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1: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鄂州高中 万志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自学性、创造性。面对这些特征,如果仍然坚持常规教学方法,将违背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规律,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单调、乏味。那么该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学生感兴趣于自行操作?为什么学生玩游戏如痴如醉?究其原因,推广至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完成了网页制作任务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发布站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在因特网上完成网页制作、站点发布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为学生的独立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高中的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多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ATM取款机的前台操作:一个主窗体显示六个国家的国旗,引导客户选择某国语言;然后装入另一个窗体,提示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任务”选择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 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因特网上站点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2-3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任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类:

--“照猫画虎”。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这类学生基础较差或比较懒,只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

--“举一反三”。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提高创新”。选择题目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学生在理科试验班中表现充分,文科试验班学生在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方面有不少优秀的表现,普通班也由部分学生达到了这个层次。

例如,我在教材基础上补充了一个VB作图“任务”:使用随机函数,使得图形的颜色、位置可以随机发生变化。这个任务有趣并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留下了较多的发挥、创作空间。在理科试验班的VB自创任务设计中,不少学生使用了这个函数。有的学生把这个函数用于窗体上人机界面的设计,产生随机变化的文字或图形,呈现活泼和具有吸引力的画面;有的学生把它用于产生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编制猜数的小游戏;还有的学生把产生的随机数字用于计算机自动出题,输入数学运算结果后,计算机判断计分。这些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任务”,闪烁着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创新的火花。

第二篇: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align=middle>北师大二附中 殷 琳>

【摘 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完成了网页制作任务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发布站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在因特网上完成网页制作、站点发布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为学生的独立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高中的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多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atm取款机的前台操作:一个主窗体显示六个国家的国旗,引导客户选择某国语言;然后装入另一个窗体,提示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任务”选择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因特网上站点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2—3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任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类:

——“照猫画虎”。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这类学生基础较差或比较懒,只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

——“举一反三”。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提高创新”。选择题目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学生在理科试验班中表现充分,文科试验班学生在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方面有不少优秀的表现,普通班也由部分学生达到了这个层次。

例如,我在教材基础上补充了一个vb作图“任务”:使用随机函数,使得图形的颜色、位置可以随机发生变化。这个任务有趣并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留下了较多的发挥、创作空间。在理科试验班的vb自创任务设计中,不少学生使用了这个函数。有的学生把这个函数用于窗体上人机界面的设计,产生随机变化的文字或图形,呈现活泼和具有吸引力的画面;有的学生把它用于产生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编制猜数的小游戏;还有的学生把产生的随机数字用于计算机自动出题,输入数学运算结果后,计算机判断计分。这些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任务”,闪烁着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创新的火花。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设计好的驱动“任务”,教师破费心思,而学生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作品,则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 芳: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汕头市潮阳棉城中学 刘木昌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要点及训练要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探索精神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一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采用了一种全新方法,将内容进行了适当重组,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多媒体制作涉及到多媒体信息检索、图文编排、交互功能的设计、界面修饰、文件与模块的存储、程序的打包和发行、变量、函数及表达式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多媒体——“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多媒体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穿插,在难度上层层推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完成了多媒体制作任务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在程序的打包和发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完成多媒体制作、程序的打包和发行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为学生的独立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高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引入基本语句,精心设计例题,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模仿、探索的空间。同时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帐号密码验证:提示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程序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多媒体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2—3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我在多媒体制作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游戏的“任务”:使用随机函数,使得小球的落点位置可以随机发生变化。这个任务有趣并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留下了较多的发挥、创作空间。不少学生使用了这个函数。有的学生把这个函数用于窗体上人机界面的设计,产生随机变化的文字或图形,呈现活泼和具有吸引力的画面;有的学生把它用于产生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编制猜数的小游戏;还有的学生把产生的随机数字用于计算机自动出题,输入数学运算结果后,计算机判断计分。这些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任务”,闪烁着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创新的火花。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要点及训练要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设计好教学中的驱动“任务”,教师破费心思,而学生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作品,则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 芳: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3.殷 琳: 《浅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中国基础教育》杂志。

获潮阳区05-06教学论文三等奖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也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去完成某项工作。对于教师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必须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则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三)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2、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3、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4、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在运用了选择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实例,通过完成典型任务,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方法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高。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认识信息世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通过设计情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上网。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中阶段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身边的信息,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信息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各种特征。【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也在于第一节课。本节课中,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无所不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下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理解、迁移)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

    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

    2013年11月份《读与写》第42期 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 徐雅云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常州 213011 【摘要】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模式,有......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

    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也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是由以前的微机课、计算机课转型演化而来的新生代,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及的优势,可以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也随着建构主义教学论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必须面向每一名学生,让所有的学生能通过学习有所发展。由于学生间客观存在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既定“任务”进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章第*节的内容。教材内容是以 的教学。本节是第*章*大内容( )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