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究结题报告(姜竹晓)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究”
结 题 报 告 赣榆县实验小学 姜竹晓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2002年起,全县开设了小学英语课程,但很多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透彻,不会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更没有将其内化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致使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活动的趣味性和课堂的热闹程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感观刺激上,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和落实,导致不少学生逐渐丧失了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究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课题界定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 的体现。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一种艺术。从英语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包括如下内容:
1、提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2、实施系统的专业设计程序;
3、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
4、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
5、研究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6、规定和发展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过程;
7、组织必要的教学资源;
8、构成有利于过程监控的教学评价。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究”就是积极探索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及取得的效果的研究,针对微观教学,主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和优化学习活动类型的选择来实现课堂的高效。它不同于一般的教案,也不同于一般的备课。
(二)研究内容
1、学生需求分析研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
2、语言学习目标的确定研究。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三个方面。
3、真实行动目标的设置研究。也可称为任务目标。设计时首先要确定话题,之后要考虑它所使用的语言,同时考虑设置什么样的情景,要达到什么目的,采用什么样的行动,最 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4、教学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主体资源和辅助资源。教师应当从教学整体构想上完成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动地品评、选择、重组教学资源,自主地利用其他可用的资源。
5、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要进行系统型设计,分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
6、学习活动类型的选择研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学习的活动,同时要考虑学生活动的形式,要注意高效、务实、多样。
7、评价方案的设计研究。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是交替实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和评价应融为一体。
8、媒体的运用研究。包括常规媒体和现代技术媒体。
(三)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以优化教学设计为切入点,贯彻小学英语教学理念,关注小学英语教师发展,以达到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认真地开展实验研究,努力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设计的策略、方法。
教师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参与科研,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放开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和相关英语教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组织专题讨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研究前调查,有利于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策略;研究中调查,目的是调整研究步骤,提高研究效率;研究后调查,旨在总结研究成果,反思研究教训。
3、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研究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报告或研究报告,使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教育理论学习;完成课题设计工作;撰写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子课题;明确研究对象;制定学校实施计划。
(二)研究阶段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我们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按实施方案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听课、评课、反思悟课研讨、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和阶段总结会等形式,推进研究的进程,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需求分析研究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比如说,我们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具体分析来针对性地确定新授的内容、强化训练的内容、巩固的内容和拓展的内容的次序和比重,同时也要分析学生和环境,比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前的情绪、主要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班的环境和条件等等。
2、加强语言学习目标的确定研究
语言学习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三个方面。教师要做的事情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要求,把知识、技能、应用这几个方面融会在一起,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设计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
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情况如下: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的A Learn to say时,我们根据以上理论确立了本课的五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听懂、会说a park, a cinema, a zoo;②能听懂、会说Let’s go to…及其应答All right OK.Let’s go.Good Great。
2、技能目标:能熟练地运用Let’s go to…表达自己的意愿。
3、情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②教会学生学会表达“去某处”和“如何去某处”,以及如何对别人的建议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英语无处不在,英语无处不用”的思想。
4、学习策略目标: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5、文化意识目标:渗透爱护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意识。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以往很多教师只关注知识目标而忽略其它目标的传统,确立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的思维教学目标,使得教学不再鼠目寸光,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考虑。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11 A good idea的A Learn to say时,有位教师将教学重难点都定为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What do you like? I like… Let’s go… Good idea.That’s a good idea.整节课,教师围绕A部分的几句句型反复操练,未进行任何拓展。我们认为教学重点定位没有什么不妥,但教学难点应定为能将所学知识贴切地用于日常交际并知道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来询问别人的喜好。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一定会将句型进行适当地拓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加强真实行动目标的设计研究
行动目标也可以称为任务目标。设置真实行动目标首先要确定话题,在确定话题之后就要考虑它所使用的语言,同时考虑设置什么样的情景,要达到什么目的,采用什么样的行动,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4、加强教学资源的组织研究
教学资源是为实施教学目标服务的。确定具体目标之后,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切合实际地组织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主体资源和辅助资源,主体资源又包括规定资源(主选教材)和自选资源(教师自主开发)。教师应当从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构想上完成教学资源的整合,超越所谓“教科书”的传统框架,能动地品评、选择、重组教学资源,自主地利用其他可用的资源。
5、加强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
我们主要讨论微观设计的程序,研究情况如下:
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活动的设计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以开展学生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让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培养兴趣,培养成就感,培养自信心。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如下:
(1)复习环节——巧妙组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1、飞扬单词游戏,焕发精彩生成
笔者通常采用的游戏形式有分值游戏、单词接龙、鹦鹉学舌、擂台赛、魔力眼、魔力耳、心灵感应、快速闪动游戏、猜谜等。
2、妙用句型游戏,乐做快乐精灵
笔者通常采用的游戏形式有录宝游戏、东西南北游戏、传悄悄话、猜猜看、听音表演、击鼓传花、多向猜测等。
(2)新授环节——启发多元智能,尝试 体验学习
1、尝试亲身体验,促使全体参与
笔者通常采用妙编动作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语意,如说go to school时做背书包的动作,说by bus时做动方向盘的动作。还可采用手工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学得妙趣横生,如制作颜色转盘来学习颜色类单词。
2、力求“活化”教材,充分挖掘潜能 笔者通常采用诵说歌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也可用吟唱歌曲的方法,分散知识难点,也可试讲故事,充实教学内容。
(3)巩固环节——落实课程理念,设计任务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笔者通常设计调查任务,沟通真实信息,如调查最喜欢的颜色、运动、父母的工作等。也可设计猜测任务,注重真实交际,如盖住价格牌,让学生用How much is it/are they?来询问物品价格。也可设计收集任务,体现真实生活,如学习字母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标志等。也可设计情景表演,突出真实运用,包括利用真实情景,进行生活交际;创设模拟情境,进行情景表演。还可设计多种媒体,优化真实交流。
6、加强学习活动类型的选择研究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学习的活动,比如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要考虑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哪些是真实的活动,哪些是游戏性的活动,哪些是操练性的活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活动的形式,比如:是个人的,还是结对的;是小组的还是全班的。所以在选择活动的类型以及学生活动的形式上要注意高效、务实、多样。
7、加强评价方案的设计研究
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是交替实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涉及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和评价应融为一体。
我们课题组重点作了如下研究:
带有竞赛性质的练习,并能将它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不但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能把学生牢牢吸引在教学磁场里,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争的心理,还训练了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班际竞赛,共同进步
通常情况下的竞赛,或者优等生踊跃举手,或者小组推选一两名学生参加。这样,优等生就成了“参战者”,其余学生则成了“观战者”。为了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参战者”,我组织了班际竞赛:我让全班学生都参加竞赛,先做听力练习,然后教师统计出全对人数等各方面情况列成表格加以对照,(只公布单项总人数,不公布姓名),使学生不仅知道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还知道自己班级在年级中所处的位置,不仅利于学生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还利于保护学生自尊。这样,在班级内部,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有进步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在平行班级之间,优秀班级的所有成员,都会为之自豪,并会为这个成绩继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同样,稍微逊色的学生和班级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勇往直前、奋勇直追。
2、小组竞赛,相互提高
小组竞赛非常可取。首先小组活动不仅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信的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场所。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都是对小组的贡献,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小组组员的共同努力。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取得属于自己的进步,这也是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
我通常把学生分为几个竞赛小组,小组以“yellow”“blue ”“green”等已学过的单词命名。小组竞赛既可能贯穿课堂始终,也可以用于某个游戏中。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要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小红花一类的小奖品,也可直接在黑板上为优胜者画一张笑脸既生动有趣,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增添学生的成就感。
3、组内竞赛,各自努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表现欲强,好胜心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安排一些组内竞赛活动,并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活动课上教“What time is it ?”这一句型时,教师用英语说出时间,看哪位同学反应快、准,胜者得红旗。这一下子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全班气氛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格外好。
8、加强媒体的运用研究
我们这里说的媒体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常规媒体和现代技术媒体。教学系统化设计(其中包括过程评价设计)也应当系统地处理常规媒体(板书、简笔画、挂图、卡片等)的系统利用问题。教师就努力将常规的媒体与现代的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
(三)总结阶段
回顾、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对课题成果予以评审鉴定。
五、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三年,在课题组的组织指导和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效。教师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明确了教师角色。
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其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唤起学生的“学”。第三,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教师是师长,更是学生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2、教师学习了教育理论,指导了教学实践
科学的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是创新的基础。一个乐于研究和勇于创新的外语教师应首先学习和把握教育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认真学习把握国家教育方针、英语课程标准,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3、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凡是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法都是以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语言规律为基础的。一个勇于创新的外语教师,会满腔热忱地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从乐于研究到善于研究,进而达到创新的境界。
实际上,将多种方法的教学原则综合运用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教学之中的研究就是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 各跟上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在指导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教师积极参与了科研,增强了创新能力
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有目的地学习有关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深化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消化、吸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能力。教科研有助于教师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科研意识是个体对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对改变教学现状的紧迫感和提高自身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强烈愿望,是创新意识的反映。科研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组教师积极致力于课题的研究,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发表了国家级论文1篇于《中小学外语教学》,省级论文20多篇于《小学教学设计》。同时,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论文评比中有10多篇获奖。
(二)思考
1、在任务型活动中,要关注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的全过程。
任务前:教师采用画片或其他手段帮助学生了解任务的主题与目标,与学生一起回忆学 过的词汇和短语,认识新词。将学生分组并简单说明活动步骤。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任务中要表达的内容,以便在实施任务时能较好地运用语言。
任务中:学生随意使用已学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巡回指导、鼓励,给予必要的帮助,但不纠错。
任务后:小组(或对子)对任务活动进行再思考,把用过的语言进行梳理,再演练一遍,使语言更规范些,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教师挑选几组学生向全班汇报。全班可对汇报评价和补充。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小结。
2、竞赛要适当,合作最为先
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但用得过多过滥就适得其反。不少教师将宝贵的时间过多的地用在给各组的打分上,忽视了合作探讨共性问题,在教育上应鼓励竞争还是合作,是一个自杜威以来人们一直探讨的哲学问题。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竞赛要适当,合作最为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国师范教育司组织
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2002.6
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教学设计》郝建平2006全年版
第二篇: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的结题报告
为有源头活水来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的结题报告
常州市兰陵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学科,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客观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越来越走向开放。把语文放在开放的社会文化的系统中来认识,我们会发现语文学科不仅要解决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还要解决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而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问题。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形成一个联系性的开放体系。只有开放,学生才能实现对阅读意义的主动建构;只有开放,学生的阅读个性才有挥洒的空间;只有开放,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才会有培植和滋养的土壤。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这样传统教育的痕迹,其封闭表现在:学习空间上的封闭——学语文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学习资源的封闭——死守教科书;学习程序的封闭——按部就班;学习评价的封闭——教师说了算;学习目标的封闭——死抱参考书结论;学习时间的封闭——学语文仅限于语文课内„„以今日的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和时代精神来审视,这样的教学束缚着学习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与学都陷入满堂灌的死板和疲惫,使学习主体知识偏狭。这种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学生个体生活、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已充分显露了其落后性和弊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前瞻性,时代性,既是对《新课程标准》先进理念 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应用和验证,又具有开创性,对《新课程标准》理论具有丰富和补充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序原理:
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世界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流和转化,才能使系统从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有序发展。如果系统与外界无信息沟通,则系统就封闭,发展就无序。用“有序原理”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系统,就应广开学习的信息之源,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与社会、家庭、老师、同学等进行大量、多层面的信息交流,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
2、解构理论
与“解构”概念相对应的是“建构”的概念。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固定的教学程序,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特定的程序积极学习,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结果。这种教学模式固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是在封闭的程序中进行的。为此,中学语文开放性教学要由“建构”向“解构”方向发展,解开各种束缚,拓宽语文教学的“开放度”。
3、开放理论:
社会在发展,教育也随之发展,与教育相关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也应适时的发展变化,并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营造寓教于乐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把自然、社会当做学习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目标及对象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中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语文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放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的提高语文素养。
1、文献法: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中学语文开放式教育活动,在行动中研究。
3、经验总结法:分析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及失败的教训,不断改进实验方案。
4、研究对象:兰陵中学的在校学生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2004、10——2005、1理论学习阶段 2005、2——2005、8调查分析阶段
在这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工作
1、人力的组织
2004年10月开始筹备成立课题小组。由全体语文组老师组成。他们均有强烈的教改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活力,是我校教学的一支主力军,有力地保障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2、物力的组织
硬件: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电脑室、一个文印室,现多媒体教室已接通宽带,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创新教学。
软件:在以往的拥有的课件资源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信息、素材库。
(二)、研究进程的落实
本学期,课题负责人亲自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课题的总体方案。并结合新课程的理论和本校教学实际,粗略确定了具体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计划。使实验教师对本课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感性认识和了解。根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进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时期主要着重于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①、课题组负责人每周抽一个中午,在电脑室集中辅导,主要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简易课件。
②、课题组成员每周抽出1个下午集中学习,认真阅读有关理论书籍,做好业务笔记。
2、第二时期主要围绕全市开展的语文评优课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参加活动。课题组成员多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精心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每个实验教师都上一节自己精心准备的课,每个老师认真做好听课记录,积极参与评课,能运用开放性创新教学理论进行评价。同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精彩片断及时进行记录,做好课堂反思笔记。
通过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具体实施中学语文开放式教育活动。通过实验老师上研究课,在实践中将中学语文开放式教育活动的设计、实践、修 3 改三者结合在一起。
3、专题研究总结交流阶段,根据有关设计和实施,每人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有关专题研究文章。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总报告,做好第一阶段的结束工作。2005、9——2007、7课题实施阶段
从2005年9月开始,在之后的四个学期中,我们研究组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怎样把学习到了理论在课堂中去实践,并形成符合我们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的独特的课堂学习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的再实践;以及针对激活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系统的评价体系。
在我们语文组,每位老师每个学期都要在校内开1—2节研究示范课,我们就抓住这样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年级,探究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且把重点放在评课上,从课前的教学准备到课堂教学到课后反思、评价,力图做到教学的完整化。
周忠巧老师《窗》的教学反思:对教材的挖掘需要不断的深入、透彻,文本中的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要把语文课上“过”——听〈变色龙〉一课有感》中,周老师针对某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忠恳的评价。庄晓芬老师《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身心的愉悦——激活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学反思:“学生不管一旦把对知识的渴求,转化为情感的投入,那么在课堂中的表现就是他们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了。„„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文章的情感,在欣赏中发现美,而欣赏的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薛燕霞《天安门前看升旗》的教学反思:“学生的情绪只有被调动起来,被深深的感染,并全情投入,才是一节成功的课。”刘肖蓉关于《错过》的教学反思:“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做到完全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备课,课堂上做到动态生成。”《松鼠》的教学反思:“教师课堂缺少激情,所以学生在课上思考的时间多,活动形式少,显得不够活跃。„„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指导方法,更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掌握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种理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储红仙《父母的心》教学反思:“空洞的说理是无效的,只有相识的材料才是最好的佐证。因此,上课要求老师要能根据课堂的需要,补充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老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要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我们老师首先要活起来,要肚里有货。„„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必须紧扣文本。围绕文本解决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培养同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这些教学反思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存在于课堂中的问题,我们借助学习的理论在不断的改进、完善着我们的课堂。
总结推广阶段: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历经了3年的研究学习,我们如何将学习到的好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是总结推广的重点工作。
首先还是应该在教师方面进行改革,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寻找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这些好方法应该是渗透在我们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逐步习惯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研究成果
教学方面:
在这三年的学习中,作为教师,我们的成长是看得到的。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将学习和实践的心得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一系列有质量的论文。庄晓芬老师的《利用语文教学阵地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获04年“师陶杯”三等奖,《深入文章心脏 品读作者内心世界》和《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表在《常州教育》上,《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扇窗》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储红仙老师的《让学生动起来——探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我见》获04年“师陶杯”三等奖,《让师生的情感在课堂上飞扬——感悟〈心中的海〉》获06年“师陶杯”三等奖;邹清虎老师的《浅谈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发挥》获《我与新课改》征文三等奖,《真正地关注学生》发表在《常州教师教育》第三期;薛燕霞老师的《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获04年常州市教育学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会论文评选二等奖,《见论影视网络对语文教学的拓展作用》发表在《江苏教育技术报》,《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和《中学生作文“人物形象雷同化”的纠正》分别发表在《常州教师教育》第三期和第九期上;刘肖蓉老师的《激活课堂 扮好角色》和《创设活力课堂 实现动态生成》发表在《常州教师教育》上,《利用语文教学阵地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表在《学习方法报》上;周忠巧老师《关注教学对象心理结构的“金三角”》发表在《常州社会科学》,《让学生“演”语文》发表在《学习方法报》。
除此之外,语文组的青年教师在此次探究学习中也是一支生力军,在学校举办的几次优质课评比中,屡获好评,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这几年的中考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成绩稳步提高。
学生方面:
学生在这次课题研究中也是有收获的,每个年级的语文老师都尽心尽力的指导着学生参加市里举办的征文活动,学生的学习有了价值体现,更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他方面: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组内成员团结协作,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力拓展语文课程的学习研究领域,利用学科渗透扩展学生的知识积累面,大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题山书海中解放出来,更自主地去学习。
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在历时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课程中,语文组的课题组成员学习最新教育理念,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可以说语文组的教师在三年的课题研究中是和课题一起成长,是课题促使教师不断成长。但课题的真正操作和实践能力还不强,独立承担课题的能力还不强。课题的参与还不是很积极,有时显得很被动。在推广实施阶段,虽然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在提高课堂效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要尽力解决。
常州市兰陵中学语文组
2007年9月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根据市、县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曾经承担了县总课题中的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 ;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变成了学困生,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噱头多,课件多,语文味淡。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0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学区全体语文教师愿意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成功模式,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会探索新知,愿意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行成。
(2)高效教学的相关理论。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B、围绕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
D、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
E、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比喻:传统课堂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四、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长乐学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小语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小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解决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总结出小语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收集、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教育内容,构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
2、探索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
3、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实验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和专业成长;丰富我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4、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研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4、研究教法。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的名师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科学取舍,学习优点,为我所用。三是立足于自己课堂的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开展上课、观课、议课等活动,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适合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模式,在学区内加以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启动阶段(2011.4—2011.6)
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针对“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由参加过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的李昌荣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以及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开展“语文课题有效性”师生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进行及时总结与分析,最终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2、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困惑。
(1)教师对分层教学、分层辅导等设计持不同的看法:认为40分钟一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学合作交流会不会影响课堂质量,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体现。
(2)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突出了“工具性”,就会失去“文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间的平衡点难以拿捏。
3、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针对教师的困惑,学校及时组织了科研讲座,坚定了教师开展研究的信心和决心,鼓励教师踏实走好科研之路,并在结合学习李炳亭老师《高效课堂22条》,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
老师们在研究中制定了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步骤: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
4、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5、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李昌荣老师任组长,王宗琼老师任副组长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二)初步探索阶段(2011.7—2012.1)
1、开展网上专题学习,名师课堂录像观摩交流活动。进行课题研讨。
2、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此阶段,学校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证明,“五步”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益: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各自更大限度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成为了现实。
(1)提高了学校领导对办学思想的认识。
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领导办学理念的认识,从“课堂让学生获得各自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研究理念,延伸到学校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更以课题的核心观念为指引,不断更新办学思想,落实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行政积极带头投身课改,无论是最早涉足实验的,还是中间加入研究的,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带领教师开展“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对“高效”理念深入学习、理解,结合实验操作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的细节,对高效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形式进行了完善。
(2)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把与专家的交流学习作为强大的理论基础与后盾,专家先进的理念与指导,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更充分发挥教科研精兵强将的作用,让他们通过上研究课、总结交流、组织探讨等形式,推广实验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得到了全体成员的认同。通过深入学习与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深入实践阶段(2012.2—2013.1)
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总结出可以操作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五步法。
1、在研究中学。
学校积极为教师实验创造条件,提供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实践交流的机会。定期观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专题讲座。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破解迷团,指明研究方向,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多次安排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优势与不足。认真组织好研究课,做到课前同级几位教师同备一节课后集体讨论,一位老师执教后开展组内评课。在一系列的培训中,教师对实验的热情高涨,在学习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自身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在研究中教。
学校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期初在制订教研计划时,就把课题研究纳入其中,如每周均开展“三课”(达标课、示范课、展示课)观课活动,周四进行评课、议课;每学期组织几次全学区高效课堂研究课,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课例;教师在学校营造的浓厚研究氛围中,坚持开展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适应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提高了钻研教材教法、讲授表达的能力。
3、在研究中提高。
随着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对语文教学五步设计的目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们开始重视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如语文科如何确定每课的“主题”?如何“直奔主题”?如何设计主线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在研究课中作了展示。其他教师在学习模仿中有了新的感悟,从开始的套用模式到学会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地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得教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学校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比过去更从容、更自信。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3.2-2013.6)
(1)汇集资料。课题组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总结,所有过程资料由专人负责整理、收集和归档。
(2)课题研究资料归档,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学区范围内的各个学科推广研究经验。
七、研究成果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从申报立项到现在经历了近两年多时间,尽管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得到了县教育局教研究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整个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步骤: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学”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并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疑”
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新课的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如我们常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要求教师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引导、鼓励学生初读课文后自主质疑。尊重学生的每个疑问,表扬质疑行为,激发学生较强的探究意识。
当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时,他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就已经具备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一次思考的过程,一次思想上的交流,是激发新思维的保证。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先由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见解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成果。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达到共赢的目的。
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点”
适时点评是课堂高效的关键点。“点评”就是“点拨”与“评价”,这是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两种教学行为。如何“点拨”?
一是把握“点”机。课堂是动态的,变化莫测,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该出“口”时就出“口”,不该出“口”时要封“口”。二是遴选“点”招。如“点”而不“拨”、“拨”而不“透”、点破点透。三是锤炼“点”语。课堂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点拨不到位,不能一语中的,关键是语言组织上出了问题,平时琢磨得比较少。作为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
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练”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训练,检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多次承担研究课和参加县级各类观摩、评比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宣传与学习,老师们了解到了做课题的步骤、方法与途径,通过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领域小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逐渐变成了一个思考者、研究者,对于每天都要遇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事件,不是靠多年教学形成的一种本能来解决,而是以研究的眼光,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体现出自己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2011年5月我校吴玲老师在肥东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表现突出,获撮镇片一等奖,肥东县二等奖;席春燕老师获语文教师电子白板教学比赛撮镇片一等奖,肥东县二等奖。课题组老师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县级获奖并发表。课题组最终编写了一册《教学案例集》,一册《优秀教学设计集》,一册《教师论文集》、一册《教学反思集》。
八、本课题反思与展望
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两年多来,我们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以待今后弥补。
1、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往往表现出为了课题研究而学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做到周周集中学,天天要自学,月月来交流,建立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
2、如何使亮点更亮,将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如何系统地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做好与现行教材的有机整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面对诸多困难,课题组的成员将坚定不移地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学校将继续努力为老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教师也要重视资料整理工作,对实验经验进行理论升华。让教师体验课题研究的价值,品尝成功的乐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新审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把教科研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把教育科研的热情变为切实的成果。走出一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路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结题报告
结 题 报 告
商都县第二中学“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课题组
执笔: 罗晓光
审核: 王淑存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音乐课堂教学,成为现代信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载体。一种全新开放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它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方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加强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第二中学音乐学科作为“十一五”规划课题区级实验区子课题,于2009年9月2日在中学启动,在不断实施研究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遵循“先实验,后推广”地思路。特选题为《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开始实验。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多媒体对音乐课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有效提高学习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实验课、汇报课、观摩课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带动更多教师进行相关学科的教法探索,使中学音乐课教学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研究的内容
根据中学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构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信息资源体系,增大音乐课教学的知识含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教学环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创新精神。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研究者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2、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并对国内的
研究情况作动态的了解。
3、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4、实验法:本题研究的实验,我们采取对比班实验。
五、研究过程
从2009年—2011年,分三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2.研究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研究前期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实验中期运用培训、交流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和骨干学校引入实验研究的层面。研究后期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在没有外来特定支持的条件下,能独立实施课程,并持续化。
3.总结阶段(2011年7月至2011年11月):全面总结课程实验,提炼研究成果。
主要做法如下: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从音乐技能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易于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更直接地参与创作音乐。从而有效地降低音乐学习难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更好地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音乐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视觉与听觉的科学性组合,通过与听觉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演奏场面、主题联想画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联想能力。还根据计算机音乐“事件分离”的特点,即:能够轻松而准确地实现声音与乐谱、声音与图像、听觉与视觉的即时转换。帮助学生轻松完成“看到乐谱就能够听到(从内心中感觉到)”音乐,听到音乐就能够看到(从想象中看到)乐谱和形象。
1、听觉的音乐艺术和视觉的美术艺术结合
在唱歌教学中,把听觉的音乐艺术和视觉的美术艺术,通过CAI课件的多媒体计算机手段,音、画结合,寓意于形,直观、动态、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形象和意境,达到以情动人,使学生更易于学习音乐作品,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2、音、图、文并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现代化手段,通过CAI课件,在呈现音乐作品的同时,把作者、作品资料以图文形式,作品的情绪、形象和意境等内容以画面的形式结合呈现,使学生音、图、文并茂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作品、理解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欣赏能力。
(二)、多媒体计算机音乐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即能达到课堂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得到身心全面 的发展。是当前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我将多媒体计算机分为音乐CAI课件、音乐CAI插件和计算机音乐应用软件三种类型,作为在初级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准,更好地学习视唱,加快学生学习歌曲的速度,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为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和创作表现音乐带来无限联想等教学效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应用中实践总结出了模拟法,辅助法、扩展法、游戏法和直接应用法等多种多媒体计算机音乐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1、模拟法
模拟法是在音乐教学中,逼真模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或者不能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画面和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创设教学情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
例如,《梁祝》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1.主部: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4.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1.“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
2.“楼台会”: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2、辅助法
功能辅助法主要是在各种音乐课堂教学类型中使用音乐CAI插件来辅助教学,相对CAI课件来讲,CAI插件不要求时间段和内容上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常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使知识学习由难变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音乐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构成一种最佳结合状态。
3、扩展法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种引导性的联想作用,但对于有一定联想思维能力的八年级学生,这种过于直观的教学方式,有时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音乐教学中,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音乐家们的现场演出再现于音乐课堂。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观看音乐艺术家们的群体演奏,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音乐。用音乐艺术家们那充满激情的演奏,有效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开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4、直接应用法
直接应用法是将计算机软件公司设计制作好的音乐软件,不需要教师的制作和加工,直接在音乐教学中应用,适合于综合素质训练和音乐创作课。让学生在计算机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音色,选择打击乐和节奏,配置和声,用鼠标记录下自己头脑中最优美的旋律,用计算机合成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素质。
(三)、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开发:
(1)课件教学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最新方式,在我校开展了每位音乐教师选做三个多媒体音乐课件,从设计——搜集素材——合作完成的活动,我们完成了13——16册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
六、研究成果
(一)课标与教材、教参是否相适切:现行研究使用的为人音社教材十三册至十六册版的线谱教材,通过全校音乐教师参与研究的7名教师的调查中了解,经过两年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教材,13-----16册共28个章节,包括音乐欣赏和歌唱两大主要部分。三十一首歌曲中 8首(33/100)适切。三十一首欣赏作品中有7个板块(31/100)适切。部分章节的教材内容被学生认可、受到欢迎的原因:
1、作为课改的产物,教材结构打破原有的音乐知识的单一主线,注重音乐兴趣的提高,同时考虑学科和学段的特点和发展性,注意与生活和实际有机结合,且有时代气息。如:十三册《行进中的歌》、十四册《难忘岁月》,《春之声》,《轻歌曼舞》等活动板块,加之图文并茂,学生能根据提示理解作品,进行音乐创造,这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使用教材。
2、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材中欣赏乐曲,新课标提出充分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而我们教材中所选用的乐曲,有的难度较高,学生没有兴趣聆听,如十三册《天山之春》一单元中《褐色的鹅》,这一课难度较高,旋律不易掌握,虽是一首经典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疆乐曲,但我们音乐课针对的是普通的中学生,不是音乐教师和音乐专业者。难易程度应适合,否则学生会敬尔远之。
作为一线教师在思考、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应不断地在自我提高。同时也建议新教材从选材、排版、每册书的知识衔接以及教师配备的参
考书都要更系统、更全面、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二)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
学生的音乐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音乐学习素养 方面,突出的表现在:
1、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面积提高:2009年在对实验班学生的音乐学习意向调查中,喜欢上课的占全班总数的21%,2011年的调查中,喜欢上音乐课的增加到93%。
2、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参与能力,如在节奏、节拍、音高、旋律、调式听辨及识谱能力的测试中,有79%----89%的学生回答正确。如对《春江花月夜》、《命运交响曲》等名著有关问题回答,其正确率达92%---98%。
3、音乐评价的全面多元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参加音乐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艺术潜能,把握其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能积极主动地发展。
4、对音乐有兴趣,能爱护及携带音乐书与课堂乐器,能够安静地倾听音乐,能够认真地倾听教师讲课与观看同学的表演,能够自信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能够认真地参与乐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前预习,正在成为学生的一种好的习惯。
5、在课堂中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一位音乐家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每一位学生都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在音乐中感悟生活感悟美。我们的教学是有意义的。
(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课改的成功与否,教师尤为关键。以课改为契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的共同目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两年来伴随着课改,我们大部分教师迅速成长、成熟,成为县市的音乐教学骨干。
七、结论
1通过实验我们认为新课标与教材的适切性达到了60%。2我们研究的评价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可行的,是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实施新课程的。
3通过研究探讨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有利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八、问题与思考
1、对于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评价应当把握好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动力。
2、教学相长更要强调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单纯夸大某一方面,都是不科学和违背教育规律的。
3、教师个人聪明才智结合教师的整体实力的提高,是教学研究的前提。
4、形成自上而下管理、组织和目标确立是教育研究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5、社会、家庭、学校及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推动教育科研进程的推动剂。
6、要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意识;其次教师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能力;还有就是教育理论的提高。将信息技术充分合理地应用在中学音乐课教学的过程中的技术难度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的,除了观念之外,就是要更新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教学设计的方法,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手段,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音体美各学科中去。
7、手段为目标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注意合理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媒体都不是万能的,使用得当才是最好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学音乐课教学的空间,丰富了中学音乐课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多媒体技术在艺体课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非用不可,关键是要合理运用,用到实处,体现其价值。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注重其实用性,使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对一些附属的不重要的内容,不宜过分装饰、渲染。在教学的过程中则要找准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的最佳时机,使其有的放矢,与课堂的节奏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意识,对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方针,把握好“度”和“量”,注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8、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齐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浏览其中的内容。这会给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在艺体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外,还要加强管理。教师要很好的设计每节课,组织学生有目的查找资料,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使用它,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材媒体和学生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来涉及多媒体计算机呈现的组合,同时将课件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而探求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施教中,力求达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课件中运用多媒体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优化,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
效率目的。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请各位专家领导在理论方法上给予指导,使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教科研工作。
附:课题组人员名单
张熙旺 简永军 罗晓光 王淑存 董青飞 张小军 陆美娟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民族出版社2004年。
2、刘儒德,李凤兰,张建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钱爱萍,吴恒祥,赵晨音,《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4、《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7)。2011、11、20 7
第五篇:英语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结题报告
营丘镇崖头小学
周东
一、课题的提出
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发现本班级当中,常常会出现些后进生很是伤脑筋。一直以来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读,学生跟读;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只有老师布置了作业,学生才会去完成。这样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好的学生能流利的进行基本英语会话,而差的学生连字母都读不好。这些差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英语学习成绩持有一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此时无论教师采取什么办法,他们似乎都无动于衷,不及格的分数也不会再使他们感到不安。目前,在我班以及其他班级当中都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我们非常担忧。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在小学阶段就将淘汰一部分英语学习者,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势在必行。
只有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才是英语学习的主人至关重要。才能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去学习,使学习英语不再成为负担,反而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如果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就能改善甚至改变出现的不良状况,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为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实际教学提出了行为指南。
我国学者余文森指出: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主动性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问题意识,是所有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比较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和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记录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2.调查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3.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二)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自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5月)
本阶段的任务是:查阅资料,反复酝踉,定出方案,修改论证。
2、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0年11月)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总结。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新途径,建立以活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3、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2月)(1)完成资料整理、归类。(2)完成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过程
(一)激发兴趣
关注学生情感,把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当中是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高效发挥。它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英语的学习。积极的情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在学生面前充满亲和力,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教与学的快乐。教师要懂得赏识学生,善于赞美学生,让他们能保持自信,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教育学家告诉我们:教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温和的微笑,往往会给课堂带来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产生向上的求知欲。
(二)教给方法(1)课前预习机制
课前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学生不愿意预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引进了“课前预习比赛”机制,布置预习的作业,在课堂中对预习部分进行检查,如能答对就能得到加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使孩子们渐渐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力争在课堂学习当中有好的表现。
(2)游戏融入,在活动中学习。
游戏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用拼写游戏bingo来训练学生的单词拼读和记忆能力。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四会单词时,让学生反复拼读该单词,如果学生能在教师写完这个单词时拼读到五遍,就说bingo。这样的记忆方式不显枯燥,快乐又有实效。教师们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巧用实物和单词卡片设计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
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总能遇到一些发音较难的单词。不管教师怎样提醒,总有学生记不住。反复地朗读又太机械、枯燥,会使学生渐渐失去读的兴趣。这时候就可以做“冷暖”游戏:请一名学生上讲台背对大家,教师将单词卡片藏在某位同学的书本下。游戏开始,台下学生通过对声音的高低控制向找卡片的学生暗示该卡片的位置。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无意识间重复着难点单词,游戏结束时大多已经攻克了难点单词的发音,而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游戏的快乐。
(3)歌曲渗透,在演唱中学习。
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洛所扎诺夫在有音乐伴随教学和没有音乐伴随教学的实验结果中发现:有音乐伴随的教学比没有音乐伴随的教学,其记忆效率高2.17—2.50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歌曲对增强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一些需要教授的核心语言编成歌词,配上学生熟悉的曲调让学生唱读,不但符合“乐学”的原则,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进行 book1 Unit 1 部分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识记句型What are they ?以及回答。就利用学生很熟悉的“两只老虎” 的曲调编了一首歌: What are they ? What are they ? they are monkeys.they are monkeys./ What is this ? What is this ?It is a tiger.It is a tiger.利用这样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很轻易就能突破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编排这样的歌曲能把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变成悦耳动听、朗朗上口的歌曲,能让学生敢于开口唱读,从而减少了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4)对话交流,在表演中学习。
小学生爱表演是天性。我基于这种心理特征,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把每段对话都表演一遍。我鼓励他们制作道具,丰富对话内容进行演出,并在下堂课初进行汇报表演。我要求他们表演时对话熟练,声音响亮,表情生动,还要附以一些动作,台下同学则是评委。一组学生表演完毕,若能得到评委们“One, two, three, good!”的评价,这一小组就能得到加分。小学生们总是热衷于展示自我。
(5)英语手抄报
每学一个模块,就让学生制作一期英语手抄报。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本模块所学单词和课文,还可以从其他刊物上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们可以展开想象,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版面。每期手抄报都由同学们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宣传栏内。教师对表现好的和进步快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
特别关注后进生,从他们的手抄报中找出亮点进行鼓励,多肯定他们,多表扬他们,他们会因为得到老师认可,而产生自信心,进而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逐渐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从中也会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不断有成功和进步体验,由后进生转化成中等生,进而优秀生,将是水到渠成。
(6)英语道具制作
英语道具的制作源于我们的对话表演,为了能在表演中得高分,孩子们课外自发制作道具,为小组的对话表演锦上添花。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每个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因为参与有多深,感悟有多深。因此,学生们对表演的热情高涨,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激发出来。
(三)激励评价 我充分利用教室的物理环境,巧妙布置,使之成为可用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室黑板的左上角设置评价板块──“英语排行榜”。榜上记录的分数代表的是班级各个小组的奋斗成果。这里呈现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但要想得分需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一次作业得了优秀,受到了表扬;或是默写全对;又或是上课发言积极,都可以给自己的小组榜上添分。这里同时也记录着学生们失败的经历:上课表现不好了,作业落做了都会被扣分,孩子们都非常关注排行榜上的成绩。我们有着明确、公平的评分标准,一个月为一期进行总评。每期结束后我们都会评选出最优秀的一个小组,他们将获得一个小贴纸的奖励。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如果这一组有成员被多次扣分,就无法得到奖励。多余的贴纸将奖给其他组中表现优秀的成员。英语排行榜的使用贯穿学期始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学期末都评选出“新星”。例如,会默写本学期所学的十个模块的单词就被评为单词之星;能背诵本学期所学十个模块中的十五篇课文就被评为背诵之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被评为朗读之星„„。把这些“新星”贴在教室的宣传栏里,学期末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们看一看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英语学习情况。每个学生都愿意让家长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所以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两年来,我围绕实验主题,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通过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并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体。
过去一直是教师教,学生读,只有教师布置了作业学生才会去做,学习非常被动,学习兴趣也不浓厚,学习能力更得不到有效培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明显感到许多原来不太喜欢上英语课的学生现在喜欢上英语课了。他们变得喜欢与老师接近,关心身边的英语问题;并能自主地预习、学习、复习英语,还能将英语灵活地运用在生活实际问题当中。许多学生自发制作英语对话表演的道具,自发编写英语手抄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主学习。以前班里不爱学英语的学生占20%,现在只占4%,李杰、张明熊、赵梦乔同学进步明显,他们以前连课文都读不成句,现在基本上能背诵课文了;张志鹏以前课堂纪律很差,现在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了。
2.在研究过程中,我构建了英语主动学习的操作策略。通过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利用游戏、歌曲、对话表演,让学生在有节奏的说唱中体验语言,在有韵律的歌唱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行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表演中学,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励评价,丰富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评价方法。利用英语排行榜、评选“新星”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通过课前预习丰富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发展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了更好表演好对话,学生们会自发制作精美的道具;为了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他们会主动写英语小作文等。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涌现出了许多的“新星”──发言之星、单词之星、朗读之星、背诵之星等。
我在课堂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