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5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 浙教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能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能绘画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规范实验,仔细思考,勤于思考及团体协作的精神。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水结冰、冰熔化成水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跟温度有关,也不清楚,通过冰和植物油的熔化实验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征。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的难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晶体的熔化过程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吸热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教案
仙岩二中 李秀珍
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晶体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理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意义,体会熔化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读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水结冰、冰熔化成水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跟温度有关,也不清楚,通过冰和植物油的熔化实验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能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能绘画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规范实验,仔细思考,勤于思考及团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的难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晶体的熔化过程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吸热
五、课前准备:
冰冻的食盐水 固体冰 固体植物油 温度计 试管 烧杯 水 保温瓶 视频:白鹿堡冰雕(课间完成)
引入:冰是什么状态?你知道它怎么变成的吗?(状态怎么变?)师:在这里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我们把-----叫凝固,把-----叫熔化,.(引出新课)强调状态的变化,“熔”的偏旁
师:冰可以固态和液态相互转化,生活中是否还存在这样的变化?举例。小结::生活处处存在着熔化与凝固,且与我们息息相关 出示老师今天带来两种物质,冰和植物油(它们为固态), 现在你用什么方法使它们熔化吗?(---加热-酒精灯-吸热)师: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那它温度到底是如何变化的? 建立假设: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变化或者是不变化
老师准备了一些仪器,同学们要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来设计一个实验。
引导问:研究温度的变化规律还应该记录什么?(温度)温度该怎么记?每秒都记吗?熔化的时候还有状态的改变,所以我们还应该记录什么? 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10大组(小组两人冰,小组两人植物油)老师报时------1读温度,看状态,2记录
师:听指令开始记时,每半分钟同时记录一次温度及一次状态。状态记录(以固体 固多 固少 液体)来表示。3.注意观察:(1)、在什么温度下,它开始出现液态?及时记录(2)、在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它的温度变化有何特点? 分发实验器材
师:实验正式开始,时间5分钟,看看哪组2位同学协调的最好,效率最高 生:实验-----(师---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仔细观察,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
(三):表格记录和画曲线图
师:刚才我们用表格记录了冰与植物油的熔化过程。其实总结规律,除了用表格,也可用图象,介绍绘制图象—-描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师,教学生描点 师:出示2副图,比较这两个表格和图象
(四)分析学生数据
实验过程中它们温度的变化有何共同点?---升温
师:它们温度的变化有何不同点?---冰一段时间温度不变,植物油一直升高
(你观察的真仔细!别的组有没有类似的发现?)师:在这个温度下,你发现了冰的状态是怎样的? 生:固态、液态共存,液态
师:在这个温度下,冰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并出现固液共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停止加热?---无
师:它吸收的热都用来做什么? 生:全用来使固体熔化
师:冰一直在吸热,直到全部变为液态。这就是冰的什么过程?--熔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冰虽一直在吸热,但温度却不变。
师:我们看看别的组的实验记录是否相似?有不同也可能是搅拌,温度计,物质纯度,水的温度等原因‘
而植物油呢? 固-粘-软-稀)---固体不断变粘变软变稀,而温度持续上升,如果我们一直加热,它不断吸热,温度会持续上升,变稀直到变成液态。
师:分析:
1、AB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
2、BC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
3、CD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哪一段是冰真正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而植物油也在吸热,但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其他的物质是否也有类似的特征呢?
视频:海波的熔化 和 松香的熔化图像和实验。比较四个图像
师:象海波、冰这种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象植物油、松香这种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师:我们把晶体的这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冰,海波的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有哪些物质呢?
(四)出示图观察书页图表:不同晶体的熔点 解释这些问题? 师:“真金”真的不怕火炼吗? 为什么用钨丝做灯泡的灯丝?(熔点是不是钨丝最高了?南极附近,气温常达-40℃以下,在那里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 师:你能得出晶体熔化的条件吗?
(五)凝固
过渡:现在大家再来看看,现在的水,植物油的状态,---固态(怎么回事?)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已经知道了不同物质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那么冰等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又是怎么样呢?能推导吗?逆过程 生:凝固
师: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做出它们的凝固曲线图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已经知道了不同物质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那么冰等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又是怎么样呢?能推导吗?逆过程 凝固时温度怎么变化? 凝固时吸热还是放热呢? 凝固时的温度我们称做什么? 出示图片:比较硫代硫酸钠的熔化与凝固图,在温度变化上有何相似点? 生: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同一晶体,熔点等于凝固点 师: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师: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晶体的熔化吸热或和凝固放热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的 动物园室内放大冰块;北方冬天在地窖储藏大白菜时为什么放几桶水? 小结: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揭秘: 冰雕室内的温度和我们教室的室温相同可以吗?要达到什么条件吗? 思考和讨论:
作业:课后练习1、2 作业本 附:
1、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海波
用途:感光工业用作照相定影剂。造纸工业用作纸浆漂白后的除氯剂。印染工业用作棉织品漂白后的脱氯剂。分析化学用作色层分析、容量分析用试剂。医药上用作洗涤剂、消毒剂。食品工业用作螯合剂,抗氧化剂等。
2、松香是松树树干内部流出的油经高温熔化成水状,干结后变成块状固体,其颜色焦黄深红,主要应用在电子电路焊接时的助焊剂,在乐器方面主要用来擦磨乐器的琴弦使其起到发 涩的作用。教学反思
本次课题关注学生,追求本真。本着学习的态度。个人浅尝自主学习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方面
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首先有效教学为目标。从注重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在提出凝固和熔化的概念之后,逐步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从实践升华至理论,并从理论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角地位,充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但是自主并不等于自学,而是在教师的调节的基础下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从内容中构建自己的原有知识,使学生对推理过程进行记忆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
导入部分:以白鹿堡冰雕导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制造轻松的气氛。学生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强调熔化和凝固是一种变化的过程。为学生的熔化曲线的分析做好铺垫。由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到今天讨论的话题,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探究部分:主要通过学生的互动教学,即通过两人明确的分工合作完成数据记录,合作完成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在同组与不同组同学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与交流。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问题设计方面:以贴近生活与难度层次设计。提出熔化过程是哪段时?首先要进行问题分解到AB BC CD的状态,联系熔化的概念之后,再提出熔化过程?熔点的相关问题以及后面的凝固相关的问题也是一样,先解决难度较低,运用最大回答机会区域理论设计较难的题目,让部分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增强注意力。能够通过回答将学生提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方法的运用
自主学习是本堂课程设计的主要学习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教有法而无定法能用不同的方法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概念的提出也只能是运用讲授法。
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本堂课本堂课的疑难问题如何做好这个实验,如何做好这个实验,由于海波和松香的实验的操作复杂,难以控制。我们教研组用水和植物油为实验的材料。经过教研组的合作研究探讨,潜心研究。突破了实验中碰到的许多问题。例如,1、解决了用盐水获得了-2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
2、温度计的选择,我们最终在瑞安买到了一种温度计测量方位在-20—100的,读数刻度在一边的温度计,便于初一的同学正确读数。橡皮塞便能放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避免挡住视线;
3、水量的控制,为了能保证在5分钟时间内能顺利体现温度不变的情况在不同的天气情况应选择1.5毫升左右,玻璃泡的位置也应该尽量控制在试管底部中央。还要震荡是加热均匀。
4、水并不是自来是,而是蒸馏水,因为纯净水的熔点和凝固点才可能是0。
5、烧杯中加热的温水,其实温度也只有室温。如果室温升高可以考虑试管中的水量适量升高。
6、直接用冰柜冷冻可能会因为加热不均匀而导致试管破裂。我们变尝试着用先让试管中的水用冰食盐水结冻再放至烧杯。等等。通过修正和不断的改进,实验的数据越来越接近理论,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提升。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第二篇:七年级科学上册4.5熔化与凝固5教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常识中已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请回忆是哪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这些状态是一成不变的吗?(学生回答:不)那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进行探究。
二、学习新课:
1、固体的熔化。(1)概念与问题。
师:你们见过水结成冰和冰化为水的现象吗?(预)
生1:见过。冬天,北方的河面会结成冰。春天,河面的冰会化为水。
生2:冬天的夜晚,地面上的积水会结成冰。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冰会融化为水。生3:将水放入冰箱里后,水会结成冰。将冰取出冰箱后,冰会融化成水。师: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预)
生1:物质既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生2: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
师:你能用以上结论分析课本图4—1所示的火山喷发的现象吗?(预)生:岩石在高温下可以成为液态,而当温度降低时则变成了固态。
师: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一下。(2)实验与思考。
①器材及实验装置介绍。准备两套课本图4—2实验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注意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分另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②注意:实验中要分工协作;当硫代硫酸钠粉末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③按课本要求进行实验。
观察并思考:观察对硫代硫酸钠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观察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思考硫代硫酸钠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3)作图并分析。
①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
指明坐标轴上的两面三刀个轴的指向圾示时间和温度,硫代硫酸钠从35,松香从60开始计时,温度坐标上每小格代表2,时间“0”表示时间的起点,在加热过程中,每一时刻都有一个对应的温度,在图像上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②图像分析(4)比较与交流。
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学生交流,比较硫代硫酸钠与松香熔化时的异同点。(5)归纳与应用。
①通过实验对比、图像分析,得出结论。
固体分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③读“几种晶体的熔点表”,体会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记住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知道常见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④知识应用及反馈: a、讨论“真金不怕火炼”是否十分准确?爱迪生为什么选钨丝做电灯的灯丝? B、做课本第125页练习1、2、3
2、物质的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通过熔化的规律和图像,推出物质凝固的规律和图像,达到对知识的迁移。①物质凝固时都要放热。
②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三、总结: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规律: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四、作业:
完成《作业本》与《同步练习》(4.1)
板书设计:
4.1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固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需要从外界吸热
二、凝固:液体→固体
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凝固放热
第三篇:熔化与凝固教案
《熔化与凝固》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特点。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能说出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
2.能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能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二)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晶体熔化规律,描绘晶体熔化图像。
三、教学难点
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描绘晶体熔化图像。
3.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铁架台、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温度计、铁丝、硫代硫酸钠、松香等
六、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是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尽管熔化和凝固现象如此多见,但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的规律,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学习其他物态变化有迁移作用。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固体的熔化规律,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本节课中,先让学生说出较多的熔
化和凝固的事例,然后用熔化实验重点探究熔化的规律,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特点自然地引出晶体和非晶体。教材中有关凝固叙述比较简略,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出发,推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特点、凝固点和图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PPT3 播放录像:冰山消融
师:在刚才的录像里,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那你知道冰山消融的原因是什么吗? 生:全球气候变暧。
【设计意图】:由录像画面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师:全球气候暖变,使得冰川慢慢在减少,即由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师: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生:蜡烛在点燃后变成液态。
生:冬天,猪油放在锅里加热就变成了液态。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吗? 生:能。
师: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生:冬天到了,河面上的水结成冰; 生:点燃的蜡烛熄灭后蜡油又凝固了。
师:你们知道我昨天为什么叫值日生早晨不要拖走廊吗? 生:天气变冷了,拖地面使地面变湿了,水易结冰,容易摔倒。师: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生: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生: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出示PPT4-6 师:你们能用以上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吗?
生:岩石在高温下可以成为液态,而当温度降低时则变成了固态。
师: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设计意图】: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引导他们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能用结论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师: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
2.研究固体的熔化过程
实验:(实物投影)
(1)看实验装置,让学生回答需要使用哪些器材,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2)准备两套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
(3)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出示PPT7提醒实验时应注意:
A.为使试管内固体受热均匀,在烧杯中装一支温度计测量水温,使试管内外的温差不超过5 ℃,并随时搅拌试管中物质。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
B.实验中要分工协作;当硫代硫酸钠粉末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C.观察对硫代硫酸钠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观察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学生将所读的数据填在课本的表格中。)
生:给硫代硫酸钠加热,硫代硫酸钠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硫代硫酸钠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给松香加热,松香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松香的温度不断上升。师:那硫代硫酸钠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生:不相同。硫代硫酸钠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松香在熔化时温度在不断上升。师:你认为两者在熔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呢?为什么? 生:吸热,因为整个熔化过程中在不断加热。
【设计意图】:实验前先强调实验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验。培养观察实验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通过比较两者的实验现象,找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不相同,学习后面学习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作铺垫。
3.熔化曲线分析 出示PPT8-9 师:看课本图4—3和图4—4;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
一位学生将硫代硫酸钠熔化曲线画在黑板上,再投影数名学生的曲线。
师:大家画的曲线虽不完全一样,但是大致形状如和这位同学接近。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思考:
出示PPT10(1)在AB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生: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固态,温度升高
师:(2)硫代硫酸钠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开始熔化?哪一点结束熔化? 生:B点开始,C点结束
师:(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硫代硫酸钠加热? 生: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硫代硫酸钠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硫代硫酸钠加热。
师:(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生:硫代硫酸钠的状态是液态,硫代硫酸钠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硫代硫酸钠的温度升高。师:那么松香的熔化曲线是怎样的呢? 一位同学画松香的熔化曲线。出示PPT11 师:通过实验对比、图象分析,你能得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的异同点吗? 生:相同点:都要吸热。
不同点:硫代硫酸钠要达到一定温度后才开始熔化,而且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松香一加热就逐渐变热,再变稀,在熔化的整个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并不存在到达某温度时才开始熔化的情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绘制图像的能力。学生将图像画在黑板上,教师就可以利用此图像来分析图像的特点。有硫代硫酸钠的熔化曲线的详细分析,松香的熔化图像变显得简单了。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图像回答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4.晶体和非晶体
师:也就是说,硫代硫酸钠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松香没有。象硫代硫酸钠这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而象松香这样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除松香外,玻璃、沥青等物质也是非晶体。
出示PPT12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图片。师:那怎样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呢?
生:看是否有熔点。5.熔点表 出示PPT13-15 师:请同学们看——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观察熔点表,你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 生:(1)可以知道某固体的熔点;
(2)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熔点很低。师:分析熔点表,回答下列问题:
(1)冰的熔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冰在-10℃时是什么状态?温度升高到10℃时是什么状态?
生:冰的熔点是0℃,它表示冰在0℃时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10℃时是固态、温度升高到10℃时是液态。
师:为什么家庭照明用的白炽灯要选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 生:钨的熔点为3410℃,熔点高,不易熔化。师: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生:不能。铝的熔点比铁低,铁还未熔化铝就先熔化了。
师:请结合前面的实验和分析,你认为硫代硫酸钠熔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达到熔点; 生:吸收热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出示PPT16-18 6.凝固
师:实验研究表明: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液体在凝固时都会放热。
水的凝固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
生:(1)水的凝固点是0℃,它表示水在0℃时凝固成冰,凝固时温度不变。师:熔化是凝固的逆过程,熔化吸热,那凝固呢? 生:放热。
师:你能根据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图像画出它们的凝固图像吗?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设计意图】: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所以由熔化的特点较容易推出凝固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巩固练习
PPT19
(四)、课堂总结
PPT20
(五)、作业
作业本B《第1节 熔化与凝固》
八、板书设计
4.1 熔化与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吸热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吸收热量。
二、凝固:液体→固体 放热
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九、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因此学生掌握好此节内容有利于学好其他几种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本节课中着重通过实验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得规律,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熔化图象,并根据它们的图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时实验要成功。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视频引入,学生有很大的兴趣,立即被视频中所介绍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也在思考冰川骤减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2.实验做得比较成功。以前在做这个实验时,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温度和现象与课本所说的有比较大的出入,因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出了原因,因此在这次实验中我特别注意硫代硫酸钠的纯度、水浴温度的控制、搅拌,终于在实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是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但实物投影还是较好的将实验现象呈现出来。
3.本节课难点之一是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绘制图像有较大难度,但由于前三章内容的相关练习中多次出现绘制图像,我已讲解过,因此在这节中出现绘制图像时本班学生并不感觉到困难,所以学生能很快地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像。
4.通过实验现象、数据和图像的分析得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规律,进而直接指出固体可有根据有无一定的熔化温度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对熔点表的学习,学生对晶体有更好的认识,但还需要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如:①由于条件有限,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就少了一次机会。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新课结束后课堂上就没有时间进行练习巩固,效果没有及时反馈,只有通过课外作业来呈现了。
第四篇: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案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学难点】
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区别.【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P9-14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定、规律,以及晶体、非晶体的不同点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拓展探究】 熔化 凝固
【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5作业1234.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1.本节课通过对冰和石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易错点要让学生理解:①处于熔点温度的晶体,有哪几种存在的状态;②溶化和熔化、融化的区别;③物质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放热温度也不一定降低.3.对于凝固过程中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展开,为学生留下了继续探究的空间,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归纳总结:
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
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等。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
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组装实验装置:把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40
℃开始计时,每隔0.5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
℃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0.5
1.5
2.5
3.5
4.5
5.5
6.5
温度/℃
47.5
51.5
53.5
55.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
液态
表二 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温度/℃
62w
66.5
74[
状态
固态
粘稠状态
液态
学生交流思考:海波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探究点三
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海波的熔化图象 石蜡的熔化图象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归纳交流: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
℃,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得出结论:
(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学生讨论交流: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
(4)凝固过程放热。
学生观察课本图3.25甲、乙两幅图线,并分别比较与图3.24图线的区别。
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
℃,钨的熔点最高。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金刚石
350
金
064
冰
0
钨
410
银
962
固态水银
-39
纯铁
535
铝
660
固态酒精
-117
各种钢
300~1
400
铅
327
固体氮
-210
各种铸铁
200左右
锡
232
固体氢
-259
铜
083
海波
固体氦
-272
探究点四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固态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
2.固体
3.晶体熔化条件同时具备
4.晶体凝固条件同时具备
四、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整个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在课前就做过了实验操作过程,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根据数据我们会画出一幅曲线图,然后让学生对海波曲线图分析,学生很容易会发现海波有一个平稳阶段,然后开始学习海波的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