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第1章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浙教版版七年级下)
1.5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目标
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
2、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理解虚像的意义,会用规律找出虚像。重点难点 作光路图 课前准备
以激光光学实验仪为中心的实验
【引入】潜水艇潜望镜的原理,叫学生说出光是如何进入人的眼睛的。
一、光路图
1、光是客观存在的,而光线是指光通过的路线。
2、光的反射定律
P26(1)三线位置(2)两角关系
作光路图要注意的几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箭头要画准
(3)光路要完整
3、光路的可逆性
通过原来光路图改变光线方向(出射角和入射角的符号也发生变化),光路图还是成立说明。如:当你从平面镜例看见别人的眼睛的同时,别人也可以从平面镜例看见那的眼睛。
4、P27 【讨论】镜面反射 漫反射
镜面反射:若入射光线是平行线,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线。如:光滑的镜子,永久乐的黑板,瓶花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
漫反射:即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而反射光则设想各个方向,不再是平行线如: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不做,能从个角度看清出题
漫反射也是遵从反射定律,由于繁盛漫反射的物体反射面不是光滑的镜面,所以,反射方向也是杂乱无章的。人们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慢反射的缘故。如果物体是镜面反射(绝对光滑平面)那么我们讲看不到镜面本身,看到的是它反射来的来自其他物体的想。
5、平面镜和球面镜
观察生活,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用作图发表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练习:
凸面镜:对光器发散作用 如:汽车的后视镜,扩大事业 凹面镜:对光器汇聚作用
如:手电筒,太阳照,探照灯。
三、光的折射
1、【实验】把一双筷子放入空杯子,我们看到筷子是直的。然后往杯子里面加水,发现筷子慢慢的从水和空气的分界面开始发生了弯曲。问:放入其他的物体是不是还是一样?——光的折射现象。
问:前面我们学到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是直线传播的,那现在进入另一种介质,光不是直线传播了,那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2、光的折射规律
让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分析光的折射现象。课件演示,学生小结光的折射定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第二篇: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目标
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2.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理解虚像的物理意义;
3.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4.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
5.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
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通过简介我国的水镜、铜镜的历史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激光小手电,镜子,激光演示仪(第1课时)
镜子,玻璃板,蜡烛,火柴,白纸,刻度尺(第2课时)
激光演示仪(第3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光的反射现象)
引入:
由光的直线传播引出思考:光由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怎样? 演示实验:激光射向紧靠在黑板上的镜子,观察现象并在黑板上记下镜子、入射光线、入射点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由实验得出: 1.光的反射定义:
光由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 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边画图边介绍分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提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实验:激光演示仪上一束激光沿00线垂直射向平面镜,请学生根据现象思考有无反射光线?然后转动转盘,多次改变入射光线方向 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交流:
反射角、入射角在每一次实验中的大小等特点。从而归纳得出: 2.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 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强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互换;由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以法线为对称轴。练习:(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A.画出垂直入射镜面时的反射光线,此时入射角多少。
B.画出斜射向镜面的光线的反射光线(用多种方法)
演示实验:光路可逆。
得出 3.光路是可逆的。
演示实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得出
4.镜面反射:平滑镜面将互相平行的入射光线都沿某一相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的反射。(反射光线之间也是平行的)5.漫反射:粗糙表面将平行的入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的反射。
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并举例。
(第2课时)(平面镜)新课引入
复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引入 讲授新课
问:怎么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答:表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平面镜?(生活中的镜子、玻璃等)
问:哪些物体和平面镜的作用是一样的?(平静的水面、光亮的地板等)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那我们什么时候需要照镜子?(洗脸,梳头,穿衣服等)我们为什么要照镜子呢?我们能从镜子中找到另一个自己。镜子中的你是真的另一个你吗?(不是,是平面镜所成的像)结论:平面镜能成像。
师:其实在古代,就已经知道平面镜能成像,那时的人以铜为镜,整理自己的衣冠。
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把它和物理上的光学知识联系起来想过? 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镜子,再仔细地观察一下,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得出:像和物左右互换,等大,等距离,正对面。
问:物体离镜子越来越远,像的大小如何变化?(越来越小?像的大小不变?)
我们今天就自己动手来做实验,从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来研究。
接下来,就以四人为一组,根据探究的内容,设计一个实验的方案。(学生讨论)学生把自己想的实验方案讲出来,然后再加以纠正。进行实验。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问:这个像是怎么形成的?(简单提及成像原理即光的反射定律)
问: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会利用成像规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吗?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笔利用对称法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最后,我们再来讨论:平面镜的应用?
首先,我先给同学们看一张图片,倒影的图片。问:为什么岸边是树和亭子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的?(根据平面镜所成像是对称的原理来解释)(1)成象(我们照镜子,用来梳妆打扮)(2)改变光路
潜望镜的原理解释,请同学上来使用潜望镜。(请学生小结。)
(第3课时)(光的折射)
由激光演示仪实验引入
1.光的折射现象:
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
演示实验(空气斜射向玻璃):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2.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实验:激光由玻璃斜射向空气
得出结论:光由玻璃斜射向空气时的折射规律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三线共面,两线分居,空气中角较大。)
3.光的折射现象的实例(画图解释)
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浅;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思考:潜水员在水中看到的陆地上的物体比实际要高还是低?
布置作业 作业本。课后反思:
第三篇:科学:第4章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二课时)(浙教版七年级下)[最终版]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
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
解决方法:利用模型; 地理专题地图; 标石(岩石)。教学准备
1、收集较多的有关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资料片,直观的对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进行观察。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展开
二、火山
1、给出学生如下几个问题(可以板书,可以发条子):(1)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3)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4)依图4-34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5)火山可以分为哪儿类?
2、引导学生看图片或录像,时间不要长,可重复播放一次,然后再学习课本,在学生读课本的同时,教师板书一幅火山构造图。
第四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5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 浙教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能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能绘画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规范实验,仔细思考,勤于思考及团体协作的精神。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水结冰、冰熔化成水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跟温度有关,也不清楚,通过冰和植物油的熔化实验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征。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的难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晶体的熔化过程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吸热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教案
仙岩二中 李秀珍
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晶体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理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意义,体会熔化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读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水结冰、冰熔化成水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跟温度有关,也不清楚,通过冰和植物油的熔化实验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能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能绘画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规范实验,仔细思考,勤于思考及团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的难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晶体的熔化过程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吸热
五、课前准备:
冰冻的食盐水 固体冰 固体植物油 温度计 试管 烧杯 水 保温瓶 视频:白鹿堡冰雕(课间完成)
引入:冰是什么状态?你知道它怎么变成的吗?(状态怎么变?)师:在这里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我们把-----叫凝固,把-----叫熔化,.(引出新课)强调状态的变化,“熔”的偏旁
师:冰可以固态和液态相互转化,生活中是否还存在这样的变化?举例。小结::生活处处存在着熔化与凝固,且与我们息息相关 出示老师今天带来两种物质,冰和植物油(它们为固态), 现在你用什么方法使它们熔化吗?(---加热-酒精灯-吸热)师: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那它温度到底是如何变化的? 建立假设: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变化或者是不变化
老师准备了一些仪器,同学们要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来设计一个实验。
引导问:研究温度的变化规律还应该记录什么?(温度)温度该怎么记?每秒都记吗?熔化的时候还有状态的改变,所以我们还应该记录什么? 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10大组(小组两人冰,小组两人植物油)老师报时------1读温度,看状态,2记录
师:听指令开始记时,每半分钟同时记录一次温度及一次状态。状态记录(以固体 固多 固少 液体)来表示。3.注意观察:(1)、在什么温度下,它开始出现液态?及时记录(2)、在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它的温度变化有何特点? 分发实验器材
师:实验正式开始,时间5分钟,看看哪组2位同学协调的最好,效率最高 生:实验-----(师---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仔细观察,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
(三):表格记录和画曲线图
师:刚才我们用表格记录了冰与植物油的熔化过程。其实总结规律,除了用表格,也可用图象,介绍绘制图象—-描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师,教学生描点 师:出示2副图,比较这两个表格和图象
(四)分析学生数据
实验过程中它们温度的变化有何共同点?---升温
师:它们温度的变化有何不同点?---冰一段时间温度不变,植物油一直升高
(你观察的真仔细!别的组有没有类似的发现?)师:在这个温度下,你发现了冰的状态是怎样的? 生:固态、液态共存,液态
师:在这个温度下,冰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并出现固液共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停止加热?---无
师:它吸收的热都用来做什么? 生:全用来使固体熔化
师:冰一直在吸热,直到全部变为液态。这就是冰的什么过程?--熔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冰虽一直在吸热,但温度却不变。
师:我们看看别的组的实验记录是否相似?有不同也可能是搅拌,温度计,物质纯度,水的温度等原因‘
而植物油呢? 固-粘-软-稀)---固体不断变粘变软变稀,而温度持续上升,如果我们一直加热,它不断吸热,温度会持续上升,变稀直到变成液态。
师:分析:
1、AB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
2、BC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
3、CD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哪一段是冰真正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而植物油也在吸热,但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其他的物质是否也有类似的特征呢?
视频:海波的熔化 和 松香的熔化图像和实验。比较四个图像
师:象海波、冰这种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象植物油、松香这种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师:我们把晶体的这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冰,海波的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有哪些物质呢?
(四)出示图观察书页图表:不同晶体的熔点 解释这些问题? 师:“真金”真的不怕火炼吗? 为什么用钨丝做灯泡的灯丝?(熔点是不是钨丝最高了?南极附近,气温常达-40℃以下,在那里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 师:你能得出晶体熔化的条件吗?
(五)凝固
过渡:现在大家再来看看,现在的水,植物油的状态,---固态(怎么回事?)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已经知道了不同物质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那么冰等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又是怎么样呢?能推导吗?逆过程 生:凝固
师: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做出它们的凝固曲线图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已经知道了不同物质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那么冰等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又是怎么样呢?能推导吗?逆过程 凝固时温度怎么变化? 凝固时吸热还是放热呢? 凝固时的温度我们称做什么? 出示图片:比较硫代硫酸钠的熔化与凝固图,在温度变化上有何相似点? 生: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同一晶体,熔点等于凝固点 师: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师: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晶体的熔化吸热或和凝固放热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的 动物园室内放大冰块;北方冬天在地窖储藏大白菜时为什么放几桶水? 小结: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揭秘: 冰雕室内的温度和我们教室的室温相同可以吗?要达到什么条件吗? 思考和讨论:
作业:课后练习1、2 作业本 附:
1、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海波
用途:感光工业用作照相定影剂。造纸工业用作纸浆漂白后的除氯剂。印染工业用作棉织品漂白后的脱氯剂。分析化学用作色层分析、容量分析用试剂。医药上用作洗涤剂、消毒剂。食品工业用作螯合剂,抗氧化剂等。
2、松香是松树树干内部流出的油经高温熔化成水状,干结后变成块状固体,其颜色焦黄深红,主要应用在电子电路焊接时的助焊剂,在乐器方面主要用来擦磨乐器的琴弦使其起到发 涩的作用。教学反思
本次课题关注学生,追求本真。本着学习的态度。个人浅尝自主学习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方面
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首先有效教学为目标。从注重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在提出凝固和熔化的概念之后,逐步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从实践升华至理论,并从理论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角地位,充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但是自主并不等于自学,而是在教师的调节的基础下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从内容中构建自己的原有知识,使学生对推理过程进行记忆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
导入部分:以白鹿堡冰雕导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制造轻松的气氛。学生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强调熔化和凝固是一种变化的过程。为学生的熔化曲线的分析做好铺垫。由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到今天讨论的话题,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探究部分:主要通过学生的互动教学,即通过两人明确的分工合作完成数据记录,合作完成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在同组与不同组同学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与交流。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问题设计方面:以贴近生活与难度层次设计。提出熔化过程是哪段时?首先要进行问题分解到AB BC CD的状态,联系熔化的概念之后,再提出熔化过程?熔点的相关问题以及后面的凝固相关的问题也是一样,先解决难度较低,运用最大回答机会区域理论设计较难的题目,让部分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增强注意力。能够通过回答将学生提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方法的运用
自主学习是本堂课程设计的主要学习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教有法而无定法能用不同的方法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概念的提出也只能是运用讲授法。
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本堂课本堂课的疑难问题如何做好这个实验,如何做好这个实验,由于海波和松香的实验的操作复杂,难以控制。我们教研组用水和植物油为实验的材料。经过教研组的合作研究探讨,潜心研究。突破了实验中碰到的许多问题。例如,1、解决了用盐水获得了-2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
2、温度计的选择,我们最终在瑞安买到了一种温度计测量方位在-20—100的,读数刻度在一边的温度计,便于初一的同学正确读数。橡皮塞便能放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避免挡住视线;
3、水量的控制,为了能保证在5分钟时间内能顺利体现温度不变的情况在不同的天气情况应选择1.5毫升左右,玻璃泡的位置也应该尽量控制在试管底部中央。还要震荡是加热均匀。
4、水并不是自来是,而是蒸馏水,因为纯净水的熔点和凝固点才可能是0。
5、烧杯中加热的温水,其实温度也只有室温。如果室温升高可以考虑试管中的水量适量升高。
6、直接用冰柜冷冻可能会因为加热不均匀而导致试管破裂。我们变尝试着用先让试管中的水用冰食盐水结冻再放至烧杯。等等。通过修正和不断的改进,实验的数据越来越接近理论,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提升。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第五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精选)
【教学重点】
1.地壳变动的证据;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火山活动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地壳是变动的
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壳是变动的?
阅读教材,寻找证据
2.地壳变动的证明
提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明地壳的变动?
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野外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3.地球的内部构造
提问: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但人类的活动范围从来就没有真正深入到地球内部,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
(教师提示:假设一个不透明的纸箱中装了一个物体,让你猜测其中可能是什么东西,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阅读教材,通过和煮熟的鸡蛋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讨论:当我们不能直接了解某一事物的构成以及特征时,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式去了解它? 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研究活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
4.火山 提问:你听说过火山爆发的新闻报道吗?如果有,是在哪里出现的? 提问:火山活动有哪些不利和有利的影响?
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爆发时可能出现的景象。
讨论:火山活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那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 不利:
5.地震
提问:你听说过地震吗?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
活动:双手握住竹筷,均匀用力直至断裂,体会断裂时的感觉。提问:世界上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这与发生火山活动的地方有什么相同之处?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问题。
观察教师活动,或者自己实验。并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阅读教材中火山和地震分布图,回答问题。
6.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提问:你听说过哪些地震前兆?设想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如果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7.我国的地震
提问:你知道在我国发生过的大地震有哪些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说说在地震前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课外制作板报,宣传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