? 生:不是。师:那怎样计算呢? 生:可以用竖式计算。师: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教师请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算竖式。)

三、解决问题二

1、继续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师: 我们学校的同学们也要去参观苗圃,工作人员将中心花坛用126盆花来布置,每个图案用18盆,请你估计一下可以组成几个图案?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独立解决这道,好!那就充分展示你们自我能力吧!

指名列出算式:120÷18=

2、培养估算意识。

师:谁能估计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呢?(让学生先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指名回答估算的过程及想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

⑴因为18×5=90所以比5个图案要多; ⑵因为18×6=108所以可能是6个; ⑶因为120÷20=6所以可能是6个。„„

3、验证估计的准确性。

师:请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计算一下120÷18的得数,验证谁估计的最准确。

(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与同桌交流比较,看谁估计的最接近准确数。然后指名汇报竖式计算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和理解把除数18看作10试商不方便,而把除数18看作20试商就会更准确。)

3、交流验算的方法。

师:你怎么知道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生:通过验算就知道?

(先让学生独立验算,然后集体交流。)

四、归纳算法

1、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第一、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第二、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试商,即除数的十位数加上“1”,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

五、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完成P66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全班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试商的。

六、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应该怎么样试商?试商时应该注意什么?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板书总结: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第66页—第67页的练一练。

八、板书设计

参观苗圃

(1)室内培育22种花,共154盆,每种花的盆数相同,每种花有多少盆?

154÷ 22=(盆)

(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120÷18=(个)------(盆)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参观苗圃》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一节的内容我的安排是:在情境活动中抽象出数学算式―――估计一下算式的结果―――探索计算的方法―――验证估计的准确性―――归纳算法。

本节课学生首次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我按照到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安排估算活动和让学生进行试商的探索。我在课堂上巡视,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把除数22看作20,把被除数154看作150进行试商的方法。我认为让学生知道估算活动还是很有用的,当学生是遇到新的运算,还不清楚怎样去算时,不妨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得数的范围,可以对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讨论一下得数的范围,对商的正确定位也有比较大的帮助,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就会高一点,同时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三篇:《观 潮》教学设计

学校内公开课(2005.12.14)

《观 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4、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教具准备

1.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2.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

那么古人观看钱塘江大潮场面如何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观潮》。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介绍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背景: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资料内容如下:(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4、选三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提问:〈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提问:

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五、课堂练习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第四篇:《观 潮》教学设计

《观 潮》教学设计

白淑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 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 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2010-12

第五篇:观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

第一课《观猎》教学设计 执教者:邹春艳

一、教学目标

1、基本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揣摩诗歌语言。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

2、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感悟作品。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探究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作为高二理科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基础性的东西,教师要做补充,或者在课前便要布置预习。

2、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在课堂里适当提问做有效的引导。

3、学生平时缺乏锻炼的机会,课堂上比较不敢开口表达,教学要抓住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课文,用时约5分钟)

诵读本单元刚学完的另外三首王维诗歌,让学生温故知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体流程:让学生背诵《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教师总结这三首诗歌三种风格:一是山水田园诗,一是托物言志诗,一是送别诗。可见王维的作品风格多样,那么课本中选入的第四首王维的诗歌又是什么样的风格,写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一起朗读《观猎》。)

(二)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三)教师提问,学生结合注释和其他资料仔细品读并思考探究

1、诗歌题目为“观猎”,请同学们探究诗歌写的是谁人观猎,观谁打猎?

(此问题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提醒他们鉴赏诗歌一定不可忽视诗歌标题。诗歌题目很多时候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

因为诗歌内容相对较简单学生一般比较容易得出答案,请一两位学生起来回答,教师表扬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根据具体情况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诗句:“将军猎渭城。”表明是将军打猎,而观猎的人便是诗人。

2、既然是将军打猎,那么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比较一下将军打猎和一般的猎人打猎有何不同?

(此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先引起他们对打猎的场面的关注。同时也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作品的主要人物想象“将军”的分析上去。)学生通过讨论等合作探究方式,一般可以得出答案:普通人打猎气势不及将军,将军打猎肯定威风凛凛,武功高强。(让一二学生回答,教师要充分肯定其优点。)

3、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描述,看看诗歌中的这位将军,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武功高强威风凛凛?其打猎的场面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激烈紧张?

(学生自己研读,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锻炼胆量,积极融入课堂。允许学生与老师讨论,自由表达。)

待三四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并总结:1.“风劲角弓鸣”在呼啸的劲风中还可听到角弓鸣,可见射出的弓箭的力度之强。这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谓先声夺人,烘托出将军箭法非凡。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一“疾”一“轻”可见狩猎者发现猎物之快,和追捕猎物之快速,同时也从侧面可知狩猎者眼明手快,骑术高超,英姿飒爽。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忽过”、“还归”可见行军速度之快,侧面显示将军一行骑术了得,“细柳营”乃引用典故,意在用汉代名将周亚夫来衬托将军志军严明,有大将风范。

4、“回看射雕处” 《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所以狩猎的将军正如我们想象的一样,是一位武功高强,箭法非凡,骑术了得,豪放潇洒、英姿飒爽的狩猎将军。

至于狩猎的场面,诗歌首句“风劲角弓鸣”便是营造了激烈紧张的狩猎气氛,最后一句“千里暮云平”以静衬动,与首句遥相呼应,衬托狩猎的紧张激烈。主人翁回首射雕处,更是有意犹未尽的感慨!

4、请结合资料思考,诗人王维为何塑造如此一位将军的形象?用意何在?(作品主旨)

(该题旨在让学生复习并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虽然王维晚年钟情山水,但是早年的王维和年轻的我们是一样的,他也曾积极入世,有远大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王维在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这豪气英风、雄姿英发的将军形象,这个形象实际上是他理想的形象,是他为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艺术创作的。“千古文人侠客梦”,是王维在圆他自己的梦。

(四)艺术特色

1、精于练字:“劲”风、鹰眼“疾”、马蹄“轻”、“忽”过„„

2、以物衬人:雄鹰与快马衬托将军形象

3、巧用典故:“新丰”出产美酒和侠客;“细柳营”汉代名将军营;“射雕处”斛律光之射雕故事

(五)熟悉内容之后把握好情感基调,再次朗读诗歌。板书设计:

将军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高强、有名将风范

手法:对比、衬托、用典

下载教学设计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猎》教学设计

    《观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2、揣摩诗歌语言,背诵古诗。 3、把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对比、用典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重点......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观刈麦》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观刈麦》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重点实词。 2、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和写作手法,学习赏析诗歌。 3、体会......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案设计 临沂外国语学校 段友会 课题:《观舞记》 课型:自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2、过程与......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