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任务设计之我见
文/米军燕
【摘 要】置身于飞速发展的 “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从事哪种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天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信息技术课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性,有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信息教学任务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真正地了解任务设计的意义、目的,准确地把握好任务设计的方法、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使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本文拟就如何强化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学;任务设计
一、任务设计的观念更新
一位有名望的艺术家曾经说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演员的素质重于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的演员,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更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和技术性。其任务设计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比如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量体裁衣,且不可小主题大任务,也不宜大主题小任务。另外,教学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任务“设计”要注重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任务设计的选取原则
信息技术教育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现代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外,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比如用Word进行自我介绍,其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比比哪个学生做的自我介绍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基础差的同学可用Word的基本用法,而技术好的同学尽可能地用Word的一切功能来丰富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给予优胜者一定的奖励,给予后进者一定的鼓励,这样能够在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任务设计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因此,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所以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比如,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在表达任务结果时,小组成员发言人,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表达是否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能否根据听众的特点灵活地使用信息传递和交流技巧。同时也可检查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其次,可以用电脑作品的形式来进行评比,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除了教师评价外,也可让学生们自己评,互相评价,一次任务的评价,不只是一个任务的结束,更应当是下一个任务的开始、向导和动力,要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总之,信息教育任务设计方式多样,都可灵活运用,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需要的是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研究,除此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
2013年11月份《读与写》第42期
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
徐雅云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11
【摘要】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和创新素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共同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让学生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综合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找没有讲过的方法去尝试解决。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每一个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找没有讲过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互相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对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素质和创新素质。对学生而言,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长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应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阶段、分课时地把小目标设计为具体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二、“任务”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个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领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将任务设计与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会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的图文混排教学时,针对学生喜欢在朋友生日时送贺卡的特点,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生日贺卡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既让学生学到了制作贺卡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发散思维地引伸为制作各种节日贺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完成时间以及难易程度等因素。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过难,“任务”的规模不可太大。“任务”太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也在完成时间上受到限制;“任务”只是教学的手段,能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
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求学生先了解大概,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加以总结和扩展。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四、“任务”设计要有创新性。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美化WORD文档”任务中,一部分学生可以先按照老师列出的要求去修饰文档,其余部分学生可以尝试发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饰美化。特别是在利用艺术字进行文字设计时,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当设计的任务能通过许多途径完成时,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煅练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解决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一个同样的任务。
五、“任务”设计要体现团体协作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速度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都使人们认识到靠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是不能完成一个工程或一项任务的,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获得成功。
在信息技术课程任务设计中可适当加入小组协作项目,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有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有小组成员分工完成。例如,主题电子报的制作、网站建设中网页的分工制作等等。协作学习会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发展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增长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六、“任务”中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通常会以“主题任务”的方式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综合教学。例如,使用EXCEL来计算统计多个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计算后再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完成班级成绩汇总和分析报告。在这个任务中,整合了数学、语文中许多知识的应用。我们可以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与信息技 2 术教学联系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和谐,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更应精心思考、合理安排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左玉龙.《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 [3] 曹晶.《运用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2011年07期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层次。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专业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社会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高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师要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整体、持续的终身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追求。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就是在这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核心。
2.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集体备课不仅可以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新教师的缺陷不足,而且,还可以用新教师的新理念和新观点改变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集体备课就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共同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竞争力。
3.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最便捷、最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专家、同行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互动交流。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参与这种最便捷、最广阔、多层面、多渠道的学习交流活动,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训。互动交流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捷径。
4.从参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相信只要用心教育,用心钻研,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一定会在专业上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努力优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会出现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创意,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懂得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如何决策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优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
1.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形象化教学
由于本学科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讲起来比较费时间,而学生也感觉枯燥无味。作为教师就应深钻教材、教法,把知识化繁为简,创设情境教学。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求,也是联系与现实生活与世界的桥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习直观化、形象化。例如,在“多边形工具”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校园花园的场景,在学生感受美的气氛中提出思考,进行任务驱动:我们想用手中的鼠标记录这一美好画面么?然后出示教师电脑创作的由线条组成的花园美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任务驱动法”构建学生自驱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任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科学合理的任务,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自选图形”时,我设计的任务是:运用自选图形设计一个卡通人物。由于学生对这个卡通人物很感兴趣,所以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
3.注重课堂评价
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例如,在教Powerpoint、FrontPage2000等软件的使用时,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它学生给予评价。还有就是要注意评价时机的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4.小组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采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围绕拟定的几个问题上网搜集、查阅、下载有关资料。做好相应的资料采集,并要求学生利用WORD完成资料的编辑和排版,并完成研究报告。这种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操作探索未知的领域,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体验着自己动手的乐趣。最后,通过和其他同学的共同协作,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三、注重德育教育
1.注重日常行?楣娣叮?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从抓好课堂常规入手,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是要求学生穿好脚套才能进入机房,培养他们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二是要求学生安静有序地坐到指定的座位上,做到人机对应,培养他们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三是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上机登记册,按正确的方法开、关机,使用机器,下课摆好键盘和凳子,培养他们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四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文件存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不随意乱动、乱删别人的文件,培养他们规范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上网冲浪成了时尚,网上聊天成了时髦的话题,网络游戏使部分学生流连忘返。很多学生都喜欢计算机课,但是这些喜欢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而是来源于对游戏的热度。我不反对学生在学习之余玩一些有益的电脑游戏,放松心情,但是,一定要掌握一个“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游戏,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列举一些国内外青少年因长期沉迷游戏不能自拔而导致犯罪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自觉的控制对计算机的“热爱”,经得起各种不良诱惑。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良好的道德意识包括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等,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培养。学完“word部分”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利用 word进行贺卡的制作。在“母亲节”“教师节”来临之际,鼓励学生亲手制作贺卡赠送给母亲和老师。这样既节约了学生的零用钱,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学完“电子邮箱部分”的内容后,让学生算一算,如果大家平时都用电子邮件联系,一年下来可以节约多少纸张,又可以挽救多少树木。并由“电子邮件”引申到电子对帐单、电子贺卡等,不知不觉中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时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始终站在新技术的前沿。在提高自己素质的同时,与时俱进,做一个永不懈怠的求知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跟上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才能够引导学生不断获取新信息。
参考文献:
[1]朱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J].吉林教育,2007,(09).(责任编辑 陈始雨)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也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去完成某项工作。对于教师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则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三)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2、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3、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4、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在运用了选择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实例,通过完成典型任务,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方法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高。
第五篇: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优化策略
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优化策略
【摘 要】“主题活动式”教学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在主题活动各项任务达成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发布等技能的形成,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任务的设计、落实和评价等方面有效落实“主题活动式”教学中任务的实施和达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主题活动式教学 任务设计 教学策略
“主题活动式”教学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主题教学策略来改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已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广泛使用。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主题活动式”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过分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对学习任务的落实与巩固;任务设计统一化,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被动局面。那么如何才能优化学习任务的设计,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设计,力求高效
在“主题活动式”教学中,为了能最大程度地确保任务设计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在设计和安排学习任务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不光要为教学主题服务,更要围绕教学目标,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任务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复制与变换》一课时,以“拼图游戏”为教学主题,以一个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拼图游戏贯穿整堂课。其中理解“复制”“粘贴”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
通过将一颗爱心变出四颗相同形状的爱心这一任务,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复制”“粘贴”,并用复制、粘贴操作来完成,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趣味性原则
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力不够坚强,这是小学生学习的生理特点,也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所以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必须注意任务的趣味性,以趣味来抵消这个负面影响。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多彩的图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会画图中的“选择”“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任务――邀请穿着紫色晚礼服的水母小姐参加海底动物联欢会,让学生利用“用颜色填充”工具将水母小姐填充成紫色,并利用“选择”工具将它邀请到联欢会现场。此任务的设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做,另一方面也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通过设计具有一定可操作性、趣味性的任务,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了兴趣,发现原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可以这么有趣!
(三)生活性原则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年龄所关注的事情不同。如果计算机的学习能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和机械的操作转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他们当然会更加专注。笔者在执教《精彩图片剪辑》一课时,将课本上的教学主题进行了更改,以现在比较流行和学生比较喜欢的“露营”活动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任务:1.制作个人头像;2.选择露营场地;3.搭建帐篷并在帐篷上贴上个人头像。制作个人头像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ACDSee软件对照片进行旋转、裁剪和一些简单的美化,有效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露营这项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层次性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要“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度,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为此,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进行分层设计。笔者在执教《复制与变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画图程序的“复制”与“粘贴”,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性的任务(如表1)。
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各有收获。表1就是笔者在 “主题活动式”教学模式下对任务设计层次性教学的一次尝试。
二、关注方式,优化任务
在“主题活动式”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关注任务的精心设计,同时也要考虑任务的呈现方式。
(一)关注时间,突出主题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一般要求一节课给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的时间保证在20至25分钟,因此教师必须合理掌握好每一环节的时间,尽量做到精讲,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操作的时间。
笔者有过一次失败的教学经历:在试教《图文并茂话动画片》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尝试在动画片文章中插入图片并调整图片的大小。先让学生自习课本自主尝试完成任务,可是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弱,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为了能完成后面的教学环节,没等学生充分探索完成,笔者就直接以自己的直观演示来代替学生的探索,结果到后面的环节学生也懒得动脑筋,出现了“反正老师会演示怎么操作”这种消极等待的心理。
一个是教学环节的完整,一个是任务的充分尝试探索,当教师面临抉择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放弃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还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答案不言而喻。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
(二)关注方法,突出自主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教学《丰富幻灯片内容》一课时,要求学生插入新幻灯片,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果然学生通过尝试,发现了多种插入新幻灯片的方法:1.在普通视图窗口右击“新幻灯片”;2.在普通视图窗口直接按“回车键”;3.在“插入”菜单选择“新幻灯片”;4.在“格式工具栏”上选择“新幻灯片”按钮。这些方法多方便呀!
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及时评价,适时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主题活动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评价,适时反馈,才能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适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共性与个性问题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其中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那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呢?由于个性问题,出现的只是个例,如果全班一起讨论,会浪费大多数学生的时间,降低评价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应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指导、共同讨论。
(二)评价方法多样性
在评价中,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使评价收到最佳效果。常见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将作业成品上传到学习的平台,全班一同评价。
综上所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心去设计适合学生的、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发展的任务,有效落实每一个任务,并且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与反馈任务完成的情况、产生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一定会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小学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