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课戏曲人物教学设计
第十课、戏曲人物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在了解有关京剧人物的脸谱、服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戏曲人物的造型细节美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临摹、写生或创作。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京剧人物服饰、造型、表演的相关知识应会:学习戏曲人物的表现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表现一幅京剧人物的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京剧行当的相关知识及水墨戏曲人物的造型方法。难点:如何用水墨表现出传统京剧人物造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
有关京剧的图片资料,砂纸,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京剧录像,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
2、欣赏思考
A、这是什么戏曲?
B、有哪些人物形象?
C、给你什么感受?
D、跟着录像模仿一下动作表情。
3、板书课题《戏曲人物》
二、讲授新课
1、介绍有关京剧的知识
A、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重要戏剧之一,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从各种戏曲形式中演变而成,我们太仓、昆山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它就是京剧的一种主要借鉴戏种。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舞台艺术。
B、京剧的行当:京剧人物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分别代表男人、女、将领、和滑稽人物。
C、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旦角的行家。
2、欣赏京剧人物形象
A、分别出示该行当的人物形象,与学生讨论人物的特征:如衣着、动作、头饰、脸谱等。
B、欣赏对比《将相和》与《戏曲人物》
C、说说这些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刻画?
服饰、面部、动作、道具等。重点欣赏服饰及脸谱。
绘画风格有何不同?
3、讲解绘画方法
A、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京剧人物形象,分析他的动作、表情、服装等方面的特征。
B、勾好大致轮廓,注意各部分比例。C、自己刻画人物的细节部分。
D、勾线上色。
4、欣赏借鉴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参照戏曲人物图片,用色彩画表现一幅戏曲人物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服饰和表情、动作特点。
2、第一课时画草图,第二课时上色完成。
3、教师辅导学生作画。
四、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
五、板书设计
戏曲人物
生行: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
旦行:正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花衫、老旦。净行: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武净(武花脸)。丑行:文丑、武丑。
课后反思
《戏曲人物》这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欣赏、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
本课教学通过画戏剧脸谱和画戏剧人物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画出自己了解、熟悉的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在题材内容上主要体现了我国传戏曲人物的化妆、服饰和动态形象,原教材对表现方法并没有限定,可以是线条刻画、色彩涂画、也可以是水墨表现,而我在教学中选用了装饰画这一形式,一是环境条件和工具得限制;二是引导学生把现代和传统的艺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绘画表现已经逐步脱离低年级的意象期,他们更希望像成人一样作画,所以教学中应多注重技法和知识性,融欣赏与技能训练为一体。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欣赏了解——分析回顾——尝试应用——示范概括——创作表现——评价鼓励。
首先通过一段Flash动画的欣赏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戏曲的一些形式美,结合学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接着,在分析回顾的环节中,以一组画家的戏曲人物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用笔用墨技法,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国画技法,比如说运笔、浓淡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国画基本技法在具体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在对绘画步骤的示范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掌握绘画人物的一般方法、步骤,还注意到表现画戏曲人物时所运用到的绘画技巧,比如夸张、装饰手法的应用,线条的流畅、变化,上色时的干、湿控制等。最后在通过一组画家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领会到“画有法,而无定法”,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大胆创新,画出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学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自己讲的太多,还有就是对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培养不够。
第二篇:戏曲人物教学设计
《戏曲人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3、感知引趣。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第三篇:六年级美术《戏曲人物》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戏曲人物》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戏曲人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京剧人物的相关知识,学习水墨戏曲人物的表现方法。
2、渗透传统文化,讲究文明礼仪。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水墨戏曲人物的造型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水墨表现出传统京剧人物造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品情况,做好学习准备。
二、导入新课:水墨人物画是怎样用笔用墨的?板出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并引出新知,使学生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三、讲授新课:
1、戏曲有哪些种类?我们这儿的地方戏曲是什么?被称为国粹的戏曲是什么?
2、欣赏书中图片,了解京剧的行当并能够进行辨别。
3、回忆戏曲中的人物即古人是如何行礼的,引出《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对学生进行教育。
4、欣赏叶浅予的《白蛇传》:
①画的是谁?
②为什么使我们感觉栩栩如生?
③怎样用笔、用墨表现京剧人物的?
5、齐读书中的绘画步骤。
6、作业要求:画一幅有京剧人物特点的水墨画作品。
设计意图:了解戏曲的相关知识,尤其通过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重视文明礼仪。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掌握京剧人物的表现方法,进而学会如何运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
四、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造型表现的能力,升华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五、课堂总结:根据课堂情况进行小结,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篇:戏曲人物
戏曲人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戏曲艺术,掌握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2.欣赏、总结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道具等相关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向水墨戏曲人物表现名家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
3.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用水墨画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快乐,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倡导在结合戏曲艺术人物造型、水墨戏曲人物美术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以展开。戏曲是一项中华民族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其人物造型、服饰、化妆及道具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趣味。采用水墨这一传统绘画方式来表现戏曲人物,我国的艺术家曾作出过广泛探索,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可以启迪学生的水墨表现和个性创作。为此,我们要善于用好戏曲艺术、水墨表现戏曲人物作这两大课程资源,通过课前收集戏曲人物图文资源和课堂的典型图片导引等办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强化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抓住戏曲人物的艺术造型特点,并采用水墨方式加以童趣表现,这是本课关键学习点。为此,我们要善于选取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等方式感受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创作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表现。水墨画的表现上,不仅要借助教师的局部示范获得创作所需基本表现技能的支持,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多样个性的表现方式,从而使之获得稚拙、天真、自由的水墨造型表现信心与热情。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具体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的捕捉、把握及个性化的表现。教学过程
1.欣赏水墨微动画,趣味人课。
(1)引导学生边欣赏水墨微动画边想一想这段动画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的?用水墨表现的戏曲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2)引出学习主题:(戏曲人物)
2.欣赏戏曲人物.获得感知:
(l)以“我的戏曲印象”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戏曲。戏曲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研讨、发表个人独特看法。
(2)引导学生说一说戏曲人物有哪些特点。请他们秀秀戏曲人物的有趣造型:谈一谈这些戏曲人物在服饰、化妆和道具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3.探究水墨表现,增长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关良的作品《戏曲人物》,思考:艺术家是用怎样的笔墨来表现戏曲人物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图片解构,进行必要的提点和示范,从而使学生获得多种水墨表现技能:
4.借助比较欣赏,发展个性。
(l)比较陈九和韩羽的戏曲人物水墨画作品,说说其不同之处(如线条、墨块等)。
(2)比较这两幅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一幅色彩比较艳丽浓重,一幅以淡雅点缀为主)。
(3)再看这组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和前一组相比,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这组纯粹以墨色的变化来加以表现)?这样的水墨画创作需要注意什么(如水的比例控制、墨色浓淡变化等)? 5.我画戏曲人物,个性表现。
(1)学生选择收集的戏曲人物图片,截取最佳的表现角度。(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表现戏曲人物。6.展评结合拓展,激活学习。
(1)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水墨韵味、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赏评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自我、他人的作品评议过程中,获得对于本课所学的“活用”。
(2)我们再来欣赏几种表现戏曲人物的不同艺术表现方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和喜欢的理由:想一想:我们还能怎样表现戏曲人物?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创新表现的积极学习情感。
第五篇:《戏曲人物》
《戏曲人物》
教学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了解有关京剧人物的脸谱、服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戏曲人物的造型细节美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临摹、写生或创作。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京剧人物服饰、造型、表演的相关知识应会:学习戏曲人物的表现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表现一幅京剧人物的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京剧行当的相关知识及水墨戏曲人物的造型方法。
难点:如何用水墨表现出传统京剧人物造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
有关京剧的图片资料,砂纸,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京剧录像,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
2、欣赏思考
A、这是什么戏曲?
B、有哪些人物形象?
C、给你什么感受?
D、跟着录像模仿一下动作表情。
3、板书课题《戏曲人物》
二、讲授新课
1、介绍有关京剧的知识
A、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重要戏剧之一,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从各种戏曲形式中演变而成,我们太仓、昆山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它就是京剧的一种主要借鉴戏种。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舞台艺术。
B、京剧的行当:京剧人物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分别代表男人、女、将领、和滑稽人物。
C、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旦角的行家。
2、欣赏京剧人物形象
A、分别出示该行当的人物形象,与学生讨论人物的特征:如衣着、动作、头饰、脸谱等。
B、欣赏对比《将相和》与《戏曲人物》
C、说说这些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刻画?
服饰、面部、动作、道具等。重点欣赏服饰及脸谱。
绘画风格有何不同?
3、讲解绘画方法 A、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京剧人物形象,分析他的动作、表情、服装等方面的特征。
B、勾好大致轮廓,注意各部分比例。
C、自己刻画人物的细节部分。
D、勾线上色。
4、欣赏借鉴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参照戏曲人物图片,用色彩画表现一幅戏曲人物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服饰和表情、动作特点。
2、第一课时画草图,第二课时上色完成。
2、教师辅导学生作画。
四、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
五、板书设计:
戏曲人物 生行: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
旦行:正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花衫、老旦。
净行: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武净(武花脸)。
丑行:文丑、武丑。
课后反思
《戏曲人物》这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欣赏、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
本课教学通过画戏剧脸谱和画戏剧人物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画出自己了解、熟悉的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在题材内容上主要体现了我国传戏曲人物的化妆、服饰和动态形象,原教材对表现方法并没有限定,可以是线条刻画、色彩涂画、也可以是水墨表现,而我在教学中选用了装饰画这一形式,一是环境条件和工具得限制;二是引导学生把现代和传统的艺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绘画表现已经逐步脱离低年级的意象期,他们更希望像成人一样作画,所以教学中应多注重技法和知识性,融欣赏与技能训练为一体。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欣赏了解——分析回顾——尝试应用——示范概括——创作表现——评价鼓励。
首先通过一段Flash动画的欣赏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戏曲的一些形式美,结合学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接着,在分析回顾的环节中,以一组画家的戏曲人物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用笔用墨技法,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国画技法,比如说运笔、浓淡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国画基本技法在具体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在对绘画步骤的示范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掌握绘画人物的一般方法、步骤,还注意到表现画戏曲人物时所运用到的绘画技巧,比如夸张、装饰手法的应用,线条的流畅、变化,上色时的干、湿控制等。最后在通过一组画家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领会到“画有法,而无定法”,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大胆创新,画出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总的来说,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学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自己讲的太多,还有就是对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培养不够。
【对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的几点思考】 2013-01-02 20:59:32|
儿童画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是儿童心理活动和个性人格的体现。长期以来,对儿童画的评价众说纷纭,主要有两大派别评价观点,西方流派认为,儿童画应是“稚拙”美的体现;中方流派认为,儿童画应是“完整”美的体现。前者虽然印合了儿童画的某些审美特征,但是“童趣”和“稚拙”被人为地夸大,被不断地“艺术化”,而后者则干脆将儿童画“成人化”。其实,这两种评价观点都是片面的,要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儿童画,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儿童画与“稚拙”美、“完整”美
由于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形成了儿童美术独自的特点。我们研究这些规律的目的最终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儿童加以引导,把儿童的智力和美术创造力从低级向高级推进。然而,儿童的稚拙表现等现象是某一年龄的特点决定的,作为学校美术教育,没有必要去强化这种稚拙味,更不必津津乐道地以成年人的眼光加以渲染,因此体现在技法上的有意画不成熟、不准确和比例失调等,这是对“童趣”肤浅和狭隘的理解。“童趣”只有在儿童整个美术行为过程中自然流露,并由恰当的儿童美术语言形成传递方能真正展示。对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证明,不同年龄儿童的稚拙表现也是不同的,往往较小的儿童在绘画上表现的比大孩子更大胆、更单纯,加上小手肌肉群发育的不成熟,体现在绘画上的“稚拙”和“粗犷”,这一美学效果有如大师绘画的“随意”、“简练”、“似与不似”。然而,大师的画是经深思熟虑后达到的高层次的“难得糊画”,而儿童的“糊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下意识行为。
二、儿童画与儿童绘画教学
由于对儿童画的评价存在误区,我国儿童绘画教学也就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首先对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如经常有学生家长问老师:“您看我的孩子有没有培养前途?”我知道他这里所说的“前途”是成为画家,殊不知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参加比赛时,仅仅为了参赛得奖、于是脱离儿童生活,违背儿童心智发育规律,讲课中“灌”,练习中“仿”,或者反复画一幅画,学生脱离这幅画就无从下手,甚至干脆“取而代之”,手段花样简直可以无所不极。这种急功近利的成人不良心理,歪曲了儿童画教学的正确目的,给幼儿美术教育带来恶劣的灾难性的影响,无疑是教育中的一种悲哀。儿童在绘画作业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他们进取、勤奋、顽强、专注性、责任感,我认为无论作为一个家长,还是作为一个教师,都应该从把孩子培养成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个性鲜明、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对待去理解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不单单为了当画家,单单为了学一种技法,更不是为自己沽名钓誉。教育中掺杂上如此严重的功利主义,又怎能不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和带来污染?
三、从儿童的角度评价儿童画,走中西方文化结合之路
如何评价儿童画,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应从儿童的角度评价儿童画。福建省龙岩师范游启章教授曾作过这样的调查,他先让低年级的儿童看高年级孩子的画,发觉这些儿童们挺喜欢大孩子的画,他们都希望自己能画得如同大孩子一般,只是做不到。我曾让一年级的学生看过三年级学生的美术作业,低年级的学生的确有以上的反映。我也曾让高年级看过低年级的作品,其结果令人大为惊讶!作品的稚拙感被较为写实的画面所替代,构图、比例和远近透视等都较原作更趋合理和规范化。以上现象能说明什么呢?其一,孩子本身对自己的画作是否有稚拙感、是否像儿童画并不介意,那些都是大人们的事。其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和作画技能逐渐提高的同时,儿童天赋的无拘无束和稚拙趣味相应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对合理性和规范化的体验,这里有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原因,也是儿童美术之于智力开发的必然。其三,对于儿童画,这种误导更多的是从美学效果的角度来评论,高估了儿童画的艺本性而忽视了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的教育性问题。人们欣赏儿童画的生动稚趣和自
由无羁,但是这种儿童自发的行为自然地应属于儿童,可能成年人因希望自己更多地享受童趣而忘记了发展并非总是天真的。
对于儿童画的评价,应当将“稚趣”美与“完整”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看,即走中西方文化结合之路。两者不可孤立,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联系与发展的眼光评价儿童画,用教育心理学中“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的眼光评价儿童画。我呼吁,“还儿童一块净土,还儿童一片天空”。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摆脱种种儿童画评价误导,引导儿童健康迈入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