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
“导学互动”达标课验收教案
鹬蚌相争
淅川县
2013年11月
鹬蚌相争(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三、教学方法:导学互动
四、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导入
(二)复习旧知
1、用自己的话讲述本文故事。
2、听写词语
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反唇相讥
怒目相视
涟漪
(三)导学提纲
(1)阳光明媚的时候鹬和蚌在干什么?(2)时间慢慢溜走的时候它们又在干什?(3)太阳渐渐投入大山的怀抱时它们怎么了?(4)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并把不懂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2、展示评价。对导学提纲中的问题让小组内(B)学生汇报组员补充师生给予及时评价。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总结归纳。
四、拓展训练 续编故事: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1、提示:渔夫会说些什么?鹬和蚌之间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故事续编完整。
2、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在河边相遇了…… 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3、编题自练
针对这节课的学习,请你设计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
鹬鸟
渔人得利
河蚌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案 湘教版[定稿]
《鹬蚌相争》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寓言两侧》中的一则,出自《战国策·燕策》。这则寓言通过写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十分简短,语言生动有趣。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鹬蚌相争、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2.抓重点语段,朗读、感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2.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入文
(一)揭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读题)
(二)释题
1.了解鹬和蚌的特点
(1)师:认识鹬和蚌吗?
(2)今天,老师把它们的图片带过来了,谁能根据字形猜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
(3)师介绍鹬和蚌。
2.借题激疑,以“争”为突破口,引出教学主线。
(1)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他组个词吗?
(2)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怎么争?争的结果怎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
二、学文
(一)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2.填空,梳理文脉 河滩上,一只鹬啄住正在()太阳的蚌,蚌毫不示弱,()蚌壳,把鹬的长嘴()住了。它们互不相让,结果渔翁()地把它们捉了起来。(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教师相机解释字词(3)多种形式练读
(二)学习起因 1.出示河蚌图片
问:被暖暖的太阳晒着,河蚌会有什么感觉呢?也许他会说什? 2.出示鹬鸟图片
师:可这时,来了只鹬鸟,它想干什么呢? 3.河蚌又有什么表现呢?
(三)聚焦“相争”
1.鹬和蚌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那它们是怎么争的呢?(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鹬和蚌的话。)
(四)学习相争的结果,体会寓意
1.师:就这样,鹬和蚌谁也不让谁,结果怎呢样呢? 2.(出示图片)瞧,这渔翁,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3.体会寓意
三、拓文
1.望着鹬和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2.这时候,鹬和蚌又会怎么想呢?
第三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余彩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
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
2、再识“冏”字,出示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图片,“囧”与“冏”是形近字。(利用生活常识来识字)
3、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字?(字典,网络等)
4、看图,引出课题,读课题,提醒读二类字“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语:啄肉威胁夹住不禁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3、学写生字:
(1)再读四个词语,挑出生字“弱”和“疲”。
(2)观察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预设:“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
“疲”字是疾病头,形声字。
(3)观察生字,仔细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范写。
“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要遵循左收右放的原则。
“疲”半包围结构,两竖撇较长,横撇较弯,捺舒展。
(5)背写字歌。
(6)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
4、请生分别读课文。
(1)、鹬和蚌为什么争起来了呢?请生读第一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啄”的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夹住东西。
(2)、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怎样的?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大屏幕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分组读鹬和蚌,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2、同位之间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神情,动作。
3、请三组同学朗读,听好老师的提示。
第一组,刚刚开始争得面红耳赤;
第二组,已经争了三个小时了;
第三组,已经争了一天一夜了。
时间一长,鹬和蚌精神都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这就是“筋疲力尽”。双方就这样坚持对立,互不相让,这就叫“相持”。
4、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预设: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自取灭亡;不肯互相谦让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5、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鹬和蚌也许被渔夫装进了网里还不明白呢,那我们就送给它们几句话,告诉它们这个做人的道理。
你这只傻鹬,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个傻蚌,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对傻瓜,今天,明天,你们就会。展示交流。
(四)回顾历史故事,体会寓言的魅力。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
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六)小结:本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则寓言故事,理解《鹬蚌相争》的意义,学会了本课的几个生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另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如果想要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和意见;
2、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们蕴含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寓言疲
鹬蚌相争
弱
鹬蚌
↘↙
相持
渔夫得利
五、教学反思:
第四篇: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内容:第24课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2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寓意。
3.在自主探究课文怎么写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一些寓言故事
主备人:李祝成参备人:杜峰
马娟 课时划分:
第 一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自学” — 教师“了解学情”
认读生字词。
寓言
两则
宋国
焦急
巴望 纳闷
枯死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鹬蚌相争
用尽力气 喜笑颜开 1.指名读。2.评价;正音。3.指名读。
二、学生“提出疑问” — 教师“定向目标”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我们仍然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去读书解决问题。
三、学生“探究疑问” — 教师“点拨释疑” 学习揠苗助长(一)解决“写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写什么? 2.交流。
(二)解决“怎么写、为什么写”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巴望”什么意思?课文怎么写农夫巴望禾苗长快些?
3.农夫急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怎么写?
2.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3.“筋疲力尽”的意思是什么?想象一下农夫累得怎么样?出示: 农夫忙得头上
,腰酸得
,两条腿累得
,肚子饿得
。可是他的心里却
,因为。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农夫?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第四自然段
齐读;说说怎么写的。
四、学生“反思学习” — 教师“反思教学”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农夫傻吗,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小结:我们要告诉农夫同时也要警醒自己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2.讲讲这个故事。
五、学生“书写生字” — 教师“指导书写” 学习:寓
则
宋
焦
疲
勃
枯 重点指导:
则: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焦:上半部是“隹”不是“住”。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
板书: 鹬蚌相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学生“回顾旧知” — 教师“提供资源” 1.听写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2.说说学了《揠苗助长》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生“探究疑问” — 教师“点拨释疑” 学习鹬蚌相争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怎么写? 2.说说怎么写。
3.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4.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怎么写? 2.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鹬和蚌?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2.说说写什么? 3.指导朗读。
4.当那位渔夫看见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时,心里想些什么?
三、学生“反思学习” — 教师“总结教学”
1.《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用词特别精炼,还运用了很多成语,请默读课文找一找。
2.交流。
3.请用上这些成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4.同学们,你觉得文中的鹬和蚌傻吗,为什么?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想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获利。其实“鹬蚌相争”的后面还有一个词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补上吗?(渔翁得利)
四、学生“书写生字” — 教师“指导书写” 学习:弱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生“迁移创新” — 教师“引导实践”
同学们,你做过像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吗?请仿照课文写下来。板书:
揠苗助长
巴望长快(想法好)
拔苗助长(做法错)
禾苗枯死(结果坏)
鹬蚌相争
鹬
啄
威胁
蚌
夹
毫不示弱
寓理于事 语言
动作
寓理于事
教学反思:
第五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案
一、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二、新授
(一)学故事 1板书课题
师:师板书课题,注上拼音:yu bang。学生看老师手势读:鹬/蚌/相争,再读:鹬蚌/相争。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 师:认识鹬和蚌吗?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 生:鹬,嘴巴很长。
师: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
生: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生两只手做动作。)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
生:争吵,斗争,争斗,战争,争论,争前恐后,争辩,争奇斗艳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争论,争斗。
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
2、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住”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的过程中,作者重点抓住了鹬和蚌的那些方面进行描写的,争斗结果怎么样?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课文。
看大家认认真真的读书的样子,一定有不少收获,老师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出示小黑板)涟漪 舒适 心旷神怡 懊悔 啄 钳
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互不相让 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1、挑生读,抽查词义
2、齐读
3、谁能用红色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鹬啄蚌 蚌钳鹬)
师: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那鹬啄蚌,蚌钳鹬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谁能告诉我呢?
(阳光明媚可能是上午,地点是沙滩上)
师:你是在是课文的几之几段发现的?这两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放在课文的开头,除了要交代时间地点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作用?(衬托河蚌惬意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其实这也是事情的起因。
4、是呀,阳光这么明媚,河蚌们都来到沙滩上晒太阳,一只河蚌轻轻的张开两片壳,竟做起了美梦。河蚌们在晒太阳,鹬鸟们也在寻觅美食,就在这时候我们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一只鹬”登场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师:谁能给5 6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鹬啄蚌、蚌钳鹬)
师:那位同学来读读鹬啄蚌这一自然段?此时此刻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
(生读第五段)
师:那谁来读一读蚌钳鹬这一段挑战一下?
(生读第六段)
(哎呦。真疼呀!读没读出蚌痛苦的感觉)
师:那么在接下来他们相持的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争的,作者都抓住了鹬和蚌的哪些方面进行的描写?请同学们自由读9—12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读完了,咱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抓住了鹬和蚌的:心理 行为 语言来进行描写的)师:那鹬和蚌各有什么心理 行为 语言那一段处有,找出关键的词帮老师完成板书
师:它们这样相持了多长时间,找出表示时间的句子。(时间慢慢的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太阳渐渐投入了的山的怀抱、、、、、、)结合课文插图,仔细的揣摩,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它们相持的时间很长)(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4)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三种描写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描写来体会,我找同学来读一读鹬河蚌这两段精彩的对话。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
(小黑板):
鹬鸟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从这些争吵中,你明白它们相持不下的愿意了吗?(因为它们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它们为什么会互不相让,其实他们心里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
(二)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4、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发生过像鹬蚌相争这样的事呢?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后如果在遇到这样的事,你又该如何处理?
(三)谈体会
4、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发生过像鹬蚌相争这样的事呢?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后如果在遇到这样的事,你又该如何处理?
(四)体会表达顺序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时间顺序)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课后有原文,读一读吧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水滴石穿 守株待兔 坐井观天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原因
心理 行为 语言
经过 互不相让 鹬 懊悔 摆脱不了 挖苦(两败俱伤 他人得利)
蚌 生气 钳得更紧 反唇相讥 结果 鹬蚌被捉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