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时间:2019-05-12 22:4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也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去完成某项工作。对于教师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则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三)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2、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3、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4、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在运用了选择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实例,通过完成典型任务,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方法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高。

第二篇: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align=middle>北师大二附中 殷 琳>

【摘 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完成了网页制作任务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发布站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在因特网上完成网页制作、站点发布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为学生的独立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高中的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多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atm取款机的前台操作:一个主窗体显示六个国家的国旗,引导客户选择某国语言;然后装入另一个窗体,提示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任务”选择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因特网上站点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2—3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任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类:

——“照猫画虎”。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这类学生基础较差或比较懒,只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

——“举一反三”。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提高创新”。选择题目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学生在理科试验班中表现充分,文科试验班学生在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方面有不少优秀的表现,普通班也由部分学生达到了这个层次。

例如,我在教材基础上补充了一个vb作图“任务”:使用随机函数,使得图形的颜色、位置可以随机发生变化。这个任务有趣并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留下了较多的发挥、创作空间。在理科试验班的vb自创任务设计中,不少学生使用了这个函数。有的学生把这个函数用于窗体上人机界面的设计,产生随机变化的文字或图形,呈现活泼和具有吸引力的画面;有的学生把它用于产生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编制猜数的小游戏;还有的学生把产生的随机数字用于计算机自动出题,输入数学运算结果后,计算机判断计分。这些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任务”,闪烁着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创新的火花。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设计好的驱动“任务”,教师破费心思,而学生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作品,则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 芳: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

2013年11月份《读与写》第42期

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

徐雅云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11

【摘要】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和创新素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共同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让学生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综合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找没有讲过的方法去尝试解决。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每一个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找没有讲过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互相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对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素质和创新素质。对学生而言,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长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应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阶段、分课时地把小目标设计为具体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二、“任务”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个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领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将任务设计与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会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的图文混排教学时,针对学生喜欢在朋友生日时送贺卡的特点,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生日贺卡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既让学生学到了制作贺卡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发散思维地引伸为制作各种节日贺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完成时间以及难易程度等因素。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过难,“任务”的规模不可太大。“任务”太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也在完成时间上受到限制;“任务”只是教学的手段,能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

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求学生先了解大概,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加以总结和扩展。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四、“任务”设计要有创新性。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美化WORD文档”任务中,一部分学生可以先按照老师列出的要求去修饰文档,其余部分学生可以尝试发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饰美化。特别是在利用艺术字进行文字设计时,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当设计的任务能通过许多途径完成时,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煅练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解决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一个同样的任务。

五、“任务”设计要体现团体协作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速度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都使人们认识到靠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是不能完成一个工程或一项任务的,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获得成功。

在信息技术课程任务设计中可适当加入小组协作项目,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有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有小组成员分工完成。例如,主题电子报的制作、网站建设中网页的分工制作等等。协作学习会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发展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增长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六、“任务”中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通常会以“主题任务”的方式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综合教学。例如,使用EXCEL来计算统计多个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计算后再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完成班级成绩汇总和分析报告。在这个任务中,整合了数学、语文中许多知识的应用。我们可以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与信息技 2 术教学联系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和谐,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更应精心思考、合理安排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左玉龙.《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 [3] 曹晶.《运用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2011年07期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艺术审美价值观、信息伦理道德观,以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及学习对象,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适合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任务”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学会Word中公式编辑器的使用,编辑数学公式及试题”;“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件夹的使用方法,构建图书馆图书管理目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例如,在学习Word《设置文字的格式》一节中,要求学生先看书P60-62页,然后,修饰课前准备好的“我的班主任”一文,使其版面合理,字迹清晰。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班主任”的文章,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用Word应用软件美化了这篇文章。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个人简历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并且锻炼了学生宣传自我的能力。

四、“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想要找到以前输入过的文章,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五、“任务”设计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例如,在Excel“数据的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看书P139-141页,对上节课编辑好的“高一(5)班女生的体育成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求出前三个人的个人总分和平均分;有余力的同学可全部完成,并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这个任务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自身能力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

六、“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也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例如,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在这些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抓住应用软件之间所共性的东西,引导学生根据所表达事物的特征选择应用何种软件。

七、“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Word“设置艺术字”教学中,教师事先用摄像机到学生生活过的地方拍一些素材,如:学校门牌、公共广告牌、饭店名称、名人警句等,课上为学生播放,使学生感觉到艺术字就在身边,激发学习欲望与热情;在Word作品制作时,为方便学生查找、使用资源,事先制作主题网站(如环保网等);事先准备优秀学生作品,供学生浏览欣赏。这个任务根据学生、学校实际,将学生的学习情境用信息技术再现,使学生乐学、愿学。

八、“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

九、“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例如,在PowerPoint作品综合制作教学时,以6人为一组,选用教师提供的主题(或自拟主题),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最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第五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汕头市潮阳棉城中学 刘木昌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要点及训练要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探索精神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一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采用了一种全新方法,将内容进行了适当重组,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多媒体制作涉及到多媒体信息检索、图文编排、交互功能的设计、界面修饰、文件与模块的存储、程序的打包和发行、变量、函数及表达式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多媒体——“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多媒体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穿插,在难度上层层推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完成了多媒体制作任务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在程序的打包和发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完成多媒体制作、程序的打包和发行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为学生的独立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高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引入基本语句,精心设计例题,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模仿、探索的空间。同时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帐号密码验证:提示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程序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多媒体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2—3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我在多媒体制作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游戏的“任务”:使用随机函数,使得小球的落点位置可以随机发生变化。这个任务有趣并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留下了较多的发挥、创作空间。不少学生使用了这个函数。有的学生把这个函数用于窗体上人机界面的设计,产生随机变化的文字或图形,呈现活泼和具有吸引力的画面;有的学生把它用于产生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编制猜数的小游戏;还有的学生把产生的随机数字用于计算机自动出题,输入数学运算结果后,计算机判断计分。这些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任务”,闪烁着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创新的火花。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要点及训练要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设计好教学中的驱动“任务”,教师破费心思,而学生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作品,则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 芳: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3.殷 琳: 《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中国基础教育》杂志。

获潮阳区05-06教学论文三等奖

下载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五篇材料)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鄂州高中 万志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

    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是由以前的微机课、计算机课转型演化而来的新生代,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及的优势,可以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也随着建构主义教学论的......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任务设计之我见

    文/米军燕 【摘 要】置身于飞速发展的 “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从事哪种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天也......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完成任务为标志”。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

    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是什么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章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

    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优化策略

    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优化策略 【摘 要】“主题活动式”教学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在主题活动各......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运用 濮阳市油田第十一小学黄永红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第四小学 白凤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好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够为一节课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还应当贯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