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千克(教学实录)[范文模版]
课题:认识千克
(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1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的同时还要量力而行的思想,教书更要育人。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教学难点:
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具准备:台秤、果冻、爆米花及不同类型秤的图片等。学具准备:大米、食盐、土豆等。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这是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王明娟,在伦敦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时的情景。(视频:升国旗、奏国歌)
师:看见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大家高兴吗?自豪吗?生答。
师:下面我们就来重温一下,当时比赛的精彩片段。(视频:比赛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幅画面中看出,王明娟这次举起了多重的杠铃吗?生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用字母kg表示,画面中是字母的大写形式,也可以用小写字母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千克这个质量单位。(边说边板书:认识千克kg)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物品的轻重
1、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吃的?猜猜看,哪袋比较重一些?(准备同样大的袋子里装满果冻和爆米花。)
生:果冻。
师:对!凭生活经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是果冻这一袋重。(再出示一大袋爆米花和刚才的一小袋果冻。)
师:这一袋果冻和一大袋爆米花比,你觉得哪袋重呢? 生1:爆米花。生2:果冻。
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用手掂一掂。(板书:掂一掂)
(教师请同学用手掂一掂,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大家说出了不同的感受,除了掂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知道谁轻谁重吗?
生:可以用秤称。
师:同学们说的对,要知道物品谁轻谁重,除了掂一掂,还可以用秤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二)认识秤
提问:老师今天把秤家族中的大多数朋友都请来了。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都在哪儿见过这些秤?(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全班反馈,体会不同秤的适用范围。单独出示杆秤(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杆秤,这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秤。它上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称心,称东西时人们就靠它来读出物品的重量。别小看这上面密密麻麻的称心,不是一般人都能看懂的,尤其是其他国家的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被各种电子秤所代替。)
(三)认识台秤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种秤(多媒体演示),还记得叫什么秤吗?(台秤)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品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一些数字,长短不一的刻度线,一根指针,字母kg;注意引导看单位)
师:同学们,除了千克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品有多重的单位?生答,可能会说“克、公斤、斤等等”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说明大家很注意观察生活。你知道吗?远古以来,各个国家采用过不少名称各异的质量单位,比如英国和美国就曾经采用过磅、俄罗斯采用过普特,我国曾采用过市斤、两、钱等等。为了便于交流,国际上就统一规定用“千克和克”作为通用的质量单位。在我国千克也叫做公斤。
(四)台秤的使用
师:刚才大家认识秤面的时候,观察的非常仔细,你知道这袋红枣有多重吗?生答。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如果指针指着4,托盘上一共有几袋这样的红枣?再放一袋红枣,指针指着几?表示有多重?生答。
小结: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物品重几千克。这就是称的方法。
师:同学们,学到了这里,我们要想知道刚才的果冻和一大袋爆米花谁轻谁重,就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称的方法)师操作后表扬刚才说对的同学。
师:看来还是实践出真知。
(五)掂一掂、称一称
(1)活动:掂一掂1千克大米。
师:这是一袋1千克重的果冻,在每个小组里,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同样重1千克的大米,请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反复的掂一掂,然后再闭上眼睛掂一掂,用心去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师边说边示范)
(2)游戏1:掂一掂,几袋盐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师:同学们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了吗?有了刚才的经验,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掂一掂几袋盐大约重1千克?(称一称验证)
(3)游戏2:找一找
师:同学们找的真快,太厉害了,这次老师要增加点游戏的难度。在剩余的1、2、3号物品中,只有一种物品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比一比看谁找的即准又快。(每个小组的3号口袋均为最接近1千克的物品,如有不同意见,称一称验证。)
三、综合练习,完善体验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太棒了,老师这儿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师: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生答)知道什么叫“净含量”吗?生答后师小结:“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课件出示);重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看出冬瓜的重量是8千克的。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
师:看来第1题是难不倒大家了。那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简要介绍如果超出这个重量,将会产生的后果;讲解电梯的载重量时,以成人体重70千克为例,估算这部电梯大约可以承受多少人的体重。)
3、帮老爷爷拎物品
师:前几天,老师在超市里碰到一位老爷爷,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购物清单。看到老爷爷买了这么多东西,你会怎么办?看来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你打算帮他拎什么?想感受一下有多重吗?(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的重量;体会乐于助人的同时还要量力而行。)
4、想一想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钉谁重?(课件出示)生自由回答。(体会体积庞大的物品不一定重。)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千克,其实要想真正认识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第二篇:《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一、教材内容 《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微机课件。
2、五袋1千克的物品(毛线、苹果、小西红柿、面条、小石子)1大袋桔子。3、5台盘秤、五盒学具(盒中有标识着不同重量的小食品:
果冻、方便面、火腿肠、蛋黄派、QQ糖、虾条、袋装奶,两袋500克的精盐------;10个2分硬币,1克重的海绵、纸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联系生活、感知轻重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咦,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在它们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在玩翘翘板!
生2:我发现了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使劲也撅不起老虎来!生3:我发现小刺猬和小乌龟差不多重,所以他俩能玩翘翘板.师:那也就是说老虎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老虎轻。你还能用轻和重对照其他动物说说吗?(生兴趣盎然的比较)
[评析:利用动画导入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师:其实不只动物有轻有重,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一袋面粉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用千克做单位,有的用克做单位.生2:我发现重的物品用千克,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问题,千克和克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板书:千克和克)[评析: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
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了千克和克,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感悟体验,形成模型
1、认识千克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5袋不同的物品.)猜猜看,哪一袋最重? 生1:我认为苹果最重.生2:我认为石子最重.--------师:意见不同,那么到底哪一袋最重呢,单凭眼睛观察,能确定吗?(不能)师:那用什么方法来知道物品的轻重呢? 生1:用手掂一掂.生2:用秤称一称.师:还有吗?(生沉默,师举起一条包装好的饼干)比如------(生顿悟,立即有很多人举手)生3:可以看看包装上写的重量.师:不错,包装好的物品我们可以看看包装上的标识,在这些方法中,称一称要用到秤,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盘称、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天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这些秤,称什么的? 生1:我在超市见过称菜的电子秤.生2:我在卖水果的地方见过盘称.生3: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用来称化肥--------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主要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先看看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课件演示----盘秤称葡萄的重量。
师:盘称的盘面上还有两个字母kg,(kg在盘面上闪烁一下)谁知道什么意思?(千克)非常正确,kg就是千克的英文缩写(板书:kg)
(1)称量并感知1千克
师:请每组派代表上来领一袋物品,回去称一称。称时注意轻拿轻放。生兴致勃勃的开始称量,师巡视指导。(提醒称时不要把手压在秤上)。师:称好了吗,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称量的结果? 生汇报称量结果,师贴上物品图。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五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师:噢,重量相同,那什么不同? 生:物品不同,大小也不同。师:这5袋物品虽然不同,堆的大小也不一样,但他们的重量是相同的,都是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板书:1千克)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拎一拎、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学生很有兴致地掂物品,感知1千克)
(2)小组活动,感受几千克:
师:请坐好,刚刚我们感觉了1千克的重量,想想手中的感觉,好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每一组的桌上都有一袋大米,一捆本子,我们不用称的办法,就用你的手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重?看谁估的比较准?
(学生掂后指名说)生1:我估计这捆书有4千克。生2:我估计这袋米有8千克。---------师:到底谁估的最准确?那就需要验证!请看要求:(课件打出活动要求)
1、称一称(注意轻拿轻放)。
2、把称量结果小组长写在包装袋的标签上。
3、称完后,互相掂一掂,说说重量。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称量.学生汇报称量结果:
一袋米5千克、一捆书3千克、一捆本子2千克
师:除了我们刚才称的这些物品,生活还有许多物品也是用千克做单位的,你能例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1:一袋面粉10千克。生2:我的体重30千克。
师:刚才有的同学例举了自己的体重,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吗?(一些同学喊知道一些同学喊不知道)。
师:哦,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没关系,这样吧,每个小组我都给准备了一台人体秤,不知道的抓紧时间称一称,知道的帮着看一下,看哪个小组称的又快又准。(学生称量体重并汇报交流)
[评析:感受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然后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展开自己动手反复掂一掂、拎一拎,最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一猜,拎一拎,称一称再掂一掂的过程,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2、认识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桌上物品轻轻放在地上,小组长请把你们组的学具盒拿到桌上放好,(出示2分硬币)这是一枚2分硬币,现在每个小组也从盒中找出一枚2分硬币,把它轻轻放在盘称的托盘里,称称它是多少千克?(生称量,并小声议论)怎么了?
生1:没有变化。生2:称不出来。
师:看来,它实在太轻了,用盘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那我们就换一种更 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它,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这是一台调节好的天平,这是砝码,砝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点击出现g),g是克的英文缩写(板书:g)这个最小的砝码重1克,这个重2克。还有其他一些重量不等的砝码。现在我们来称这枚2分硬币的重量(课件演示):把2分硬币轻轻放在天平的左盘里,你发现了什么?(天平歪了)
再用镊子夹一颗标有一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两边一样平了)天平恢复平衡,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枚2分硬币重1克。(1)掂一掂,感知一克。
师:非常正确,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一克。请每人找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么个轻法?(学生纷纷说:象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不是没感觉,而是感觉特别轻微,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这1克,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你象我们都知道的神州6号航天飞船正在研制中,就是为了仅仅增加1克的载重量,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几个月呢,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课后查一下。现在大家闭上眼再掂掂1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觉一下1克。
师:知道1克有多重了,想一想,找一找学具盒或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重量和这1克差不多。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师:了解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思考了一会):我觉得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的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个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办法,找一找你学具袋中物品有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1克和几克。)
指名说:1个果冻重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评析:学习的最好态度与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环节中,提供给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小食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了克。通过实物的提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其自主探索的欲望。]
2、单位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一袋盐500克,那两袋盐是多少克?(生答师板书:1000克)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看重多少?(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指板书):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相等)师板书等号并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
师:这两个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不一样)多少个1克是1千克?(1000个1克是1千克)[评析:在认识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通过实践操作,知道1000克=1千克,在读1000克=1千克的时候,师放慢放重单位的读音,突出强调了不同的两个质量单位] 师:也就是说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想一想我们刚
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举起一袋桔子)称这袋桔子的重量,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千克)一个桔子呢?(克)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师:1千克等于1000克,那你知道2千克等于多少克吗? 课件出示练习1:
2千克=()克4千克=()克
3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指名填空。
师:明明的爷爷昨天收到明明写来的一封信,看完后,笑的直不起腰,我们也来看看好吗?谁给大家读一下?
课件出示练习2: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的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生读很多学生开始笑。
师:同学们也都笑了,谁来说说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很多地方说的不对!
师:哦,哪儿说的不对,能说说吗?
生:鸡蛋60千克那是不可能的。60克还差不多。师:哦,也就是单位用错了,那还有别的吗?
生:馒头的单位也不对,一袋米才5千克,1个馒头不可能100千克。(其他生也纷纷站起来说)
----------师:看来,单位用错了会出笑话的,我们可要注意啊!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奖竟猜活动,请看,(出示一个大果冻。)谁想要?(生纷纷举手),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谁猜的最准奖给谁!指名一组同学上前掂一掂,猜一猜。生1:我觉的有50克重吧。生2:我觉的有100克。生3:我觉得有60克重。---------师:把果冻上标识的净含量给生看——65克 师:谁估的最准?
一起指刚才估重60克的同学。该生喜孜孜的拿奖品回去。继续掂、猜其他的一些小食品和物品重量。---------[评析: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练习的设计从简单的换算到生活故事、再到有奖竞猜,体现了基础性和、趣味性和发展性。尤其是有奖竞猜虽然奖励的是小食品,但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质刺激,而是学生经过探究体验后的成功产品。使他们体验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四、小结
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总评: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比较难理解。本堂课,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整堂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不再陌生;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材料的体验感悟中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在活动中克服了理解的难度,水到渠成,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成就的舞台。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堂课,既是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展示,又是教师精于设计、合理指导的呈现。是一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培养能力、发展人本的好课。]
第三篇: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实录
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的认识
第一课时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 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 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具与学具准备】
天平、台称、硬币、苹果、两袋盐、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听好了,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猜一动物。对是大象。又来了,两撇小胡子,油嘴小牙齿,贼头又贼脑,喜欢偷油吃(,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啦!那么我们比较这两种动物,你会发现什么呢?生可能会回答:一大一小,一轻一重,抓住一轻一重揭示课题。很棒,说的很准确,那一轻一重是什么呢?这就需要走进我们的数学,学习质量单位。也正是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师:
板书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2、出示学习目标(生读目标)
二、预习展示。
同学们已经预习新内容了,谁能告诉老师,通过预习你获得了那些新知识,生可能:我知道了我们平时说重量就是质量,也可能:质量是克,千克,[尽管生回答的不严密,不准确。也不要否决。让其自己发现错误。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出示课件:课本第二页插图
学生合作读信息,你发现什么了?在小组内交流。
找小组代表读你喜欢的信息,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重点点拨:世界上最小的鸟出生时才1克。蓝鲸重150吨。让学生初步感知大的质量单位和小的质量单位}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个质量单位学生自由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数据; 1克 1千克 40千克 150克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克,千克,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实际上就是物体的质量,克,千克,吨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以课件形式出示,小组内先自由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克,千克,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实际上就是物体的质量
师:我记得有同学说质量就是重量,质量就是克,千克。这句话对吗?{此处应强调克,千克,吨是质量单位} 生:质量和质量单位不同
{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师:我们知道了质量单位,如何正确使用质量单位,同学们拿出我们的道具。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我们准备好的物品,学生汇报称的结果
师:一枚硬币,是多少? 生:1克。
师:1克拿在手中,什么感觉,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同学们把硬币拿在手中,掂一掂。这就是1克。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1克? 生:一粒花生米,一颗小钮扣,一片药片···········
师:你能根据1克来判定一包薯片吗?那一支铅笔呢········那么你认为克是表示什么物体的质量单位呢?对了,是比较轻一点的。师:两袋盐质量是多少呢? {同学们动手操作} 生:1000克。生:1千克。
师:同学们谁说的对呢?{师出示:1000克=1千克}由于称的单位不一样,所以称出的物体的质量单位就不同了,但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1千克=1000克。
1千克拿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感受一下吧!
举例说说一千克的物品。你认为千克在平时生活中表示什么物品。生:比较重的。
师:克,千克写起来比较麻烦,人们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写法,克 用g来表示,千克用kg来表示,这用就方便多了。
3,我们学了千克这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还有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就是吨。1吨有多重呢?
(1),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吨”这个单位呢 ?猜猜1吨有多重? 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2),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计量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用吨作单位?
指名说。教师:吨用“t”表示。
四、巩固练习。
1000克=()千克 4千克=()8000克=()千克 6千克=()1吨=()千克 7000千克=()吨
五、当堂达标
一筐苹果约重20()一头大象大约是6(小兰体重约25()一辆卡车大约能载3(一个鸡蛋约重50()老师体重大约50(六、板书设计
克,千克、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较轻 较重
克 千克 符号 g kg t
单位换算 :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更重 吨
第四篇:认识千克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莲沁小学:郑灿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出比较方法
1.任意选一位学生,老师和这位小朋友相比,你想说些什么呢?(高——矮、大——小、男——女、轻——重、胖——瘦、白——黑)2.老师重,学生轻。在生活中经常要比较物品的轻重。瞧,今天老师带来了包装大小差不多的两袋食品,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腰果。
3.师:猜一猜,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袋食品究竟哪袋重,哪袋轻呢?
4.师:找到办法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 5.(生交流)还有别的方法吗?
6.如果要知道这袋红枣到底有多重呢?就要请谁来帮忙了呢?“秤”是最好的帮手。
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你见过秤吗?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过了哪些秤?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让我们一起欣赏。
3.刚才我们欣赏的那些秤,都是一些常见的秤,都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比如有些卖菜的阿姨经常就使用这种秤: 台秤。
三、认识千克
1.了解台秤,初识千克。
(1)(定格放大)仔细观察台秤,你都看到了什么?
(2)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它是用来放要称的物品的,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为了让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它放大再放大,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数,一根指针,字母kg)
(3)在称物品时,如果红色指针指着1,你知道表示重多少吗?(1千克)你们听说过千克了吗?了解千克的有关知识吗?
(4)称一般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kg是千克的符号。(板书: 千克、kg)(闭上眼睛,再记忆一遍)
(5)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指到几就是几千克。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6)你会用这种秤称物品吗?(用秤称一筒挂面)
行,那你来露一手,称给大家看一看。不过老师有个小小要求,边称边说。你怎么知道是1千克重呢?
2.操作体验,认识千克。(1)活动一:掂一掂
①这两袋食盐重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
②两袋食盐就重1千克。想不想自己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呢?先把两袋食盐放在一起。
③下面根据老师的要求来掂一掂。左手掂一掂。放下。右手掂一掂。
闭上眼睛,再掂一掂。用心好好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④师:1千克有多重呢?1千克就有小朋友掂的这两包盐这么重。下面像刚才那样再来掂一掂这一大袋味精。它也重1千克。
(2)活动二:称一称。
①想不想自己动手称一称。我选两组的小朋友来称一称。一个人负责称,一个人负责数个数。其余同学观察指针的变化。称什么呢?
②称果冻(个数一样)。称一称1千克的果冻有多少个?生汇报,师板书个数。
③那1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生汇报,师板书个数。④师:咦,同样都称的是1千克的苹果,一组称的是3个,另一组称的却是4个。
⑤学生交流想法。
⑥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就不一样。单个物品重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少;单个物品轻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多。
3.活动三:称鸡蛋。
①(拿出鸡蛋)这是什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②师:到底有多少个?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③老师这儿有这样的一袋鸡蛋,哪个小组愿意上来称一称、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注意要小心轻放!
④汇报。
⑤师小结:一般像这样大小的鸡蛋,1千克大约有15个或16个。如果小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可能是17,甚至有18个。如果是大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也许只有15个或14个。
(4)活动四:估一估,称几千克。
①刚才我们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受了1千克有多重,那你现在来拎一拎这袋果冻是不是也重1千克呢?
②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噢,原来这袋大米重2千克。2千克有多重呢?谁想来掂一掂?
③其实小朋友桌上就有2千克的物品,你们发现了吗?两袋食盐加一袋味
精。
④自己掂一掂。
过渡: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解决一些关于千克的数学问题。
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蔬菜区”。
首先来到“蔬菜区”。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1)白菜:这是一颗大白菜,你知道它重几千克吗?你怎么知道它重2千克?
(2)芹菜:这幅图可要看仔细了,与刚才的有些不一样。(3)南瓜。
(4)冬瓜。你怎么知道它是重8千克呢?其实用这种秤来称物品,很简单,一眼就知道它重几千克了。
2.“水果区”
(1)看,老师还带来了西瓜。请你来说一说西瓜大约重几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理解“净含量”。
(1)老师还带来了一袋盐水鸭。咦,你怎么知道它重1千克呢?
有谁知道“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吗?它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小结:“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2)大米和4袋大米。4.理解“载重量”。
(1)乘过电梯吗?一般电梯上都有类似“载重量”这样的标志: 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最大重量。
(2)载重5000千克就是指最多只能运5000千克的货物,不能超过5000千克。如果这辆大卡车载的货物超出了5000千克,那就属于超载了。超载是很危险的,我们今天认识了千克就可以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载了。看来数学知识还真有用呢。
五、拓展知识
1.体重:感受几十千克。
(1)我们已经知道1千克有多重,感受到几千克有多重。那你的体重是多少?
(2)那么20千克有多重呢?30千克有多重呢?想不想感受一下?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3)在玩游戏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每个小朋友的体重先不要告诉你的同桌,这可是个小秘密。
①互相抱一抱;②估一估对方的体重;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4)游戏完了,请一组汇报。
(5)现在都知道你的同桌有多重了吧。下面再次互相抱一抱,体会你的同桌的体重。
2.举重:感受几百千克。
说到体重,我还想起了与重量有关的体育竞赛项目: 举重。这是奥运会冠军陈艳青,她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举起了138千克,以总成绩244公斤获得了金牌。小朋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小朋友30千克,那么陈艳青就相当于举起了四、五个小朋友这么重的物体。感觉怎么样?
3.你知道吗?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了解有关“千克”的知识。比如:假期出去旅游,乘飞机或乘火车时就得了解这些小知识,请看。
(2)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六、实践大行动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后请小朋友: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第五篇: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感知轻重
(1)播放录象故事:一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那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吗?
(4)试一试: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巧妙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电脑演示各种秤。
(3)(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3、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一袋红枣,指针指着数字几?
(5)提问: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小精灵儿童网站] 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6)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4、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
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巩固练习
(1)买蔬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买水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买大米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
②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买东西、称东西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2、拓展知识
(1)理解“净含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①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②“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理解“载重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3)听“你知道吗?”
三、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课外实践活动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