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史教案

时间:2019-05-12 22:2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宋代文学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宋代文学史教案》。

第一篇:宋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部分)授课教案

彭玉平

第一讲

宋代文学概说

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其中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其社会特点可概括为:(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3.宋代文人的特点:(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2)社会责任感强;(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的成就可以与宋词相提并论,但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二讲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徐铉作有《柳枝辞》,近似民歌。王禹偁早年作有不少讽谕诗,如《对雪》等。(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林逋的代表作是《山园小梅》。(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其唱和诗集名《西昆酬唱集》。

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

第三讲

北宋前中期的词

1.晏殊

字同叔。少以神童应召,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宰相。爱好文学,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人才。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他的词主要受冯延巳的影响,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

2.张先

字子野。生性浪漫。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词集名《张子野词》。他的 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

3.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词主要受到冯延巳的影响。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除此之外,欧阳修的词也有俚俗化的风格,这类词主要继承了唐代民间词的传统。

4.晏几道

字叔原,号小山。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晏几道的性格为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概括为“四痴”。其词集初名《乐府补亡》,后以《小山词》为名行世。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在创作方式上以追忆为主要特色。

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第四讲

1.柳永的生平与家世

柳永先祖原籍河东(今属山西省),后迁居福建崇安。柳永家族自唐代以来即为书香世家。柳永早年为应科举考试而长期滞留京城,留连于青楼楚馆之间,渐以词名,但也应词名太盛而影响到科举考试的成功。考中进士后又因此而影响到仕途的升迁。

2.柳永对词的内容方面的贡献

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

3.柳永对词的艺术方面的贡献

(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2)语言上雅俗结合。(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

4.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3)“掩众制而尽其妙。”(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

第五讲

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特点:(1)该运动在北宋初年即已开始,但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未能取得明显成就。欧阳修的参与并领导,使该运动迅速走向成功。(2)宋诗的特点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宋代散文也在这一时期确立其正宗的地位。(3)这一运动主要是针对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不良文风而展开的,提倡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风格。其复古与革新都有很深的现实背景。

2.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他四岁时,父亲去世,主要由母亲进行启蒙教育。后偶尔读到韩愈的文集,遂以之为师。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前期较开明,而后期则较为保守。曾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等职。

3.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并取得成功的原因:(1)依靠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进文风变革。(2)欧阳修善于发现和团结一批有创作力的人才,形成某种集团性的力量。(3)有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作主张。(4)欧阳修自身的创作为其理论作出了典范。

4.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在文学上和政治上的先进性都主要是通过散文体现出来的。他的散文可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代表作有《答吴充秀才书》等,体现了他论道而兼重实际的文风。(2)论政之文。代表作有《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在洞达世情的同时,体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3)抒情之文。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者将抒情与叙事、议论结合起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

5.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代表作有《食糟民》、《边户》等。(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第六讲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

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

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

3.苏舜卿,字子美,河南开封人。与改革派范仲淹等时相过从,政治上亦受其影响。晚年被削职为民。他以诗歌创作驰名,所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雄健,语言畅达,代表作有《城南感怀呈永叔》。另有一些写景小诗,也别具韵味,如《淮中晚泊犊头》等。

4.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怀古诗的代表作有《明妃曲二首》等,写景诗有《泊船瓜洲》等,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

5.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

6.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著有《嘉祐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

7.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 书》、《黄州快哉亭记》等。

第七讲

1.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19岁考中进士,因与改革派的矛盾,仕途颇为曲折。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晚年更被贬至琼州。从政治上看,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人格是端正伟大的。

2.苏轼的思想与性格。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

3.苏轼的散文创作。可分三类:(1)论述文(包括政论文与史论文)。代表作有《留侯论》与《教战守策》等。(2)叙事记游之文。代表作有《喜雨亭记》、《超然台记》、《赤壁赋》等。(3)书札、序跋和杂文。苏轼散文的主要风格是:自由畅达,随物赋形。

4.苏轼的诗歌创作。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2)多发议论。(3)善用比喻。(4)时有雅谑。

第八讲

轼(续)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第九讲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黄庭坚的生平与思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他生长在一个文学氛围特别浓厚的家族。并与苏轼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在思想上也与苏轼接近,以儒家为本位,圆融佛、道两家,因此内心洞达世事,外表和光同尘。

2.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理论:(1)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2)追求格韵高绝的境界,好用拗律,押险韵。(3)好用奇字僻典,刻意苦吟。总之,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主要侧重在创作技巧方面,对宋诗的艺术作出了贡献;但因为比较忽视现实生活,所以作品的思想价值相当有限。

3.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黄庭坚著有《豫章黄先生集》,存诗近2000首,其中律诗的成就较高。代表作有《寄黄几复》等。前人评论黄庭坚的诗歌“清新奇崛”、“自出己意以为诗”。黄庭坚的诗学地位也由此奠定。

4.江西诗派的由来与发展。由于黄庭坚的诗歌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追随他的诗风,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宗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下附诗人20余人,江西诗派的名称由此而来。元代方回又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

第十讲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

1.黄庭坚的词。黄庭坚的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一名《山谷词》,存词180多首。黄庭坚的词在当时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但实际上黄庭坚的词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黄庭坚作词先学柳永,后学苏轼。他的一些婉约词颇有晏殊、欧阳修的风格,如《清平乐》(春归何处)等,一向受到后人的好评。

2.秦观的词。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其词则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秦观年轻时即受到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赏识,他的一生也因为与苏轼的关系而沉浮不定,后人称他为“古之伤心人”。其词集名《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早年的词主要写客游汴京、扬州时与歌妓情感往还之事。秦观也写了不少羁旅行役之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等。他的小令则将感伤写得细腻生动,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秦观还有一些感情相对亮丽的词,如《鹊桥仙》(纤云弄巧)等。

3.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2)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3)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其不足是风格较弱,缺少力量之美。

4.贺铸的词。贺铸字方回,著有《东山词》,为贺铸自行编定。贺铸出身较好,个性倔犟,有侠客之风。其词风多样,张耒在《东山词集序》中概括贺铸词有盛丽、妖冶、幽洁、悲壮四种风格,总体上具备刚柔相济的特点。他词的主导风格是继承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代表作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等。贺铸词的艺术特点是:(1)意象重叠。(2)注重锻炼字面,善于点化前人语句入词。

第十一讲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续)

1.周邦彦的生平。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青年时代读书广博,但生性放浪。后在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而为宋神宗赏识,由太学生提拔为太学正。徽宗时,因精通音乐,善作词,提举大晟府。

2.周邦彦的词集名《清真集》,一名《片玉词》,存词200余首。他的词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反而抽掉了柳永词中的市民情趣,擅长用精致的语言和形式描写一般士人的情感,但在艺术上,把北宋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被后人誉为“结北开南”的重要人物。

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铺叙,结构谨严;描摹物态,曲尽其妙。(2)句法奇警,辞气高华,造语精工,风格浑厚和雅。(3)精于声律,音韵优美。

第十二讲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

1.李清照的生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苏轼。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即兼擅多艺。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人极为恩爱。后因北宋新、旧党争,而回到家乡度过了近十年时光。南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辗转流浪于浙江金华与临安一带,郁郁而终。

2.李清照词的情感基调。李清照的词集名《漱玉词》,存词40余首。她的词在情感上以“愁”为主,可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的“愁”情则以家国之思为主。

3.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2)语言精工自然,雅俗共赏。

4.李清照词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在南宋初年即开始流传,并被宋人誉为南宋女词人之首,明清两代学者誉其词为婉约派的典范。

第十三讲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续)

1.张元干,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人。著有《芦川词》。曾作《贺新郎》词送给因主战而被贬的胡诠,以明心志。除了悲悼中州沦丧、志士流放以外,也表现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深情厚谊。其词作风格在慷慨悲凉之外,也有清丽婉转的一面。

2.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曾与奸相秦桧结怨,屡受打击。他积极支持张浚北伐。著有《于湖居士长短句》,存词220余首。代表作有《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和《念奴娇》(洞庭青草)等,其词风明显受到苏轼的影响,他是从苏轼到辛弃疾豪放词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第十四讲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

1.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因与韩侂胄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他著有《诚斋集》,存诗4200多首。他早年学诗,始学江西诗派、王安石等,继而学唐人绝句,最终深悟学即病,转以自然为师。所作诗歌构思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为“诚斋体”。代表作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二绝句》等,情趣与理趣兼备。

3.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与杨万里为同榜进士,但范成大仕途畅达,官至参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因名其集为《石湖集》,存诗近2000首。他作诗师法众家,但能自出风格,兼有“清新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他的诗歌注意揭露社会问题,代表作有《催租行》和72首“使金诗”等;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则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胸襟。

第十五讲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续)

1.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文学氛围的家庭。早年历经**,培养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1)19岁—44岁,为成家、应试及第一次被贬时期。(2)45岁—53岁,为从军及第二次被贬时期。(3)53岁—85岁,为第三次被贬及闲居时期。

2.陆游诗歌的创作主题。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渊源各家,风格多样,众体皆工。(2)高度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感染力。(3)对偶工整,语言精致。

4.陆游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表现忧愤之情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也有表现其精神气质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还有表现自己爱情经历的《钗头风》(红酥手),等等。

第十六课讲 辛弃疾及其豪放词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7 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第十七讲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

1.随着宋末社会和议之风的盛行,文人士大夫的报国热情慢慢下降,意志消沉的伤感弥漫文坛,艺术化的文人生活重新流行。从词体的发展来看,宋词也到了总结和集成的时期。宋末的词人一方面大力纠正辛派词人的粗疏,另一方面对词的语言技巧、形式等方面作了新的开掘和总结,逐渐形成了所谓“格律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

2.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省)人。一生未入仕途,游幕于萧德藻、张鉴等人,晚年贫困而死。姜夔精通音乐,兼擅多艺,以词的成就最高,著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0余首。他的词有感叹国事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低回深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也有不少咏物词,仅咏梅的就有28首,其中代表作是《暗香》、《疏影》二首。

3.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这一评价最初是由张炎提出的。“清空”的主要内涵是:(1)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2)在表现手法上,多追求言外之意和空灵的的神韵。(3)词中的语言、意象偏向淡雅素净。(4)词的意境以疏朗开阔为主,结构上有跳跃性。

第十八讲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续)

1.吴文英,号梦窗,别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以布衣游幕终生。词集名《梦窗甲乙丙丁稿》,后易为《梦窗词集》,存词340多首。他的词风以密丽取胜,代表作有《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等。吴文英的词在艺术上注意锻炼字面,意旨幽深,结构跳荡。宋末张炎曾拟之如“七宝楼台”。自清代中期以来,梦窗词一直受到尊崇。

2.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著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00余首。他的词情景交融,咏物、节序之作尤为人称道。代表作有《双双燕·咏燕》等。

3.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8 存词50余首。他的词在语言上注意雕琢,故国之感深沉,清代常州词派列学词四家,尊王沂孙为一宗,代表作有《眉妩·新月》。

4.张炎,字叔夏,号玉田。著有《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词集名《山中白云词》,存词300余首。清代浙西词派奉为宗师之一。他的词以咏物著称,代表作有《解连环·孤雁》等。

第十九讲 南宋后期的诗歌

1.“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灵”。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

2.江湖诗派是指在南宋后期以江湖游士为主要成员,以献诗卖文为生活,基本上依附于权贵的一个文人群体,主要成员有范成大、戴复古等。杭州书商陈起于1225年把以江湖诗人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汇刻为《江湖集》,江湖诗派因而得名。他们的诗歌题材以平民生活和世俗人情为主,风格率真自然,感情直露。

第二十讲 宋代话本

1.话本在宋代是指新体白话小说,也称为“平话”,它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说话”相当于今之“说书”,它起源于唐代,到宋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说话”主要在勾栏、瓦舍中进行。宋代“说话”主要有三家:小说,讲史,说经。话本的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六个部分。

2.现存宋代话本,小说类有《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讲史类有《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等,说经类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

3.话本塑造了不少市民形象,揭示了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斗争,特别是表现了他们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思想。讲史类话本则体现了当时民众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新的评价。话本在艺术上以通俗性和生动性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上更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4.话本,特别是讲史话本的出现,为后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著作形式和故事情节方面对收到宋代话本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部分)任课教师简介:

彭玉平,男,1964年生,江苏常州人。199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中山大学中文系。1997年晋升副教授,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古代诗文和诗文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著作主要有:《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国诗学》、《唐宋名家词导读》、《宋辽金元文学史》等,发表论文主要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刊《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刊《中国社会 9 科学》2001年第2期)等近40篇,曾获教学奖和科研奖多种。

第二篇: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论

一.时代背景

1.北宋王朝的建立——陈桥兵变,崇文抑武(杯酒释兵权,解除部分兵权,封节度使)

重用文臣,优礼读书人 2.政治特点

(1)儒臣治军

中央集权空前集中

(2)内部稳定

以弄为本,追逐工商贸结合,商业繁荣

(3)宋代文人环境、心境

言路宽松、待遇优厚 强化知识分子对君权的依赖、思想束缚

二、宋代文学的特点

1、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密切

2、学者化与娱乐性

3、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

4、宋代文学承前代而革新(宋文、宋诗:爱发议论、富于理趣、呈现出与唐诗完全不一样的风貌、宋词、批评理论)

第二章 宋词

第一节 宋词概论

在唐五代时,词用于宴作,成为伶工之词,南宋转为士大夫之词

一、分期

(1)北宋:初中期承袭唐五代的创作,以小令为主,内容单薄,以离愁别恨、男女情爱为主,艺术上以白描为主,代表人物:欧阳修、范仲淹。北宋后期以词的诗化为主,代表人物:柳永、苏轼

南宋:前期—爱国主义,李清照

后期:爱国主义,离愁别恨:辛派词人

艺术上更侧重精雕细琢

二、风格:

(1)吟风弄月、儿女情怀(二晏:晏殊、晏几道、秦观)恪守词的传统,精益求精,意境委婉、风格细腻——体现出词的本色特点、精美合律

(2)打破诗词界限 不被音律拘束,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打破了雅俗的界限,使词失去了原本精致的特色(如苏轼)

词的发展:a 保持传统 精致细腻

b 不断突破传统

第二节

北宋初中期的词

一、范仲淹(穷塞主之词)

《渔家傲》 边塞词的首创 视野开阔 内容和风格影响深远

二、晏殊(江西抚州)

词纯净雅致 略去对女性容貌的描写,着重表现抒发主人公的恋情,情调雍容和缓,其中带点淡淡的忧愁,洗去了五代词的脂粉气,语言变得温润秀洁,清丽淡雅,但内容狭隘。诗中有对生命哲理的反思,构成了晏殊词词中有诗,情中有思的特点。

三、欧阳修:字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肩负革新文风的领导责任 主编《新唐文》《新五代史》 词他有两个版本: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 前者风格较为温柔宽厚,后者靡靡 词的创作特点:

(一)内容上的开拓:公开讴歌男女爱情《踏莎行》《蝶恋花》

(二)多种题材随意入词

(1)抒发仕途失意的感慨、时光流逝的哀伤或旷达爽朗的胸襟(2)描写山川景物的小词,在景物中表现乐观心态(3)咏史(是北宋较早将咏史写入词的词人)(4)描写歌舞升平的都市繁华生活

(三)个性张扬的艺术特征(敢于将自己的个性在恋词中呈现)

(1)对女子愁肠的描写更深刻,情感更细腻,擅长描写人物的心境,深化抒情议论效果(2)改变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以对话为主题,大胆运用白话语言上的谐音双关,通俗而富有生活气息

疏俊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苏轼、陆游)

北宋词如晏殊、欧阳修都据有安宁、雍容,心态舒缓、语言深婉含蓄的共同特点,视野开拓 多种题材 接受南唐词人的影响

第三节 柳永的词风与历史地位

一、蹉跎困顿的一生

初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后当屯田小官 世称柳屯用

二、求新求变的创作(创作方向由雅传俗,迎合满足市民大众)李清照的《词论》评价他“变旧声作新声”

1、形式上的新创造

词调最多的词人 现存213首诗,用133个调

a民间词 b教坊曲 c变旧声作新声 d自创新声

最长慢词达212字《戚氏》

词至柳永体制完备 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其对慢词的探索创造才有《水调歌头》等辉煌的慢词

2、内容上的开拓

(1)轻视功名,牢骚不满《鹤冲天》

(2)世俗女性的生活情态,反映他的追求稳定生活的愿望《定**》 《倾杯》借女人这个意象来表现他对功名的积极之心(3)大胆泼辣的女性爱情意识

(4)羁旅行愁(与恋情相交织在一起)(5)行役 都市风光 《望海潮》《东京梦华录》

(6)谀圣词 歌功颂德为博得皇帝欢心却适得其反。歌功颂德这类本是以诗文为主,却以小词承载了如此大的内容,从而揭开了词的地位,对此柳永具有开拓的作用

三、艺术上的新进展

五代小令的字数较少,表达含蓄不尽,有余韵,而慢词更能表现其内容,柳永的慢词通过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将写景抒情融于一体,铺叙展衍。备无不足,如《雨霖铃》 1. 铺叙

作品选16—17 2. 点染

3. 结构(善于…文学史37)

4. 白描(写景状物…文学史37)

5. 语言俚俗 受大众喜爱却不被当时大多词人看好(36)a 大胆吸收口语,俗语入词

b 根据内容需要,善于提炼书面语言,融化前人诗句入词

c 注重词曲之间声情相宜,音调谐美(注重双声叠韵、注重去声上升相连、领子的运用加强语气)

d 双音节词增多

第三章 苏轼

一、生平经历

字子瞻,一名和仲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

1、以诗为词革新的原因

首先,是词的内部创作积累的一个过程 其次,是文学发展求新求变规律之必然结果

第三,是苏轼个人的作用 把诗文革新精神带到词坛上来的是苏轼

2、以诗为词革新的成果(1)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江城子.密州出猎》

其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浣溪沙》 再次,苏轼词揭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比较完整地表现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第四,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意境《木兰花令》《沁园春》 第五,苏轼词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光山色《虞美人》(2)以诗的风格意境入词

词中景物,气象宏伟,气魄宏大、清雄旷达《念奴娇》《水调歌头》 苏轼词意境显得优美,人物人事鲜明,表现作者的理想壮志

西晋潘岳悼亡词 《江城子.记梦》 感情之深、极尽变化、心潮起伏、语言爽快、白描(3)形式技巧的诗化

① 反映诗的内容 保持了词的韵味和特点 ②以诗歌的创作技巧与手法入词 a 以议论入词

b 用题序——缘事而发,因情而作

c 用典——一种替代、浓缩性的叙事方式

第四章 秦观

一、生平个性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 淮海居士 著《淮海集》以小令居多 作品:清新妩丽、柔弱,哀怨忧伤、缠绵悱恻,纤细幽微

二、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前期作品:有希望 缠绵婉转(词风)语意婉丽清新(格调)《满庭芳》《鹊桥仙:赞美牛郎织女真纯爱情,寄予作者进步的爱情观》

后期作品:绝望的哀伤 深愁悲苦

凄厉哀婉《踏莎行》:上片孤独处境 下片被贬的愤恨 秦观之词较纯情,自怨自怜 自我伤感,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在这角度超越柳永,词富有个人真情实感,形成哀愁《踏莎行》

三、艺术特色:情韵兼胜 为倚声家一作手

“纯净、专情、深挚、感人”深得词的特质美——具有浓厚女性文学特点,在表现阴柔美方面成达到较高境界。秦观本身的个性使他体会到词的飘渺之感。《浣溪沙》:把抽象情感用细腻的感情表现出来,把飞花比喻“梦”,丝雨比喻愁,比喻新颖,构成凄清、婉美的画面 写作特点:1.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感伤的情绪,从而有一种婷婷袅袅的精致,借景抒情,亦景亦情,虚实并列2.机构赋予变化,根据情感需要,极富情致3.语言清丽婉转、追求典雅、词情相称

四、成就

在词史上有独特地位,对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重要影响,秦观词语言清丽淡雅,周邦彦得其丽而发展为精雕细琢和典雅富丽;李清照地其清而朝更加本色自然的方向发展

第五章

一、周邦彦

题材多为:羁旅行役

艺术特点:1.在作词时,注重规范,注意章法句法

2.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主要体现在音律方面,音律特点:调美、律严、字工 3.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和谐统一《苏幕遮》

二、贺铸94 人“贺鬼头”,“贺梅子”,其词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青玉案》

第六章 李清照

一、生平个性 南渡词人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她的一生享受过幸福,也饱经苦难

前期: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爱情生活离情别意,后期思想怀旧、凄苦哀伤 A 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别是一家:指词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

B 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站想了的她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一)前期创作

1、少女浪漫情怀的表露《如梦令.尝纪溪序日暮》

2、闺中淡淡的寂寞、寂寞情绪的表达《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3、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一剪梅》(略带苦涩幽怨)《醉花阴》

前期作品大多写传统题材,是写自己亲身感受,词显得真挚细腻,委婉动人,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修饰,别有情致。

(二)后期创造——悲令悼昔《声声慢》 内容:国破家亡、凄苦 风格:悲怆凄婉

南渡之前,写出离愁苦,但悲伤中有期盼,冷凄中有热切,一言一行都想团聚;南渡之后写的都是死别的悲苦,人生了无趣味,生不如死的煎熬。

三、易安体(词别是一家《词论》)

(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来作词

1、精心锤炼,以一种浅易自然的面貌出现

2、雅俗兼用,既有典雅语言的趣味,又有生活气息,易懂。把鄙俗的语言用得很雅致

(二)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相融合,凄婉悲怆

善于捕捉细小生动形象,情思微妙变化,塑造鲜明的自我形象,情感直率动人

(四)既有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一般女性缺乏的俊爽开朗,柔中带刚《渔家傲》 《词论》103

辛弃疾

一、生平(1140-1027)字幼安,号稼轩 把用仕意志写入词中 慷慨激昂

南归初仕(23)——带湖隐居(42)——二仕福建(53)——飘泉再隐(55)——三仕浙东、京口(64)——归老铅山

二、词作的思想内涵

1.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2.军人勇毅、豪迈自信的情调 3.对勇于报国志士的赞美、对无所作为官僚的讽刺 4.表现难以忍受的苦闷,悲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5.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除苦闷的途径《清平乐》

三、艺术成就

1、英雄豪情和悲愤交织扭结“横绝六合,扫空万丈”

2、意象使用,大量使用引进军事意象

3、艺术风格随内容、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摸鱼儿》

4、语言:以文为词

以散文的表现手法表现词,多用议论对话(1)语言的形式更自由,变化无端

(2)广泛引用经史子集的典故,前人诗词《永遇乐》

四、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肝肠如火,色貌如花”?如:《摸鱼儿》

1、这首词直接继承了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用男女之情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残春来隐喻南宋政局,借惜春、留春、怨春,把对南宋时局的忧虑失望,力图挽回又感到时事难有作为的心情,层层展开,表现了他对南宋爱亦深恨的情感,下片以陈皇后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在美人遭妒,佳期无望比喻抗战派在权歼群小的打击下,申诉无门的悲愤忧伤,作者用象征比兴的手法,寄托遥深,令人回味;

2、此次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

3、体现了新词摧刚为柔的特点,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之意,组织成温柔缠绵的次长,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眼婉媚,实际上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是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词中既有对时间流逝,建功立业的佳期被一误再误的悲情,又有对嫉贤害能,不以国事为重者的怒斥,拟人化与典故的运动恰到好处,全词笔致婉典 辛派词人:指和辛弃疾一起以词唱和的陈亮、张孝祥和在词风中明显受到辛弃疾的影响的词人,形成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他们用词交友,发出感慨,具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同时把词进一步推向议论化,散文化,他们喜欢用带有古诗和散文的长调,语言恣肆,整体风格阳刚豪放,但由于才情的限制,不少篇章逐入有余而韵味不足。

格律词派:南宋一些词人逃避现实,学习周邦彦注重词的艺术技巧,炼字琢句,审音度律,追求高雅,讲究辞藻,刻意求工,追求高雅脱俗的意境,内容上以咏物为主,寄托情感。代表人物:姜夔、吴文英

第七章 宋诗概说

宋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宋以后就没有诗再超越唐宋

一、特点

1、主题:爱国主义

2、以文为诗:诗歌的散文化

以议论为诗:在诗中插议论 发感慨

以才学为诗:用典、生僻字、用逆向化组合使词陌生化(黄庭坚)

3、美学风格——以平淡为美,俚语入诗

唐诗的美学风范:以丰华清韵为特征,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内容主要是描写日常生活显得世俗化,这样显得平易近人,多采用俚语、俗语入诗,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改革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则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二、发展轨迹

(一)北宋初期诗坛 三体:

白体、又称香山体——效仿白居易,风格平易通俗、朴素流畅、现实主义—《村行》王禹偁 晚唐体——贾岛、姚合,抒发清苦,境界狭小—林逋

(宋末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自白体、西昆体、晚唐体)西昆体——李商隐,盛世的点缀,缺乏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 九僧:希昼、文兆、行肇、简长、惟凤…… 林逋:隐逸之事,一方面模仿贾岛字斟句酌,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 寇准:晚唐体盟主

(二)北宋中期的诗坛

“诗文改革运动”

由模仿转为独创,欧阳修(平易流畅、真率自然)是主帅,在这整个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导向作用,苏舜卿(雄放轩昂)、梅尧臣(平淡深远),是宋诗的开山之主,王安石发展和巩固,苏轼成就最高,宋诗趋于完整。“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和发展唐代古文运动的一次诗歌和散文的改革,起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完成于苏轼。这次改革以欧阳修为领袖,苏、梅为辅佐,王安石、三苏、曾巩为中间力量,革新对象为宋初风靡一时的西昆体、时文,提倡的是反映现实,自然质朴的诗风和内容充实的韩柳散文,这是为适应北宋中叶政治改革而兴起的文学改革运动

1、欧阳修

《边户》——反映现实社会 《戏答元珍》——表现个人意志 《画眉鸟》——描写日常事物

2、王安石 以退居江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重教化):议事议政——《河北民》 以诗歌为工具抒发政治见解,以议趣见取

咏史诗——勇于翻案,见解新颖

在散文化的古体中运用典故,体现了宋诗的特点“以文为诗” 后期(重审美):写景抒情诗 新颖别致 雅丽精工——近体诗 王荆公体、半山体——后期写景抒情的绝句:

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有,以封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像唐诗的富瑰,同时又因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又有生硬奇崛处而成为江西派的先驱

《明妃曲》

3、苏轼(成熟、完型)

四伟诗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

1、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原诗》叶燮 A 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批评现实——政治诗-B 表现自我——抒怀诗

C 歌咏自然——景物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D 因物寓理——理趣诗《题西林壁》 E 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F 和陶诗

2、主旨深刻,富有理趣——寓物说理而不腐

表现:哲理:自然意象、咏物、叙事,日常生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禅理:写景直接表现或通过禅理本身的虚实、哲学性质来表现《琴诗》

3、风格多样——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答之隐,无难显之情 A 打通各种文体,以文为诗,散文化、议论化,用典用故,以古体写今体 B 构思新颖,想象奇幻,比喻新巧《新城道中》 C 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D 兼备各种体式,尤以七言诸体为妙

(三)北宋后期诗坛概况73 A 黄庭坚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1、生平与苏轼很要好

2、诗歌理论

(1)论诗以杜甫为余,以学杜来反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2)主张创新,曰“文章最忘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即使是借鉴前人,也要“以故为新”,在创作方法上强调以才学为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 学习方法: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目的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4、诗歌特点

(1)内容题材:主要是抒写自己的个人经历,抒发怀抱,由于《神余录》引发的文字狱,他写的很谨慎,于是以一种间接、曲折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愤懑与不平,透出一种奇崛的诗歌风格,从一种精神或哲学这样一个-角度来表现日常生活题材,使得平常的日常生活翻出新意。另一方面,他的诗歌题材也很内敛,更倾向于个人文化生活的表达。

(2)艺术风貌:具有打破唐诗繁迷界限二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A 构思出人表意

B 意象新奇别致,且善于利用意象跳跃和连缀来展开脉络

C 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善于设事用典,甚至用很多冷僻的词 《寄黄几复》用4个典故 D 在声律方面,声调奇崛,常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造成打破平仄平衡的效果,给人以奇崛之感

以上四点造成黄在诗歌上追求陌生感,追求奇崛,整体形成一种生新瘦硬,兀傲峭拔的个性特征

(五)南宋前期

江西诗派:此名称来源于吕本中《江西诗派宗社图》,由于他们都崇尚黄庭坚、陈师道(一祖:杜甫、三余: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他们主张以杜甫为余,诗作或深或浅地受到黄的影响。在题材的取向和风格倾向上比较接近,他们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善用拗律、险韵、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形成一种生新瘦硬,奇峭艰涩的诗风,江西词派是两宋之交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其影响甚至远及晚清的诗派

(六)南宋中期诗坛概况

出现繁杂状况,被称为宋诗的中兴期,涌现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形成宋诗创作的第二次高峰。A 杨万里

早期模仿江西诗派,后过渡时期学习晚唐诗人的绝句,王安石的半山体来变革诗风,最后跳出江西诗派的范畴,师法自然自成一体,形成独具面目的诚斋体 诗歌特点:(1)从日常平凡景物中提取新形象

(2)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体悟融入自然景物或生活景观中,因此,他笔下的大自然不仅生机盎然还和人类情意相通,富有哲思与理趣(3)想象奇特丰富,如《小雨》

(4)善于在诗歌中插科打诨。使作品充满幽默诙谐的情趣,显得俏皮可爱,如《闲居初夏午睡起》

(5)语言清新自然,善于提炼俗语,俚语入诗 B 范成大 石湖居士

1、诗歌内容充实

(1)如《催租行》和《后催租行》这类诗歌继承了“元白”(元稹、白居易)新题乐府的传统,将农民题材提高到一个层面(2)反映爱国情感,如《州桥》

(3)田园诗 影响最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描绘江南乡村的风土人情,同时揭露农民生活的悲惨状态

2、田园诗 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

a 把田园风光描写与悯农忧民的情怀结合在一起,赋予田园诗新的生命,提高了田园诗的境地与价值

b 以大型系统的组诗方式表现

c 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和生活真实的细节描写把田园生活表达的亲切动人,并形成一种清新典雅的风格,从而大大开拓了田园诗 C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一、生平1、45岁之前——第一时期 2、45岁到60岁,入蜀从军,写了《入蜀记》六卷,此间,写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篇,如《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3、60岁之后退隐农村闲居20年

二、创作道路

1、爱国主义基调形成(第一时期)

2、成熟期、高峰期,形成自己博大宏肆、雄浑苍劲的诗风

3、田园生活,农村风光的主题,趋于闲适自然,古朴平淡的风格

三、思想内容

1、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

2、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四、诗歌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既有现实主义精神又有浪漫主义的色调,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其诗全面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所以其诗被称为“一代诗史”,不重情节画面,常常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中,着重描写自身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同时又通过绮丽的梦境和幻想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肆,极力地突出自我形象,情感炙热,神采飞扬,被称为“小太白”。他的梦境与幻想多与抗金爱国有关,有种悲壮豪迈之美,这点比李白的诗歌具有更充实的社会内涵和更激烈的战斗精神

2、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弘雄放,通过丰富多彩的寄梦诗,构成飘逸奔放的特点

3、体式上:“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的创作

4、语言风格不拘一格,爱国诗雄壮豪放,田园诗清新明朗,农村诗的古朴,但共同的特点是明朗晓畅,精炼自然。其农村诗作代表:《游山西村》,爱国诗代表《关山月》)

(六)南宋后期诗坛

“四灵诗派”

“江湖诗派”

文天祥:遗民诗人

“永嘉四灵”指: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四人出于叶适之门,个人的字中带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四灵”)亦称四灵诗派

A 作品内容较为单薄,多以抒发个人胸臆,吟咏田园、流逝山水为主,很少有关注现实的作品

B 艺术上精雕细琢,极少用典,多用白描,诗风偏向野逸清瘦,他们贬斥江西诗派而崇尚晚唐,尤其是崇尚贾岛、姚合,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江西诗派末流的弊病,抵制了理学诗的泛滥,并成为江湖诗派的先驱,但取经太小,格局太小,终不免破碎尖酸的弊端 “江湖诗派”:与四灵诗派相比,他们师法广泛,风格多样,格局开朗,题材来源比较丰富,既有歌功颂德的干渴酬唱,又有叹老嗟卑的个人抒情,也有清新工丽的写景诗,豪宕磊落的爱国诗人,代表:刘亮庄

“汪元量”的诗歌被称为宋亡之史诗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177页

元代文学

一、元代文学和社会环境

(一)社会特点

1、a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广阔的 b 国力强盛,没有边患

c 经济发达,开支小,人民压力减轻 d 民族自豪感强

2、文化政策宽松(元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0

3、浓郁的艺术氛围(女乐随行)

4、阶级矛盾(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国名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5、文化多元、信仰多元

(二)元代文学概述

元曲:

1、杂剧:戏曲(北曲、南戏)

2、散曲:清唱曲(小令、套数)

诗文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发展,元诗以中唐为主,元词整体呈衰弱趋势

二、元杂剧的渊源

(一)历史渊源 上古:“巫”和“优”的表演,已具备了戏曲的雏形——秦汉:角抵戏(百戏)人兽斗——南北朝:歌舞戏——唐代:参军戏(以滑稽的内容议朝政、讽刺社会现象)——宋杂剧(艳缎、正杂戏、杂扮)戏曲最早形式,说唱结合 宋元:金陵本

诸宫调(代言成分)——说唱——叙事体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吸收了诸宫调的说唱文学形式的成就,形成的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活动形式:北方戏剧圈大都长江以北,元曲四大家,绚丽多彩的风格

南方戏剧圈:浙江永嘉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剧本结构:一本四折一楔子,句末有题目正名(一折为一出戏,四折之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楔子是四折之外的过场戏的通称,与小说中作为引首的楔子不同,位置不固定,或列剧首,或处折与者之间,亦有置于剧末的,起介绍人物,加强情节联系作用)关汉卿《窦娥冤》

2、演唱体制:一折一宫调不重复 元杂剧五宫四调

每一折由构成不同宫调的曲牌组成 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末本

旦本

3、演唱角色:旦末净杂

4、宾白:如某某人“云”

说白分为散白(口语)和韵白(诗句:上场诗、下场诗)

5、科范:人物动作,音响效果

三、关汉卿与《窦娥冤》

关汉卿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

(一)生平

《录鬼簿》

《一枝花》

(二)创作:18种分三类

1、揭露社会黑暗和官场腐朽,歌颂民众反抗的作品——公案剧(4种)《窦娥冤》

2、反映妇女婚姻爱情剧,赞美敢于追求爱情女子——婚姻爱情剧(7种)

3、弘扬正气、歌颂历史英雄——历史剧(7种)

(三)《窦娥冤》

1、创作背景

2、内容:

1、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剧中,她对天地的指责,实际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诅咒,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对当时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憎恨。

2、三桩誓愿: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借用东海孝妇的典故 A 表明自己清白无辜

B 表明是人间冤狱,社会不公

C 矛头指向官府,官吏无心执政,希望惩戒残暴官府,像东海孝妇一样沉冤得雪

三桩誓愿的意义:是窦娥反抗的结果,她以强烈的反抗行动和以进攻的心态,像残酷的社会现实提出挑战,表现对罪恶社会的报复和惩罚,表现强烈复仇和抗争意识,显示抗争精神发展到了顶点,通过女性形象塑造,作者寄寓了封建时代人民受压迫的抗争精神和美好的理想愿望坚强不屈

3、艺术表现 A、形象塑造

(1)丰富性:作者成功塑造了窦娥的形象,写出了她的形象的丰富性,有两方面:一是善良忠贞、温顺孝顺,舍己为人;另一方面是刚强倔强,不畏邪恶,使她成为下层女性的典范(2)流动性:忍受——抗争+觉醒的发展过程。前期安分守己,把一切归于命运,寄希望于官吏,后期开始反抗,不在逆来顺受,用三桩誓愿为自己讨回公道 B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超现实的幻想性的描写

C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扣,结构紧连,剧情发展层次分明,剧情跌宕起伏 以窦娥命运为中心,塑造形形色色的冲突:窦与张驴儿(恶势力)、与蔡婆、官府 D 语言平易通俗、明快洗练

四、关汉卿我杂剧与艺术特点

1、戏剧结构完整 四折之间联系紧密,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单刀赴会》

2、注重舞台演出效果 情节曲折 结尾设置悬念

3、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语言本色 元曲本色派之祖,个性化强 通俗易懂 元代戏曲:系列性:采用一系列的话来塑造形象

写景在人耳目 写情沁人心脾 叙述如从口出

五、王实甫与《西厢记》 现存剧目14种,有剧本3种

(一)生平创作

(二)《西厢记》的故事创作源流

1、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记》的源头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教,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有人认为是元稹的自传小说)爱情与负情是主要矛盾,深情与薄义

2、《西厢记》诸宫调——变化、贡献 董解元

主题发生变化,打破之前“始乱终弃”的情节,主题是争取婚姻自由 性格冲突、结局变化,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董西厢》成就了一个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它是热情歌颂爱情,颂扬男女青年对礼教的反抗。

3、王实甫《西厢记》 杂剧(打破了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变成五本二十一折)

六、《西厢记》

(一)演唱体制变化

(二)思想内容:将一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男女自由婚姻战胜了封建礼教的喜剧,主人公坚贞不渝,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并且获得成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充分肯定,对人性正常权利的肯定,突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

这个主题体现作者观点:

1、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冲破门第、财产束缚。

2、歌颂了自由恋爱、自主终身的方式

3、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三)人物塑造 形象更加鲜明更有个性

1、崔莺莺:美丽大胆、多情、离经叛道、外冷内热、贞静、情感丰富、受礼教束缚(1)朦胧期——青春郁闷 对爱情追求的愿望(2)发展期——痛苦挣扎 忐忑

(3)成熟期——坚定地感情

努力摆脱内心与外部的束缚

2、张生:痴情、机灵、才气、忠诚、叛逆、呆、傻、轻狂不油滑

3、红娘:泼辣、有正义感、善良、机智、有同情心、有胆有识、聪慧 老妇人

(四)艺术手法

更加精美成熟

1、宏大精密的戏剧结构和起伏变化的戏剧节奏

(1)围绕主要线索,层层展开矛盾:正反面人物冲突:封建叛逆者和封建家长制、卫道者

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顾忌、猜疑、矜持(2)戏剧冲突节奏鲜明,悬念丛生,情节起伏

2、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A 情节随人物性格的变化而变化

B 成功的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梦境、景物烘托

C 个性化的语言

3、本色语言——文采派语言特色

(1)语言文雅绮丽,化用前人诗句——抒情美 诗意美 骚人之躯(2)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吸收大量民间口语(3)语言个性化

(五)历史评价 与《牡丹亭》、《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爱情作品 四大爱情喜剧:《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 四大悲剧:《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窦娥冤》

《录鬼簿》作者锺嗣成,为那些名不见经传却又有才华的人立传 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曲状元)、白朴、关汉卿、王实甫

七、元代散曲

(一)散曲的特点与体制

1、定义:是一种新诗体,具有音乐性,又称“北曲”

诗词的民间化、地方化、灵活多变,口语化、散文化,趣味酣畅淋漓

2、特点

(1)多用衬字

(2)分类:小令(一段 句句押韵)

套数:在同一宫调下的数支曲子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

小类:代过体:介于两者间,小令的变体,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不多于3首,无尾声(3)抒情直入

3、作家作品

本色派:质朴、直率、俚俗——关汉卿 张养浩

文采派:文采华美,辞藻绮丽、追求典雅:百、王、马、乔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短——长 浪漫不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思之主 张养浩:《山坡羊》豪放

催景臣: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绝伦,用村民的口吻来讽刺 乔吉:《水仙子》

第三篇:宋代文学史阅读书目(作品部分)

宋代文学史阅读书目(作品部分):

1.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中华书局,1986 2.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宋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陈衍《宋诗精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 7.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鲁迅《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 11.王禹偁《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商务印书馆,2003 12.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0 13.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6 14.苏舜钦《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5.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6.王安石《王荆文公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王令《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8.苏轼《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9.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 20.陈师道《后山诗注补笺》,中华书局,1995 21.陈与义《陈与义集》,中华书局,2007 22.陆游《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3.杨万里《杨万里诗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24.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永嘉四灵诗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6.赵崇祚《花间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7.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词校订》,中华书局,2011 28.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温韦冯词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9.柳永《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2012 30.晏殊、晏几道《二晏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1.苏轼《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7 32.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3.周邦彦《清真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4.李清照《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5.朱敦儒《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6.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7.姜夔《姜白石词笺注》,中华书局,2009 38.蒋捷《蒋捷词校注》,中华书局,2010 39.唐圭璋《宋词纪事》,中华书局,2008 40.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 41.严羽《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2.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2003

第四篇:宋代文学教案

绪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加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文学史的大视角来看,宋代文学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它是中古文学第二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 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宋王朝决定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此同时,宋王朝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他们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强了君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在元明清时期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但在宋代,除了南宋的最后半个世纪以外,理学并未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虽然对于多数宋代文学家来说,在强调“道”的同时,并未放松对“文”的追求。但宋代诗文的说教意味显然比唐代浓厚,这不能不归咎于“文以载道”说的流行和影响。

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印刷业虽然在唐代已经发明,但印刷业的繁盛却始于宋代。宋代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

宋代的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宋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宋代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其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个体抒情的意味。

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是诗文中议论成分的加强。表达政见也好,弘扬学术也好,最直接的手段当然是议论。而“文以载道”的价值观,也必然导致把议论视为写作的目的。宋人之喜爱议论堪称前无古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应有社会忧患意识。宋代的士大夫发扬了这种传统。首先,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其次,宋代的国势不如汉、唐那么强盛。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宋代诗文的现实意义很强,但缺乏唐代诗文中的那种潇洒浪漫气息。这都与宋人深沉的忧患不无关系。

深沉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北宋时期,辽和西夏经常侵扰边境,宋王朝无力制止,就以每年供给巨额财物的条件求得妥协。这种屈辱的处境成为士大夫心头的重负,也成为诗文中经常出现的题材。

从北宋末年开始,更强大的金、元相继崛起,铁马胡笳不但骚扰边境,而且长驱南下,直至倾覆了宋室江山,在中国建立了非汉族统治的新朝。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抗金、抗元斗争中,爱国主题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这是宋代文学最值得称扬的历史性贡献。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 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北宋建立以后,一反前代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了保护、鼓励的措施。禅宗又主动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并力求适应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因此士大夫在接受禅学时,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由于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因而更容易在思想的层面上有机地融合起来。到北宋中叶,三教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首先,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的两极。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结盟结党的做法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宋代的禅宗更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与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宋儒弘扬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所以,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

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 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宋初百馀年间,国内比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

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宋代还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的界限,不禁夜市,为商业和娱乐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心,分别在西蜀和南唐的宫廷,就是由于这种文体最适合于追求享乐的小朝廷君臣的缘故。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

首先,宋王朝的财政措施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馀”(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五)。

其次,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此外,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由于都市的繁荣,“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当然,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尊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但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 价值的整合 风格的变化 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 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宋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后人有 “唐宋八大家”之说,而八位古文作家中有六人出于宋代。宋代散文作家的阵容比唐代更为壮大。

宋代作家吸取了唐代古文的经验和教训,使古文更加健康地发展。宋代作家清醒地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于是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的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从而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宋代散文的风格丰富多采,几位大家各具鲜明的艺术个性。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就美学价值而言,宋文与唐文并无高下之分。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

对于唐、宋两代的散文,后人没有太多的轩轾之见。可是唐诗和宋诗之忧劣,却引起了后代旷日持久的争论。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对唐诗的最初态度,是学习和模仿。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以后的诗歌,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元、明、清的诗坛上有时宗唐,有时宗宋,或同时有人宗唐,有人宗宋。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也有或学唐体或效宋调的现象。

作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词在晚唐五代尚被视为小道,到宋代才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了领域。

在中国诗歌史上,唯一堪与唐诗媲美的是宋词。词在宋以后并未完全衰退,到了清代,还呈中兴之势,但清词的各种流派都与宋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清词的复兴,正体现了宋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在两宋时期的北方中国,文学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金朝统治中原地区的一百多年间,文学创作相当繁荣。辽、金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受到汉文化很深的影响,金人甚至以华夏文化的正宗后继者自居。金代产生了杰出的诗人元好问,这位鲜卑族的后裔,以卓越的成就跻身于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行列。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学的典型例证。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北宋初期,诗坛有三种创作倾向,或者说是三种诗风,也有人称其为三个流派,这就是:白体、昆体和晚唐体。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这一派诗人中,王禹偁最为有名,也最有成就。他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开有宋一代风气。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们僧人,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因此九僧诗中时有文字颇为精警的断句,例如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保暹《秋迳》)、“磬断危杉月,灯残古塔霜”(惟凤《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惠崇《池上鹭分 6 赋得明字》)等,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这一群诗人的作风稍异于九僧,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

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二首之一)两句向称咏梅绝唱。

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由于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成了晚唐体的盟主。寇准一生功业彪炳,又遭谗贬逐,以风节著称于时。但他写诗却绝少涉及上述生活内容,反与九僧、林逋等人如出一辙,喜写山林之思。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朝而臻于极盛。到了大中祥符元年(1008),杨亿将包括他在内的17位馆阁文士平日相互唱和的诗作编成一集,并将这本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收录了他们所写的247首诗。这些诗的作者,其实是一个关系相当密切的诗人群体。《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时人竞相仿效,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西昆体诗人的作品,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他们在写作艺术方面推崇并效仿李商隐,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因而其作品也显得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诗人作品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这一章(尤其是第三节),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五代词柔软婉丽的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晏殊的《珠玉词》,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然而,晏殊词写男女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他往往略去对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晏殊的国家重臣的地位和爱好文酒宴会的生活情趣都和南唐冯延己相近,词风上也受他的影响。但由于他究竟还处在承平的时期,他的词在雍容华贵之中,虽也不免流露寂寞衰迟之感,却没有像冯词里所透露的亡国前夕的忧伤。

晏殊的年辈较早,政治地位又显赫,欧阳修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他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

与晏殊词相比,欧阳修虽然也主要是走五代词人的老路,但新变的成分要多些。他对词作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因而不时地在词中流露出“世路**险,十年一别须臾”(《圣无忧》);“浮世歌欢真易失,宦途离合信难期”(《浣溪沙》);“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临江仙》)的人生感叹。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著名的《朝中普·平山堂》词,就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欧阳修在部分即景抒怀的词里洗刷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脂粉气味和婉约情调,使词格向清疏峻洁方面发展。作者已开始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跟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欧词用调较多,也有一些慢词。

欧阳修词朝通俗化方向开拓的另一表现是,他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一些表现手法,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歌咏颍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就集中体现出这种风格特征。

冯煦称欧阳修“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他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的。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如果说晏殊、欧阳修主要是着眼于词艺的提高与深化,那么,范仲淹、张先等人的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对词境的开拓。

范仲淹是怀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并不以词知名,流传的词也只寥寥几首,但大都即景抒怀,表现了开阔而深沉的意境。

范仲淹有着与晏、欧不同的生活经历,边疆军旅生活的体验,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也改变了他的词风,他的名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实是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张先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流连风月,听歌看舞,优游卒岁。

张先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独具匠心。他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此外,如“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也同样精妙。“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等词句,被传为“三影郎中”或“桃杏嫁东风郎中”。他还因“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句,被传为“桃杏嫁东风郎中”。

张先词的内容并没有超越传统的相思恨别的范围,但他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他现存165首词,有七十多首用了题序。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表明创作的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正因为如此,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陈廷卓《白雨斋词话》卷一)。

王安石词虽仅存29首,却颇具开创性。他的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比如他著名的怀古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就是如此。这样的作品,也使词的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柳永登上词坛,宋词才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的变化。

柳永的一个贡献,就是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柳永的词作,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他的词作,还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柳永的词作,还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如著名的《望海潮》。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严有翼《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前者尽情地铺叙衍展,后者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很容易被人接受。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

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

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为天下所仰慕。他又是一代名臣,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他以这双重身份入主文坛,团结同道,汲引后进。在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中,尹洙、柳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受到他的引荐;而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一手识拔的后起之秀。由欧阳修来肩负革新文风的领导责任,正是众望所归。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和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那种“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反对那种“弃百事而不关于心”的“溺”于文的态度。这样,他使文章和他所关心的“百事”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道统”观念的束缚,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文章。

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愈的散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见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也颇为赞赏。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是直接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论,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以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遭际的感慨,绝非为文 11 而文之作。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因而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风格实各不相同。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就恰像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著痛快,欧文委婉含蓄。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正确作法,而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他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略无滞涩窘迫之感。又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欧阳修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作为当时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毫无愧色的。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

欧阳修诗也是学习韩愈的,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前人已经指出他有些设想奇怪的诗,如《凌溪大石》、《石篆》、《紫石砚屏歌》等,都是模仿韩愈的《赤藤杖歌》(见陈善《扪虱新话》下集)。但一般地说,欧阳修诗吸收韩愈的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而又避免了韩诗的造语险怪和生僻,故仍然具有自家面目。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其诗歌的语言也自然流畅,无韩诗艰涩拗口之弊,风格清新而不流于柔靡。有些诗因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不免乏味。欧阳修的诗歌成就虽远不能和散文相比,但它们清新自然的风格,对扫除西昆派的浮艳诗风,仍有其良好的作用。

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

梅尧臣一生穷困不得志。诗很著名,尤为欧阳修所称赏。他们互相唱和,并以韩孟自况。欧阳修认为梅尧臣诗的成就是和他的贫困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所谓“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梅尧臣的诗不仅在内容上接触到现实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作风也是和西昆派对立的。

梅尧臣有不少写景抒情诗,意境新颖,饶有情趣。如《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描写晚秋山间的萧瑟景色,细致入微。

梅诗善写日常生活琐事,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鲁山山行》是其杰出的代表作。

苏舜钦以诗和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实际他们的性格“放检不同调”,诗风也很不一样。苏舜钦虽曾以“会将趋古淡”自勉,但他的诗终究是粗犷豪迈的,和梅尧臣的委婉闲淡显然不同。梅诗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是比较和平含蓄的,而苏诗指陈时弊,则直截痛快,略无隐讳。如《城南感怀呈永叔》,直写见闻,一方面是人民在严重灾荒下,被迫采毒草充饥,以致“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而另一方面则是“高位厌梁肉,坐论搀云霓”!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控诉,反映了广大人民和统治者深刻的阶级矛盾。又如《吴越大旱》同样指斥了统治者不顾“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的惨状,仍旧残酷压榨人民的罪行。作为一个怀有爱国思想、热烈希望反抗民族压迫的诗人,《庆州败》一篇具有更鲜明的特点,表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苏舜钦的许多写景抒情诗,意境开阔,也和梅尧臣的不同。少数小诗也写得鲜明入画,如《淮中晚泊犊头》等。苏舜钦的诗,由于他的豪情壮志和愤慨不平,以感情奔放、直率自然见长;但短处也正在这里,他往往落笔急书,不够精炼,即欧阳修所谓“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拣汰”;因而也就缺乏含蓄和韵味。总之,苏舜钦的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于他的长篇古诗,即使是一些写景小诗,也能于平静中见出波澜,如《淮中晚泊犊头》一首就是如此。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比欧阳修稍晚,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活跃于文坛,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苏辙。他们连同欧阳修,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齐名,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己也以政治家自许。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他说: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 13 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上人书》)可见王安石虽然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他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王安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

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这此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短文也是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答司马谏议书》是这方面的名作。

王安石的散文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较少注意酝酿气氛,描摩物象,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这是他的文学主张实践的结果。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王安石的散文也有缺点,他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

曾巩是与王安石同时的古文名家。他是欧阳修的学生,作文遵循欧阳修的指点。曾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风格平稳古雅。代表作是《墨池记》等。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王安石写诗与作文一样,也有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但是他也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所以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超过了他的散文。

王安石的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创作历程可以此为界分成前后两期。

王安石的诗也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鲜明,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前期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像《河北民》描写边民的悲惨生活,《兼并》、《发廪》等批判贪官污吏,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王安石有不少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如《商鞅》、《范增》、《张良》等篇,往往以“尺幅千里”的手法,通过对历 14 史人物的景仰,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最著名的是《明妃曲二首》之第一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里还显示出王安石的咏史议论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好作翻案文章,如“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这也充分体现了宋诗的一个特征,即:长于议论。

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往年诗中所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这时是大大减退了,心情渐趋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平淡。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也更多地注意对诗歌艺术的锤炼。

第四章 苏轼

这一章,是本学期的又一个重点,而第三节和第四节(尤其是第四节)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6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见《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 15 与之争”(见《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注:苏轼《答毕仲举书》:“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以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他能将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集于一身,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又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苏轼终身从政,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在他的“论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见《东坡先生墓志铭》)的创作思想指导之下,苏轼诗作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批判现实,批判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他曾写出一些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祭常山回小猎》、《阳关曲》等。

在苏诗里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游金山寺》等。

苏诗里部分鉴赏评论文艺的作品,如《王维吴道子画》、《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表现他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殊作风,同时标志北宋时期社会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曾使北宋许多诗人的作品流于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到苏轼手里才以他丰富的生活内容、清新畅达的语言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基本上纠正了这种流弊。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阙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就苏诗的艺术成就看,这概括是相当准确而全面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富含哲理,如《题西林壁》一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苏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思内蕴深厚。

从体裁方面看,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比之唐人,他的七律显得更为明快、动荡。

第四节 苏轼的词

在词这一体裁上,苏轼表现出了更大的创造性。

苏诗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 17 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苏轼的词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又如〈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写出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氛的农村生活的图景,都是他以前词家的作品里所少见的。下面二首词是向来认为最能表现他的风格的作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词中,有对人生的思考,有自然山水的描绘,有农村风光的描写,等等。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 18 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与张先的词题仅起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的作用相比,苏轼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有些苏词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规定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二词,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注意培养后进,吸引许多重要作家在他的周围,成为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以及陈师道、李麋等,在他们还不大为人所知时就得到苏轼的热情鼓励和培养,在文艺方面各有成就,和中唐时期的“韩门弟子”后先辉映。

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黄庭坚的诗说:“随人作计终后人。”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见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倾向。那么怎样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呢?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奇”。为了同西昆诗人立异,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他流传下来的一千九百多首诗,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这种题材趋向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黄诗更引人注目的是鲜明的艺术个性。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陈师道一生清贫自守,以苦吟著名,他作诗的方式的“闭门觅句”式的苦吟,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

比之苏轼、黄庭坚,陈师道更工五言。他的有些诗在表现上较为平淡,却能真实地写出他对家人亲友的关怀的,如《别三子》、《送内》、《寄外舅郭大夫》等篇,精神上同杜甫《鄜州》、《羌村》等诗接近,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黄庭坚“作意好奇”的偏向。

陈师道不像苏轼那样才气过人,也没有黄庭坚那样精深的学力,但他在诗歌艺术上颇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有自己的风格追求。他以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在创作中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追求,从而创造也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陈师道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紧谈论诗歌艺术,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共识。黄庭坚倡导学杜的重点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

黄庭坚诗论中影响很大的另一个内容是“点铁成金”之说。他说:“自作语最难,21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在创作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点铁成金”的方法,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庭坚及其诗作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受到了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于是,一个以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诗派。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空气趋于凝固。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但黄庭坚是主张自成一家的,吕本中对此心领神会,所以他力图创造自己的新风格。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在吕诗中逐渐减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在理论上提出了 “活法”之说:“学诗当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所谓“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陈、曾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

陈与义青年时诗名已著,但诗风没有突破黄、陈藩篱。当时与黄、陈一样学习杜甫,但主要着眼于借鉴杜甫的艺术手法。而山河破碎的形势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使陈与义认清了杜诗的思想意义,从而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他对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在黄、陈以后的诗坛上,陈与义诗如异军突起,这对稍晚的陆游等人有着良好的影响。

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南宋的其他诗人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大多是以他们二人为中介的。

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这一章,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点。

11世纪下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离开词坛后,继之而起的是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元祐词人。他们活动和创作的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和徽宗(1069-1125)三朝。

此期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等为羽翼的苏门词人群;此外晏几道和贺铸,虽然不属苏门,但与苏门词人过从甚密。二是以周邦彦为主帅,曾在大晟乐府供职的曹组、万俟咏、田为、徐伸、江汉等大晟词人群。虽然社交上分为两大群体,但词风却是“各尽其力,自成一家”(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苏轼在柳永、王安石之后进一步大力拓展词境而开宗立派,黄、晁二人师法其词而自成面目;秦 23 观学柳永而又自辟新境;贺铸从唐诗中吸取养料,豪侠之气与绮丽柔情融为一体;周邦彦在音律、句法和章法上建立起严整的艺术规范,而另开一派。这是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名家辈出的创造期。

其中创造力最强盛、影响力最深远的是苏轼和周邦彦。他们各自开辟出不同的创作方向: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则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其后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略)第二节 晏几道

当苏门的黄庭坚、晁补之沿着苏轼所指出的方向继续前行的时候,耿介孤傲的晏几道(1083-1110)则仍然按照乃父宴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写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男女悲欢离合(见《小山词自序》)。晏几道的词里,常常有着确指的思恋对象,情感也非常真挚。

小山恋情词的结构,始终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

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

由于与热恋的莲、鸿、蘋、云四位歌女生离死别,相见无缘,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他在《小山词自序》中说:“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抚然,感光阴之易逝,叹境缘这无实也。” 他的260首词作,有52首59句写到“梦”。他或在梦中追寻:“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或在梦中相逢:“梦里时时得见伊。”(《采桑子》)或与对方同梦:“几回梦魂与君同。”(《鹧鸪天》)他的梦,有“春梦”、“秋梦”、“归梦”、“前日梦”、“今宵梦”等等。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是小山词的显著特点。

语淡情深,则是小山词的风格特色。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同寻常的深情。

淡语能表深情,常常是得力于“字外盘旋,句中含吐”(先著《词洁》)的透过一层的句法。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阮郎归》)。语短情长,情意层层深入。

晏几道的词,“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二一)。他的词作,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这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他在宗柳学苏之外,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

第三节 秦观

秦观和晏几道一样,都是“古之伤心人”(冯煦《蒿庵论词》),词中浸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愁恨。

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词的内容并没有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秦观的词,辞情兼称,情韵兼胜,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

秦观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词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就婉约词的发展而言,秦观对另外两位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陈廷焯即说“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白雨斋词话》卷一);“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来”(同前卷二)。秦词语言清丽淡雅。周邦彦得其丽,而发展为精雕细琢的典雅富丽;李清照则得其清,而朝更加本色自然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 贺铸

贺铸出身贵族,少时意气豪侠,喜谈当世事,不肯为权贵屈节,因此浮沉下僚,郁郁不得志。晚年退居苏州。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个性奇特,为人豪爽精悍,有侠士之风,如武侠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却又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而且手自校雠,“反如寒苦一书生”(程俱《贺方回诗集序》)。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

贺铸作词,像苏轼一样,也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张耒《东山词序》),抒发自我的人格精神。而贺铸作为一生不得志的豪侠,他的词具有独特的情感内 25 涵: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这类词作的情感形态不同于秦观等词人感伤性的柔情软调,而是激情的爆发,怒火的燃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

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是难得的佳作。

贺铸还长于写闲情,《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尤为著名,其中“若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种意象表现出愁思的广度、密度和长度,化抽象无形的情思为具体可见的形象,构思奇妙,堪称绝唱。贺铸因此词而得“贺梅子”的雅号。

贺铸词长于造语,多从唐人诗句中吸取精华。他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当奔命不暇。”由此而形成了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贺铸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贺铸在词的题材、风格上曾做过多方面的探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一首,用边塞激越苍凉的歌曲,表现他有心报国而无路请缨的惘惘不平之气,南宋张孝祥、辛弃疾、刘过等都有继作,可以想见它对这些爱国词人的影响。

第五节 周邦彦

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飘泊流落的辛酸。所以,“漂零不偶”、羁旅行役之感也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这种飘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柳永等宋初词人的咏物词,主要是描摹物态,图形写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但所作咏物词不多。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作为苏轼前后相继的词坛领袖,周邦彦具有与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苏轼 26 如唐诗中的李白,追求创作的自由,强调性情的自然流露,力图打破词作原有的创作规范;周邦彦则如杜甫,创作时精心结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因法度井然,使人有门径可依,故“作词者多效其体制”(张炎《词源》卷下)。

周词的章法结构,主要是从柳永词变化而来。柳词善铺叙,但多是平铺直叙,一般为时空序列性结构,即按情事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来组织词的结构,明白晓畅,但失于平板单一而少变化。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周邦彦能自铸伟辞,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最典型的是《西河·金陵怀古》:

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这批词人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剧变,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他们的前半生,是在徽宗朝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前辈词人周邦彦、贺铸等的光芒所遮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第一节 李清照

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李清照的词作,明显地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作,写少女和少妇的生活及其情趣。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里描绘的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生趣。〈怨王孙〉的“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也在轻快的节拍中传达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

后期的词作,饱和血泪,写国破、夫死、家亡的深痛。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等句,是表达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的,在当时有它的现实意义。〈永遇乐〉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弟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敢于用她所熟悉的文学样式来表情达意,尤其是表达爱情。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年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李清照词的语言也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第二节 朱敦儒

朱敦儒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抒情自我化的词风,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点。朱敦儒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西京洛阳畸形繁华的环境中度过,过着一种疏狂放浪和寻欢作乐的生活。他的词也是这种行为和心理的写照。

靖康之难的战火把朱敦儒抛入了飘泊的难民潮中。建炎元年(1127)年底,洛阳被金兵占领前后,朱敦儒仓皇逃往东南避难。其词清晰地记录了他南奔的行程和感受,词风由飘逸潇洒变得凄苦忧愤。

朱敦儒的晚年,时局趋于平稳,他自己也再次过起了任性逍遥的生活。《好事近· 渔父词》十首和《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等作品也体现着他晚年的人生态度。

朱词的风格也随着他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早年以婉丽明快为主;中年以悲壮慷慨为特色;晚年以清疏晓畅见长,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朱敦儒的情形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他类似的一些文人,当民族危机紧迫、生存受到威胁时,也能激昂慷慨,唱出一些振奋人心的歌声;但当形势渐趋稳定、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时,就转而在园林、山水中寄托他们的精神生活,在词里表现了萧然自得的态度。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南渡以后,词人的创作已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自我悲欢离合和个人荣辱得失的圈子,而必须正视和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去歌唱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从而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柔丽婉转的词体也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在这一词风的转变过程中,张元干最为典型。

张元干在南渡之前,生活上跟朱敦儒一样疏狂放荡,时常是“百万呼卢,拥越女吴姬共掷”(《柳梢青》)。创作上则模拟“花间”,内容不出酒畔花前,词风绮艳轻狭。靖康之难中,他投笔从戎,曾协助李纲指挥汴京保卫战。目睹民族的灾难,他扼腕痛愤,词风也自觉转向东坡一路,而变得慷慨悲凉。题材取向上则直面山河残破的惨痛现实。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是他的代表作。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高宗建炎、绍兴间(1127-1162),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空前激烈的民族斗争,而朝廷内部的主要矛盾则是主战与主和派的政治斗争。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南宋四名臣”和大将岳飞,是站在这两个斗争前列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并不以作词而著名,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仅奋不顾身地致力于保卫家国,也用词作来表现他们的斗争精神,为抗金救国而呼号,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岳飞的《满江红》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作。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这一章,尤其是第二节,是本学期的又一个重点。而第四节,是一个次重点。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陆游从小就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

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

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 30 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陆游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陆游一生勤奋创作,流传至今的诗就有九千四百多首。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

陆游是一个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诗的成就尤为显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

陆游的“素志”,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所以他说:“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长歌行》)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因此,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正如他的《夜读兵书》一诗所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陆游爱国诗篇的另一特点,就是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揭露: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这种苍凉沉郁的作品,《书愤》一首更具代表性: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 31 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另一方面,冷酷的现实也使陆游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当他晚年闲居山阴时,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老诗人还想到为国戍边,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应看作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表现,也是他的爱国诗篇的一大特征。

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还写了大量的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如《农家叹》: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

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写“梦”,是陆游诗歌的一大特点。据赵翼核计,陆游的记梦诗有99首之多,可见他常常借助梦境借助想象来描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

在体裁方面,陆游也是无体不备,各体俱工,更擅长近体诗。其中七律尤为人所推重。此外,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南宋后期的诗坛,可以说是在陆游的笼罩下发展的,与他同时而稍后的江湖派,就有不少人受到陆游很深的濡染。南宋后期另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刘克庄,虽未能亲从陆游学诗,但也深受陆游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

杨万里和江西诗派的主要不同是直接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而不是从书本文字上翻新出奇,所以他说“不听陈言只听天”。他对于自然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32 自然界的一切,无不收拾入诗,以至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言。因此在题材上,他的诗以描写自然景物的为最多,也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杨万里主要的诗兴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他的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杨万里的诗风发生过多次变化。他早年学诗是从江西诗派入手,后来改而学习王安石和晚唐诗人的绝句,最后终于领悟到应该摆脱前人的藩篱而自成一家,并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诚斋体。

“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但他往往也寓感愤和讽刺于诙谐嘲笑之中;第二,是丰富新颖的想象。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态,并用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使之生动而饶有风趣。比如他用“一峰忽被云偷去”来写流云,用“拜杀芦花未肯休”来写狂风;第三,是自然活泼的语言。他作诗,语言力求平易浅近,并大量汲取俚语谣谚入诗。这三个特点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能够表现这一特点的作品如《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范成大年轻时便写了一些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的诗。《催租行》和《后催租行》可为代表。

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范成大曾奉命使金,在这次出使过程中,范成大写了一组七言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纪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这样的作品,如《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象,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停桑阴学种瓜。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33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诗歌的主人公也已由隐士转变为农人。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代传奇

传奇,顾名思义是传述奇事奇遇之义。但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义界不清而使用混乱,却亦不外乎用以称呼小说及以此为题材的戏曲。今人遂专以称唐代短篇文言小说或南戏。

一、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1、城市发达,市民生活,文人游宴,为传奇提供题材,传奇所传述的奇闻轶事也投合他们嗜奇猎艳的心理和遣兴娱乐的需要。

2、行卷风行,为传奇的确兴盛产生助力。

3、古文运动崛起,从文体上提供了条件。

4、唐代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

5、唐代佛道的盛行,助长了传奇的神怪志异内容和宗教倾向。

6、史传文学和魏晋小说的影响。

二、唐传奇的发展及分期概况

(一)初期(618—779)

从唐初到代宗朝,是魏晋小说向唐传奇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题材以神怪鬼异为主,但创作意图,则由发明神怪之不诬变为俳偕逞才,异于六朝志怪。到肃、代两朝,陈玄祐《离魂记》、牛肃《吴保安》这类现实人世和爱情题材的出现,预示着中唐传奇题材的变化和创作高潮的即将到来。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一时期传奇在人事铺陈夸张上有六朝辞赋的影响,只重情节离奇,不重人物形象的完整,行文也有骈文余习。

代表作品:王度《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陈玄祐《离魂记》。

(二)全盛期(780—820)

从德宗朝,到宪宗朝,是传奇的全盛时期,其标志是作家辈出,佳作荟萃,出现文人创作的诗歌与传奇相辅而行的局面。这一时期传奇题材由志怪转向男女爱情,创作目的由俳谐逞才转为抒情达意;艺术更趋成熟,由传奇述异,变为重在人物形象性格塑造,情节曲折,具有“传”的特点。

代表作品:沈既济《枕中记》及《任氏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及《谢小娥传》,蒋防《霍小玉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陈鸿《东城老父传》与《长恨歌传》。(三)中期(821—874)

从穆宗朝到懿宗朝是唐传奇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的传奇有如下变化:首先,侠义和历史题材增多而爱情题材减少。这与中晚唐之际,藩镇蓄士养刺客成风和人们企图通过前代故事总结兴亡隆替教训有关。它们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藩镇跋扈火并的现实。其次,神仙鬼怪题材复炽,这与时局动荡,士子升沉不定,多企隐慕仙有关。艺术上,这时期的传奇,兼有传与记之长,行文上首古文渐衰、骈文又盛的影响,骈偶词句增多;出现大量传奇集及杂俎,是这时期传奇的又一特点。

代表作品:牛僧孺《玄怪录》,裴鉶的《传奇》,袁郊的《甘泽谣》,皇甫枚《三水小牍》。

(四)后期(875—907)

僖宗以后,传奇的作品数量减少,消极的思想倾向加重,艺术上也趋于粗糙。唐传奇逐渐走向了末路。

代表作品:皇甫枚《三水小牍》等。

三、唐传奇的影响

唐传奇的题材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对后世戏曲、小说影响深远。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一、俗讲

佛教东渐,僧徒为弘扬教义,讲经化俗,在佛寺进行“俗讲”。由都讲唱经,法师讲经,两人互相配合进行。“俗讲”之名最早见于中唐,实由六朝唱导、转读等发展而来。俗讲的底本:

僧徒俗讲演唱佛经故事之底本,可分为三类:押座文(缘起)、讲经文、变文,而以敷陈经文的讲经文为正宗,押座文(缘起)不过是引子,变文则为吸引听众听讲经文而说唱的民间故事。

二、变文 1.变文的起源和种类

变文,省称“变”,始见于中唐,今存敦煌卷中题为“变”或变文者,一类与佛经故事有关,如《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一类演唱历史故事,如《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等;另一些吟唱时事,又具变文特点的,则由《敦煌变文集》编者拟称变文,如《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等。变文的“变”,是“变化”、“改变”的意思,其得名可能与佛教的“变现”(即显现某种幻境)“变相”(变佛经为图象)有关,但变文这种韵散说唱相兼的形式,可追溯到荀卿《成相》、《赋》篇及后来的杂赋等,以印度佛经为其源不确,变文并不专演佛经故事,转变者也并非都是和尚。2.变文的体制特点

变文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韵散相间、诗文结合,逐段铺叙,有说有唱。散文用骈文、浅近文言或夹杂口语的白话;韵文以七言为主,间有三四五六言的。散文与韵文的关系,有的是以散文讲述故事,韵文重复歌咏散文的叙述的内容,达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说白与吟唱转换之际,有的用“若为陈说”,“当尔之时,道何 36 言语”、“„„处”、“看„„处”等提示听众。当然也有有白无唱,或有唱无白的变文,大约是抄录着各取所需或后世散佚所致。3.演出特点

变文的演出特点是变文与变相相辅而行。演唱变文称为“转变“,同时配合展示卷收画卷(变相),犹如近代说唱曲艺中的”拉洋片。4.变文的思想意义

变文中除大量佛教故事,张扬佛教教义,宣传因果轮回等之外;也有反映爱国思想的如《王昭君变文》、《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等;歌颂舍生取义的道德行为的如《王陵变文》;讴歌经磨历劫、万死不悔精神的如《目连变文》,都具有一定意义。5.变文的艺术成就

变文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发挥丰富奇异的想象,汲取赋的排比铺张、夸奇斗富的特点,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善用环境烘托、气氛渲染,描绘人物内心活动。变文的语言佛典、口语相参,骈散文白杂糅,通俗生动、自由灵活,但由于作者文化修养不高,加上传写误讹,生涩难通之外也不少。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辛弃疾去世后的南宋词坛,先后出现了两代词人,一是在南宋灭前已谢世的江湖词人群,著名的有孙惟信、刘克庄、吴文英、陈人杰等;二是历经亡国、入元后继续创作的遗民词人群,其中成就较高的有刘辰翁、陈允平、周密、文天祥、王沂孙、蒋捷和张炎。从创作倾向上看,这两代词人又形成了两大创作阵营:孙维信、刘克庄、陈人杰和刘辰翁、文天祥等,属于辛派后劲,他们以稼轩为宗,崇尚抒情言志的痛快淋漓,而不斤斤计料字工句稳,政治批判的锋芒有时比辛弃疾更尖锐,但不免粗豪叫嚣之失。吴文英和陈允平、周密、王沂孙、张炎等则是姜夔的追随者,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炼字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蕴隐晦难 37 解。

总体上看,宋末词坛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只有吴文英在艺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刘克庄在题材上有一定的拓展;其他词人主要是融合和深化。比较典型的是蒋捷,他融合了辛、姜二派的长处,而自成一家。宋末词坛是词史高峰状态的结束期,也是多种词的融合期。

第一节 姜夔:

与刘过一样,姜夔的社会身份也是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终身布衣。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虽终生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

姜夔的《白石词》绝大多数是纪游与咏物之作。在这些作品里偶然也流露他对于时事的感慨,但更多的是慨叹他身世的飘零和情场的失意。

所以,从题材方面看,姜夔词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不够。姜夔的恋情词,则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姜词善于用一种清幽的意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情。如《玲珑四犯》用“叠鼓夜寒,垂灯春浅”,“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等景物,烘托出“天涯羁旅”的况味。《扬州慢》用“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波心冷月”、“桥边红药”等荒凉景象,抒发对乱后扬州的今昔之感。

苏轼首开以诗为词的风气后,经由辛弃疾的发展,词与诗在表现手法和抒情功能上已基本合流,只是词仍然保持着其入乐可歌的特性。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但姜夔移诗法入词,不是要进一步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他禀承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 38 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姜夔的时代是一个让人看不到前途的时代,姜夔作为江湖游士,自身的命运更是渺茫黯淡。加上他一生贫病交加,对凄凉寒苦有着深刻的感受,所以他总是以一种忧郁凄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就像中唐诗人贾岛爱静、爱瘦、爱冷,也爱这些情调的象征一样,姜夔也偏爱冷香、冷红、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以此来营构幽冷悲凉的词境。所以清人刘熙载曾用“幽韵冷香”四字来概括姜词的境界。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与周邦彦一样,姜夔也长于自度曲。

姜词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也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

姜夔的羽翼史达祖,词风与姜有神似之处,对后世词坛也颇有影响。但姜夔艺术上追求的是全词意境的浑成,情感基调和语言色泽的一致。史达祖词则致力于炼句。

史达祖也工于咏物,他最负盛名的是两首咏燕、咏春雨的自度曲《双双燕》和《绮罗香》。

高观国与史达祖齐名。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

第二节 吴文英:

吴文英是一位颇为独特的江江湖游士,虽放浪江湖,然足迹未离江、浙;虽以布衣终老,却长期充当一些权贵的门客与幕僚,非官又非隐;虽曳裾侯门,但只为衣食生计,而不为仕进投机钻营,尚保持着清高独立的人格。

吴文英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艺术高峰横亘眼前,而他胸襟气魄远逊稼轩,才情天赋不及白石,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

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其次是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吴文英作词师承周邦彦。清真词的结构也具跳跃性,但起承转合,或用虚字转折或用实词提示,尚有线索可寻。而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也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便典型地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

梦窗词的语言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故不免为后人所诟病。

尽管吴文英的词作多达340首,比姜夔多出4倍,其题材内容却与姜夔一样,仍不也恋情、咏物、伤今怀古和酬唱和的范围。从艺术的独创性来看,梦窗足与白石抗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梦窗稿提要》说 “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都是平实公允的评价。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

宋元之际的词坛,有两大特点,一是创作活动的群体性。此期词人喜欢结社唱和,尤其是杨缵、张枢、周密、陈允平、李彭老、李莱老、王沂孙、施岳、仇远和张炎等浙江籍的词人群,以临安为活动中心,常常结为吟社,分题定韵赋词,词成后相互审音改字,品评得失。周密、王沂孙、张炎、唐珏、陈恕可、仇远等14人曾五次聚会,分咏龙涎香、白莲、莼、蝉、蟹等物,后结集为词史上第一部咏物词专集《乐府补题》。词社中的唱和词,艺术上精雕细刻,音律精严,字句高雅,但有时是在缺乏创作激情的情况下应社所作,因而情感深度不足。故清人周 40 济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介存斋论词杂著》)二是题材、风格的趋同性。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都是贵介公子、江湖雅人,生活条件优裕,不像前期江湖词人那样要为衣食生计而奔波。宋亡之前,他们因对黑暗腐败的社会政治灰心失望,而啸傲山川。由于吟赏湖山风物是他们主要生活内容,又常常同题唱和,因而咏物和咏节序,就成为他们一致的题材取向,其名篇佳作也大多是咏物词。宋亡之后,作为故国遗民,他们不敢像南渡词人那样直接诉亡国之痛,而只能暗中饮泣悲伤,所谓“寸肠万恨,何人共说,十年暗洒铜仙泪”(赵文《莺啼序》),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亡国痛楚。于是通过咏节序和咏物来寄托亡国的悲恨,就成为他们熟悉和便利的创作方式,也是遗民词最突出的特点。词法取径的一致,审美趣味的相同,又使他们的艺术风格大体相近。其中只有周密、王沂孙、张炎和蒋捷词的艺术个性比较突出。

周密的词作,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他一方面取法姜夔,追求意趣的醇雅,另一方面与吴文英交往密切,词风也受其影响,并因此与之并称“二窗”。他的成名作、描绘西湖十景的组词《木兰花慢》,即以文笔清丽而著称。宋亡后,词风虽然依旧,但内容上流连风月的闲情雅趣已被凄苦幽咽的情思所取代,1276年临安陷落后他逃到绍兴所作的《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是其代表作。陈廷焯说此词“苍茫感慨,情见乎词,当为草窗集中压卷”(《白雨斋词话》卷二)。

王沂孙最工于咏物。他现存64首词,咏物词即占了34首。在宋末词人中,王沂孙的咏物词最多,也最精巧。他的咏物词的特点,一是善于隶事用典,他不是直接描摹物态,而是根据主观的意念巧妙地选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与所咏之物有机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相互生发。二是擅长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用象征性的语言将所咏之物拟人化,使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因而他的词往往被认为有深远的寄托。

王沂孙词,在艺术技巧方面很高明,将咏物词的表现艺术推进了一大步,但词境狭窄,词旨隐晦,也是一大缺陷。至于情调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则是与他同期同派词人的通病。

张炎的词集名《山中白云词》,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相近,故与白石交称为“双 41 白”。时代的变故在张炎词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入元以后,国破家亡,张炎由承平贵公子沦落为无家可归的“可怜人”(《甘州》),词由高雅的摹写风月转变为凄楚地备写身世盛衰之感。凄凉怨慕的《高阳台·西湖春感》和《解连环·孤雁》最能代表他入元后的心境和词境。后一首更为他赢得“张孤雁”的雅号。张炎词的总体成就与王沂孙相当,但取径较宽阔,词境也比王词丰富而明畅,对清初浙西词派的创作影响甚大。张炎论乐理和论词艺词法的词话著作《词源》,对后世的词学影响更大。书中提出的“清空”、“骚雅”等概念,成为后世词学研究中重要的审美范畴;而对宋代词人词作优劣得失的评论,也往往成为后人对宋代词人进行评价的的基准。

在宋末词人中,蒋捷词别开生面,最有特色和个性。在社交上,他与声同气应的周、王、张等人不见有任何来往,词风也是另辟蹊径,不主一家,而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既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

他敢于直接表现亡国遗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蒋捷词还多角度地表现出亡国后遗民们飘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贺新郎·兵后寓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如果说宋末姜派词人是以艺术的精湛见长,那么辛派后劲则是以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力度取胜。其中刘克庄、陈人杰和刘辰翁词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最强烈。刘克庄的《后村别调》存词百多首,大部分是长调,比辛词议论更多,气格更接近散文。他发展了辛词奔放、疏宕的一面,而缺乏它的深沉与精警。下面这首词,可见他成就的一斑。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

刘克庄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词人。他作词“不涉闺情春怨”(《贺新朗·席上闻歌有感》),以国家命运为念。当周、王、张等姜派词人把自我封闭在词社里写那些吟咏山水风月、不关世事的雅词的时候,刘克庄却忧心如焚地关注着“国脉危如缕”(《贺新朗·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的危急因势,词中充满一股强烈的危机感。如果说辛弃疾的社会忧患意识主要是一种远虑,那么刘克庄的危机感则已经是一种迫在眉睫的近忧,因而显得更急切和焦灼。刘克庄的艺术视野也比较宽阔,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较辛弃疾又有所拓展,如《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写联络北方义兵以定齐鲁之“公事”;《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写到南方少数民族的起义,都是从未有人关注过的现实题材。尤为难得的是,刘克庄在词中出了一种极其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如《送宋惠父入江西幕。》劝友人不要残酷镇压起义的峒民:“账下健作休尽锐,草间赤子俱求活”,表现出对贫苦民众铤而走险的理解和同情;《贺新郎·郡宴和韵》不仅明言“此老饱知民疾苦”,更希望“但得时平鱼稻熟,这腐儒不用青精饭”。这类作品深化和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

刘克庄词也富有艺术个性,风格雄肆疏放。但后村词的语言有时锤炼不足,失于粗疏,也无可讳言。

陈人杰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人,享年仅26岁。他现存词作31首,全用《沁园春》调,这是两宋词史上罕见的用调方式。《沁园春·丁酉岁感事》是其代表作。刘辰翁在总体倾向上也是继承稼轩的遗风,只是身经亡国的时代巨变,已无稼轩的豪迈之气。他的独特性在于吸取了杜甫以韵语纪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表现亡国的血泪史。这种及时展现时代巨变的“诗史”般的创作精神,在宋末遗民词人群中是自树一帜的。

宋亡以后,词坛上是一片苦调哀音,连刘辰翁词也是字字悲咽。唯有民族英雄文天祥,以他那视死如归的崇高气魄、激越雄壮的歌喉,高昂地唱出了民族的尊严和志气。文天祥的高歌,给辉煌的两宋词史增添了最后一道辉煌!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这一章,主要靠大家自学。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这一章,大家要了解什么是永嘉四灵,为什么要叫“永嘉四灵”,四灵的诗风,四灵的渊源和影响。

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四灵里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作过小官。他们选择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他们认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工拙”为“风骚之至精”(《宋诗钞·二薇亭诗钞》引徐玑语),因此专工近体,尤其是五律。下举二诗可略见他们的风格。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吾生嫌己老,学圃未如君。——赵师秀《薛氏瓜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这些诗从思想内容看,主要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它们在封建社会中小地主阶层里本来就拥有广大的读者。南宋中叶以后,社会表面上渐趋安定,这些诗对于那些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文人也起了镇静剂的作用,使他们暂时满足于那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在艺术上,他们又能以精炼的语言刻画寻常景物,而不大显露斧凿的痕迹,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人以学问为诗、专在书本上找材料的习气。因此他们的成就虽极有限,有当时诗坛却得到广泛的反应。

还要了解什么是江湖诗派,江湖诗派得名的原因,江湖诗派的组成,江湖诗派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尤其要对刘克庄的作品要有所了解。

所谓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文士,由于功名上不得意,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活。他们的流品很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接触面比较狭,对政治不甚关心,只希望在文艺上有所专精,以赢得时人的赏识,近于所谓“狷者”。如姜夔等人。一类是生活接触面比较广,对当时政治形势比较关心,爱好高谈阔论以博时名,近于所谓“狂者”。戴复古、刘克庄就是这类人 44 物。

江湖诗人的得名是因南宋中叶后杭州书商陈起陆续刻了许多同时诗人的集子、合称为《江湖集》而来的。由于当时南宋王朝的措施愈来愈不得人心,他们以江湖相标榜,多少表示了和朝廷当权者不同的在野身分,而他们在个别作品里也的确刺痛了当权派,陈起就因此得罪,《江湖集》的板也被劈了(注:当时史弥远立理宗,杀济王。以为陈起的“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及刘克庄的“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等诗句为有意讽刺。起因此坐罪流配。)。后来《江湖集》里有些诗人已经作了官,还被看作江湖诗人,那是因为他们曾经以在野的诗人面貌出现。

在南宋后期,刘克庄不仅是成就最高的辛派词人,也是继承陆游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诗人。他少年时曾参加军队生活,平生足迹遍及江淮、两湖、岭南等处,而仕途上屡受挫折,经历也和陆游相似。他早期诗歌也沾染江湖诗人习气,后来转而倾向陆游。“晚节初寮集,中年务观诗”(《前辈》),“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八十吟十绝》),正是他的自白。

还要了解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即以文天祥为代表的英雄诗人和以谢翱和汪元量等人为代表的遗民诗人。

元好问是这一章的重点。重点要熟悉元好问的纪乱诗。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宋宁宗时的开禧北伐失败以后,宋室再次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和议,宋、金之间再次处于相对稳定的对峙状态。到了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灭金以后,南宋又面临着更加强大的蒙古汗国的威胁,直至灭亡。在这段时期里,史弥远、贾似道相继擅权,朝政黑暗,国势孱弱。诗坛上激昂悲壮的歌声逐渐减弱,而吟风弄月、投谒应酬之作则日益流行,宋诗进入了尾声阶段。然而要求抗敌御侮的主题一直不绝如缕,到了宋末还一度成为诗坛主流,使宋诗放射出最后一束光辉。

先后与宋王朝对峙的辽、金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比较先进的汉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封建化的轨道。辽、金的社会文化形态呈现出契丹、女真民族的原有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的特色,而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刚健的民族性格则对辽、金诗歌有着深刻的影响。辽诗所存作品不多,以契丹诗人的创作为主。金诗则作者众多,作品繁盛,在诗学理论上也相当成熟,形成了一代诗风。尤其重要的是金代出现了元好问这位杰出的诗人,其成就足以与宋代的一流诗人并驾齐驱。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的诗风四灵的渊源和影响 江湖诗派的形成 江湖诗派的作品刘克庄与戴复古

“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 “四灵”,曾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

“四灵”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四灵”的多数五律虽有较精警的句子,而全篇意境却不够完整。倒是他们的七绝间有意境浑融之作。

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当时杭州有一个名叫陈起的书商,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员、隐逸之士,也有许多江湖谒客。从宋理宗庆元年(1125)开始,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由于被收入《江湖集》的诗人身份各异,又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所以江湖诗派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他们只是具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而已。

江湖诗派成员众多,人品流杂,其中大多数人对于国事政治不甚关心,但也不甘于清贫寂寞的隐逸生活。他们热衷于交游、结社、互相标榜。有不少人甚至以诗歌作为干谒权贵、谋取钱财的工具。他们的前辈姜夔虽然结交高官,但尚能清介自守。而此时的江湖诗人则不再坚持那种操守和志趣,他们追求的是社会的承认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实际利益,他们写了许多用于献谒、应酬的诗,内容大多 46 是歌功颂德或叹穷嗟卑,空洞无聊。此外,献谒、应酬之作往往是即席而成,率意出手,有时甚至逞才求博,以多相夸,结果辞意俱落俗套,在艺术上相当粗糙。

当然,江湖诗派的情况十分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江湖诗人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的生活面很广,诗歌的题材来源比较丰富。农民以及城市贫民的悲惨处境不时出现在江湖诗人笔下。

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他们在这方面受到“四灵”的影响,即字句精丽,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

刘克庄在艺术上兼师唐、宋诸家,其诗歌风格呈现出多种渊源,其中尤以贾岛、姚合到“四灵”的一脉比较显著。但从总体上看,刘克庄的诗风并未受“四灵”的束缚。

刘克庄的缺点是一意追求作品的数量,故多滑熟之作,尤其是他的七律和七绝,往往一题多首,摇笔即来,未免粗滥。这也是江湖诗派的通病。

戴复古最好的诗是写对时事的感触,沉郁之中有一股雄放之气,语言浅切而耐人寻味,在江湖诗派中独树一帜。

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第二节 宋末诗歌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文天祥的集杜诗 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宋末的爱国诗人在宋亡前后采取了两种抵抗方式:其一是奋起抗敌,以死殉国;其二是隐居守节,不仕异族。前一类人是民族英雄,以文天祥为代表。后一类人历来被称为遗民,以谢翱、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为代表。他们用以报国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能在危急存亡之秋坚持民族气节,他们的诗歌都是血泪凝成的悲歌,风格都有慷慨悲壮的倾向。所以在文学史上,他们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群体。

文天祥早年的诗歌比较平庸,诗风近于江湖派。艰苦的战斗和苦难的命运使他的创作出现了升华,他用诗歌纪录了自己从出使元营被拘逃脱直到从容就义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

文天祥晚期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集杜诗”,即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文天祥的集杜诗说明杜甫的传统对宋末诗坛的深刻影响,也说明集句诗这种 47 形式也可能改变其游戏文字的性质而成为严肃的创作,虽说这也许是文学史上仅有的一个范例。

谢翱诗诗沉痛悲凉,意旨深密,深刻地反映出在异族统治下人们的哀痛心情。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等人的诗,都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操,传诵千古。汪元量大规模的组诗如同一幅幅画卷,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南宋王朝覆灭的过程,完整而真切生动地记载了那段伤心的历史。其友人李钰说:“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湖山尖稿跋》)这是对杜甫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宋末的爱国诗歌使南宋后期诗坛缺乏激情、气骨衰弊的习气一扫而空,诗人们用血泪悲歌表现了民族的尊严,从而为宋代文学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第三节 辽代诗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辽诗留存下来的作品只有七十馀首,作者既有契丹人,也有汉人。其中最能体现辽诗特色的当推契丹诗人之作。契丹诗人大多是君主、皇族和后妃,这是因为他们较早有机会接触汉文化。

辽代第一个较有名的契丹诗人是耶律倍。他博览群书,对汉文化颇为向往。现存《海上诗》一首,后人称赞说:“情词凄婉,言短意长,已深合风人之旨矣。”(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七)

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的成就也颇可观。萧观音的诗作比较多样化,既有雄豪俊爽,颇见北地豪放气概之诗,也有委婉深曲之作。

萧瑟瑟的诗颇含政治见解,现存的《讽谕歌》、《咏史》都是讽谕朝政的。诗用骚体写成,句式参差错落,具有较强的力度。

辽诗所存作品虽然不多,但它既表现出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及其社会生活状况,又体现出他们逐步接受汉化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元好问的纪乱诗 元好问的其他成就

金代诗坛,诗人辈出,作品繁多。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金国初建到海陵朝(1115~1161)。此期的主要作家都是由辽、宋入金的文土。这种情形,后人称为“借才异代”。其中比较重要的诗人有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他们以宋人而仕金,内心颇多矛盾,作品 48 中常流露出故国之思。但他们在客观上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使者,其创作为日后金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1162~1208)。随着金朝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生活在金国的各族人民在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金诗也逐渐走向成熟,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此期的主要诗人有蔡珪、王庭筠、党怀英、周昂等。他们被金末的元好问称为“国朝文派”。他们的诗作与金初“借才异代” 的诗人有较大的差异。由于他们大多为金朝的文学侍从之臣,作品中已不再有对异族政权的拒斥倾向;艺术上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宋诗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诗篇已初步形成了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的特质。

第三阶段是金朝在蒙古的进逼下被迫南渡直到金亡前后。在这期间,金朝的国势逐渐衰微,但诗歌创作却相当活跃,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文学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产生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好作品。此时诗坛由赵秉文、李纯甫主盟,他们各有自己的诗学主张,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诗歌流派。

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诗论家。他存诗一千四百馀首,作品之富在金代诗坛上首屈一指,成就也最为突出。元好问生逢金代后期的**时代,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他个人的遭遇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诗歌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在艺术上,元好问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时代和个人的条件使他成为金代诗坛上迥然挺出的大诗人。

无论是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成就来说,元好问诗都以那些写于金亡前后的 “纪乱诗”为上乘。“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集》)在国破家亡、身为敌囚这些重大变故的刺激下,诗人以他那“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郝经《遗山先生墓铭》)的艺术禀赋,写出了一系列雄浑悲壮的纪乱诗。

元好问“纪乱诗”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

元好问“纪乱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

元好问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七律,深受杜甫的影响,功力深厚,意境沉郁。他的七古也往往气势磅礴,意象奇伟壮丽,但又没有粗戾豪肆、一览无馀之病。他的五言诗,浑融含蓄。

元好问也是金代最杰出的词人,现存词作三百馀首,数量为金词之冠,艺术造诣也雄视一代,风格与其诗风类似:气象雄浑苍莽,境界博大壮阔。宋末张炎称道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词源》卷下)。

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论集中在一些论诗绝句和序跋文字中。其《论诗绝句三十首》相当全面地评论了自汉魏下迄宋季这一千馀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一直为后代的诗论家所重视。

金亡之后,元好问为了保存金源一代的文献,编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中州集》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是金代历史的宝贵史料,是元好问一生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宋代的社会生活》教案范文

《宋代的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古代诗词等资料中捕捉信息,形成历史表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影像资料等,创设宋代市井生活的场景,并通过“一日游”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宋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2.教学难点:分析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变化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文明进步。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现《清明上河图》,创设情境。

《清明上河图》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风俗世情,被人们誉为“宋代小百科全书”。今天老师做一回导游,带着大家到北宋的都城汴梁旅游一次,感受一下宋代的社会生活。为了让大家的旅游更有收获,老师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生活,并注意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比如要注意衣服的款式和质地、食物的品种、建筑的式样和居住条件、娱乐的种类及设施等等。

2.讲授新课:

依循《清明上河图》,进行“东京一日游”。

(1)途经市郊 :这里是北宋都城汴京的郊外。初春的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2)游览虹桥 :沿着波光粼粼的汴河逆流而上,人烟渐渐稠密,屋宇错落,古树参差。人们有的在临河的茶肆中吃茶休息,有的在饭铺里进餐。河里船只来来往往,首尾相接。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船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3)参观闹市 :繁华的街道上飘着各式各样的店家幌子,大街上人来人往,有悠闲散步的文人、骑马疾驰的官员、乘轿逛街的贵妇、驾驶牛车的商人、大声吆喝的小贩、骑着骆驼的外商等。

(4)享受大餐 :店家盛上的食物色香俱全,但是否符合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呢?我们平时习惯吃哪些食物?

(5)餐后闲游 :这里是最好的娱乐地点,耍杂技的、踢球的、进行武术表演的,到处是瓦子、勾栏,随便选个地点都是较好的欣赏角度。

(6)夜览开封 :路边的灯笼渐次亮了起来,这是天色已晚,可是大街上的行人并没因此而减少,美丽的汴京城依然热闹。

(7)游览结束,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组讨论宋代的社会生活:

衣:麻布为主,出现了棉布;行业服装特征明显;妇女服装样式多;官服和百姓服装明显不同。

食:(1)、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以米饭为主食。(2)、肉食:北方以羊肉为主,南方除吃猪肉,还吃鱼肉。(3)、食用油:宋代以前多用动物油,宋代时开始普遍使用植物油。(4)、燃料:城乡居民多用柴草,但东京等地烧煤 已很普遍。

住:(1)、宋代的农民多住低矮的茅屋,城乡居民以瓦顶平房为主,贵族官员多住园林式建筑。

(2)、内地人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高脚家具流行。

行:富人多乘轿子、马车。百姓多用牛车、驴车;骑马、骡、驴。

内河遍是轻便小舟。海上全是庞大海船,同是还使用指南针。商业活动:(1)东京、临安是繁华的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

(2)店铺林立,营业时间从白天一直到后半夜,夜市散去 晓市又开张。

(3)摊点以行、团相称。

娱乐活动、节日:(1)北宋的东京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其中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

(2)南宋的临安市内有娱乐场所 瓦舍。

(3)还有耍杂技、踢球和进行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

(4)各种节日

(8)体验宋代人的生活:学生假设自己是宋代时期的某位人物,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设想一下,当时的自己会有怎么样的生活。

课堂练习

1.宋代北方人的主食是()。

A.米饭

B.面食

C.肉类

D.鱼类 2.中国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始于()。

A.唐代

B.汉代

C.宋代

D.明代

下载宋代文学史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代文学史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9宋代经济发展教案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 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

    chapter5宋代文学教案

    宋代文学 概 说 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 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1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第一章晚清文学的现代化趋势(1895——1911) 一.【......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第十五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1、学习重点:“朦胧诗潮”、王蒙、张辛欣、徐星、刘索拉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2、学习目的:掌握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教案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宋代文学,尤其是宋词繁荣的盛况、繁盛的原因以及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文学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突现和爱......

    宋代书院

    南宋书院文化 如果能回到古代,你最想去哪,前段时间热播的真人秀节目,咱们穿越吧,让我了解到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书院。现在咱们学校寝室管理实行“书院制”,我想,这一制度大概就......

    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承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而来。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宋代散文一是多以讲学为目的的言道之文,二是多以论政为目的的政论之文,三是多以记录见闻为目的的笔记之文......

    宋代散文

    第四章宋代散文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宋代散文的新局面,涌现了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家。他们继承了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传统,进一步摆脱了汉魏以来辞赋家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