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 §1.1.3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数学必修5 课题 §1.1.3解三角形的进一
步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
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
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景] 思考:在ABC中,已知,,解三角形。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解答过程)
从此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无解的情形。下面进一步来研究这种情形下解三角形的问题。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例1.在ABC中,已知,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分析:先由则
可进一步求出B;
从而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1.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2.当A为锐角时,如果≥,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则有两解;(2)若,则只有一解;(3)若,则无解。(以上解答过程详见课本第910页)
评述:注意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为锐角且
时,有两解;其它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
[随堂练习1](1)在ABC中,已知,,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在(3)在ABC中,若ABC中,,,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_____个。,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的取值范围。
(答案:(1)有两解;(2)0;(3)例2.在ABC中,已知分析:由余弦定理可知,),判断
ABC的类型。
(注意:解:∴[随堂练习2]
(1)在ABC中,已知(2)已知ABC满足条件(答案:(1),判断ABC的类型。,判断ABC的类型。
;(2)
ABC是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即。,)
例3.在ABC中,,面积为,求的值
分析:可利用三角形面积定理以及正弦定理
解:由则
得=3,即,从而Ⅲ.课堂练习(1)在ABC中,若,且此三角形的面积,求角C(2)在ABC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三角形的面积或
;(2)),求角C(答案:(1)Ⅳ.课时小结
(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
(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Ⅴ.课后作业(1)在ABC中,已知,,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设x、x+
1、x+2是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3)在ABC中,,判断
ABC的形状。的根,(4)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5cm,它们所夹的角的余弦为方程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设计 ●授后记
第二篇: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篇一: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知识总结及练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
1、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abc???2R.(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sin?sin?sinC 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2Rsin?,b?2Rsin?,c?2RsinC; ②sin??等式中)
③a:b:c?sin?:sin?:sinC; abc,sin??,sinC?;(正弦定理的变形经常用在有三角函数的2R2R2R a?b?cabc???. sin??sin??sinCsin?sin?sinC 1113、三角形面积公式:S???C?bcsin??absinC?acsin? 222④ ?a2?b2?c2?2bccosA?2224.余弦定理: ?b?a?c?2accos(本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 教师 联 盟 网: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B 或
?c2?b2?a2?2bacosC??b2?c2?a2?cosA?2bc?a2?c2?b2? ?cosB?2ac??b2?a2?c2 ?cosC?2ab?(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2225、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①若a?b?c,则C?90?为
222222直角三角形;②若a?b?c,则C?90?为锐角三角形;③若a?b?c,则C?90?为
钝角三角形.
6.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7.解题中利用?ABC中A?B?C??,以及由此推得的一些基本关系式进行三
角
变
换的运
算,如
: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sin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二、知识演练
1、ΔABC中,a=1,b=3, ∠A=30°,则∠B等于()A.60°B.60°或120° C.30°或150°D.120°
2、若(a+b+c)(b+c-a)=3bc,且sinA=2sinBcosC, 那么ΔABC是()
A.直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3.己知三角形三边之比为5∶7∶8,则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为(). A.90°
B.120° C.130° D.150° 2224.在△ABC 中,a?b?c?bc,则A等于()A.60°B.45°C.120° D.30°
5.在△ABC中,A为锐角,lgb-lgc=lgsinA=-lg2, 则△ABC为()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b
6、锐角?ABC中,B=2A,则a的取值范围是()A(-2,2)B(0,2)C(2,2)
D2,)
7.在?ABC中.sinA?sinB?sinC?sinBsinC.则A的取值范围是
222 ? ???A.(0,6]B.[ 6,?)C.(0,3]D.[ 3,?)
?8.在△ABC中,a=x,b=2,B=45,若△ABC有两解,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9.? ABC中,B?60?,AC,则AB+2BC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10.a,b,c为△ABC的三边,其面积S△ABC=123,bc=48,b-c=2,求a 1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
足cosA?2,AB?AC?3.(I)求?ABC的面积;(II)若b?c?6,求a的值.
12、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设S为△ABC 的面积,满足S?2a?b2?c2)。
(Ⅰ)求角C的大小;
(Ⅱ)求sinA?sinB的最大值。
cosA-2cosC2c-a=cosBb. ?
13、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sinC(I)求sinA的值; 1(II)若cosB=4,b=2,?ABC的面积S。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篇二: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课题:
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Ⅱ.讲授新课[来源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例题讲解](2)例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启发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CAB sin?ACB=sin?ABC ACsin?ACB AB =sin?ABC 55sin?ACB =sin?ABC 55sin75? = sin(180??51??75?)55sin75? = sin54?[来源:学&科&网] ≈ 65.7(m)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解略:2a km 例
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来源:学 科 网]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 ACD=?,?CDB=?,?BDA =?,在?ADC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sin(???)asin(???)AC = sin[180??(?)]= sin(?)asin?asin? BC = sin[180??(?)]= sin(?)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 AC2?BC2?2AC?BCcos?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ACD=30,?CDB=45,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BDA =60?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6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学生阅读课本4页,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4页练习第1、2题
Ⅳ.课时小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课本第22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授后记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篇三:1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_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课题:
1.1.1正弦定理
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 sin?b sin?c sin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
同理可得
从而asinA?bsinB,csin??bsin?,a sinAbsinBcsinC Ac B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sinA?b sinB?c sinC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a?ksinA,b?ksinB,c?ksinC;
(2)a sinA?b sinB?c sinC等价于a sinA?b sinB,c sinC?b sinB,a sinA?c sin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a?bsinA; sin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A?sinB。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1.在?ABC中,已知A?450,B?750,a?40cm,解三角形。
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A?450,解三角形。
练习:已知?ABC中,sinA:sinB:sinC?1:2:3,求a:b:c ab 练习:1.在?ABC中,已知A?450,C?300,c?10cm,解三角形。2.在?ABC中,已知A?600,B?450,c?20cm,解三角形。3.在?ABC中,已知a?20cm,b?,B?300,解三角形。4.在?ABC 中,已知c?cm,b?20cm,B?450,解三角形。
补充:请试着推理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利用正弦)
课题: 1.1.2余弦定理
如图1.1-4,在?ABC中,设BC=a,AC=b,AB=c, 已知a,b和?C,求边c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A ?如图1.1-5,设CB?a,CA?b,AB?c,那么c?a?b,则 c ???c?c?a?ba?b??
?ab?b??2a??b
C
aB ??2a??2 ?a?b?2a?b?2 从而
c2?a2?b2?2abcosC(图1.1-5)同理可证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2 cosA?2bc a2?c2?b2 cosB?b2?a2?c2 cosC? 2 [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若?ABC中,C=900,则cosC?0,这时c2?a2?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1.在?ABC 中,已知a ?cB?450,求b及A
练习:在?ABC中,若a2?b2?c2?bc,求角A。
b,A,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例1.在?ABC中,已知a, 分析:先由sinB? 则C?1800?(A?B)从而c?bsinA可进一步求出B; aasinC 1.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b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2.当A为锐角时,如果a≥b,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a?b,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a?bsinA,则有两解;
(2)若a?bsinA,则只有一解;
(3)若a?bsinA,则无解。
(以上解答过程详见课本第9?10页)
评述:注意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为锐角且
bsinA?a?b时,有两解;其它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
练习:(1)在?ABC中,已知a?80,b?100,?A?450,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在?ABC中,若a?1,c?1,?C?400,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_____个。2(3)在?ABC中,a?xcm,b?2cm,?B?450,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的取值范围。
例2.在?ABC中,已知a?7,b?5,c?3,判断?ABC的类型。
练习:(1)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1:2:3,判断?ABC的类型。
(2)已知?ABC满足条件acosA?bcosB,判断?ABC的类型。
例3.在?ABC中,A?600,b? 1
练习:(1)在?ABC中,若a?55,b? 16,且此三角形的面积S?C(2)在?ABC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三角形的面积S?
作业
(1)在?ABC中,已知b?4,c?10,B?300,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设x、x+
1、x+2是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3)在?ABC中,A?600,a?1,b?c?2,判断?ABC的形状。
(4)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5cm,它们所夹的角的余弦为方程5x2?7x?6?0的根,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例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4 a?b?c,求的值 sinA?sinB?sinCa2?b2?c24,求角C 变式练习: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例
3、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例
4、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54?40?,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50?1?。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
例
3、在?ABC中,求证: a2?b2sin2A?sin2B?;(1)22csinC(2)a2+b2+c2=2(bccosA+cacosB+abcosC)
变式练习1:已知在?ABC中,?B=30?,b=6,c=63,求a及?ABC的面积S 5
第三篇:2015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复习课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解三角形复习课
(一)沅陵七中 黄有圣
2016.1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梳理解三角形的知识点,及时查找知识点的漏洞,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学会正确解三角形,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并通过练习、训练来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形式要坚持引导——讨论——归纳,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结论,更多的要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结合图形灵活把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特点,有利地进一步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掌握。
2.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问题(内角和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转变观念,由记忆到理解,由解题公式的使用到结合图形去解题和校验。●教学过程(课件上课)【复习导入】 1. 正弦定理: abc2R(2R可留待学生练习中补充)sinAsinBsinC111absinCbcsinAacsinB.222 S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222222a2b2c2bcaacb求角公式:cosA cosB cosC
2ab2bc2ac 2.思考:各公式所能求解的三角形题型?
正弦定理: 已知两角和一边、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余弦定理 :已知两边和夹角、已知三边、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边角
注意:由公式出发记忆较为凌乱,解题往往由条件出发。【合作探究】 5 注:求三角形的边角时,应注意挖掘隐含的条件上。如第3题的角A只能是锐角这个隐含条件。【战高考】
【一题多变】
【归纳小结】
1. 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问题,要注意公式及题目的隐含条件。2. 解三角形问题要注意结合图形,特别是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角和、边角关系)3.正确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课后练习】(难度取舍不同,各班可按实际情况安排)、在 ABC中,AC=3,A45,C75,则BC A.2,B.3,C.2,D.5.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如果 a、b、c成等差数列,B=30,ABC的面积 3 2,那么b等于
13为23,D.23 2 abc4.在ABC中,若,则ABC是conAconBconC
A.直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A.3,C.13,B.12C.钝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9.在ABC中,已知(abc)(abc)3ab,且2cosAsinBsinC,试确定ABC的形状
10.tanC37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求1cosC
5(2)若CACB,且ab9,求c2
课后反思:时间安排上考虑不太周到,知识梳理时间过长,尤其是正弦、余弦定理的语言表示要求过高,课堂上花了太多时间,解三角形中角的关系的辨析是关键,尤其是正弦化余弦时要明确角是否可以为锐角和钝角。解三角形时应注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选择,注意转化与化归。过后还需加强训练,提升学生角三角形的能力。
第四篇:【数学】1.2.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课题: §1.2.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补充了三角形新的面积公式,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证明,同时总结出该公式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具体运用于相关的题型。另外本节课的证明题体现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生动运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摸索,使学生在具体的论证中灵活把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特点,能不拘一格,一题多解。只要学生自行掌握了两定理的特点,就能很快开阔思维,有利地进一步突破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 ●教学难点
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师:以前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另一个表达公式。在
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a、hb、hc,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生:ha=bsinC=csinB
hb=csinA=asinC hc=asinB=bsinaA
1ah,应用以上求出的高的公式如ha=bsinC代入,21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bsinC,大家能推出其它的几个公式吗?
211生:同理可得,S=bcsinA, S=acsinB 22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师:除了知道某条边和该边上的高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外,知道哪些条件也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
生:如能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们夹角的正弦即可求解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
1、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2)(1)已知a=14.8cm,c=23.5cm,B=148.5;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2)已知B=62.7,C=65.8,b=3.16cm;(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b=27.3cm,c=38.7cm
分析:这是一道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观察已知什么,尚缺什么?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解:(1)应用S=
S=1acsinB,得 2114.823.5sin148.5≈90.9(cm2)2b = c
sinCsinBsinB(2)根据正弦定理,c = bsinC
S = 11bcsinA = b2sinCsinA 22sinBA = 180-(B + C)= 180-(62.7+ 65.8)=51.5
sin65.8sin51.51S = 3.16≈4.0(cm2)sin62.72(3)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c2a2b2cosB =
2ca38.7241.4227.32
=
238.741.≈0.7697 sinB = 1cos2B≈10.76972≈0.6384 应用S=S ≈1acsinB,得 2141.438.70.6384≈511.4(cm2)2例
2、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2)?
师: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吗?
生: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角的问题,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由学生解答,老师巡视并对学生解答进行讲评小结。解:设a=68m,b=88m,c=127m,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c2a2b2cosB=
2ca127268288
2=≈0.7532 212768sinB=10.753220.6578 1acsinB 21 S ≈681270.6578≈2840.38(m2)
2应用S=答:这个区域的面积是2840.38m2。例
3、在ABC中,求证:
a2b2sin2Asin2B;(1)c2sin2C(2)a2+b2+c2=2(bccosA+cacosB+abcosC)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恒等式的证明问题,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联想到用正弦定理来证明
证明:(1)根据正弦定理,可设
a = b = c = k sinAsinBsinC显然 k0,所以
a2b2k2sin2Ak2sin2B 左边= c2k2sin2Csin2Asin2B ==右边 2sinC(2)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b2c2a2a2b2c2c2a2b2 右边=2(bc+ca+ab)
2bc2ca2ab
=(b2+c2-a2)+(c2+a2-b2)+(a2+b2-c2)
=a2+b2+c2=左边
变式练习1:已知在ABC中,B=30,b=6,c=63,求a及ABC的面积S 提示: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答案:a=6,S=93;a=12,S=183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变式练习2: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形状,(1)acosA = bcosB(2)sinC =sinAsinB
cosAcosB提示: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1)师:大家尝试分别用两个定理进行证明。
生1:(余弦定理)得
b2c2a2c2a2b2a=b
2bc2cac2(a2b2)a4b4=(a2b2)(a2b2)a2b2或c2a2b2
根据边的关系易得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生2:(正弦定理)得 sinAcosA=sinBcosB, sin2A=sin2B, 2A=2B, A=B 根据边的关系易得是等腰三角形
师:根据该同学的做法,得到的只有一种情况,而
第五篇: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翱翔教学工作室
学
学习目标
1、回顾已有的三角形边角知识;
2、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3、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知识点清单*
正弦定理: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则
1、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2)abck2、在△ABC中,sinAsinBsinC,研究k的几何意义。(k=2R,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1113、SABCah=r(abc)=absinC(其中r
是内切圆半径)22
2*基础巩固训练* 例题讲解 例
1、在ABC中,已知A30,B45,跟踪练习1 在ABC中,已知A300,B600,c
6cm,解三角形。2 在ABC中,若a=1cm,C30,ccm,解三角形。a6cm,解三角形。
例
2、在ABC中,已知
a
bA45,解三角形。当b,b并解三角形,观察解的情况并解释出现一解,两解,无解的原因。*创新提高*
1、在ABC中,已知bc8,B30,C45,则b,c.
2、在ABC中,如果A30,B120,b12,那么a,ABC的面积是.
3、在△ABC中,若sinA>sinB,则A与B的大小关系为。
4、在△ABC中,a=12,A=60,要使三角形有两解,求对应b的取值范围。5.在△ABC中,若b2asinB,则A等于()00000000A.30或60B.45或60C.120或60D.30或150 06、在ABC中,已知A120,a7,c5,求b的值。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
1*高考体验*
1.(2007年重庆卷文13)在△ABC中,AB=1,BC=2,A=60°,则AC=。
c2.(2007年湖南卷文12).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
1,C60,则A.
*学习总结*
在SSA类型中,解有三种情况:
1、无解,①sinB>1②钝角对小边
2、一解,①sinB=1(B为直角)②已知角为直角或钝角③根据大边对大角或等边对等角
3、二解:0 学习目标 1、回顾已有的三角形边角知识; 2、通过“勾股定理”,“向量法”等方法证明余弦定理,熟记余弦定理。 3、理解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关系,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学 *知识点清单* 余弦定理: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则 1、余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2) 2、余弦公式的变形: *基础巩固训练* 跟踪练习例题讲解 00 1在 ABC中:已知b=8,c=3,A=60,求a。60例 1、在△ABC中,已知b=3,c=1,A=,求a。 2在ABC中,已知a=9,b=10,c=15 ,求A。例 2、在△ABC中,已知a=4,b=5,c=6,求 A(精确到0.1°) *创新提高* 1、在△ABC中,如果sinA:sinB:sinC=2:3:4,那么cosC等于________ 2、在△ABC中,已知AB=3,AC=4,则边AC上的高为 _________ 3、在△ABC中,已知a=2,b=4,C=600,则△ABC是_________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任意三角形 4、在△ABC中,已知b c=3,B=30°,则边长a=_____________ 5、在△ABC中,(a+b+c)(a+b-c)=3ab,则 C=__________________ 6、在△ABC中,已知a=2,b=3,C=60°,试证明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高考体验* 1.在ΔABC中,已知 a2b2bcc 2,则角A为() A 3B 6C23D3或2 32.已知:在⊿ABC中,ccosbCcosB,则此三角形为A.直角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3、在ABC中,acosAbcosBc cosC,试用余弦定理证明:ABC为正三角形.4、在锐角△ABC中,求证:sinAsinBsinCcosAcosBcosC。 5、在△ABC中,求证:a=bcosC+ccosB, b=acosC+ccosA,c=acosB+bcosC 学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 2、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熟悉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的方法; 3、学会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等实际问题。 *知识点清单* 解三角形的应用可大体上把它分成以下三类: I、距离问题 (1)一点可到达另一点不可到达(课本1.2例1)(2)两点都不可到达(课本1.2例2)II、高度问题(最后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III、角度问题 *基础巩固训练* 例题讲解 例 1、如图,C、D分别是一个湖的南、北两端A和B正东方向的两个村庄,CD= 6 km,且D位于C的北偏东30°方向上,求AB为多少km。 例 2、如图,一游人由山脚A沿坡角为30的山坡AB行走600m,到达一个景点B,再由B沿山坡BC行走200m到达山顶C,若在山顶C处观测到景点B的俯角为45,则山高CD为多少 跟踪练习 1、B与C为江边两景点,在岸上选取A和D两个测量点,测得ADCD,AD10km,BDA60,BCD135,AB 1 4km,求两景点B与C的距离(假设A,B,C,D在同一平面内,测量结果保留整数) 2、用同样高度的两个测角仪AB和CD同时望见气球E在它们的正西方向的上空,分别测得气球的仰角是α和β,已知B、D间的距离为a,测角仪的高度是b,求气球的高度.*创新提高* 1、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精确到1),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2、如图,天空中有一静止的广告气球C,从地面A点测得C点的仰角为45°,从地面B点测得C点的仰角为60°。已知AB=20m,点C和直线AB在同一铅锤平面上,求气球离地面的高度?(精确到1m) 3、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67.5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 mile后到达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要要航行的距离是多少?(角度精确到1) / *高考体验* 1、(2007·山东)如图4-4-12,甲船以每小时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 2处,此时两船相距 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 2、(2009汕头)为了立一块广告牌,要制造一个三角形的支架,三角形支架形状如图,要求 ACB600,BC的长度大于1米,且AC比AB长0.5米,为了广告牌稳固,要求AC的长度越短 越好,求AC最短为多少米?且当AC最短时,BC长度为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