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火箭)大全

时间:2019-05-12 22:5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火箭)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火箭)大全》。

第一篇:2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火箭)大全

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圆通幼儿园 班级:中班 教师:张红娟

一、活动内容:手工制作:乖乖的小火箭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火箭的外形体征,在探索中学习粘贴的技能。

2、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活动重点:运用粘贴的方法 活动难点:

三、活动准备:

火箭图片若干;卫生纸卷筒六个;月饼盒;三角形卡纸,各种颜色的粘贴纸;剪刀;双面胶;透明胶带

四、活动过程:

1、出示火箭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师:“图片上是什么?在哪里见到过?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简单介绍火箭的种类和用途,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图片上的是火箭,它有很多种类,如节日时放烟火的小火箭、探空火箭、将人送到月球上的巨型运载火箭等,它有很多用途,如作战时攻击水面和空中目标的导弹、攻击太空目标的反卫星火箭武器、火箭飞机等。”

2、了解火箭的外形特征,尝试制作火箭模型(1)出示制作好的火箭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师:“它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怎样做的?”

1(2)用图为幼儿展示火箭模型的基本结构:箭体结构、推进系统、有效载荷,并为其解释各个部分的用途及基本图形:有效载荷是圆锥体,箭体结构是圆柱体,推进系统是三角形。

(3)观察制作材料,并引导幼儿讨论各个材料分别可以用来制作火箭的哪个部分:

师:“卫生纸卷筒可以用来做火箭的哪部分?月饼盒可以用来做什么?卡纸和彩色的纸可以用来做什么?”

教师小结:“卫生纸卷筒用来做火箭的箭体结构,三角形卡纸用来做推进系统,月饼盒有用来做效载荷。”

(4)教师讲解示范制作方法:

师:“在月饼盒上画一个圆,剪去四分之一,将剪的两条线粘在一起就是有效载荷部分,卫生纸卷筒经过彩色的纸包装之后粘贴在一起作为箭体结构,用三角形卡纸做推进系统,将三部分粘贴在一起,火箭制作就完成了。”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火箭,教师巡回观察,个别指导。

3、欣赏评析:幼儿展示作品,教师总结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师:“火箭已经制作完成了,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卫生纸卷筒粘什么?”

第二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44工具孕育了美术的造型活动。

人类社会还处在原始社会时就产生了原始美术。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自已软弱无力时,便转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和祈求,由此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于是艺术品成为崇拜对象的替代物。原始宗教利用造型艺术特有的形象性,把造型艺术品作为祖先灵魂、神灵、动物灵魂的寓所和化身,成为祖先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的直接对象,为求种族兴旺,生活物品富饶或消灾而顶礼膜拜。这在新石器始民族的艺术中是有很多例证的。

二、美术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一)美术的基本特征

美术通常指绘画与雕塑,广义的美术也包括工艺美术、书法篆刻与建筑艺术。无论何种形式,美术的本质都是运用一定手段,通过塑造静态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视觉来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美术具有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征:

1、造型性与视觉性。美术是在空间中构成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是利用事物的空间特征来表达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称美术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2、瞬间性和永固性。美术作品是静止的,即使描绘一个运动过程也只能截取其中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一旦被美术作品创造为形象,就永久固定下来。

美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反映现实和表现题材方面的某种局限性:这就是不能直接表现运动或情节发展过程,也难以表现图像所能显示的视觉范围之外的事物。不过,美术作品中理想的直观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凝炼、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效果又使它在艺术世界中能独树一帜,赢得永恒的魅力。

各种美术类型除具有上述共同特征之外,还各有不同之处。例如,绘画作品是在平面上展现的,以一般的纸、布和笔墨、颜色为工具,运用线条和色彩构成图像;而雕塑作品则是采用可塑性材料创造的立体形象,运用材料与体积形成了量感和质感。

三、儿童美术

儿童美术指的是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3~6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从种类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一绘画活动从使用的工具、材料及表现形式上区分,呵分成蜡笔画、彩色铅笔画、粉笔画、水墨画、彩色水笔画、手指画、棉签画和水彩画等;从性质上区分,可分为命题画、想象画、故事画、填色画和集体合作丽等;从内容上区分,可分为物体面、情景画、意愿画和装饰画等。手工活动可分为纸工和泥工等。欣赏活动是对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和具美学特征的环境的观赏。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设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确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各项目的能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

一、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

由于人们对幼儿发展的规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对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在制定教育活动的目际时,也存在不同的目标取向。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时,以行为方式陈述美术活动的目标: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陈述目标的最为有效的形式,是既要指出要使儿童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运用的生活领域或者内容。泰勒对课程目标的贡献是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

在陈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太过含糊或笼统是没有意义的,例如:“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儿童发展美术潜能,透过美术经验而实现创造和成长。”这样的目标即属这类型。同样,在陈述目标时,如果描述的是教师的任务和行为,例如“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为幼儿提供美术材料”,这样的目标也不妥当。主张行为目标取向的泰勒认为,应该运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以行为目标加以表述,能明确儿童通过活动将会学习一些什幺,例如“提供给幼儿一张硬纸和一些毛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像框”,这样的目标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长处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能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这种目标取向在陈述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必然会遗漏许多很有价值的内容。

(二)过程目标

过程取向的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相应目标。也就是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那么过程目标注重的则是过程。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认为,教育由4个不同的过程构成。它们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尚能用行为目标陈述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是无法用行为目标表述的。他认为,设计教育活动时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加以展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采取过程目标的方式,在理论一是十分吸引人的,在实践中却缺乏可操作性。由于过程目标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展开的,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及美术表现的特征,熟悉美术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有相当的教科研能力,自愿花费大量的额外工作时间和精力,这一点教师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三)表现目标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一般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于想象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以及美术创造方面,也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艾斯纳“发明”了表现目标,以此补充行为目标,而不是取代行为目标。艾斯纳认为,行为

49映出儿童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既要顾及全体幼儿的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儿童的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他批评了传统的教育学,认为它是以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依据的教学,定向于儿童思维已经成熟的特征,定向于儿童能够独立做到的一切,然而这只是教学的最低界限。他指出,除了最低教学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这两个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它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他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们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迄今为止人们对儿童美术发展过程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儿童的美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判断儿童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托幼机构美术活动的部分目标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在这样一种水平上自由地表现自我,使幼儿能在这种美术游戏中实现完善自我的价值。这样的活动目标,主要应以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的方式加以陈述。

托幼机构美术活动的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儿童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儿童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使幼儿美术的表现日趋接近合乎美学基本原理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活动目标,主要应通过行为目标的方式加以陈述。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本身的性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一科目的性质的认识也是制定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依据。因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具有与其他科目不同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学习方式和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美术是幼儿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通过自己发展的或者习得的“美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创造可视的形象,以表达幼儿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托幼机构美术活动中,如何既尊重幼儿自发创造和发展的美术符号系统和美术形象.又要让幼儿的美术表现手法逐渐纳入符合美学原理和原则的创作轨道;如何在活

(4)知道以安全和适当的方式使用材料和工具;

(5)懂得视觉形象特征之问的差异,知道美术表达想法的目的;

(6)能够初步讲述不同的表达特征和组织方式是如何导致不同的结果的;

(7)知道从美术作品中能获得各种经验,能享受到视觉艺术的美;

(8)体验视觉艺术与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历史的或其他特殊的联系。

(二)情感目标

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情感目标如下:

(1)喜欢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能体验美术作品的线条、形状、色彩、质地等;

(3)对美术活动能感兴趣,并积极投入创作、欣赏和评价活动;

(4)能产生与美术作品涵义相一致的感受,并能表达这种感受;

(5)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三)技能目标

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技能目标如下:

(1)让幼儿能选择材料和象征性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2)让幼儿能初步学会运用线条、形状表现力度、节奏与和谐;(3)让幼儿能初步掌握一定的秩序和变化规律进行美术创作;(4)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和欣赏到美术作品中形象的美学特征;(5)让幼儿能对自己或他人的美术作品作初浅的美学评价。(四)创造目标

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创造目标如下:(1)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美术创作;

(2)能使用各种象征性符号,并加以组合和变化,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现象;

(3)能使用色彩,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幻想;(4)能综合运用多种美术媒介进行美术创作;

(5)在欣赏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美术作品时,能讲述自己独特观点。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上述目标还是比较笼统的。在实施美术

53第二章 儿童美术的发展

本章将帮助你:

1、学习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涂鸦线——图形——图形的组合——曼陀罗与“太阳”——蝌蚪人——人以外的其他初期图形。

2、通过了解图形的选择和组合、避免图形的重叠、图形独自的界线、图形的融合、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初步掌握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核心概念:

涂鸦线;图形的组合;曼陀罗与“太阳”;蝌蚪人;图形的选择和组合、重叠、界线、融合以及关系处理

第一节 儿童美术的发展

儿童的美术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许多学者对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进行过研究。正如美国学者加登纳所言,“2岁的孩子抓起一支粉笔在其遇到的任何东西的表面上起劲地涂抹着。3岁的孩子则画出大量不同的几何形状,其中包括谜一般的曼陀罗形状——把一个十字形置于圆圈式方块之中。4—5岁的孩子则在再现对象方面进行不停的创造与再创造„„这些画生机勃勃,表现力强,体现出对形式的牢牢控制和突出的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儿童绘画经历了他们自身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仿佛他们刚刚脱离了襁褓的幼儿自身,又开始创造起自己的后代一样——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存在着标记、形式、对象、场景及幼稚的艺术作品。谁也没有去教这些孩子们如何去于——但同样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正常的按其自己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幼儿似乎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美国美术教育家凯洛格对一百万张儿童画进行了研究,归纳了儿童从动作到有意义表征的发展过程。

一、涂鸦线

大约在l岁半左右,儿童开始用笔在纸上涂划,画的东西纯属涂

55形所要表示的意思。

经过分类,凯洛格将偶发的图形区分为17种类型,前9种偶发的图形都包含了交叉点,它们是儿童住3岁时画出的正十字形和斜十字形的雏形,其余8种偶发的图形,则是除十字形以外的图形的雏形。

二、图形

儿童绘画中的图形可以分为6种,其中5种是具有几何意义的图形,它们是矩形(含正方形)、椭圆形(含圆形)、。三角形、十字形、斜十字形和不定形。

儿童所画的图形,从视觉特征而言,与样式配置或偶发的图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儿毫在画线时除了更具有眼手协调能力外,也反映了儿童的记忆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图形是儿童经过思考和计划而画出的,儿童常想起自己画过的图形,并自发、自愿地再现它们。

三、图形的组合

在儿童画中,图形常常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其他涂鸦线或者与其他图形相伴出现的。

(一)结合体

凯洛格把两个图形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图形称作结合体。从理论上说,图形的结合如果不涉及以哪个图形为主,那么组合的可能性共有21种;如若考虑两个图形以哪个为主,哪个为辅,亦即在组合中区分诸如椭圆中的三角形与三角形中的椭圆,那么组合的可能性共有36种;如若不仪考虑两个图形以谁为主的问题,同时又要虑及两种图形在分离、重复和彼此包含等状况下的组合,那么,组合的类型就有66种之多。此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思考儿童画结合体的组合方式。

在实际上儿童并不是以理论假设的方式画结合体的,在儿童画中最常出现的结合体有正十字形、斜十字形、矩形、圆形、不定形与正、斜十字形的结合,或者圆形与圆形、矩形与矩形的结合。

(二)集合体

凯洛格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称作为集合体。当儿童能画出集合体时,他已经发展了属于其个人的绘画方式。

57心正方形等结合体或集合体等也是儿童画中常见的曼陀罗。

(二)“太阳”

2岁的儿童已能画出直线和曲线,这些直线和曲线都可以成为儿童画“太阳”的组成成分。虽然“太阳”的结构看上去简单,但儿童在会画复杂的集合体之前是不会画出“太阳”的。

儿童最初画“太阳”,只是喜爱这种给人以良好视觉形象的图形,并不是真的在画天空中的太阳。在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凯洛格认为这是儿童画与成人画之间的又一座桥梁。在儿童美术发展的过程中,由成人命名的线条不能算是儿童画的,因为成人所命名的这些线条在以后儿童画“人物”时并不经常出现。这就是说,儿童之所以画这些线条,是由于儿童受到了自己本身以前描绘“太阳”的刺激所致。

曼陀罗和“太阳”这样一些儿童所喜爱的图形,常成为儿童以后表现较为复杂的事物时的组成单位。例如,有的儿童将“太阳”作为人的手,把曼陀罗作为人的躯干。

五、蝌蚪人

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人”是儿童美术作品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儿童早期画的“人”使人联想到蝌蚪,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于是,人们便称之为蝌蚪人。

儿童最熟悉的是人,但儿童画“人”并非基于他对周围人的观察和认识,他们画的“人”也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凯洛格认为,“人”是儿童由早期绘画自发而又自然演化而成的,它反映的只是儿童对均衡性和规则性等形式美的追求。儿童往往也会接受和认同成人对他所画的“人”的各个部分的命名,然而,他们自己的表现形式毕竟与成人的认识相去甚远。

凯洛格对儿童从会画“太阳的脸”和“太阳人”发展到画“人”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儿童所画的初期的“人”头上添加了别的图形:或是头上画了手;或是头上没有画任何图形状;或者没有手臂;或者具有各种躯干部;或者在躯干部卜有手臂;最后接近完整的人物。

在成人的眼里,蝌蚪人是不完全的,不是缺少身躯和腹部,就是

59调整时,儿童才能将“动物”与“人”的图形作明确的区分。而对4—5岁的幼儿来说,已经能完成这一调整过程,能从成人的画中认识到动物的形状,并在自己的画中加以认同,使其所画的“人”与“动物”加以区分。

(二)“植物”

儿童初期所画的“植物”与没有手臂的“人”十分相似,因此以推论,儿童所画的“植物”也是经由涂鸦线、图形、结合体、集合体、“太阳”、“太阳人”这样一条途径发展而来的。在儿童初期所画的“花”、“树木”等植物中,经常含有曼陀罗、“太阳”等样式的成分。随着儿童的发展,儿童慢慢的认同成人画中的植物样式,并使自己所画的植物与成人趋同。

(三)其他图形

儿童在其美术发展的过程中,所画的“建筑物”、“交通工具”等图形往往不是儿童观察了这些实物之后照样子画出来的.而是从结合体和集合体等发展而来的。儿童画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原型的形在全世界具有共性。

七、儿童美术的国际性

全世界各国儿童的早期美术作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很难从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区分他们的国籍。如果说,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还能找出一些差异的话,那么这种差异可能更多地与儿童使用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有关,而不是与国籍有关。

凯洛格曾收集了数十个国家的儿童画,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她发现,各国儿童都以几乎同样的方式发明和创造“美术语言”。有人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绘画形式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而世界各国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不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受其生活的社会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他们的画中显示出日益明显的社会文化差异。

里德在评述凯洛格的研究结果时指出,根据凯洛格的假设,所有儿童都是依靠象征化这种方式的发现,而有着同样的绘画发展历程,即从无固定、无意识的涂鸦开始,到能画几个基本图形,而后进步到

61362运用这种表现手法表现事物还有待于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图形独自的界线

年幼的儿童认为,每个事物都应是独立的,在画面上每个图形都有其独自的界线。让儿童画一垛墙,或者一堆苹果,他们会为每一块砖或者每一本书画上各自的界线。

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能理解一根线条能同时被两个图形合用,可以既是这个图形的界线,同时又是那个图形的界线。很多儿童都十分醉心于用蜡笔在纸上画天空中的虹。如:年幼的儿童常会把各条彩虹线分开来,这不仅因为他们的眼手协调动作没有发育完善,还不能较为准确地运笔,而且因为他们要保征每条彩虹都要有自己的界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儿童画的彩虹会一条紧挨着另一条,达到两条彩虹共用-条线条的状态。如果他们运用彩色笔画彩虹,那么他们会以一条彩虹线紧挨着另一条其他颜色的彩虹线的方式画彩虹,这时,两种不同颜色的交界处就成了两条彩虹共同的界线。

四、图形的融合

在幼小儿童的画中,所画的各种物体一般都是由椭圆、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拼搭而成的,各种图形常常清晰可辨。例如,儿童将一个圆、一个矩形和四条直线组合成一个人物,组成人物的各个图形明晰可辨,基本上都是独立的。

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画中的各个独立图形会出现融合的趋势。儿童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图形的外部界线,而图形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则融合成一体,图形之间的界线消失了。这种图形与图形的融合使线条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图形更具整体感,事物的形象更为生动。儿童运用一条轮廓线就将史前动物的躯干、头、颈部和肢体的各个图形勾画出来了。由于儿童运用轮廓线把动物身体各部融合成一体,所以史前动物的形象显得栩栩如生。可以设想,如果动物全部是由一些半圆、矩形、椭圆、三角形等图形拼组而成,那么史前动物就会像机器动物一样缺乏生气。

运用图形与图形相互融合的方式绘画,既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需要视觉与动作较高程度协调的活动.儿童必须对其

64人物的躯干、四肢、树木、标牌等,要么是水平线构画,要么是垂直线构画。

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他们会逐渐地对自己的那种过多地使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构图表现出不满,试图运用倾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事物,使构图向更为高级的阶段发展。当儿童不仅能够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里运用水平线和垂直线表现事物,而且还能熟练地在此系统里运用不同倾斜度的线条表现事物时,儿童表现的能力大大增加了。例如,他们不但能用直线和斜线将倾盆大雨和狂风暴雨区别出来,而且还能用不同的倾斜度表示风的强烈程度或人在奔跑时的速度。这样,儿童美术作品就显得更为逼真,更有表现力。但是儿童运用复杂的倾斜关系替代机械的水平或垂直关系表现事物,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

六、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表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起儿童表现某一孤立的事物要刚难得多,这就跟儿童理解一辆汽车比另一辆汽车开得快要比理解汽车这个物体更为困难一样。

年幼的儿童常将事物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纸上画的物体往往是一个个单独存在,与其他事物缺乏联系,而且还常是飘浮在空中与地面也没有关系。例如,儿童画一个人戴一顶帽子,这顶帽子可以与人的头部没有任何接触,而是飘浮在天空之中。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在绘画时开始使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相互的联系。在开始阶段,儿童是以十分简单的方式处理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的,例如,当儿童画一个人骑在动物身上或者坐在一张椅子上时,他们只是将所画的人的躯干紧贴着坐骑的背部或者椅面,人的腿“消失”了,人和动物或者人和椅子双边的关系仅仅表现为紧密接触,而又“互不侵犯”。有些儿童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仍然画出人和动物或者人和椅子双方的完整图形,并且简单地将双方重叠在一起,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同属,给人以一种动物或者椅子是透明的感觉。

儿童在处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时,更为高级的水平是X光式质检图画的消失。儿童在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只画出人

66可能地相互接近,在这种情况下,人是站立着的,皮球还是只在地上。有些儿童则用另一种方式表现这一动作,那就是将皮球画在人的手中。还有些儿童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增加所画的人物的手臂长度,使之能捡取地上的皮球。这三种表现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儿童所画人物的主轴线是垂直于地面的。

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儿童所画的人的轴线发生了变化,开始人物的主轴线是与地面成一个倾斜的角度的,以后,人物的主轴线可能呈现倒“V”形或者倒“U”形,但是,在真正意义上要能表现人捡皮球的动态,人物的主轴线常是不规则的,是按照所表现的动作而确定的。儿童在画一个人在地上捡皮球的动作中,不管人物的主轴线发生了何种变化,都较主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表现方式高级。

八、透视

以儿童画立方体为例,年幼的儿童只能把三维的立方体画成二维的正方形,以后,他们会用多视点构图的方式尝试画立方体,到了一定的年龄,接受了一定的教学和训练,才使所画的立方体最终符合透视规律,成为能理想地表示三维立方体的图形。

有人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构图,将这些不同的构图方式连贯起来,可以显示出儿童掌握透视规律的发展过程:5—6岁的儿童会把桌面画成一个矩形,桌面朝外,桌上的东西全都飘浮在空中;7—8岁的儿童会把画面画成近乎一条直线,各种杂物都画在这条直线之上;大约从9岁起,儿童开始尝试画立体画,他们把桌面画成矩形,各种杂物与这个矩形的面相接触;大约从14岁起,儿童才开始真正学会画透视画。运用透视规律进行构图挺有难度,不是大部分儿童能够自发学会的,不少人由于没有学习过这种方法,即使到了成人期,也不能运用透视法绘画。

九、色彩

在绘画过程中,最初使儿童感到激动和兴奋的是绘画本身,而不是色彩。例如,儿童在涂鸦期一般对绘画所运用的色彩的选择并不给予太多的理会,他们或者只是使用单色笔任纸上涂划,或者偶尔地交替着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重复地涂划。这并不是说那时的儿童不懂

68369长能力以外,还被带到一个美的天地里,使情感世界发生变化,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其独创性,发展创造美的能力,这便是美术教育在各种教育中的独特性与优势。所以,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性应当受到特别的重视,否则,美术教育便不成其为美术教育。

按照我国美学家的意见,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审美准备阶段;

2、审美体验阶段;

3、审美效应阶段。在这里,效应特指审美领域的效应。在实际活动中,由审美体验而来的效应可能有两个,一是审美效应,二是创造效应。当人以自身的内在情感去呼应外物时,心中会产生一种美的体验'由审美体验产生审美判断和更高的审美需要,以及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除此之外,稍有艺术创造力的人还会萌发出创造的冲动,在时间和物质材料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进入创作,创作出美的作品。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牢牢地把握住一点,即以美的事物和方式启发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用美鼓起幼儿的活动热情,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样做,不仅是把审美作为推动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手段,同时,也是作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在不断地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创造美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内在的情感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并可以不断地创作出生动而富有情感的好作品。

具体做法是保证幼儿直接观察美的对象,这需要有美的环境和美术作品,使幼儿经常接触美的事物。生动感人的语言也是重要的,教师以语言为媒介拨动幼儿的心弦,引起或加强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情感共鸣,这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还要保证幼儿有自由创作的时间和可利用的美术材料,只有这样,使他们能及时顺利地将自己心中对美的感受和认识表现出来。

一、积极性原则

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态度。使他们热忱地投入美术活动,沉浸其中,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活跃起来,各种潜能充分发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受美术,乐于从事美术活动。

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由他们从事美术活动的愿望、实

71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从自己所做的许多造型尝试中得到成果和发现,如幼儿由涂鸦线中发现有意义的形状,再反过来加以运用。二是随着幼儿视觉理解力的增长,他们对自己初级阶段上造型式样产生不满,于是,向着更加高级的阶段探索,如:幼儿开始时没有对自己把一个人画成垂直一水平的式样不满,这个式样不能把正在奔跑的人和静止站立的人区别开来这一缺陷也没有使他们感到烦恼,可是到后来他们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形象呈现出现实中的那种样子。于是他们尝试探更索加高级的表现形式。

作为教育者,必须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实施美术教育,以促进其发展。为此,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和掌握幼儿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个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可达到的水平做到胸中有数。其次,教育者还应研究美术的内容、方法和工具、材料等等的性质,以便恰当地提出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美术教育目标、方法和材料,逐渐形成美术教育的系统课程。再就是要保证幼儿享有足够的美术活动的机会和丰富的美术活动的工具材料,接触那些他们能理解又高出他们已有水平的美术作品,使幼儿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质。

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与幼儿自身的努力相结合,就可使幼儿的美术能力和素养充分和谐地发展起来。

三、创造性原则

创造首先是一个过程,同时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一一美术的根本特点。幼儿美术创作依赖的心理功能是“象征”,即创造某种具体可视之物,同形的另一事物或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用线条、图形和色彩等将自己头脑中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即是创造。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保证幼儿的美术活动经历这一由感知一思考一完成作品的完整过程。这样,就要求教育者运用的教育手段和提供的教育环境能够诱导幼儿进入创造的过程,使幼儿从小学会艺术的思考,而不是只针对某个片断,跨越其他环节,造成只会复制现成形象或作品。

除此之外,创造的过程必然地具有主体性、操作性、求新求异性

73情况,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为此要对目标、方法材料、达到或掌握目标的程度、达到这些目标的时间期限这四种因素灵活处理,以便为每个幼儿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同时,应向幼儿展示多种多样的表现媒介,让幼儿自己选择,因为幼儿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所以往往是最符合他们的发展需求的。表现媒介的多样性体现在表现手法、风格、材料和工具的变化上。材料的多样性体现在材料的形状、大小、质地、色彩、可塑性等方面,要引导幼儿把这些作为艺术美的要素来思考,工具的多样性首先要适应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如画笔,幼儿使用的画笔应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如果只有大笔,当幼儿知觉分辨力提高,希望表现细节时,就难以做到,这样就会限制他的美术能力的发展,所以要向幼儿提供多种规格和品种的工具。除此之外,应特别注重开发工具功能,创造性地运用工具。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指导方法

一、观察欣赏法

观察欣赏法是教师指导幼儿有目的地感知事物外形特征、获得美的体验的方法,是观察和欣赏的结合。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欣赏则是在感知时对对象产生情感呼应,这样观察就带有了欣赏性质。观察和欣赏是发展幼儿美术能力和培养美感的重要方法。

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在感知事物时缺乏像成人那样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视觉。幼儿通常注意了整体就忽略了局部,注意了局部就忘掉了整体。有些幼儿倾向于整体知觉,观察时表现为笼统、粗略,而另一些幼儿倾向于局部知觉,观察时表现为琐碎、不着要点。无论哪一类幼儿,他们感知事物的选择都是受他们兴趣的支配,而这种兴趣可以说又是来自于他们的童心。例如,幼儿往往被一些会动的、形态新奇、色彩鲜艳、发光、发亮的东西吸引,忘我地注视这些东西,甚至欢欣鼓舞。这是幼儿欣赏的起点,事

75看上去就像一个大皮球。它的眼睛、耳朵、嘴和四肢上的毛都是黑色的,尤其是它的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的绒毛,就像戴着一副黑眼镜。它的眼睛又圆又亮,好像两颗黑色的玻璃球。它的腿又短又粗,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真可爱。”其次是辅之以增加欣赏效果的活动。如,让幼儿用声音、动作、表情模仿对象,听与对象有关的音乐、诗歌等,让幼儿充分领略对象的美,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萌发表现的愿望,创造出生动、富有情感的作品。

二、线索启迪法

线索启迪法是教师提供某种刺激,激活幼儿的思维,唤醒他们沉睡的经验,进入美术创造的思考过程的方法。

运用线索启迪法的关键是制造一个悬念,也就是造成知与不知,明了与不明了之间的矛盾,诱发幼儿想看、想知的好奇心,让他们去发现、思考,将原有的经验引申、改造,塑造出丰富多彩的美术形象。

在运用线索启迪法时,教师提供的线索要与幼儿已有经验有适度的相似性或关联,而这种相似性与关联又要能被幼儿感知到,这样,创造的灵感便被激活从而进入良好的创造状态。

三、直观显示法

直观显示法在幼儿园美术指导方法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在美术活动时,常会遇到一些幼儿,他们不知如何将自己感知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就需要通过直观显示法给幼儿以启迪。常用的直观显示法有两类,一类是动作活动演示,也称示范;另一类是范例演示。示范是教师以自己的动作向幼儿演示如何画或做,幼儿通过看和摹仿,掌握美术创造的各种技能。

一般来说,纯技能技巧、描绘或制作的步骤顺序,幼儿不能从观察实物或作品中学到,如怎样握笔、调色、涂色,怎样使用各种工具,怎样一步步地塑造出完整的形象,特别是手工制作,都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才能解决。

示范有三种形式:

1、整体示范

整体示范即是教师连续完整地向幼儿示范如何塑造美术形象。

773、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富于美感,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和表现的兴趣

4、范例要多样化,具有一定数量,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的面貌。以开阔幼儿思路,为其创造性表现提供基础。

作为教师要明确使用范例的目的,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运用范例。因为,范例选择运用得当与否,对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是有影响的。不适当地过多使用范例会限制幼儿挖掘自己观察和积累的经验,抑制创造的愿望,倾向于模仿,还可能对美术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美术就是照现成的作品去画就可以。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直接观察的条件,引导幼儿动脑筋。独立地画和做,在幼儿需要的时候适当地采用一些范例作为帮助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辅助性手段,为他们提供独立创造的条件。

四、语言分析法

教师用语言进行分析讲解,使幼儿深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特征,进行完整的构思。语言在幼儿对事物的感知、保持和再现上具有很大的作用。幼儿所创造形象的完整、深入和生动程度与教师的言语提示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语言分析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用语言分析事物的主要部分、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使幼儿头脑中产生一个关于事物的概括全面的认识。

2、用语言阐明事物形象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深化幼儿对形象的认识。

3、用艺术化的语言感染幼儿,增强幼儿感知事物时的美感,唤起幼儿记忆仓库中的表象,如,幼儿在听童话、诗歌时能产生更鲜明的视觉形象,清晰地想象所要描绘的事物。

五、游戏练习法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大量时间是幼儿的练习,也就是画和做,这是幼儿将头脑中的艺术构思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过程。根据创造成分的多少,练习可以分为技能练习、模仿练习和创造练习三种。

79380(1)认知目标

①认识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各种空间关系。②增强配色意识,提高对颜色变化的辨析能力。

③知道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表现不同效果的作品。(2)情感目标

在安排画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均衡、对称、变化等形式美。(3)技能目标

①能较灵活地表现各种人物、动物的动态。

②能运用对比色、相似色、同种色等多种配色方法,注意色彩的整体感与内容的联系。

③能有目的地安排画面,表现一定的情节,并变化多种安排画面的方法。

(4)创造目标

①能将图形融合,尝试用轮廓线创造多种图画,形成自己的图式。②综合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绘画创作。

(二)绘画活动的类型及有关的基本技能

托幼机构绘画活动的类型有物体画、情节画、意愿画和图案画。儿童在不同类型的绘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各不相同。各类型活动的内容、课题设计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

1、物体画

物体画是由教师确定某一物体,并教给儿童有关该物体形状、色彩、结构的画法,从而使儿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物体画是绘画活动的起点,也是培养儿童造型能力的基础。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其绘画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儿童物体画的内容

小班:小班的儿童的认识能力较差,生活经验较少,所接触的事物范围较小,而且绘画技能较差,教师应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不是一味强求统一。注意设计那些儿童有一定知识经验、形象鲜明生动、创造余地大的内容。

中班:中班儿童绘画的内容应该在小班基础上,更为精确地描绘

82相互关联的各个形象恰当的安排在画面上,以形成一个情节,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

(1)情节画的内容

小班:主要在于培养其画画的兴趣,认识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用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轮廓特征,所以,小班儿童没有情节画的教学要求。

中班:中班儿童在情节画中,主要是在画面上作简单的布局,他们已具备了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相互关系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空间知觉的发展还不完善,对物体间较复杂的空间关系不能理解。所以,在为中班儿童设计情节画课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课题着手,即要求儿童在画纸上重复地画某一物体,然后在主要物体旁添加背景或辅助物以构成简单的情节。

大班:要求大班儿童根据主题的需要,在画面上合理安排一些形象,不仅要求表现出其中的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的区别,还要求能将事情发生的地点或环境也表现出来。

3、图案画

图案画是用各种花纹、色彩在不同的几何图形、生活用品的纸形上和谐、有规律地进行美化和装饰的一种绘画形式。图案装饰艺术,对于儿童来说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类型。通过画图案画,儿童可以学习简单的图案装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的耐心、细致、有顺序地工作的习惯,培养儿童的美感。

(1)儿童图案画的内容

图案画是在儿童的视觉、动作日趋精确,空间知觉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进行的绘画活动。一般从中班开始进行图案画。

中班:中班儿童主要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图案花纹,为中班儿童设计图案画课题时,主要侧重于纹样的变化,色彩要求简洁、鲜明。根据儿童颜色视觉发展的特点,可选择二至三种对比度较大的颜色,让儿童学习色彩的装饰。

大班:大班儿童要学习一些简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并能用同类色或近似色装饰画面,使画面层次清楚、色彩和谐。为大班儿

84内容更加丰富。由于儿童年龄小,独立思考能力还比较差,常常不知如何选择作画的内容。因此,教师应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按照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及表现能力,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表现的内容。

大班:随着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大班儿童应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绘画,并能围绕这一主题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他们的意愿画内容极其广泛,凡是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梦到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意愿画的内容。

(三)儿童绘画教学的方法

儿童绘画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绘画教育目标,在绘画活动中具体运用的方法。一般来说,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际体验法、联想法、范例演示法和游戏练习法。

1、观察法

启发幼儿观察物像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的是教师为了使幼儿获得对周围生活的丰富印象,借助与事物的直接接触来观察事物的方法。间接观察是对于那些因条件限制而无法直接接触的事物所进行的观察。如:标本式观察、图片式观察。

为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训练幼儿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思想健康、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观察内容,有系统地组织幼儿观察,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描绘对象的形状、结构和色彩。

2、实际体验法

实际体验法是让幼儿尽量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多通道地去感知各种事物。通过摸、看、闻、尝、听、抓、捏的等动作来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如:画苹果,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滚一滚、尝一尝等多种动作来充分认识苹果后再描绘它。

3、联想法

联想法是指教师用故事、实物或对事物的“联想”,把幼儿引进想

86的精确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儿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一)各年龄阶段手工活动的目标

1、小班(3-4岁)儿童手工活动的目标(1)认知目标

①初步熟悉泥工、纸工等的工具、材料。②了解泥的可塑性质。③了解纸的性质(2)情感目标

通过玩泥、撕纸等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3)技能目标

①掌握泥工中团圆、搓长、压扁等基本技能。

②学习撕纸、粘贴,初步撕出简单形状粘贴成画;并学会用自然材料拼贴造型。

③学会用印章、纸团、木块等材料,蘸上颜色在纸上敲印。(4)创造目标

能大胆地运用印章、纸团、木块等材料在纸上按意愿压印。

2、中班(4-5岁)儿童手工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

进一步熟悉泥工、纸工及自制玩具的工具和材料。(2)情感目标

通过泥工、纸工及自制玩具的活动来积极投入手工作品的创作,并培养儿童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3)技能目标

①能正确使用剪刀剪出方形、圆形、三角形及组合形体,并拼贴成画。

②掌握折纸、撕纸的基本技能,折出简单的玩具或撕出简单的物体轮廓。

③学习用泥塑造出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4)创造目标

88使用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表现出简单的情节,并能按意愿大胆塑造。为了使儿童塑造的作品形象更生动、真实,应为儿童设计一些使用辅助材料的课题。

大班:

大班儿童在泥工活动中,应用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辅助材料塑造某些细节部分,学会塑造人物、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动作,表现出主要的情节。为大班儿童设计课题时,能让儿童运用辅助工具和材料细致、生动地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和细节。在表现内容上已不再是简单的水果、器皿,而是以形体较复杂的动物、人物为主,同时要求塑造出形象的突出特征和某些细节。

(2)儿童泥工的基本技能

根据儿童泥工活动的内容,泥工的基本技能包括团圆、撮长、压扁、捏、伸拉、分泥、嵌接。

小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团圆、搓长、压扁。中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捏、挖、嵌接。大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分泥、伸拉。

2、纸工

纸工是以不同性质的纸为主要材料,运用折、剪、撕、贴等各种技能进行造型的活动。纸工活动有助于训练儿童手指肌肉及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儿童的目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变化的等。

(1)儿童纸工活动的内容

小班儿童的纸工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折纸、剪纸、撕纸和粘贴。不同年龄班的儿童在四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小班:小班儿童的纸工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初步学习纸工的简单知识和技能。为小班儿童设计的课题主要是玩纸、撕纸和粘贴。小班儿童喜爱玩纸和撕纸,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颜色各异、性质不同的纸让他们撕着玩,在玩纸、撕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不同特性,发现各种形状的变化,并初步撕出一些简单的形状。如“蘑菇”“球”“太阳”“饼干”等。

903、自制玩具

儿童自制玩具是儿童综合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制成简单的玩具。通过自制玩具可以使儿童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质、用途,培养儿童动手、动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1)儿童自制玩具的内容

一般在大班才进行,但在中班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自制玩具活动。中班:为中班儿童设计的自制玩具课题应是简单易做的,大多由老师画好图样,做成半成品再由儿童粘贴而成。

大班:大班儿童的知识经验逐渐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为他们设计的课题应侧重于让儿童独立地完成制作过程,并综合运用各种操作技能和工具材料表现立体的玩具。自制玩具活动还应注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2)儿童自制玩具的基本技能

自制玩具的基本技能有撕、折、剪、粘、弯曲、连接等。在此重点介绍弯曲和连接两种技能:

①弯曲

是将纸卷曲,成为圆柱体、圆锥体等的方法。常用的有几种:用圆木棒或笔把纸卷在上面,使纸定型,放开后在纸圈内垫衬物体,再加压粘合;把较小的纸边放在手掌上,用铅笔刮压使之弯曲。

②连接

用浆糊、胶水粘贴是连接纸的最简易方法。用乳胶可以粘连竹、木、自然材料等。布制品可以用针线缝合。

(三)、儿童手工教学的方法

儿童手工技能的获得是通过有关的操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迁移而形成的。儿童掌握技能一般要经历感知、模仿、练习、创作这样几个过程。

1、感知

首先让儿童感知教师整个操作的方式、步骤,特别是操作中的关键动作、难点和重点。为了使儿童能有效地感知,教师必须正确的示范及讲解。示范时,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在儿童初次感知不熟练的动作方式,教师示范的速度不易太快;示范时,一般整体示范与分段

第三篇: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一节 不同类型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 儿童取向; 混合取向;

二、幼儿园不同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

本质论——学科取向——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混合取向——主题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工具论——儿童取向——方案活动中、区角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三、幼儿园不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般说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可分为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和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两类。

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

正规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幼儿园课程中与美术直接有关的学科或领域(如美术、艺术等)进行,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中的其他各学科或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音乐、科学、品德教育等)进行。

幼儿园美术学科或领域的教育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绘画教育、手工教育、美术欣赏教育。但是,在美术学科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活动可以是围绕某一具体的艺术作品而展开,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专门的美术技能或美术知识而展开,还可以是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主题而展开。活动可以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来组织,也可以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还可以是以幼儿自发的探索为主。但是,无论哪种活动形式,一般都会包含有几种不同内容的活动。例如,围绕着凡?高的美术作品《向日葵》而展开的美术教育活动,既可以包含美术欣赏的活动内容,也可以同时含有绘画、手工制作的活动内容等。

其他各学科或领域中的美术活动,是指渗透在幼儿园的语言、科学、社会、健康等学科或领域中的美术活动。例如,社会教育中的美术活动,可以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了解他们艺术表现的风格和特点;又如,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用语言描述美术作品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描述自己创作的作品内容,用画笔再现故事或诗歌的内容;再如,音乐教育中,幼儿根据所听到的节奏、旋律、声音等,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将它们表现出来。

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它超越了严密的美术学科知识体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儿童美术素质的提高,以及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超越了教材、幼儿园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儿童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儿童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美术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呈现出开放性。在实施中,它强调引导儿童乐于探究美术活动、勤于动手表现,要求儿童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儿童将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美术创造能力。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为儿童构建了一种开放的美术学习环境,为获取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提供了多种渠道。

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中非正规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幼儿在活动区的自由活动、幼儿园美术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师对幼儿随机进行的集体的或个体的美术指导等方式进行。幼儿园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通常有如下几种:

幼儿园环境布置活动——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幼儿参与幼扎园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可使他们对所属的环境作出最好的探究和了解,也有利于幼儿主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幼儿的参与,不仅仅是作品的展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来组织幼儿参与设计、收集和准备材料、布置、操作和管理等活动,并不断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鬻体作用。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可从活动区、彩绘墙饰、种植饲养等方面着手。例如,在布置教室环境时,教师可通过相关主题活动,如儿童节、圣诞节、教师节等,与幼儿一起布置。

美术角和美术室活动——美术角是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美术角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对美术有兴趣的幼儿的需要。美术角材料的投放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所需材料可发动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来收集,并分门别类地摆放,便于幼儿拿取。美术角活动内容应根据各年龄班的基本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定期更新。美术室的设置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条件而定,一般设在有较大活动空间的幼儿园。美术室可以是专门的活动室,如泥工活动室、画架绘画活动室,也可以是综合的活动室,如把美术室划分为绘画区、手工区和欣赏区。美术室的开放需要全园统筹安排,并由教师进行指导。

随机的美术指导——这是指教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内所从事的美术活动的指导。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儿童进行随机的美术教育。例如,午餐后带孩子在园内散步,和幼儿谈论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随机欣赏孩子们带来的新玩具、穿着的漂亮衣服,以及老师的发卡、丝巾等。

不同结构化程度的美术教育活动

儿童自主

无结构活动

低结构化活动

教师预设

高结构化活动

完全结构化活动

第二节 不同类型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我的好朋友》——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 《汽车》——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

(一)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案例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花色馒头》——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

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编排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该课程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为线索展开,努力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对各种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这样,孩子们的每一次美术活动都成为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紧紧相连的、有趣味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在内的美术素养的要求又隐含在一次次具体活动之中,幼儿在感受、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可以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二)单独科目美术教育活动的变式

内容涉及幼儿美术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大致可包括欣赏和操作两个方面,操作又可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该课程力求兼顾绘画、手工、欣赏活动。其中,欣赏活动一般不以专门独立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主要渗透在相应的操作活动前后。

1.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在内容呈现的顺序上,该课程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操作表现的可能性,将美术活动内容和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中每一次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样式及操作技能又会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有助于幼儿的表现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2.涉及的操作材料多样,基本覆盖了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常见技能

儿童的美术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尝试和初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特性和效果,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的过程。该课程涉及的操作材料比较丰富多样,而且容易获得,并基本涵盖了适合幼儿操作的常见技能。

二、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设汁中,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变式。如有设计者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学科取向与儿童兴趣和发展的取向结合起来,力求兼顾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考虑幼儿在美术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又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的幼儿美术课程。

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编排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该课程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为线索展开,努力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对各种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这样,孩子们的每一次美术活动都成为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紧紧相连的、有趣味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在内的美术素养的要求又隐含在一次次具体活动之中,幼儿在感受、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可以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2.内容涉及幼儿美术学习的方方面面

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大致可包括欣赏和操作两个方面,操作又可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该课程力求兼顾绘画、手工、欣赏活动。其中,欣赏活动一般不以专门独立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主要渗透在相应的操作活动前后。

3.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在内容呈现的顺序上,该课程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操作表现的可能性,将美术活动内容和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中每一次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样式及操作技能又会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有助于幼儿的表现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4.涉及的操作材料多样,基本覆盖了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常见技能。

儿童的美术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尝试和初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特性和效果,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的过程。该课程涉及的操作材料比较丰富多样,而且容易获得,并基本涵盖了适合幼儿操作的常见技能。

三、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幼儿园综合课程框架下的美术教育活动。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导向,可以由教师发起,也可以由幼儿发起,或教师与幼儿共同发起。这类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一般比主题活动更低,教师更多地追随幼儿的需要,从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中生成活动,活动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即使教师预设了一些活动内容和环节,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时还是会根据时间、地点、环境、材料和幼儿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甚至完全更改。因此,即使是同样的教师、同一个方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孩子那里,设计和实施起来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与主题活动的设计过程相类似,也是“先内容,后目标”的。即在设计方案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时,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内容,再根据活动内容设定活动目标,并且这种设定很可能是即时的,现场决定的,活动内容和目标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以方案活动的方式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欧美国家比较多见。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受西方影响,尤其是受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和美国生成课程的影响,一些幼儿园探索和实施方案活动,取得了—定的效果。

设计和实施方案活动,对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反思调整能力和教育教学机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主题活动,方案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更低,可变性和不确定性更大,活动内容的整合性也更强,这可能会导致活动的内容过于零散,活动的过程过于随意,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反而容易流于形式,造成活动效率低下,幼儿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的结果。方案活动的这些局限,应是其在我国幼儿园没有被大范围采用的重要原因。

四、区角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区角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组织形式之一。这类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类相当低结构化的活动。活动没有统一的目标和内容,多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并与同伴、教师互动,以自己生成为主的方式进行活动。区角活动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有时接近于幼儿的游戏活动。

区角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它主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活动由幼儿自主选择和发起。教师有时也可以通过投放特定的材料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与当前教学活动内容有关的美术活动。

第四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包括幼儿绘画教育活动、幼儿手工教育活动和幼儿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每种类型教育活动的教案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几个步骤。

每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最直接的依据是年龄阶段目标,但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上次美术活动的情况,目标的内容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整合,并符合一定的表述要求。

活动准备一般包括知识经验的准备和工具、材料的准备,有些是教师所做的准备,有些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做的准备。

活动延伸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指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在活动后的游戏或美工区(角)中,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内容来巩固幼儿初学的新经验、新技能。活动延伸还可把绘画活动与幼儿园的其他各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过程,包括创作引导、作业辅导、作品评价几个主要步骤。其设计与指导如下所述。

(一)创作引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交代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

(二)作业辅导

(三)作品评价

二、手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泥工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作业辅导。采用巡回指导、分层指导的方法。4.评价作品。以积极鼓励为主,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重点指导幼儿评价是否按照技能的要求塑造的。

(二)纸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纸工包括粘贴、撕贴、折纸、剪纸等。

导人活动、作业辅导、评价作品同泥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讲解示范:

1.粘贴2.撕贴3.折纸4.剪纸

三、幼儿园欣赏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环境布置的具体可视形象的欣赏。

美术作品的选择,应注意复制品的印刷质量要尽可能与原作接近,并且画幅要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让幼儿能看清楚。

在欣赏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很关键。首先,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审美的积极性,启发要做到饱含感情、充满兴趣

活动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分析。因为教师的讲解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其次,教师不要过多过深地讲解分析,避免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应主要通过提问的方法,对幼儿加以引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序积极地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的总结应事先设计好,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幼儿能理解;语言要充满联想,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与想像。

第五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目 录

第一章 幼儿美术教育概述

第一节 幼儿美术活动

第二节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发展

第二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

第一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分析

第三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及选择标准

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

第四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途径及组织实施

第一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途径

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

第三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

第四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第一节 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形式

第三节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第六章 幼儿绘画活动

第一节 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幼儿绘画活动的形式

第三节 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

第七章 幼儿手工活动

第一节 幼儿手工活动概述

第二节 幼儿泥工活动及指导

第三节 幼儿粘贴活动及指导

第四节 幼儿纸工活动及指导

第五节 幼儿制作活动及指导

第八章 幼儿美术教育评价

第一节 幼儿美术教育评价的功能与形式

第二节 幼儿美术教育评价的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

第四节 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

附录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例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

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

一、目标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包括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1.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 幼儿美术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这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第一节所述,幼儿绘画、幼儿手工、幼儿欣赏的发展都表现出大致的规律。这些规律能从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个时期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终极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才能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迄今为止,人们对幼儿美术发展的过程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判断幼儿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部分目标时,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幼儿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美术的发展。当然,幼儿在美术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的影响,表现出美术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反映出幼儿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因此,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幼儿美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幼儿个体表现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差异,使制定的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幼儿美术的发展。2.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 幼儿美术是幼儿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它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并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在终极目标中就包含了了解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且通过美术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是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3.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面貌和状态起着规范的作用,这是一种来自教育外部的制约性。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发展表明,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格健康完善的人。即应该具有较多的创造力,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的人。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也是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把幼儿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1.总目标 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必须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美育的精神。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总目标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与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结合起来,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阐述。总目标规定了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审美感知能力人手,因为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图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其次,幼儿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能产生审美愉悦感,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最后,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会进一步促进幼儿审美感知的敏锐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与深刻。总目标还指出了达到以上目标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以及幼儿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来进行。2.分类目标 分类目标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类型,即绘画、手工、欣赏的角度来描述。每种类型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但不同的领域侧重点不同。绘画和手工类型侧重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欣赏类型侧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则在三种类型中都有体现。分类目标还反映了三种教育活动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幼儿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即在目标的表述中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浅”、“基本”等限定用语。3.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阶段目标按年龄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考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符合教育不仅要适应幼儿发展的水平,而且要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同时,还为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即多个以时间为单元或以主题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了年龄阶段的目标。4.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它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一致。同时,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教师在制定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各层次的目标,透彻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防止不同层次目标的脱节,增强目标意识,确保目标的实现,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由于目标是通过活动对幼儿的期望结果,故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更直接、更确切,一般采取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三种表述方式。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马杰(R.F.Mager)认为,行为目标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要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2)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3)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分别对应:(1)幼儿自身表现出的美术行为反映,如“画出”、“印出”、“做出”、“折出”、“剪出”等;(2)幼儿的这种美术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的”、“临摹的”等;(3)行为的具体内涵,如“画出爸爸妈妈的头像”、“折出一只小兔子”等。一般来说,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可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法。教师在具体撰写时,应注意行为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完整性和具体性。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用线条画出夏天梧桐树的特征”,就较完整和具体。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优点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用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如果仅仅关注行为目标,必然会遗漏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内容。2.展开性目标 展开性目标也可称过程目标,描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提出的相应目标。它与行为目标的区别在于,行为目标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展开性目标关注的是行为进展的过程。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nhonst)认为,教育由四个不同的过程组成。它们分别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可以用行为目标表达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必须通过展开性目标来表述。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举的提高,习惯的养成、艺术修养和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注重过程性的教育。这种目标的表述,需要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如“幼儿能提高对折纸的兴趣”、“养成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形成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关注”等,即是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性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是目标表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撰写这类目标时,应注意深入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全面了解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熟悉幼儿美术发展的状况。同时,在展开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注意灵活机动地调整目标,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3.表现目标 表现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在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能独特而富于想像力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及美术创作方面,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表现目标体现艺术的本质特征——独创性。表现目标是对行为目标的补充,而不是取代。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映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幼儿行为变化的结果。它只为幼儿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性的。如“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不规则的彩色图形,想象拼贴出一幅美丽的画”、“学习设计花布,注意色彩和装饰纹样的变化”等,都是表现目标的描述方式。表现目标与行为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不仅是感情宣泄的渠道,而且把感情、意象和观念转变托付给了材料,通过这一转变,材料成了表现的媒介。在此过程中,技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没有技能,转变就不可能发生。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技能,便能运用于自己的表现活动中去。因此,行为目标使幼儿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意象和情感。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目标,取向各有所长。在制定和表述时,应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目标的互补性,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来撰写,使之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地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总目标。

二、内容的选择安排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必须依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内化才能对其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它又必须符合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内容的具体的选择安排应注意以下事项。(一)必须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他认为,幼儿的思维问题的解决和概括,“绝大部分都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因此,只有那些被幼儿直接感知过的美术教育内容,才能被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为此,教师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结合他们感知过的有过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这些内容幼儿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如在大班幼儿参观海底世界后,安排绘画活动“海底世界”,这个内容是幼儿直接感知过的,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和欲望。(二)具有审美性 从《规程》中幼儿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中,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对个体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选择符合幼儿认识美的特点的内容,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并能按照幼儿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幼儿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变为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健全和完善幼儿的人格。如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整个大地都披上了点点新绿,各种鲜花争相怒放,小鸟也按捺不住喜悦停在枝头歌唱……春天是多么美好。于是,教师在春天来临时,选择描绘美丽的春天来了的内容,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充分感知春天的美丽,进而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三)具备联系性 美术活动的内容安排应注意纵向顺序和横向联系。纵向顺序是指伺一种类美术活动的内容之间的互相排列。如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小班安排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画”、“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树叶”、“布娃娃”、“小花伞”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直接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中班安排“布老虎”、“民居建筑”、“节日的环境”;大班安排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剪纸”、“茶具”,徐悲鸿的“奔马”等。这些美术教育内容在帮助幼儿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横向联系是指不同种类美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在绘画活动中安排画“糖戎芦”,在手工活动中安排做“糖葫芦”;又如欣赏过“美丽的窗花”后,安排手工“剪窗花”,再将剪好的窗花进行环境布置。这种横向联系内容的安排,能帮助幼儿从各种角度认识、感知事物,学习多种表现技能,体会同一事物的不同质感美。如画的糖葫芦是平面的,而手工做的糖葫芦是立体状的,作品的显现状态和活动的过程带给幼儿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四)具有整合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其他领域的活动带给幼儿的经验,必然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积淀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往往可以选择语言、科学、社会、健康、音乐等领域的活动内容。如社会领域中有认识了解国旗、长城、天安门、家乡等内容,美术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画国旗、长城、天安门、美丽的家乡等。又如中班语言“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美术活动可选择画吹泡泡的内容。这种整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五)具有灵活性 正是因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的是自己所看、所听、所接触到的,所以美术教育内容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的效果。在选择美术教育的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灵活安排。农村幼儿园,可多选择具有农村题材的内容,如劳动的场景、庄稼的丰收及各种农产品等;春天可多安排描绘自然景物的内容,如“草地上的鲜花”、“蝴蝶飞、花儿美”,节日前可安排手工“环境布置”,欣赏城市披上的节日盛装等;又如原来安排手工活动“折飞机”,早晨发现下雨了,教师也可临时更换活动的内容,让幼儿观察下雨天的景物特征和人物动态,开展绘画活动。灵活性的内容安排,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表现与创造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对活动产生兴趣和信心。

三、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方法,是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教师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和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方式。教育方法的采用,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和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等。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观察分析法 观察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内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表现的愿望。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及用动作模仿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动“刺猬”,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可请幼儿轻轻触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指人的思维过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节日的街道”欣赏活动,幼儿通过视听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但这种气氛是从何而来的呢?必须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远处的天空飘着彩色汽球,周围的树枝上挂满了灯笼,广场中间摆放着鲜花,四周插着彩旗等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热闹与喜庆,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二)示范与范例法 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利于幼儿在直接摹仿的条件下,学习一些参加美术活动必需的关键的技术性的措施。示范包括整体示范和部分示范。整体示范指教师把表现物体形象的过程连续地完整地操作给幼儿看,一般在幼儿学习新的技能时用。如幼儿刚刚进人中班时,纸工活动《牵牛花》,需老师从头至尾将折叠的过程操作给幼儿看。部分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中的某一部分操作给幼儿看。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在活动中,教师只示范树与树的遮挡重叠的画法(当然该班幼儿美术基础较好)。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也属于部分示范。教师在示范时,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让每一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有时可视具体活动内容采取蹲下或走到幼儿的面前示范等方式。范例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它可以是教师的范画,也可以是实物、图片、图书等。好的范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充实其视觉形象,丰富幼儿的创作内容;还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体验多种艺术手法,提高其审美能力。范例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形象准确,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大小适当,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2)具有二定的艺术水平,富有美感,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和兴趣。(3)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示范与范例的运用都对幼儿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慎重思考,用得恰到好处。(三)游戏练习法 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游戏练习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是灵活多样的,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游戏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装饰背心”,每不幼儿穿上纸做的背心,用水粉颜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画。这种绘画方式的变化,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有时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谜语的趣味性,增加游戏的成分,巩固绘画的技能。如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幼儿把谜面简单迅速地画下来。如“星星点点朵儿小,黄色小花缀细条,不要嫌它不火红,春天一来它报到。”(迎春花)。另外,喷洒画、泡泡画、滚画、印章画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种水果做成的印章,这些材料本身就给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热情。(四)情感熏陶法 情感熏陶法指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让幼儿在身心最佳状态下,产生追求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想像,去创造。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美术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内在的美术动机,有赖于教师对幼儿情感因素的调动。首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应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以生动的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调动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体验。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情感,信任幼儿的创作,不包办代替、指手划脚,建立起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这样,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感到亲切、有趣,能兴致勃勃地参加。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情感,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给予其美的陶冶。同时,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之产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内在愿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对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各活动区(角)的创设,应尽量做到和谐优美,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到了,教师可适时地带领幼儿春游,感受浓浓的春意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在秋游活动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捡拾飘落的形状、色彩各异的树叶,引导幼儿制作树叶贴画、树叶喷刷画或叶脉书签等,供幼儿欣赏。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松、舒缓、抒情的乐曲,造成一种美的氛围,来配合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作的欲望。(五)分层指导法 分层指导法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对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分层指导法可以从目标分层、材料投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去实施。1.目标分层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每位儿。在制定美术活动的目标时,考虑到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手眼能力协调好的幼儿,应要求他们能表现细节;而对小肌肉发展不完善的幼儿,只要求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教师应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变化,挖掘每位幼儿发展的潜能,不断调整幼儿发展的目标。2.材料分层 有了目标分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依据幼儿不同能力水平提供材料。如折纸“大公鸡”活动中,对动手操作能力好的幼儿,可有意识地提供一张以上的纸以及彩色水笔等,让他们多折几个,并可添画涂色。3.指导分层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描绘制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在巡回指导时,教师可针对幼儿不同的作业情况,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这种分层巡回指导的方法受分层目标的直接影响,仍然强调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了解。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活动中,巡回指导时,教师对能力强的幼儿重点引导其通过多种形象来表现公园的热闹和美丽,并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表达其情感色彩;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大胆构思,认真描绘;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首先要与他们一起谈论画什么,帮助其确定主题和主要形象,较为合理地安排画面。4.评价分层 这种评价,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幼儿本身水平的不同层次来进行评价,注重幼儿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以上几种方法,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并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说,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1、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原则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应根据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原则。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原则是整个幼儿园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愉悦性原则

(5)、个性化原则

2、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一般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完成美术教学目标,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总称。教育方法对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美术教育方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等几类①。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品质及能力差异等灵活机动地选择运用各种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向幼儿传递信息和指导幼儿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是美术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对话法和讨论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和解释,向幼儿传递信息,从而使幼儿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二)对话法

对话法,是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的一种方法。德国现代解释学美学大师迦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例下呈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话法摒弃了传统的高支配低统整的灌输法,它使得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之间不再是—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通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总之,幼儿的潜力将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幼儿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和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幼儿的观察等,使幼儿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经验的方法。这类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最能体现美术学科活动以视觉为主的特点。这类方法包括观察法和演示法。

(一)观察法

美术活动中无沦欣赏或创作都离不开观察。启发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当堂示范或采用多媒体视听手段等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方法。演示法能直观、生动地把所要描绘的形象或要制作的物体展示在幼儿面前,使幼儿获得具体、形象、真实的感性认识。

(3)、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

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绘画、制作等实践活动,从而熟悉和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这一方法是以幼儿的实践活动为特征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向高层次发展,把技能变为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包括外部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特别是美术表现技能的形成,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与调节。美术技能不仅仅依靠语言传递,还必须依靠大量的实际练习。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是指让幼儿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方法。美术欣赏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探究法的主要特征是相关的美术技能不是直接教给幼儿,而是在相关范例的启发下,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解决认识问题的过程中,使幼儿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1、幼儿园美术操作活动的组织实施

美术操作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基本活动,是指幼儿对各种美术操作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将内在表象进行可视化的活动。它通过包括绘画和手工活动,美术欣赏活动中也常常会伴随着各种操作活动。

幼儿园美术操作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2、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幼儿美术欣赏内容广泛、丰富,不仅包括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和建筑艺术,还包括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各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品和儿童作品。

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对儿童艺术素质全面培养的要求,美术欣赏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一般每次可以20到25分钟,而且欣赏活动可以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有操作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主要可以包括整体感受、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心理回忆与构思、创作与表现等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这一步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时教师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直接的描述。这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然后,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一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了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好好看!’’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形状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末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第二环节: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画面形式意味的习惯和能力。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幼儿发现和识别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形式关系分析,则是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

在要素识别环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幼儿一开始可能会主要偏重于从描绘具体事物或点、线、形、色等要素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忧愁的国王》中幼儿看到了青蛙、老鼠、树叶、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很多种事物。说明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这还只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讨论中,幼儿还提到“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幼儿把握的。

形式关系分析环节也就是进一步探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美学意味。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涵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幼儿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如幼儿在欣赏《忧愁的国王》时,不仅谈到了作品中的树叶形和黄色,还发现了树叶的枯黄,特别是树叶被表现成飘零、无力、下降的样式,与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的联系。

在实际的欣赏活动中,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幼儿在识别要素的同时,往往就伴随着各种对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关系的感受。

第三环节:再次整体感受,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幼儿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讨论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这一步一般会涉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含义等。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起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第四环节:心理回忆与构思

让幼儿对已欣赏的作品进行心理回忆和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东西进行讨论、构思,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一环。它既是一次欣赏活动的结束,也是创作活动的开始。心理回忆可以采取让幼儿闭上眼睛回忆已欣赏过了的视觉意象的方法,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构思时则可以将心理意象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

第五环节:创作与表现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是纯欣赏,也可以在欣赏后安排幼儿进行创作,这要根据具体的欣赏内容而定。但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如欣赏《忧愁的国王》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快乐婆婆或伤心婆婆所讲述的故事等。

3、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

幼儿的美术作品是幼儿美术学习的结果,它清晰地反映出幼儿美术能力的水平与特点。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的视角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他们身心两方面发展的体现。所以,他主张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应首先从儿童的成长这一角度来进行,即从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等七个方面的发展来进行主观的评价,其次才从发展的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三个方面来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这一客观评价只是主观评价的补充而已。

多彩光谱项目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采用的方法是收集儿童在一整年中的美术作品,并按具象性表现水平、探索程度、艺术水平三个主要方面,从整体上对儿童作品集进行考察与评价。评估的标准包括儿童对线和形的应用、色彩、空间、细节、具象以及设计等方面,同时还注意儿童对美术创作媒介的偏好。

具象性表现水平:创造可辨认的符号来代表物体的能力(如人、植物、动物、房子),以及在空间上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

探索程度:儿童设计、具象性绘画和儿童使用艺术材料所反映出的灵活性、生产性、创造性和变化性的程度。

艺术水平:指运用不同艺术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来表现情感、制造效果以及装饰艺术作品的能力。

孔起英制订的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标准分为线的造型、色彩的使用、构图与构思三项。其中,线的造型分为线和形状的使用、结构特征的把握和造型的创造性;色彩的使用分为随类赋彩、色彩的丰富性和色彩的情感倾向性;构图与构思分为画面构图、立体空间的把握和主题的表达。

杨景芝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评价:①

(1)作品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作品应与其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

(2)作品是否具有童真稚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能表现出幼儿的感受和天性。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她们取材的角度和表现方式是不同于成人的,因此,儿童的美术作品应具有天真、童稚、充满内心情感的特点。

(3)作品能否有独特性。凡最能反映儿童个性的作品,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那种因为过多临摹成人作品,致使儿童造型陷于程式化的作品是不可取的。

(4)看作品的艺术水平。画面构成饱满,用线、用色大胆肯定,具有美感,充满信心。,(5)使用材料和表现技法是否有独到之处。儿童敢于探索,不怕失败,认真创作作品,而不是模仿成人或抄袭。

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无论采用什么标准,其出发点都应适宜幼儿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幼儿在身心方面的发展,又有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是可以通过美术获得和作品体现出来的。真正的幼儿美术作品是其智慧成长的结晶,儿童通过美术创作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的自我表现,在作品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对幼儿具体作品的评价,成人应给予尊重和理解,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单纯以“像不像”、“对不对”或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适当,涂色是否均匀等技能的尺度为衡量标准,而应更多关注幼儿作品中的想象力、创造性、独特性和表现力等因素。

另外,对幼儿园美术作品的评价要把握好时间,在幼儿活动完成后及时的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取成功感,不断产生自信,最终让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使幼儿乐为并有所收益。

下载2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火箭)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火箭)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锻主题活动教学设计:火箭上天[范文模版]

    活动目标:1、学习肩上挥臂投物,增强臂部力量。2、发展动作协调性,产生愉快情绪。活动准备:火箭每人3个,场地布置,数字圈123,蓝天的标记,保龄球若干,音乐磁带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美术 (一)什么是美术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布、绢、颜料、泥、石、木、金属等),通过自......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不仅增长了教育教学知识,而且拓宽了美术学科的教学视野,加强了我们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

    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美育,培养人们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

    中班美术教育活动小人国

    中班美术教育活动《小人国》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人手的指纹有不同的形状,如蜗牛形、马蹄形等 2、学习在指纹图案上添加简略的线条,表现人物动态,体验运用新的绘画方式进行美......

    美术教育

    美术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专业知识(分) 一、填充题:分 、《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划分为(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综合探......

    美术教育

    自 荐 书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的关注,今毛遂自荐,诚待您的指导。 我叫罗海霞,是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值此择业......

    美术教育专题

    美术教育 安长喜讲座笔录 我先提一个问题:“美术是什么?我希望大家能够用自己的感觉来表述你对美术的认识。” 安:“你说。” 听众:“对生活以及自己所想的东西的一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